范文网 论文资料 村镇生态规划读书笔记(大全)

村镇生态规划读书笔记(大全)

村镇生态规划读书笔记第一篇:村镇生态规划读书笔记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这一课题作一些探讨。下面,我先谈一谈我个人对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的一。

村镇生态规划读书笔记

第一篇:村镇生态规划读书笔记

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这一课题作一些探讨。下面,我先谈一谈我个人对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的一些思考和认识,希望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更好地推进我省村镇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所谓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由少数生态学家提出的,到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接受,并已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行动纲领。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

1 文明,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人类文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是原始文明,大概有2万至5万年历史。其次是农耕文明,一般讲有7000年至2万年历史。再次是工业文明,尽管工业文明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却根本改变了人类和世界。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靠工业化和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第一次认为大自然并不可怕,可以“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惧怕自然;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顺应自然;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挑战自然。但是这个挑战也让人类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仅20世纪的100年间,全球GDP增长了18倍,石油、钢铁、铜的年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70倍、29倍和27倍,也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1倍,造成了现在气候变化的难题。所以,有人说气候变化是有史以来对人类的最大挑战。工业文明既给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条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引发了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能不能持续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挑战。所以,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内涵的内在要求

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

2 但绝不是生态文明的后来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规律。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西方思想家越来越表现出对东方智慧的认同,东方智慧已参与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去,越来越多西方学者提出世界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二、中国已经进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极大成就,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果继续沿袭

3 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七大的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最高纲领性文件形式,把我国今后的文明发展阶段确定为生态文明,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特别是十七大报告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五点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有些人曾经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必须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无论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还是从发展的质量、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这条路。生态文明的提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把生态建设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正是科学发展观在这方面的升华。

(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为推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相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

如国家制定和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全国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并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11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基本

4 目标任务。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所说:“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行动,并取得一定效果。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环境污染)和行动起来处理这个问题两个层面上,中国政府均值得加分。”

(三)云南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

1998年以来,我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编制并实施了《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强了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开展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云南的“三江并流”区域已被联合国正式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已被批准成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目前,全省已有12个国家级、5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200个左右的自然保护区。省政府加强了对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严格执行土地政策,将全省耕地面积的80%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了占补平衡;加大了九大高原湖泊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省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从总体上看,影响云南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表现为“四低四高”,即经济增长质量低,资源消耗程度高(云南仍处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决定经济增长的格局,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全省2/3的大中型企业都依赖自然资源消耗);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高(到2007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1.6%,比全国低13.3个百分点。缺少大中城市支撑,城镇网络不健全、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灾害污染损失高(土地供需紧张矛盾突出,全省坝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高达30%以上。据11月5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今年,全省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受灾人口127.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08万人;倒塌房屋6187间,损坏房屋1.84万间;电力、交通、水利、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河流、湖泊水质下降,最典型的是阳宗海污染事件);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发展赤字高(全省城镇职工失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尚未实现应报尽保,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仅为24.2%,住房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逐步探索完善阶段;城乡基础设

5 施欠账严重,特别是村镇脏乱差问题更为突出)。这些问题将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未来云南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省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资源管理,着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集约、清洁、安全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基本形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12%以上,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下降为300吨。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9.5%。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0%以上。环境保护投资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形成了《云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2年)》和《云南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2年)》。要求到2012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及清运系统,全省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化学需氧量(COD)削减量达到11.12万吨/年以上,再生水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城镇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述情况有力地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

三、全国全省的村镇规划与建设正在步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收入过低已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加速城镇化进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安居乐业,减少农民、减轻农村土地的人口负荷,从而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早在2000年,全国就掀起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高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采取了资金扶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先后组织了每年扶持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105个中心小城镇建设和39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开展了小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使

6 全省小城镇在短短几年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局面。一批小城镇完善了基础设施规模,壮大发展起来。但是,2004年,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渐放慢。小城镇建设忽冷忽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个问题我后面谈),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实施的三次重点小城镇建设工程,都中途夭折了,计划实施5年,2到3年就结束了。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目标,对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做出了明确的安排部署,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了支农政策。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在财力紧张的条件下,每年拿出5亿元资金用于农村民居抗震加固改造。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会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对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其中,要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最近,中央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出台了10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在10项措施中,涉及大量的农村建设项目,包括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等。

