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第一篇: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城镇供水事业发展的
摘要:水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广泛性、社会性和不可替代性,历来被大家所认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水事业按通常公用事业模式作为一种福利性事业进行经营,亏损由国家承担,经济效益好坏不涉及到企业的切身利益。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成为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味注重于企业的社会效益,而不立足于企业现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必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供水 持续发展 质量
1 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激发供水企业的活力
1.1 加强企业组织、劳动人事及分配制度的改革 多年的铁饭碗、大锅饭和供水企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形成了供水企业职工中 “等、要、靠”思想,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成为束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绳索。要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跟,充满活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有大的提高,必须进行企业组织、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通过充实或精简职能机构,合并事务,减少冗员,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定编定岗,发挥专长,以解决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企业中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局面,干部能上不能下的 “铁交椅”局面,这种现象不仅直接导致企业人满为患,效率下降,而且严重压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企业的活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规范明确、公平竞争、择优淘劣、动态组合的用人原则,使企业用人始终保持一股 “活水”,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改革企业分配制度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合理拉开档次,真正把劳动报酬与企业效益和个人的劳动贡献挂钩,完善“工效挂钩”办法,使劳动报酬与其职责工作能力和实际绩效对应,从而真正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1.2 强化企业的管理工作 强化管理,节能挖潜,是一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管理工作不能放松,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改进管理措施,强化管理力度,大胆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以管理促效益,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
1.3 致力于多种经营的发展 供水行业不象别的产业,可以随着市场行情和外界需要,随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方向和产品价格。它是产品单一,消费群体、消费范围相对固定,经营伸缩性小,而且产品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不能根据其价格随意调整。在市场多种引水材料不断上涨,供水行业的亏损额也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困难。如果企业仍单纯依附在水上,企业很难有较大的发展,经济效益很难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调整企业经营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把非水单位或部门从业主剥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竞争实体,使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经济手段。
2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实践中早已得到论证。供水企业不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是难以保证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今世界水资源缺乏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合理地开发,科学的配置,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先进设备,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开源截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的制水工艺,提高水质综合合格率,旨在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杜绝以水为渠道的疾病传播。管道材料的优劣是防止水质二次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是供水管的管材问题。第二,建立供水管网压力的自动监测系统,引进国际上先讲的无线遥感遥控技术,准确掌握县城内管网压力变化,努力实现从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的城市系统自动化管理,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趋科学合理。第三,加强管网维护,完善售后服务。作为供水行业,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的抢修及时都体现售后服务。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视、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建立一支水政管理专业队伍,查处市场上非法将生活用水用做商业、建筑用水,从中牟取爆利的行为,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好运转,企业效益良性循环。
3 改革水价体系,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人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为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供水的建设投入,更重要的使人们在思想上建立合理开发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水价格体系。
长期以来,供水行业被视为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偏重讲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使市场水价与制水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以至于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吃国家大锅饭,喝社会大锅水的尴尬局面,水价改革已势在必行。自来水工程投资大,工期长,若按现行水价在短期内收回建设投资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行的水价体系及较为普遍的拖欠水费现象又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供水企业只有信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否则,城市要发展,管网要延伸,要改造更新设备就举步维艰,无以为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今天,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必备生活产品——水,价格却长期偏低,远远背离其真实的价值,使企业不堪重负,使企业改革难以进行,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意识,造成无偿用水,不珍惜,不合理用水等问题,宝贵的水资源出现惊人浪费。要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框架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有偿用水制度,把水价调整到合理水平,做到 “以水养人”流动发展,促进供水行业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供水设施的维护、修建及运行管理。水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水价改革必须积极而谨慎。