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对话教学研究综述
第一篇:师幼对话教学研究综述
让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有意义
“树真好”是大班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目标是“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树的认识,感受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请幼儿说说身边的树,回顾自己在哪里见过树,说说自己认识的树的名称等;第二环节,请幼儿理解图中的内容,并欣赏散文前四段;第三环节,请幼儿根据图中的内容学习有关“树真好”的话。接着,我开展了分组教学,期盼精心设计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活动开始了。我拿出一个“树”字,问幼儿:“这是什么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树。”我接着问:“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天天说:“我家门前有一棵树,我很喜欢。”我忙问:“你为什么喜欢?”“因为可以长种子。”我说:“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看这些树是不是你们喜欢的树,认不认识它们,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接着,我逐一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认识橘树、桃树、铁树、柳树、枫树等,并趁机引导幼儿把正确的树名组织到相关的句子里去,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如,“桃树上开满了鲜花”“铁树有着长长的、硬硬的叶子”“秋天到了,枫树的叶子变红了”,等等。接下来出现的椰子树图片让幼儿犹豫了许久,他们说“有点像铁树”“有点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长得像铁树。看,树上有什么?”宋宋受到了启发:“是海滩树吧?”我告诉幼儿:“它长在海滩边,叫椰子树。”看完六幅图片后,我换了个话题:“我们看到了这么多漂亮的树,真好!为什么叔叔阿姨要种这么多树,而且要到处种树?”云云说:“因为他们喜欢。”宋宋说:“因为可以把太阳挡住,为我们遮阴。”„„
以上是活动第一环节的一段实录,我主要围绕幼儿身边的树展开,从“你在哪里见过树”“是否认识屏幕上的树”“为什么种树”等几个问题入手,与幼儿展开对话。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觉到尽管活动开展得还算顺利,但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导入部分在绕圈子。我在引导幼儿认识树的名称上花了很多时间,内容与“树真好”的主题有些偏离,并未紧紧围绕树的好处展开。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我马上进行了调整,在另一组分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尝试。
活动开始了。我拿出一个“树”字,问幼儿:“这是什么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树。”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而且要到处种树?”鑫鑫充满感情地说:“为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所以要种树。”我点头:“你觉得大树能让环境变得更美,是吗?伟伟,你觉得呢?”伟伟说:“可以挡住沙尘暴。”我笑着说:“是的,树能挡沙尘暴,上次我们做过调查。”耘耘说:“树可以帮助我们遮太阳。”我用手遮着头顶说“:可以给我们带来阴凉,防止太阳把我们晒伤。”天天轻声道:“树可以挡住龙卷风。”我接着问:“是啊,树的本领真大。它还有什么本领呀?”耘耘补充道:“树能给我们提供果子。苹果树能长苹果。”我给予了肯定:“我们周围有许多果树,每天能给我们提供水果,让我们吃了身体健康。你们知道树还有什么本领吗?”怡怡说:“树还可以做些东西,比如做成小鱼贴在墙上。”我回应道:“把树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艺品,然后用来装饰,对吗?”“树可以制造氧气。”“树能做船。”„„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树的作用,他们的已有经验被激发了。
第二篇:幼儿教育演讲稿《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幼对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等师幼对话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桥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活动中是否具有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是否与幼儿保持一种对话的关系状态,都可以在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中,在教师对幼儿的有意和无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努力的从和幼儿接触的每一句话入手,把与幼儿交流的每一句话都看成是教育。
在实践中,我感到师幼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狭隘语言的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有彼此的交流,有耐心的倾听,有善意的解答,有心中的共鸣。这种对话更多地是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我用真诚的态度面对幼儿,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告状”,真诚的对待孩子的表达,甚至是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点变化,我都会毫不吝啬的给予每个幼儿关注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信任的态度。对话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一份浓浓的师生情在我与孩子们心中悠然弥漫……
师幼间的对话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也是尤为重要的,这时“对话”可以激发出新的矛盾,产生出新的问题,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对话”留下了空间和余地。也为课程的生发与预设提供了新的线索。因此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讨论、质疑。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小手真能干》中,我请幼儿用小手蘸上颜料,印手印,班上的幼儿感到既新奇,又高兴都大胆的印着。这时泽泽小朋友说:“我觉得小手印像一只小鸽子! 我走到他跟前说:那你来教教我,怎么变成鸽子的!”他一边回应一边示范起来,我一边向泽泽投向鼓励的目光,一边说:“好啊,你来当小老师吧!”这时小朋友纷纷动起脑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像手印像枫叶,有的说像树杈……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课程要追逐孩子。一个新生发出的活动在师幼的对话中,在孩子们的讨论中产生了,我对孩子们承诺:你们都很有创意,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那我们来开个《我的小手变变变》的主题活动,好吗?孩子们欢呼雀跃!我的话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我们的关系更近了。
其实师幼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师幼对话的观念。就像瑞吉欧教育理念指出的“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够获得体验和切身感受。说到这我感慨万千,因为从每天早上的第一缕曙光到每天晚上的最后一抹夕阳中,这之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为我和孩子们提供了对话的平台,我在其中收获,反思、成长。
第三篇:关于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对话的综述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第一卷中第一次的思想碰撞是同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对话产生的。两个人在寒暄之后,苏格拉底首先对年老的克法洛斯提出:"老年究竟是痛苦的或是快乐的问题”。克法洛斯首先承认老年人经常把年老当成苦的源泉,认为年轻时种种吃喝玩乐的生活才够味,现在的日子不值一提。克法洛斯用诗人索福克勒斯对于谈情说爱毫无兴趣的例子来说明他对老年的感觉是使人心平气和,宁静寡欲的。克法洛斯觉得年老到底痛苦与否并非取决于人的年龄,而是人的性格。这个观点使苏格拉底颇为佩服。我也很赞同克法洛斯的观点,老年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人的精力往往已经大不如前,不会像年轻人一样爱憎分明,冲动又急躁,相反,经过岁月的沉淀,他们稳重淡定,从容面对发生在周边的事,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像是一年中的秋季,不再有夏天的躁动不安,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时间段,安静而丰富。性格安稳的人年轻时也会很冷静,而性子暴躁的人到了老年会怨天尤人。之后苏格拉底说克法洛斯的老有老福是因为他万贯家产,克法洛斯用色密斯托克勒的例子巧妙地反对了苏格拉底的观点:好人无论是穷是富,到了老年都会拥有心灵的满足;坏人即便有钱,老年时仍然得不到满足和宁静的。最后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讨论了关于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不拘泥于定义,比如有人在头脑清楚时把武器交给你,疯了的时候要回去,这时不能按照“有借有还”的正义定义去做,正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工具,它是人类文明开辟的象征。我们不能墨守正义的定义,就像如何评价“刀”,必须抛开其价值,刀可以切割东西,也可以防身,这是其正义的一面,但是如果是强盗杀人犯,用到就会威胁普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看出,正义仅仅是一种工具,再如医生,他的工作是治病救人,但如果见利忘义,也会依据自己的医术知识害人。执法者亦然,他的本职工作是维护正义,亦可以用自己对法律的熟悉做一些顺从自己利益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凡事都有两面性。正义是:把应得的东西给值得拥有的人。凡事不能死板的根据定义,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篇:师幼互动有效提问研究的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提问时,大多都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进行。幼儿的思维范围仅限于教师的提问。有些教师出于课堂管控的需求,避免幼儿跨出已经计划好的课堂教学框架,始终牢牢把握提问的主动权,几乎不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观意识逐渐被剥夺,身心发展缓慢。设计低水平的问题。为追求师幼互动的效果,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喜不喜欢;是不是;好不好”等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使幼儿积极有效地思考。比如,教师征求幼儿意见“我们一起来拍球好不好?”这些已经是教师安排好的环节,再来征求幼儿的意见达不到任何教育效果。这类缺乏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2、有效提问的价值
