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五精
第一篇:二轮复习专题五精
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冲刺200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金题回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内容方法点拨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跟踪练习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内容: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缴,孤飞自可疑。
简析诗歌的寓意。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考答案】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境界便很悲凉浑壮。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浪淘沙令 (北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王安石作此诗时正处在推行自己变法主张的时刻,他迫切希望得到君王的支持,以便"风虎云龙",完成变法大业。这首咏史之作,王安石通过回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的故事,表达他希望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的心愿,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给予了高度地赞赏。
清平乐 (北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景象: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晚春雨后的凄凉图景。下片词人被琵琶声勾起无限情思,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画堂朱户",而愿像"杨花"一样随"春风"飞向"天涯"。思想情怀:作者以杨花自喻,表示他厌弃画堂朱户、高官厚禄,立志要像杨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鹦鹉 (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首诗作者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菩萨蛮 (北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
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情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情景:上片回忆故乡早春的景况。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柔弱,但风已变得柔和;刚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心情很愉快。毕竟是早春,睡起还感到微寒,梅花插在鬓发上已经凋落。下片写思乡之情。此地春光虽好毕竟不是故乡,要忘却对故乡的思念,除非喝醉酒后进入梦乡。晚上点上沉香入睡,沉香燃尽了,醉还未醒。思想感情: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乡思强烈,也就是不忘被金国侵占的中原失地。从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有家难归的深切恨意。
第二篇: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4检测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二轮复习 专题4遗传、变异和进化专题检测试题时间:
7.图中所示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系谱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专题4遗传、变异和进化专题检测试题
是显性、a是隐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一、选择题
1.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性蜂(2N=32),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
单倍体,图为蜜蜂体内的某一细胞图(N=16,只画出部分染色体,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的子细胞DNA数一定为16
C.该细胞核基因转录已停止,细胞质中翻译仍可进行 D.该细胞若为雄蜂的精母细胞,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2.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测交实验是对推理结果的验证 B.基因型为AaBb的黄色圆粒豌豆,其自交后代中,圆粒基因的频率应是50% C.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的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一定是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D.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遗传物质加倍
3.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细胞会形成双链DNA分子,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以它为模板合成mRNA和子代单链RNA,mRNA做模板合成病毒蛋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合成RNA—DNA和双链DNA分别需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B.以RNA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包括翻译和逆转录 C.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只有病毒蛋白质外壳 D.HIV的突变频率较高其原因是RNA单链结构不稳定
4.图甲表示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乙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丙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的基因型为Aa
B.PKU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8与9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是PKU的概率为1/6
D.该地区PKU发病率为1/10 000,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出病孩的几率为1/202 8.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B.F1的表现型是白色
C.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 9.以下是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增添或缺失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10.下列各育种过程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A.小麦育种,F1自交,选择F2中矮秆抗锈类型,不断自交,不断选择 B.亲本杂交,取F1花粉,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选择所需类型 C.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物理法或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组织培养
D.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需用鉴别培养基鉴定,用病原体感染
11.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12.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有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形成
A.由图乙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B.若b1链的(A+T+C)/b2链的(A+T+G)=0.3,则b2为RNA链 C.若图乙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D.图乙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4个b基因
5.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在F1中选择杂交的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雄)×突变型(雌)B.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6.已知21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现有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假设他们在产生配子时,第21号的三条染色体一条移向细胞的一极,两条移向另一极,则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 A.1/2B.1/3C.2/3D.1/
4第 1页(共 6 页)第 2页(共 6 页)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二、非选择题 ②若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为杂合子。 13.(2013·新课标Ⅱ,32)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