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与有关部门相配合,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水价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价值观念、文化内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没有强大的凝聚力;没有高水平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没有积极向上,健康协调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快速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规范了社会主体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个企业,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企业在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第一,强化企业精神。让每个员工理解自己担负责任的性质,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新时期的企业精神,提倡“水牛”精神,放下“水霸”作风。第二,强化市场观念。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引导员工适应时代要求,转变观念,结合发展实际,动用各种宣传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员工树立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市场意识等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观念。第三,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不能丢,特别是供水行业的特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特色。因为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场经营的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良好信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强调谋利性,但这种谋利性质对利润的最大追求,必须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去实现,必须符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公民利益的社会利益观。供水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消费者无法随时检查水质水压,也无法选择消费品的质量,因为供水企业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供什么水,市民就只能用什么水。因此,必须有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足本职做到优质供水。“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道德境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发扬光大,其博大胸怀、顾全大局、服务大众的思想内涵,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品格。第四,坚持和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社会服务承诺:一是对企业自身的自律,二是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必须结合实际,结合供水行业的特点,制定一套力所能及的承诺服务办法,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激励机制和坦诚接受监督的手段,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
5 抓好班子建设,保证供水企业全面发展
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想求得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清晰的工作思路。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经营就就很难成功。第一,团结是企业之本,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磁场效应,起到聚合人心的作用,再大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第二,团结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需要,是搞好供水服务的根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第三,班子团结是新时期发展对每个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和应具备的条件,是深化企业改革,创造文明行业,为发展供水事业和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级主管部门要充分信任和支持班子成员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工作,大家互相尊重、理解和信赖,达到共识,步调一致,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不搞越俎代疱,一把手对副职做到 “三放”(即放心、放手、放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工作积极性,从不无故干涉限制副职的工作。 出现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副职能以事业为重,对分管的工作做到“三尽”(即尽心、尽力、尽责),正副职之间互相沟通,求同存异,大事讲原则,中事讲风格,形成一种融洽的合作共事气氛和强大的群体合力。
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巨变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在发育成长之中。城市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供水事业必不可少,要实现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换变观念,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和信息优势,为企业建设出谋划策,在新的建设基础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给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城市供水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论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1 当前发展形势与特点
(1)城镇供水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无法替代的物质基础,是各级政府重点扶植和优先发展的先行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供水事业发展更为迅速,已进入”大发展、大提高”的阶段。
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广大乡镇供水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到1999年底止,全国17341个建制镇已有14552个镇建有水厂13828座,其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3298.11万m3。供水人口9332.34万人。同时广大村镇供水也得到蓬勃发展,全国村镇用水人口达32296万人。全国城乡用水人口已达到65508.3万人,其供水普及率已达到52.3%,比10年前提高了27.3%(发达国家的供水普及率均在90%以上),但是在水质和工艺设施、管网建设上,还有较大差距。
(2)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坚持了改革开放政策,使全国供水事业发生了很大变革,正在改变历时30年的计划经济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多年来,国家已基本上健全了供水事业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逐步走向了依法管理的轨道。供水企业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国家与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开始摆脱”政企不分”的束缚,实行政府产权管理部门向企业颁发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以投资收益取代全
1 面干预、建立企业法人制度,通过改制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正确处理好产权、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等关系,确立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的中小供水企业已实行股份制,实现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以产权为纽带把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形成一体,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政府扶植政策的支持下,把国有资产通过公正评估,控股投入企业资产,同时实行职工持股制,逐步扩大职工股,解决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并相应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为企业走向自我发展道路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中外合资建水厂和发行股票上市建水厂,甚至有的建制镇还有私人出资办水厂的事例。
