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第一篇:南昌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南昌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报建指南
南昌县建设工程报建办理程序
南昌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窗口
办事指南
一、审批事项
(一)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1、申报材料
⑴县政府抄告单或批复;
⑵建设工程计划的批准文件,属外资企业的提供注册证明及报
告;
⑶标有近期现状的1:500或1:1000地形图一份(南昌市统一的
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的地形图);
⑷属房地产开发项目应附开发单位资质、营业执照复印件(查验
原件);
⑸申请报告、单位介绍信、经办人身份证、工作证复印件(查验
原件)。
2、办事程序
受理→现场踏勘→规划审批会研究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或复函→
出件
3、办理时限
⑴政府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的项目,办理时间为5个工
作日;
⑵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的项目,办理时间为10个工作
日。
注:报建单位取得建设项目选址项目意见书后,应委托有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详细规划。
(二)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申报材料
⑴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附图(属
公开拍卖的土地,提供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国有土地使用土地权出让合同及附图);
⑵出具详细规划(平面图、鸟瞰图);
⑶申请报告、单位介绍信、经办人身份证、工作证复印件(查验
原件)。
2、办理程序
受理→提出审查意见→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复函→出件
3、办理时限
2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送县政府审批,县政府审批后1个工作日内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复函。
(三)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
2、县政府相关批文;
3、计划批文;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规划设计条件复印件;
5、国有土地使用证及附图复印件(查验原件);
6、1/500或1/1000用地红线图一份(含用地地形地貌及道路红线、道路拐点坐标的地形图);
7、经批准的规划总平面原图、鸟瞰图及单体效果图,并提供建筑方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8、施工总平面图两份,图上应标明下列内容:①周边地形(包括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②各项规划控制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红线等;③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下和地上建筑)、层数、栋号等;④标注拟建建筑间间距及拟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间距;⑤标注各类经济技术指标。
9、建筑专业施工图三份(施工图审查通过应加盖规划管理专用章,规划科存一份、报一份给质监站、另一份报县房管局);建筑定位图(即含有建筑拐点坐标的总平面图)一份;全套建筑施工图电子文档;
10、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图审查报告一份(原件);
11、日照分析报告(高层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的)一份(原件);
12、因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需要提交的其它相关材料。
2、办事程序
受理→发放南昌县建筑工程申请表、建设工程审批表及报建项目
详细登记表(电子版)→集中会审→会审部门签署初审意见,不同意须修改的提出书面意见→规划部门审批并出招标函告、规划告示牌通知单→报建单位出具标底审核表及相关材料到窗口领取缴费通知书到交行缴费→出件。
3、办理时限:15个工作日内
(四)办理工程建设招投标
1、招标准备 ⑴城建股函告;
⑵工程项目招标情况告知书(一式三份); ⑶工程的投资计划批准文件;
⑷国有土地使用证书或建设工程用地手续;
⑸建设资金已落实(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或保函); ⑹施工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并通过设审; ⑺地质勘察报告;
⑻设计、勘察单位设计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2、招标
⑴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
⑵江西省建设工程施工招标审查备案表(一式二份); ⑶委托招标代理人委托合同及招标代理机构营业执照、资质证
书、工程技术人员(复印件加盖公章);
⑷投票资格审查表(一式三份); ⑸投标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 ⑹招标文件(一式七份)。
3、监理
⑴监理单位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⑵总监岗位证书、监理合同、实施计划、项目监理工程师证书(复
印件加盖公章)。
4、投标
⑴投标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⑵法定代表人证明或委托代理书; ⑶安全资格证书;
⑷项目经理资格证书及五大员上岗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⑸外来队伍应提供登记证件; ⑹施工投标文件。
5、备案
⑴施工招标评标报告书(一式二份); ⑵招标投标情况的备案报告(一式三份); ⑶中标通知书(一式五份); ⑷施工合同(一式八份)。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内
(五)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1、申报材料 建设单位需提交资料
⑴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一式五份); ⑵《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⑶监理合同;
⑷见证单位及见证人授权书; ⑸中标通知书(招标办盖章); ⑹施工承包合同(已审签);
⑺勘察、设计、监理、开发、施工单位资质及营业执照复印件(加
盖原单位公章);
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⑼全套施工图纸(已盖审签章); ⑽设计审查报告、设计整改意见及回复; ⑾监督费用已收通知单; ⑿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需提交资料
⑴安全监督申报表(一式四份);
⑵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投保单(施工单位盖章); ⑶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费回执单(银行盖章); ⑷安全措施。
2、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内
(六)办理《工程施工许可证》
1、申报材料
建设单位提交材料 ⑴颁发施工许可证申请书;
⑵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⑷中标通知书(原件);
⑸建筑、安装、装饰工程承包合同(原件); 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申报书(原件);
⑺监理单位资质证书、营业执照、项目监理工程师(复印件加盖
公章);
⑻项目监理合同(原件); ⑼监理书实施计划;
⑽建设资金已落实证明材料(原件); ⑾计委批文(原件); ⑿施工图文件审查(原件);