11月21日召开的省政府14次常务会决定,关键时刻需采取20项重大措施,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村镇建设步伐,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工作的重点,坚决防止政策的不连续,导致建设发展中的忽冷忽热、大起大落。在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在村镇规划建设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使我省小城镇和农村建设进入一个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发展轨道。

7

四、生态文明条件下的云南村镇规划与建设现状

(一)云南村镇规划建设的基本情况

到2007年底,云南全省总人口为45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26.4万人,乡村人口3087万人,城镇化水平是31.6%,比上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

村镇发展现状:全省有1184个小城镇,小城镇人口为310万人。其中,有建制镇460个,乡集镇724个。全省有行政村1.3万个,自然村13万个,共有农户820万户。

村镇规划和建设情况:全省70%的乡镇有镇域规划、20%的小城镇有控制性详细规划,1‰的村庄有建设规划。近两年,小城镇每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左右,目前,50%的小城镇有安全卫生的集中供水设施、20%的小城镇生活污水实现了有序排放,10%的小城镇有垃圾处理站,60%的小城镇有综合市场,5%的小城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约15%的村庄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的村庄做到了垃圾清运或集中处理,76%的村有沼气池,农村住户炊事使用能源62%主要使用柴草,约3%使用沼气。2007年全省农村住房完成投资约100亿元,竣工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建房户达20万户。全省集体土地上既有住房总量为11亿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133平方米,99.26%的住户有自己的住房。

(二)近几年云南村镇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1. 一批旅游小城镇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几年,小城镇建设发展实施了重点带动战略,先后抓了一批旅游小城镇建设、105个中心小城镇和39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根据“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推进各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建设,探索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的充分肯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腾冲县和顺镇被评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剑川县沙溪镇的寺登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丽江束河古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村发展成为全国人居环境最佳魅力名镇。2006年盐津县遭受了三次破坏性地震,经过两年的恢复重建,成为我省恢复重建、旅游业二次创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示范。砚山县平远镇城镇人口已达3.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高峰期赶集人口达10万人,充分发挥了中心小城镇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玉溪市22个工业型小城镇大部分发展到了年工业产值数亿元的水平。新平县戛洒镇作为新平县的中心小城镇,2007年完成产值35.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5亿元,经济实力强过一些县城;2007年戛洒集镇固定资产投资达7.5亿元;城镇人口规模

8 在3年内增加了1倍,城镇化水平达到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 农村特色民居建设工作迅速展开

2002年省里给8个民族自治州安排了专项资金,启动了特色民居建设工作。2006开始,已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农村住房建筑方案设计竞赛活动。民居通用图设计与推广工作在各地迅速推开,西双版纳、大理、临沧、迪庆、玉溪、曲靖、普洱、文山、德宏等几个州市和部分县的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有的出了图集,有的抓了试点。特别是西双版纳、迪庆的新民居建设试点,对我省农村住房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传统民居的耗材问题(建1户版纳传统民居需要60立方米木材,相当于一亩森林;迪庆藏族传统民居需要200立方米,需择砍十几亩森林。而现在基本不用木材,大家可以算一算,推广新民居能使我们少砍伐多少棵树),更主要的是这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减少了现场作业,有利于提高质量、缩短施工周期,是积极探索农村住房标准化、产业化的建设发展模式的开端。还有,按照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以提升传统民居品质为主,在永仁县猛虎、中和等几个乡镇进行了彝族冲土墙、土坯墙传统民居改造,通过材料、构造改良和建筑设计,提高了防水、抗震性能,改善了居住光、热环境,提升了传统民居的品质,使传统民居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明显提高。该项目的设计获得了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全省农村特色民居建设工作,多次得到了秦省长的充分肯定。 3.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成绩显著

云南是集山区、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省份,农村危旧房屋数量巨大。从建筑年代看,约有60%的民居为老旧房屋;从建筑结构上看,有72%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其中有330万户需要加固改造,有275万户需要拆除重建。特别是有605万户、3000多万农民居住在地震高烈度地区,一旦遭遇地震破坏,损失不堪设想。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在2006年试点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并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工作来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成效显著,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还改变了乡村面貌,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云南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实践仅三年,但已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盲目撤并村庄,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盲目地进行牲畜的集中养殖,片面地进行人畜分离;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

