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的成长之路
第一篇:党支部书记的成长之路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
读完《总书记的成长之路》,被总书记坚定信仰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折服,在此略谈一二。
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母的奋斗经历,对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总书记小时候随母亲买过《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这种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使总书记从小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种“先天基因”和“红色血脉”,已经成为总书记与生俱来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面对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等问题,他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把好“总开关”,不能得“软骨病”,要铸成坚守信仰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当代青年中不少缺乏理想信念支撑的人,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打着“平凡可贵”的旗号混吃等死碌碌无为,我们需要学习总书记身上继承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坚定总书记的精神旗帜,并使之成为我们信仰信念的领航灯塔,指引我们永远跟着党,将革命进行到底。
吃苦耐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今年初,《学习时报》先后用26个专版,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反映了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总书记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总书记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总书记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到1974年10月全村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坚韧不拔,这种志存高远,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怀何其宽广!当代青年大部分过分养尊处优,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在温室中成长鲜少具备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看,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恰恰是总书记当年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15岁来到黄土地时,他曾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目标,充满自信。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7年,便没有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石穿般的至高境界。当代青年需要学习总书记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从容执着的精神,要吃得起苦,经得起磨砺。
我们当代青年所需的就是总书记所具备的坚定理想信念吃苦耐劳从容执着的精神,我们当代青年具备这些品质后,新中国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青马十二期二组
动画1603肖紫荆
2017.9.12
第二篇:1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有一种责任全球担当——总书记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人类是平等的,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世人眼中,总书记是中国新理念的倡导者、新形象的塑造者、新方案的推行者。十八大后,总书记已经出访30余次,每年都有1个月以上的时间用于出访,足迹遍及全球。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270多人次,杭州G20峰会期间每天要会见6位领导人,休息时间仅有4小时。今年5月14日,总书记倡议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呼百应,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4年多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6次到访中国,总书记也6次访问俄罗斯,两位大国领导人见面20多次。这种亲力亲为,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同各方寻求“最大公约数”,打造了不同形式的全球伙伴关系网,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空前高涨,越来越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变化的关键因素。
这种地位的取得和格局的形成,没有国内的持续发展是不行的,没有纵横捭阖的政治智慧是不行的,没有大无畏的政治胆略和斗争精神也是不行的。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并以政治家、战略家的智慧和魄力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难题,亲自领导指挥了一系列扩大战略优势、维护国家权益的伟大斗争。在钓鱼岛问题
1 上,针锋相对,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实行常态化巡航,一举打破了日本多年来对钓鱼岛的所谓“实际控制”。在南海问题上,亲自决策造岛固礁,设立三沙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海方向战略态势,为最终赢得南海维权斗争胜利打造了一个牢靠的战略基地,等于筑起了一座海上长城。针对美菲上演的“南海仲裁”闹剧,立场鲜明,综合施策,斗争有理有据、有利有节,使这个裁决成为废纸一张、“国际笑谈”。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和英明决策,展示出总书记非凡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的斗争精神。
讲斗争更要讲合作,要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实现共赢。无论走到哪里,总书记始终不忘用最具温度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每次重要出访,他几乎都要在当地发表一篇文章、接受一次采访、作一场演讲,这在国际政坛上已经成为重要“品牌”。这一场场思想上的“盛宴”,充分展示出一个大国领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光芒。
你看,“玛雅人的金字塔”拉近了墨西哥民众的感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美国民众倍感亲切,“三个中哈友谊故事”使哈萨克斯坦人民永远记住了这次演讲。谈发展道路,他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才知道”;谈东西方文明,他说“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反驳中国威胁论,他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谈解决全球性问题,他说“如果我们能为这个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就好了”。访问美国时,他专程到27年前结交的美国老朋友家,在炉火旁促膝长谈、茶歇叙旧;访问德国时,他借用“牛顿力学三定律”,向物理学博士出身的默克尔阐释对发展中德关系的看法;访问爱尔兰时,喜爱足球的他在球场上展示了“令人钦佩”
