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和质变的区别: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首先,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其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最后,量变和质变可以相互转化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试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商,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二十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求;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理论意义: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辨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现实意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辨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大的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的根本途径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
主观和客观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系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矛盾运动规律:从内容看: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性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矛盾运动:第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第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第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第二,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A、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B、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实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2)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课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
方面是一般的抽象活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试述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试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1)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⒈劳动者是自由人⒉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4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起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她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区的,而是有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这其中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和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三个阶段:第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第二,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1)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是资本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A、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B、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金额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C、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试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
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试述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
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性对缩小的矛盾;第
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是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度过经济危机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2)a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b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c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3)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简述垄断和竞争的关系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2)原因: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剧烈的竞争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主要形式及其实质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实质: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候驾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动因:1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后果:
A积极:
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B消极: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53、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原因和实质? P198-201/P202-203/P203-204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P213-214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空想主义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空想主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什么?P216-217 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
5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229-231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57、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36-237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58、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242-246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第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5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P255-262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0、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P268-270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越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不会到达共产主义,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不同,建设社会注意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有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的
4、唯心史观的缺陷是什么?
答: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群众观点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
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想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答: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V)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区分不变资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
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
据。(3)为理解资本的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7、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
化。但是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原因是:
(1)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
界限。
(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再生产的要求。
(4)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
(5)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9、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
答: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
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0、简述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期间的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答:(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1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2、简述苏联模式的功过。
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
划经济模式,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
导机制。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国防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力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
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历史证明: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
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有些事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
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们的
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的反应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
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
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原因:“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的精
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内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
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
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
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
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就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
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5、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
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
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即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寡
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6、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应为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
物主义的。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
吸收,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时才
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住,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
科学社会主义。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及其意义。
答: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一是否定式发展的环节,二是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
留。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 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
(2)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有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
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的。
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在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了160多年的实践证实的真理,因而它具有
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
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
对性,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
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
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
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做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
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如何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
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3、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
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
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基本
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
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它是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
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
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
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为什么说单纯的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能自动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 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而调节生
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
(2)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的生产率‘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但价值规律在调节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答: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
二战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欲值得变化是:一是国家资本所有
制形成并发挥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
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后,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为了缓和阶级
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一定改变。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
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
增加,劳动方式发生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
趋势;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
(2)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作用是退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
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
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6、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
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一平均每年增长10的速度
高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
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 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建立了“以按劳分
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民民主
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6)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即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读《矛盾论》有感
摘录——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 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答: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其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最后,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5.简述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含义。 答:可变资本(v)的含义是为了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c)的含义是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试论述内因及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用此原理说明我国独立自主与发展对外关系的关系。
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发展对外开放方针关系的理论基础。(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
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论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实现意思。
答:(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现实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作为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4-19)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补充:p2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选择)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28)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究竟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理论意义: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现实意义:第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0、31)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选择)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3-
34、38-39)
①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P41(下面仅供参考,请大家用自己的话答吧)(40-41)(回答论述题的思路:先讲原理,再用一句话如本题划线部分来连接原理与材料,最后结合材料分析)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3)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补充: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
8、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3-44)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③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补充: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9、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45)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加下划线的仅供参考,请大家用自己的话答吧) )
10、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4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渡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生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加下划线的仅供参考,请大家用自己的话答吧)
这题老师是说:割裂质变与量变可能导致改良主义和激变论。即若只看到量变未看到质变可能导致改良主义,若只看到质变未看到量变可能导致激变论。
11、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46-47) ①内容:
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②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2、规律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p54)
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3、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56)
①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7)
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只是原理,结合材料、实际作答)
1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66-6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补充一句话帮助大家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与区别。(66-67)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被叫做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7、怎样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64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意义: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他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18、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6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吧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补充: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9、认识运动的总规律(p70)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20、真理客观性的含义(72)
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2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与现实意义(74)
真理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现实意义:我们实际工作中在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实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2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有什么现实意义?(p97-98) ①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现实意义:在人类的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这一原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指导意义。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如“两个凡是”的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实践和理论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4、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p103-10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了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对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及重要意义是什么?(p122)
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目的: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意义: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8、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p123)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事先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2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意义?(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具体结合材料)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民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例如,免除农业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抑制房价过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30、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途径。(141)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3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145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的二重性是指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一定要然后看书理解)
3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意义?146-148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意义: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浪费。
3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中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4、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3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17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这种进步作用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36、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p183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主要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领导权力; 第二,在竞争的手段上,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第三,在竞争范围上,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3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p195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积极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其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其三,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其四,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后果: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8、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p224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第一,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第四,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第五,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第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39、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3(大题,必考)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当今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以和平演变为主。其主要手段,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的目的。二是通过文化渗透,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40、试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55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1、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不作大题)
第一,实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并不神秘。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二,实行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③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010年6月21日考试
立诚1-309 加油GoGo
08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