9 序;忽视小城镇建设。

检查分析云南的实际,我认为云南村镇建设普遍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村镇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小城镇投资环境差、建设发展缓慢,规模普遍偏小,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二是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机构不健全,规划和建设管理跟不上,建筑技术力量及服务缺乏,导致村镇盲目建设和发展,居住分散,增加了基础设施配套的成本。特别是农村新建住房,不按规划选址、不按图纸施工、不规范施工、不竣工验收。三是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衡量,最突出的是各种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存在农民建房自己找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超标准占地、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短缺、资源紧张、技术不足。

五、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

我个人理解,生态文明时代对村镇规划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要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和传统的村镇规划与建设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城乡规划方面,要更加强调强化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从源头上把好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关;在推进城镇化方面,要更加强调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城镇环境放在首位,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建设管理方面,要更加强调用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城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在建筑节能方面,要更加强调加强建筑节能的宣传推广和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促进节能减排;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要更加强调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因此,云南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和省委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安排部署,有序推进小村镇的健康建设,实现我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庄规划工作,加快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体系,严格规划许可制度;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引导农民有计划、分步骤地新建和改造住房,加强村镇建设的技术服务,提高建设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改善农村住房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我省广大村镇又好又快的发展。

10 具体来讲,村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是:

(一)优先扶持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小城镇,促进全省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对我省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8月15日,秦光荣省长全省城乡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提出了加快云南城乡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即:“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他指出:“在继续抓好旅游小镇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其他类型的特色城镇”。按照这个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问题。我们初步提出,在全省优先扶持23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每个县集中培育和壮大一个三农服务型小城镇,其他为旅游型、口岸型、工业型、商贸型、生态园林型和历史文化型等小城镇。

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省要不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思想分歧。有的同志主张人口集中,优先发展大城市,有的同志主张分散,优先发展小城镇。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现代新昆明,滇中、滇东、滇西、滇南4个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县城,中心小城镇和一般集镇等六个层次的全省城镇体系建设发展思路。这是符合我省实际的。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边疆稳定、民族聚居、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对小城镇有较强的依附性,但是,单纯优先发展小城镇,由于人口密度和经济效益都相对较低,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不利。所以,过渡的集中和分散都是不符合省情的,其他国家和省份也有不少经验教训。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就是优先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导致城乡连片发展,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而集中发展大城市的,大城市病也造成了难以缓解的交通问题、社会问题。

因此,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六个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小城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杜绝小城镇一哄而起、齐头并进的做法,应当分期分批有序推进。现阶段要通过选择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小城镇对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在城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变当前小城镇经济越繁华、脏乱差越严重的现象。

(二)进一步强化村镇规划管理,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进一步提

11 出了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在《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中,也对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要求用3-5年的时间,编制完成《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心村和重点自然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提出每年编制完成30个村庄整治布点规划和1500个村庄的建设与整治规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15000个中心村和重点自然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目前,麒麟区和呈贡县已经分别完成了90%和70%的村庄规划编制,大理州计划用两年时间编制完成644个村庄规划。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加快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进程。

去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建设厅制定了贯彻实施指导意见。各地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依法加强村镇规划许可管理,规划区外禁止规划许可审批,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要依法办理“一书两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村镇国有土地实行“一书两证”许可制度,集体土地办理实行“一证”许可制度。保证村镇建设按规划选址。

(三)全面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省84%在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高烈区,870万户农户,其中49%属于危旧房,约410万户。重视和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源头上控制和堵截新危房的产生,是保证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全面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民心工程。省政府提出,要通过努力,力争到2011年完成100万户的建设任务,到2020年,使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衡6级以上、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这项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建设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全面推进工程建设。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技术服务。积极开展民居通用图设计与推广工作,农民新建住房要逐步做到按图纸施工、按规范施工,每个县要结合本地住房建设的实际,编制具有本地民族建筑文化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民居通用图,免费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要积极开展建筑工匠培训,做到规范施工,保证质量。

三是要依法加强新建住房开工许可、验收管理。全省要按照《云南省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村新建住房的准建和验收管理。新建项目要取得准检证后方可开工,准建证要明

