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通用)

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通用)

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第一篇: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关于。

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农村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报告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的使用存在很多的情况,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是三农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学生暑期实践调查要求,更好地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农村目前土地使用现状结合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进行了一项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方向:

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施设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用地。

二、调查目的:

锻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调查能力,深入农村基层一定程度了解我国现有城乡土地差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探讨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浪费而导致国家土地资源无形流失,一定程度为帮助改善农村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切实理论数据。

三、调查意义:

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方法,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方向,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合理科学规划、优化用地结构。为城乡统筹搭建了平台,开辟新的途径,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等方面问题,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调查内容:

暑假期间我集中对湖北省麻城市*镇*村的土地使用情况作了一项基本调查,本次调查基本以走访和搜集基层档案资料调查为主,配合当地领导对该村的农业情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次报告主要从农村土地使用中的(包括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和了解,大致了解该村的土地使用方法和方向,从而扩展到省和国家的地位上。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更加真实的反应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一些被忽视的方面。为共建和谐家园,促进国家农业发展和基层改革做一项基本参考;促使我们国家的基层建设更加的完善和提高;使农村的发展成为强国富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宝;保障农业处于发展上升趋势。因此根据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党和国家的基层发展方针和“三个代表”思想路线,以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思想路线紧密围绕农村发展做了本次调查和报告。把基层呼声引入国家力量之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从而铸就强大的农业基础,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1、耕种用地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2005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为1.4亩。而在9年前的1996年,全国的耕地数是19.51亿亩,人均耕地为1.59亩。

耕种用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跟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没有土地如同鱼没有水。缺少农民土地将荒芜;缺少耕地农民无法生产生活。而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必须要有农业与工业的两大基础动力源支持,作为国家发展改革进步的动力,农业必不可少。而农业作为我在调查报告的重点,就是要从国家农业基层浅谈一下关于农业土地用地中的我国农业耕地方面的现状、改革措施和粮食生产方面的一些问题,更详尽的了解我国现有农业耕地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促使我国的农业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添砖加瓦,也是对于地区性农业耕地的一次基本了解。以此促进被调查地区的农业土地使用情况做一个合理的布局分析,帮助当地村委会更深入了解总结本村关于农业旱地水田等两大基本耕地的规划和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该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均农业自然耕地总面积2.5亩,这其中包括旱地0.8亩、水田1.1亩、山林0.2亩、其他0.4亩。通过这组数据显示资料了解到该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还是处于稳定水平。自然耕地面积相对富裕。而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报道显示,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6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9亩,已经不足1.4亩。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人均耕地面积就减少了将近1.1亩,耕地大面积不断减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步伐以及三农政策的实施。

自然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外,近年来人口迁移又成为耕地减少的新的一大原因(人口移动造成的土地荒芜:主要指农村人口外流、户口变迁等造成原有耕地废弃荒芜)。近年来国家惠民政策使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惠,工业产业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城市人口的短缺就使得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了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向农村引进大批劳动力,以补不足,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支援建设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一项副业,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领会到在家务农一年收入远比不上进城务工的收入。于是大量的劳动力就进入城市发展而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一方面造成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使得原来的大量耕地无法获得充分的利用而逐步废弃荒芜。值得警戒的是不仅大大降低了国家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也造成农村矛盾的加剧。

在走访当地一家农户的时候了解到,王大爷一家7口人,大儿子和媳妇在外打工,二儿子在读大学,家里只剩下了他们两老和一个孙女。在问及他们家田地的时候王大爷感慨到说,上世纪九十年末期他们家有6亩多土地,每年粮食种植除了供自家大多数都卖给粮食收购站,而现在家里可耕地已经不足1.5亩了,其余处于荒芜状态。每年的粮食基本自给,而其他如花生、棉花、小麦等都没有种植,基本都是从当地村民中购买。大面积的土地闲置造成土壤肥料逐步丧失,如果再想开垦种植,将会入不敷出。人口迁移的土地流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因此国家采取的措施在三农惠民政策的加大开展中,不仅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留在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最终实现产业双丰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民网发表了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的一场关于“我国的农业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他从农业问题与“三农问题”的关系、我国农业现状与前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困“三农”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柯炳生说,耕地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下降(污染);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灾害严重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

如何才能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情况,柯炳生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第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第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第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第五,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第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柯炳生教授的报告深刻诠释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这就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而农业的发展是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所以在农业发展中耕地的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粮食产业也来源于耕地,所以对于自然的耕地的使用和保护变的尤为迫切。