2 的“一脚远射”,这些都被媒体形容为“极好地传达了亲和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总书记,对今天的中国充满兴趣。他成功展示给世界的,不仅是他个人的风范与气度,更是中国的形象与魅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他为“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俄罗斯总统普京赞誉“习主席提供了榜样的力量”。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说,“看世界领导人,最佩服的就是习近平主席”。
有一种初心人民为本——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总书记从小就有农村情结,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毛主席在延安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陕北老乡称赞总书记是“贫下中农的好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总书记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晨,他住的那个院子里,天不亮就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都是自发来的。当他真要走时,人群中哭声一片,全村老老少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个人步行60多华里一直送到延川县城,并凑钱照了合影。10年后,总书记向《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仍激动不已。他说:“那天,望着送行的乡亲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他首次重回梁家河,见到当年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们,又一次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
3 记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乡亲。后来在浙江,他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开辟“之江新语”,撰写了232篇短论,回应的都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用大白话,谈大事情”,被网友誉为“中国第一博主”。在浙江工作的5年,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谈到这个问题,总书记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十八大后,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庆丰包子铺与市民一起排队就餐,还是雾霾天里在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无论是在兰州养老餐厅给老人端菜送饭,还是到河北阜平在农民炕上盘腿而坐,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总书记到家里,就跟亲戚串门、邻居唠嗑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
2013年11月到湖南调研时,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湘西最贫困的十八洞村,盘山公路走了几个小时,又翻了几座山。村里一个老太太问总书记,“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因为地方偏僻,老太太又不看电视,不认识总书记。后来,全村人都围了上来,一看基本上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怎么扶贫呢?总书记就坐下来和大家拉家常、找办法,最后说: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对对对,就要这个”。今年6月21日,总书记专程前往山西吕梁山区的深度贫困村赵家洼村,他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掀锅盖,上
4 井台,坐炕沿,发现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总书记开出药方: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彻底解决。这就是总书记反复叮嘱的扶贫要精、要准,要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按照这个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从2013年至今,有近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这对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颗志在必得的雄心。这是最深的牵挂,也是最大的担当。
归结起来说,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艰难曲折困境中磨砺出来的,是在复杂国际斗争中历练起来的,是在极其丰富的革命实践中确立起来的,这个核心在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中是最“走心”的,真正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们一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有一种奋斗脚踏实地——总书记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巨量、民族多元,决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必须具有熟知国情、了解百姓,胸怀全局、把握实际的基本特质,以及顶层设计、系统思考、战略谋划、统筹兼顾的掌控能力,而这种特质和能力形成,必须经过多层级、多系统、多
5 领域的实践历练和长期积淀。在国外选举领导人,只要有雄厚资金支持,加上能言善辩,像特朗普这样的财团老板照样可以胜出,像马克龙这样资浅望轻的年轻人也能一步登天。而我们国家的省长、部长,往往都需要二三十年以上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历练和筛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更是经过了多岗位、多层级、多领域的历练。何况我们国家的很多省份,在幅员、人口上都要超过世界上多数国家,甚至一个县所负责的地域都比有的国家还大。
翻开总书记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这44年中,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都扎扎实实、都政绩卓著,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梁家河任大队书记时,他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使粮食增产60%;他创办农村铁匠铺子,在简陋的窑洞里打出了小农具;他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
1982年3月,总书记从军委办公厅到河北正定,开始全面执掌一方。可以说,他真正的主政之路始于正定、源于正定。他自己也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在那里,他把念好“人才经”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求贤信”,亲自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3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经济顾问。
接下来,他离开正定南下福建,一干就是17年多。这17年多,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展示和提升。在厦门,他第一次亲历城市