⒀房地产开发公司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⒁已缴规费通知单。 施工单位提交材料
⑴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⑵项目经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⑶五大员上岗证(原件及复印件); ⑷施工组织设计; ⑸具备施工条件证明。
2、办事程序
受理→审批→发证
3、办理时限:2个工作日内
二、审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法》、《南昌市
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三、收费指南:详见附表
四、窗口联系电话:5737501
中心投诉电话:5737500
第二篇:南昌港集装箱码头工程是交通部长江水系内河航运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防城港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内容介绍
防城港是全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之一,西南沿海地区的3个全国主要港口之一,全国19个集装箱支线港之一。防城港有大小商港、渔港20多个,防城港水深、避风、不淤积、航道短、可用岸线长。经过30多年的发展,防城港现有泊位29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15个,专用集装箱泊位年通过能力为25万标箱,年实际通过能力超过2500万吨,是全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也是重要的铁矿石、煤炭中转基地和四大水泥出口基地、十大接粮港口之一,承担着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大宗货物进出的主要转运任务,与全国及世界70多个国家、地区的220个港口通商通航,开通至深圳、香港、海防、新加坡、釜山等多条集装箱航线。特别是防城港20万吨级码头的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港口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深水大港是连接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200多个港口通商通航的优势保障。发挥防城港深水大港的港口优势,建设保税物流园区(B型)以及其他海关特殊关税区,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成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带动防城港相关产业发展。 工程简介:
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位于杭州湾口,远离大陆30多公里,是世界上首座外海依托岛礁地形建设的大型集装箱枢纽港,规划岸线长10余公里,布置30多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以上。
二期工程位于洋山深水港区中部,码头岸线总长1400m,建设4个7万吨级集装箱深水泊位(兼顾15万吨级船舶靠泊),码头前沿水域泥面高程为-16.0m;港区陆域总面积约88.83万m2,进出港闸口一座,候工楼建筑面积7490m2,配置12台集装箱岸边起重机(其中10台为吊具下80t、外伸距65m的双起升双40英尺)和37台轮胎式龙门起重机。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10万标准箱。工程于2005年6月开工,2006年12底建成投产,2007年9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概算投资57.01亿元,竣工决算56.40亿元。
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海域水深、潮流强、含砂量高,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条件差、规模大、工期紧。在外海岛礁特定条件下,建设大型集装箱枢纽港区在国内外尚无先例。与一期相比,二期工程面临港区陆域纵深受限、软弱土层更深厚、基岩裸露范围更大、地基条件更复杂、工期更紧等一系列难题。在充分依托并运用一期工程已获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外海岛礁港口建设管理和设计理念,优化结构,突
破技术、工艺、工法是解决二期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并按期安全建成确保高效运营的关键。
针对难点和特点,二期工程实践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创新技术,确保了二期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地按期建成投产,其中深水大直径砂桩地基加固成套技术,在国内首次形成并实施;自主开发的全工况水下阳极块焊接摄像监测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专利;自主开发的振冲自动监控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一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专利;成功创新应用斜顶桩板桩墙承台接岸结构新技术;创新外海深水大直径嵌岩桩平台施工技术;集成应用地基加固技术,有效控制了道路堆场复杂地基的差异沉降;成功将新型抗氯盐硅酸盐水泥应用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确保了结构使用寿命,满足设计要求。
二期工程实体结构质量可靠,码头线形美观、棱角分明,道路堆场外观平整光洁,线条顺直,工程耐久性达到设计要求,结构变位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港内交通通畅,运行安全高效。经二期工程国家竣工验收委员会验收,工程质量总体评价为优良。
工程建设中无质量、安全事故,多项单项工程质量获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南昌港集装箱码头工程是交通部长江水系内河航运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是我省“十五”交通建设重点工程,港址位于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水湖工业园区——南昌赣江大桥下游6公里处的赣江西河左侧。与10
5、320、316国道公路和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在工业园区内交汇,与昌北机场相邻,与昌北水路货运港区相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的集散地,是发展现代综合物流的重要基地。
南昌港集装箱码头工程是迄今为止我省最大的内河港口建设工程,也是目前我省最大规模的集装箱专用码头,项目总投资1.58亿元,陆域面积16.3万平方米,港区岸线595米,建设2个1000吨级泊位,码头泊位长200米,堆场及道路8.8万平方米,生产及附属用房8940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为5万个标准集装箱。该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项目法人为江西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由南昌港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工期为2年,并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2005年4月竣工投产。
南昌港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对于进一步发挥水运优势,加快集装箱运输发展,推动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提高水路运输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完善全省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对于进一步发挥南昌市的港口城市优势,完善“一江两岸”城市规划,建设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对于进一步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把我省建设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城市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目标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篇:荣昌县规划局
