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建议(精选)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建议(精选)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建议第一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建议对振兴教育事业的建议对做强教育的建议下真决心,下大力气改变我县教育工作落后的局面应该成为我县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推动我县“三地一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建议

第一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建议

对振兴教育事业的建议

对做强教育的建议

下真决心,下大力气改变我县教育工作落后的局面应该成为我县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推动我县“三地一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全南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一是注重长远和当前相结合。科学谋划好我县教育发展的长远问题,迅速理清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明确时间节点,逐项分步实施;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相结合,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三是注重重点和一般相结合,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四是注重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注重目标责任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县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

第一,实实在在重视教育 下大力气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绝非就是教育部门自身就能办好的。因此各级党政要勇于担当起振兴教育的重要职责,真正将教育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规划、抓投入、抓队伍、抓管理、抓质量、抓服务。凡是认为科学的决策,就毫不动摇地实施;凡是认为有效的措施,就坚强有力地推行;凡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现象,就坚决予以禁止。地方党政领导要带头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当好教育部门的“主心骨”,当好“后勤部长”,当好“救火队长”。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和服务于教育工作,针对相关问题要着眼于教育发展大局,在原则范围内能宽则宽,尽量开“绿灯”,共同打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宽松环境。

1、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级党委、政府每半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教育例会,听取教育工作全面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各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努力形成加快教育发展强大合力。教育部门负责实施意见的具体组织实施,加强教育内部管理,推进改革与创新。发改、城建等部门要将学校建设项目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保障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

实施。税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费附加的工作,确保依法足额征收。财政部门要依法保障相关教育经费的落实,足额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并确保专款专用。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特别是各类教育费附加拨付落实情况的检查。机编部门要做好教师核编工作,合理确定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教师编制。人社部门要配合做好职称评聘改革工作,配合做好教师招聘录用工作,确保教师、校长合理有序流动。规划部门要做好学校布点规划,确保学校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国土部门要抓好教育用地计划指标的落实,留足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用地。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相关工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县政府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中央、省各项教育经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中都要体现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其中,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兴办职业教育。土地出让金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实行学校非税收入不调控政策;教师“三保一金”单位负担部分由县财政承担。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并稳定增长。

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挪作他用;每年从教育转移支付校建资金中划出一定资金,设立校舍安全维护专项经费,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舍小修小补问题,确保校舍安全。

县财政设立师资培训专项经费,按不低于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完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各类教育质量优胜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先进个人的评选和奖励。制定完善高考、中考质量检测、质量奖励办法和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比奉献、比质量的积极性。

高考质量奖:自2013年起,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在全市排名至第八位奖励10万元,每前进一位奖励3万元;

取得全省文理科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学校3万元/生、2万元/生、1万元/生(含并列);

取得全市文理科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学校1万元/生、8千元/生、6千元/生(含并列),(省市前三名奖励按就高不就低原则,不重复计奖);

考入除清华、北大外的全国公认的10所名牌大学的,加奖学校5千元/生;音体美特长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奖励学校1万元/生;考入“985”工程院校的艺术院系、体育院系加奖学校5千万元/生;职业中专学生考取本科以上学校的,奖励学校2千元/生;

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县政府按每生3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取得全市文理科前十名的考生,从第十名到第一名分别奖励学生每人1千元至1万元;一本上线奖励考生每人1千元;

中考成绩良好率(每科80分以上,总分640)按考生比排名,全县第

一、

二、三名的学校分别奖励1万元、8千元、6千元;

设立政府奖学基金,对中考文化成绩全市前十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奖励2万元,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全县前十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县政府按每生1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对中考文化成绩全县前二十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按每生5千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对二十一至五十名(或科平达90分以上)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按每生3千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高中阶段学杂费按一半收取;对五十一至一百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按每生1千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3、加强教育督导。加重教育工作在乡镇年终考评分数的比例,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每年组织考核。完善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通过督政、督学,保障和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涉及学校检查收费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制止职能部门对学校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给教育发展一个良好的空间。

