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庞德和许渊冲汉诗英译对比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精选)

庞德和许渊冲汉诗英译对比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精选)

庞德和许渊冲汉诗英译对比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一、引言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诗既豪迈奔放, 又清新飘逸, 而且想象丰富, 意境奇妙。因此,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外译他。

庞德和许渊冲汉诗英译对比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一、引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诗既豪迈奔放, 又清新飘逸, 而且想象丰富, 意境奇妙。因此,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外译他的诗歌。1915年4月, 美国著名的文学家庞德在美国东方研究专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 (Ernest Fenollosa, 1853-1908) 遗稿的基础上选译了19首中国古诗, 命名为《华夏集》 (Cathay) 。在国内, 许渊冲先生也提供了众多关于李白诗歌翻译的版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送友远行而作的名篇,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李白与故人孟浩然惜别, 有情有景, 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本文通过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庞德译本和许渊冲译本来洞悉二人的诗歌翻译理论。

二、译诗理论

(一) 庞德的“阐释性翻译”

庞德不仅是2 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 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创意英译的先河。 (王贵明, 2005:20) 创意英语翻译, 主要是指2 0世纪以庞德等为先导的一批诗人翻译家突破传统的翻译法, 采取灵活的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新性的翻译活动。 (王贵明, 2005:20) 庞德允许“阐释性翻译” (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 , 主要指翻译中对原文的改编或改写。他说, 所有过去的绘画大师们都首先要求他们的弟子临摹大师名作, 然后才能自己创作, 所以对文学经典的“改编” (adaptations) 是必要的。 (周建新, 2011:155) 同时,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 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的领军人物, 中国古典诗歌中俯拾皆是的意象与他的意象概念不谋而合, 所以当他得到费诺罗萨的手稿时, 发现中国诗歌所注重的“意象”、“神韵”、“简洁”、“音乐”等主张与他的诗学观简直是异曲同工, 不禁欣喜若狂。 (祝朝伟, 2002:80) 在庞德看来, “写在字里行间的语言和细节并不仅仅是代表事物的黑白符号, 而且是作者刻意塑造的意象 (image) ”;译者是“艺术家、雕刻家、书法家及文字的驾驭者”。 (廖七一, 2000:28) 他翻译诗歌主张把客观事物及由其引起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形成意象, 同时以诗人的情思为其灵魂, 用情绪串结意象, 使意象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其翻译“含蓄凝练、形象鲜明, 诗情藏而不露”。 (刘军平, 1995:9) 他所译的《华夏集》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其中的一例。

(二) 许渊冲的翻译观

“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 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以便更好的表达原作的内容。” (王秉钦, 2004:279)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实践与理论并重, 译作等身, 新论迭出的翻译家。他译的诗词, 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选》, 上下三千年, 涵盖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及新中国, 时间跨度大, 内容广。他继承前人的思想, 结合自己四十年译诗之经验, 概括成五个字:“美化之艺术”。按照许渊冲先生的说法, 他从鲁迅提出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 从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中选了一个“化”字, 从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 加上朱光潜的“艺术”二字, 把文学翻译总结为“美化之艺术”五个字。 (王秉钦, 2004:279) “美”指意美、音美、形美;“化”指等化、浅化、深化;“之”指知之、好之、乐之;“艺术”指“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王秉钦, 2004:279) “美化之艺术”这五个字既是他四十年译诗之经验总结, 又是指导他翻译实践的“五字经”。

(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个译本的解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到:“是以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也。” (刘勰, ) 从这里可以看出, 古典诗歌艺术最重要的因素, 一是声律, 二便是意象。而后结合庞德和许渊冲的翻译观, 可以大致推测出他们二人在翻译方面的倾向。庞德是英美诗歌意象派的创始人, 自然重视诗歌中的意象, 许渊冲先生是“以诗译诗”的“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以比较青睐诗歌的声律, 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个译本来进行解读。其原文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为: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庞德译)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许渊冲译)

首先来看庞德的译本, 基于以上关于庞德翻译思想的介绍, 他开创了创意英语翻译, 允许阐释性翻译, 而且他重视意象的使用, 原诗中本就意象丰富,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lone sail, the far sky, the long Kiang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动态画面, 诗人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从而衬托出诗人与故人的深挚友情。从译本一可以看出庞德译诗更注重意象的运用,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把题目译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省译了黄鹤楼, 孟浩然和广陵, 翻译成中文为“江上送别”, 从这里可以看出庞德并没有逐词逐句翻译题目, 而是把它凝练为在江上的送别, 加上separation一词的使用, 瞬间营造了一种分别的氛围, 使读者能脑补出一幅两人站在江边依依惜别的画面, 这充分体现出庞德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在不脱离原作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一种阐释性翻译。