12 确建设要求,工程竣工后按照准建要求验收。严格执行准建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这里我要多说几句:提到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总有人会发表反对意见,认为增加了农民建房的负担。我提几个问题,希望能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一是城镇周边的农民住房,因为没有履行规划和准建许可手续,自己找地建房导致选址不当,有的失地农民用征地补偿费建起了高达8层、甚至10层的房子,在城镇实施整治和改造中要求其拆除,无论政府给农户补偿多少,都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二是因为缺乏规划指导,一些农户新建住房因选址不当,从动工之日就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还有城中村改造中,一些农户为了多争取点补偿,抢建住房,改造中又要拆除的资源浪费。我想说的是: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住房质量,保证居住安全;更有利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据媒体报道,仇和书记在昆明依法创新了189项制度,其中就率先制定和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四)加快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全省小城镇和村庄要统筹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道路、给排水、市场、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上的差别,切实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初步匡算共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进度,国务院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按照省委白恩培书记关于“现在突出问题是抓项目准备,抓项目审批”的批示,我们一方面组织上报项目,积极争取今年的资金,同时正在制定《村镇建设发展纲要》,明确全省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步骤、建设任务,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明、后两年的建设项目。各地也要开展村镇各项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做好项目储备。

全省要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当务之急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科学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排除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这就是农村多年就这样,不要管的太细,农民的房子自己投资自己建,安全不安全自己负责。这种观念违背中央对新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是轻视农村、轻视农民的表现。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民经济不宽裕,要加快发展,在资金、资源等方面都十分有限,要实现小

13 康社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推进农村建设的意识,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正确的决策,提高村镇建设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切实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实行激励措施,增强宏观引导和推动能力。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和辖区内农村住房通用图的设计、试点、示范、推广工作;用于助理员和建筑工匠的培训;引导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用于补助农村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试点、示范与推广项目。对到农村从事住房建设的规划、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对参与节能型住房等绿色建筑建设的试点、示范项目的单位给予政策扶持。

三是健全管理机构、充实人员。建议州市、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内设村镇科室,人员不少于2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都要设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直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配专职助理员,人员编制2-3名。每个行政村在村民中选配1名协管员。

四是加强建设用地管理,节约利用土地。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保护耕地资源,合理调整用地需求结构,大力节约用地,不断增强土地供给能力,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农村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一户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的政策,禁止超标准用地,禁止在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和占用耕地建设住宅。对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问题要逐步清理调整。鼓励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农民自愿腾退宅基地,凡本省农转非人口、腾退了农村宅基地、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租住廉租住房条件的,申请购买或租住均实行优先安排政策。同时,允许宅基地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内部流转,鼓励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购买村内空闲住房。

习近平副主席最近视察云南工作时,指示云南要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和建设,村镇规划建设要争当排头兵。

14

第二篇:城市规划书籍读书笔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城规原理 》

专业班级: 环境设计1101

姓名:赵晨琛

学号:13

指导老师:张颖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埃罗·沙里宁是一名美籍芬兰裔建筑师。1910年生于芬兰,曾与父同设计了不少重要建筑,其设计风格清新、个性突出、造型独特、有创造性。前期曾追随密斯的有古曲风格的、技术精美的现代建筑,后期则倾向于多变的空间组织与有力的结构表现,作品中还反映了少年时受到雕塑训练的影响。作者在1942年写下了本书。

沙里宁所写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心思想有三点,即:动态规划、连续性规划、有机疏散理论。

首先,沙里宁将他所处时代的美国城市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建设做了比较,从而得出了三点中心思想。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相反它有许多值得人们借鉴的地方。反而现代城市建设许多方面不及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当今城市的贫民区(贫民窟)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表现,而正是因为城市的发展速度过快城市膨胀过于剧烈,造成了部分城市区域生活环境,经济文化的落后,导致差距拉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这本书中多处拿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和美国现代大城市做了比较,案例非常丰富,结论很有说服力。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因而城市的规划也应该是动态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寻找对应的变化去做规划,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处,他将中

世纪的城市作为例子做了阐述,中世纪的城市因为防御性的要求而建的比较拥挤,从今天看来是满足不了市民对阳光、绿地等等要求的。但是,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确实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因为战争防御外敌的需求反而至关重要,反观现代城市的建设,我们有对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需求,然而城市却没有给予我们。城市越建越大,整个城市的建设混乱、没有条理。所谓的动态规划,是指依据城市的发展做不同的、相应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之初,或许因为防御性的要求建成像中世纪那样的城市,但随着后来的发展,防御性已经没有要求了,因而我们的规划就应该适合当今城市的发展。也就是说,规划不是一次性做好的,规划是要随城市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动的。

连续性规划规划,是指我们在做城市的规划的时候不能只做当时的规划,要想到以后城市发展成什么样子,去做更长远的设计与规划。就像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应该能够考虑到城市车流量的变化,大量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而更早的做出预先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对城市变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新事物的产生,从而做出未来的城市的规划。

