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步伐虽然也得到了加
快发展,但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还不够全面,普及率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乎空白,有待于加快步伐,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艺术人才大量缺乏;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还很有限,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势不够丰富。
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队伍不够专业化、规范化。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
1 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目前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之外,就是“看电视、打牌、上圩、带孩子”,过着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基层文化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在各县、乡镇建立图书馆和文化站,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牵涉到投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逐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资金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应更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展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乡村两级还应努力争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及外资投入或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
2 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有的是从其它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
3 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全民文化大氛围的形成
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对于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作用。目前,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正在全县各地红火展开,效果很好。今后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丰富、范围上予以扩大、内涵上予以提升。要进一步发展祠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载体,开展歌咏、朗诵、读书等活动,举办邻里节、老人节、票友会、社区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引导乡与乡之间、村与村开展友好健康的文艺比赛或文化联谊活动,进一步推广激情广场大家跳活动,引导广场活动往歌唱、戏曲类扩展。挖掘恢复民俗特色和乡村传统艺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争创地方文化品牌。发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和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的作用,指导、培训群众提高文艺鉴赏力和活动参与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文体公园和室外体育场所,让文化活动形成集中效应。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文化事业繁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财力人才经济的有效保障以及全民的共同参与,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 农村真是越来越枯燥了,不要说农闲时,连过年过节也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以往,农闲时,人们还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下下象棋,讲讲故事,唱唱山歌;过年过节时,农民们准会自发地组织一些民间活动,如划旱船、踩高跷、舞龙灯……搞的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平添了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可这几年,一些健康文明的活动越来越少,偶尔有镇上划旱船的下乡来,人们跟着老远看新奇。人们聚在一起,与赌博有关的事成了‘热门话题’;相反地,农事、国事、天下事怎么也吊不起人们的‘胃口’……”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位农民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关键,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而据调查截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2.9533亿,其中,9亿多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始终是令人关心的重大社会话题,民生问题也是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而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收到普遍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高度关注。
乡村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但又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有识之士、广大农民兄弟,都在尽力破解这道难题。
研究表明,短短四年,农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7.8%上升到2004年的12%,而且越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需求越旺盛。
建一个文化站、文化室……这些硬件指标相对容易实现,而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长效的机制,保证设施投入和功能发挥的可持续性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所做出的重大举措,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现金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包括从村规民俗到节庆礼仪在内的一整套农村的文化传承,二是形而下的内容包括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设施。
意义: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文化是农村腾飞的翅膀
现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开展各式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得到加强,群众文化逐步繁荣,特色文化得到弘扬,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人口多,文化教育基础较差,真滴丧失,设施荒废,队伍不争气,职能错位,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拜金、享乐、个人主义,文化生活频繁,文化市场不健全。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千遍一律。缺乏特色。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没能发挥到其应用的作用,体质不活,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农民:问题:1农民没有文化意识,觉得在家种地用不到那些文化知识,种完地又要干家务,带孩子,根本没时间学习那些所谓的文化。
2在某些地方村民居住的相对比较分散,并且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文化活动不易开展。
3农民缺乏对文化的选择权,一般情况下,上面送什么,演什么,农民就得看什么,缺乏对文化内容的自主选择权。 4农民的文化活动许多是同传统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农民的文化活动常常和红白喜事相结合,既投入少又博得好名声,所以还是比较合理的,又比如,农民拜神上香,利用拜神上香来解决目前没有适合他们的旅游形式这个难题。
5由于过去的城乡隔阂,城乡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农民缺乏公民意识。
文化的问题:1农村文化发展在个体很不平衡,民间文化组织处于不断的生存,灭亡状态,多的地方多,少的地方少,极度缺乏平衡。
2许多农村的文化设施非常落后,西部许多农村甚至都没有一间文化活动室,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桌子,两个椅子,非常落后
3新的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但一些旧的文化设施却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变成了打扑克和麻将的娱乐场所,使得这些文化设施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4农村自身的文化主题开始萎缩。
