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第一篇: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汝城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汝城地处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湘、粤、赣),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是神农作耒耜、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

第一篇: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

汝城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汝城地处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湘、粤、赣),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是神农作耒耜、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温泉之乡、古祠堂之乡,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县森林覆盖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万亩。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高达17万个单位。汝城有山丘陵地34.2万亩,适宜种茶面积20万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6℃,而且处在全省发展茶产业的最优最适最佳地带,即平均海拔600多米(适宜值300—1000米),年降雨量1547.1毫米(适宜值1000—2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731小时(适宜值1500—2000小时)。2011年以来,汝城县把茶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建设茶基地、培育茶龙头、创建茶品牌、打造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的开发思路,新种茶叶24000余亩,东岗岭万亩生态茶园、松溪茶叶公司成为全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的主战场和主现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茶产业已成为加快汝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业支柱产业。

一、汝城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县已有茶园面积32000亩,其中老茶园8000亩,新茶园24000亩。

1.老茶园发展情况。汝城老茶园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以政府引导、农户自产自销为主,全县面积约8000亩。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已初步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大大推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今年旱塘产茶60

1 多吨,产值达1200万元,高产茶园每亩产值超万元,当地农户仅此一项年可增收2万余元。

2.新茶园发展情况。到目前为止,全县新种茶叶面积24000亩,其中,去冬今春高标准种植6000亩,初步形成了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附图)、南岭片万亩生态茶园(附图)和田庄暖水片万亩富硒茶园(附图)三大茶园产业。同时,松溪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60亩、年可加工茶叶5000吨的现代化茶产品精深加工厂(附图)。今年,按照国际红茶质量标准和国家绿茶质量标准已产茶40吨,销售后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

3.品牌创建情况。随着汝城茶产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都极为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在今年中华茶祖节上,我县的“汝城白毛茶”(简介,附图、奖杯)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附图)。目前正在注册汝城白毛茶地理标志产品。在2014第六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比中,我县所生产的红茶、绿茶两获金奖(附图)。在湖南经视、湖南日报等知名传媒上予以了重点推介(附图)。同时,汝莲公司提出了茶酒同源理念,积极打造茶庄园、酒窖园,把贵州懿台酒业的理念、网络、终端与茶业开发连为一体;百宝园合作社把茶叶高端品种金花茶、黄金芽等与珍稀树种海南黄花梨、沉香、金丝楠木、彩色桂花,以及百年古树茶(40多株)套种间种,形成树与茶相互生长、相辅相成,极大提高茶叶品质,成为郴州乃至全省目前最高端的有机茶园。

二、汝城县茶产业开发的政策支撑

为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汝城县委、县政府采取了超常规、强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全力推进。一是组建相关机构。成2

立高规格的茶产业开发指挥部,县委书记亲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任副指挥长,明确各相关乡镇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二是科学制定政策。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2年)》(附图),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汝城县农业产业项目奖励扶持办法》(附图)等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党政机关干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此外,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加以督促落实。同时每年筹集茶叶产业开发专项资金1300万元,通过以奖代投、重点支持基地建设、老茶园改造、茶树良种繁育、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品牌建设、茶文化宣传、茶叶标准的制定和认证等。对种苗繁育基地给予每亩2000-3000元的奖励扶持;对连片规模的新建茶园给予每亩1300-1900元不等的奖励扶持;对改造老茶园的茶农给予每亩600元的奖励扶持等。对设立汝城茶叶公共品牌专卖店、直销店、超市专柜的,分别给予1—1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取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奖励10万元;争创为省级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争创为国家级驰名商标和争创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分别奖励50万元。三是加强机制考核。县政府与相关乡镇及部门签订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责任书,把茶产业发展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与评先评优及晋级直接挂钩。凡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年终考核总分中加2分,完成任务差的按比例扣分。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涌现了一批单位、企业、个人大力推进茶产业。县农业局、代赈办等单位的干部职工筹资建起了两个各400亩的生态茶园;井坡乡建起了500亩种苗繁

