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两首
第一篇:二十四节气歌两首
第二十四课散文诗两首学案
第八课《人生寓言》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散文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3.借鉴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二、A.复习检测
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波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课前检测
1、填空。
泰戈尔是
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等,曾获
。
冰心(1900~1999),原名
,福建长乐人。代表作《
》、《
》、《
》 等。
2、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匿(
)笑 沐(
)浴 祈(
)祷 花 瓣(
) 菡(
)萏(
) 欹斜(
)荫蔽(
)
三、相关知识
1、文学常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创作风格被称为“爱的哲学”:母爱、童心和自然。代表诗集《繁星》《春水》。
四、课堂问题 《金色花》
问题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 问题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问题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问题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问题5.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荷叶 母亲》
问题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问题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
问题3:作者三次描写红莲,每次对红莲的描写都不一样,她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情绪随着花的处境而变化?
问题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目标检测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六、配餐练习 配餐作业A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作家、诗人________(姓名),他曾在1913年获________________奖。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 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在空格处仿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5、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不少于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餐作业B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2)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3)“我不告诉你,妈妈。”回报妈妈的爱,为什么又不告诉妈妈?
(4)妈妈称他“坏孩子”,“坏”是什么意思?
(5)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配餐作业C
对
岸 (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在林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中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远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表现怎样的思想境界?
3.本诗的题目是“对岸”,若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为什么?
4.“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使用的修辞方法和作用是(
)
A.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海天一色图。
B.拟人,形象地描绘残阳如血,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起的波浪图。 C.拟物,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光照长草白花的水墨画。
第二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_古诗两首_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进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诗人苏轼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诗人所营造的自然世界吧!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还有什么问题? 品读、交流: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三篇: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主备教师:刘棠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2、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两首,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在学习《静女》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歌发展历程介绍】 古
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五言 典
近体诗:律诗、绝句
诗
词曲:宋词、元曲
歌 ( 五四后现代诗歌 新诗﹚
三、【《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起兴。(“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八言的各种句式。 《诗经》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静女》。
四、诗歌解析:
1、解题: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闲雅安详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2、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邶:bâ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â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3、字词疏通:
①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向隅而泣,负隅顽抗)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草。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③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4、分析诠释,质疑问难
①大家刚刚读了课文,哪位同学说说,这首诗歌写了是什么内容? ——青年男女约会
②从那里看出他们在约会呢? ——静女其姝,俟我于诚隅 ③那这对青年男女是不是第一次约会?为什么呢? ——不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孩子故意隐藏起来,让男孩子找不到他,可见他们感情应该很深厚。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女孩子放牧时会摘些野草给男孩子,说明他们见面之前就已经是情人了。
5、合作研读,探讨分析
这首诗歌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你所感受到的静女和男子的形象,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反映主人公性格的诗句。
总结:女孩美丽﹙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聪明﹙能够想到把自己藏起来,这样就可以看到男孩找不到她时的反应﹚调皮﹙既然约好了见面,又故意藏起来,逗男孩着急﹚,男孩憨厚﹙有点傻傻的,因为女孩藏起来时,他没有想到在附近找找,而是抓脑袋干着急﹚痴情﹙夸奖女孩美丽,珍惜女孩送给他的礼物﹚。
五、课堂总结: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热恋中的静女的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静女》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一次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的画面,每个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
第一诗章:男子赴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诗章:赠送信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诗章:采荑赠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六、拓展延伸:
鉴赏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双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女美:表面上是指草美丽,这里真实的用意是指女子美丽。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2、写作特色:“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孩: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男孩:急躁而诚挚,憨厚而痴情。)
3、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它主要是在结构上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效果,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在本首诗歌中,这种重章叠句就突出了静女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静女》,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氓》。 附、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氓》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感情真挚的爱情诗《静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中另一种类型的诗歌——《氓》。
二、诗歌解析:
1、释题:《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
2、教师范正音:
氓:mã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3、整体感知:
①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参考一
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
女子许婚
(赋)
第一节 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
占卜结婚
(赋)
第二节 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
劝诫痴女
(比兴)
第三节 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
控诉移情
(比兴)
第四节 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
表达悔恨
(赋)
第五节 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
表达决绝
(赋比兴)
第六节 决绝
②《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讲了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相识相恋结婚到最后被男子遗弃的故事。 ③它是按怎样的线索来写的?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1-2 恋爱 ; 3-5 婚变 ; 6 决绝。﹚
第一、二章:回忆往日的甜蜜。
热恋、结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三、
四、五章: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婚变:“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六章:与负心男子彻底决裂。 决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恋爱”部分:
①学生朗读。
②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③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④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⑤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点拨:(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婚变”部分:
①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点拨:议论、抒情。
②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点拨: (《关雎》《蒹葭》)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④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⑤提问:结合文章的
