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
第一篇:广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
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
钦浪网·新闻中心 时间:2011-02-24 08:49 来源:解放军报
钦州广西国内国际社会文娱体育视频专题深度聚焦钦浪调查钦浪民声钦浪活动本站公告
核心提示:廖锡龙: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
廖锡龙在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讲话要求 全面提升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
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第14次全体会议21日在京召开,中央军委委员、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主任、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会上讲话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充分认清军队肩负的重要职责,全面提升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廖锡龙指出,生态建设是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就是保战斗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善营区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让广大指战员更多地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要主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军营行动;大力加强生态军营建设,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积极倡导生态文化新理念,加快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行为和消费模式。
廖锡龙指出,要充分发挥军队自身优势和突击队作用,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重大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建设。要按照国家构建国土安全屏障的总体要求,加大“三荒”造林和现有林木资源管护力度;按照国家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规划方案,加强驻这些地区部队污染源治理;按照国家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军队水利普查的各项工作;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把国家下达给军队的国债资金管好用好。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军事特种污染源治理,全力做好军队环境安全监管工作。
廖锡龙强调,要不断开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拓展融合领域,加大融合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讨论审议了《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全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要点》。 总参谋长助理陈勇、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总后勤部副部长**、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出席会议
第二篇:兰州市“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兰州市“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
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兰州市民政局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养老事业基本现状
截止2010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在兰的老年人口已达4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不同程度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我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近几年来老龄化日益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明显增多,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
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始终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热心为老人服务,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心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等执政理念落到了实处。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政策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初步建立了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等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广泛开展,全市建立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共341个,建立各类城市社会养老福利机构16家,农村敬老院29家,为全市城乡3500多名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大力扶持和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和发展,全市集体和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0家,设置床位2442张,成为全市机构型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部分县区综合性福利服务中心和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兰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新建养老福利项目已开始前期规划和设计。
虽然我们在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投入资金有限,专业化服务管理程度不高,政策落实不完全
- 2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增加投入,扩大养老服务设施增量,切实深化改革,努力盘活存量。在政府职能转换、国有事业单位改革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不断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以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4
进一步规范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平台科技含量,努力拓宽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加强企业监管,加强产业化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促进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壮大。
(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全市90%以上的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发掘老年人服务需求,努力拓宽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以社区日间照料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设和改造托老所、老年饭桌、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增社区留宿照料床位4000张。
2、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服务。鼓励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倡邻里互助。
3、依托城市社区服务信息载体,在社区普遍建立数字网络服务系统、养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建设便捷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三)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智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有效增加机构养老床位,努力提
- 6
(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社会福利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子,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我市“居家为主体、机构为保障、社区为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的服务模式。
1、在农村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强化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通过进一步规范和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促进全市农村老年人均能获得养老服务。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努力探索多样化、多形式、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2、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进一步完善农村敬老院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3、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专门设立老年活动室,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吃饭、医护和照料问题。提倡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互助,成立老年人互助组织,经常性开展各种互助活动。
(五)养老服务科学化管理体系
1、法制保障体系。认真监督执行现有的各项涉老法律