供水行业要走向自我发展道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管理机制,规范水价制度是供水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水协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进行近10年的调查研究,起草了《城市供水水价管理办法》,已于1999年由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这将是保障供水企业改革走向自我发展道路政策的重要措施。但这项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
(3)供水事业要”大发展、大提高”,必须依靠科技兴企。建设部于1993年12月公布《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以来,各地以实现《规划》为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在工程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净水工艺、采用先进
2 设备、仪表、材料,以提高供水水质和安全可靠性,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国家为提高供水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80年代初就开始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设城市供水工程,十几年来已建成数百项城市供水工程,借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供水技术,为我国供水事业的设计、施工安装以及设备仪表、材料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广大科技人员结合国情开发和合理使用了回转式管、折板式絮凝池,斜管、斜板沉淀池,加速和脉冲澄清池,无阀、双阀移动罩虹吸滤池及PAM、PAC等混凝剂,为现有设施的挖潜改造、提高水质、降低造价及减少用地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生物预处理、臭氧活性炭及高锰酸钾氧化以及超滤、微滤膜设备等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又为微污染控制、提高水质提供了手段。在此期间,大力推广自动控制技术在净水处理、管网运行管理、企业营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确保了供水节能降耗、减少人员的目的。目前我国大中型水厂,平均处理1万m3的水,只需1名管理人员。这对降低供水成本是很有益处的。
国家为抓好供水水质,建立了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并委托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组织进行了38个大城市水质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建立了国家级监测站。同时各省(市区)相应地建立了一批地区性水 3 质检测网,使全国已基本形成城镇供水水质科学检测和管理交流的网络,可以大大提高城镇供水水质的安全可靠性。
供水事业要技术进步,提高我国供水设备、仪表、材料的生产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十几年前引进的设备仪表,正面临着配件短缺的困境,如再引进配件,其价格相当昂贵或者已不生产,有后顾之忧。
(4)供水事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近几十年来,通过各方面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已取得可喜成果。健全了城镇节水法规和制度,制订了《中国城市节约用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各行业用水定额;节水设备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等等,对推动城市节水,起了积极作用。据统计从1983年至1997年,全国主要城市累计节水242.45亿m3,尤其近十年来每年平均节水20多亿m3,相当于为这些城市少建了600多万m3/d的供水能力的水厂。另外全国城市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率从1983年的18%提高到1996年的60.69% 。这对缓解城市供需矛盾,保障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节省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促进环境保护都有重要作用。
2 供水事业发展展望
(1)我国城镇供水事业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供水的供求矛盾。但是要稳定地保障向城镇供应质优、量足、压够的用水。从总体而言,其基础是很不稳固的。
4 第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加剧了水源危机;第二,城市管网建设上还很薄弱,管网材质差,城镇近40万km管道,有1/3是超过了使用年限,急需更新改造;第三,全国广大乡镇和村镇的供水普及率低,而且大多数水质不符合标准。故城镇供水事业今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治理水污染,确保城市供水资源。在管理上强化节约用水,实行计划用水管理;采取阶梯式水价制度,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
今后城镇供水工程建设重点在小城镇和城市管网建设上。当前小城镇供水能力不足、设备简陋、技术管理力量不足,从而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建议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小城镇供水工作作为投资重点。小城镇发展了就可带动广大村镇发展,也可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接纳在小城镇,可减轻大中城市人口剧增的负担。发展小城镇供水设施,可以采取区域供水方式,把几十个村镇,组合在一起开发供水工程,也可以股份制的形式建设一批跨区域的广域供水工程。各地政府采取扶植政策,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大中城市供水企业到我国的西部城镇和本地小村镇开发供水事业。各科研单位也可以科研成果和设计技术来入股开发,积极参加这一发展创举。这样即可克服资金不足、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经济物质力量欠缺等困难,如果这个设想能实现,就可逐步促进小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可缩小我国供水事业与国际上的差距。
(2)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改革求发展。坚决贯彻《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之成为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要实现此目标,最主要的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政企分开;二是合理的水价政策。建议政府应抓宏观上和法规上的大事,主要做好城镇供水规划,以指导企业按规划发展;对供水水质、水量、水压进行监督;对供水价格进行审批和监督,对城市水资源、能源、土地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予以有偿调配和保障;对国有资产进行增值保值的监督管理,指导和监督企业对国家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而企业应在政府授权经营下,以企业法人身份,建立法人财产制度,搞好经营管理,遵守法规,通过改制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正确处理好产权、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等关系。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着的投资是政府行为,价格背离价值,造成政策性亏损,由政府补贴的状态。改变目前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避免企业躺在政府身上,将城市供水不足、水质不好的主要责任推到政府头上,同时由于投资是国家的,在基本建设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浪费和漏洞。
水价是供水行业迈向市场经济,走向自我发展的关键政策。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企
6 业难于保值增值,更不可能以业主身份开展金融信贷建设供水工程或者在提高水质、安全运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投资改造。国际上有句名言:”水价便宜害身体”。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建设者没有一定的利润率保障,是不能够经营好这个企业的,只有具备合理的投入与产出,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况且据统计人们生活用水费用的支出还不足于社会家庭总收入的0.5%,所以大多数人宁愿多花点水钱,保障饮水卫生所需的必要投入,而避免喝上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而影响身体健康。