5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存在强烈反差,虽然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入到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的范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明显出现滞后
6农村文化缺乏领导的高度重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7缺乏资金来源,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8文化创新的匮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反差,受经济、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文化管理部门的问话员文化程度有限,优秀文化人才缺乏,致文化创新作品严重匮乏。
9文化活动过于单调,文化生活娱乐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欣赏性。 10地方特色相对缺乏,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民间艺术退化。
11先进文化的逐步普及与腐朽文化存在明显反差,近年来,党的政策、科技、文化等先进理念进入农村,不断普及,但一些打牌赌博等浮球现象仍然在滋长蔓延。 12恩化建设停留在计划经济管理体重模式中,以政府管理为主,严重束缚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农民发展文化的积极性。
13健康的生活文化缺位,一些成本低廉,容易获取,方式简单的比如赌博等文化形式盛行。
14道德失范、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丧葬已经脱离了当初的本意,越来越向奢华铺张浪费靠齐。站牌文化缺失,随着道路的畅通,一些农村地方通上了公交车,但是由于农民对站牌文化的缺少了解,导致经常要求在没有站牌的地方停车等等。
15邻里关系紧张,农村保障制度缺乏 16村民集体意识薄弱化,监管制度脱节。 问题:政府
1公共财政非常有限,没有文化活动经费投入
2浙西年,经常有文化下乡等活动,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无法长久的呆在农村,另外,农民现货的生活状态,社会活动和生产时间,才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源头和丰厚土壤,这些东西要从比较粗糙的原生态转化为文化产品,需要引导,需要与主流文化进行对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民已经有闲暇,有能力。有条件直接参与文化创造活动。
原因:1人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似乎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文化,而农民创造出来的就要被贴上贫乏的标签,实际上,这是忽略了农民的创造净胜文化的能力以及满足自己对文化的内在需求的能力,农民文化活动的缺乏和空洞化实质上是由于其创造的价值被压制,其真正的意义被忽略造成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有政策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历史上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原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3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4文艺人才较为缺乏,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5文化设施缺口大,文化场地规划管理不足。,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
6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道德标准致使农村文化缺乏激情,充满锱铢必较的小农意识
7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脱节的局面,城乡二元经济体质促使出现了城乡差别,从而使得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民不懂的城里人,并且一定意义上使得城市文化成为强势文化,而作为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逐渐模仿学习这些主流文化,由于盲目性导致了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8农村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农村教育设施不健全,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导致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而偶尔飞出的一两只“金凤凰”也承载着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貌而悬在在大城市工作和发展,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不愿意下乡了,这样只能导致农村文化的流失。
9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策:农民:1农民应该成为创造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选择接受哪种文化的主体,应该改变农民的文化意识,因为只有农民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哪种形式的文化
2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产业开发,是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外,激发农民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因素,比如,农家乐,乡村旅游,将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转变为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自娱自乐,又能够促进文化的再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道路。
3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广大农民尽快转变为成熟现代公民 4转变观念
5让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这样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安排有限的文化资金,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威化活动,
6农民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育民,应该努力成为新型农民 政府对策:1政府应该把落脚点放到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实惠上来
2将农村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把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心下移到农村,将各种文化功能整合在一起
3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4让公共财政进入农村,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 5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做到文化富民
对策文化:1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如成立农民演艺协会服务农村,实现文化乐民,开设网络培训学校,服务农民,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服务农业,建设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将各种文化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2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些农村文化,在看到他们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重新绅士农村的传统文化价值,不能相当然的把传统文化划归为不科学不进步的那类,从而满腔热情自以为是的改造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殊不知,我们给予农民所谓的有用的好东西,都很难以在农村扎根立足,最终只能导致不伦不类,农民的真正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3改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逐步新建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设置社区报栏,建立个人农村书屋等,
4对文化管理队伍的改善,配备合理齐全的文化管理人员,壮大文化队伍 5改善文化管理,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6创新文化思路,在发展布局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将文化建设深入到几层,建立农村建设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管。出台一系列的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营造出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密切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文化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方式,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促使农民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加强群众的就业技能,开启科学致富的道路,鼓励农民自己创造文化,融入市场机制。使得社会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发挥政府带动作用,改变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现象,增大投入的力度,解决配套陈旧,资料匮乏,资金不足,主体单一的问题。