2、个人住房建设用地

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又可称为宅基地。宅基地是指农民的住房、辅助用房(厨房、禽畜舍、厕所等)、沼气池(或太阳灶)和小庭院(或天井)用地,以及房前房后少量的绿化用地。宅基地不包括农民生产晒场用地。它是农村土地使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人住房建设的发展趋势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

09年1月凤凰财经报道: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谈到,目前我国城镇户籍人口人均建筑面积约28平方米,如果把一些没有户籍,但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常驻人口加在一起,城镇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约22平方米。

而在走访调查当地村民时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个人住房呈现了一定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地村民告诉我说,那时一个家族都是住在一栋四合院式的大房子里。按照村民说法和结合现在农村住房来看的话,当时的住房面积人均为10平方米左右,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农村土地面积,而这也与当时农业运动腾出所有土地搞生产建设可以紧密联系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适应了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国家经济呈现了新的良好发展趋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带动了农民走向了富裕的生活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集体劳作的取消也使得人民的生活变得相对自由,村民开始觉得集体生活很多不便,如作息时间不同等使得人们对住房的面积、范围、便利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住房面积又跟不上人民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因此使得住房紧缺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明显。而住房的建设需要土地,这就必然面临着要毁掉一部分耕地作为住房建设用地,这也是耕地减少的又一个原因。大量占用耕地作为住房建设用地的案例比比皆是。08年央视《聚焦三农》报道了灵山县六峰村,农民建房占去的田地将近全村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一数据折射的不仅是耕地非法占用同时反映的是个人住房急剧膨胀和耕地减少之间的双重压力。改革开发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矛盾的产生就使不可避免的了。而农村个人住房土地使用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主观方面是因为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国家有关土地法规等认识的不足,以及基层领导干部执政素质的欠缺等;其客观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宅基地分配之间的矛盾、耕地收益低和农村建筑样式的落后等。

因此农村个人住房用地的合理使用和个人建房的可行性对策的出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高度集中的住房建设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规范土地合理使用的必然趋势:①高度集中的农村住房建设模式将大大有利于促进村民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②.这种住房模式可以大大节省村民的家庭支出,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③.高度集中的住房建设生活,必然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时还可以解决农村耕地占用的问题④.高度集中的农村住房建设,有于农村社会环境的改善。⑤.这种模式的住房建设将直接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3、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用地

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包括农田水利、村庄、道路、农村电网、邮政电信、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其它社会事业建设等内容。属于是农村集体土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土地是新时期要求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怎样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5句话20个字为我们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同时也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然而在对该村的调查中发现,该村对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几乎没有。基础设施诸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从而造成该村的居住环境较差,严重的影响自己的生活;道路交通问题上,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该村村落分散,部分地区仍以土路交通为主,一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天气,满路泥泞,,农民出行十分不便,束缚农村发展;有的道路过于狭窄,很难通车,当有两辆车相向行驶时,不毁坏庄稼,就会造成事故,成了农民致富的“瓶颈”。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路基松软,抗灾能力较弱,毁坏也较为严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担负着新农村建设中的“硬件”建设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该村的发展应该着重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 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⑵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重点,中心

建设,调整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⑶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各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进程,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⑷发展村级经济,推进集中式发展。做到因村制宜,努力寻找发展经 济的结合点,以壮大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起来,调整村庄建设规划和布局,集中建设好一批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因村落分散而造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和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实施责任到人和多种形式的 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保护运行机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总之农村土地的使用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符合新时期下新型农村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治管理要坚持规划,严格监管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扩大、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基本原则。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和方式。科学地规划,各项土地的规划都必须执行依法批准土地利用的原则,严格禁止擅自扩大土地用地规模,严格实施土地批用制,优化用地结构,为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资料:

①柯炳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人民网20094 ②张群峰以住房建设为突破口的三农改革探索中国乡村发现20105 ③耕地建设的背后聚焦三农200812 ④加快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国家发改委新闻中心200610 ⑤淄博市规划局村镇科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淄博市规划局

⑥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约22平方米凤凰财经20091

第二篇: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一、土地利用不好的原因

其一,XX村比较贫困,大部分人以外出务工为主,年收入不会超过五万,因为长年在外,家中的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本肥沃的土地现在变得异常的贫瘠,丛生的杂草替换了作物,土壤也因年久未翻变得异常的坚固,杂树根紧紧的抓住土壤使其结块,良土基本上不具备再肥沃的可能。

