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高考教育改革
第一篇:福建省新高考教育改革
新高考改革体会
根据我省的《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方案变化之一就是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将其中最好一次成绩录入高考总成绩,分值保持150分不变。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方案,不仅稳固了外语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赋予学生两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这一改革势必会对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转变,作为一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呢?
一、2017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推行外语两次考试制度,打破了英语“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外語推行两次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多了一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分散并减轻他们在高三复习备考期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次挑战自我和开拓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这一改革方案也给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冲击第一次英语考试?因此,这一改革对于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分配和安排以及教法的改革都有直接重要对影响。
2.促使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向“应用模式”。2017高考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以记单词、背语法,反反复复练题刷题为主。新的高考改革一方面侧重对学生英语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淡化选拔功能,不同的高校对英语有不同的等级要求。因此新的高考改革会促使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从“重语法,重做题,重得分”的应试模式转向“重能力,重英语思维,重实际能力”的应用模式。
二、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英语教学策略
1.重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试行“走班制”和分层次教学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3+3”模式,规定除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及报考学校的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政史地,物化生6个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因此,这一改革需要重组高中英语的教学形态和模式,推行走班制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推行小班化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不分文理科,自由选择科目的需求,教师又能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多层次培养学生。
2.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狠抓高一和高二,精准应对高考
面对英语两次考试的机会,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合理安排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规定时间冲击第一次考试的需求。因此需加大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任务,狠抓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从高一开始便发力冲击高考。
(1)基础知识与高考衔接。从高一开始,每一学期每一模块的知识点,应与高考内容提前接轨,梳理出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直击高考,反复灵活训练,在高一高二阶段打好基础,形成知识灵活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
(2)加强基础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的形成。高中英语《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技巧、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基本的运用能力。例如,完形填空的能力要平均分布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把所学词汇进行分类教学与高考相衔接,,使学生逐步构建出一个知识体系,以便形成整体认知和驾轻就熟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的能力,在高一高二就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定期的阅读训练,多增加英美文学中原文阅读的训练,以逐步渗透和加强英语的语感、英语情感和英语跨国际文化等语言素养的养成。再例如书面表达能力,在高一要侧重书信和记叙文,使学生在高一阶段灵活掌握基本的句式结构的行文结构安排,对于十种书信题材也层层推进,高二要加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训练,从热点题材入手,深化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作用
(3)立足能力,开展灵活多变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实践证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新的高考制度呈现出等级性水平测试发展的趋向,英语教学应该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心里年龄及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节奏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和趣味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饶有兴致的,目的明确得参与到课堂中,切实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优美的名曲、动漫、诗歌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到一个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再比如开设“英语模仿秀”活动,通过英语配音模仿,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我们的体会。总之,高考英语改革的推广对于英语教学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策略。
第二篇: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见解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分取人、只重分数、忽视能力、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顽疾的现状,把我国千千万万学子从一心只为考分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充分地发挥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科学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总之,新的改革方案既是和世界招生制度的接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的飞跃,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极大进步。
要更好地了解这一次高考改革,还需要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去看。
一方面,教育改革是一项“软改革”,但意义之重要却不言而喻,所以讨论者众、发言者多。对这一改革的呼唤与讨论,这么多年来可说从未停止。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棋子,高考改革虽然在不断地进行“修补”——3+X的考试改革、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但却因被视为“没有突破”“没有实效”而备受诟病。
另一方面,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梳理近几年来的新闻可以发现,社会讨论基本涵盖了高考招录制度的所有环节。比如,北大清华农村学生的比重不断下降;比如,安徽毛坦厂中学的送考盛况;比如,辽宁揭开高考体育加分重重黑幕,等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固然能缓解一时之忧,但长远看来却难免“蚍蜉撼大树”之感。
但也要看到,对于高考改革,一个共识是:在目前看来,高考制度仍然是保证公平“最不坏”的制度,高考改革只能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改。而此次改革让人期待,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是“全过程的改革”。
有论者言,高考制度包括两部分: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其实,这个“流程图”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首先,有招生计划;然后,是考试形式;接下来,是招生录取;贯穿的,是监督管理。
对于学生、教师和家长,能看到的部分是考试和招录;但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另两个环节同样重要。当前的改革方案,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涉及,形成了一种配套感——虽然在某些环节仍显得有些疲弱,如对突破集中录取制的探索。
第三篇: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六选三。全国大部分地区是“3+6选3”模式。后面六选三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总共有二十多种组合,它的考试跟前面语数外不同,是在其他时间考试,录取的时候折合成分数,汇在高考总分中进行录取。这是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