7创新文化举措,完善运行机制,解决管理不活的问题,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文化经营活动反哺农村公益文化,完善融资机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单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远远不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吸引社会集资,营造优良的环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用人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新鲜的理念,进行竞争上岗,人员聘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先进理念对农村文化发展事业的作用。
8创新文化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先进科技工具,把党的方针政策和现先进科学文化理念输送到农村,更好的直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更多的能够激发群众积极性的文艺作品。结合本地的实际地域情况和文化习俗,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艺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和值得利用的文化资源,使得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从而让农民更加容易更加快速的接受文化活动。
对策政府:1要发现农民对文化的真正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去需求,并且做适当的提升,应该避免成为面子工程,避免急功近利,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针对农民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提供。保障农民的文化体验权。
2政府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应该做到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多予表现在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配置文化大篷车,把文艺演出具体到农村,彻底解决问题,把纳税人的钱用之于民,减缓社会矛盾。
3政府开展文化活动应该注重实效,政府不能放任日益活跃的民间组织不管,应该加管理上的引导和经济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应该大力扶持民间剧团,与民间剧团互相切磋。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让农民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造中实现文化身份的转变。
4政府应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的从公益到公共的转变,用公共搭建公益的平台,应该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
5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大包大揽,因为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了解到农民的文化需求。从现在的为农村送文化转变为向农村种文化,帮助农民培育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被动接受着,还是文化的主动创造者。
6政府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政策,保证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过度开发,不被轻易复制,政府应该组织各种属于农民的文化艺术节,展示农民的文化成果,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 个人的建议:1应该转变地方领导的观念,①实现由轻文化到重文化的转变,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建立好农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类文化特色场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发掘乡镇企事业单位、此昂村等有文化的有专长的人才辅导、组织和策划活动,送戏下乡,满足农民的需求丰富生活,远离不健康的游戏,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实现科学致富,送法下乡,让农民真正的知法、守法、懂法、护法。大力推行广播电视进村进户,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提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对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
②实现由守旧观念到创新观念的转变,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工作,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采取有效方式和多种形式在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发挥民间文化的作用,提高农民对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特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比如以赵本山为主要演员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乡村爱情》。
③由无所作为到大有可为的转变,政府应该加强集体文化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让其法制化和规范化,使得农民文化由零散无序到集中有序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把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鼓励和组织文化工作者辅导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捐助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农村文化的开展工作,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利用和发展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力量,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供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竞争、激励和奖惩制度,采取岗位目标责任制、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改制,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运用市场准入资格的认定,价格的调节以及财政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市场。,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和新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场所,共同营建设施的共享局面。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大知法监督力度,整顿市场只需,规范管理体系,扶持健康文化,摒弃和抵制不良文化,确保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编后:乡村的文化管理关系到文化民生和农民福祉,作为净胜财富,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作为提倡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双赢的执政党来说,提高物质生活相对简单,而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却极为困难,看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光看城市,还要看农村,农村文化是否繁荣,是否丰富才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现状更为可靠的衡量指标,总而言之,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想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想要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繁荣大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成员:
调研时间:2011年1月底
调研地点:广东省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
本调研报告说明:
(一)调研目的:了解化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地点:广东省化州市宝圩镇调马村
(三)调研对象:调马村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