其二,2001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广大农村响应了国家的政策,纷纷开展了这项活动,然而有些见利忘本的人,歪曲了这一政策,把自家大量的田地都拿出来变成林地,其目的就是为了那少量的钱,这样,又一批良田被占据,本来不多的耕地已经接近了“灭绝”的边缘。 其三,农村道路的修建,原有公路的硬化、拓宽,甚至有些人为了新修的公路的美观,居然毫不吝惜的将大量的农田占据。然而这些

一)我安全管理情况

我县从2012年—2013年底,数据库分析显示,我县2013年初耕地面积511890.25亩,年末耕地面积511022.85亩,耕地减少867.4亩,新增耕地172.35亩。

(二)获嘉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耕地中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较高,土地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

在获嘉县现有的511022.85亩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为232259.8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45%,并且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改造进度缓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户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得到空前强化,农户的经营行为主要服从于个人利益,对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明显缺乏积极性,加之在很多地方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职能被削弱,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机井淤积得不到清洗,河流、渠道淤塞得不到疏通,农作物布局得不到合理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困难重重。

2)、耕地重用轻养,肥力下降。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随着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耕地重用轻养的矛盾日渐突出。首先是耗水、耗费较多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作物种类过于单一,普遍重茬连作,对地力消耗很大,耕地得不到休整,肥力下降;其次是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3)、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超标,土地现象较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获嘉县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原先低矮、简陋、拥挤的农舍早已不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美观的新居。“有钱搬到村外住”,是农村里的一句常话。同时,由于乡村建设一直是获嘉县规划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因此,在量大面广的住宅更新过程中,各地农村的村庄均表现出粗放发展的势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村庄中心衰败、外围扩展无序的“空心村”现象,使得获嘉县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达到168.87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67平方米的控制上限。

4)、县城郊区土地利用结构混乱

获嘉县城郊区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和乡村农业用地三位一体的复合区,土地利用结构既受城市区位条件和乡村建设规划的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原有的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显高于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并存,居住小区和农村住宅并存,设施农业用地和绿化用地并存,畜牧养殖用地和交通道路用地并存。县城郊区既有城市用地,又有农业用地,而且,农业用地不断被城市化。其演变的一般过程是近郊农业用地—菜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且各阶段相互混杂,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复杂,从近年获嘉县征收的土地用途来看,有工业、仓储、教育科研、公司行政、商业服务、市政交通、商住混合和其它类型等。各类用地相互穿插、交错,相互影响和干扰。这种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比起城市中集中发展的非农产业多耗费5%~10%的土地,使土地不能较好地集约化利用。

5)、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同时人口增加对农副产品和对非农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耕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要严格控制各种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

五、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1、合理安排非农建设用地,努力实行集约型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发挥地域优势,创造区域工业效益。

2、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严格禁止农地掠夺性经营,在发挥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农地经营方式的转变。

3、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农户和集体的积极性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发挥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职能上,实现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化、作物布局合理化、农田种植良种化、农田耕作机械化、农田施肥配方化、病虫害防治统一化、生态农业林网化、产量水平目标化、农田管理模式化和地力管理档案化。做到既能统得起,又能放得活,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调各种矛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田灌溉能力,使集体统一的职能落到实处。

4、加大农家肥的投入量,逐步培肥地力

从培肥地力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加大农家肥的投入量。农家肥不仅能使作物生长获得多种养分,还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在获嘉县农田施用的农家肥中,过去是以猪粪为主的厩肥(马、牛、羊)与农作物秸秆的堆、沤肥并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堆沤肥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农田施肥以厩肥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猪粪所占比例上升,成为大多数农户作为小麦底肥的主要当家肥料,对稳定提高全市农作物生产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技术推广部门的努力,与本县种植制度相适应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已逐步扭转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的趋势,对培肥地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明显效果,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速效氮、铁、锌、锰的含量,促进脲酶活性,降低容重,从而可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等生态条件,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用秸秆直接还田的方法培肥地力,可以使玉米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多糖类物质直接与土壤颗粒作用,增加土壤微团粒的数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表层的生化活性,加快各种养分的周转代谢,在全面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使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从而使土壤生产性能不断得到提高,不仅不会耽误当年或当季农业生产,解决肥料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减少秸秆的运输、沤制以及沤制过程中的养分损失。

