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第一篇: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是有针对性开展法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并正确运用法律。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篇: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应用SPSS软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是有针对性开展法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并正确运用法律知识于生活实践的基础。在本次课题研究中,通过随机发放大量调查问卷并收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并重点使用SPSS进行科学、高效的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仍旧偏弱。而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本次课题则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家庭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弱是许多法律教育途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准确了解掌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更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法律意识;影响途径;法制建设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由经济引发的法律问题正不断凸显。大学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势必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目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引起了广泛讨论,仔细研究大学生法律意识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对这个课题做了一些研究,例如,邵卫副教授在她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探究》一文中提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以及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培养的途径。然而却忽略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来源,由此就难以分析出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有效灌输法律观念的途径。

鉴于类似问题的存在,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采用可视离散化、交叉表、T检验等分析方法来从大学生获取法律信息的来源来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原因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2 研究方法

本篇文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主要应用SPSS中可视离散化、交叉表、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体现在变量5-11),第二部分是关于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途径的调查(体现在变量13-23),涉及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社会家庭因素(普法活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传统等)四个方面。5-11几个变量,通过下面这个算法:法律意识评分=对我国法律体系了解程度*1 + 对我国各部门法基本原则和重要条文了解情况*1+对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否了解*1.5+基本权利义务了解程度*2+ 是否清楚何时自己的权利受到过侵害*2.5 + 被侵权时倾向的解决方式*2

通过此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式,得到法律意识的评分,分数越高,证明其法律意识越弱,反之则越强。再根据分数分为五个等级,十分为一级,一级为法律意识最强,五级为最弱。第二部分通过交叉制表、T值检验,检验其对法律意识的影响力度。并最终得出结论,以论证我国应当通过哪种途径最便捷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对法律的熟知程度。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各种法律事件的判断力

3 实证研究

3.1 实证数据和步骤

本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134份。数据有效性100%,缺失值为0。通过计算问卷的第一部分,得出接受调查的134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分数,基本在10-40分的范围内。根据可视离散化,结果如下:

可以鲜明地看到。当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位于20-30分数段的人是大多数,0-

10、40-50分数段的基本为0,而10-20、30-40两个分数段的人相对较少,其中30-40分数段的人数略多。对第二部分的研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交叉表,T检验的方式进行。经过SPSS软件分析。配对T检验通过将法律意识等级与其他检验影响渠道的变量配对,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根据T检验的结果,再将几个关联度较大的对与其交叉表相结合

3.2 实证结果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可分析出如下的结论:

首先,大学生法律意识虽然并不弱,但仍不理想。整体而言,法律意识水平仍然向较弱的一侧倾斜。

而在影响途径上看,数据表明,对法律事件越关注的人,法律意识越强。作为传媒的有力载体——网络对大学生了解法律事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网络传媒所传播的对法律事件的评论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无显著关联,相关系数仅为-0.036这一结果令人意外。 此外,广播电视上的普法节目等虽然较受欢迎,受众较广,但与大学生真正的法律意识水平关联性也不大,相关系数仅-0.052,sig则高达0.551。家庭因素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性十分有限。社会上的普法活动的效果也非常不明显。相比之下,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虽然不很受到欢迎,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

最后,虽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十分有限,但诸如杀人偿命等传统法律观念在大学生群体内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传统观念仍有较高的认同度。

3.3 实证结果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与当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关系很大。网络以其快捷性和便利性,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所知的绝大多数法律新闻来自于网络,而传统的报纸期刊等趋于衰落。但另一方面,网络新闻缺乏全面性,往往单纯叙述事实,而缺乏对相关讨论的报道。此外,网络上有庞大的网民群体,成分繁杂,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对层出不穷的法律事件经常会提出大量的不理智言论。许多大学生受这些不理智言论的影响,造成了其法律意识水平并未因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而提高。普法节目经常会讲述一些生动的案例,因此较受欢迎,很多人也认为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知识。但应该说,普法节目自身的专业性在下降,经常刻意追求案例的新鲜刺激,重视其故事性而轻视了法律性。因此,普法节目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非常有限。

