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第六单元试卷
第一篇:部编三上第六单元试卷
2014青岛版三上数学第六单元试卷分析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试卷分析
一、整体统计和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二、原因分析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理想。
从卷面看,基础知识中的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题学生答得较好。由于本学期自开学起从未放松过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我注重平时的训练、巩固与积累。这样既扎实了基础又缓解了期中的负担。这种方式将在下学期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
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局限性,缺少拓展,不能活学活用。
思维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判断出现失误。例如绕操场跑一圈是旋转。学生以为操场是个圆弧,就是旋转。说明学生对旋转和平移没有完全掌握。
3、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同时却忽略了常识性的东西。
今年数学试卷中第一题中24×13先算(3)×(24 )再算(10)×(24)最后算(72)+(240)因为我们平时强调不够,很多学生写成了(1)×(24)。这是我们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地方。
4、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审题不认真,爱凭感觉做。
粗心大意、审题不清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经常让学生与完美擦肩而过。计算马虎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例如:
(1).应用题中的列式有晁错书的现象把92抄成93,计算把24抄成2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至少( )位数,有学生想都不想就写。 (3).计算题中,还有人忘写横式结果. (4).学生对老师讲过的内容记不住,说明课堂溜号严重。
5、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加强。
有些同学遇到应用题时不认真,一旦出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会出现只做一步的现象。这些给我们老师提出了警示,是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6、学生应用题分析能力差,稍复杂点的应用题就显得吃力无从下手,如最后一道应用题,学生不知道先求什么?
三、改进措施
1、夯实基础。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
2、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适时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热情。
3、力求让知识“活”起来。多开展活动,为学生搭建实战的舞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基础的题型入手,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6、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有充足的知识、能力储备。
第二篇:2018年春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单元评价检测(六)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野马..也,尘埃也
(
) (2)去以六月息.者也
(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 (4)讲信修.睦
(
) (5)男有分.,女有归
(
) (6)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8)一食或.尽粟一石
(
) 答案:(1)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2)气息,这里指风 (3)怎么 养 (5)职分,职守 (6)味美 (7)犹,尚且 (8)有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系向牛头充炭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选A。B.“直”同“值”, 价格;C.“食”同“饲”,喂;D.同“举”。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
而临之 培(4) “与”B.①教学相长也
②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我知之濠上也 ..D.①是谓大同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解析】选D。D项,“是”都是“这,这样”的意思。A项,用马鞭驱赶/马鞭;B项,促进/成长;C项,助词,无实义/代词,指“鱼乐”这件事。 4.下列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千里称也 .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解析】选C。“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 (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就不知道它好。
(3)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4)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来。 6.默写。(4分)
(1)知不足,________;知困,________。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2)心忧炭贱愿天寒 (3)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4)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7.(2017·东营中考)综合性学习。(6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2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2分)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3)示例: 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二、阅读品悟(36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9.“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马
说 韩 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骈死
(
) (2)见
(
) (3)等
(
) (4)策
(
) 答案:(1)(和普通马)一同死
(2)同“现” (3)等同,一样 (4)用马鞭驱赶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13.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作品赏析。作答时,注意两点:
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答案(示例):形象塑造方面: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虽 有 嘉 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 .(2)教学相长
(
) .(3)虽有至道
(
) .答案:(1)知道 (2)增长、促进 (3)即使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6.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答案: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1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 (
