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语言教学初探
第一篇:初中数学语言教学初探
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性初探
南河中学 杨航
[摘要]:教学语言是表达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是课堂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联结师生之间的桥梁。初中生物课程需要有艺术特色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可接受性等特点的有声语言,还要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使声、像、情、趣融合为一体,能否准确、合理、灵活地使用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掌握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教学语言 生物教学 语言艺术 肢体语言 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脑力活动的强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语言的情感性、鼓励性和可接受性
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教学的精神要饱满,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课,而且所用语言必须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准确控制语言的快慢节奏,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力度的强弱,这些是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关键。快速语言直截了当,简洁而明快,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当讲到重点、难点或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时,语气要加重、语速要放慢、声调要高低起伏,富有感染力,以吸引或唤醒学生,使学生提高注意力,适当也可重复以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的过程。但是一味的快或慢都容易使学生听觉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样的教学语言如同催眠,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此外,声音要亲切柔和,富有音韵感和节奏感。
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堂中应尽量多鼓励、少批评。鼓励性的语言也是生物教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由于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情绪和情感极其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同,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对于某些理解谬误但执拗的学生,教师可借助于幽默,以温和舒缓的语气与其交流,不正面直接地否定学生的谬误,而是沿其逻辑引申延展,在放大其谬误实质的同时,让其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2、语言的启发性、精炼性和科学性
教学语言蕴含着潜在的信息意义,具有启发性,可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谈话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学生以已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技巧去分析解决当前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生物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在教学中运用设疑语、引导语、讨论语等,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言简意赅、措词精炼、要能直接揭露事物的本质,用最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切忌繁琐赘述,不得要领,学生有如云里雾里。怎样用最精练、最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繁琐的生理活动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这是生物教师都应努力的方向。语言精练并不表示不能重复,该删减的要删减,该强调的要强调,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传授知识精准无误,用词准确,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对一种现象、一个概念或一个实例进行讲解剖析时,要考虑语言是否科学,首先要讲普通话,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生物课程中有些概念只能以普通话来表述才能切实做到详尽无误,此外,用词要准确,举例要恰当,语意要清晰明了,切忌将专业名词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3、语言的形象化
生物教材的内容决定了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许多直观教具,同时还需配有相应的形象化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差异或者个体个性差异,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而且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程,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某些抽象性强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克服这一点。以感性思维为启发点,通过形象性的思考和探索,最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理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印象,我在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课中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采用比拟讲述,拟态——“我会隐身术,你找不到我”;保护色——“我跟周围环境的颜色一致,你看不到我”;警戒色——“我在这里,但我不好惹,不要靠近我”。
再比如,我在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再以形象的文学比喻相结合:保护组织——出污泥而不染;输导组织——藕断丝连;分生组织——雨后春笋。
事实证明,通过教师形象贴切的比拟或比喻,用汉语的文学魅力和生物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使课本知识表达得形象、新鲜,又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跳跃性,形成深刻的形象记忆,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语言的多样化、生活化和趣味化
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情绪萎靡,昏昏欲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区”,我们可采用“顺口溜”、“别称”、“成语”、“古诗词”、“小故事”、“歌曲”、“历史典故”等有趣的、新颖的、多种多样的的语言方式来辅助教学,营造一个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比如学心脏的结构一节课中,我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左右房室四个腔,房室瓣膜横中央。房上室下血顺流,左右隔绝属正常。心房连静室连动,左房肺静右双腔。左室最厚连主脉,右室肺动流肺方。这样的有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记忆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就把易混淆的知识点都记住了。
再比如在“种子的结构”一课中,我常常用“辈份”来说明“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四个部分并提出“胚乳”不属于胚。胚是种子的主体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胚的子结构中大多是“胚字辈”的,如胚根、胚芽、胚轴,它们都姓“胚”,但有一个例外,它就是“子叶”,能不能说成“胚子”?或者“胚叶”?不行!因为“子叶”不是胚亲生的,是胚从孤儿院“领养”的孩子,而且是“女孩”。我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和三个“胚哥哥”一起长大,我有最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把营养奉献给三个“胚哥哥”后,就壮烈牺牲了。我还有个叔叔,它就是“胚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这些和教学有关的、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文字资料,课堂教学时适时使用出来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就会得心应手,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突出重点,解析疑点,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5、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同样不容忽视。它是以教师的动作表情来传达情绪或讯息给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老师可以进行自然而有效的表达,且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肢体语言一般分以下三种:(1)面部表情;(2)眼神接触;(3)手势与姿势。
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可以使学生获得大脑情绪区的持续兴奋而增加记忆的强度和深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课堂教学中的手势主要包括:
(1)指示性手势:教师在直观演示图片和模型,指导学生观察或引导学生活动时常用此种手势。
(2)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此类手势。如讲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用手势暗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获得启发和诱导,逐渐给出正确回答。
(3)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太随意,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繁、过多,要适度、适当、自然大方会给人以美感;反之生硬多余的手势如:挠头皮、拍书本,敲桌子等不仅没有正面效果,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烦躁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语言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无论使用哪类语言,都不能枯燥化、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备环境,采用灵活多样且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愉悦、宽松、激情的教学氛围,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应用初探
当前英语教学模式已不在适应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成为必然。在中学英语教学领域,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英语学科的“新课程标准, ”其宗旨是加强能力的培养, 尤其要倡导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同时,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水平和改进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功能, 这无疑是对过去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倾向的一次实质性变革。英语课堂因此而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 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任务型教学”的实践正是在新课程标准即将正式推出之时这样的背景中展开的。