数据表明,来自父母等老一辈亲人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十分有限。可以认为,虽然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大学生业已成年,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之如今的大学生更多接受了来自网络、电视媒体的信息,故而家庭的影响力在这一成长阶段被极大地削弱。与之相比,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影响力略大一些,尽管法律基础课程因课程枯燥等原因并不十分受欢迎,且不被学生重视,但作为学生从小就接受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传统观念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虽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在大学这一阶段已经被极大削弱,但传统观念深入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心中。包括在网络上就法律事件发表评论的众多网民,也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借助新的传媒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尽管由于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冲击,但其地位仍旧至关重要。不能忽视的是,传统观念中带有一些不理智的法律观念,诸如连坐,重刑主义等。这些较为落后的观念在许多大学生心中仍旧根深蒂固。而这从网络上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不理智评论就可看出:对一些杀人犯动辄声称要株连亲属,对一些罪行不重的犯人主张严厉惩戒等。

4 结论

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偏弱。其原因在于许多法制建设渠道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消息与广播电视上的普法节目,更被大学生等群体所喜爱。但是这两种现代的传媒方式,在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并没有扮演好应有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国家首先应当对网络和广播电视进行改革。比如,在网络上的法律新闻中增加与其相应的法律以及法律专家的看法,而非单纯地叙述事实;普法节目应增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事内容,并侧重于对法律的讨论,而非当今这样刻意追求收视率,而选择一些刺激的刑事案件并着重于故事性、忽视其中的法律内容。另一方面,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较为重要。国家教育部门应考虑提高此类课程的趣味性,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国家对社会普法活动应当做出改革,使活动更能深入人心而非流于形式。对传统观念上,国家应大力提倡传统观念中优秀的法律思想,同时在法制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对落后法律观念的反思与纠正。防止落后的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篇:分析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摘要: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交通,切实了解和掌握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及途径,力求实现铁路旅客运输业新的发展。本文针对国内外铁路及社会发展状况和旅客群体属性等,从路网规模、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客流结构等因素,分析我国铁路的客运需求特点。同时结合我国既有铁路客运特点,从客流细分、旅客支付能力和客流增长趋势等方面,对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的客流需求特点进行预测分析。关键词:客运市场现状客运需求旅客运输需求差异解决措施

根据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最近5年内我国铁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各条客运专线的分阶段投入运营,将构筑我国铁路快速客运通道网,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各国的成功运营经验表明,高速铁路是促进区域一体化、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助推器。然而,我国的国情和路情与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充分利用客运专线网,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实现一流运营管理的目标,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

1、我国客运市场的现状

1.1我国客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客运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客运市场秩序逐年好转,总体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1 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依然落后,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客运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退出机制不完善,使铁路运输企业从管理、服务和经营中,逐步转变为纯经营型,把国家的铁路客运班线变成了企业创造效益的一大途经,重收费、轻管理。给市场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困难,给社会和客运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从而,也造成了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1.1.2在运输市场中,普通旅客运输仍占主导地位,优质运输供给还显不足,还不能为不同层次需要的旅客提供多样性的运输服务。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从事客运的门槛儿非常低,市场经营主体仍然存在规模小、服务能力低、诚信度不高、供给层次低等问题。

1.1.3运管机构行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低,科技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监管的推动作用明显不够。我国虽然建立了以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管理平台和以铁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网为核心的服务平台,但也暴露出对信息化工作缺乏的有效协调、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平台,以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才和相应的资金保证等问题,使得我国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不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1.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2.1对市场主体培育不够

以前过度开放政策的实施,八十年代,为了解决运力紧张、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交通部实施了“有水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行车”的政策,实现了运输市场的大开放,各级交通部门实施了“只批不控”的政策。由于市场运力严