15.如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回答:
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趐红眼:长翅棕眼:小趐红眼:小趐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据的遗传学定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________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14.金鱼草(2n=16)属多年生雌雄同株花卉,其花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花色有红色、白色和粉红色三种;金鱼草的叶形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叶形有窄叶和宽叶两种,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根据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
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
(1)图中A→D途径表示杂交育种,一般从F2(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开始选种,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__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方法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原因是。 (4)下列植物中,是通过图中F方法培育而成的植物是 ()
A.太空椒B.无子番茄C.白菜—甘蓝D.八倍体小黑麦16.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A.0≤N≤100%B.050%
(1)在组别1中,亲代红花窄叶的基因型为________,F1中粉红花窄叶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在高温遮光条件下,第1组所产生的F1植株相互授粉得到F2,F2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粉红花窄叶的个体占F2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金鱼草自花传粉不能产生种子,现有一株正在开红花的植株,若想通过以下实验来确定其是否为纯合子,请写出结果预测及结论。
实验设计:给该植株授以白花花粉,继续培养至种子成熟,收获种子;将该植株的种子培育的幼苗在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为纯合子;
13.[答案]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2)
4(3)0 1(或100%)
14. [答案] (1)AABB AaBb
(2)6 AABB、AAbb、aabb、aaBB 3/8
(3)观察并记录植株花色情况 ①全部植株只开红花 ②(部分植株开红花,)部分植株开白花 15. [答案] (1)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①甲×乙 ②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4)D
16. 答案 (1)基因库 多样性
(2)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 (3)选择 隔离 (4)B
第三篇: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2-1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二轮复习 专题2细胞的代谢时间:
1.酶高效性的曲线解读 专题2细胞的代谢
第1讲 酶和ATP
【网络构建】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2.影响酶活性的曲线解读
(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酶的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减弱,酶只有在最适pH,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作用都减弱。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去活性;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的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其活性。
3.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解读
1.酶与ATP在细胞代谢中有怎样的联系?
2.ATP与RNA的关系是怎样的?
【核心考点】
考点一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2013全国Ⅱ,6B) B.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2013四川,4C)
C.激素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2013安徽,2A) D.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2011天津,1A)
[拓展
]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①
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链接提升】 与酶有关的图表、曲线解读
(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在反应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跟踪训练1 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物质a可以是麦芽糖也可以是乳糖
B.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化学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图乙中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曲线②>曲线③
D.图乙中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曲线②>曲线③ 跟踪训练2 对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而言,下列符合其催化反应变化规律的曲线应是()
第 1页(共 8 页)第 2页(共 8 页)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考点二 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
(反应物+t1)+(酶溶液+t1),(反应物+t2)+(酶溶液+t2),(反应物+t3)+(酶溶液+t3)„„(反应
物+tn)+(酶溶液+tn)→反应物分解的速率或存在的量。 (2012·高考大纲全国卷)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
(2)适宜的pH: 骤:
设计思路:(反应物+pH1)+(酶溶液+pH1),(反应物+pH2)+(酶溶液+pH2),(反应物+pH3)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
+(酶溶液+pH3)„„(反应物+pHn)+(酶溶液+pHn)→反应物分解的速率或存在量。 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跟踪训练 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步骤和结果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
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1)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中的易错点拨: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①要注意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作用,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②必须将酶溶液的pH调整到实验要求的pH(加清水、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盐酸,或不同pH的缓冲溶液),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方可证明环境过酸或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避免在未达到预设的pH时反应物已与酶接触并发生反应。 (2)当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要注意: ①在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需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②若选(2)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实验中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反应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斐林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链接提升】酶的本质、作用及特性的实验探究 用的离子是__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 1.酶的催化作用实验探究 考点三 ATP的合成与能量代谢
对照组:反应物+清水→反应物不被分解(2013·高考海南卷)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实验组:反应物+等量的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2.酶的专一性探究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此实验中的自变量可以是不同反应物,也可以是不同酶溶液,因变量是反应物是否被分解。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1)设计思路一:换反应物不换酶