关于2009年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今年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以规划管理为龙头,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六个荣昌”建设,实现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宜居程度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逐渐提高,一个繁荣生态现代文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初步显现。2009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城市拓展骨架达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3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46.9%。
一、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情况
(一)重质量,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有序推进。在完成市级专家评审和市级行政部门评审的基础之上,顺利通过县政府和县人大审议,并按程序上报市政府审批。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和我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今年我县启动并完成了河包、清流、远觉、铜鼓等四镇总规修编工作,基本实现镇街总规修编全覆盖,提前两
年完成市级新一轮镇街修编目标。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并完成了昌元、双河、盘龙、仁义等镇5个城乡统筹示范推进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完成盘龙、双河两镇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编制工作;完成荣昌县城乡客运规划、荣昌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并完成峰高、广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和广顺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二)重把关,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年县政府共审批修规项目31个,审批建筑面积443.29万平方米,其中开发建设项目11个,面积194.59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97项,建设规模168.30万平方米,开发建设项目17项,建设规模76.53万平方米;核发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94项,面积50.80万平方米,其中,开发建设项目22项,面积达32.81万平米;收取规划综合费495.3万元,其中开发建设项目规费350余万元;完成“拓新•红城”精品小区规划项目,推出了“儿童公园”、 “昌州故里特色街区”、“濑溪河右岸景观设计”、“东邦城市广场”等一批优秀城市景观设计;完成莲花广场改扩建规划设计、人民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和奥林匹克广场的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五星级酒店建设、畜牧科创中心建设;完成450户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规划编制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22处农民安置工作,启动13.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1200户“康居农户”和10个康居点的规划工作;完成22座垃圾中转站和12座城镇公厕的规划选址等。
(三)重监督,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监督检查。自觉接受县人大的监督,
主要领导多次主动上门征求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定期向市、县人大代表汇报工作;为更好的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对今年收到的18件议案提案,逐一清理,落实领导、具体科室,局主要领导亲自率队逐一登门进行回复,此举深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好评;注重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制定出台了《荣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修改管理工作的通知》(荣昌府发[2009]61号),并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了《荣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通知》(荣昌府发[2009]57),强化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严格履行行政效能监察执法职能,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筑案件,共查处案件67件,强行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达2400余平方米,自行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依法收取罚款14.36万余元;收到群众来信来访以及上级部门交办件45件、来电咨询、投诉案件89件,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100%;主动配合市规划局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4次。
(四)重基础,强化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和基础性保障。组织开展镇街规划管理人员规划业务培训2次;全国公招引进总工程师一名;县财政纳入预算600多万元用于城乡规划编制、基础测绘等,切实保障了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完成了广顺黄家大冲4平方公里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会同相关部门在县莲花广场开展了测绘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份,宣传图册近1000份;开展了老城区7平方公里地下管线清查,建立地下管线数字化平台;完成规划区5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压缩为1:1000地形图工作。
(五)重建设,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全面推行阳光规划。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对规划局内设机构权限进行了重新划分,实现了各科室的相互监督;建立了镇街城乡管理机构,确定了镇街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初步理顺镇街规划管理体制,镇街规划管理工作纳入考核;大力实施阳光规划,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利用规划网站、规划展示厅、宣传专栏等方式,加强宣传和公示力度,网站点击人数上万人次,展厅接待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贺坚、市长王鸿举等领导和四川省、市、县参观团及参观群众近万人次。为进一步发挥规划展示厅的窗口作用,全力做好畜科论坛期的接待工作,我局在国庆期间再次对规划展示厅进行了门面装修。