作为一名意象派翻译家, 庞德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 将诗歌中的“长江”译成了“river Kiang”、“river, the long Kiang”, 将“故人”译为了“Ko-jin”, “黄鹤楼”译成了“Ko-kaku-ro”, 这些读音分别是这些汉字的日语读音, 这样的处理使得译文在读音上更加忠于原诗, 达到了一种对这些意象强调作用。原诗中的“西辞”被庞德翻译成“goes west”, 也能体现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惆怅之情。在第二句的翻译中, 则更加突出了庞德的创造性翻译, 他把烟花翻译成了“smoke-flowers”, 然后并没有翻译出“三月”和“扬州”这两个意象, 而是译成了“blurred over the river”, 烟花本意为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这里指艳丽的春景, 翻译成smoke-flowers, 采用意象派的手法, 给人一种美好中带着可惜的感觉, 加上blur一词的使用, 更暗示了一种模糊不清, 友人离别, 茫然惆怅的心情。

原诗后两句虽为写景, 实则抒情,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 船已经远去, 而他还在江边眺望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帆影, 一直到帆影逐渐模糊, 最终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庞德的译文生动传神地展示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lone sail”“blots”“the far sky”“reaching heaven”等词的翻译, 展现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诗人深情凝望着友人的小船越驶越远, 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见一江春水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庞德所用意象的翻译与传递, 使原作再现了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许渊冲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诗译诗, 他所提倡的译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则在这首诗中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因为看中声律, 所以提倡音美, 在翻译时能考虑到“towers, flowers, sky, by”的韵律, 采用英语格律诗中最常见的“aabb”的音韵, 在体现意义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地将原作中音韵美体现出来, 实属不易。

从整篇译文来看, 译作与原作一样, 许采用了同样的行数—四行, 展现了“形美”, 同时把题目译为“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最大程度上传递出了完整的含义, 但没有译出“广陵”这一意象, 估计是怕太过冗长, 从而破坏了整首诗的形式美。

在“意美”这一方面, 许渊冲先生尽量做到对原文意义的还原, 从而能表达出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将第一句译为“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Yellow Crane towers”, 既译出了故人西辞, 也译出了黄鹤楼, 意思表达完整, 同时也展现了黄鹤楼这一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 (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 故称黄鹤楼) 。

在第二译句中, 许渊冲先生并没有直接翻译烟花, 而是描述了一幅美好的春天景象, 这与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的对称使用, veiled一词的生动使用, 生动形象地地写出烟雾袅绕、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 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 那花团锦簇、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将第三句译为“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lessening和boundless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了友人乘坐一叶扁舟在江上渐行渐远的场景, “唯见长江天际流”,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诗人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endless和boundless传递出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去, 心中怅然若失, 依依不舍之情, 借景抒情,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完美地表达了原诗作者的感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 我们可以找出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异同。首先不同的是, 在庞德的翻译中, 他充分发挥了意象的作用, 几乎每句诗的翻译都能找到与原文相对应的意象, 这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翻译观, 把客观事物及由其引起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形成意象, 使意象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以此来进行翻译;而在许渊冲的翻译中, 按照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则, 他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还要尽量表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其次是相同之处, 我们从上文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翻译中可以看到, 庞德和许渊冲在翻译时都强调了译者主体性, 虽然两人翻译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充分发挥主动性, 尽可能翻译出原诗的韵味, 而且庞德注重意象的发挥与许渊冲提倡的“意美”原则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结语

本文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文本, 选取众多译本中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探讨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翻译, 以期寻求二人翻译的异同。通过对二人翻译理论的梳理, 再结合他们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的分析, 可以体会到翻译诗歌的多样性与不可能性。所以, 许渊冲和庞德各自都用自己的翻译思想, 尽最大努力把事物所蕴含的所有意境和文化内涵都成功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同时也沟通交流了中西方文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 使人类的文化得到了发展。

摘要:庞德和许渊冲都建构了诗歌翻译理论, 并付诸自己的翻译实践。庞德提倡“阐释性翻译”, 注重诗中意象的发挥。许渊冲译诗以“形美, 音美, 意美”三美为原则, 以最大程度上达到译本与原文本的文体风格对等。本文以庞德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观为理论视角比较二人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意象,“形音意”三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参考文献

[1] 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1 (4) :77-80.

[2] 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 2005 (6) :20.

[3] 周建新.庞德翻译观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153-156.

[4]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