4、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大张旗鼓宣传教育,表彰优秀教师、关心退休教师,精心办好每一届教师节,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通过捐资助学等各种方式支持教育,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

第二,切实强化教育主管部门职责 以科学、专业和创新的理念办好教育

1、教育局长和局领导班子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一个县的教育局长,不仅是几所学校,万把学生的导师,而是一个县几十万民众的导师。他的地位好比一个集团军的总司令,甚至是一个战区的司令长官。”这是对县教育局长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论述。 县教育局是县政府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政府领导和管理全县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局长是中小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办得好坏,教育事业发展得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局长和主管部门作用发挥得怎样。因此,在研究如何搞好教育工作时,要注重研究如何发挥局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上。县教育主管部门是县教育发展的向导,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准确定位、抓大放小的教育管理策略。切实发挥好把握方向,保障投入,建立规范,督导评估的职能。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管好标准,管好方式,管好程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坚持思想引领、行为转变的教学改革策略。作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领导区域教学改革中,要尽量多的从教育思想、观念上倡导,努力促进教师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四是,要配好配强教育局班子,打造一支懂业务,有能力、具有强烈责任心、事业心的机关队伍,让懂教育、爱教育、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教育专业人才来办教育、管教学。五是,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教育局机关运作模式、用人机制到教师、校长的招聘、考试、任免、管理,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学质量的管理等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使得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上的全南教育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发挥较高效能,使全县各个教育环节尽快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能一味强调客观。

2、让教研室“回归”本职,大兴教研之风,注重教研实效

县级教研机构作为县域内基础教育教学业务研究、业务管理、业务指导的一个组织,自产生之日起其地位与作用就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我县情况,县域内学校布局较为分散,如果单靠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大面积的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教学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和指导,是不现实的。于是,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县级教研机构凭着自己的学科教研员在学科教学上的专业优势,在对县域内

中小学进行教学过程督导评估、优化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针对我县教研室力量薄弱,功能几乎丧失的现状建议:第

一、取消教研室、教研员中心工作任务,让教研机构和教研员回归“本职”。第

二、选拔优秀教研员。通过测试、讲评课等形式,从全县教师中选拔一批新的学科教研员,充实教研员队伍,尽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研员队伍。第

三、加强教研员培训。组织教研员到教育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指导能力。第

四、强化业务。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调研活动,将教研员听课评课情况纳入全员目标管理体系。第

五、实行教研员“绩效考核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要求,确定考核工作标准,建立教研员评价与考核体系,采用多元评价,客观、真实地确认和评价每一个教研员的工作,使评价与考核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功能,不断提升教研员的整体素质。第

六、科学合理组建县、乡镇、片区和校本教研网络,经常性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大兴教研之风,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从而促进全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开展“三风”(考风、赌风、惰风)整顿为突破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教师节期间以县委、县政府名誉表彰优秀教师,对获得国家、省、市、县级的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给予奖励;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实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教师违反师德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解聘,必要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实行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对师德师风问题严重的学校当年百分考核一票否决,校长和分管师德师风建设的校级领导当年不得评先、评优、评模,并按规定追究责任。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出现的突出问题,还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全县教职员工相关“禁令”,下“猛药”,治“顽疾”,凡违反“禁令”的人员,第一次予以诫勉谈话,第二次给予全系统通报批评,第三次考核定为不称职,停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对严重失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者一律吊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同时追究相关学校领导责任。

实施“名师工程”。评选名师每三年一届,每届评选名师十名,由县政府统

一命名颁发荣誉证书,聘期内享受每月200元的名师津贴;连续三届被评为县级名师的,可终生享受县名师荣誉和待遇。

实施“名校长工程”。每年评选名校长3名,一次性奖励名校长奖金每人1千元。积极推荐优秀校长参加市、省和全国的名校长评选,被上级党委、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为名校长的,在全县性会议上予以表彰,按市、省和全国三个级别分别予以1000元、1500元、2000元奖励。(奖励以最高级别计奖,不重复奖励。)