重短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开始充分显现。社会资金大量涌入客运市场,短短几年时间,运力大幅度增长,到九十年代初期,运力和运量基本达到了平衡, 基本实现了“人便于行”的目标,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个时期,是客运市场的“短缺经济”时期,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运力小于运量,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发展”运力。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其他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缓解,有的被掩盖了起来。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各级交通部门开始执行严控发展的政策。但由于运力过剩情况十分严重,又由于我国经济开始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进行结构调整,客运市场基本处于运力大于运量的状态,这一时期是道路客运市场的“过剩经济”时期,客运市场出现了残酷竞争、运价下降、效益下降等现象。

1.2.2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交叉,客运市场存在分工不明,业务重叠,从而造成管理不力,导致客运市场违规违章经营,缺乏有效地综合打击手段。尤其是在对我市火车站的综合治理上,虽然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进行了多次打击,但由于各部门职能不明确、没有周密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合力,缺乏长效机制等原因,效果不够明显,拉客、喊客、乱停乱放、不进站经营等不规范经营仍有重生的现象。

1.2.3在市场监管手段,仍然大量地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虽然有些改革和创新,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管理机制方面尚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计划经济模式下,客运管理和其他管理一样,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管理手段方面重处罚、轻引导,导致市场秩序有时混乱。

1.2.4监管与服务不到位,政府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的错位和缺位。一方面对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缺乏深入前瞻的研究,法规建设、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相对滞后,使运输管理设施和营运设施、设备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行业管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重硬件轻软件,没有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未能较好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把该管的管理好,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错位”和“缺位”的问题。

2、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城市分布与人口密度

国土面积、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是修建高速铁路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各国经验,高速铁路的途经地区一般都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走廊,如日本最早修建的东海道新干线,连接了人口最密集和经济最强盛的东京、横滨、大阪和名古屋。高速铁路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交通条件,人员的频繁流动促进了经济、文化、商业的交融,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旺盛的旅客出行需求又为高速铁路提供了丰富的客流和良好的收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市人口分别为1 149万、1342万、725万,而东京、巴黎、柏林的人口为1195万、213万、346万。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路网覆盖率有限,居民利用铁路出行的频率偏低。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的建成将极大缓解铁路客运能力紧张局面,各大主要城市间通达时间的缩短,将加快经济带内部和区域之间的联系,铁路优质服务和经济加速发展产生的大量转移与诱发客流,将极大提高居民利用铁路的出行率。

2.2 快速客运网通达范围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国高速铁路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快速客运网络体系,但由于高速铁路建设投入巨大,只能优先考虑在繁忙交通走廊上覆盖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在路网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了改造既有线路增加高速列车通达里程的方法。

各国高速动车组下高速线的运输组织模式节省了高昂的工程费用,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快速客运网的范围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高速铁路发挥骨干作用,将既有提速线路作为重要补充,构建快速客运网络,对于我国发展高速客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在西北、西南和沿海地区,充分发挥太中(银)、兰青、湘黔、贵昆、湘桂和向莆铁路等新建快速及既有提速线路的作用,可使客运专线网能覆盖到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日本、法国和德国的国土面积与高速铁路里程较为相近,高速列车的旅行距离和时间都很短。由于城市密集,列车停站距离也较短,没有一站式直达列车。各国相同规模的快速客运网形成了相似的客运需求特点及列车开行组织方法。日本、法国、德国国内高速列车的最长运行时间分别为5小时、5.5小时和6.75小时,主要城市间的通达一般在4小时以内,并且列车空间宽敞、设施齐全,与航空的竞争力强。高速列车只在白天运行,夜间安排设备的综合维修,运输需求的特点使行车与维修天窗相互协调。

然而,我国城市分布的特点与日本及欧洲各国均有很大不同,表现为客运专线网规模大,主要城市间距离长。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4个客运专线中心枢纽间的距离都在1000—2000km范围内。高速列车在我国区域间主要城市的旅行时间要远大干日本和欧洲国家。预计北京—上海的旅行时间在5小时左右,而北京—广州、成都和福州的旅行时间都在9小时以上。因此,大量开行长程高速列车将是我国客运专线的重要特点。 目前 ,铁路“夕发朝至”列车深受旅客青睐,已形成铁路客运的主打市场晶牌。长程列车以白天运行为主,对于昼间无法通达或由于旅行时间过长失去市场优势的超长程列车,在客运专线上开行夜间列车的组织模式也是国外高速铁路所没有的。

