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第一篇: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曙光学校
以德感人,为人师表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为教师这一光辉职业做了一个详细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当下,我们作为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去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学会引导学生发现学生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有正确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而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呢?我认为要时刻坚定“以德感人,为人师表。”的这一理想信念。为人师表,首先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时刻铭记“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在从教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注入新鲜血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用丰富的知识来树立自己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以德感人,为人师表。不仅要求我们用丰富的学识和内涵维持自身的良好形象还要要求我们学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这更是以德感人,为人师的主要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只有用爱去关心我们的学生,用细心耐心为我们的学生的保驾护航,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未来铺好足下的每一步。 以德感人为人师
表要求我们必须有一颗充满关爱的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人格的良师,知识的导师,而且应该是心理的医师。有了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在健康的人生道路上迅速成长。
第二篇: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引领学生走上成人、成才的道路,走上幸福和成功的人生道路。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根本目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就要热爱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教育的真谛,绝不应是捧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应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之所以称为学生就是因为他还年幼、还很无知、需要教育。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成年人,不能苛求学生的完美表现,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一个从来没有玩过鸡蛋的孩子见到鸡蛋想去玩玩很正常,如果总是一味的去阻止,反而会加重他的好奇心,相反如果让他自己摔破一个鸡蛋以后,他就再也不会随便玩鸡蛋了。因此,对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的心理特征来正确对待。我们要把学生犯错误当成成长的需要。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倘若学生是不可以改变的,那就意味着学生是不可教育的,教育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天天在成长,日日在成熟,人人能成才,个个能成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
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学生全面的过滤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强迫是不行的,单凭教师主观也是不行的,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学生的成才和成功有没有捷径?纵观那些伟人的成长途径,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有的。这个捷径,不是投机取巧,搞旁门左道,而是科学的做人做事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废话。对学生来说,这个捷径应包括高效的学习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做事方法等内容,这些可以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减少“能耗”。
班主任要努力在减轻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业负担方面有所担当,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科学方法”引领,教会学生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轻松学习,高效做事,快乐生活,出色成长。第一,班主任自己须有强烈的生命价值意识和效率意识。在班级管理、教学工作、日常事务和为人处事中,讲求方法,追求效益,努力减少“低、慢、差、费”现象,以优秀引领优秀,以高效引领高效。第二,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训练和实践指导,让学生意识到,人生苦短,须用心经营,要节约时间,用好时间。第三,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和指导。认真研究并学习最新的科学学习理论、各科学习方法和成功学理论,指导学生科学地利用时间和开发大脑,找到符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做事方式。第四,注重习惯的培养。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做事习惯、交往习惯等。要着重培养学生事先计划、目标明确、珍惜时间、要事为先、条理清晰、拒绝借口、立马行动、积极乐观、宽容大度、追求共赢等重要习惯。第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是智慧之源,也是知识之源。要提高做人做事效率,就需要坚持经常反思,加强自我监控,及时发现工作、学习中的缺陷,排除干扰因素,改进方法,提高效率。魏书生老师让学生每天在反省日记中统计“三闲”数(即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就是很好的做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励志教育,为学生发展找准出路。
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流动人口之所以难管理,在于其流动性,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如果一个群体面临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我们如何能奢望社会良性发展?同样的,面对学生,班主任也要解决好“民生”问题,让学生“安居乐业”。学生的“民生”,主要是学生的志向、志趣问题,让学生志有所向,事有所为,闲有所好。
志有所向。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既要树立长远的志向和理想,还要制定中期、短期的目标,更要有每天的计划和安排,学会每天有目标、有计划地生活。一个没有志向和追求的人,必然会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容易滋生是非、违法乱纪。班主任须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每个阶段都有梦可追,每天都有“计”可循,当自己人生的主人。
事有所为。就是让人人有事可做,天天有事可为。这个事,不仅仅指自己的事,还指班级的事,家庭的事甚至社会的事,就是让学生担负一份责任。鉴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责任感主要在班集体生活中得以培养。班主任要周密制定班级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平时,班主任也要经常给每个学生布置各种适宜的任务,让他们为班级、为社会做事,从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闲有所好。打造班级的休闲娱乐文化,开展休闲教育和兴趣爱好指导,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健康的情趣,教会学生妥善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和闲余时间,把兴趣和爱好转移到一个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来,学会生活,学会娱乐,学会休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2、留白教育,让学生自我教育
中国的古人留下至理明言: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其实,善教者留白。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多一点留白的意识,孩子就会多一些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机会。
试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知识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理。我们面对的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情感冲动、理性思维尚不强大的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犯错误。教育就是面对一个个错误的过程:学生因错误而成长,教育因错误而富价值和意义。