实施“青蓝工程”。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确立“教育引导,加强管理,一边使用,一边培养,鼓励冒尖”的原则,采取教研组带教,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形式,安排一定专项资金,搭建师徒活动平台,建立师徒“捆绑”考核机制,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青年教师“德、才、学、识”全面发展。

实施“优质课工程”。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活动。对获得市级

一、

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600元奖励。

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考试办法,每年招聘新教师不少于50人(以后视实际情况确定招聘教师)。要顺应当前高校就业签约规律,把每年6月进行的教师招聘提前到3月份以前,同时应赋予学校一定的招聘自主权。出台优惠政策,重点引进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尤其是高中段名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进修,按照培训、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教师任职能力、业务知识定期测试制度。每3年评选30名“学科带头人”,受聘期间每月享受150元资料费、津补贴;每3年评选60名骨干教师,受聘期间每月享受100元资料费、津补贴;获得市、省、国家优秀教师(含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一次性奖励600元、800元、1000元。(奖励以最高级别计奖,不重复奖励。)

第三、选好一校之长 铸造校园之魂

.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兴衰”。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

校。校长应成为师生的精神领袖,一个好校长,不是用权威压人,而是用思想,学识影响人,用理想和智慧的魅力感召人,凝集人。校长在学校及教育发展中责任重大,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因此,选好、管好、用好一校之长,对于学校至关重要。从实行校长常任制效果来看,长期担任校长职务容易产生惰性、墨守成规而使学校工作缺乏朝气,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长选拔、聘用、考核机制。

1、制订任职资格标准。各级校长的任职要有一个行业标准,目前我国教育部有过一个标准,但是标准太宽泛,等于无标准。校长职业资格除政治思想要求外,还需有专业资格、学历、职称及相关管理水平等要求。一是学历和职称。高中段学校校长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级教师及以上职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中级教师及以上职称。二是任职经历。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并具有1年以上担任同级同类学校副职经历,或具备2年以上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中层正职经历,并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三是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2、拓宽选拔渠道。校长的选拔是从源头、入口提高校长队伍素质的关键。目前校长的选拔大部分为任命制一种方式,导致优秀人才当不上校长,急需拓宽选拔渠道,如以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主要方式。选聘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聘任等程序进行。通过专业知识、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考试,考察参聘者的政治业务理论水平,引导他们成为学习型校长;通过竞聘演讲及答辩,考察参聘者治校方略、政策领悟、教育科研级文字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成为研究型校长;通过民主测评和任前公示,考察他们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协调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服务型校长。让教师参与、让社会参与、让专家参与,变个人决策为集体决策,通过用人方式的变革,鼓励人人上进,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校长的聘任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后进行全体教职工民主评议,满意率达到80%以上者正式聘任,否则不予聘任。为避免校长任免的随意性,更加贴近群众,可以尝试通过学校教代会或校务委员会投票提名的方式确定人选,再由上级考察任命,这样可使校长的任免有效地接受教职工的监督,也避免了任免时上级领导说了算的弊端,促进学校更好发展。

3、规范校长职数、任期和交流。中小学校长每届任期4-5年,任期内原则上不予变动。任期满后,重新进行选聘。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得超过

两届。对于超过规定届数的校长,经考核认定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可以交流聘任到其他学校。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偏远学校应聘。对任期内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和损失的校长,将按管理权限给予免职或解聘等。目前很多领导无校长任期概念,主管部门可随意任免校长,有的任期不长,刚上任不到一年就调离学校,有的校长多年呆在同一个学校,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校长职数没有统一要求,有的学校校长、书记、副校长

七、八人,任命过于随意,想提拔就提拔,无职数概念,校长职数、任期和交流的随意性,导致学校校长频繁调动,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特色的形成。