2.3客流结构与分布

2.3.1 客流细分与波动 规律

国外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强了铁路的客流吸引力,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市场结构被重新划分。铁路的优势运输距离延长,大量的航空与公路客流转向高速铁路。表4为日本、德国在骨干线路上高速列车与飞机的市场占有率。我国铁路经过5次大规模提速,列车运行时间大幅压缩、到发时刻不断优化,京津、沪宁杭、广深等城际铁路客流持续火爆,以北京为中心连接上海、武汉、西安和哈尔滨等各区域主要城市的干线通道均已实现“夕发朝至”,铁路与公路、航空运输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国外高速铁路运营商都十分注重客流的凋查、统计与分析工作,根据客流的成分和分布设计相应的客运产品。从不同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旅客出行目的、时间,以及对速度、舒适度、便捷度的要求上看,国内外铁路客运市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德国为例,ICE头等车的客流占19%,主要是公务出差人员,分布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二等车客流占81%,主要是 旅游 及因私出行人员,集中分布在周末、季节性度假和大型社会活动等时期。我国铁路客运呈现“忙闲不均”的特点,日常以公务客流为主,季节性分布较为均衡,而旅游、探亲客流在黄金周和春运时期大量聚集,造成了既有铁路运输能力极其紧张的局面。

2.4 旅客支付能力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仍处于转型调整期,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从表5所示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总额和交通消费支出比例增长迅速,但仍大幅逊于日本、法国和德国。旅客对高速铁路运价的支付力是判别客流特征的重要属性,对运输经营效益有重要影响。目前,日本东海新干线“希望”号高速列车票价为14720日元,航空票价为15 850日元,铁路运价率为28.58日元/人·km:德国柏林—法兰克福ICE二等车单程票价为210马克,航空淡季为473马克,铁路运价率为0.339马克/人·km;我国铁路特快列车硬卧运价率不足0.24元/人·km,普通快车不高于0.07元/人·km,运价水平较低。因此,国内外铁路虽然在客流结构和波动规律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旅客支付能力的差别,在具体客流组织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我国,铁路长期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人员交流和重点物资的运输任务,与国外铁路相比更多地表现出公益性特征。铁路客运能力持续紧张已经成为 社会 关注的焦点 问题 ,特别是春运时期,大量的低收入打工者涌向铁路,这是国外高速铁路客流组织中所没有的,并且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社会 发展 水平和大众对铁路的期望决定了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输性质将有别于国外高速铁路,除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和航空、高速公路的市场竞争,吸引更多的公务出差、经商和 旅游 等中上层客流外,在客运高峰季节还要较多的考虑将能力分配给弱势群体,以满足各类层次客流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2.5客流增长趋势

高速铁路的开通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出行方式,运营伊始普遍经历了客流快速增长的阶段。日本东北、上越、长野新干线的客运周转量1987年和1997年的客运周转量分别是121亿人·km和 177亿人·km,10年内缓慢平稳上升;法国大西洋线自1989年部分线路开通以来,客运量持续增长,1996年比开通时提高了30%。

高速铁路拉动了居民出行的需求,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高速列车客运量都表现出了不同幅度的增长率。同时也应看到,高速铁路的客运量也受到宏观经济状况的 影响 ,如1973年秋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徘徊不前,致使客运量连续走低。近几年,日本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新干线运量保持相对稳定。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的建成将极大地释放由于运能紧张而被压抑的客流需求,并且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客运专线的客运量亦将会有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

2.6票价

票价与需求基本上是成反比的,票价高,需求降低;票价低,需求升高。

2.7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比如城市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等,这些基本可以综合用GDP来衡量,发展水平高,客运需求就高,反之。