- 8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民政、发展改革、老龄、规划、国土、建设、财政、人事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税务、工信和公安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加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规划。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方针和补缺型福利服务向适度普惠型服务发展的方向,合理确定目标,努力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服务布局上,坚持城乡统筹,地域均衡发展。在加快推进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协调、整体推进。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档次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努力使供养型、护养型、颐养型等机构合理布局,梯次互补。
(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制度。加大金融、税收等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实行各项税费减免;各类养老机构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养老机构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给,各
- 10
度。增设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大力引导社工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开创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篇:“十二五”期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亮点
纷呈
青海以水土流失治理提速增效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好
2012―2014年期间,青海省实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范围覆盖全省6州2市的37个县,先后投入资金4.3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3平方公里。在措施布局上,坚持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精品工程和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同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脱贫致富等制度措施协同发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4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甘肃以坡耕地整治为重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
自2009年起,甘肃省委、省政府整合发改委、国土、扶贫、水利、农发等部门的梯田建设资金,连续启动实施了两轮以梯田建设为主体的坡耕地整治工程。其中,第一轮于2012年6月全面完工,实际建设高标准梯田505万亩,涉及黄河流域34个县(区),新修梯田428万亩。正在顺利实施的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涉及黄河流域42个县(区),计划新修梯田630万亩。与此同时,全省依托梯田建设发展经济林果面积360万亩,旱作农业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80%以上在梯田上实施,实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313元提高到2013年的4314元。
宁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以来,宁夏先后启动实施了146项坡耕地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7.6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54%。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8平方公里。各种治理措施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全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保存面积达到1.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4%提高到13.6%,中北部干旱风沙区植被覆盖度提高了25%。新增旱作基本农田112万亩,造林307万亩,人工种草165万亩,新增草原围栏及补播补植等97.6万亩。全区审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476个,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7952万元,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762平方公里,批复水土保持投资49.7亿元,有效地遏制了水土资源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
内蒙古狠抓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见实效
继2011年9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荣获全国首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旗)称号以来,自治区政府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近两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区《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全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为了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水利厅正着手起草《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关于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测工作的通知》等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文件,待广泛征求意见后按照制度建设法律程序要求,经有关部门审议后印发执行。
陕西以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大发展
截至2014年年底,陕西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总投资42.8亿元,其中省级资金近27.8亿元。全省依托重点项目,带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效果明显。2011―2014年全省共建设淤地坝4172座(骨干坝266座,中小型坝3906座),其中新建淤地坝673座,加固维修淤地坝3499座,累计完成总投资80154.53万元。与此同时,利用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投资2.35亿元(其中省级资金10852万元),用于466座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工作,有效提高了工程的防洪标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黄河流域5年共安排实施了19个县区35个项目区,中央累计投资35000万元,实施坡改梯39.83万亩。
“十二五”期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从四期项目只有13个县,到五期项目增加至29个县。4年来,共完成总投资8.3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7平方公里,涉及127条小流域。
山西以淤地坝安全运用监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有创新
截至2014年年底,山西省共建有大中小型各类淤地坝18138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2014座。为确保淤地坝安全运用,近年来山西省先后安排专项资金1060万元对97座大中型淤地坝进行了维修养护,省市县落实淤地坝管护经费400多万元,确保每一座大中型淤地坝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汛前派出检查组分赴全省11个市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先后对478名淤地坝施工单位负责人、236名项目管理人员和540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对6市16县的20条坝系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全面评价,并编印了《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筹建了山西省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为有效配合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四个山西”建设,确保每年完成营造水土保持林40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26%的生态建设目标,省政府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河南以创新模式驱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显特色
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等同步规划、同步治理,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了41条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工程。二是把群众迫切期盼作为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安排群众欢迎的增收致富项目。在有效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三是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探索高效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积极推广种植保水固土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植物措施,大力发展茶叶等生态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大,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石榴种植基因库;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建成了一大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模式的自然景观。
