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第一篇: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把握生成性资源,攻破知识难点大场中心小学 黄欢《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之后的延伸。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把握生成性资源,攻破知识难点

大场中心小学 黄欢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之后的延伸。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有两种情况:装袋和平均分。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小猴分桃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双色片,在分一分填一填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双色片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双色片”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经历几次分的过程之后,学生通过观察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猜测并概括出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概念。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在分小圆片的过程中,学生在分12颗小圆片时,出现了每只小猴分到2个,还剩4个。这时我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学生回答还可以继续分,在教学中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另外,我还在思考,如果不借助小圆片这个实物,直接采用抽象的小桃子,学生能不能直接探究 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意义呢?这始终需要教学实践来验证,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

结合我自己的课题《基于速算盒子平台下的悦趣化计算活动的实践研究》,我在课后布置了20道回家练习。

本次作业整体准确率为77%,我在布置的习题中包含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以及少量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以及为下一节课打基础。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还有一些混淆,46÷5=8.....6 判断是否正确,有29%的同学错误,说明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不清楚。还有综合应用,例如:有31人去郊游,出租车乘4人,面包车乘9人,选择租哪种车空座位最少?只有64%学生正确,说明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缺少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第二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关于修改教材的一些看法

《有余数的除法》(例2,例3)是一节诸多名师上过的经典课例。我也用这个内容来上了一节展示课,我把本来是摆花盆的情境,修改成摆正方形的情境来上,对于这样修改教材,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要说对修改教材的看法,先说说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难点,多数教案都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样确定难点是不错的,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难点,就是有余数除法的口算,此难点却不是本课的重点。例1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的竖式,孩子可以口算表内除法。例2,则是有余数除法的产生,有余数除法的算理,竖式的学习。而到了例3,要引出那么多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如何引出?让学生计算出答案?感觉不太可行。所以“有余数除法的口算”这个难点,在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同时,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也发现例一和例二用的是相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情境是有延续性的,而到了例三,如果用教材的情境,“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4?”“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孩子较难用情境去解释其原理。于是,我阅读了一些资料,对教材进行大胆的修改。用摆正方形进行教学。

利用学生对正方形的熟悉,还有正方形其固有的特性,从用小棒摆正方形入手,让学生深刻体会“余数”的产生和概念。第一环节,我就问让学生猜教师信封里的小棒有多少根,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学生会猜8根,12根等刚好摆完的数量,教师提出“难道老师信封里的小棒都是能刚好摆完吗?”就开始有学生猜,9根,15根等等。让学生说说,你猜的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余数”的产生顺势而出。同时进入第二猜,“如果信封里的小棒都用来摆正方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会猜

1、

2、

3、

4、5根的都有,但是剩下

4、5根小棒,有学生就会提出异议,“不可能剩下4或5根小棒,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于是,教师顺势说,“那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来摆正方形,看是不是剩下那么多根。”展开下一个环节。

我认为第一环节,就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通过猜小棒,学生就对余数的产生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还为余数和除数关系的学习埋下了一大伏笔。在提出“为什么剩下的小棒只是

1、

2、3根,不可能是

4、

5、6根或者其他数量?”此问题的时候,学生很自然结合正方形进行思考,根据正方形的特性,就可以轻易解决此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当然此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 13根能摆几个正方形,怎么列式?便成为了学生的一个难点。一旦学生会列除法学生,剩下的诸如例三的一些算式,就可以根据观察自己摆小棒的情况,得出商和余数。就可以得出一组我们需要的算式,以供学生寻找规律。另:我用摆正方形为情境,那算式的除数都是4,而教材的除数都是5。个人认为除数是4,比5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这样更好。后来和老师们在研讨中才知道,为什么教材设计除数是5,是因为5的口诀比较好计算。

相对教材的编排,个人认为有以下优点:

1、 利用正方形的特性,更好的建立了余数的概念,

2、 更好的突破“余数和除数关系”这个难点。

3、 根据树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了孩子在口算有余数除法在本节课的难度。(此难点是下节课的内容)

缺点:造成“13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这样的题目孩子不会列式,没有预知这样的题目学生有难度。