2.8替代品的影响

人们都出门一般坐火车,但是若飞机票价下降了,那么一般的都会多添点钱少受点罪。

2.9消费者的偏好

人们热衷于坐飞机,那么飞机需求量就大;热衷于步行,那么客运需求量就降低。

2.10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距离,距离大了也会拉动运输消费,但是影响因素较小。

3.加强客运市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逐步改革客运线路审批制度,打破线路终身制,落实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制,推行客运班线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合理竞争,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3.2加强客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全市客运投诉中心,制定投诉制度,保证社会投诉渠道畅通,保证市场监管有效,规范经营行为。

3.3着力抓好重点工作,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制定铁路旅客运输发展规划。依据铁路网络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旅客运输的需求,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地编制铁路试旅客运输发展规划,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把关严、审批准。同时建立健全客运线路统计、整理制度,对客运线路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控制线路之间重复里程的长度或比例,合理确定省际、区际、县际班线起讫点之间的重复里程,把客运市场中存在的矛盾减到最少化,用科学先进的规划来引领铁路旅客运输健康发展。

3.4合理布局,加强铁路运输站场建设。

第三篇:影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分析

姓名:张杰学号:2009241067班级:09金融(2)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我国1991年至2008年的统计数字建立起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模型,运用相关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回归分析知识建模并进行统计以及经济意义上的检验,并对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消费价格水平名义利率 异方差性 自相关性多重共线性

一 、经济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储蓄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凡事都有两面,尤其是出现好的迹象时,政府就更应该关注到其中隐藏的弊端。所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财政及货币政策来控制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态势,虽说这些政策都起到一些刺激消费,增加居民投资的作用,但是居民存款额依然居高不下。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存款额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存款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虽然我在这方面算不上研究的很深入及透彻,但是我将我所学的所有知识运用到这次建模当中,并且用心的进行每一个分析阶段.二、 因素分析与回归模型的建立

这里的被解释变量是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Y), 解释变量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X3)。下表是1991年到2008年各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Y)与影响它的各因素。数据如下:

城乡居民

人民币储城市居民人均可蓄存款年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时间 支配收入CPI(X2) 底余额(X3) (元)(X1) (亿

元)(Y)

19919244.9 1700.6 100 7.56 年

199211757.3 2026.6 108.6 7.56 年

199315203.5 2577.4 116.1 10.98 年

199421518.8 3496.2 125 10.98 年

199529662.3 4283 116.8 10.98 年

199638520.8 4838.9 108.8 7.47 年

199746279.8 5160.3 103.1 5.67 年

199853407.5 5425.1 99.4 3.78 年

199959621.8 5854 98.7 年 2.25 200064332.4 6280 100.8 2.25 年

200173762.4 6860 100.7 2.3 年

200286910.7 7702.8 99 1.98 年

2003103617.7 8472.2 100.9 1.98 年

2004119555.4 9421.6 103.3 2.3 年

2005141051 10493 101.6 2.25 年

2006161587.3 11759.5 101.5 2.52 年

2007172534.2 13785.8 104.5 4.14 年

2008217885.4 15780.8 105.6 2.25 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以1991年为基期计算得到的。

1、建立回归方程及显著性检验。

(1)模型假设 S=c+aX1+bX2+cX3+U

(2)OLS分析:

根据上表数据,运用OLS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利用计量经济学计算机软件Eviews计算,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0/11Time: 22:52

Sample: 1991 2008

X1 15.31680.685166 22.35496 0.0000

X2 -354.116534.7928 -0.662150.5186

4 6

X3 407.6841433.533 0.284391 0.7803

0 var

Adjusted 0.98717S.D. dependent 61452.48

R-squared 7 var

S.E. of regression 6958.66Akaike info 20.72649

8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6.78E+0Schwarz 20.92435 8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182.538F-statistic 437.26

42Durbin-Watson 1.16886Prob(F-statistic) 0.000000

根据样本数据建立模型估计的结果整理如下:

