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培养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大全)

培养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大全)

培养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课题, 心理健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同样是当今各大高校教育热议的话题。一项有关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此次调查。

培养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课题, 心理健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同样是当今各大高校教育热议的话题。一项有关上海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此次调查对象共有1234名, 其中就有98名大学生存在自杀念头, 占总调查人数的7.94%;另外有345名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 占总调查人数27.95%;剩余大学生中有123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占总调查人数的9.96%。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 这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来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生活。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 对未来生活的恐惧, 以及当下生活的不如意, 造成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各大高校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断探索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站、思政课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等工作, 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补救, 而是发展成为预防、发展为主, 补救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施原则是运用先进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并非只依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然而,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 依然存在只重视传播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不注重情感慰藉、态度转变等方面的教育, 也不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关系解析

“自我价值感”指的是人类在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 对自我在社会群体中认知与评价一种肯定的情绪体验。简单来说, 自我价值感就是自我感知自身社会价值的主观感觉,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自我的悦纳程度。

现阶段, 心理健康标准与含义尚未有一致定论。一些心理学家定义的心理健康为人类能够正常适应社会生活, 满足自我需求, 很好的扮演其人际角色, 对人生充满积极态度, 行为成熟, 具有一定创造力, 并且能够有效控制自我情绪与动机。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尔指出心理健康需要具备以下10方面标准:第一, 自我安全感得到满足;第二, 对自身充分了解, 对自身能力适当评价;第三, 生活理想与现实接轨;第四, 融入现实环境;第五, 完整的人格;第六, 学习经验教训;第七, 人际关系良好;第八, 能够控制好自身情绪、适当发泄情绪;第九, 满足集体利益前提下, 充分发挥个性;第十, 遵守社会规范情况下, 满足自身基本需求。

以上两种心理健康定义与标准虽然表述存在差异, 但是都强调了自我满足、自我评价、自我认知以及自我适应等心理标准。一般来说, 一个人心理健康, 必有自知之明, 能在现实环境中对自我能力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 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 并努力克服, 在自我重塑、自我校正过程中完善自身, 最终通过不断努力满足自身需求, 从而获得自我肯定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自我价值感, 能够在符合社会规则前提下, 强化自身。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主要源于其自我意识在形成过程中缺乏自我价值感。正常来说,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是“笼统、分化、矛盾、统一”。大学时期是人生重大转折时期, 心理方面与生理方面都出现巨大变化, 这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分化, 出现“自我”和“客我”, “现实我”和“理想我”, 分化出来的自我进行激烈斗争。如若自我得不到统一, 就不能确立自我形象, 形成自我概念, 分化出来的两种自我意识就会激烈争斗, 以至于内心百般煎熬、痛苦, 出现心理问题。当大学生对分化出来的自我不能有效统一的时候, 有时会对自身全盘否定, 不能客观、正确认知自我, 对自我不够肯定、认同, 对自我评价过低, 严重缺乏自我认同, 极易出现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反之, 当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 自我感觉过好, 往往会出现高傲、自负等不良情绪。由此可见, 当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发展过程中, 一旦矛盾不能得到统一, 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想要解决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 就要统一自我认知, 形成自我价值感,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那么, 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作为切入点,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能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现代教育理念重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保证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 衡量其教育成效的标准, 并不在于大学生掌握心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多寡, 而是在于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心理是否得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在于健康教育活动是否对健全人格塑造有利。总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培养兴趣、锻炼意志、价值观教育、知识教育、理想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切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凸显情感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发展自我意识, 利用情感因素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将其转化成个体实践的原动力, 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通过修正不足, 完善自身, 从而重塑健全人格。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着力点”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那么高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该项工作。

(一)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正确树立

自我概念指的是人类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感知。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概念两者关系密切,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自我概念决定了自我价值感的程度与形成。自我价值感决定了自我概念的稳定程度与内涵。广义上来讲, 自我概念就是自我评价,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概念的一方面, 是自我概念评价的一部分。自我概念直接决定了自我价值感的生成。那么正确树立自我概念, 首先需要丰富生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对自身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认知、评价。其次, 应当多鼓励大学生, 讲述其成功经历, 帮助其重拾信心, 对于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 应当多给予积极鼓励, 善于表扬, 增强自信。

(二)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大学生应当形成适度的自我价值感,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一般来讲, 自我价值感过低, 极易产生不自信, 对自我评价模糊, 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极易造成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反之, 自我价值感过高, 自我认知则不够客观、实际, 极易出现自负、自傲等不良心理情绪。由此可见, 自我价值感必须适度, 才能对自身客观、公正的认清自我。大学生的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保持一致, 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周围环境, 对自身有一个清醒认识。只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评价自己, 才会不因为自身一些不足或者优势造成心理问题。另外适度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 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做出有利于社会、他人、自己的决定。

综合以上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对自身缺乏价值认同感, 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强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感, 通过强化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问题, 主要源于其自我意识在形成过程中自我价值感未得到满足。那么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能够有效的促进其心理健康。本文主要从适度自我价值感以及正确自我概念两方面着手,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武桂梅.培育自我价值感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 :204-206.

[2] 刘婧.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现状及关系研究[D].教育与职业, 2014, 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