有机疏散理论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沙里宁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他将现代美国城市与中世纪的城市做出了比较。中世纪的城市因其防御性的需求,城市是集中的。然而现代城市已没有那种建城墙、道路设置弯曲难找的防御需求,却仍建设的很集中,这是错误的。时刻去了解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需求,更为重要。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已经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不应该再集中了,因为城市发展的太过于迅速膨胀,过度的集中会使城市的中心密度过大,从而对城市的交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人口在一个区域的过度集中,如果社区治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贫民窟。城市的过度集中,加上人们不断建设的摩天大楼,加剧了城市对阳

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缺乏。城市的不断发展告诉我们,城市需要有机疏散,“卫星城”“邻里单位”都是疏散的办法,将城市的发展扩展开来,而不再是只在某一区域集中发展。集中发展除了贫民窟的出现,还有就是土地价值的不合理抬高,投机家们会使城市中心的土地价值虚高,而周围的土地却处在一个不合理的低价值中。将城市疏散开后,其他区域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了真实体现,也避免了市中心土地价值的过度升高。同时,城市疏散后,市民不再需要每天都往市中心去工作、娱乐等,这样就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卫生压力。“有机”是指在城市疏散分散开后,各个区域便拥有了足够的绿地,这些绿地是对人们生活空气质量及精神生活质量的保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对我们现代城市的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合理的去运用其中的道理,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无奈的堵塞在回家的路上。街道就不会再堆积那么多垃圾,城市里就不会再缺乏阳光。也不会有那么多房地产商打着绿化的旗号大肆的抬高房价。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帮助很大,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判断设计与规划。

第三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读书笔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16日发布,在中国面临产业调整,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换挡的重要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无疑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尽管它本身可能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仍使各行各业,各地区政府在未来的六年中获得了较为明确的方向感。

这次《规划》的提出,处于一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意义非同寻常。有专家曾指出,今后世界经济要靠两个点带动,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城镇化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重对待。

有专家称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是以人为本。的确,《规划》中与很多关于基层百姓生活的章节,尤其是大量提到了农业转移人口问题,占用了一篇的内容。其中,涉及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完善公共就业创业制度等问题。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三农问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但解决三农问题工程中可能触及城市原居民的利益。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亿人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型落户必然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涉及各阶层的利益。同时转型落户只是一个发户口本的问题,而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才是有挑战的现实问题。

有专家指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能不能得到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支持尚有疑问。但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城市居民势必会为农业转移人口支付更多的成本。有讨论认为,农民曾为中国的经济付出很高的成本,因此,城市居民为农业转移人口支付成本理所当然。但有人认为,农民支付的成本主要用于国家级项目,单纯让城 市居民支付成本并不公平。

规划指出,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这是否表达出一层潜在的含义,即推进城镇化是为了保持中国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市民化在某种程度上市打着以人为本的幌子,其实城市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都成为了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目标下的牺牲品?

关于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我觉得更像一个全方面的调理。其中提到了中西部城市群区域的发展方向和中心城市、中小型、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群间、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交通运输。以城市为点,交通为线进行调整疏导,就像中医的舒筋活络、调养静脉的思想。

总之,《规划》一方面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六年内在某些方面会进行比较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调理为主,尽量不伤筋动骨,调整和发展是主题。

第四篇: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作总结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作总结

xx镇xx村位于开平区北部,xx水库东岸,全村共有380户,1300人,现有可耕地422亩,荒山及山坡地1123亩,农业种植以玉米为

主。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安排,我处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窦春河为组长的驻村工作组入村

开展帮扶工作。一年来,水库管理处先后投入资金23万元,用于支持xx村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经过驻村工作组和乡镇、村委会

三方共同努力,该村文明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的既定目标。

1、宣传发动,提高认识。今年三月份,工作组多次进村入户,通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过走访座谈、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的意

义、好处,创建的规划、措施,把创建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大家的必要劳动付出等向群众讲清。并组织村民观看科学发展观

专题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优秀典型光盘,引导大家开阔视野,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2、明确重点,统筹兼顾。经过实地调研以及和村镇干部群众座谈,综合分析了该村的特点:一是人均耕地少。村民人均耕地只

有0.3亩,农业收入微薄。二是非农产业欠发达。村内没有集体企业和其它经济资源,村民外出打工近期也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

萎缩。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滞后。村内街道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村民无法出门,群众生产生活受到明显影响。村委会