Y =7347.844 + 15.31685X1-354.1164X2+407.6842X3

t=(0.153901)(22.35496)(-0.662156)(0.284391)

R^2=0.989440修正的R^2=0.987177F=437.2642

由回归式可看出,判定系数高,F检验显著,模型拟合较好,但是解释变量X

2、X3的t统计值相对较小。

2、自相关检验

取α=0.05时,dL=0.933,dU=1.696,dL

Autocorrelation PartialAC

Correlation PAQ-StPro

| | 31 31 3 9

.*|..*|.2 -0.0-0.11.1740.55

| | 66 27 0 6

.|..|.3 0.02-0.01.1850.75

| | 3 26 9 6

.*|..*|.4 -0.1-0.11.6610.79

| | 38 58 3 8

.|..|.5 0.04-0.01.7210.88

| | 7 30 2 6

.|..*|.6 -0.0-0.01.7820.93

| | 46 78 9 9

.|..|.7 -0.0-0.01.7930.97

| | 18 56 3 0

.|..*|.8 -0.0-0.01.7980.98

| | 12 71 7 7

.*|.. **|.9 -0.1-0.23.0680.96

| | 77 32 4 2

.|.. **|.1-0.0-0.23.1680.97

| | 0 47 20 9 7

.|..*|.10.05-0.13.3390.98

| | 1 6 13 4 5

.|..*|.1-0.0-0.13.3660.99所以不存在自相关性,即不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性。

3、异方差检验

利用White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415299 872

Obs*R-squared 15.0272Probability 0.090189107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1/11Time: 13:12

Sample: 1991 2008

262.51 34.66 989763 133

X1 372028.126157.62.9489200.018456139

715127 15191 00426 6373

X1^2 1.642360.8534121.9244740.090488909

941475 075035 07624 1406

X1*X2 -4034.431416.952-2.847260.021569645

755865 82159 315313 7169

X1*X3 6840.693373.5802.0277250.077128896

533619 53599 51691 597

-85429564378108-1.326990.221132316

92.18 .4773 754933 226

X2^2 634040.408853.41.5507770.159552722

583441 25506 23185 436

X2*X3 -5249142833223.-1.8527110.101055275

3.63676 02971 05794 14

X3 4605030234799991.9612560.085491814

25.297 3.906 54706 1982

X3^2 61089504335965.1.4089010.196525617

9406754 var 72

Adjusted 0.64905S.D. dependent 31883265.69

R-squared 4989353 var 76

S.E. of regression 1888784Akaike info 36.64611584

1.715 criterion 99

Sum squared resid 2.85400Schwarz 37.14076682

45172e+criterion 66

15

Log likelihood -319.815F-statistic 4.493404152

042649 99

Durbin-Watson 1.94412Prob(F-statistic) 0.022873269

4、多重共线性检验

X1 X2 X3

X11.000000 -0.340727 -0.662513

X2 -0.3407271.0000000.850984

X3 -0.6625130.8509841.000000

X2和X3的相关系数为 0.850984,可能因为储蓄利率的下降使得消费机会成本降低,人们会把钱拿出来进行投资或者消费,这样会刺激消费,形成供不应求,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属于正常现象。其他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能够很好的反映解释变量之间关系。

二、该模型表示:

1、目前的城镇居民储蓄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所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口益改善.相应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今后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2、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对城镇居民储蓄额具有反向影响。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的价格水平递增水平有减缓的趋势,并且在一些阶段物价水平还有下降的现象。这客观上对城镇居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实际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额增加作用也比较显著。虽然2003年以来居X

2民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较上年略有下降.但纵观十多年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实际利率总体水平是呈上升趋势的,从而支撑着城镇居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