《纲要》中我们得知,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1]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价值的。
2.1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设计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中的绘画活动,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他的脸和我们的脸有什么相同之处?”此时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观察,并纷纷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幼儿深度思考,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2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也并非在一两次的教学活动中就能够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教师展示了活动的重点内容“螃蟹”“章鱼”,在示范两种动物后,孩子们都想模仿老师搭建螃蟹和章鱼。在使用材料搭建时,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动物园的其他动物都去哪了?”孩子们马上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动物搭建法,分别选取相应需要的材料,建构活动顺利进行了。
2.3有效提问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不同能力的孩子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个体差异。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知识经验准备,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得所要的信息。如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主题中,提前给幼儿提出了有关京剧脸谱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京剧脸谱,你们知道吗?”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
2.4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教师发起,幼儿应答,或者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的。如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电池、电线、灯泡,让幼儿去尝试操作“看看谁的灯泡最亮”,引导幼儿去不断地操作与提问,他们在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操作的过程之后会发现“电池大、叠得多,灯泡就越亮”。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使有效提问在师幼互动中真正体现其价值意义。
3、有效提问的尝试
提问是师幼相互“抛接球”的过程。[2]幼儿能够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他正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强烈求知的反应,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对此,教师可以做几点尝试:首先,教师应真正尊重和接纳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幼儿,而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以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如在建构活动中,一名幼儿搭立交桥时,桥的交叉部分总搭不好。老师抓住机会,鼓励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幼儿提出了这样问题:“立交桥交叉的地方怎么搭?”老师不失时机地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征求答案。很快就汇集了多种答案,有的说“立交桥要用易拉罐撑起来做柱子”,有的说“上层高,用两个易拉罐,下层要矮很多,要不下层就没法走人、开车”……教师给孩子展示疑问的空间,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其次,有效的提问应该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教师可有意利用各个区域环境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猜想,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新问题。总之,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审视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才会使教学活动变得精彩生动,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师幼互动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 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一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活动前往往要备课,在备课中也会提一些与教学;提问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二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封闭式提问丢失主体性,缺乏开放性,缺少思考价值;提问笼统空泛,问题问得不明确;牵涉面太广,幼儿不知从何答起,也不容易回答好;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超过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同时,很少有幼儿主动发起提问,幼儿的质疑精神相当缺乏等。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 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往往要备课,在备课中也会提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幼儿。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问题和幼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幼儿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幼儿的哪些经验?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提问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但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他们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疑问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便能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而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学问题置于一种情境中,如美术活动“越长越大的毛毛虫”,画面上有的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而有的身体没有连接好,教师便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一条毛毛虫,为什么?”“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就
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听故事的状态,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等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对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性问题的落实。 三 提问要讲究语言艺术
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幼儿常根据教师的提问来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所以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必须做到语言简练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句子不宜太长,否则会使幼儿记忆和理解困难,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再次,教师提问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谈话氛围要轻松和谐。在语调和语速的控制上能抑扬顿挫、疏密相间,正确处理提问和回答的关系,使幼儿能非常自然地听清问题,并能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四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维、充分想象
开放性的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针对“这幅画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明了,使幼儿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是一种有效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幼儿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活动。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即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从一般化问题逐步走向抽象化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提问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问题形式;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即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在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 六 提问要形式多样化
提问的形式即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叙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大?”