未来将实行统一命题试卷,统一命题不是全国一张卷,而是把命题权从地方交到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各个地方去选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命题。
除此之外,我国高考改革还包含五个方面的录取制度改革。
1.取消高考加分,目的是指取消高考的奖励加分。
2.取消高考加分之后,我们担心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有了下列两方面改革,一是自主招生改革,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叫三位一体的招生。自主招生改革自2015年开始,从高考之前调到高考之后,自主招生改革主要关注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第二类是科创竞赛获奖的学生,第三类是在中学里面发表论文或者有发明专利的学生。主要是把我们高考的加分项目移到自主招生中,由大学对学生进行考核,发现你的兴趣和特长是否跟大学的要求吻合,如果吻合,大学给你相应的录取优惠,这叫自主招生。
除了自主招生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是一个地方性的高考改革,最早始于浙江省,杭州有两所大学,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再就是杭州师范大学,分别拿出一百个名额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高考成绩占60%,大学考试占30%,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占10%,6:3:1录取。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的招生也用三位一体招生,目前为止三位一体招生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包括上海有九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江苏省有九所大学,山东省有十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
3.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国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2016年,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取消了一本、二本批次,只有本科批和高职批。2017年,浙江省把一本、二本、高职全部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选择本科及高职院校。按照我的预测,到2020年,全中国所有省份基本上一本、二本将不再存在。可能有很多人说,取消一本、二本之后,中国还有“985”,还有“211”,还有“双一流”,我多次呼吁,要废除“985”“211”,甚至对“双一流”也要调整,我们不应该有这么多行政计划,不应该给学校贴标签,我们要让各个大学在各个层次建设一流水平,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4.随着高考改革推进,我们将实行高考志愿层面的改革。从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已经没有文科填志愿和理科填志愿了,大学录取也不再区分理科和文科,而是学生按照选科填志愿,大学每个专业提出选科要求。因此,2017年浙江省实行专业填志愿,分三段进行填报,每一段学生可以填80个专业。2017年,上海的高考志愿填报是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填4个专业志愿。根??这样的志愿填报改革,要求我们所有学校必须在高一期间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去认识大学,了解专业,结合大学专业的选择来确定选科,确定高中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志愿。
5.分类高考。我国的高考现在是单一的高考,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用的是一张卷子,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实行分类高考改革,高考分为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学术型是针对普通高校录取,技能型高考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录取。这样的分类高考没有产生反响,因为大家很关注学术型高考,认为技能型高考低人一等。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平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改革进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推进以上改革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五方面选择权:第一,考试选择权,外语考试两次;第二科目选择权,从原来的二选一,变成二十选一;第三,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是我们所有学生可以选科,走班教学。第四,扩大学生的择校选择权;第五,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总共五大选择权。
从浙江和上海推进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五大选择权在现实中基本上要么没有落地,要么被功利对待。
2017年,浙江已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调整方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在于浙江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浙江省给学生选考科目提供四次考试机会,其中可以选两次,本来是非常好的。但结果浙江很多的高中出现赶进度、抢跑道等现象,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很多选考科目,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选考,最后再来攻语数外,整个高中的秩序全部被破坏掉。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宣布,高二的选考全部取消,移到高三。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差距。
如果整体的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省市在推进高考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高二的选考要移到高三。
第二个调整,本来按照“六选三”“七选三”的模式来设计,一个学生如果选物理的话,在浙江省可以报考91%的专业,因此,物理科目特别具有优势,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浙江省选择物理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少。针对选物理科目少的问题,浙江省宣布打补丁,设置一个选考科目的最低人数要求,针对物理科目设置了65000万名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数低于65000名,按65000名来赋予等级分。
为什么选物理的人少,原因在于高考制度主要重视科目改革,没有重视录取制度改革。虽然我们科目调整很大,最终我们还是按照“3+3”分数录取,所有学生选科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个性,不是兴趣,而关注的是,我这样的选科是不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结果却普遍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高分学生愿意选择物理,而中分学生,觉得跟高分学生比拼,我的物理科目不能获得高等级,所以,中分学生不愿意选,低分学生更加不选,造成一个恐慌心理。
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之中出了这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国高考的整体录取制度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
本来我们希望高考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而不是教考一体化,考生教什么学什么。但是现在没有突破,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数来录取。虽然在浙江和上海推进了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是自主招生、综合素质录取评价改革都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之上,它只是一个补充。因此,总体高考改革的设计,存在没有推进招考分离改革的问题。
2.在最初,我国各个地方的高考选考方案的设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比如,浙江四次选两次,貌似很理想,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的选择和家长的选择问题。
3.具体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中学没有做好准备。
对于相当多的中学来说,虽然说高考改革很重要,但很多还是以原有传统的应试思路来应对新高考,致使新高考在中学里面出现应试倾向。当然这也跟我们中学的准备有关,因为如果要实行选科走班,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根据学生个性和兴趣选择课程的话,中学里面要解决师资问题、课程问题、场地问题、教育教学模式问题。但是,我们很多学校觉得这样一来,投入很大。因而,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新高考要求,给学生设置这么多课程进行选择。
4.我国的大学,也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调整,尤其中国大学在新高考之下,是按照选科来录取,按照专业来录取,每个专业提出不同的选科要求。本来大学应该非常严谨地提出选科要求,但是根据浙江和上海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录取分数,很多专业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理科也是。有的文科生报考了理科专业,进入大学之后要专门给这些学生开复读班,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来报考,因为门槛越高,报考人数越少,而报考人数减少可能使分数线下降。
问题已经发生,是该亡羊补牢?