4、建立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制度。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后备干部档案,选择一批35岁左右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任职经历,思想政治素质好、教育教学水平高、有组织领导才能的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研修学习力度。坚持备用结合的原则,把校长后备干部培训纳入校长岗位业务培训计划,优先从校长后备干部中选拔任用校长、副校长。充分发挥“名优”学校人才孵化基地的作用,安排后备干部到“名校”参加岗位实践锻炼,实行校长助理制,有针对性地加强校长后备人才培养,优化校级干部队伍的年龄、民族、性别、学科结构,丰富校级干部任职经历和知识结构。

5、建立校长离岗制度。对乡镇学校正副校长、县属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教育局中层以上干部退二线的待遇问题,一直是干部使用中的一个难题。如有的校长50多岁离岗,校内不再安排课务,或安排到县城学校任闲职,等于让他休息到退休年龄,造成了资源浪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调研,认真梳理,形成能上能下的制度,努力探索解决方案。

第四、强化学校常规管理 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常规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前提和基础,是规范办学的明显标志和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关乎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因此在进一步强化现代学校管理的今天必须注重狠抓以下常规管理,以促进规范办学水平。

1、抓学习。要提倡不重视学习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重视学习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的思想观念,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制

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学政治、学理论、学业务、学新知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而不厌、学以致用,才能使学校各项工作在不断学习中求发展,求进步。

2、抓队伍。要做到常规管理、规范办学,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的领导、教师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受教育者得到启迪和帮助;要切实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大局、讲原则、讲服务、讲奉献,与时俱进,自加压力,永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争取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在师德上是“一座丰碑”,才能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认可。

3、抓制度。制度,是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办学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证,是不可能做到规范管理的,必须立规矩,建制度,做到说理教育和制度管理结合,提倡自觉与强制要求相辅,惩罚与奖励结合,养成遵规守纪,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4、抓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规范办学的核心,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是一所学校的立校、生存之本,是检验规范办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提高知名度、发展壮大的催化剂。学校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苦练内功,增强教师业务技能和育人素质,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以一流的教学,一流的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5、抓细节。“细节决定品质,细节决定成败”,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所以抓常规管理一定要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见精神”的理念,教育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规范管理水平的提高。

6、抓活动。活动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名片”,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学校应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形成学校特色、名片,才能更大限度地增强社会竞争力,使学校成为社会、家长放心、学生健康成

长的乐园。

7、抓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形象地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规范学校办学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让花草树木美化校园,让语言文字净化校园,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和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校园处处充满文明、健康、科学、高雅的气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8、抓落实。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求实、务实、抓落实,要“三分决策,七分落实”才能收到实效。

9、抓创新。要克服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或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思想,创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求实、求高效率,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10、抓总结。通过总结,不断反思自省,完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保持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不断谋求学校新的发展。

第五, 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1、借助苏区振兴发展的强大东风对我县重点高中进行扩建。异地选址新建新的全南中学,使全南中学未来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

2、重办全南中学初中或新办一所城区初中,目的在于第

一、解决未来城区初中办学规模扩大,二中难以承载问题;第

二、改变当前县城仅一所初中,缺乏竞争,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的现状。

3、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中小学资源。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把学校安装安全监控设施设备的经费纳入建设资金预算。加快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公寓和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稳定教师队

伍。在教育园区建设第六小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第六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

4、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充工程。进一步改善高中办学条件,为高中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图书、通用技术实验室设备、音体美教材等。让高中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5、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着力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扶持职业中专建设成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设好综合实训基地、技能竞赛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支持县职业中专结合市场调研建设一批紧缺专业。

6、幼儿园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到2012年,在县城兴建1所公办示范性幼儿园。

7、教育园区建设工程。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全力推进教育园区建设。

10、建设教师安居工程。建设教师公租房或拿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解决教师特别是外地新进青年教师的宿舍用房问题。

8、实施素质教育“百花园”工程。打破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办学格局,使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百花齐放,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发展”之路;使学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争奇斗艳”,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9、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大力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化配备。加快实施“班班通”工程。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建设,力争建设成1—2所省级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学校。