(村民中心)破旧严重,几成危房,需尽快修缮。对此,我们与村委会干部一起研究确定了xx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

了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村街道路硬化,二是村委会建设),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3、多方筹资,加快建设。针对xx村经费来源少的情况,我们按照“村里筹一点、村民拿一点、区镇出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

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在今年遭遇金融危机,水费收入减少近三成的情况下,水库管理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万元,重点用于修

建xx小学至唐榛公路道路和村民中心建设。7月份,拨付首批帮扶资金10万元,完成了xx小学校前路面硬化工作。该路长286米,

宽4米,厚200毫米。9月份,管理处又拿出10万元,用于支持村民活动中心建设,目前,3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已基本

完成,年底前即可投入使用。

4、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着眼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从党办室抽调得力人员,帮助村两委整理完善了《党支部生活制度》、

《村委会工作制度》;着眼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帮助制定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文体活动制度》

等制度,对村民在生产生活、邻里家庭、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为和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责任作出的各种明确规定,在维护基层基础稳定工作中发挥了

“第一道网”的作用。

5、库地携手,共建和谐。围绕“文明宜居,生态立村,和谐发展”的思路,水库管理处积极与xx小学开展文明共建活动。一是

捐款捐物。出资2万余元,帮助该校购买文体器材5大类300余件,文教图书500余册;支援办公桌椅120件,并拿出3000元现金帮

助学校维修危旧墙体。二是文明共建。与xx村委会联合开展了“纯洁母亲河,保护水源地”宣传活动,派出政工干部到xx小学宣

讲,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向库区群众发放水源地保护宣传材料2000份,努力推进水源保护意识和文明生态理念深入村民人

心。三是扶贫济困。结合干部作风年建设活动,我处有30多名干部职工与xx镇20户困难群众结对,开展帮扶活动。主要内容是在

资金上帮一点,在树立信心上多鼓励。其中包括两户xx村困难家庭,体现了水库职工良好的爱心奉献意识,进一步融洽了库群干

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群关系。

5

第五篇: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街头镇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

街头镇辖77个行政村,1.8万户,5.6万人,总面积238平方公里。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县强民富、山清水秀”新五莲的总体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基础,以净化、绿化、美化村镇建设、综合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开展了“以镇带村、镇村共建”、“迎水运、净家园、树新风、塑形象”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村容村貌镇容镇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一、坚持科学规划,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新格局

我们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高标准规划。为了确保文明生态村镇规划的科学性,聘请省市规划专家,本着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对小城镇进行了新一轮规划设计,确立了“依路就势、东拓南展”的发展思路,对前街头村、后街头村等5个村纳入城镇同步规划,其它村街在创建中逐步制定并完善规划。二是精心布局,分步实施。在创建工作中,按照生态文明村创建标准,对全镇村街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扶持坡子村、迟家庄村、代吉子村等村作为样板村,形成特色,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扩大覆盖面,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各村选准切入点,全面

1启动,15个村重点突破,做到一起实施、一起展开、一起提升创建水平。三是坚持因村制宜,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创建。通过层层召开会议,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利用村宣传栏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创建氛围,今年以来,共印发放《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简报》、《街头镇开展环境卫生“三清”通知》等宣传单张1.5万份,出墙报6期。通过宣传发动,把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做到全民参与,使创建工作得民心,顺民意。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水平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中,我们始终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提升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水平。

一是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健全了《村民公约》和各种村民自治组织;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利用科普学校、远程教育等阵地,采取广播电视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举办文化、科技、法律学习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目前,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5000多农民参加了培训。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娱、体育和科普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和建设文体活动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文明学校等活动场所,把镇党校、图书馆室、体育场地等文体场所,以及居民经常聚集的相对固定的其他场所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建起了镇老年学校和高标准的灯光门球场,为老干部购买运动服,添置电视、VCD、麻将、扑克等娱乐设施,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几年来,共投入150多万元,用于文化、体育建设。其中投资20万万元,兴建门球场4个。东洪河村投入60多万元兴建了农民文化宫,内设有图书室、乒乓球室、阅览室、象棋室等。挑沟村投入32万元兴建一幢400多平方米的康乐楼。三是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在全镇广泛开展“文明进农家”、“五

星级文明村”、“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文明意识大大增强。全镇77个行政村按照村民认星、村民小组评星、村“两委”班子定星的原则,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1.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0%以上。