3 育基地(附图);县城新开2个高档茶馆(附木草人茶馆、松溪茶业)、10个直销店;金润茶业、松溪茶业分别自建基地4000多亩,成为郴州市自有自建基地最大的企业之一。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大力组织整合农业、农开、扶贫、国土、林业、移民等国家投资项目,壮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项目资金配套使用,解决重点问题,培植龙头企业,完善茶叶产业建设的长效机制,帮助茶产业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茶农和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增加茶产业相关投入的力度,将茶叶做为一个富民强省的战略产业来抓。二是加大茶叶种植培训和研发力度。强化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由茶叶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根据国内外市场对茶叶卫生安全质量要求的变化,重点解决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中的难题,探索与科技示范园、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做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重。并融入现代科技,深化加工,探索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系列产品开发。三是建议建立汝城白毛茶良种繁育基地。汝城白毛茶是湖南省三个地方优良品种之一(还有江华苦茶、城步峒茶),有良好的声誉和品质。建议省有关单位、院校大力等部门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共同研究开发,把汝城白毛茶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四是建议建设以汝城为辐射中心的茶市场体系。我县有地理、交通等优势,建议在我县建设一个茶叶交易市场,进一步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抓流通促生产,以大批量的产品外销,促进我县以及周边县市茶产业的大发展。

4

第二篇: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局 何建华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扶县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我县文化工作跃居省市先进行列,连续七年被评为郴州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优胜单位,文化产业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文化工作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全面审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我县文化事业、产业现状

(一)群众文化工作。一是群文活动高潮迭起。近几年全县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1120场(次),开展送戏剧、送电影、送图书下乡300余场(次);举办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近千次,展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2670余幅(张),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0余场,数十余万人次共享了“文化大餐”。文艺节目多次参加省市展演获得大奖。小说、散文、诗歌创作进入了“复兴时期”,群众业余作家不断涌现,《柳溪村》、《真爱无声》、《草尖上的阳光》等文学作品陆续集结出版。边境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由湖南汝城县、广东仁化县、江西崇义县联合举办的“三省三县”文艺汇演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联展,每2年一届现已成功举办9届。创办了边界三县文艺刊物《南岭风》,加强和促进了边界三县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土桥镇足田村农民继承传统祁剧,自筹资金恢复业余祁剧团,为农村群众演出传统祁剧,2002年获省文化厅“百佳民间剧团”荣誉称号。城郊乡云善村组建农民腰鼓队代表郴州市参加全省比赛,获舞蹈大赛第三名,是唯一的一支来自农民的代表队。全县业余文艺队、秧歌队、腰鼓队、彩旗队、歌咏队、武术队、管乐队成为了城乡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故事会、抬花轿、香火龙、龙灯、龙船、舞狮、唱山歌等地方特色鲜明的汝城乡土文化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6年,“汝城香火龙”民俗活动列入了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推动硬件升级。图书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现馆藏图书近10万册,年新增图书10000余册,达到了年接纳读者11万人次,实现流通图书12万册次。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计算机现代化管理,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8年争取省拨68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已到位安装,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信息资源共享县级分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开发馆藏资源,优化软件服务。全面整合服务窗口,健全内部管理,热心服务读者,满足了读者需求。积极联办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县级图书馆建设,评为国家二级馆,成为了全省图书事业的一面红旗。三是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制定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文化建设“四个纳入”,有力地保障农村文化阵地的改善和文化队伍的稳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笼子,用五年时间分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2005年,县政府投入130万元,对县影剧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几年来,先后有土桥、文明、暖水、热水、延寿等5个乡镇被授予省“百强文化站”、“百佳民间艺术之乡”和市“先进文化乡镇”等称号。

(二)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文化市场通过依法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文化市场监管稽查有力。按照《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文化局切实加强领导,配强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伍,并经常组织执法培训,坚持做到勤查处、严执法、重打击。将“扫黄打非”列入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和明查暗访行动。收缴非法书刊8300余册,卡通“口袋书”600余本,非法音像制品6200余张(盒),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刊8家。二是网络市场逐步规范。文化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与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予以明令禁止,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2863份,开展千名学生远离网吧签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余文化活动。自2004年来,全县没有新审批网吧经营场所。对原有批准的网吧经营场所,在管理环节始终坚持“三个一律”的治网方针,即对距学校200米内的网吧及其他娱乐场所,一律责令搬迁或取缔;对取得网吧经营资格的业主,一律依规查处,直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同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常抓不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三是市场监管扎实有效。健全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制度,对执法的范围、内容、程序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延长监管链条,在全县聘请了7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镇文化站及社区工作人员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公布了文化市场举报电话“12318”,认真采纳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安装计算机监督平台,对所有网吧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查处网吧违规经营行为。我县文化稽查行政执法工作200

