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第一篇: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巧用儿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古华幼儿园 沈青华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

第一篇: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

巧用儿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古华幼儿园 沈青华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特别是祖辈家长的育儿观念。但是关键还是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为此我们尝试了许多的方法、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发现运用儿歌化的语言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

1、运用儿歌化的语言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小班的幼儿自理能力都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洗手的过程——卷袖口,肥皂搓一搓,手心手背洗一洗,小手冲一冲,小手甩一甩,再用毛巾擦一擦。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一开始,让孩子按照这个顺序完成洗手的过程很难。有的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有的没有将泡沫冲干净。有许多孩子会把袖子弄湿。但我们要知道,对于刚离开父母,一切都要自己完成的他们是不容易的,出现这些情都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只有反复的指导,示范。结合儿歌《洗手》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洗呀洗/再用毛巾檫一檫/我的小手真干净。儿歌的印用,不仅可以发展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宝宝们锻炼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呢!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将其他的一些对于孩子来说较难完成的活动或者操作任务,也可以编成儿歌来试一试。

2、采用生动有趣的儿歌,激发幼儿自理能力的兴趣。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生活现象的语言较易接受,因此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起幼儿学习一些枯燥的劳动技能的兴趣和愿望。

如叠手绢:我们先让幼儿认识手绢边有四条边。再教幼儿叠手绢的方法:把手绢平放在桌上,两手抓住其中的一条边,一条边说着“我和对边握握手”,将手绢向对边折,幼儿也一边口里喊着,一边手里叠着手绢,兴趣浓厚。再如穿衣: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啦!”将衣服甩在身后,披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又如:在教孩子穿鞋子时,我们就教孩子穿鞋子的儿歌“小朋友,来穿鞋;小搭扣,往外边;小弯弯,在里边;先把小脚伸里面;再把小鞋拉上来。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可见,语言的参与,使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幼儿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篇:利用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安岳县人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杨光英:

利用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论文关键词:班级管理 学生规则意识

论文摘要:“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意识,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今的教育,都崇尚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作为初中生,国家也制定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作为一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 规则意识的涵义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那么,什么是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明确规则意识的内容。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拿排队作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没有这个意识,民主和法治都是空的。这个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性与良心有关,和道德与信仰有关;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一个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所以,重要的不是知道规则的内容,而是自觉地习惯地遵守规则。规则意识的第三个层次是让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遵守规则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习惯。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利用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激发学生遵守规则意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学生在玩游戏时很守游戏规则的,可是他们在校却不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在社会上不守各种规则,甚至触犯法律。

第 1 页 共 3 页 这是为什么?因为学生的“游戏规则”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上存在或者成人告诉他们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学生制定的。这是学生自己规定的“游戏规则”,所以,他们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这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作为班级的组织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尤其是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我的班规的制定,是让学生每人写几条鼓励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筛选、归纳确立,然后再决定执行。这样从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能够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在互相督促中,养成规则意识

班规制定出来,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学生自约力不强,往往会在不经意中违反班规,而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学生待在一起,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纠正。我就让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纠正,帮助改正。并且在小黑板上写下表扬篇和耻辱篇,让好的得到及时的表扬,让学生有榜样可学,有反面可警醒。让学生逐渐养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良好习惯。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的校规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我就让学生自己亲手种草、植树,给草地、小树命名,并且轮流管理草地、小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针对交通安全与遵守交通规则,我班开展了“我当一天小交警”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也开展了“交通事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去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提高规则意识。

(四)通过检查评价,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形成 是遵守规则行为的前提。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由他律到

第 2 页 共 3 页 自律的过程。严格检查和评价,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即内化为个人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班级管理时,必须建立起遵守规则的评价机制,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一套遵守班级各项规则的评分标准;然后定时或不定时地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测评;最后,学期结束时把每位学生的情况,向全班同学宣布并载入学生德育册中,作为学生评优受表彰的依据。实践证明,对于所制定的各项规则,进行严格地检查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班级的混乱局面,维持班级良好的秩序,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反之,如果只注重规则的制定,而忽视规则的检查和评价, 学生就容易违反规则,忽视规则的存在。不但不会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反而会让学生漠视规则。这样也会给班主任增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当然,在检查评价中也要力戒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状况,应充分发挥对规则测评的激励、发展、教育功能。真正做到检查、评价是为了培养、提高、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作为班级管理者,制定的规则必须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既定的规则必须严格地执行。执行规则时应采用积极的方法,还应该抓住学生关键时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强化。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用规则来约束自己。

第 3 页 共 3 页

第三篇: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2008-12-01 20:44:06)标签:杂谈

分类:育儿经验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幼儿对规则有着切身的感受,制定的规则,不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 [关 健 词]:规则 自由 环境 年龄特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呢?