(3)振兴供水科技事业。要发展我国供水事业,必须大力发展供水科技事业。当前科技兴业应首先发挥两个积极性,即发挥供水企业和科研设计院所的积极性。供水企业要兴旺,必须在科技上下大力气,科学技术上去了,才能达到水质优,运行安全可靠和节能降耗,这条经验已在全国供水企业中达成共识。但是由于科技立项体系不顺以及各地供水企业各自为战,势单力薄,难于发挥人力、物力上潜在力量。另一方面科研设计院所,虽然具有高层次人才,高精尖的科学试验场地和大量的国内外参考资料,可供科研人员借鉴,但由于遇到投资和生产实践场地等困难,甚至结合生产进行研究项目也有困难,使其潜力也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如果有关部门能将上述两方面力量组织起来,以提高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降低漏耗、降低药耗和减少人员
7 为主攻方向进行通力合作,将各路科技力量组成集约化的松散型联合体,具体讲就是科研设计单位与城市供水企业组成联营股份企业,把供水生产急需解决的科研项目和今后长远发展项目,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组织研究,既使科研人员的才智有用武之地,也使供水企业能得到科研成果,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端,使科研成果能尽快转变成生产力,各地供水企业也能迅速得到实惠。这将使我国的供水事业具有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
科技发展还要抓好科技发展规划。建设部公布的《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在以往促进了供水事业发展,但由于供水事业科技发展迅速,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修订,必须组织全行业继续做好供水科技规划工作,为在一定时期内提出行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4)大力扶植我国民族水工业。抓好水工业设备厂商工作,是供水行业技术进步的先决物质条件。一个好的设计和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厂家,也不可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建议当前应抓好城镇供水管网设备、仪表、材料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评审、推荐等工作,把优质过关的产品,完整配套地推荐给供水企业;再把用户意见反馈给厂家。认真做好用户和厂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工作。使我国供水所需的设备、仪表、材料,逐步走向国产化。在工程建设和改造中确定两点原则:一是在工程建
8 设和改造中,建设主管部门要树立凡是质量过关的优质产品应优先采用;二是采购中要认真做好招投标工作,各企业成立采购决策审议机构,经过审议合格者才采购,避免各种不正当手段将一些不合格的劣质产品应用到工程上来。 (5)继续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大力开展节约用水。以往城镇靠行政强制性的措施,实行计划用水,今后应向科学技术进步方向发展,促进城镇节约用水,大力鼓励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及先进设备。贯彻建设部公布的《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向科技进步要水,真正实现城镇需水量的一半要从节约用水工作来解决。必须尽快推广实行节水型水价政策,定额供水,超定额要加价收费等经济措施。以经济杠杆作用来促使全社会节约用水。这些措施在某些程度上将使今后城镇用水朝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城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工作机制和办法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城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按照县委办公局、县政府办公局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巩固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扎实有效地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通过强化城乡规划编制、制度建设、监督管理,强化全县推进城镇化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推动城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
(一)强化城乡规划编制,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保障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落实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实现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及报批工作,完成“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进度,全面实现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牵头部门:县城乡规划建设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委、县国土局等)
(二)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提升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
1、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各县、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新机制,促进我县城镇化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全面实施城乡规划备案制度。各地根据《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尽快制定有关城乡规划备案工作细则,依法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其重大变更、规划条件变更等备案工作。
3、严格建设项目“一书三证”规划许可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执行“一书三证”制度,对未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得予以规划许可。未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建设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国土部门申请用地。
4、强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效能。要切实提高审批效率,选址意见书受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减至9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10个工作日。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保证工作运行通畅高效。
(牵头部门:县城乡规划建设局;配合部门: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发改委、县国土局等)
(三)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强化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制度。一是开展城乡规划制定公示,对法律法规明确的城乡
规划制定项目开展批前公示、批后公告。二是开展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公示。建设项目审批前依法依规将设计方案进行公示,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要严格执行批后公告,在施工现场悬挂《江西省建设工程规划行政许可公告牌》。三是落实城乡规划执法监督公示和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公示。各市、县要按照法律法规和省有关审批规程,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管理的职能、办事依据、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等全部向社会公开。
2、进一步加强规划批后监管。一是加强规划验线工作,确保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许可执行。二是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情况规划巡查,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三是加强规划核实工作,及时纠正违法违规建设,对未经核实或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得组织进行竣工验收。