[提醒]ATP是“能量货币”,任何耗能的生命活动都需要,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合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
成ATP,但是不同细胞中ATP的合成场所是有差异的,特别要注意特殊细胞,如人体成熟红细胞对照组:另一反应物+等量相同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
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合成ATP。蓝藻细胞可在细胞质基质和光合片层中进行有氧呼吸
(2)设计思路二:换酶不换反应物
和光合作用,合成ATP。
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链接提升】 对照组:相同反应物+等量另一种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1.不同结构中“A”的含义归纳
3.酶的高效性实验探究
对照组:反应物+无机催化剂→反应物分解速率
实验组:反应物+等量酶溶液→反应物分解速率
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因变量是反应物分解速率。
4.酶的适宜条件的探究
实验的自变量(即单一变量)为温度或pH,因变量是反应物分解的速率或存在量。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转化和利用 (1)适宜的温度:
ATP与ADP转化发生的场所及相关生理过程 设计思路:
第 3页(共 8 页)第 4页(共 8 页)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2.总结概括实验原理,研究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基本知识,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建跟踪训练1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立关联。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特色训练】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1.下图表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跟踪训练2 磷酸化是指在某些物质分子上加入一个磷酸基团,如三磷酸腺苷(ATP)就是由二磷酸腺苷(ADP)磷酸化而来。下列结构中不能发生ADP磷酸化的是()
A.细胞质基质B.叶绿体基质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C.叶绿体类囊体薄膜D.线粒体内膜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易错判断】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1.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2013安徽,2D)()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2013全国Ⅱ,6D)()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3.(拓展)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A.研究细胞器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
4.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
C.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 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酶催化__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
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
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训练】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2.(2013·海南卷,12)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
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3. (2013·海南卷,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A.在A点时,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B.在B点时,反应底物浓度限制了酶促反应速率的提高 C.如果在C点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D.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会变小
5.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中,a点到b点的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的反应分别为:甲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
(5)图C表示了________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B.胃蛋白酶C.胰蛋白酶D.植物淀粉酶 6.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 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 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 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
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
甲组(20℃) 乙组(40℃) 丙组(100℃)
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
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第 7页(共 8 页)第 8页(共 8 页) 主动自信合作探究发展自己成就未来
第四篇:【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3专题:三农问题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考点1 基础知识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第 1 页 共 9 页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④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①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5、五代时:继续南移。
6、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六、关于土地兼并
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第 2 页 共 9 页
2、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七、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2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第 3 页 共 9 页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 4 页 共 9 页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第 5 页 共 9 页
一、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二、汉朝:编户制度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3、影响
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隋唐:租庸调制
1、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4、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四、唐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第 6 页 共 9 页
3、内容
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
①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④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五、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2、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六、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1、背景
①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②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
①赋役合并,征收银两。 ②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4、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第 7 页 共 9 页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七、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措施