(四)调研方法: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五)调研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六)本调研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紧、面较窄,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在以后的调研中进一步深化,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一、调马村的基本情况
人口情况:据调马村委黄书记介绍,调马村共10个自然村,小村庄20多个,共有人口3186人,年收入<1300元低保共126户,残疾40多人。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土地资源:调马村为丘陵地貌,共有水田1315亩,旱地500多亩,蕉地1500多亩,人均拥有土地0.4亩。
经济来源:当地没有工业,收入来源单一。村委的唯一收入是山坡地出租费3000元/年,村干部的工资420元/月,今年3月后至今工资仍被拖欠。村民的主要收入以每年2次水稻种植及香蕉种植为主。香蕉亩产约3000~4000斤, 种值成本约1500~2000元/亩,香蕉价格景气时1.3元/斤,不景气时0.2元/斤。市场景时每亩纯收入约1000元。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好的地方:
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基本每户都有有线电视收看,另外村里还有两个篮球场(广州琶洲区援建)和一个排球场。
每到村节,村里都会举行春节运动会。运动项目比较多,有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和象棋等等。春节运动会是村里的大事,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存在问题:
1、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3、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
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
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四、调研总结
这次的调研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得以完满完成。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队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那原来一栋栋泥砖房的地方钻出了一栋栋的新房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证。以前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泥路也已经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成了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调马村虽然只是我国千百村落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却有着一般的代表性,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的代表。调马村还有其缺陷,但是过年时拿一年胜似一年的热闹已经说明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
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
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1. 调查概述
1.1 调查背景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那么作为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又如何呢?作为****大学的一名农村学子,在学校的倡导下,我在****展开了调查,以了解普通老百姓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1.2 调查目的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了解来自最基层人民的心声,从而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适当的建议 ,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出一份力。
1. 了解当地人民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
2. 了解当地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3. 了解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对村民的影响程度。
4. 了解村民对文化建设事业未来发展的构想。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由本人随机选择村民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达100%;
3. 调查结果分析
3.1对村级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部分
所在村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村是一个行政面积较小(19平方公里)的平原农村,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有点偏低,收入来源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农户数1229,人口8135,其中约10%外出务工,村民人均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
第二部分
文化建设状况:
据村长的问卷显示,该村的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只有祠堂、电影院和老年活动室各一个,没有图书室。村民们平时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主要为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烧香拜佛。至于村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只有一个村民农业技能培训,据村长透露,参加的人数还不多。该村的文化建设投入经费大概占该村总的财政支出的
10%--30%,相对于该村的现状来看,这个支出额还是不小了。当谈及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时,村长表示,由于当地的特殊性,上级政策的可行性并不高,因此上级政府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作用并不明显,这受当地文化的限制,也受当地农民收入的限制,而且农村文化管理
体制也不完善。村长还表示,当地的业余文化活动最需要政府资金、物力的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似乎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村里的文艺性活动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促进当地特色文化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由当地村民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当地的文化产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不深,但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至于当地潜在的文化产业,该村有尝试挖掘,不过效益不佳。而上级的政策中,也没有关于文化发展建设的,村里也没有。
基于以上村长的答复,我认为该村的文化建设还未受到上级和村级的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建设投资更是不足,村民们积极性也不佳。因此,该村村委应主动向上级提出要求,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该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3.2 对部分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构显示,有80%的村民的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年收入超过35000的只有3.3%,说明该村的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这说明该村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有待提高;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养殖业,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该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村生产方式改进影响并不如意。
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只有20%不到的村民使用过村里的文化设施或参加文化活动。虽然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大多数村民都知道村里有这样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但因为没时间、没兴趣,绝大部分村民都不会去参加。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村干部和村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
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来看,村里的文化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说明政府部门以及村级干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同时也投注了非常大的金钱和精力下去。调查还显示,村民对于文化建设不了解、不清楚比例较高,达五分之一之多。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加强,村民对于本村的事务越来越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有越来越强烈,这从只有10%村民对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满意度达到很满意就可得知。