7、2008年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三)文化产业。一是强化市场动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以电影公司改制为契机,积极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大胆引进中宇公司民间投资。以濂溪书院为龙头,积极推动濂溪文化区综合开发,催生了我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最大手笔。整个项目围绕修复濂溪书院,相继带动濂溪文化广场、沿江大道、汽车南站搬迁、步行街、商住楼及别墅群等项目。该项目成为了全市电影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二是强化综合开发,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县政府出台了加强文物保护文件,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几年来,先后争取将濂溪书院、绣衣坊、太保第、金山古祠堂群、广安所李氏宗祠等7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经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塔等7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楼、仙人桥等40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省市文物专家到汝城调查、考察,成功举办了“汝城文物新发现”专家座谈会暨新闻发布会,郴州市“湘南起义旧址群保护利用研讨会”2008年11月在汝城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历史文物的知名度,拓展了文物旅游的附加值。争取资金配套建设濂溪书院附属设施和陈列物品,深挖濂溪文化底蕴,带动了文化广场、白石书院、土桥八角楼、福泉山庄等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文化招商、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汝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巩固传统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和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观念落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中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文化工作对引导解决观念转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村文化事业已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调查,许多偏远的贫困山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年来,农村文化成了“新三难”,送戏下乡经费一年只够巡回演出3—4个乡镇,只能像征性的送戏下乡。全县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图书室,6个乡镇图书馆添臵新书也是省里赠书。2008年建立的32家农家书屋配套设备、经费不完善。早几年农民看电影不到,有的农村少年儿童不知电影为何物。国家近年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工程,目前农村群众看的仍是传统的老电影、旧设备。数字化电影未能普及。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打牌赌博、“六合彩”、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风气盛行,“黄、赌、毒”问题没有根治,“三个月插田、三个扯谈、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的现状反映了农村有益文化活动少的现实。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中央、省市各级对文化的投入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县近几年得到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经费投入历年增加。但与周边地区比较,我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江西省从2005年始,由省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安排每个乡镇3万元保底经费。相对而言,我县文化事业经费仍然捉襟见肘,一是基层文化单位事业经费不足。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经费短缺,日有行动,月有整治,执法费用明显增加,办案经费和稽查设备配臵存在薄弱环节。文物保护经费短缺,保护费、维护费、征集费等不足,文物保护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缺少保护和保护不完整现象。购书经费未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乡村图书馆建设根本没有保障。其原因主要是乡镇政府投入少,目前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是维持运转,大多无钱投入。前几年甚至有个别乡镇将省、市投入的文化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干部发工资。其次是社会投入少,由于乡村文化资源分散,农民文化消费少,乡镇文化难以形成气候或形成产业,故社会投入乡村文化的少。

(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老化。我县乡镇文化站建站初期,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建立了以影剧院为主体,配套了其他附属文化设施。近几年来,由于乡镇财力较紧,对年久失修的影剧院和其他文化设施设备无力翻修和更新,致使全县农村集镇电影院和其他文化生活设施关停并转,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有的乡镇出租改为米厂、粉厂,有的闲臵成为破烂仓库等,目前,有的乡镇文化站只保留一块牌子,有的连牌子都没有了。不少文化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财物损失严重。县文化馆改建于1990年,目前办公及活动用房只有820平方米,按照县级馆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0平方米的规定还相差甚远,使文艺活动开展受到制约。县图书馆建于1986年,20多年来馆舍日渐风化,房屋屋顶渗漏严重,馆舍大厅、大门变形,地面凹陷,危在旦夕。