5、加大对“空心村”的治理力度

治理“空心村”的目的是保护耕地,减少土地浪费,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还要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供给。要达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存量土地的挖潜。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使有能力脱离土地并居住于城镇的农民,能够永久定居在城镇,以割断其同土地的联系,促进土地的充分利用与合理流转,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二是全面开展村镇建设规划。应首先开展村组一级的乡村用地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的地域范围和边界红线。规划引导建房朝向一致化,房屋间距最小化等,这既有利于村庄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村内居住环境质量,改变村内脏、乱、差的状况,又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宅基地;三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建立农村宅基地的有偿转让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目前获嘉县农村居民的宅基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一种带有福利性分配的公有制度,因而不少地区规定,农村宅基地不允许流动,而随着农村人口的生老病死、独生子女的增多,农村宅基地的空闲将随之增加。针对具体的情况,利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实行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农村宅基地的有偿转让制度,对农户宅基地实行超额累进的有偿使用方式,以引导获嘉县农村宅基地的市场调配,从而减少因宅基地闲置造成的土地浪费;四是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充分挖掘村内闲置宅基地潜力,遏制村庄继续向外扩张的不良趋势。减少农民对宅基地需要的压力,以“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拆迁、统一建设”为主要手段,通过行政、法律、经济途径管理农村建房,开展宅基地整理,向旧村要地。

第三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要件。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着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作为最基本的资源,在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经济中居于主要地位。要保障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村饿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形成的立体自然经济综合体。独体的利用活动,都收土地生态系统构成的要素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 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1.自然观点

主要指土地作为地球的特定组成部分,究竟哪些部分,哪些因素属于土地的范围,以下四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亦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上述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狭义。除去地球表层的土壤之外,深层的岩层、水层也具有土地的基本功能,例如一棵植物的生长,不能说完全是土壤的功劳,岩层的保护、地下水的供给都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球的深层部分也不能排除在土地的概念之外。第四种观点则失之过宽。地球的海洋部分不具有土地的一系列功能,因此不应该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第三种观点相对确切。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广义的土地应该包括陆地中的水面。

2.经济学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3.法学观点

中国台湾土地法第一条解释土地的意义,“本法所称土地,谓水、陆及天然富源”。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是:“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方经济学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认为:“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进一步指出:“土地一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在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门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6.其他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土地甚至包括自然资源或自然的力量,不是单纯指地球表面,并且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一切物质。 至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土地的概念趋于完善,并且已经为众多的学者所接受

二、农村土地的基本特性

三、农村土地问题分析

四、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对策

1.农村土地的利用的自然的持续性

2.农村土地利用的经济可持续性

3.农村土地利用的社会可持续性

总之,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增加的人均福利和农民收入;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使农村土地系统的产出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提高社会稳步发展的能力;从代际公平出发,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更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需要。

五、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实践和创新

六、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意义

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向阳镇当明村农产品流通调查报告 我系在寒假期间给每个入党积极分子布置了利用寒假时间对家乡农产品的流通进行调查的任务。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积极认真的对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的流通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现象和结果做出以下报告。

一、调查目的:为了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的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对农产品的流通进行了解,拓展知识,提高自我的专业技能。

二、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至2012年2月10日。

三、调查地点:广西省河池市天峨县向阳镇当明村。

四、调查方法:查阅资料、访谈、实地考察。

五、调查内容:

1、当明村的交通情况:由于我的家乡在农村,所以我所调查的是农村的农产品的流通情况。当明村大部分地区都为山地,因为多山所以交痛不是很好。虽然有了公路,但是路很小并且崎岖不平,所以一般只有农家用的小型货运车可以通过,所以那里的农产品销售往外面的并不多。这样也造成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2、当明村的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

3、当名村的农产品种植流通情况:由于当地的交通不是便利所以农产品往外销售的量不是很大。又因为运费的昂贵所以大部分农民对农产品的种植不多,都是自给自足。如各种菜类基本上是自己种供自家吃就行,很少用于买卖销售来获利,同时也因为农产品收入不高,每个家庭都有小孩上学,仅靠务农的收入已经无法供家庭支出,所以

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家里就留下年纪大的老人帮看家带小孩。这样就使务农的人越来越少,农产品也就在不断的减少。