新高考出现的各种问题,跟整个制度设计、整个制度框架有关系,跟各地方考试设计和考试次数有关系,跟中学的应对有关系,跟大学的改革有关系。
要想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其实就要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我国的高考改革还是要回到以招考分离为核心推进高考改革道路上来,如果仅仅是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转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
第二,我国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要从今年的高一学生开始,必须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整,不能等到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打补丁。浙江在打补丁,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们已经出了问题,我们如果还不改,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2018年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更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而不是贸然推进。有几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果不改,很有可能出问题。各个地方高考改革的方案,在现有框架之下也必须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要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
第三,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大学改革,尤其是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制度改革。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招生改革,把所有专业变成专业大类招生后培养,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局以及学校,要为新高考的到来做好准备。
“该做怎样的准备?”
1.转变我们的观念。
新高考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而不是在这样一个方案之下,怎么?尤ハ氲礁?加功利的应对,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
2.针对新高考改革,我们在学校内部要启动师资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高考之下,所有的学校必须认真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从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今年的高考录取比较平稳,但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出了学生失误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大学具体的专业设置,当一本、二本全部融合之后,有的学生出现了选专业的失误,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来源:中国网)
第四篇:杜丽芬上海杭州新高考改革心得体会
赴上海杭州学习心得体会
生物组 杜丽芬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高一全体教师于2018年8月17日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地区上海杭州学习新高考改革和走班教学实践情况。本次培训我们聆听学习了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的《高考新政背景下学校的课程变革》、上海曹杨二中校长易建平的《积极应对,回归本位,提升课程领导力》、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的《中小学教育教研的选题与方法》、杭州二中校长陈钧的《新高考中的理性面对》、浙江省宁波市勤州中学廖旭杲的《如何开展7选3的走班教学安排》、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陈彩琦的《新靠改制度夏的学校管理变化与对策》。本次培训内容涉及到选课走班,生涯规划,考试评价,教学教研,学业水平测试等一系列新高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操作层面上的做法。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学校“选课走班”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推动力。
“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新高考下教学管理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固定班级授课制,新高考的“六选三”(“七选三”的省市极少)考试制度,学生选课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授课方式,选课走班成为新的教学方式。这一改变,带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化,如教师管理与评价、学生管理与评价、班级管理等,以往的管理办法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新的管理办法。相应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个人成长、学校开发校本化课程、开设学生生涯规划课这些新的变化也随之出现。可以说,新高考改革的相应变化都是由“选课走班”推动的。看来,做好“选课走班”就是做好新高考的第一步。
选课走班,各校在实践中摸索,也有反复变化,都在探寻能发挥其优点而弱化缺点的走班方法。专家们的讲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看到上海、杭州这些学校班额小,在40人以内,而且总人数少。主要做法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不走班,组建为固定的行政班级,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将选同科的学生组建固定行政班,剩余无法组合的学生分科走班,这样减少了走班的人数和学科数,便于班级管理,减少排课难度,同时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武乡一中目前高一新生人数在1000人左右,这样的大校,实行全员走班和分层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了。不过,适合各校的做法,我想还是要结合各校实际,因校制宜来决定,并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个人专业成长是新高考改革的关键。 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在教师身上,教师作为新高考改革的执行者,可谓责任重大。新高考改革将使高中教师面对重要的变革和挑战。首先,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以前是教师教哪个年级、哪个班级是学校安排好的,新高考改革后是学生选学科,甚至可以选老师。其次,教师的工作职责发生变化,以前重提升专业素养,教好自己所带学科,班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新高考后,走班班级谁任课谁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授课的责任,同时也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以前教师单纯的进行某一学科教学,新高考需要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教师要具有承担多种校本课程开设的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带好专业课程,做好班级管理,任课擅长的学科领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进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自觉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擅长的学科领域素养,在教育教学、个人学习中不断成长。
三|开发校本课程是变革课程体系的核心