(四)乡镇文化专干待遇尚未落实。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湘办发[2001]29号和郴办发[2002]19号文件精神,乡镇文化专干应列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但我县乡镇文化站经费仍然是差额拨款的方式,每年只有2000元的经费,影响文化专干队伍的稳定。虽然目前全县23个乡镇均配设了文化专干,但绝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是身兼多职,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工作,“会议专干”、“临时专干”,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五)文化人才不足。县文化馆文化骨干人才2008年以前一度出现“断层”,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图书馆仅1人取得馆员职称资格,初级职称人数为零。管理全县文物事业的文物管理所只1人为文博大专学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法律大专目前只有1人。党政干部多,专业干部少,文化人才缺乏,不同程度影响全县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六)文化行政执法难以到位。一是编制“按兵不动”。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由1990年2人,1996年增至4人,此后十余年间文化市场稽查编制不变。现实情况与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不相适应。二是文化执法“势单力薄”。我县虽然按照省、市精神已建立了文化稽查大队,目前且与文化局政事合一,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施。同时,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许多专项或联合行动,但长效监控机制没有很好落实,没有形成齐心协力综合治理的运作格局。作为管理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机构,应以其特有的合法的行政执法职能机构单列。三是农村文化监管“鞭长莫及”。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精神,乡镇文化站应切实担负起本乡镇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然而,由于我县乡镇文化站队伍不稳、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对农村文化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黑网吧”“草台班子”、电游赌博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

三、文化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强化意识,增强战略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设文化强县,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事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形成汝城经济文化化、汝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共识。要以汝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文明为方向,建立全县县域各种经济文化为主体的“大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创建良好的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达到文化富民强县之功能。

(二)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我县原电影公司作为文化企业已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主要是增加投入,增强活力,转换机制,改善服务。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影剧院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应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实行内部机制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县文化稽查大队是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县文化市场实施稽查、监管、执法,确保文化安全,为繁荣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单列,参照公务员管理,改变目前政事合一,编制不足,力度不够的现状。要健全和完善执法机构网络,形成以县稽查大队为主,乡镇文化站为辅,各有关部门相互联动的文化市场执法网络。形成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检查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及时交流执法经验和信息,要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行政务公开,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举报电话,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对文物管理所的改革,应与省市文物部门配套改革,才能扭转“上动下不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更好地管理全县文物和发挥文物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特殊作用。当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汝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我县的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故事会、香火龙、抬花轿、龙灯会、山歌会、地方祈剧、民间管乐等。广泛地开展民俗民间文艺活动,深入地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坚持广泛开展农村“三项文化”下乡活动。组建一支由政府支持,自主经营,民间民营的文艺演出团体,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应按国办发[2002]7号、湘办发[2001]29号、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2号、湘建规[2002]453号、郴办发[2002]19号等文件执行。并加强引导和管理,实现演出团体以政府为主,民营为辅、适时组建专业剧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家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由于原电影公司改制,将农村电影放映职能交县影剧院承担后,要积极配合上级贯彻落实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确保国家电影工程计划的实施。可考虑设立县农村电影事业管理机构,争取上级列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综合管理全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乡镇文化站按照“五个一工程”要恢复建立农村电影放映队(院),保证每月使农民看到一场电影。三是要建立文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县文化馆要多下基层指导、辅导、收集整理民间文化,多扶持几个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乡、村,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三)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中办发[2005]2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29号、郴办发[2002]19号及汝发[2003]号等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大财政投入,构建我县农村文化服务网络。针对我县情况,县城要建设宣传文化中心,改变目前群文大楼“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窘况。县文化馆、图书馆可考虑重建,确保有3000平方米的馆舍面积与文化活动场所。要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年要有5—6个乡镇新建集“五个一工程”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每年要有相当数量的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开展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学培训、文体活动等。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要加强“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要建立图书室、宣教室、文体活动室、宣传橱窗、影剧院。乡镇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的建设,由县文化局和乡镇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抓好落实。乡镇要抓好村级文化陈地的建设,制定可行性方案,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目前我县参加全国、全省创建文化先进县、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还是空白,过去所取得的全省艺术之乡、百强文化站、市先进文化乡镇是否继续保持了先进标准,需要加以考核。总之,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晋升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才能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市场运作,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撑。在知识和信息时代,文化知识、人力资本和智力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宰和先导作用。而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商业运作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动力机制。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就会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因此,当前我县综合竞争能力不够强,文化事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滞后的情形下,扩大文化产业经营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发展。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通过“横挖潜力铸品牌,纵掘底蕴兴产业”,促进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各文化基层单位积极发展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招商引资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取得了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县也成为了全市文化系统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但与周边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周边县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我县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汝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文物、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百佳民间艺术剧团”等。全县每个乡镇都要有“一乡一品”,如“故事会艺术之乡”, “香火龙艺术之乡”“民居古祠之乡”、“民间祁剧之村”,“民歌山歌之乡”、“温泉之乡”,“民族文化园”,“生态公园”等。还可建立乡镇之间的“文化艺术长廊”,“书画影艺术之乡”“管乐之乡”。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达到“自发、自娱、自乐”。三是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如“濂溪书院”、“八角楼”、“绣衣坊”、“金山古祠堂群”、“仙人桥”、“白石书院”等,吸引文人墨客驻足观光。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绿色”品牌,推动山区县绿色文化产业发展。我县境内自然景观秀美、独特,四季如春、风光秀丽,集山、水、石、洞、林、泉于一身,溶特、奇、险、幽、秀于一体,“四大景观”、“汝城八景”以及新发现的众多山林幽谷河道奇观,都可成为绿色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五)齐抓共管,加强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但与其他部门相比,在经济上、政治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形差距。经济上,乡镇文化站自1990年确定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发展了,但财政仍然是每年只有2000元的拨款及1站1人的编制。县直文化部门的编制也不是随着文化发展而增加,而是减少。如文化馆由1992年的12个,核减为现在的9个;文化局由8个编核减为7个编;文化稽查队4个编,要管理全县文化8大类的近100家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整治农村家庭经营的“黑网吧”,不能有效担负稽查管理的职责。与周边县比,我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是最少的。文物管理所、图书馆人员编制也一直未增编,人员不够。要抓好乡镇文化专干的管理,落实全额编制、落实待遇、落实责任。开展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对文化专干的配备、异动,各乡镇党委要征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文化专干在任职之前,须先经过由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乡镇文化专干任职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才能正式上岗。乡镇文化要列入县工作考核,经考核不适应担任文化专干的,各乡镇党委要调整其岗位。