一、问题的提出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简言之即“用语言做事”。为验证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在农村初中的可行性,我们成立了“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把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希望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英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任务型”教学的步骤
Willis(1996)认为,“任务型”教学可分为三个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由任务(学生执行任务)、计划(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报告(报告任务完成)三个环节组成;
3)后任务(post-task):由分析——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而且为了运用而学(learning for using),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备意义性、完成性、差距性、运用性、真实性和运态性。
英语新课程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的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做了以下尝式,探求有效运用任务教学模式。
一、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设计
在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时,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任务的设计与分析。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语言知识的目标、语言能力的目标;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并把这些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在任务型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仍然需要把语言(语法、词汇、语音)放在重要位置。不仅需要考虑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考虑学生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一步一步让学生达到最终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语言能力,才能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时,教师应选择那些对完成任务有用的必须用到的语
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以在真实生活的情景中练习主要的语法、词汇,而且可综合地运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二、设计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教师在设计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所谓生活经历主要包括学生出身、家庭、社区等方面的经历,是学生熟悉的,有亲切感的内容能够反映他们的思想和感受,诱发他们行动的欲望。
设计任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任务完成的基本条件。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用语言做事”语言是工具,是完成任务的物质保证。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情况设计任务,才能保证学生按照预想的程度完成任务。例如,同是有关音乐方面的任务,初一学生可能只能完成对不同音乐的喜欢情况的调查。高中学生可能能够完成同学们对各种音乐不同理解的调查。
三、设计任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设计的任务要看是否符合目前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水平。防止任务设计得过分“小儿科”,低估了学生的潜能与认知能力,如果任务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任务设计得过难,过多地依赖其他方面的智能或其他方面的知识基础,结果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或花费太多的时间。
四、学生的持续发展是任务目的的具体表现。
现代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经验,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学会创造。不仅是为了眼前的现实,更多的是为了以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作为,有所发展。这个“空间”就是学生的自由度,不要捆住学生的手脚,更不能束缚他们的思想。有些老师喜欢标准答案,喜欢包办代替,喜欢暗示诱导每个教学步骤都替学生设计好,并希望他们按照预定的轨迹走。这些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设计的任要具有挑战性,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导学生逐步拾级而上。
任务型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计划教学步骤。所以“任务”设计的质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要设计出一项有价值的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学生需要的分析,切实了解学生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该做什么。学生需要应该包括两大方面:(1)现实社会对学生的需要(即学生共性需要);
(2)学生自身的需要(即学生个性的需要)。分析也有两个层面:(1)整体分析,每位教师在每一教学阶段(如:新学段,新班级等)前都必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需要分析;(2)局部分析,每位教师在实施每一项教学活动(如:一堂课,一个教案等)都有必要根据已有信息做出教学活动可行性评估。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是任务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在设计单元任务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
1 . 本单元的语言能力目标,或者说:本单元要教会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什么事情,即可以完成哪些任务。
2 . 要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需要掌握那些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以及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
3 . 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课堂管理因素:某项任务是学分别完成,还是一对一的结对完成,或是由小组共同完成。
4 . 是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
5 . 课堂组织某项任务所需时间以及准备阶段需要多长时间。
6 . 这些任务是否符合目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策略及思维能力的要求。
7 . 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运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
任务型教学并非一定要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设计得如同真正生活中的语言活动一样。特别是在小学和中学的初级阶段,比如游戏、比赛、猜谜等等,并不一定是今后学生在生活中都用得到的。实际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从学生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可以从字母教学开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第一天, 就可以独立或分组完成一个任务—调查现代汉语中有多少词语是从英语来的。如牛仔裤、坦克、
吉普车、麦克风、沙发等。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十几个单词。他们还可收集各种电器上、商店的各种物品标签上或街道广告牌上所看到的字母。
任务的结果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任务可以是具体、实在的一个成品:如写一张课表,做一幅挂图,画一个小丑,设计一套衣服,通过询问、访谈制成的全班同学生日图表等等。对于初中学生,可以讨论郊游的计划。在学习My home 一类话题时,任务可以是调查谁在家里做家务,并要求同学计划出今后可以帮助家长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时,他们所做的,所说的是有意义的,是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他们可以为了某个真实的目的去交换信息。
设计的任务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向学生说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做什么。成功的任务设计:1)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2)能使学生在课堂内演练生活中真实交流时所需要的语言技能;3)能激活学生心理和心理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持积极态度,明白犯错误是正常语言学习活动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5)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任务活动应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任务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考虑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完成一个任务的方式及完成的顺序,并可以在最初做的基础上修改或重做。
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并不限于一个或两个,有时一个任务往往又含有几个子任务,而且任务也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对课堂教学的任务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学习及应用或进行更深一步的补充学习及应用或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研究等,这些任务可以根据布置家庭作业或研究性课题来完
成,也可以根据汇报演出或竞赛活动等等来完成,任务可以是一天完成,或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来完成。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亲历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分组——任务——合作”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互帮共学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分组合作是互帮共学的一条很好的路子。 【关键词】分组;任务;合作;探究
一、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实施中的几个误区及原因
1.浮于表面。在运用分组合作讨论时,有些教师把与重点目标关系不大、不是实质的问题抛给学生小组讨论,或者重点问题没有深究,没有抓到点子上。其原因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没有理解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真谛。
2.流于形式。这种情况往往在上公开课或有人去听课的时候出现比较多。因为有人来听课,为了体现教改,不管所提的问题有没有探究性,一律拿来分组讨论。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1)教师本身是在缺乏分组合作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无法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这种情况的,老教师居多。(2)因为有人来听课,害怕在同行面前出洋相或在领导面前出丑,干脆提的问题简单一点或课本里面有现成答案的。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种情况年轻教师居多。