一、建立规则的意义:

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

(一)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

(三)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四)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自由与规则的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宽松”是就环境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纵儿童,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时,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让幼儿感受到家长是他们的亲密的伙伴,同家长在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人的爱。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意识时,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二)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实施

幼儿园常规教育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长大后做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同时,常规的建立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常规的培养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无,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来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学会自我控制。如玩“娃娃家”时,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孩子们在进区玩时,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如果没有了空脚丫,说明人已满,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又如:说话轻、走路轻、放东西轻,是一个控制噪音,学习文明行为的常规,它使孩子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为健康文明的人。常规持以恒的培养,点点滴滴的渗透,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根据年龄特点,逐步培养

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幼儿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虽还属于“他律”阶段,不能把一切要求强加于幼儿的身上,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如在游戏活动中,懂得与环境、同伴的协调,学会不与他人和器具相撞,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礼貌待人,上下楼梯怎么走,喝水盥洗需要排队等待,这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既缩短了等待时间,也大大减少了孩子相互碰撞、摩擦的机会,降低了噪音。

(四)家园共育

家庭是幼儿更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发挥着教育潜能。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幼儿在执行规则时,不断获得快乐体验。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

第四篇: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东港幼儿园曹卿

游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共识。《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付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区域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规则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者对规则的知识的了解;二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重点在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2、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3、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对于幼儿来说,规则意识主要包括了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区域游戏规则意识培养

怎样使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由、有序地探索于环境与材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呢?一年来,我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方法,对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

1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是一个基础教育机构,这里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家庭,并且注重事实,一视同仁。在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幼儿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因此守规则是儿童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前提基础;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我们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保障游戏开展。

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要求幼儿遵守的规则。要保证活动区的活动有良好的秩序,就必须制定活动区的规则。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

小班幼儿刚开始自选游戏时,幼儿由于新鲜好奇,会一窝蜂地涌进一个区域,并伴随拥挤、打闹、扔玩具的现象,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归原处。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我预设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每一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从游戏的顺序、游戏中的行为、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例:幼儿在秋游活动后对房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结构游戏中搭建各种房屋,由于他们第一次接触结构材料,因此我从认识材料入手,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加强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我也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幼儿:

1、规定每个活动区的参加人数。

2、采用游戏手段,培养幼儿积极收放玩具。比如:通过游戏“送小动物回家”、“比比谁的家最整齐”等活动,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收放玩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严格遵守各种规则,使环境熏陶达到最佳效果,幼儿也会学习教师的样子严格遵守,我利用环境的隐性教育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二、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

小班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而是比较青睐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于是我就以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标记图在进出区域、材料收放及操作规则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提示和规范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在游戏过程中,随时对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加以强化,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通过“五角星”鼓励好学上进的幼儿等等,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基本上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物品用后会放归原处,养成了自主自律的能力,保证了活动区的正常秩序。

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遵守规则,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因此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遵守规则、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三、指导策略得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养成规则意识并执行规则、遵守规则。具体是:

1、模糊处理策略

所谓模糊处理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对才出现的一些问题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给幼儿解决问题留下“空白”,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我班幼儿的基础上,我选择性地使用模糊指导策略。一方面将游戏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共同讨论概括,找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或评价时,采取引申式的提问策略,层层启发,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作为教师则是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再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模糊处理策略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供多的空间和机会,是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主体性得到充分发

挥。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支持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加以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在讨论,以此反复。幼儿就在这种环境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隐性指导策略

课题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创造性地表现。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用笔录或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等)形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就使得幼儿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年龄大的孩子更愿意协商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等等,在游戏中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游戏区域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游戏区域的布置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应该是方便幼儿间交往的,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所及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只有交往产生了,矛盾和问题才会产生,才为幼儿的交往、解决问题、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所以,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幼儿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很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指导幼儿游戏,要给予孩子较大的自主权、,自愿选择,自主展开,自由讨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以角色的身份加入,然后作针对性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建立常规训练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并通过大量的日常游戏活动等,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邹弘北京出版社,2006

2、《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实施手册》

3、《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

54、《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1

第五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意义论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升级,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技能、保健方法等专业知识,还要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教学这一平台,发挥课程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完美人格的塑造贡献力量。本文根据教学实际,分析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以及原因,旨在呼吁体育科研人员与体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规则意识;体育教学;自我约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生活中缺少规则意识,社会就会一团糟。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规则意识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每个学校都会教育学生守规矩、严纪律。作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使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发展。体育课的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从长远意义来说,也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进其自由感与幸福指数。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通过运动参与提高其精神文明、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等作用。生活中充满了竞争,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良性发展。运动场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公平意识的理想平台。只有建立了良好品行,才会被社会接纳和认可。因此,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其自我约束力,保证学生有参与锻炼的自发性与反复锻炼的持久性,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积极乐观的心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