第四篇:泉州市洛江区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洛江区“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规划项目之一,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全区城镇发展进程的宏观指导,明确“十二五”期间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提出城镇发展的体制化改革和保障措施,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面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建设发展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高标准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原则,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构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洛江。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洛江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整洁、经济繁荣发展,集工业、商贸、旅游、居住为一体,融城市现代风格和乡村气息、田园风光于一身,别具特色的现代化生产型城区,并争取实现建成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洛江区城镇化水平基本达到泉州市全市城镇化水平。
(三)发展思路
1、扩大城镇规模。将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注入,引导
二、三产业在数量、质量上快速提升,完善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吸引外来人口的流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扩大城镇规模。
2、优化生态环境。限制、治理、消除城市污染源,提高城市大气、水源、光学、声学环境质量,加快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3、力促三产发展。依据中心区的区位功能,坚持走“退二进三”道路,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健全和完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市场、交通运输、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三产行业发展。
4、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科研中心和福利中心等重要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发展中的辐射能力。
5、培植城镇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洛江精神,丰富和拓展具有洛江特色的侨乡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山水文化,培植现代城市的商业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树立和强化城市意识。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型新型城区目标,加快塑造城市形象,搞好城市标志、城市广场等文化载体建设和绿化美化,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氛围。
6、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洛江空间发展规划、万安—双阳片区控规和河市、马甲、罗溪镇总规和控规为指导,以万虹公路、滨江路为发展轴线,以各个镇区为骨干,加快河市中心镇区、马甲中心镇区和罗溪、虹山镇区建设步伐。注重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突出个性,体现特色。
(四)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一要在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提高公众参与度,使规划的成果体现群众意愿。二要立足区域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和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把全区38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三要突出特色规划,如罗溪、虹山乡必须突出生态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四要实行高起点弹性规划,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配套和新建电力管网、自来水、煤气、雨污水管道等公用设施。
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城镇建设资金问题。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资金以及国债的使用。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调动城镇建设积极性。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共同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如水电、交通、医院、学校、公园、市场等,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收益。三是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政府的土地储备,推行土地有偿竞价使用、市场公开竞价。四是以房地产开发推动城镇建设。五是采取赋予公益事业项目的冠名权和广告的收益权等办法,鼓励社会集资、华侨捐款,投入学校等公益事业建设。
3、健全管理体制,全方位抓好城镇建设。一要制定城镇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干部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城镇建设中。二要完善土地制度,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土地利用计划,设立城镇建设用地专项指标;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整合,实行土地挂钩置换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三要引进市场机制,借鉴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经验,推进城镇住宅建设产业化进程。四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
4、发挥地域优势,着力打造城镇“个性”。针对我区各乡镇(街道)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产业构成、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资源情况差异较大的实际,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初级或高级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型或加工主导型城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方,应在提升商品集聚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上下功夫,兴办专业市场,完善各种服务设施,使之成为商品集散地,发展商贸流通型城镇;具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方,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开发一批旅游观光景点,发展旅游观光型城镇。
5、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镇人居环境。一要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和投资计划,坚持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要做好道路、小区、厂区、绿化广场,大面积、多层次的绿化建设,同时大力搞好疏林地带与人工造景相结合的第二生态景观。三要抓好环境污染治理,逐步淘汰一批重污染企业,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二、市政行业方面规划
(一)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主动与市交通委和市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沟通协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开通洛江中心城区至虹山、马甲新镇、马甲仙公山风景区、南安洪濑、惠安洛秀、惠安涂寨等六条公交线路。
(二)确立新的经营城市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有限资源,推向社会化运作轨道,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市政建设和维护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做好万虹路、滨江路以及中心城区其他城市道路两侧广告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推入社会市场运作。
(三)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致力构建区域交通网络,主次干道、给排水排污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城镇供水得到保障。建设完成滨江大道、万虹公路324国道至河市段市政道路拓改工程,对城区次干道和支路进行疏通和整理,形成便捷、发达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实施市区北迎宾大道洛江段拓改工程,推进洛江万安中心城区与丰泽城东的连片发展。全力推进区域排污管网体系建设,确保万安、双阳、河市片区污水管网与城东污水处理厂连接,保证提高城东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率,垃圾处理率达100%。加快马甲镇区及河市西片区污水管网和3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
(四)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在万安五金机电商城周边、万安高科技园区、塘西工业园区、双阳街道中心区、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河市镇区规划建设24座公共厕所。加大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力度,完善区镇村三级卫生保洁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合理运行机制,确保各乡镇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
三、房地产发展方面规划
“十二五”期间,住房供给将出现保障性住房体系与商品房并重的双轨制。随着城市东扩、城东片区开发、“一场一馆”建设、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五中、泉州实验小学逐步进驻,以及洛江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后发优势,我区房地产开发价值将不断得到提升。嘉琳广场、大江盛世、四季花园等几个超高层住宅项目相继推出,洛江住宅品质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区域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新南片区、塘西旧村改造、仕林坑改造、后埭社区、河市、马甲旧镇区及十八坎山综合治理,各类住房建设将迎来一个新高峰。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竣工商品房屋面积将达120-170 万平方米(开发项目主要有嘉林广场、阳光花园城、韵动领地、大江盛世、阳光国际、四季花园、豪景花苑等楼盘)。
(二)主要思路
1、改善房地产产品结构。形成以住宅为主体、商铺与写字楼并举的局面;在商品住宅(增量)开发中,总价款为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产品应成为市场供应的主体,形成中低价位商品房、保障性住房、高档商品房比例协调的住房供应体系;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住宅供应向“高(层)、小(面积)、好(品质优)”的方向发展。