6 的管理和发展,丰富了改革的实践、开放的实践。在宁德,坚持从严治吏,开启了抓“关键少数”的尝试,严肃处理违规建房,查处400多名干部,展示出铁腕反腐的胆识和魄力。在福州,着力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曾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个问题。任福建省长,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福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主政浙江,他提出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总结实施著名的“八八战略”,把浙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使其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2007年,他临危受命上海市委书记,虽然只有7个月时间,但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力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其殊途同归。
总书记后来提出的好多思想与重大战略,早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根发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一经站上领导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岗位,就立刻展现出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这种气魄和风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以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在周围的力量,一种能够鼓舞和感召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戮力奋斗的力量。
有一种梦想强国强军——总书记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党领袖
伟大梦想要靠伟大斗争去实现,伟大斗争要以伟大梦想为目标。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号召全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十八大以来这5年,我们面临的环境变
7 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都难以想象。我们虽然已经坐上了全球治理舞台的“主桌”,但将强未强、树大招风,容易“木秀风摧”;“东方睡狮”已经醒来,但也面临虎狼围猎的巨大风险,遇到的战略围堵、战略冲撞、战略干扰更加尖锐激烈;重整行装再出发,但新长征路上“雪山”“草地”横亘在前,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需要我们“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但深改路上处处是“硬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总书记多次讲:“事非经过不知难”“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难题、高压、重任面前,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是断难取得成功的,这种气概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精神,就是直面问题与挑战的斗争精神。总书记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和勇气,挑起了大国领袖的重担,成为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全党核心和扛鼎巨擘。
请看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后,从迅即出台八项规定,到用巡视派驻、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步步扎紧制度笼子,再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鲜明态度正风肃纪;从说出“从来就没有铁帽子王”“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到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重大腐败案件,再到“打虎”“拍蝇”“猎狐”无禁区、全覆盖,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始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治贪反腐;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始终以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的韧劲,营造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海晏河清。总书记指出:我们反腐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我们
8 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
请看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更是亲肩重难、直面挑战,对党政军多个领域的改革都亲自挂帅、亲任一把手,每一个领域的重大改革都使命关全局、责任重千钧。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3年12月30日成立,到今年7月19日已经召开 37次会议,每次都是总书记亲自主持。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伟大进程,正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越来越实的脚印,进入“施工高峰期”和“收获期”。在这个伟大进程中,总书记先之劳之、率先垂范,掌舵“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再请看人民军队的建设和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5年,也是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攻坚克难、开新重塑的5年。这5年,他亲自定夺、亲自组织到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引领军队在“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上正本清源、找回初心。这5年,他亲自主持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重塑军队组织形态,调整领导指挥体制,优化军事力量体系,使人民军队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被外电称为“破天荒之举”。这5年,他亲自上海岛、踏边关、走戈壁,上战舰、进战车、登战机,入班排、看哨所、去前沿,每到一个地方必视察驻地部队,每年全国“两会”必到解放军代表团共议国是军情。总书记忧军爱军的真挚情怀和强军兴军的殷殷嘱托,是时代的号角和催征的战鼓,汇聚成全军将士备战打仗的磅礴力量。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之门已经开启,强国梦、强军梦的步伐越来越激越昂扬。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
9 从“墨子号”发射升空到“海洋六号”极地科考,从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到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国之重器”不断涌现,创新成果惊艳全球,中国人的信心和梦想不断被点燃。这5年,我们一路走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论治党治国还是治军,我们做了很多过去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解决了许多曾经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世界都在惊呼“风景这边独好”。“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越来越响彻云霄、声震全球。正如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87年前毛主席在井冈山上提出的那个著名论断:对于中国革命前途来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今天,一个新时代的中国梦、强军梦又一次“光芒四射”、又一次“喷薄欲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深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拥戴的总书记这个核心,在不久的未来,中国梦、强军梦一定会善作善成、梦想成真!