我们和沪杭的学校在师资等方面存在差距,校本课程开设的难度会相对低些,但所面临的问题有共同点。校本课程开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与新课程、新高考理念相符。所以校本课程开设是新高考改革的必然。华师大二附中的校本课程中有综合理科素养类课程,微电子与芯片技术、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技术、航天科学与航天技术、苏州河的综合治理、地理大发现与科学探险等,从“综合理科素养类课程”划类上都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综合性强,跨学科跨领域,很难按学科特点划分给某个学科的教师承担,教学的难度明显较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也是应新高考改革而生的,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应该考虑今后计划在哪个领域发展,那就要选择相对应的哪些科目,这就需要提前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有利于高中生更合理地做出选择。这门课程更加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只要有兴趣,愿意学习研究的老师就可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
总之,我们的改革应该不盲从、不冒进,稳步推进新高考;强化生涯规划的指导,多次选课,稳步推进;按选考科目组班,不搞运动式的走班;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但学校要重视首考意识;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文理学科师资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和潮汐现象;强化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得语文者得天下;优秀生的文理需要有所侧重,强化学科竞赛。我们深知新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的学习是我迈向改革的第一步,对新高考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引发了思考,改革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坚定信念,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新高考!
2018年8月30日
第五篇: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
摘要:面对新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课堂面临着新的挑战,政治教师也面临巨大的压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中政治有效课堂,这是每个高中政治教师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新高考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展开思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政治课堂;策略
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这七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来应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政治教师采取何种策略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使得政治教师处于危险边缘。
1. 政治教师面临学生选科人数少的压力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选择政治作为选考科目会相比以前的文科来说减少很多,高校对学生选科的要求使选政治的学生减少,政治必修科目内容的变化也会带来选科人数减少。
2. 走班带来有个别政治教师处于边缘化
由于是学生自由选择,这时不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将会面临没有学生选科的窘境,个别政治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被边缘化,如果学校没有其他应对策略,有的教师会很危险。
那么,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应对这一新高考改革变革,要提升学生对这科的选择,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喜欢了,才能争取更多的学生选择政治这一科作为选考科目。要提升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面对新高考,需要教师的眼界开阔
(一) 教师要有教育眼界
作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所教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涉及时事内容众多,这就需要教师对知识的长期积累,有国际视野,开阔眼界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知识的积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课堂实践,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培训等途径完成。素材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读书等,经验的积累主要就是在实践中进行了。而眼界的开阔要求教师打开视野,不断了解日新月异的新事物,了解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新闻,并且带着政治眼光去探究,
(二) 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喜欢的、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十分重要。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自我定位,有自我追求的教师。高中政治教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引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魅力的老师,这样老师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课堂。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独特的对时事的见解,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格局,做一个学生信服的老师。
二、 面对新高考,需要政治教研组集体打造高效课堂
应对新高考改革,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压力重大,形势严峻,这就需要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必须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比如我们学校集体打造的高效课堂在各种公开场合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但一个人很难做到这点,大家的智慧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等提升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增强政治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力。
三、 面对新高考,需要学校对政治教师的支持和培养
政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需要学校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应对学生多元的选择,为政治教师提供相应的课程及选科学生。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由政治教师来承担,可以解决政治教师的课程问题。同时,政治教师可以从事一些政教工作和德育工作,帮助学校处理学生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协助学校的德育管理。
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提升政治教师的整体能力,可以考虑让政治教师到一些行政岗位协助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
总之,只有政治课堂变得高效,才能更多的吸引学生的选择。因为高效的课堂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高效的课堂是一段美妙旅程,只有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打开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林霞.新高考带来的新变化[N].山西日报.
[3]康利.面对新高考,课程建设将是重大挑战[N].中国教师报.
[4]钱钰.浙江编《指南》应对新高考[N].文汇报,2016.
作者简介:
陆超,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