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须认识到:学生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的学习主体;不犯错误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任何错误,都是从某个角度指向真理和正确的,从而指引学生的成长的;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改正错误。
因此,当学生有错误时,切忌深恶痛绝、气急败坏,而是要从容接受,理性面对,睿智处理,从而游刃有余。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两朵玫瑰的故事,无不是基于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育智慧。喜欢好学生,喜欢学生的好,是教师的天性;但是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才是最需要宽容的时候,也才是最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的时候。没有宽容,就没有教师的大爱;没有宽容,就没有教育的温暖;当然,没有宽容,也就没有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和成长过程的快乐。
总之,班主任教育学生一年,要想着学生一生,要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将学生的现在与将来联系在一起,认真为学生谋划未来、规划人生。
第三篇: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培训心得体会
白山市第十一中学
庄丹丹
这个暑假,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区教育学院举办的新教师培训,通过2天的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怎样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通过认真的培训,我觉得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作一名教师要有历史使命感。“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的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千万不能有不负责任、逍遥懈怠的思想。通过2天的培训,我渐渐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应该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这也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二)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班主任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也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是一种含有友情又超越友情,含有父母的爱又超越父母的教育之爱,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爱更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即使想爱,后来也会变得不爱。用自己的话来说,教师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一个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需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
(三)要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授课老师留给我记忆最深刻的话就是:“要教人一杯水的知识,自己需要有一桶水的知识”。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新人来说,大学里学的很多都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实践经验相当的匮乏,所以在步入教师岗位之后,当务之急就是给自己充电,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使自己成为一桶满满的水,把自己的水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注重“师德”建设。培训内容中,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课程内容也让我有颇多的感受。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则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标杆。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其实这些都是师德师风的一种体现。
(五)对于自己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教育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相当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带动其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留心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改正不良的习惯都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如果缺乏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又如何将工作热情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呢?那就更不要谈兢兢业业的为学生服务了。然而,光有责任感还是不够的,教师不应只是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帮手,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一个好老师起码的道德,是强烈责任感的体现和升华。关爱学生首先应当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公平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体现在工作效率上。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应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传授学生先进的文化,提高工作效率.教育可以是一件普通的事,也可以是一件艰难的事,关键看一个老师如何看待。如果只是单调地将自己肚中的知识塞给学生,这就是件简单的事。如果要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又能懂得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件艰难的事。优秀的老师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方法,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些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新教师树立了楷模,时刻教育我们要边教边思考,有所实践,有所创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短短二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明白的最基本的道理。培训的这些老师虽然在发言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词汇,却流露出了一种朴实真诚、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引路人。
。
第四篇: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委员的小组讨论,指出知识分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后深受鼓舞。我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学生至上”的理念,始终坚守正道,服务学生、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做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工作,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守护学生思想领域,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而且多样化,学生虽有一定辩别是非的能力,但又处于青春年少、容易受外界引诱和一些不正确思想的影响,容易冲动行事,对社会上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够理性与冷静,是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的“易感人群”。作为教师,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看待身边事物的态度,我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对社会价值观的期待。通过教师的权威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利用三尺讲台,弘扬正能量,传播“爱”与“信”的力量。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最新的知识体系奉献给学生。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科研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并始终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而可以从容不迫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出的任何质疑都要认真对待,逐一落实,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授学生于“鱼”,从根本上要授学生于“渔”。知识的汲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责无旁贷。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校的两大基本功能就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所谓“人才”,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社会的开拓者、创新者。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能创造物质财富或者精神财富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实践训练,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逐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好学生开拓创新的引路人。
