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第一篇:让孩子去发现教育随笔
通过小事发现孩子的不足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园里的游戏,很多都是为了锻炼小朋友,让小朋友可以更好的成长而存在的。其中“小银行游戏”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数量,也是联系“娃娃家”、“点心店”、“超市”等游戏的桥梁和纽带。因为每一位小顾客都要和小银行打交道,去领钱。而“银行营业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不能擅自离开岗位,并且要指导“小顾客”排好队有序地领钱。任务是艰巨的,工作是忙碌的。隆隆在班上是一个能力一般的孩子,在今天的游戏中,他扮演了银行营业员,这次隆隆可能是第一次扮演银行营业员,他坐在那里,脸上一直露着笑容,可见他非常高兴玩这个游戏。虽然话不多,但是他能微笑着为顾客服务。这时我扮成了“顾客”去银行领钱,隆隆笑嘻嘻地看着我,我说:“你好,我要领钱。”没等我说完,隆隆就取了2元钱给我,我说:“我要领3元钱。”他不知所措,后来在旁人
在今天的游戏中隆隆不能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取钱,像隆隆这样的孩子在班上还有不少,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区域游戏和桌面游戏中要增添一些数学操作材料,以便幼儿开展学习性的操作游戏,慢慢提高数学能力,并让家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数数能力。
第二篇:让自己像孩子一样去思考——教育叙事
让自己像孩子一样去思考
11月,已入深秋,四处弥漫着收获的气息。而我站上小学英语教师的讲台,才短短两个月。不过,就算只是两个月,也足以引发我无限的思考。
刚开始接触小学英语教材,我先是一愣:这么点内容怎么要教一整个单元!浅浅研读了教参后,我试着去上了一两节课。这一两节课过后,我似乎开始意识到原来看似一点点的知识,里面大有内容。比如一个单词,其实不仅仅是教授它的意义,还有语音、字形等。这些内容在我本人看来是简单到无需强调的,但是孩子们只一张白纸,只要老师不说不去强调,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就这样几节课过后,我以为我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可后来我又郁闷了:很多内容我明明讲得很清楚了,也讲了不止一遍,可孩子们的作业做下来,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甚至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如此清晰、内容如此单一的教学阶段中,已经出现了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差距。我开始有些着急,于是去找了优秀示范课程的录像来看。静静思考后,我开始明白自己的问题:虽然我已经意识到了孩子们在知识储备上和我的差距,可我还是忽略了他们和我在接受能力上的差距。
于是,我变得更耐心了,决定不赶课程进度,不仅仅把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把知识点一个一个像打桩一样“打”到孩子们的心中。不过这个“桩”打得扎不扎实,就是我后来遇到的问题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有一天的单词课,在刚教完foot这个单词的时候(我还特意放慢了脚步,多让孩子们看这个词、多念几遍并且让孩子们区分了foot和其他同时所教授单词的不同),突然有个孩子开始大喊大叫,似乎想跟我说什么。其实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是不高兴的,作为一个新老师,总是对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感到头痛,英语课的教学唱唱跳跳的,孩子们时常感到特别兴奋,可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那时我立马就板起了脸:“老师说过,上课发言之前要怎么样?”这个孩子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把小手举得端端正正的。看到孩子立马改正自己的习惯,我问道“有什么问题吗?”那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你看,foot中间那两个圆,好像多啦A梦的两只圆圆的小脚呀!”其他孩子们立马开心起来,纷纷表示真的有点像。而在教授foot之后的单词时,整个课堂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都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找寻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记住这些单词。
这一节课,让我感想颇多:原来孩子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远远比我丰富,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会找寻自己的办法去记住这些单词了。的确,孩子们的知识是不如我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是老师,而在很多方面,我也更该向孩子们学习。尤其是在英文教学当中,不仅要运用音、形、义去区分,还可以利用各种联想方法,甚至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妙招去帮助学生记忆。而最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些单词,把自己当做他们,把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的周遭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教学。
那天过去后的一周,区教研员朱红霞老师来听课,给我指出了我的另一个问题:过多照顾先进生,导致补充的内容太多而忽略了去把课本知识落扎实,以至于许多后进生开始浑水摸鱼。那天回去后,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本身我多教授一些知识是因为这一届三年级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比较多,有些内容他们觉得太简单,所以我多补充一些其他知识,让学有余力的人多学一些。可是现在,经过朱老师的提醒,我才发现部分孩子因为一下子遇到的新知识太多了,以至于根本无法把课本知识掌握好。当然,我自己也存在因为教授新知太多的原因,无法把课本内容落到实处。我又转念一想,自己在上学时期的样子,不会因为这些内容我熟悉而不听课,而是反而会有一种成就感:看,你们不懂的我都知道!的确,成绩好的孩子会听你的课,然而成绩本来就一般的孩子,很容易就产生挫败感,以至于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我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而现阶段,就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的新一轮思考阶段。
11月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其实我在这两个月的实践当中,也收获了不少。而这一些思考和收获,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试着把自己的大脑清空,让自己回到孩子的年纪,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去接受知识。现在的我,在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思路,虽然有些困难、虽然过程会很漫长,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定会比现在有所提升。
蒋怡媛