附:用于奖励教育教学工作奖金基本概算:

高考质量奖:自2013年起,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在全市排名至第八位奖励10万元,每前进一位奖励3万元;

以第8名计 =10万元

取得全省文理科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学校3万元/生、2万元/生、1万元/生(含并列);

不列入基本概算

取得全市文理科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学校1万元/生、8千元/生、6千元/生(含并列),(省市前三名奖励按就高不就低原则,不重复计奖);

不列入基本概算 考入除清华、北大外的全国公认的10所名牌大学的,加奖学校5千元/生;音体美特长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奖励学校1万元/生;考入“985”工程院校的艺术院系、体育院系加奖学校5千万元/生;职业中专学生考取本科以上学校的,奖励学校2千元/生;

不列入基本概算

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县政府按每生3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取得全市文理科前十名的考生,从第十名到第一名分别奖励学生每人1千元至1万元;一本上线奖励考生每人1千元; 一本上线以120人计 =12万元

中考成绩良好率(每科80分以上,总分640)按考生比排名,全县第

一、

二、三名的学校分别奖励1万元、8千元、6千元; 中考前3名=2.4万元

设立政府奖学基金,对中考文化成绩全市前十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奖励2万元,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全县前十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县政府按每生1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对中考文化成绩全县前二十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按每生5千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高中阶段学杂费全免;对二十一至五十名(或科平达90分以上)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按每生3千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高中阶段学杂费按一半收取;对五十一至一百名并进入全南中学就读的学生,按每生1千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中考前10名以5人留下计 =5万元

中考前11至20名以5人留下计 =2.5万元

中考前21至50名以15人留下计 =4.5万元

中考前50至100名以40人留下计 =4万元 实施“名师工程”。评选名师每三年一届,每届评选名师十名,由县政府统一命名颁发荣誉证书,聘期内享受每月200元的名师津贴;连续三届被评为县级名师的,可终生享受县

名师荣誉和待遇。 名师10人=2400X10 =2.4万元

实施“名校长工程”。每年评选名校长3名,一次性奖励名校长奖金每人1千元。积极推荐优秀校长参加市、省和全国的名校长评选,被上级党委、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为名校长的,在全县性会议上予以表彰,按市、省和全国三个级别分别予以1000元、1500元、2000元奖励。(奖励以最高级别计奖,不重复奖励。 名校长3人=1000X3=0.3万元

国家、省、市名校长奖励不列入基本概算 实施“青蓝工程”。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确立“教育引导,加强管理,一边使用,一边培养,鼓励冒尖”的原则,采取教研组带教,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形式,安排一定专项资金,搭建师徒活动平台,建立师徒“捆绑”考核机制,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青年教师“德、才、学、识”全面发展。

实施“优质课工程”。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活动。对获得市级

一、

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600元奖励。 不列入基本概算

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考试办法,每年招聘新教师不少于50人(以后视实际情况确定招聘教师)。要顺应当前高校就业签约规律,把每年6月进行的教师招聘提前到3月份以前,同时应赋予学校一定的招聘自主权。出台优惠政策,重点引进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尤其是高中段名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进修,按照培训、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教师任职能力、业务知识定期测试制度。每3年评选30名“学科带头人”,受聘期间每月享受150元资料费、津补贴;每3年评选60名骨干教师,受聘期间每月享受100元资料费、津补贴;获得市、省、国家优秀教师(含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一次性奖励600元、800元、1000元。(奖励以最高级别计奖,不重复奖励。) 学科带头人=1800X30=5.4万元

骨干教师=1200X60=7.2万元

国家、省、市奖励不列入基本概算

总计:55.7万元

第二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作者:张羽琴 平安玉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12期

第三篇:事业单位控制建议

今日更多的热门新闻:渤海溢油事故封堵限期已到,康菲为何欺人不力堵漏;广电总局“限娱令”生效,港女星接通知取消北上;综合性网址导航趋近饱和,网址导航发展应求变;慈善总会否认将获赠药物每盒25000元出售;中国富豪1亿美元冰岛拿地,国内房产商出逃。

