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二上数学质量分析(精选)

二上数学质量分析(精选)

二上数学质量分析第一篇:二上数学质量分析数学质量分析-数学质量分析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数学质量分析-数学质量分析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一.进行教学质量分析的意义学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教学质量的竞争,而不在于学校大楼有多雄伟,场地有多。

二上数学质量分析

第一篇:二上数学质量分析

数学质量分析-数学质量分析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数学质量分析-数学质量分析 如何进

行教学质量分析

一.进行教学质量分析的意义

学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教学质量的竞争,而不在于学校大楼有多雄伟,场地有多宽阔,规模有多大。学校办得如何,它在社会上的反响怎样,能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与信赖,关键在于这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与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讲:把育人质量摆在办学第一位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上的教学干部才是好干部。

以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课题,

将实践行动与研究探索紧密结合的行动研究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实,作为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尝试着教学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反思→意识到教学问题所在→拿出新的教学行动方案→再尝试教学行动”。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学行动反思”一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并提出问题,明确今后行动研究方向,进而提高教学行动研究质量的前提与保证。

及时撰写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进行全面的反思和分析,就是教学干部或教师对自己所分管的学校教学工作、学科教学成绩状况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地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而拿出新的具体措施、制订出下一步行动研究方案的过程,就是不断接收、吸纳新的教学思想,不断调整教学改革方向的过程。可以说,它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可持续发展的

“驱动器”。

二.我区各小学质量分析现状

通过一次性检查、督导评估以及调研,我们发现如下情况:

1.只有不到10%的学校有比较规范的质量分析,每次大型考试后能及时进行数据统计,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质量分析,且分析比较规范,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引起教师重视,为教学指明方向。

约有50%的学校每次考试后能进行质量分析,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过程不够规范,分析不够具体,改进措施笼统。

还有一部分学校的质量分析只是为了迎接检查,将老师的分析进行堆砌,简单的复制粘贴,缺少数据统计,缺少提炼,更没有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

2.质量分析报告质量高的学校的教学成绩属于全区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没有正式的质量分析,分析不规范的学校成绩明显居

于后列。

3.具体问题是:

不重视: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质量分析的重要作用,并不进行系统的分析;

不全面:要么只对考试学科进行分析,对考查学科置之不理,要么只就数字分析,浮于表面,还有的是一篇教学工作总结,没有从成绩入手;

不科学:数据统计不全面不科学,缺少全面的统计、横向纵向的比较、没有目标的达成度,分析不完善、不具体,没有与学校工作联系,没有指导意义,改进措施笼统,缺乏操作性。

三.教学质量分析的程序

教学质量分析是一个自下而上在自上而下的完整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如下几个流程:

1.教师个人对任教学科成绩的统计和分析

2.年级组长对整个年级、教研组长对整个学科成绩的统计和分析

3.主管教学的校长对全校成绩的

统计和分析

4.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全校——分学科——年级组学科组内——教师个人——班级学生

四.什么是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或称质量评价报告,是一种大型正规性考试或检测以及考查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并对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或建议性意见的书面报告。其作用是汇报教学工作,剖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指导学校教学工作,为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提供依据,是教研员、学校管理者、广大教师常用的一种文体。

五.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的种类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从分析者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2.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主管学科的主任或教研组长

3.教研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备课组长或年级组长

4.班主任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班主任

5.教师个人质量分析报告——任课教师

6.学生个人的分析报告——学生

第二篇:二上数学计划教案

第一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测 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3题、7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板书)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一第

1、

2、3题及7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3、在括号里填出适当的数。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四、思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具准备:

例2情景图,尺子等。 教学方法: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导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同桌两人为一组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 (出示例2情景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的。

方法一: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二: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三: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四: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练习: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1、会选择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_分米_厘米 。

厘米。

_分米_厘米,课桌的高是

_分米_(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课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5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当中哪些物品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一的第

3、

5、6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四、思维训练:

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当测量较长距离或物体长度时,就可以用分米作单位;还知道了分米与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分别是: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分米是小于米大于厘米的长度计量单位。)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第三课时