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市政基础设施不足的开发瓶颈,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生态居住小区,提高小区住宅性能和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继续推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为居民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3、重视拆迁安置房建设。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改造任务重、房屋拆迁量较大的情况下,应优先安排计划,着重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安置住房的建设力度,集中解决城市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所需的拆迁安置用房。
4、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按照政府统一协调、市场运作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加快推进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严格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审批、公示制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先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区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5、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针对我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的实际,合理确定保障水平,适时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标准。保障方式以实物配租为主,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租金核减为辅,不断完善保障方式。要通过实物配租的方式,向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提供住房,满足其基本的住房需求。
6、激活并规范二手房市场。要不断规范二手房市场的供求机制,支持住房消费换代升级,不断扩大二手房源,增加中低收入家庭选择住房的机会,促进消费升级,带动商品房市场需求的扩大。
(三)住宅小区与物业管理方面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健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区组建率达100%;完善新建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招投标率达100%;推行物业管理“阳光服务”活动,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公开化率达100%;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四)住房保障方面
1、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住房保障政策研究,明确住房保障的对象、目标、方式和模式,健全住房保障机制,研究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高保障性住房居住功能与质量,加大保障性住房资金支持等相关措施,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2、合理确定租售比例,适当扩大住房保障规模。规划期内住房保障继续贯彻“以租为主、租售并举”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租售比例,适量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周转建设资金,微利部分用于补贴租赁保障性住房;使租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能够促进住房保障资源的循环利用,满足更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3、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理顺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我区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多部门协调机制,充实和加强住房保障日常工作机构力量,完善住房保障管理。
(五)保障措施
1、做好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补贴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群众监督,确保工作透明,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严格审核做好租金核减工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家庭,实行租金核减。
2、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继续鼓励扶持合理的普通住房消费需求,增强房地产业和居民群众的市场信心,推动房地产交易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搞活房地产交易市场,深化服务,促进我区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繁荣。
3、依法加强房地产交易管理,促进房地产交易活动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交易法规政策宣传,增强居民群众住房消费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良好的房地产交易社会环境。
4、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规范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推进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分业经营,使物业管理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实施专业化管理。
第五篇:池州市 “十二五”规划
池州市长近期就“十二五”规划征求各方意见,据池州日报消息,1月19日下午,池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严琛在市发改委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下来到市政协就“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周春桂,副主席周海铭、朱晓华及市政协秘书长张心平出席会议,市政协副秘书长及机关各委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的说明。周春桂受市政协主席方志恒的委托主持会议。周春桂指出,《纲要》内容丰富、详实,对“十一五”工作总结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对“十二五”形势分析准确透彻,发展蓝图令人振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符合池州实际,具有池州特色,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周春桂表示,市政协将积极参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多提有益的决策参考,切实发挥人民政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严琛代表市政府对市政协长期关心和支持市政府工作表示感谢。他说,科学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市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上,体现了“三个衔接”和“三个创新”。“三个衔接”:注重与中央、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各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十一五”以来我市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相衔接。“三个创新”:在纲要的指导思想、表达形式及内容上有很多创新之处。严琛表示,市政府将认真归纳梳理大家的意见建议,充分吸纳并融入到《纲要》中去,全面细致地把规划《纲要》修改好、编制好,使之成为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1月19日,池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袁继明先后赴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池州军分区集中走访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主持召开座谈会通报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代表、委员们对市政府工作以及“十二五”规划意见。座谈会上,各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言踊跃,对我市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目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必将对我市加快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目标立足池州发展实际,令人倍感振奋,相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同时,大家还就县域经济发展、城市旅游、道路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池州军分区,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徐德喜出席座谈会并表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希望市政府围绕加快转型,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十二五”开门红;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在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后,袁继明对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市政府工作表示诚挚谢意,认为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涉及面广,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对进一步修改完善“十二五”规划很有价值,对做好政府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会后将及时梳理、吸纳代表和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尽量体现到规划纲要和今后工作中。他希望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今后继续关心、支持市政府工作,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美好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