第三篇: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教育随笔
问问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一名小朋友,因为年龄小,各方面发展都略差于其他孩子,尤其是自理能力问题更为突出。对帮助小问问都能自觉地发挥哥哥姐姐的作用。问问的鞋带开了,小姐姐赶紧去帮助系上;纽扣松了,小哥哥给扣上。久而久之,小问问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了,并逐渐养成了依赖别人的心理。怎样让小问问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成了我心中的一桩病。通过观察,我发现小问问并不是不具备简单的自我服务技能,而是不愿去做。为了强化她的自理意识,我决定和小问问进行穿衣比赛。刚一宣布这个消息,全班小朋友就议论开了:“老师准能赢!”比赛开始了,小朋友们欢呼着,小问问显得有些紧张,不时用眼睛偷看我,但是,小问问仍在认真地穿着衣服,纽扣弄错了,她又重新扣上。终于小问问“赢”了!在全班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中,我发现她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微
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掌握教育的策略,针对每个孩子各自的个性、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从而得以全面发展。
第四篇:让捣蛋的孩子也乖起来教育随笔
嘟嘟一直以来都是大人眼中最调皮捣蛋的孩子,却最怕上幼儿园。据他妈妈反映,嘟嘟一去幼儿园就大哭,老师也没有办法。一年前嘟嘟转到我们班,我试着走近他。慢慢地,我发现他很喜欢看书,看书的时候很专注很安静,所以这时侯,我会表扬他,并请他上来给大家讲故事。刚开始,他不太自信,声音很小,讲得很快,渐渐地,发现大家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他就越来越喜欢讲给大家听了,常常看完新的故事就主动要求老师让他讲给小朋友听。可是他也的确是一个特调皮的孩子,经常会制造麻烦,总是需要老师反复提醒。常常是认识得快再犯也快。为此我和他约法三章,今天反复犯错就取消他给小朋友讲故事的环节。这个办法对他很管用,慢慢地他自控能力越来越强,每天第一个来到幼儿园,也越来越快乐!嘟嘟的妈妈告诉我们,现在的嘟嘟最喜欢上幼儿园了,连生病都不愿意在
是啊!幼儿园的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但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其实都很聪明,优势智能很突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不停制造的各类麻烦,都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的关注。但这些孩子的行为往往都会被老师批评、训斥、体罚。甚至长时间的冷处理,结果只能短时间见效。其实这些调皮的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赞扬和认可,一旦他的优点被老师、同伴认可和赞扬时,就满足了他们对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被赞扬和被认可适度满足后,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逐步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律行为,慢慢地你会发现以前最头疼的孩子会越来越乖的!
第五篇:不要让孩子被网住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有着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放任鼓励孩子使用。家长认为学习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APP应用也可以辅助他们的学习,况且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使用新媒体设备还可以激发孩子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兴趣。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坐在一边翻看着手机,孩子在旁边也在摆弄手机家长在一起谈笑风生,一群孩子则拿着手机或平板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手机等移动设备就逐渐成为孩子“迷恋”的“玩具”。另一种则是严格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媒体设备。他们认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会给孩子的眼睛等造成很大的伤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给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而且一旦孩子“触网”成瘾之后,则很难戒除。因此,他们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阻隔开来。
首先,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监管指导。网络新媒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触网”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避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熏染,父母干脆直接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不可取。当身边的同伴都在谈论和使用手机游戏或社交工具时,孩子会感觉与他们之间有“隔离”而难以融入同伴群体,而且网络本身有着丰富的信息与学习资源可供孩子选择与使用。
其次,不能让孩子单独“触网”。可以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监管与指导下而非他们单独使用,这种监管指导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陪伴。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独自使用网络新媒介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监管孩子的使用方式与过程,同时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新媒体知识,如教孩子如何发邮件等。
第三,做好内容的筛选与时间控制。内容良莠不齐与无法控制使用时间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理由。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工具和应用软件,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使用,从而形成探索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如规定只能在周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孩子网络“上瘾”等问题。
通过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控制,孩子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与游戏,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媒介素养,从而既能科学地“触网”,又不被互联网给“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