三、
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决绝”部分。
①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②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③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点拨:对比 (板书)
④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⑤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点拨: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5、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 ――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6、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7、提问: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三、课堂总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叙事、议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四、拓展延伸: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预习《离骚》 附: 板书设计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节﹚ 一二
三四五
六 ﹙人物形象﹚ 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勤劳、善良 坚强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第四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
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
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
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相关链接:《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该篇课文两首诗皆为送别诗。教学开始,自然而然的就导入送别的话题,创造一种离别情绪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诗境,体会情感。
具体来看,本科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来疏通诗意,体会情感;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融入诗境。第一首诗由教师去引导学生去诵读、想象、体会、给学生展示学习诗歌的方法;第二首诗则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让他们根据兴趣自由结组,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诗歌,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
3、
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搭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这句话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这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似机械重复,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二、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走搭石这块内容很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了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我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便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三、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美;通过“假如
来走搭石,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把找到的美写一写,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的引导不到位。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像,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在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怎样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 “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意义。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心情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可以通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卡罗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教学反思
《卡罗纳》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是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本周二组里教研活动,正好杨花老师刚听完王东梅老师讲了这课,就给大家讲了讲本课的教学流程,随后,我再看看教材,觉得这课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孩子味儿、孩子气息都很浓,再加之我也很喜欢《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约,剪裁重缝。课堂上学生们围绕“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这两个问题品读感悟。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此基础上,追问:“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从哪儿看出来?”抓住“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体会卡罗纳将坚强面对现实,成为生活的强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引领学生寻找感受周围的人对卡罗纳的爱的词句,从动作、眼神、心理等方面捕捉爱、感受爱。如体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时,千言万语化为“放、贴”,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卡罗纳,别哭了。”又如:“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用一句“目光默默地看着他,什么话都没说,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将学生置身于同学和卡罗纳的直接对话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对话中加深内化了关爱的情感。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我未能及时处理好课堂教学资源。什么时候我也能达到“巧借东风催芳菲”的教学效果。
因为年轻,所以更需锻炼;因为追求,所以更想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给予
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从小男孩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1)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下了车抱进了
(5)“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小弟弟 小男孩 保罗
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得到了一辆新车,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你认为什么更使他高兴?为什么? 因为他遇到了小男孩,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谁的话让你感动了。(小男孩)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说说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
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第五篇:诗两首 2
《诗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胡建明 审核: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感受并欣赏诗歌亲切说理的语言风格。
3、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走近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
瞬息(
)yùn(
)含 kuài zhì(
)人口
污rǎn(
)
2、用诗中句子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
(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
3、试用劝慰的语气和暗下决心的语气朗读诗歌两遍。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如何理解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4、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
5、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
三、当堂检测
1、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2、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幽寂(
)
涉(
)足 绵(
) 萋萋(
)
伫(
)立
弗(
)
2、朗读背诵
二、合作探究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三、小结感悟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了解象征、比喻
3、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四、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忧郁(
)
镇定
)
怀恋(
) 伫立(
)
幽寂(
)
延绵(
)
2、按要求默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向往勇于面对现实的诗句是
(2)《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诗人选择另一条路的原因是
它芳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胡建明 审核: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感受并欣赏诗歌亲切说理的语言风格。
3、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走近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
瞬息(
)yùn(
)含 kuài zhì(
)人口
污rǎn(
)
2、用诗中句子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
(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
3、试用劝慰的语气和暗下决心的语气朗读诗歌两遍。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利于把握人生。
4、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
这应该是作者那时那地的处境,使他只能等待,事实上,他只要满怀希望地等待就是一种抗争。我们今天碰到困难,应该迎难而上,满怀信心地去征服困难。
5、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
三、当堂检测
1、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消沉 不要哭泣
2、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幽寂(
)
涉(
)足 绵(
) 萋萋(
)
伫(
)立
弗(
)
2、朗读背诵
二、合作探究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见教参“问题研讨”
三、小结感悟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3、积累联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四、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忧郁(
忧伤
)
镇定(镇静
)
怀恋(怀念
)
伫立(
站立
)
幽寂(幽静
)
延绵(
蜿蜒
)
2、按要求默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向往勇于面对现实的诗句是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2)《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诗人选择另一条路的原因是
它芳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