(二)社会的发展。首先,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校风、学风。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国家法律而受到警告、处罚、退学等处分,甚至坠入犯罪深渊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心理的脆弱和规则意识的淡漠化最终酿成了这些恶果。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之外的课余时间里,如何拉开和其他人的差距,关键在于谁的自我约束力和规则意识更强。尤其在大学校园,学生自主可控的课余学习时间更多、可支配的课余空间较自由和灵活,这就更需要约束自我,不断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他们在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体育课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对学生规则意识进行培养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为营造一个讲文明、守秩序、讲法治、守规则的和谐社会环境提供道德支持。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一)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

1.学习与生活中规则意识不强。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严,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时间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欠缺。例如上课迟到,不遵守课堂秩序,对自己生活管理松懈等。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成绩要求不高,认为只要及格即可;或是纪律与规则意识不强所致。实际上,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认知教育,对纪律、规则规范的认识能力是比较健全的,也基本能遵守行为守则,之所以仍不自觉地出现违纪行为,和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角度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强,能够自觉遵守规则,而有些则不然。在体育课堂上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能遵守课堂纪律及秩序、爱护公共体育器材、乐于帮助和尊重他人,而一些学生则认为严格遵守规则者“没趣味”“呆板”,甚至还会鄙视那些严格遵守秩序和规则的同学。虽然他们具有道德认知和较高素质,能够明辨是非,但当违反规则可以使自己便利时,就会把规则抛在一边,以个人利益为先,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2.人际交往规则意识不强。在大学阶段,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外,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对学生的成长、对人格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物质和现实,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塑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认为只要成绩优异就万事大吉。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就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体育课堂上,在分组练习时,常发现有个别学生私自换位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寻找认识的同学,不愿意和陌生人一同练习;一部分是寻找技能水平较强的同学,不愿意协同较差的同学一起练习。这些学生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甚至有排斥他人的不良心理,更不懂得换位思考、互相帮助,缺乏交往意识和集体意识。没有珍惜以体育课为平台,与其他同学沟通和建立友谊的良机。

3.诚信问题。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考试作弊成了学校日益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共体育选修课上,作弊现象更是频频出现。一些学生抓住公共体育课堂人数多、专业不同、互不相识等特征,在体育期末测试中求助运动水平较强的学生代替自己,以欺瞒教师,求得高分。例如,在进行篮球原地投篮技术授课时,有的学生在平日练习时偷懒,甚至装病,私自减少练习量,导致在学期末也未能掌握应有的技能,考试时便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想办法投机取巧。即使安排学生裁判进行协助监督,也会出现徇私欺骗、谎报成绩的现象。在每年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若监管力度稍有不够,就会出现替跑、舞弊等现象。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原因。

1.思想行为的放松。相对于高中阶段较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较繁重的学习负担,大学阶段,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学习负担较轻,很多学生因缺乏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思想与行为逐渐放松。一些学生不重视体育课,一方面是受高中学校只重视学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的价值及真谛,进而造成思想松懈、纪律性不强。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通达,以及学生与社会接触面的拓宽,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增多,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过分追求个性,以至于不愿受学校规则的束缚,放纵自我。

2.家庭教育的失当。大学生出现心智不健全、心理素质差等状况,多数和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往往把智力教育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对人格和心理的培养,一切以分数的高低、排名的先后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从而错过了人格培养的大好时机,忽略了子女心理的发展。在教养方面,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放任型或溺爱型管教,违背了子女正常的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子女进入大学后,更是缺少与其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仍以考试分值、各项证书作为关注点,不关注心理发展。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很难形成自我约束力,往往容易导致不良人格的产生。

3.道德教育的不足。高校教育模式中,素质教育仍有所欠缺,衡量学生是否优异的重要指标依然是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虽然高校受国家强制规定开设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课程,但大多单调无味、脱离实践,学生的兴趣不足,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若不能培养学生较好的规则意识,矫正不良心理,会使大学生道德意识欠缺、心理异常程度加重,成为全面协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4.社会不良的影响。如今社会正处在转型变更期,呈多元化发展。在这种局势下,原有的社会机制遭到了冲击,新的社会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滋生了利己主义、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此外,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求利性驱使下,为了吸引点击率,蓄意夸大事实、增加负面舆论,从而影响学生的辨识。面对网络的冲击,大众媒体更应该多做正面的舆论引导,弘扬文明风尚。

总的来说,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在技能教学之余,考虑如何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身道德风范感染学生,并考虑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在体育课堂上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之在学校遵守纪律、在家中传承美德、到社会中遵守公德,为培养和谐社会中具有高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柳.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27).

[2]桂榆栋.公民的规则意识教育研究[J].思想战线,2013(S1).

[3]周品.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贾新华.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