3、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继续开展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城乡规划违规违法项目的查处力度,制定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办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牵头部门:县城乡规划建设局;配合部门: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发改委、县国土局、县财政局等)
(四)强化推进城镇化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
1、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一是研究创新土地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增减挂”机制,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提供土地保障。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并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登记与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向城镇集聚。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四是积极研究、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优化行政区划布局,提高行政效率。各部门、各市要把政策研究落到实处,努力破解在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推动我省城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认真开展城镇化督查和考核工作,做到平时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切实组织好每年不少于4次的督导检查工作。完善并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牵头部门:县城乡规划建设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统计局、县国土局、县民政局、县人保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等)
(五)强化全县示范镇建设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工作
1、强化调度指导。各地要落实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经费和办事人员。落实督查指导制度,对示范镇建设督查指导一年不少于4次,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强化政策扶持。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土地、资金、户籍、产业、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
3、强化规划编制指导。各地要在6月底前完成重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
4、强化资金投入。县、乡政府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将示范镇规划编制管理及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完善示范镇建设项目推进机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
(牵头部门:县城乡规划建设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以及县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
(六)强化全县住房保障工作
1、确保资金、土地与优惠政策的落实。一是县、乡政府要将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的部分,以及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计提土地净收益的比例。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计划中单独列支,优先安排,并尽量调剂出“净地”、存量土地。三是一律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营性收费按低限减半征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10月底前实现全面开工、年底前建成或基本建设50%以上。
2、进一步强化督导。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每周报告、每月调度、每季督查、考核,并定期通报排名情况,对进度缓慢和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采取全县通报、领导约谈、考核否决等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顺利实施。
3、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要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规划和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强制性标准,积极建立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建筑质量安监部门每年至少要组织两次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检查。
(牵头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配合部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等)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是全县发展提升年活动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抓好落实,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力求创出新特色,抓出新亮点、做出新成效。
(二)上下联动,大力协同。推进城镇化,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部门多、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方案提出的具体措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各设区市要在现有推进城镇化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加强沟通,上下联动,提高效率,确保城镇化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三)完善机制,确保长效。城镇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核心推动作用,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实现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在巩固、规范、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努力构建推进城镇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双城镇宏庄小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汇报材料
单位名称:凉州区双城镇宏庄小学
举办单位:凉州区双城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宋强国
宗旨和业务范围: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住所:凉州区双城镇宏庄村四组 开办资金:77万元 2011业务开展情况:
2011,我校全体师生在区教育局和学区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德育工作广泛深入。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班子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带头撰写科研论文,带头听课评课。目前,班子精诚团结,高效务实,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战斗力。
2、狠抓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周四下午,坚持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搞好了暑期集中政治学习,先后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等法律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坚决杜绝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乱收费、推销教辅资料等与教师形象不符的事件发生,一年来,我校无一起有违教师职业道德、有背师表形象的事件发生。重视班主任工作,共举办了2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加强量化考评力度。
3、与全体教职工签定了师德承诺书和岗位安全目标责任书,设立师德监督岗,聘请师德监督员,加强对教职工的监督。
4、加强师德建设的考评力度。建立了一套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师德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晋级等挂起了钩。对师德标兵要进行了大力宣传和表彰。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学习,我校教职工精神振奋,工作积极,工作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学生的思想道德常规教育工作扎实到位。