六、调查结果:而当地用于买卖交换的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玉米、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稻谷买卖销售主要是在本地的农民之间进行交易,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的天灾(干旱)和虫灾导致一部分的家庭收入减产,甚至有些家庭种下都没有可以收获的。这样就去找收获好的人家购买,这样也节省了运费。而玉米的销售业是几乎没有。因为在农村玉米一般是用来酿酒或者是做猪吃料。机乎是自己家种植够自己家用。而少部分的也是自己村上相互购买,而柑橘、柿子、山楂、筒果、茶子、板栗,这些农产品主要是运往县城去销售。而这些农产品的销售途径首先是由当地的一下小的商人去各家各户的收购,当收购达小型货车一车以后才运往县城销售给厂商。由于交通的不方便,所以货运的价格就相对较高,这样收购商为了获利就压低收购价格。导致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收入就很低,造成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降。导致大多数农民现在都在砍掉果树来种植杉树,等将来买树木赚钱。

七、调查后的收获与认识:

此次调查的结果使我认识到了,农村物流网络不完善、经济人组织松散、乡村居住分散、交通不方便、运输成本增高、农民信息不灵、并且由于农民的科技这种水平不高,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是很高,等一切因素造成了农产品的价格低廉,这次的调查让我认识到了农村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待加强,同时也认识到了物流行业对农产品的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我本来就是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这次的调查使我对物流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也更加鉴定了学习物流知识扎实自己的物流管理能力。同时也认识到科技对农产品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其实农村的农产品发展不好的最主要一个原因是,农民没有科学种植,导致高投入低收获,并且收获到的产品质量不好价格就低,农民的积极性才会慢慢降低。

八、总结:总的来说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缺乏主要原因:

1、农村的交通不便利。

2、缺乏利用科学技术种植农产品。

3、农产品没有好的销售途径。

九、对农村农产品种植和运输的建议:

1、有句话这样说“要想富,先修路”,我认为要想把农产品很好的运输销售出去首先要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农产品才有更好的机会运出去销售。

2、加大科技的投入,没有科技的投入,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就会使产品的价格降低,这样农民就没有利用可图,同样会使农民积极性降低,所以必须大量的投入科学,让农民都把科学用在种植和护理农产品中上,这样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少种多收获,这样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农产品多了,质量好了运往外地销售才能拿到好价钱,好收入。

3、国家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农产品运输管理,提高农产品流通,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利用科学技术来种植农产品,政府可以派一些农产品研究的专业人员实地勘察,研究当地土质、水质、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下,引导当地农民种植适合当地的农产品,这样农民们才不会盲目的去种植,农民们种植了适合当地的农产品,引导农民利用科学技术种植,这样农产品才会有丰收,收获季节到来,农民的农产品销售不出的时候当地政府应该积极的为农民寻找销售路线,这样农民种下的农产品就有销售路径,那么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就提高。只要农产品的收入高了,农民回家种地有收入了,农民选择在家务农的机会就更大,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外出打工,农村的土地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样间接的减少了留守儿童的人数。

调查人员:x x

x

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一日

第五篇:土地利用规划调查报告

班级:09资环学号:姓名:尤超

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调查

摘要: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但随着高校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以大搞基本建设为主要标志的高校土地利用活动逐渐偏离正轨,并导致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仙林大学城师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促进其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关键词: 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布局

引言 :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包括用地优惠在内的政策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负面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就土地利用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地问题和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相继浮出水面,不仅影响了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当前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因此,深入了解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腾飞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调查背景和目的

1.1 仙林大学城简介

仙林新市区位于南京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科研及产业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大学向大学城集中”和“南京主城东扩战略”的双重责任。

大学城集中区占地2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等院校和居住、商业、文化娱乐、行政管理、医疗机构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10-12所高校,在校生人数12-15万人。新市区中心商务区位于大学集中区的中部,承担新市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居住功能,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及城市居民。同时,新市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开通的十多条公交线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南京地铁二号线东延线仙林段快速公交,使新市区与南京主城融为一体。

1.2 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仙林大学城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为规划理念建立合理的布局结构体系和便捷、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使校园建筑设施的空间布置以及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功能区的布局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大限度的为高校师生服务,使大学城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概况本次调查针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全体师生,就问卷的结构与内容看,力求做到真实性、清晰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全面了解仙林大学城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可借鉴之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学城的功能,为我国今后大学城的建设提供借鉴。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南京师范大学整体布局结构和内部建筑位置在被调查者中,95%的同