在调查村民如何处理生活中,多数村民,还是非常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对于盗窃、赌博、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是抱着厌恶的态度的,希望生活在和谐社会的。
据调查,本村90%的村民对于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非常关心社会新闻和政府腐败问题动向的。
4.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该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不算太大,是由于存在的问题相当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部分政策落实由困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没有真正做到位村民服务
三) 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还较为严重,邪教势力越演越烈,社会恶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四) 高等教育发展不够,人才培养方式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五) 受交通限制,经济发展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村民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同时要鼓励举报违规行为,确保政策的落实实施,促进全村发展。
2.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消除干部的官僚作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3.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摒弃封建迷信,坚决取缔一切邪教组织,防止邪教势力蔓延,消除社会恶习,树立新风。
4.鼓励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奖励大学生,同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上学问题,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促进家乡发展。
5.发展交通运输,大力引进外资,合理的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总的来说,在近五年的建设后,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方面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第五篇: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生育文化阵地好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一条街等生育文化阵地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市和县(区)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建立了人口计生专题栏目,人口计生电子书库和人口学校电化教学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如滨城区所有村(居)均配备了电子书库,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设了标准高、规模大的人口文化大院;无棣县各级人口学校共设立352个图书室或者图书角,收录图书2.5万册;北海经济开发区投入10万元为全部22个村建立可高标准、永久性的人口文化一条街,投入15万元将计生妇保大楼内部走廊的墙面改造成宣传生育文化的窗口;等等。
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伍等形式,面向基层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充分发挥庄户剧团等文艺团体的作用,通过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的方式弘扬新型生育文化。如阳信县人口计生局与梨乡艺术团、农村庄户剧团把“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内容编排成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积极开展生育文化下乡活动;沾化县人口计生局与渔鼓戏剧团等联合编排节目,展现了实现计划生育30年来农村的新变化;等等。
农村生育文化助推人口计生工作 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滨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男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对劳动力性别和数量的要求逐步降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为新型生育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接受了新型生育文化的群众在转变婚育观念之后,由于抚养的孩子较少,消费支出也就更少,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现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促进传统养老方式的转变。家庭养老是滨州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是,“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只能靠儿子来养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实际上等同于儿子养老。然而“养儿防老”的现状并不能让人满意。老年人住在矮小破旧的老屋中,儿子娶了媳妇后住在宽敞气派的新房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新型生育文化倡导男女平等、男孩、女孩具有同等继承家产的权利,也有同等赡养老人的义务,使部分群众逐渐认识到儿子、女儿一样可以养老。随着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非生男孩不可”的意愿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
促进民俗文化的转变。“养儿防老”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实际困难而做出的“务实”选择,但在这种“务实”的背后,则是沿袭了几千年的“传宗接代”的传统文化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随着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其影响必将日渐势微。目前,“生男生女都一样”、“儿女都是传后人”作为一种生育观念而不是一句口号逐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育行为,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各级要进一步达成共识。文化的力量绵延而巨大,文化影响甚至决定行为。农村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点,也是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领域。为此,必须在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中,高度重视生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持“管理、服务、文化”三位一体。建议把生育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全市人口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在宣传教育部分占一定权重,使之真正引起基层重视。引导各级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和基层宣传教育成效。
整合部门资源协力推进。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同步发展生育文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融入文章,坚持场所、设施资源共享。同时建议将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文化部门履行人口计生职责责任书内容,将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措施、有效果。
制定农村生育文化发展规划。生育文化发展需要在规划框架内推进,确定分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发展和推介品牌,注重阶级性、系列化、长远性、操作性的一体化。把生育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阶段任务相结合,达到整体连贯、局部推进、整体发展;把生育文化发展的系列化与可操作性相联系,形成全面铺开与重点突破的结合,达到重点推介与一体带动的整合。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生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人口计生工作基础、不同民风民俗的地方,总结积累不同模式的经验。以县区为单位,认真总结推广特色和经验,形成“一县(区)一品牌、每年都有新亮点”的发展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宣教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生育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让群众参与到生育文化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