6,反诘提问。即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
教师适当地采用多种类型的提问,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更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好比进餐时选择多种食物能让营养更均衡;绘画时选用多种颜色能使图画更美丽。 提问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回应”一般出现在教师提问题后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或随机反应的反馈。有效的回应是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优质师幼互动的关键。“能在教育现场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和生成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做出适时、适
宜、适度的回应,发挥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有效的回应同有效的提问一样,是反映教师教育的能力与艺术的一个方面。
那么教师怎样的回应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可以从回应所起的作用来看:有效的回应能够对幼儿的表达发挥提升作用、拓展作用,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以及缓解难题的作用。 发挥提升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内容可以统整时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能够清楚地、合乎逻辑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此时,教师只需认真倾听。而当幼儿的表达可以用同种形象、感受、意境等进行串联,形成新的、规范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进行归纳小结,以统整幼儿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表达层次。例:
师:小朋友都过过生日吗?过生日的时候会干些什么事呢? 幼:过生日要吃生日蛋糕。 幼:过生日要唱生日歌、吹蜡烛。 幼:过生日的时候还要许愿。
师:对!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真快乐! 幼:过生日的时候还会请客吃饭。
幼: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好朋友一起来吃生日蛋糕。 师:是啊,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朋友一起来庆祝,真热闹! 2,当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
如果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教师一般可以用概括的方式,用规范语言帮助幼儿提炼所表达的内容,带给幼儿新的感受,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文字智能的发展。例: 师:你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每天早上都帮我洗脸刷牙,所以我喜欢我妈妈。 师:哦!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都在照顾你。 幼:我喜欢妈妈,每天我睡觉的时候妈妈都来陪我。 师:是呀,妈妈时刻都陪伴着你。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会给我买生日礼物,为我庆祝生日,让我开心。 师:对的,妈妈总是把你的生日记在心里。 发挥拓展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
在群体中,幼儿的言行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这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会以“要跟别人不一样”“还有谁和他不一样”加以引导,常常令幼儿不知所措。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其根本原因,帮助幼儿分析哪里“一样”,应该怎么“不一样”,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表达,拓展表达内容。例:
师:请你们听一听雨声,再仔细想一想雨会落在哪里,会干些什么? 幼:下雨了,雨落在大树上,把大树洗得干干净净;雨落在地上,把小草洗得干干净净。
师:你觉得雨有清洁作用,能使大地变干净。 幼:雨能把车子上的灰尘洗掉,能把房顶冲洗干净。
师:你和她的意见一致,都认为雨有清洁作用。除了认为雨有清洁作用,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幼:下雨了,雨落到果园里,能给果园浇水,让果子快点成熟。
师:雨能清新空气;有清洁作用;还能浇灌植物,让花卉果实长得又快又好。 2,当幼儿的表达具有借鉴意义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具体的信息清晰地指导幼儿“好”指的是什么,该如何做到“好”,让幼儿互相学习,找到仿效的方法,使个体经验变成集体分享的成果,推动幼儿的整体发展。例: 师:小朋友,请你来说一说你喜欢吃的水果。 幼:我喜欢吃西瓜。 幼:我喜欢吃菠萝。 幼:我喜欢吃红红的苹果。
师:讲的真好,不仅说出了水果名称,还说出了它的颜色。 幼:我喜欢吃黄黄的梨子。 幼:我喜欢吃弯弯的香蕉。
师:太棒了,你把水果的形状也说清楚了。 幼:我喜欢 酸酸的葡萄······ 师:真好,你说出了水果的味道,原来你喜欢吃酸酸的东西。 发挥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涉及内心感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