千 米 的 认 识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例3情景图,“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卷尺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名称。

1、钢笔长约15(

)

2、一棵大树高10(

)

3、纸板厚约5(

)

4、钉子长约4(

)

老师对学生填写结果进行评价。指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常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教材例3情景图: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谁能说一说这副图主要说了些什么?(从这里到叶镇还有21千米等)

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千米也是长度单位、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又叫公里、1千米=1000米、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老师补充说明

(2)出示课本第8页“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

提出问题: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正好是1千米,你能估测一下。“他家可能在哪里?”“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小组讨论并汇报)

老师指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你们哪位同学估测最准确,你们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吗?

(3)分小组设计验证方案。

7 (4)汇报交流

老师补充说明,呈现如下方案:

方案一: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

方案二:出示课本第8页例4情景图。

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

方案三:出示课本第7页右下方图。

学校操场跑道400米,沿着跑道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走1千米的距离,学生自己计算时间并汇报结果。

三、作业设计:

课本第9页练习二的

1、2题。

四、课堂小节: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想再了解那些相关的知识? 板书设计:

千米也是长度单位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 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

第四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情景图等。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米=( )分米 2厘米=( )毫米 50厘米=( )分米 1米=( )厘米

3分米=(

)厘米

80分米=(

)米

1千米=(

)米

2、1米–7分米=(

)分米

1分米–4厘米=(

)厘米

25厘米+15厘米=(

)分米

23毫米+27毫米=(

)厘米

2、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

的关系,你能正确换算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出示例5: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①全班同学一齐动笔写在书上。②指名说出解答思路。

(2)出示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指名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了解几种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老师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同过亲身体检知道了,我们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每小时走4千米。

(1)提出问题:那么你们知道骑车1小时、坐汽车1小时、乘飞机1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吗?

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9页练习二第1题。

(2)组织反馈,增加相关信息量。

①指名说出连线结果。

②提问:除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外,你还知道其他以千米为单位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吗?(火车大约1小时行驶200千米等)

3、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9 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0页看到练习二的第4题。

(1)引导观察,说一说从这副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中三组信息任意选择一组,结合日常积累的生活常识,帮助他们设计一下行动方案,并计算出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2)小组汇报,集体评价行动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

三、作业设计:

1、课本第9页练习二第3题、第10页5题。

2、填空。

8千米2米=(

)米

20千米—2000米=(

)千米

720米+300米=(

)千米(

)米

四、思维训练:

课本第10页练习二的第6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吗?(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了解了许多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学会了如何根据这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合理安排外出行程。) 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第五课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例6情景图、一枚胸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回顾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重量的单位?(克、千克)

2、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哪些是1千克?(1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两带食盐大约重1千克。)

3、想一想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美丽的森林村里住着许多的动物,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出示例6情景图,师:看!图上就是美丽的森林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提出问题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三、了解“吨”的应用价值。

提出问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请举例说明。 (1) 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卫星、宇宙飞船、钢铁等的质量。 (2) 交通工具的载重量。如轮船、汽车、火车的载重量。

11 (3) 许多物体的质量总和。

四、学习吨与千克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抽生板演。

4、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13页练习三的第

1、2题。

2、判断对错。

①粉笔长13克。

(

) ②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③一个皮球重2吨。

(

) ④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

六、课堂小结:

到此为止,对于吨的认识同学们满意吗?能谈一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板书:克、千克、吨)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归纳概括,形成网络。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2、组织反馈,集体交流分类情况。

板书: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指名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3、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一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需采用千米、分米、毫米和吨这四个计量单位。

三、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枝铅笔长约2( ) (2)一包饼干约重200( )

(3)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000(

) (4)一卡车西瓜大约重1( )

2、填空。

100毫米=(

)厘米

50千米=(

)米

3分米=(

)毫米

25米=(

)分米

16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3、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学过的常用计量单位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整理认识到: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有五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吨、千克、克。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三篇:二上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