(六)重服务,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为促进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县政府年初确定的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规划管理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攻艰克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能力,完成东湖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正全面进行项目招商工作;北部新区五星级酒店建设全面推进;全力牵头完成白塔坡片区改造项目148户拆迁安置工作,并启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完成工人俱乐部片区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东门水口寺片区改造项目主体工程达30%。主动做好民心工程项目方案制定、用地手续、拆迁红线、拆迁方案、安置方案等工作;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主动服务项目业主,在供电、供水等方面主动出面协调,帮助解决困难,处理相关矛盾。对民心工程采取特事特办,跟踪服务,合并办理等方式,
进一步减少了办件环节、节约了办件时间。在行政收费上,严格依法进行,做到应收尽收、该免则免。
(七)重配合,主动服务融资工作。积极配合有关单位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先期规划资料,为全县各项目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及民心工程项目的立项、策划、包装提供规划支撑;配合县财政局、县兴荣公司开展融资工作提供了完整的规划技术成果,为全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做了大量工作。
(八)重协调,全力策应成渝城际铁路南线方案。主动策应成渝城际铁路南线方案,积极与成渝城际铁路客运专线设计单位、重庆市规划局、评审专家等进行沟通联系,使成渝客运专线经停荣昌成为现实,也使成渝城际铁路荣昌段线型更接近城市规划区,火车北站更靠近主城区;在过境线路的方案优化中,密切配合设计单位,主动联系,优化设计线型,大大减少了铁路建设的征地拆迁量,也减少了过境线型建设对沿线群众、企事业单位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提升了荣昌城市的区域地位,向渝西川东经济高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九)重教育,强化反腐倡廉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有关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坚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党性教育,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局“一把手”上党课,强化党性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痛击腐败》,以“7•
26、3•23”为警示,做到“警钟长鸣”;召开《守住廉洁红线 规划美丽人生》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
会;利用规划网站、《荣昌城乡规划动态》公开局党风廉政建设公开承诺;组织企业代表、镇街分管领导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强防腐意识,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
(十)重治理,全面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和税费清理工作。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及上级部署,从6月起,我局及时会同县监察局、县国土资源局召开协调会,研究部署并开展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清理项目78个,变更项目11项。清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变更项目均依法按程序进行,无人为变更规划、擅自调整容积率的情况出现。依据文件要求,此次专项治理的范围只针对主城区进行,工作组以此为契机,将清理范围扩大到全县;对清理出来的84个项目全部按要求上报市规划局,在远郊区县中上报项目最多,收集资料最为齐全;在市局的抽查中,充分肯定了我县上报项目与微机报件管理系统所反映的情况一致,受到市规划局督察办的充分肯定。同时,按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正着手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税费清理工作,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实施清理方案。
(十一)重发展,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市、县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严格按照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学习全覆盖。活动过程中,坚持高举“一面旗帜”,围绕“一个主题”,充分利用“一个载体”,采取“七个结合”,开展“五个配套活动”,完成“五篇调研成果”,着力解决“六个问题”,新建“八项制度”,整改落实“七项工作”,实践活动做到了“两促进,两不误”,群众满
意率达100%,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十二)重交流,成功承办重庆市2009年规划建设管理现场会。4月23日,全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场工作会在我县召开,除主城九区外31个远郊区县有关领导和部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为做好承办工作,我局积极制定方案,及早部署;为方便参观人员,我局利用一周的时间策划了《荣昌城区规划便民地图》。同时,在现场管理会上向参会单位多方学习,对工作中的困难进行交流总结,对各参会单位的工作动态和进展情况及时掌握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规划管理视野,有力的提升了规划队伍的规划管理水平。
(十三)重党建,“联建共创”工作卓有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联创共建党支部的联系和交流,推进城乡党建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我局与联建共创支部开展了 “加强城乡党组联创共建,推进城乡党组科学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支部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帮扶对象11户,帮扶特困户2户,资助贫困大学生一人,资助金额2000元,赠送支部空调一台约5000元,邀请支部党员参观荣昌规划展示厅,开展联谊活动,丰富了支部实践活动内容,促进了联建共创支部科学发展。
(十四)重宣传,积极策划《荣昌城乡规划动态》。为更好的宣传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展现荣昌新的发展面貌,引导招商工作的加速进行,我们在充分利用荣昌规划展示厅、荣昌规划网站和固定宣传专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公示宣传渠道,重新策划和搭建了一个可以让广大市民参与、交流的新的平台,《荣昌城乡规划动态》,其内容涵盖城乡规划
工作动态、工作研究、政策法规、审批动态、规划公示、廉政建设、规划成果等,为群众参与规划、了解规划,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今年来,我局共完成了四期动态编撰,发行近万册,深受群众好评和喜爱。
(十五)重彰显,组织开展“印象荣昌”“拓新红城杯”城市规划摄影赛。为了反映荣昌县改革开放30年城乡规划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走过的辉煌历程,为建国60周年和第四届畜科论坛献礼,我局组织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荣昌印象”“拓新•红城”杯城市规划建设摄影大赛,此次大赛历时2个多月,共收到县内外摄影爱好者参赛作品200余幅。参赛作品既表现城市规划整体形态,也表现了城市风貌、特色建筑、园林绿化、住宅小区、旅游景观、乡村民居、夜景灯饰等城市要素的作品。经大赛组委会组织、市摄影协会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2幅、一等奖4幅、二等奖8幅、三等奖16幅、优秀奖30幅。