三、政策上的建议: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有着有钱不敢花的观念,有钱都往银行存,所以长期以来导致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高储蓄率虽然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贷款资金,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高储蓄率表明居民消费不多,需求也随着下降,导致国内内需不足。从宏观角度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消费指当期消费,储蓄指未来消费,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居民储蓄额过高必然导致消费的不足,对经济发展很不利。从模型看出利率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很大,表示若想要降低储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居民手头有余钱就会更趋向于投资或消费,增加投资或消费需求。所以在金融市场中可以提供多样化金融工具,规范股票市场,积极引导民间投资,给予无息贷款等都是帮助中层阶级居民赚取利润,增加收入的可行方法,而且这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机会的同时还给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渠道及信息。

第四篇: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我们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不断深入,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归纳起来,当前不稳定问题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呈高发态势。一是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二是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三是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大幅增长。四是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占相当大比重。

(二)信访形势不容乐观,信访总量仍在高位徘徊。一是数量上升,规模扩大。二是涉及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三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呈高发态势。四是城区上访问题突出。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一是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城镇建设全面铺开,触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三是经济发展与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特殊群体情绪不稳,活动频繁。五是涉法涉诉反映的问题强烈。

(四)对敌斗争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法轮功”等地下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互联网上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也十分突出。敌对分子围绕热点敏感问题大肆造谣煽动,企图将个别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操纵网上舆论,制造思想混乱。

(五)社会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危害。

二、原因分析

影响社会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执法不公,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

(三)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同志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乡镇、村(居)、村民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贯彻实施《信访条例》,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子,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章建筑拆除以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加大对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奖惩力度,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更加通畅、更加多样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除进一步规范信访接待工作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渠道的畅通。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民商、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法维护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进一步解决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问题。四是注重对群众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逐步使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道德准则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冲突,自觉地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教育群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对于极少数恶意破坏社会稳定且触犯法律的人,应依法予以制裁。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未雨绸缪、积极主动,为有效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杀人、爆炸、投毒、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侵财性犯罪,及时果断地惩处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依法严肃查办各类经济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活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要切实加强网上斗争,深入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敏感问题制造事端以及组党结社活动,加大打击和防控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强化治安管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加大对公共复杂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出租房屋、特种行业、重点部位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四是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原则,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社(居)委会要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调处矛盾、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效率和水平,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五是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各项措施。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法律教育;注重对中小学生结伙打斗、迷恋网吧等不良行为的矫正,防患于未然。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惩治的同时,用爱心启迪他们心灵。

(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我们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加快发展是政绩的同时,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确立稳定也同样是政绩的观念。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是要注意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二是注意把握好推行力度和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使三着棋子协调动作,避免一着不慎,全局受挫。三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深厚的感情,诚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获取无穷的力量。

(四)着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于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确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堡垒。二是抓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村镇、单位、校园、企业和综治模范乡镇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创建活动,有效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三是抓好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和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充分调动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大力表彰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 ,努力形成多方齐抓共管,人人踊跃参与的工作格局。

(五)切实加强党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各工作部门的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与领导包案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维护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实现中原平安崛起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关于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主要因素的分析

(一)

组织工作涉及干部、人才、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方面面,所以影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从干部工作上分析,一方面,由于组织工作政策性、原则性强,特别是在干部工作上往往保密性较强,一些特定的程序、步骤不能够公开,导致群众对组织工作,尤其是对干部工作往往存有神秘感,缺乏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客观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造成组织工作的公开度、亲民度、透明度不够高,群众往往更多地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一定范围形成了“组织工作就是干部工作”的认识误区。而极个别干部使用上的失察失误,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组织工作整体的满意度和干部工作的公信度。从基层党建工作上分析,近年来我市以“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载体,统筹抓好各领域各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开展设岗定责、评星挂牌、服务承诺、农民服务站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但一些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和活动方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少数党员党的意识淡化;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党建工作内容,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推进党建工作领域