四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推行了村级干部“勤廉双述”制度,由村干部向党员和群众述勤述廉,当面接受质询和评议,把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让给群众,提高了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成立了农村财务专业化管理办公室,对村级财务统一管理,村级取消村会计、出纳员、保管员等职位,只设1名报帐员,负责村级财务报帐工作。从体制上解决了镇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村民说事室”,制定了《村干部值班制度》和《办理结果反馈制度》,把每月的5号、15号、25号作为村民“说事日”,让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村民到村委会“说事”,和村干部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反映情况、倾诉心声、交流感情,全镇上下呈现出干群关系融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三、坚持发展经济,奠定生态文明村镇创建的物质基础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立足机械制造和石材加工两大基础产业优势,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促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了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8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69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0.5%。

一是大力培植产业集群,建设机械制造业强镇。把培植产业集群作为快速膨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主攻方向,坚持不懈地抓大产业、大企业,着力膨胀“两个规模”。一方面,做大做强龙头,膨胀壮大骨干规模。筛选出顺达、旭日等13处规模以上企业,实行政策扶持,促其加快成长、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培植发展关联、

配套企业,膨胀企业群体规模。截止目前,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机械制造业发展到20家。

二是整合资源优势,建设石材加工业重镇。大力培植加工龙头,运用市场、行政、经济等手段,整合资源,着力组建一批加工集团公司,扶持发展石材加工大户,培植形成了永发、山前、金龙、美华等石材加工龙头,带动全镇石材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环保化发展,实现了石材产业由铺天盖地向顶天立地的转变。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广步伐。引进普及新型锯解技术,资源利用率由原先的3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加强环境整治,成立了固体废弃物清运中心,对固体废弃物集中清运、处理。目前,全镇年产值过千万元的石材大户达到20家,石材精深加工业户达到360多家。

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增强发展后劲。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围绕机械制造和石材加工两大产业,大力拓宽招商渠道,突出引进大项目、工业项目、外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更加注重提高项目质量,争引了一批为顺达配套的企业和利用矿山废料、锯泥废渣加工增值的环保项目。2009年共招引项目31个,到位资金6.7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52万美元,为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坚持美化环境,塑造生态文明村镇崭新面貌

把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开展以清理“三大堆”和根治石材治污染为重点的集中整治活动,建立起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升小城镇建设档次。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投资2600多万元,新增商品房面积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12盏,定点设置垃圾箱18个,栽植绿化苗木55万株,绿地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三纵十五横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向阳

路成为镇驻地“样板路”;镇外投入城镇建设的资金达8000多万元。日照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温馨家园”住宅楼,目前,已开发三栋。镇驻地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投入300万元,建设了镇敬老院、幼儿园、文化广场、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文化品位明显提升。去年以来,街头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扩展城镇发展空间。紧紧抓住扩内需项目实施、镇驻地规划完善的有利时机,加快小城镇“东扩、南展”步伐,拉长城镇东西发展空间。新增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商品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个体工商户180户。加快镇驻地升级改造。投资2000多万元,温馨家园第三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完工,医院病房楼、学校公寓楼等扩内需项目顺利推进,对山海路、振兴街等道路进行了整修,小城镇发展框架基本完善。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镇区各单位、业户,严格落实清洁责任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月调整、季检查。加强日常管理,先后清理广告牌80多个,横幅70余条,清理流动摊点130余次,杜绝了固定摊点店外经营。

二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实施“五清五改五通”工程,优先解决农村行路、饮水、用电、燃料和通信等方面的困难。全镇4个新百村、7个示范村对村内主次干道进行了硬化,修建了排水沟,对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庭院内外、街道广场,全部绿化。有条件的村建起了绿地广场,安装了路灯,对房屋墙壁统一粉刷。代吉子村在其它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迎曦园”, 集会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村综合服务大厅和水上公园。目前,全镇完成自来水村村通64个村,受益人口5.6万人;植树造林3500亩,道路绿化41公里,镇村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全镇77个村全部完成科普和有线电视村村通,成为全市第一个有线电视万户镇。

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根据环保要求,按照先重点、后全面,先示范、后推开的原则,投资8000万元对全镇石材业环境进行了

综合整治,石材加工实现污水零排放,根治了水污染,河水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其中,镇、村、户联合投资1000多万元,集中力量对镇南石材工业区进行了重点整治,镇南工业区成为路面平整洁净、院墙整齐统

一、边沟浆砌标准、治污设施齐全、废水循环利用的清洁生产样板区。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