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中央电大2002—2003学第二学期)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中央电大2002—2003学第二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 ”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 、融合课程和 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 体系,促进教师 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 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 、 和受传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o分) 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2.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1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 和环境因素。( )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教育性进制 C.启发性 D.正规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培养目标 情感领域 2.强制性

3.相关课程 广域课程 4.教育 专业 5.时间与空间

6.信息 媒体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D 2.D 3.B

4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 (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A 5.D 3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 (2)外观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4)自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 (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 (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变量。

五、实例分析(30分)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5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模拟题

(仅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___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3、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____________”一词。

4、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________四种。

5、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____________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10分)

1、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____哲学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人本主义

2、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____较为合适;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____更佳。

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3、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集体审议模式 D、自然模式

4、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____。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5、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法国

6、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_______应该是中心。 A、教材 B、教师 C、学生

7、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____。

A、整体性 B、简约性 C、操作性 D、针对性

8、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6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开放课堂 D、班级授课

9、________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A、高新技术阶段 B、直观教具阶段 C、视听媒体阶段 D、文字书籍阶段

10、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____;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____。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终结性评价

三、简答(30分)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2、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3、什么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4、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5、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30分)

1、试述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并简要评价。

2、运用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促进实施的策略。

五、实例分析(20分)

教材第197—199页介绍了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请结合有关理论,评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3.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传统教学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 ,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课程》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过程》 2.学术中心课程也被称为(

) A.学科课程

B.结构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3.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超越论 C.整合论

D.主动适应论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整合性 5.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 A.个别学习

B.分层学习 C.合作学习

D.团体学习 7.“要素课程说”从属的课程类型是(

) A.学术中心课程

B.轮形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8.提出“附学习”概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巴罗 9.情境教学又可以被形象地称为(

) A.随机访问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抛锚式教学

D.问题解决式教学 10.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学习经验 C.组织学习经验

D.评价教育目标 11.“道尔顿计划”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帕克赫斯特 C.华虚朋

D.凯勒

12.提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的教育家是(

) A.斯太克

B.兰德 C.泰勒

D.普罗沃斯 13.“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是一种(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4.“打破或超越各学科的界限,以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将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门新的环境教育课程”,这种组织模式被称为(

) A.多学科模式

B.渗透模式 C.学科际模式

D.整合模式 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演示

17.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施瓦布 C.斯腾豪斯

D.艾期纳

18.“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指的是(

) A.课程实施

B.课程采用 C.教学组织

D.教学过程 19.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学者是(

) A.麦克劳林

B.帕里斯 C.伯曼

D.兰德

20.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 A.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 B.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凯勒计划 C.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D.提示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

21.“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倡导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的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兴趣取向的评价 C.过程取向的评价

D.主体取向的评价 2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知识性、学术性、逻辑性

B.结构性、逻辑性、学术性 C.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D.结构性、逻辑性、知识性 23.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24.派纳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表现为(

)

A.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建构”范式 B.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解读”范式 C.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D.由“课程理解”范式转向“课程建构”范式 25.提出“轮形课程”理念的教育家是(

) A.格鲁梅特

B.麦克唐纳 C.郎格朗

D.布拉梅尔德

26.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这体现的是(

) A.逐渐分化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融合贯通原则

D.巩固掌握原则

27.将隐性课程分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和“抵制性的隐性课程”的流派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马克思主义课程论 C.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

D.批判主义课程论

28.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变革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以及(

) A.社区的特征

B.教师的特征 C.政府的特征

D.学区的特征

29.“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A.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C.技术理性

D.知识理性

30.将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的评价专家是(

) A.利维

B.古巴 C.斯克里文

D.布卢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3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3.简述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

34.简述先行组织者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作用。 35.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阐述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的本质,并谈谈应该如何改进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37.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38.下面是运用“范例教学”思想设计的“农民战争”这一课程的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以秦末农民战争作为“个”例,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的材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推翻秦朝统治的经过,以及农民战争演变为争夺王位战争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性质,为第二阶段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秦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上,将已形成的认识与方法运用于对隋末、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的分析,从中比较历次农民战争在原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概括出古代农民战争的本质。 第三阶段,在对一系列农民战争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认识等。

第四阶段,通过对农民战争课题的范例性学习,最后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规律的认识,政治与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等,并从中得到方法论的培养和训练。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 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1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 6.简要回答课程评价的主要过程。 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三、论述题

1.试评析西方主要的课程评价模式。

2.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 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简答题

1.比较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异同?

2 2.校本课程开发有何特征?

3.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4.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5.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2.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教学

教学的基本要素 新教育运动 教学本质 优化教学

二、简答题

1.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 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5.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

三、论述题

1.述评教学的本质。

2.评述现代教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3.简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一、名词解释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隐蔽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3.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答提升和优化教学的方法。

三、论述题

1.简述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2.简述教学的主要功能。

第八章 教学模式

一、名词解释

3 教学模式

产婆术 做中学 范例教学 一般发展教学

非制导性教学

二、简答题

1.教学模式有何特点?

2.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3.教学模式有何发展趋势?

4.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述评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2.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

第九章 教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发现学习法 程序教学法

二、简答题

1.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2.评价发现学习法。

3.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学辅导型教学方法?

4.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第十章 教学手段

一、名词解释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4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简答题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3.制约教学手段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4.使用教学手段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试述如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说明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有何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一、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导生制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设计教学

二、简答题

1.评价班级授课制。

2.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国内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具体的特点是什么? 4.现代个别化教学制主要有哪几类,并简要概括其特点。 5.班级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各环节有何具体的工作?

三、论述题

1.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做简要评述。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

一、名词解释

教学管理

学籍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量化评价 质性评价

二、简答题

1.教学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要回答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3.如何进行课堂管理,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益。 4.教学评价有什么功能?

5.教学评价有几种类型,各类型具有怎样的特点?

5 6.学绩测验的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7.质性评价的方法是什么?

8.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过程。

2.分析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

使用学生: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卷时间: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名词解释(4个,16分)

1、综合课程

2、课程实施

3、课程与教学评价

4、隐性课程

二、简答题(4个,24分)

1、简述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2、列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规定

3、举例说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4、列举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理解题(2个,20分)

1、什么是教学?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四、分析题(1个,40分)

谈谈你的教学生涯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并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原理分析之。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课程:是指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2、课程实施:是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得具体过程。

3、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活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4、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列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规定

知识(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 结果性目标:

技能(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 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

3、举例说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相关课程: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

融合课程: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西方历史;西方地理、西方音乐、西方文学融合为西方文明。

广域课程:“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

(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4、列举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以评价的作用性质为准,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把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以参与评价的人员是否课程设计的参加者为准,把评价分为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以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三、理解题:

1、什么是教学? 要点:

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回答时要有一定的分析。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要点: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回答时要有一定的分析。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四、分析题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