的拓展和创新。

从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分析,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风建设年”等一系列活动,锤炼了一支党性强、正气足、业务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组工干部队伍。但是与市委的新要求、群众的新期盼相比,组工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还有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干部群众对组工干部的新要求新期望。由此可见,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涉及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兼顾好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组织工作的整体功能和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从客观上分析。一方面,组织工作政策性、原则性强,特别是在干部工作上往往保密性较强,一些特定的程序、步骤不能够公开,导致群众对组织工作、尤其是对干部选任工作往往存有神秘感,缺乏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客观准确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造成组织工作的知晓度、公开度和亲民度不够高,群众往往更多地关注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一定范围形成了“组织工作就是干部工作”的认识误区。而个别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失察失误,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组织工作整体的满意度和干部工作的公信力。

从主观上分析。虽然近几年我们在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差额选任和信息公开制度,对部分科级空缺职位进行了干部初始提名和民主推荐,初步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但按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选人用人机制,总结完善工作办法和措施。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我们连续8年荣膺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区奖励,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区鲜明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但一些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两新”组织中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党建工作内容,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不断推进党建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创新。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我们以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创建“六型”机关活动,实行重点工作专项推进,组工干部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岗位练兵、联系基层组织和困难群众等措施,使部门自身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组工干部形象有了新的变化,但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因素分析

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是指评价主体对组织工作从思路提出到制度设计,从执行过程到实际结果以及对从事组织工作的特定群体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价。因此,影响评价主体对组织工作满意度评价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组织工作属于比较科学范畴,往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些评判结果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用公式定理可以论证推导,或者用几组数据可以说明印证。这就要求组织工作更要注重科学性。但从实际情况看,在一些体制机制上尚有不少不尽科学之处,尤其体现在干部工作领域。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对干部选拔任用基本条件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的内容。

二是服务对象动态性因素影响。组织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党员干部,做的是人的工作,但人的动态可变性永远存在,组织部门难有“保险剂”让每个服务对象终生免疫、刀枪不入,总有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诱惑,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还有一些人呈现出“两面性”,表现出“伪成熟”。这些党员干部在领导岗位上行为越轨,违法乱纪,就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极大地降低组织工作满意度。

三是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评价主体在对组织工作进行测评时,有的把关注点只放在结果上,有的更看重过程的公平公正,还有的不仅要求过程合理合法,结果同样要求圆满,这必然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不同地域人群的思维习惯、民众诉求期盼的差异,社会利益共同体越来越弱化,某些官员执政能力不强,社会浮躁情绪剧增,贫富差距拉大,偏见偏激言行增多,互联网加速各类负面信息传播,都给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带来了许多影响。

四是履职者的综合素质因素影响。组织工作要由人去担当、执行。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思路是否正确、创新意识强不强、执行过程有无偏差、工作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自身形象好坏等,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带来直接影响。某些地方在用人过程中,买官卖官现象

屡屡发生,让制度设计变成程序“空转”,严重践踏了党的干部政策。这些个别因素经过放大产生极坏影响,加剧群众的怀疑心理,这是对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最大障碍。

五是组织工作非独立性因素的影响。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主体、主职在组织部门,但是组织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组织工作的成效实际上是一个地方综合状况的反映,同党委、政府工作的关联度很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程度的联动性很强,同其他部门工作的互动性很广。人民群众也不可能就某项工作去分析和划界,分清哪些是组织部门抓的、哪些不是组织部门干的。因此,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组织部门不仅要主动作战,而且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参与、协同配合,努力营造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最优环境。

六是工作测评样本选择因素的影响。中央组织部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采取随机性抽取样本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这种随机抽取的样本的做法,一方面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评价主体的干扰,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这种随机抽取样本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在目前的体制机制下,组织工作相对其它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来说,还比较封闭,外界对组织工作的神秘感并没有被打破。因此选择的评价主体很有可能对组织工作不甚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让这样的人对组织工作进行满意度的测评,其可信度本身就存在不科学性。再加上从目前党和政府的工作来看,其它部门并没有开展类似于组织工作满意度这种全国性的大调查,一些测评对象对党和政府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很可能通过组织满意度测评这个渠道表现出来,但事实上这种不满意并不是针对组织工作本身。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spss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