①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1、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考点4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第 8 页 共 9 页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评价
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1、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2、影响
①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
②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三、美国的土地政策
1、内容: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2、影响
①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
②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俄国的土地政策:
1、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2、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无尝得到土地,改革不彻底。
第 9 页 共 9 页
第五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河流专题(含答案)
河流专题
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象
水资源:农业、工矿业、生活用水
水能:能源开发
航运:地域联系、经济发展
洪涝灾害:防洪、抗旱
三角洲、沿江平原、冲积平原:农业、聚居地
河流的基本概况:河源、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湖泊)、流经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状况。(描述角度)
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分析角度)
河流的水质状况,即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水资源)
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即灌溉、航运、养殖、发电、防洪、旅游等方面的效益如何。(联系人类活动的角度)
1.河流补给类型:
①雨水补给---------影响因素-降水量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雪春融)---影响因素-积雪量
③冰雪融水补给(夏)---影响因素-气温
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④地下水(稳定、互补)
⑤湖泊水(上游补给,中游调蓄)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降水季节
①时间集中
②不连续
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改善土壤墒情:水分状况)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水位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长度、归属(大洋水系)、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曲直、宽窄、深浅)
水系特征体现区域地形的基本框架:向心状、平行状、树枝状、羽毛状、扇状(天津海河)、网状等
3、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及其季节变化
(径)流量(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水能等
凌汛:有结冰期
低纬流向高纬
初冬或者初春时期(黄河上游宁夏段、下游山东段境内)
试对比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水系特征的主要差异。
水系差异要点如下:
长
江
(1)中游流经平原,河面宽而弯曲,落差小;
(2)沿途接纳很多支流,流程较长,水量较丰富;
(3)两岸湖泊密布,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黄
河
(1)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面窄而较直,为峡谷段(河床下切很深),落差大;
(2)接纳支流众多;但流程一般较短,水量较少;
(3)两岸没有湖泊。
试对比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水文差异要点如下:
长
江
(1)宜昌—湖口为中游;
(2)中游流经亚热带湿润地区,雨季较长,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慢
(3)雨带自南向北移动,汛期较长,支流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4)冬季不结冰。
黄
河
(1)河口镇—孟津为中游;
(2)中游流经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降水集中(7、8月),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多;流速较快
(3)汛期较短,干、支流同时进入洪水期,支流对干流调节作用差;
(4)冬季有结冰现象。
1【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拐弯处(丙附近),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
009米,平均深度2
268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可达4
500~10
070mm,生物物种丰富。
材料二 雅鲁藏布江水系分布图(图1),甲至丙河段7月水温和海拔变化图(图2)和我国部分水文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表(表1)。
(1)比较7月份①②河段水温变化趋势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简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降水特别丰富的原因。
(3)指出雅鲁藏布江丙河段的含沙量特征并分析原因。
(4)简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附近生物物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2.维斯瓦河是波罗的海水系第一大河流,被誉为波兰的“母亲河”。十九世纪中叶,维斯瓦河上游的克拉科夫河段实施裁弯取直。下图示意维斯瓦河水系。
分析裁弯取直对克拉科夫河段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走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处于长江由山区迁入平原的位置,其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因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河段大量沉积,人们不断筑堤坊水,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水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下图),而今,建议恢复河流的弯曲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1)说明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
(2)从湿地功能的角度,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措施来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在1962年~1971年期间,基西米河逐渐被渠道化为一条长90公里、深9米、宽仅100米的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组成的运河,河长缩短了38%,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图为基西米河渠道化示意图。
(1)分析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
(2)分析渠道化对基西米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且末绿洲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西汉以后,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成为今天的车尔臣河。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1)描述且末河自西汉以来河道变迁的趋势。
(2)分析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对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4)有人建议向且末河的古河道引水,让古河道重获新生。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波河(图中R)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河流汛期长,含沙量较大;流域为粮食(水稻、小麦)主产区。该国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R河平原上。图(丙)为波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威尼斯潟湖,是地中海区域内最大的湿地,位于波河的入海口附近。14~17世纪初意大利当局发现该潟湖逐渐发生不良变化,为此将很多汇入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尤其是17世纪初改变波河河口位置,最终引发了该潟湖新的环境问题。图(乙)为威尼斯潟湖南部简图。
简析河流改道外流对威尼斯潟湖的保护作用和产生的新环境问题。
9.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黄泥沙量仅为2.64亿吨,较天然来沙均值15.