) .(2)上常临镜
(
) .答案:(1)兴起 (2)面对 18.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19.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要实现大同社会,需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全社会行动起来,做到人人都能诚信做事,和睦相处,相互宽容。 附【乙】【译文】
唐玄宗任用韩休做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谋求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三、写作(40分) 20.(2017·郴州中考)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牛汉因为遇见人生第一本书,他的没有幽默的童年才感应到了生命的快乐和梦幻。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③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遇见”即碰到,据题目提示语可知,“遇见”的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一切能体现“神奇”,给予你惊叹、遐思、回味、憬悟的东西皆可为文。
立意:本命题的主旨是让写作者在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发现、思考,表现其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神奇”的遇见,所以,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相遇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有了新的认知,等等。
构思: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为佳。比如,选择遇见亲人朋友,抒写一段感人的真情;选择遇见书籍,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选择遇见风景,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等等。
第三篇:部编版三上第八单元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玩得高兴的事。 3.明确并掌握默读课文的方法。 4.认识和“目”有关的字。
5.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给词语分类。 6.读背名人警句。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把自己玩得高兴的一件事写下来,表达出当时的快乐心情。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请教)
一、谈话导入,引出“请教”。
1.生活中,当你们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时,会怎么办? 2.板书“请教”。
3.请教别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别看它简单,其实大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请教中的学问。
二、示例引路,明白“请教”。
1.播放录像:星期天,一学生骑车去朋友家,半路上向一位老大爷问路。他没有下车,径直骑到老大爷身边大声问:“去李林家怎么走?”老大爷装着没有听见,继续在路边干活。
2.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板书。(用语礼貌表示诚意)
1
三、模拟情境,学习“请教”。
1.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情境。 2.同桌合作,选择一个进行表演。 3.学生上台表演。
4.师生结合请教的注意点进行评议。
四、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请教别人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交流。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那次玩得真高兴)
一、谈话导入。
你平时喜欢玩些什么?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高兴、印象特别深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玩得高兴的事。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在自己经历的事情中,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特别高兴的说一说。 2.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
(1)游戏娱乐活动,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扔沙包、跳绳„„ (2)同家人去玩,如:和爸爸去钓鱼、一家人去动物园玩„„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指导。
教师在习作内容上给予指导。(例如:写出当时是怎么玩的,把过程写清楚,还要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三、引导习作。
1.习作导入。
教师:同学们描绘的事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印象深刻,那现在就请你们提起笔,把你们玩的过程写下来,让大家一起感受你的快乐,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习作。 教师巡回指导。
2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佳作展示:
那次玩得真高兴
这几天,我们几个“狐朋狗友”只要一见面,就会津津有味地谈论上周的那场足球赛,真是太高兴太过瘾了。
上周六,我们一帮人约好一起去学校的足球场上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学校的足球场是袖珍型的,但是我们都很高兴。我们想象着自己就是罗纳尔多,就是齐达内,就是卡纳瓦罗。各自分配了任务,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我把球放在地上,走上前去,猛地用力一踢,球就飞了出去。大家蜂拥而上,纷纷抢着踢了起来。我队的同学个个都非常勇敢,争着向前去抢球。足球在地上骨碌骨碌地滚动着,又传到了我的脚下,我带着足球向前冲。对方一个同学趁我不注意时,从我身后跑上来想把足球抢过去。还好被我及时发觉了,我立刻带球往旁边一带,他扑了个空。然而,我甩开了这位同学,更多的对手却围过来了。在这关键的时刻,还好我队的郑家淇同学赶了过来,我急忙把球传了过去。呀!不好,郑家淇摔倒了,这下该怎么办呢?我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冲过去补救。对方队员眼看就要抢到球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前去,对准足球一踢,好!球径直进了对方的球门,那守门的同学呆住了。顿时全场欢呼了起来,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重新开球后,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一边愉快地交谈着比赛时的情景,一边出了校门往家的方向走去。 习作评析:作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小伙伴们进行的一场足球赛,比赛的过程叙述得具体、生动,再现了比赛的激烈和精彩,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和快乐。
2.全班同学听完进行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1.是否扣住了“高兴”。
2.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玩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3.用词、造句是否妥帖、顺畅。
三、学生评析。
3
1.小组评析。