(一)强化财务人员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意识,为了有效的做到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增强对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意识,并适时的提高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的能力。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将本单位财务人员对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其所在岗位的责任相挂钩,并积极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加大对财务风险知识及控制方法的培训力度来提高财务人员对各种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够从技术和意识两个方面来强化财务人员对其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对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实际能力,为了做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对财务人员在此方面的工作能力进行必要的提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在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尚未被发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对其可能招致的严重后果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二,要善于运用专业的技术和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并适时的从某个角度出发对财务风险进行充分合理的衡量与检测;第三,要提高财务人员在处理一般风险事项和意外风险事项时的应变能力,并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的方法及手段,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的要求。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模式,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预防与控制财务风险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或模式。因为就财务风险而言,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之中,其形成及扩展的阶段都是有所规律的,根据这种规律可以有效地预测财务风险甚至量化财务风险。 为了充分达到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都可以进行有效预测及量化的目的,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通过各种指标所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量化,以便对财务风险进行一个较准确的估测。 因此,准确、合理地确定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将财务风险的量化指标值同该预警指标值进行相应的对比,可以确定财务风险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严重程度。而在对预警指标及相应的预警值进行设立时,要充分注意其连贯性与一致性,但在必要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更。另外,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式建立时,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及数据处理的技术,因为财务数据一般都是以海量数据的形式存在,根据信息技术建立的预警模型可以充分实现对海量财务数据的有效处理,从而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或预警的目的。

第四篇:公共文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芜湖市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人才欠缺、文化队伍不稳

群众文化工作的载体和阵地主要设在基层,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但目前我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专职站长,专干不专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一些文化站即使是有站长,也只是由乡镇、街道临时聘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心不稳明显地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这些兼职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专心不够,影响了履职能力。二是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据了解,目前我市各级文化机构中,许多是一般行政人员和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文化人才不足。在农村,公共文化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尽人意,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三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文化站干部兼职其他行政工作的情况比较突出,文化站干部业务技能不强,艺术门类的辅导、文化活动的组织无法胜任的问题也较普遍。

2、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一些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不多。

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而且各县(区)区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也相当悬殊。与城市相比,不少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设备老化、人员和活动经费缺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是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也不够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较小、份额偏低。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不高。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3.17亿元,占全市GDP的3.09%。文化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此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核心传统文化发展缓慢,新兴的、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还较少,整个文化产业仍有待于优化升级。

2、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缺乏一整套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如引导机制、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缺乏专门的实施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融资环境不够理想。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评估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门槛比较高,而风险投资机构和民间资本由于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足够的了解,往往不愿轻易下单。

市场环境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力和保护意识不强等现象。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文化消费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3、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增强。中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短缺。创意人才总量少,尤其是高端的创意人才和通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稀缺,普遍存在人才“饥渴感”。高端人才引进困难,有的即使引进了,由于种种原因也很难留得住。

企业创新创意意识薄弱。由于受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仍然试图以扩大生产规模去获得竞争优势,用扩大内涵要素去适应市场需求,而对如何通过创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注不多,紧迫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强。

创新型研发能力有限。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普遍缺乏自我造血功能,文化创意内涵不足。有的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相应的体制、管理、人才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的持久发展问题突出。

4、领军的企业和机构不多。芜湖市的文化产业单位数量虽然有两千余家,绝对数量并不算少,但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企业屈指可数,特别是缺少在演艺、娱乐、艺术品、影视、出版等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的骨干企业和机构,缺少在国内外获得公认的文化产业著名品牌,也缺少在海内外主要证券市场上市的文化产业企业。

5、文化资源研究有待深入。从总体上看,芜湖尚未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许多重要的史实、事件和评估尚未理清,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钩沉廓清,才能作为后人传承延续创作的基础。文化资源研究的滞后,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定位,进而也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后续建设。