92亿吨减少83.6%。虽然同期黄河径流量较天然时期年均值减少46%,但黄河含沙量却也大幅下降71%,降至目前10.8公斤/立方米。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走。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史所罕见。
分析2000年以来黄河水变清的原因和对黄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影响。
1.(1)差异:①河段水温升高;②河段水温降低。
原因:①河段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温增加;②河段支流多,冰雪融水汇入量大,使水温降低。
(2)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峡谷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特别丰富。
(3)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较高;人类活动少。
(4)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山脉相对高度大,气候(或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解析 第(1)题,据图2可知①河段水温升高,②河段水温降低。据图可知①河段海拔逐步降低,因此气温升高,水温增加;②河段支流多,冰雪融水汇入量大,使水温降低。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加上峡谷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特别丰富。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植被的覆盖率、地形的陡缓、降水强度的大小、径流量的大小等。据图可知丙河段主要位于其上游地区,此地人类活动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水土流失量小,含沙量小。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因素。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山脉相对高度大,气候(或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等,使物种丰富多样。
2【答案】河道长度缩短,河床比降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边坡变陡,容易溃堤;流速变快,加剧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河道弯曲度减小,水域和湿地面积减小,河汊减少;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析】裁弯取直后河道变短,其直接后果表现为两方面:①河床比降增大,水流速度加快;②湿地面积缩小。因此裁弯取直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河流流速与湿地的生态功能考虑。河水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边坡变陡,容易溃堤;流速变快,河水下泄加速,加剧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储蓄洪水、提供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因此河流裁弯取直,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
3.【答案】(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4【答案】(1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2)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河道特征分析导致泥沙沉积。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来源多,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2)恢复弯曲河道主要是增加湿地,联系湿地的功能进行分析回答。恢复弯曲即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增加了其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弯曲河道,使得该地区河流水域面积增加,增强了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5【答案】(1)该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造成河流年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洪灾多发。
(2)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裁弯取直使河道流程变短,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湖水富营养化,渠道化工程阻断了沼泽与周围的天然联系,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1)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措施来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可从影响该河的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即流量、流速、含沙量等;该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造成河流年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渠道化可水位和流量的季节变化;该河流域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洪灾多发,渠道化可裁弯取直利于防洪。
(2)
渠道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从对河流沿岸湿地、生物、水质等方面分析;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渠道化,会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影响湿地的生态效益;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影响湿地生态效益;裁弯取直使河道流程变短,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湖水富营养化;修筑堤坝等渠道化工程阻断了沼泽与周围的天然联系,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6【答案】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可以从增加河流的长度、河网的密度、湿地的面积、生物的多样性及河流的生产和自净能力来分析。
7【答案】(1)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由北向南退缩。
(2)由于气候变化,该区域炎热干燥加剧,南部高山地区的冰川不断后退(冰雪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由北向南退缩。由于地壳运动,且末河中下流区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改道,并沿断裂带发育成新的河道。
(3)河道变迁使古绿洲萎缩;在新河道两侧形成新的绿洲;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空间迁移。
(4)同意。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水资源,恢复古河道生态;形成新的绿洲,扩大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同意。古河道河床抬升,河水无法自流,人工抽水会增加成本;消耗有限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或破坏新绿洲的生态环境)。
【解析】1.河道变迁趋势主要从方向和流域面积大小两个方面去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
2.河道变迁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去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壳运动,导致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移动,河流下游地区主要沿断裂带发育,同时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可能是气候的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流域面积萎缩。
3.且末河道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绿洲面积也减少,绿洲的移动随河流而移动,同时居民点以及居民的生产活动也随绿洲即随河流而移动。
4.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考查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若是同意,可以从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湿地的功能去答,若是不同意,可以从水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上升去分析。
8【答案】保护作用:汇入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
新环境问题:淡水和泥沙汇入减少,环境变化(盐度升高);生态破坏;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读图乙,河流改道,汇入潟湖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有利于保护澙湖。但是,河流改道,淡水和泥沙汇入减少,澙湖环境变化,可能盐度升高。可能导致原来的生态平衡破坏。汇入水流减少,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等新的环境问题。
9【答案】原因: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中上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蓄大量泥沙;沿岸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对河流泥沙的过渡开采;流域农村地区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土地荒芜,植被恢复。
影响:侵蚀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床加宽加深;凹岸侵蚀作用加强,凸岸堆积作用减弱,河流容易改道。
【解析】2000年以来黄河水变清的原因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工程建设有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上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蓄大量泥沙;沿岸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对河流泥沙的过渡开采;流域农村地区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土地荒芜,植被恢复。
黄河水变清对下游河段河床的影响主要从外力作用堆积和侵蚀的角度分析:下游水量大了,侵蚀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床加宽加深;凹岸侵蚀作用加强,凸岸堆积作用减弱,河流容易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