(一) 5:观察物体(一)

6:表内乘法

(二)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

(一) 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 、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 、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 1

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 、观察物体

(一):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 、表内乘法

(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7、

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

7、

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 、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

2

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四篇:二上数学教案全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需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进行教学,通过练习,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需要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恩呢管理,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路爱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算是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的方法,理解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

- 5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2.口算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3.揭题:连加、连减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出示挂图,谈话:观察图片,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19+27+26 师: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

(1)指错误算式,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2)指正确算式,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学生完成书本上的填空。

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会独立完成。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图片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解题时时怎么想的。 (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独立完成。

提问:这题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

- 7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4 12-3 18-9 30+15 44+6 35-10 10-5 9+6 7+7 47-20 58-18 4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8+25+18 76-29-35 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

教师提问:连加、连减的题目按什么顺序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算出来的是什么?

(2)出示第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列?

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读题,说说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复习题是连加、连减,这道题是加减混合式题。 (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

(4)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试做,并请一名同学板演。 交流:计算时时怎么想的,怎样算的。 (5)比较分开竖式和连写竖式的异同。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60-38+40 观察算式特点。

(2)独立列竖式计算,提醒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指名交流。

强调:计算时,如果能口算,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交流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并交流哪一步可以口算。

- 9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解决。即,从一辆车上选择一筐和另一辆车上的某一筐交换,再算一算两车上的苹果个数是不是相等。如果不相等,再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筐苹果中个数的特点,找出答案。也可以通过对每辆车上3筐苹果个数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简单推理解决。即,每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苹果,所以只要考虑剩下的4筐中哪两筐苹果个数的和与另两筐相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限时1分钟完成。交流答案。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指名、抢答)

二、笔算 1.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关注正确率,注意对错误原因的分析。 2.做第3题 (1)左题

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

交流: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都是多少。 (2)右题

观察每条线上的数,看看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教师小结。 3.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想: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要怎么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4.思考题 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解题思路。

既可以用“尝试——调整”的策略,也可以通过对每辆车上3筐苹果个数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简单推理解决。

- 1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说一说

指名交流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小军加4个。

提问:为什么小军还要再穿4个? 方法二:芳芳去掉4个。 提问:为什么芳芳要拿走4个? 方法三:拿出芳芳穿得2个彩珠给小军。 提问:这又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交流,但不能片面强调多样化。 4.想一想

想: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调整的时候都要先想到什么?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摆小棒。 提问:从小棒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根据要求摆小棒。

提问: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调整的时候都要先想到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第(1)题

出示图片,说说已知条件。 想:从图片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要使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2)第(2)题

出示图片,说说已知条件。 想:从图片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明明送给大力几枚后,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要使明明和大力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第(2)小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4.做“想想做做”第4题

-

- 13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第(2)小题解答时可以想象摆花的样子,也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想使两个数量一样多有几种方法,都和什么有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10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疑点分析

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算出的结果正确吗?怎样才能知道结果是否正确?促使学生主动想到可以用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检查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14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灰兔拔的会比25个少吗?

怎么求灰兔拔了多少格萝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小玉浇了多少盆所有的条件都要用吗?要选择哪两个条件?

谁的数量多,谁的数量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答了哪些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练习二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倒推”的解题策略。

3.让学生练习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促进学生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练习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促进学生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 16

第五篇:数学质量分析

云台镇教育管理中心

二 年级 数学学科2012年秋期质量分析

一、本次考试:优生率:%, 及格率:%,

差生率:%, 人平:分。

二、试卷情况分析: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3、体现了灵活性。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次期末测试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本次测试结果与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相符合,学生在测试中基本发挥正常。

1、题目类型全面,呈现形式多样

2、看完试卷后,我发现好多学生都马虎了这道题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低年级学生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

3、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和基本练习到位、练习多样的训练。

4、教师应多从答题错误中深层次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做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才施教大力提倡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大练教学基本功的教学风气,是我们以后工作的主要突破口。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云台中心校 曾德均

2013年1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