有一种责任全球担当——总书记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人类是平等的,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世人眼中,总书记是中国新理念的倡导者、新形象的塑造者、新方案的推行者。十八大后,总书记已经出访30余次,每年都有1个月以上的时间用于出访,足迹遍及全球。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270多人次,杭州G20峰会期间每天要会见6位领导人,休息时间仅有
10 4小时。今年5月14日,总书记倡议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呼百应,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4年多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6次到访中国,总书记也6次访问俄罗斯,两位大国领导人见面20多次。这种亲力亲为,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同各方寻求“最大公约数”,打造了不同形式的全球伙伴关系网,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空前高涨,越来越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变化的关键因素。
这种地位的取得和格局的形成,没有国内的持续发展是不行的,没有纵横捭阖的政治智慧是不行的,没有大无畏的政治胆略和斗争精神也是不行的。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并以政治家、战略家的智慧和魄力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难题,亲自领导指挥了一系列扩大战略优势、维护国家权益的伟大斗争。在钓鱼岛问题上,针锋相对,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实行常态化巡航,一举打破了日本多年来对钓鱼岛的所谓“实际控制”。在南海问题上,亲自决策造岛固礁,设立三沙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海方向战略态势,为最终赢得南海维权斗争胜利打造了一个牢靠的战略基地,等于筑起了一座海上长城。针对美菲上演的“南海仲裁”闹剧,立场鲜明,综合施策,斗争有理有据、有利有节,使这个裁决成为废纸一张、“国际笑谈”。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和英明决策,展示出总书记非凡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的斗争精神。
讲斗争更要讲合作,要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实现共赢。无论走到哪里,总书记始终不忘用最具温度而又充满智
11 慧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每次重要出访,他几乎都要在当地发表一篇文章、接受一次采访、作一场演讲,这在国际政坛上已经成为重要“品牌”。这一场场思想上的“盛宴”,充分展示出一个大国领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光芒。
你看,“玛雅人的金字塔”拉近了墨西哥民众的感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美国民众倍感亲切,“三个中哈友谊故事”使哈萨克斯坦人民永远记住了这次演讲。谈发展道路,他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才知道”;谈东西方文明,他说“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反驳中国威胁论,他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谈解决全球性问题,他说“如果我们能为这个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就好了”。访问美国时,他专程到27年前结交的美国老朋友家,在炉火旁促膝长谈、茶歇叙旧;访问德国时,他借用“牛顿力学三定律”,向物理学博士出身的默克尔阐释对发展中德关系的看法;访问爱尔兰时,喜爱足球的他在球场上展示了“令人钦佩”的“一脚远射”,这些都被媒体形容为“极好地传达了亲和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总书记,对今天的中国充满兴趣。他成功展示给世界的,不仅是他个人的风范与气度,更是中国的形象与魅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他为“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俄罗斯总统普京赞誉“习主席提供了榜样的力量”。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说,“看世界领导人,最佩服的就是习近平主席”。
有一种初心人民为本——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
总书记从小就有农村情结,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
12 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毛主席在延安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陕北老乡称赞总书记是“贫下中农的好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总书记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晨,他住的那个院子里,天不亮就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都是自发来的。当他真要走时,人群中哭声一片,全村老老少少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有13个人步行60多华里一直送到延川县城,并凑钱照了合影。10年后,总书记向《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仍激动不已。他说:“那天,望着送行的乡亲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7年啊,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的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他首次重回梁家河,见到当年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们,又一次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可以说,总书记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乡亲。后来在浙江,他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开辟“之江新语”,撰写了232篇短论,回应的都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用大白话,谈大事情”,被网友誉为“中国第一博主”。在浙江工作的5年,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谈到这个问题,总书记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十八大后,总书记
13 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庆丰包子铺与市民一起排队就餐,还是雾霾天里在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无论是在兰州养老餐厅给老人端菜送饭,还是到河北阜平在农民炕上盘腿而坐,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总书记到家里,就跟亲戚串门、邻居唠嗑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
2013年11月到湖南调研时,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湘西最贫困的十八洞村,盘山公路走了几个小时,又翻了几座山。村里一个老太太问总书记,“请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因为地方偏僻,老太太又不看电视,不认识总书记。后来,全村人都围了上来,一看基本上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怎么扶贫呢?总书记就坐下来和大家拉家常、找办法,最后说: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对对对,就要这个”。今年6月21日,总书记专程前往山西吕梁山区的深度贫困村赵家洼村,他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掀锅盖,上井台,坐炕沿,发现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总书记开出药方: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彻底解决。这就是总书记反复叮嘱的扶贫要精、要准,要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按照这个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从2013年至今,有近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这对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颗志在必得的雄心。这是最深的牵挂,也
14 是最大的担当。
归结起来说,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艰难曲折困境中磨砺出来的,是在复杂国际斗争中历练起来的,是在极其丰富的革命实践中确立起来的,这个核心在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中是最“走心”的,真正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们一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5
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模版]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专题交流材料
解放路第二小学 徐静
学习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一名共产党员,需要从总书记身上学习太多,学习他那些优秀的品质,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建设出一分力的初心。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一、信仰薪火相传,努力成长
习总书记从小追随父亲进行革命,在红色革命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革命风骨初心不变,坚定的革命信仰指引他成长,是他坚强的精神后盾。无论到什么样的磨练,他始终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应该在总书记的身上学习这种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转型跨越发展的工作中。
二、生活中迎难而上,奋勇前进
曲折的经历,艰苦的磨砺,都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走向社会人生的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年幼时,父母蒙冤关押长达16年之久,自己到农村插队,一家人骨肉分离,天南海北。但正是这青年时期的艰苦磨砺,孕育了青年习近平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磨练意志,奋勇拼搏,才能提高我们的素质。大多数人必须经历时间的磨砺,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笑对困难,百折不挠,接受挫折的洗礼,将会使我们更坚强地迎接将来的挑战。