第三篇:关于汝城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作者:汝城统计局----朱忠明、何学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9-22

一、基本情况和当前发展等问题

1、基本情况与成效

汝城县委、县政府始终对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民营)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2003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后,坚持把发展焦点汇聚于民间,把经济主体让位于民营,把政府服务倾注于民企,切实加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全县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至2010年止,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经经营户发展到3730家(其中规模企业49家),从业人员97901人,完成总产值467118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增加值162823万元,同比增长32.84%,实现利润17707万元,同比增长33%,上交税金42020万元,同比增长4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157万元,同比增长161.8%,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5%。

2、发展现状与势头

当前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以有色矿产、水电为主,建材、森工、化工为辅的发展格局。2010年49家规模企业中,矿产业32家,水电业8家,建材业、森工业和化工业各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57641万元,增加值90411万元,税收337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2.8%、50.18%、70%。2011年的发展势头是决心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上下功夫,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在壮大园区集聚发展上下功夫。预期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均增加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在此基础上力争突破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加值13亿元,税收5亿元,年内创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6家,产值过亿元的12家。

3、存在问题与需求

从中小企业调查得知,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反映存在主要问题:一是融资平台少,企业贷款困难且银行贷款门槛高、利息高,需要一个金融、财政支持企业的宽松环境。二是行业组织结构不完善,缺乏企业评估机制和优劣淘汰机制,需要加强。三是矿山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办证手续时间太长,造成企业损失过大,希望在“三大报告”的评审中尽量简化。四是行政效能低,一些职能部门优惠政策兑现少,重收费轻服务,加重企业负担,需要监管部门加大优化企业环境工作力度。五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技术人才和高管人才,希望人力资源部门加强人力培训和输送人才渠道。