坚持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搞好了国旗下的宣誓和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了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课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足开齐并上了好思品课、周会课、队会课、队日活动课,各班都开展了2次主题队会活动。广播站每天中午定时播音,办安全、德育专题黑板报5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以六一庆祝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三结合”教育,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了指导。
2、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
一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开学典礼、“安全教育”知识专题报告会、植树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欢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学习园地评比等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用心用情做好留守学生关爱工作。
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关爱领导小组,建立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小组,专门负责留守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召开了“留守学生”会和“留守学生”监护人会。学校并与指定监护人签定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我校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情况掌握得准,教育管理有序,没有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学生”的现象发生。留守学生的精神面貌振奋,行为习惯好。
二、教学教研稳中有升。
1、教学过程管理抓细节,突效果。质量就是生命,学校领导把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用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一年来,学校主要着力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分管领导坚持经常深入课堂指导工作,校长、教导主任下班听课、评课,每学期达30节以上。在转变薄弱年级、薄弱学科、薄弱班级等方面下狠功夫,教导处搞好了薄弱班级、薄弱学科的蹲班指导工作。学校教学工作得到了健康、均衡地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扎实开展“六认真”月查工作。每月定时月查,写出了客观全面、指导性强的月查总结,督促教师把教学工作的各环节落到了实处。
(3)加大了对教学设备、仪器、计算机、图书的管理与使用。鼓励、督促教师积极使用电教设施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图书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做好了借阅登记。
(4)坚持了六年级月考工作。做到每月一检测,每月一小结。
2、教研活动要扎实开展。一是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网络,做到了教研活动经常化,不走过场,月月有活动,活动有实效。二是充分发挥校本培训优势,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本学期我们既安排了集中培训学习,又分配了个人的学习任务,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重点围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常规活动。四是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在教学与科研中提高师生素质。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能参与的亲自参与,没参与的也能经常主动地深入到课题中进行调研,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指出。五是加强教学质量分析。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每位教师都认真写出试卷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的教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三、安全维稳扎实有效。
一是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落实安全维稳责任。建立学校巡逻队、教师晚值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二是学校继续与各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好《安全目标责任书》。三是抓预防、添措施,定期对校舍、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四是重视和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本学期,每周一集会时必讲安全,班会时必讲安全,放假前必讲安全,做到了安全时时讲,时时抓;举办了2期专题安全教育讲座,宣传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课间活动等安全常识;重点防范房屋倒塌、事物中毒、道路安全、溺水、狂犬等事故的发生。五是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六是对存在不稳定因素的人和事,采取专人跟踪守侯。本学期,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也未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校园稳定和谐。
四、财务后勤透明有序。
严格把好学校收费关,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及时在校务公开栏内公布;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认真按有关财务制度办事,操作规范,严格把关。严格按局规定的“集体采购制度”办事。经费的开支严格按照有关财务规定,量入为出,不挪用、不挤占,把好收支关。搞好食堂建设,切实抓好了食堂安全、卫生工作,提高膳食质量,做到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
五、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1、教育信息宣传工作成绩斐然。
2、学校环境治理活动扎实推进。召开了师生动员会,及时行动,组织有力,将校园周边的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清除。目前,我校校容整洁优美,学生文明有序,活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双城镇宏庄小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汇 报 材 料
第五篇: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
——三江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体会
十一五”期间,我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紧紧围绕“打造昌南商贸重镇、构建和谐平安三江”工作思路,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全镇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