学认为学校的整体布局基本合理,仅有5%表示其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的规划布局表示认同。而当问到具体的建筑物位置时,25%的同学认为超市和教学楼的位置不合理,10%的认为宿舍楼和体育馆的位置不太合理。可见,同学们对与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宿舍、超市、教学楼、体育馆关注程度较大,这也应成为大学城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

2.2.2 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内部教学、运动、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休闲息息相关。对于“学校应当完善的设施”,大多数同学(31%)认为网络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改进,其次是食堂(17%)、教学仪器和卫生设施(13%),但对绿化工程、宿舍、超市(6%),消防设施(4%),运动场所和图书馆(2%)比较满意。还应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文化和生态内涵。

2.2.3 大学城周围配套设施建设自2002年初大学城启动建设以来,已高标准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园林景观绿化,地区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主干管的设铺设,在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建设与地区文化、生态内涵的协调统一。

(1)交通配套设施。仙林新市区与主城核心距离15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而且根据规划,地铁2号线和4号线将分别从紫金山南北两侧进入仙林,在仙林新市区南侧交汇后,在仙林内部形成环状轨道交通网,连接新市区各功能分区,并在沿途设十个站点,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100%)去市区选择公交车,因此,公交路线的规划设计情况对大学城师生有重要意义。在回答问卷中“大学城的交通配套设施如何”时,有45%的同学觉得“公交不合理,有时很拥挤”,还有一部分同学(15%)认为“地铁修好后很便捷”。可见,公交路线设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商业网点。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半数以上的(65%)会选择仙林商铺,远多于去市区商铺的(30%),因此,仙林新市区的商业网点建设也应受到重点关注。在问道对“大学城的商业网点”的看法时,33%的认为“商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另外,同学们的意见还集中在“商铺规模太小”(31%)和“商铺种类太少”(22%)上,除此之外,药店的缺少也是值得关注的。至于“商业网点建设应侧重的方面”,书市占到了37%,其次是休闲娱乐和大型超市,分别占到了26%和21%。由此可见,大学城商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知识型和休闲娱乐型的商业网点建设需要有所侧重。

(3)其它公共设施另外,我们对其他配套设施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也进行了调查。 “对大学城配套设施的不满”集中于公共交通和医疗卫生方面,分别占37%和35%,再就是商业网点(20%),可见,医疗卫生方面也应是规划关注的重点。 当问到“您身边的老人、儿童或者残疾人使用公共设施时遇到的困难”时,主要集中在“上下公交车不方便”(36%)和“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有台阶,同时配备轮椅缓坡的很少”(28%),因此,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还应注意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设计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2.2.4 仙林大学城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资源共享大学城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文化氛围浓厚,文化设施完善,因此,实现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城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此,我们就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学校毗邻而建对构

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否有作用”时,绝大多数同学(95%)持肯定态度;而对于“学校与其他学校在基础设施资源方面的共享是否紧密”,多数认为“一般”(45%)或“不紧密”(40%),并表示希望实现图书馆(53%)、运动场所(25%)和食堂(19%)的资源共享。另外,当提到“大学城科研以及高新产业区的建设对就业的帮助”时,仅有35%的同学持肯定态度,大多数觉得“对我没有吸引力”(45%)或“不清楚”(20%),这也体现出今后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应注重与大学城紧密结合,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其中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3建议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大学城的规划应从单纯建设房屋的物质规划,提高到建设整个社区的规划,使之不仅有可见的优良环境,且有高效、文明、优质的生活(张庭伟,1997)。其次,由于大学城的人群构成比较特殊,规划应从大学人群的生活、工作、创业、交往等多方面出发,以适应其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用富有情趣的环境设计来陶冶人们的情操,重视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第三,具体规划时,注意使各种设施的布局集约化,充分保证公共空间的用地;同时政府实行监督,避免形成各自围墙封闭的学院用地模式,使公共环境最大限度的得到社会共享。只有这样,大学城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才得以落实,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也能够实现,整个大学城呈现出高质量的环境形象。第四,除了土地集约利用,还应注重交通系统的规划。在处理好近、远期建设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建筑不宜过散,以人行和自行车的适宜交通时间距离来布局建筑设施,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交通费用,而且有利于环保。而方便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提高使用效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吴向阳,2003)。最后,规划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应留有调整发展的余地。充分考虑当地的自身发展,规划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大学城的建设作为百年大计,不要片面地追求速度,否则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市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