3.勉强应付。这种情况在领导来听课时往往发生。一有领导来听课,就急忙找几个无关紧要或不是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而重点不抓或抓不住。其原因是怕领导说自己教学方法陈旧而临时应付,这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4.放任自流。有些教师在给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时,没有明确小组团体目标,因而小组里只有少数优等生在那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多组员,特别是学困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聊天或搞其他小动作,教师则在讲台上等待,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于新课程改革不够重视的表现。
二、分组合作教学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它把合作探究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可见合作探究的重要!而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体现这种理念。如何实施?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1.分组
先对自己所接任的班级进行调查摸底,找班主任、科任、学生了解,了解学生的底子,包括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为分组做好铺垫。其次,按成绩高低搭配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班分6至8个小组,每组6至8人为宜。各小组中,尽可能优中差的学生相同,各小组的平均分相差不大,每个小组设正副小组长各一名。 2.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①设定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这节课要学生学会什么。②设计每一节课探讨(讨论)的问题,每一节课的练习、达标验收题。
(2)课堂实施:①每节课开始,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这一节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②提出探究问题,开展讨论,互相辩驳,达成共识,形成结论。这是整个课堂最重要的一环。在各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去巡视。这主要有三个作用:a、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b、引导学生去探究、归纳,有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c、防止有些学生趁着讨论问题聊与学习无关的事。讨论过后,由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再点评,最后综合归纳成法则、定理等。③师生一起做相应的练习(例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④以竞赛的形式检测达标情况,达标的小组大力表扬,不达标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辅导或其他小组成员来辅导。
(3)课后查缺补漏。如遇到当堂完不成任务的小组,就抽课余时间辅导不达标的学生。
三、 教学效果对比
笔者曾于2008至2009学在所教的班级(128班、130班)做过详细的实验对比,其数据如下:
从以上数据来看,实验前,两个班的成绩差不多,对照班的成绩还稍为好一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再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班的优势更加明显。说明“分组——任务——合作”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一概往你的嘴巴灌,学生接受知识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的,这样,就难免有些知识学生接受不了,即使被动接受了,也理解不透,用起来不活。而在“分组——任务——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索或与同学探导得到的,对所获知识理解比较透彻,思维比较活跃,知识的运用就比较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
第四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内容提要】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一般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分类推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 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2、分层教学的目标、策略。
A层数学基础扎实,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强,作为数学尖子培养。对A层学生突出一个“导”字,在教学中以引导独立思考和导学为主。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A层转化。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C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为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力争使部分学生向B层转化。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帮”字,多耐心辅导、多教育,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3、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以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三、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及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次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即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曾经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 结果二班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一班。
主要做法是: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即课堂上多让A层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 、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层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2)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外作业我都坚持按60℅的基础题、30℅的中档题、10℅的高档题的比例进行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题可作、有收获。
(3)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积极作用,因此我采取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 、性质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用分层教学法后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教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益。
第五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所谓“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结合《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谈谈我对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①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②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③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④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课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求直线y=x+3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城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再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
(二)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老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回答出面积后,那么斜边AB上的高怎么求?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问题:求直线y=2x+
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三)提高提问的技能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一句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传统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已经被新的教学方法所淘汰。本人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下着手:
(1)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辅助教学的科技工具和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很方便地进行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即可形象简单地解决,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若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一学生的身体发育,己趋向成熟,己有充沛的体力支持他们独立学习和坚持独立学习。初中生的智力活动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感觉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注意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法。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课文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并指出和传授学生记忆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想问题、多提问题、充分发挥学员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求新、求异、求发展”为理性思维的活动。在思维过程中要求灵活、迅速、流畅、开阔、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全新的思维去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关键在教师,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施以创造性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可利用一题多解,多方面寻求问题的不同解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采用的诸如多媒体的应用、情境引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手段,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探索,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是检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相信也是一条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