当然,对于本节课的改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多得到教师们的意见。个人认为,以课本为载体,也可以跳出课本进行教学。但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解读,以此为前提,为我们的学生打造更富有创造性的课堂。

第三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来探究、发现、归纳。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小朋友们用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来相继让学生回顾旧知,接着问“如果是16盆”要怎么列,“17盆、18盆、19盆呢”又该怎么列,把方案化为算式,每组的盆数是算式中的除数,剩下的是算式中的余数,把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这四组算式陈列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去发现规律,书上是将16盆花到25盆花连在一起,我先把16盆到19盆放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数是5的时候余数只能是

1、

2、

3、4。然后,让学生再计算20盆、21盆、22盆、23盆、24盆、25盆。通过让学生合作填写,让学生深刻体会除数是5的时候余数肯定比除数小,为了验证所有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比余数小,

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主要归类成一下几点:

1、在学生探索规律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多让学生说,而我却急于求成,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说的太多,而学生表达地太少,不够注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块也是很欠缺的。

2、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上有待突破,导入环节可以以做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望。

3、教学重点不是太明显,尚且处在朦胧状态当中,可能学生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要让学生有感觉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感受重点。而且我的素材也很被动,应该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

4、在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意义渗透这方面做的也不足,还需要渗透,数形结合可能会更加有效,也不会让课堂显得太沉寂。

总之,这堂课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后进步的起点,我今后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发现、改进,从中获得进步。

第四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能与周一第一节课有关,学生还没有从假期中回到课堂,所以整课堂显得沉闷了一些,有的同学对了老师抛出的问题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说,不想举手,但老师点名叫到还能答上来,这使我在教学中把我推到了被动的角色,本应是导演,可是没有导好整出剧,使们临时改变角色,不得不成为了临时演员。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面对三年二班同学棘手改进的,这令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之路。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2、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3、掌握试商方法,

4、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此段教学,结合具体情境,我先出示一共有6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让学生列出算式并且用竖式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接下来出示一共有7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还剩下1个,让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

此段教学中,利用试一试教学,在试商的过程中,提问可以商1、2、4吗,让学生结合操作以及比较初步理解“除数是5时,余数要比5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掌握试商方法。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

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第五篇:《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学反思

市三小 赵 君

今天,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基于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练习,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试商的方法并根据“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来根据“余数确定除数,或根据除数来确定余数”。

2、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求被除数的方法。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及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以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了基础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基础练习还是帮助孩子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试商的方法;专项练习则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点让学生来根据余数确定除数,或根据除数来确定余数以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求被除数的方法,这里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还要注意解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这一版块是一个难点;综合练习则是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对比练习(变换问题)让学生明确具体的问题要具体考虑,从而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关于基础练习

在基础练习这一环节(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和试商的方法),我没有把课堂的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订正时只是为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尽管自己对班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很了解。

2、关于课堂练习目标达成及细节设计的问题

课堂练习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有层次的习题,有过渡层次发展的问题链,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难点解决 “□÷□=4„„1” 这一题,主要是要会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确定除数,再通过“商×除数+余数”来求被除数,这里面还要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之前也设计了两题“□÷6=2„„□,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3„„2,除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作为铺垫,但从课堂反应来看还是拔高了难度,所以部分孩子仍是一知半解。所以在这一块我还要更加细化,先通过习题巩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一知识点,再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我想这样子的话每一环节都学扎实了,最后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3、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当学生在求“被除数”而出现多种答案时,其实就班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言,只要把这题的主动权交给班里的其他学生去解决,这题就轻轻松松的解决了,相信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至于在这道题上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时间而只能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去解决。

4、学生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

其实,自己也没有想到,灵活调整的教学预案,却使自己更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很多孩子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就课堂作业的“一题两问”,出乎我的意料,在我当时想,班里怎么也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第二个问题(至少需要多少个盒子才能全部装完?),可批改作业时,却使我大失所望。

针对这节课,我也更加清晰了有效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材读懂了,读透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成熟、有价值。我想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解读我们的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有梯度的习题和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1张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