明确定位、扩张容量、打造精品城镇、带动产业发展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抓手,也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三江镇在把握小城镇定位和建设目标时,充分结合三江镇实际情况,依托三江传统商贸繁荣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镇域经济特点为突破口,在推进过程中,目标上突出“四快”(规划快完善、项目快完成、资金快筹措、成效快显著),措施上注重“三抓”(抓规划提品位、抓建设强功能、抓管理美环境),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镇区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城镇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严格执行2000——2020年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了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抓紧完成镇区控制性详规的报批,镇区结构初步形成了“一座大桥(秀挹大桥)、两大市场(三江集贸市场和三江商贸城)、三大功能区(以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以三江集贸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集散区、以三江商贸城为核心的小商品交易区)”的一江两岸城镇格局。通过科学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产业化,逐步把三江打造成为了“辐射能力强、带动效益好、集约水平高”的区域性商贸重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五年来、三江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做大规模、扩张容量,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完善商业体系的建设,把商贸体系建设做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以市兴镇的工作目标,采取改建、扩建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各方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场建设,重点改、扩建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改进管理模式,成立了三江镇集贸市场责任有限公司,成功引进4500万元的三江商贸城的商业开发,通过市场的繁荣带动餐饮、交通运输业、小商品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向二产、三产转移,农民向镇民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创新融资机制,多元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采取向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面拨一点、向外引一点、民间融一点等多种模式来推动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功能。五年来,共投资1.6亿元,重点抓好了三江秀挹大桥、广三公路、秀挹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逐步形成了一座大桥、四条主干道的城镇框架。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增强了城镇气息,提高了城镇品位和档次;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五年来,投入0.3亿元,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三江中心卫生院的兴建、敬老院的改建、三江文化司法大楼、三江垃圾中转站、三江市场大棚建设、三江法庭、三江地税分局、三江农行分理处、三江信用社、自来水厂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大大提升了我镇的城镇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
(三)城镇环境面貌更加美化。一是强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整治内容等,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全员上阵、全民动手的强大社会声势。二是抓建设,提高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投入60余万元在主干道架设了路灯、铺设了人行道板,投入226万元深入开展“一大四小”工程,投资140余万元新建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投资70余万元修建了“万芳园”“学府苑”两个休闲公园。三是重管理,建立了专业对口、责权统
一、高效有序的城镇管理队伍。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居民的评选结合起来。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镇容镇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
通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使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承载力、支撑力、辐射力、集聚力不断增强,给三江镇镇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 “十一五”期间,我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13.2亿元增加到2010年30.1亿元,增长了128%;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734.3万元增加到2010年2360万元,增长了221.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4035元增加到2010年7563元,增长了87.4%;引进了盛强实业、瑞雪纺织等新项目21个,实际利用内资5.3亿元。镇域内工业企业数量由05年的280家增至39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形成了医疗器械、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纺织、机械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
借势扬势、做大做强、培植特色产业、促进城镇发展 小城镇的建设动力来自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城镇发展要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是特色产业作为支撑。三江的特色产业就是蔬菜产业,在做大做强蔬菜这张牌做了大量仔细的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做优蔬菜基地方面有所突破。三江镇村民种植蔬菜远近闻名,但无“精、优、特”蔬菜品种,更无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引进投资2000万元、占地1016亩的三江源蔬菜有限公司的千亩连片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规划、土地流转、沟渠、高标准大棚建设,一期工程已投产。该基地建成后年产量约1700万斤,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吸纳农村富有劳动力200个,可示范带动2000人从事蔬菜种植、营销。使之成为了三江蔬菜种植一大转折点和亮点。
二是在做强市场方面有所突破。三江有着江西乡镇级最大的产地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对市场改造和管理,完善市场信息联网、电子报价、中介机构等配套设施,市场年交易额达到7.2亿元,常年从事营销人员3600余人,小货车(2吨以上)1000余部,货运信息部6家,制冰厂3家,恒温冷库9家,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辐射功能和聚集效应。
三是在做大蔬菜加工方面有所突破。三江蔬菜加工厂纯属礼品经济,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有蔬菜加工腌制窖400多个,但属于初级加工,完全没有形成真正的产品,通过内引外联等模式,松林村正在尝试蔬菜上超市、进市场发展模式。
四是在做活休闲农业方面有所突破。三江镇属南昌市一小时经济圈之内,充分利用三江的山、水、空气、土壤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休闲、观光、蔬菜产业,成功引进了三江菜园、百花洲休闲垂钓中心、柏岗山农场三个农家休闲基地。
通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做活商贸流通业,带动了周边众多乡镇种植蔬菜,辐射面积达8万余亩,涉及乡镇9个,每天运输人员到南昌达3000人次,年流动量70万人次,节假日、当墟时最高峰达到了3万人以上,成为了附近十几个乡镇的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的聚集点,镇区吸引了外来人口1.5万余人到我镇务工就业、开店经商、购房居住,新增餐饮店50余家,个体户550余家。城镇化水平达到42%,
一、
二、三产业比重为23.7:60.3:16.0.同时产业的发展和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我镇土地资产的增值,镇区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土地价格逐年攀升(其中三江卫生院4.64亩地卖到960万,达到惊人的196万元/亩;房价达到2200元/平方米;临街店面价格由05年的4000元/平方米增加到1.5万元/平方米),成功地引进了三江商贸城、财富广场、幸福庄园等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加速了城镇框架的扩大,人口不断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相互带动、相互发展,促进了我镇经济综合实力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一座具有实力、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新三江屹立在南昌的东南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富民强镇为中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产业化,努力把三江打造成为“辐射能力强、带动效益好、集约水平高”的区域性商贸重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实现跨越追赶、三江崛起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