三、工作上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总书记从知青时期到十八大召开的44年中。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经历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展现的理论勇气、雄韬伟略和历史担当,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特有的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让我从内心深处信赖拥戴敬仰。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百折不挠的奋斗史、一部苦难辉煌的革命史、一部矢志不渝的求真史,为我们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提供生动的教材,从学习中切实增强了对总书记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要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向总书记为民担当的务实情怀看齐,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实干精神,深入基层一线,办好一件件服务师生的实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研讨材料
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专题研讨材料
根据部机关支部统一安排,近期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照习总书记历练成长历程,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我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总书记成长之路》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客观详实地展示了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习总书记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的成长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总书记的领袖风范是在丰富的学习和工作阅历中培养和显现出来的,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确立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1 伟大征程中,在强国强军的道路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核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就是要更加坚定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把“四个意识”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做到信仰上坚定,政治上坚守,行动上紧跟,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努力奋斗。
一要毫不动摇坚定信仰。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习总书记从小接受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氛围熏陶,使他具有了忠于信仰的“先天基因”。在陕北插队的7年时间里,在父亲受到不公正待遇期间,在数次申请入党却迟迟得不到批准时,他始终保持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他始终相信组织、服从组织,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踏踏实实完成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得到群众信服和组织认可。如果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就不会有这种坚持。我们向核心看齐,首先要学习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把信仰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不断补钙壮骨、固本培元;要认真参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毫不放松地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拧紧“总开关”;要正确处理公与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保持强大的思想定力、战略定力和道德定力。要向习总书记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不改初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2 二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习总书记说过“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习总书记为全党树立了典范。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与群众朝夕相处,建立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铡草挑粪,带领群众建沼气池、筑坝打井、开代销店、办铁艺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离开陕北后,无论是在基层、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总书记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群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了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向核心看齐,就是要以忠诚之心践行党的宗旨,以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自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多了解群众所需,多感受群众疾苦,多解决群众困难。要以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了解基层实际、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在出谋划策、制定政策上做贡献,在督促落实、惠及群众上见实效,通过建设理想坚定、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打造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基层堡垒,把服务群众的宗旨落实到工作中。
三要持之以恒提升能力。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感受到这是总书记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在梁家河那段日子里,在劳动间歇、在煤油灯下,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习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向核心看齐,就是要坚持学习,努力提高综 3 合素养,不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要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更加系统深入地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入脑入心、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时刻保持工作方向准确。要发挥“安、专、迷”的精神,认真学习组织工作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政策通、情况明、业务精”的合格组工干部。
四要强化担当履职尽责。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担当责任这个问题上,习总书记先知劳知、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的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总书记亲自挂帅中央深改领导组组长,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开启全方位改革;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刻把握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引领着我们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断前进。向核心看齐,就是要勇扛千钧之重,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紧紧围绕全市组织工作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当好推进改革的排头兵,解决问题的参谋员,组织工作的宣传员,服务大局的勤务员,在抓改革、出政策、做调研、搞宣传、带队伍上求突破、争一流,为全市组织工作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良好精神状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体会 - 副本
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心得体会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从政治的高度和历史的维度,客观现实地展示了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是总书记崇高理想信念、丰富实践经验、卓越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励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总书记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就是要学习总书记心系群众、融入群众、根植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把是否自觉拥戴核心、坚决维护核心、绝对服从核心、始终紧跟核心作为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试金石,切实增强对总书记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中的知青岁月,向我们展示了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基础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总书记从“老三届”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成长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通过学习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实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既了解了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又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进一步深化对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更加自觉地以总书记为榜样,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决定了他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一是感情最深。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这种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的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二是国情最清。总书记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每个层级都历经几年,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他心中清清楚楚。三是积淀最实。总书记的学习和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的天地中,与学习“无字天书”同步进行的。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一经站上领导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岗位,就立刻展现出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一名上不愧党,下不负民的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