三、有关建议

1、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几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层文化队伍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此,要加强各级文化队伍建设。按照中宣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2010‟14号)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要配备专职人员,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比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编制。街道文化站也可参照此项规定执行。

同时,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建立文化人才互动制度,在实践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编剧、作家、艺术家和既懂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尤其要着力于建设一支懂文化、善经营的农村文化企业家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的管理,尤其要制定文化专干培训规划,建立一支稳定的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农村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既要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又要有针对性地吸纳优秀外来人才。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实行对特殊贡献人员特殊奖励制度,发挥文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2、完善服务功能,实施有效利用 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落脚点是开展服务,发挥作用,要让其真正成为当地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宣传娱乐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活动场所,成为农民朋友的美好精神乐园。

一是要结合全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为契机,出台具体措施,开展免费开放工作。要将文化设施内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书报刊借阅、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提供;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提供。通过免费开放,实现规章制度健全、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二是要打造文化品牌。制定各类鼓励措施,聚集本地人才优势,积极挖掘乡镇特色农村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对本土文化、草根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提升、包装,成为本地宣传文化的亮点,丰富文化站的自身内涵,扩大乡镇文化站的影响力和提升对外形象。

三是发挥带动功能。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编发科技资料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3、加大财政投入、实施重点扶持 各级财政部门要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民生工程为切入点,进一步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文化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增添配套设施,完善和制定保障机制,对文化文化事业发展政策上给与倾斜,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要继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并加大财政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先进单位进行资助。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场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提高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设施作用。

第五篇: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公

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十分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在非生产流通领域占用的、不投或不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的资产,具有配置领域非生产性、使用目的服务性、资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使许多单位完全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一直都很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加之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式运行,而不能随事业的发展变化作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

(三)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遵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随意变卖、转让、更新、报废、贱价处置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购置与处置失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滋生腐败。由于国有资产长期被无偿占有,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或年产值因素,造成每个单位都想有“自留地”,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削弱了财政分配资金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及财政的调控能力,加剧了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包括中央与地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其管理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也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二)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仍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使得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也出台了一些局部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

(三)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如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主权权限不清,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等等。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1)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预算软约束现象;(2)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3)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4)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5)供给渠道单一,财政负担沉重在资产使用方面:(1)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2)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3)缺乏严格、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4)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

在资产处置方面:(1)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2)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途径,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资产处置过程的浪费与腐败。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管理意识

实践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得越全面,理解得越透彻,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就越重视,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做的越好。因此,应该注重加强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国有资产管理思想不仅深入各级部门、领导的心中,也要使广大员工自觉学习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基础性工作。

(二)完善法制建设

加快《国有资产法》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管理体制、主管部门和管理办法等。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从立法上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原则、范围、程序、内容、组织形式、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法可依,便于新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地方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三)理顺管理体制

1.明确相关部门间的管理与合作

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本级政府管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2.建立资产管理经营机构

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集中处置与调剂转让市场,将行政事业管理与市场经营两种手段有机结

合,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处置办法,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拿出来进行交流,通过所有权变更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3.坚持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资产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严密核算;建立健全资产购置、接受捐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单位首长负责制,并确立具体资产管理人员,把资产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和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范围,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四)健全管理机制

1.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对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实施产权集中管理,就是在严格遵守行政事业性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占有使用权的原则下,各级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对产权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仅履行占有使用者的职能,在只有使用权的前提下按制度规定去利用这部分资产。

2.强化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

应确定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分级所有并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原则,明确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责任委派给一定政府机构作为专门的主管机构,对各级政府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资产实施综合管理。

3.加强资产预算管理

以往资产管理的主要弊病在于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这既不利于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预算安排是实现增量控制的关键,因此要处理好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之间的关系。按照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制度,这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4.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合理的国有资产配备标准是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制定配置标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因为它要考虑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多个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标准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对此采取“先大后小、先点后面”的方法,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 论文转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 www.studa,net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