爱党爱国爱人民,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人是社会的人,学生要懂得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回馈社会,始终不忘感恩养育你的这方热土。祖国,是我们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钢铁长城;共产党,是我们炎黄子孙逐浪前行的掌舵之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每一位学子不可淡忘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他们的师长,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去感染、去教育学生,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是伟大的,精心培育的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教师是平凡的,三尺讲台,春夏秋冬,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情怀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第五篇:做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完全不懂得怎样去写,对上作文课头痛不已。因此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与阅读积累的好习惯,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最后还要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为什么在二年级让学生写一段话他们人人都能写出来,而到了三年级一部分学生连笔都动不了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的要求太多,即要求结构完整,又要求过程具体、语言生动,这些清规戒律使得这些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从而变得不敢写也不知道怎么写了。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自信心,这是教师指导学生起步作文第一个要关注的目标。怎样让孩子由被动而作转变为 “我要写,我想写”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急于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有感而发,觉得习作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动而写。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跟据写作内容,让学生说说、演演、看看,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比如利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大胆地将一些新奇有趣的小实验、好玩的贴鼻子、成语接力赛等游戏引入作文教学之中,学生玩得开心,印象颇为深刻,写的时候也会有话可写。
2、淡化作文的“清规戒律”。儿童作文所反映的是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体现儿童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遗憾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并没有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没有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写他们喜欢写的文章,而是不断的规范他们的写作行为,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孩子无比丰富的感受和想象,用分数去惩罚孩子的幼稚和天真,其结果往往是不自觉地泯灭了他们的写作才情和个性。孩子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立意正确”,他们学会了编故事,唱“五子歌”;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有文采,孩子学会了做裁缝,东拼西揍编美文。作文课上,孩子要揣摩的不是自己想写什么,而是写什么才能得好评,获高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敢于吐露真言,就要淡化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清规戒律”,给学生一个自由书写的空间。帮助儿童解除心灵的枷锁,告诉孩子:作文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就是写你想说的,想告诉别
人的话。日子久了,学生就会变成一个关注生活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喜欢抒怀的人。3、习作指导循序渐进。二年级还是写话训练,到了三年级对学生突然提出过高要求,就会让学生感到为难,对习作失去信心与兴趣。因此教师的习作教学要循序渐进,要与二年级说话写话教学相衔接,由口头语言转向书面语言叙述,由写几句话到写几段话,在学生想写,乐写并敢写的情况下,慢慢提高习作要求,不断提高习作水平。习作评价注重鼓励。作文教学中,作文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坚持鼓励原则,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兴趣,多采取高分政策,不打不及格分数,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产生对作文的莫大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都比较丰富,可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导致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要使学生做到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学生脑海里必须有丰富的习作素材积累。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两个途径:一要靠平时的观察;二是坚持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写作时我们都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心”,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作文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一
笔宝贵的财富。比如在双休日,不布置机械作业,让学生跟大社会,大自然广泛接触,课外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我还要求学生注意留心各种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电视上的,书报上的;家里的,学校的,社会上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用上一个小本子,记下该事情的梗概,每人每周至少记下一个材料,多的更好。这样学生就收集了许多真实的材料。并利用晨会十分钟展示他们记下的观察日记。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学生习作将如溪水般自然流畅。
三、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三年级学生习作时的另一大障碍就是不知怎样写。有很多孩子会说,可是让他写那就是“茶壶里倒饺子”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怎样让学生能把说的写下来,让他们学会表达呢?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辞兼美,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以读促写。如《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段教师抓住作者是怎样围绕一句话把这段写具体的开展教学,指导学生体会写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加以模仿运用。如有学生写秋天,就运用了《秋天的雨》中的语段,自然而生动,并且对某些学生能在模仿中推陈出新给予大力赞赏。其四,学生虽然积累了部分词语,可是怎样用,还是存在难度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命题为学生提供大量词语,供学生选用。
虽然作文教学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多方引导,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有了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有了表达的方法与技能,学生不怕作文了,有习作自信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会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