二、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等问题

1、产业结构与转型

我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湘粤赣边境“多”字型构造带南段交接部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5种,其中:钨精矿保有储量9.62万吨,钼精矿保有储量500吨,铋精矿保有储量300吨,锡精矿保有储量2万吨,铜精矿保有储量1000吨,铅锌精矿保有储量6万吨。铁矿矿石量达2.1亿吨,还有硅矿石储量达3千万吨以上。

目前我县年生产加工钨精矿 11000吨,铁精粉 268000 吨,钨铁 2000 吨,钼铁 2000吨,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有的资源甚至尚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企业效益不明显。

为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产品升级步伐,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汝城的矿产产业,建设具有汝城特色的新型金属材料基地,形成集约和规模效应,拟在汝城经济开发区白泉工业小区内设立汝城县新型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基地,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该基地拟以我县现有白泉工业小区的钨铁、钼铁、铬铁生产项目为“龙头”。将三星工业园区的锰铁、硅铁生产项目、郴州金龙铁合金厂的钒铁、钨铁项目等迁入白泉工业小区,作为基地的基础。计划五年内开发面积2000亩,总投资15亿元,产值5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就业人员3000人。将基地作为一个项目上报,并进行整体开发,配套建立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生产企业销售中心,交易中心,对外接洽中心等设施,同时,将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综合服务等工作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予以战略性考虑。

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依托园区创业问题

为加强对全县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2007年9月经批准成立了汝城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几年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依法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法律援助、资信评估、产权交易、资金融通、技术支持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活动。仅在2010年中,先后为49家企业开展“双联”帮扶活动,提供产业政策信息12次,提供企业高管人才、会计、统计等专业培训辅导16人(其中清华大学2人,省银河培训12人,省“四千工程”2人),为企业解决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精深加工等技术项目难题的6家,为中小企业以信用担保和库存产品抵押贷款等方式共融资2.98亿元。特别是在治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中,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是取消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71个,新建立制度(文件)4个。二是在清理取消各种摊派中,取消了县文联摊派项目一个,涉及金额1.1万元,受到党纪处分的2人。三是在清理行业协会收费中,取消了矿产企业和私营企业两协会收费项目,涉及金额15万元,切实的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目前,我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办公地点搬迁到新行政中心,为此,原服务中心(包括培训基地)需重新兴建、其难度很大,希望相关部门予以支持。

在依托工业园区创建中小企业基地工作中,根据我县的实际,与依托商业开发区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创业基地平台,破解创业场所难题。通过开辟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园区发展规化,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机制,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创业园和创业街等示范建设,目前我县重点建设好三星工业园、白泉工业园、廉溪示范街和阳光丽苑商业区四家创业基地。至2010年底止,全县新兴创业企业25家,小型创业户200户,共发放贷款3960万元(其中贴息贷款2.9万元,半贴息60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68%,在全市名列前茅。创业孵化中主要存在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和创业指导等问题。

四、“十一五”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汝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当“十一五”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关于加速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帮扶中小企业生产的工作方案》、《关于全面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意见》、《关于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关于“深入基层解难题、服务企业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关于汝城县委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在实际工作中,以“双联”工作为主体,结合当年开展的“企业帮扶年”、“企业服务年”、“工业奋进年”、“保增长、促发展”等活动,每年组建由1名县级领导、1个责任单位、2名工作队员的多个帮扶工作组进驻企业一线,开通中小企业服务“直通车”采取“一对

一、面对面”现场办公等形式,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几年来成效显著,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五、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与措施

一是地域制约。我县属于内陆山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缺乏对外开放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同时又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受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的影响较重,县域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二是主观制约。主要是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县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三是环境制约。在硬环境上由于财力不足,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工业园区设施建设不完备;在软环境上服务意识淡薄,审批程序复杂。同时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也不够理想,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四是体制制约。部门权力强化、职能上收、财力向上集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是直接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也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五是人才制约。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是县乡创业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

要解决上述五大制约,应当采取如下5大举措: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产业选择和布局为前提;

2、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县域工业化为主导;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支撑;

5、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为保障。

第四篇:蒲城县经济发展局

关于上报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企业:

根据市发改委《关于征集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渭发改发„2011‟98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引导企业明晰发展思路,指导企业做好中省产业资金的争取、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产业策划好后续项目为企业的项目建设做好协调服务,现面向全市征集2010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重点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将我县征集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请各企业严格按照《企业规划编制大纲》组织人员编制企业发展规划,务必于4月28日上午12点前将本企业《规划》电子办报送我局基础产业股或发送邮箱,逾期不再受理。

2、市发改委将于近期分片召开重点企业和各县市经发局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议,听取企业“十二五”规划思路,了解项目策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策划工作重点方向和解决办法,请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做好参会准备。要求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征集企业“十二五。

企业名单、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大纲可在邮箱:pcgyg2010@163.com 下载,密码:7261756

联系人:县经发局基础产业股7261756

黄海啸13720668968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第五篇:通城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加快推进我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普及电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升电商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和扩大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和增收渠道,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题,从而实现“网货下乡”和网货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不断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网络经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县185个村的农村淘宝合伙人、大学生村官、政府部门等有关人员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农村连锁店、直营店、基层服务站等各行业、企业人员。

三、培训方式

结合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科技示范、政策法规、农村金融、致富信息等培训,开展电商普及性或点亮式培训;对致力于电商发展的农村合作组织、企业等农村群体和个人,开展定制式电商专训,包括农民新生网商电子商务基础培训、电子商务进阶提升培训、专业市场或产业带电商培训、师资队伍及相关农村企业人员的电商高端培训,以扩大网络购销规模。

四、培训目标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系统和实操培训,在广大农村培育一大批农村电商和运营商,全面提升农村电商带动能力,为发展县域模式、淘宝村镇,参与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我县目前农村的交通、物流、通信和消费等实际情况,“电子商务进百村工程”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培养电商人员3000人次。

一是让受训对象重点了解掌握电商发展现状,熟悉淘宝C2C主流平台开店流程,熟练掌握物流、采购、支付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技术;

二是对新从事电商业务的农村合作组织和企业,除上述知识技能外,还要熟悉阿里巴巴B2B开店平台流程;

三是对现有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和网商重点培训店铺经营技巧,平台政策变化及应对,熟悉新型电商模式及应用;

四是对相关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和师资还要增加电商政策培训内容,提升服务电商发展的能力。培训实施“交钥匙工程”,包教包会,学会为止。

五、经费预算

每人次约800元开支,总计费用大约240万。

六、培训内容和课程设计

(一))培训内容: 1. 电子商务的概述 2. 电商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3. 电子商务对农产品销售的意义

4. 农产品贸易与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5.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二)课程设计: 农村电商培训任务由淘宝大学认定的我省培训机构承担,依托淘大的师资技术力量,并结合通城特色实际,采用淘宝大学特色课程进行授课。

七、培训要求

一是开展多层次电商人才培训。积极整合全县各类就业创业培训资源,改善培训条件,科学编制培训计划,将电子商务培训纳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计划,将农民、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培育成网民,将网民培育成网商。根据学员水平开设高、中、低三级培训班,完善课程内容,落实相应师资,确保培训实效。

二是开展实战培训。“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支持”为模式,对重点企业和致富带头人进行网上开店流程、分销管理、网点工具等实战培训,使其熟悉电商创业流程,在短时间内开办一批网点。商务、人社、党校等单位要搞好协调配合,加强与上级部门、有关培训机构对接,积极开展大型电商培训活动。

三是加大引才力度。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激励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灵活采取核心人才引进、团队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适合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端人才和复合人才,吸引更多的电商精英来我县就业创业。农村电商培训工作由县商务局结合全县电商发展实际,实行统筹规划,地方电子商务培训学校负责实施培训工作。

八、组织实施

培训工作分三个层次组织实施:

一是由通城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对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开展师资培训; 二是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培训课程中增设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宣讲课程;

三是对有继续学习需求的人员进行登记,由通城网电子商务综合部组织开展实际操作技能等创业基础培训,每期创业基础班培训基地设定一个辅导中心。

九、培训时间

2016年至2018年,共三年时间。

十、培训地点

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县农业局培训中心

县扶贫办

地方电商培训机构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1张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湖南省汝城县发展变化(通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