让学生写好后再小组内交流。 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第四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读文中小朋友们的话。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默读的方法。
(1)默读时不要发出声音。(2)默读时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3)默读时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文中的字、词。 2.请学生认读。
3.说说这些字词都和什么有关。
4.你还能说一说与“目”有关的字吗?(学生交流汇报)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
(1)学生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说一说这些词语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 (3)分别用“陆续”“连续”“继续”再写一句话。 2.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 (1)请学生自读词语。
(2)请给这些词语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四、日积月累。
1.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 2.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话的意思。
4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4.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5.总结:这些都是与“爱”有关的名言警句。爱,给予我们温暖、希望和力量。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6.背诵名言警句。
第四篇:部编三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
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
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自主作业:
2 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 笛 罚 假 裳 2.交流、识记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真可爱
自主作业: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板书设计:
自主作业:
第五篇:苏教版三上语文复习第六单元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ào qí
qí ɡuài
mãi tàn kuànɡ wù
bâi kã
shū shū
dìqiào
páo gēn wân dǐ (
) (
)
(
) (
) (
)
(
) (
) (
) jiǎo yìn
fēn fēn
jī liâ
qì shì xiōnɡ xiōnɡ
mán bù jiǎnɡ lǐ
bù yóu fēn shuō (
) (
) (
)
(
) (
) (
) yī yōnɡ ãr shànɡ
pīn mìng
hóng liàng
yǒuqìwú lì
tuō xiǎn
zhēng chǎo (
) (
) (
) (
) (
)
(
)
xīn sī
chì bǎnɡ
shǒu bì
zhìhuìlǎo rãn
hánɡtiān fēi jī
dān xīn páng rán dàwù (
)
(
)
(
)
(
) (
) (
) (
) wú yǐnɡ wú zōnɡ
zì yóu zì zài wâi xīng
wãi xiū
zhuǎn yǎn jiān
jiū
jìng
(
) (
)
(
) (
)
(
)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石头书上的字是指__、__和__。画是指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解释“刨根问底” _________________。 2. 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___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___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小稻秧望着这群___的杂草,说:“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这群杂草___,___,__地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气得脸色腊黄,当场就病倒了。小稻秧遇到的“险”是指______,_____帮小稻秧脱了险。
3. 一架飞机在天空____地飞着。他一会儿__,一会儿__,一会儿___,觉得很得意。突然一声呼啸,一个____腾空而起。只见他___,___,____,转眼间便飞得____。
4. 航天飞机的特点是飞得____,本领__,可以释放和回收____。 5. 《竹石》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代)___(人名)。全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敬佩竹子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 既有“风”又有“雨”的成语:____、____、____
7. 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ào qí
qí ɡuài
mãi tàn kuànɡ wù
bâi kã
shū shū
dìqiào
páo gēn wân dǐ (
) (
)
(
) (
) (
)
(
) (
) (
) jiǎo yìn
fēn fēn
jī liâ
qì shì xiōnɡ xiōnɡ
mán bù jiǎnɡ lǐ
bù yóu fēn shuō (
) (
) (
)
(
) (
) (
) yī yōnɡ ãr shànɡ
pīn mìng
hóng liàng
yǒuqìwú lì
tuō xiǎn
zhēng chǎo (
) (
) (
) (
) (
)
(
)
xīn sī
chì bǎnɡ
shǒu bì
zhìhuìlǎo rãn
hánɡtiān fēi jī
dān xīn páng rán dàwù (
)
(
)
(
)
(
) (
) (
) (
) wú yǐnɡ wú zōnɡ
zì yóu zì zài wâi xīng
wãi xiū
zhuǎn yǎn jiān
jiū
jìng
(
) (
)
(
) (
)
(
)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石头书上的字是指__、__和__。画是指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解释“刨根问底” _________________。 2. 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___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___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小稻秧望着这群___的杂草,说:“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这群杂草___,___,__地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气得脸色腊黄,当场就病倒了。小稻秧遇到的“险”是指______,_____帮小稻秧脱了险。
3. 一架飞机在天空____地飞着。他一会儿__,一会儿__,一会儿___,觉得很得意。突然一声呼啸,一个____腾空而起。只见他___,___,____,转眼间便飞得____。
4. 航天飞机的特点是飞得____,本领__,可以释放和回收____。 5. 《竹石》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代)___(人名)。全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敬佩竹子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 既有“风”又有“雨”的成语:____、____、____
7. 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