(十六)重保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县领导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规划部门和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对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主动参与重大规划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的审议。为配合村规划管理职能的转变,主动提出增加规划队伍编制,强化规划管理队伍力量。
总之,在2009年工作中,我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五高标准”,认真落实国务
院3号文件精神,切实履行规划管理职能,充分调动规划管理队伍积极性,有力推进了“宜居荣昌”建设。
二、2009年工作反思
2009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和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认真对照83万棠城百姓殷切希望,我们深感自身存在的不足,无论是在规划编制还是规划管理中,无论是体制建设还是党风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从规划编制看,主要表现在投入经费不足、规划水平不高、开拓创新不足、思维观念不新、城市特色不够,缺乏城市精品和亮点等问题。 从规划管理看,主要表现在深入基层不多、主动服务意思不强、指导镇街规划编制力度不够等问题。
从队伍建设看,主要表现在队伍人员不够、忧患意识不强、业务学习不多、人才引进不易、后继人才断层等问题。
从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来看,主要表现在我们服从大局的战略意识还不强,长远谋划的思维还不够,主动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的意识还不够等问题。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全局上下始终锐意进取、攻艰克难、迎难而上,工作中有成功也有不足,我们将继往开来,全力以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
三、2010年工作意见
2010年,我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将继续围绕“跨越发展、提速升位”、
撤县建区和建设繁荣生态现代文明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切实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在把握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尺度,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面推动“宜居荣昌”建设,努力开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设和谐宜居新荣昌。
(一)2010年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充分依托荣昌特有的山水体系和建设用地条件,在继续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注重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推进城市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强化小尺度空间和城市细部规划设计,严格实施好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突出城市风格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全面推动城市建设沿着渝西川东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跨越前进。
(二)工作重点
1.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总目标,接照宜居荣昌建设的总要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编制水平,完成县城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设计,充分展示荣昌城市山水交融、绿树成荫的环境特色和现代典雅的建筑风貌。
2. 进一步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科学制定控规指标,突出各城市组团的功能特色和建设风貌,注重城市开发强度和开敞空间的控制,强化城市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2010年完成主城区黄金坡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
规划编制;开展主城区太阳浩组团外围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县政府片区黄桷树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提升开发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水平;开展城郊结合部零星地块的清理,优化零星地块的规划设计;协助各镇街做好建设项目土地“招拍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中心城区人行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
3.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的体制机制,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新的《城乡规划法》和《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把乡村管理纳入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之中,真正实现城乡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优化规划管理部门内设机构的设置,分离规划管理权限,按照用地审批、方案审查、规划许可、验收执法等工作职责重新设置科室,实现内部体制的自我监控。
4. 加强城乡规划基础保障工作,全面完成老城区7平方公里地下管网勘察工作,建立运行全县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平台;完成龙集镇1平方公里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补测路孔镇总规编制所缺1:500数字化地形图;开展中心城区地形图维护工作。
5. 继续开展镇街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并完成路孔、龙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完成路孔镇总体规划编制及风貌设计;启动安富镇火神庙保护规划修编。继续加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协助有关镇街加强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开展农村居民点建设;继续配合县建委、县新农办开展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全面完成双河、盘龙、仁义等镇城乡统筹推进村、示范村规划编制。
6.继续做好民心工程及重点工程的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管理的综合
协调能力,全力服务民心工程及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民安置房、廉租房及棚户区改造等工作。
7.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法》、《测绘法》和《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测绘管理条例》的宣传、学习和培训,重点加强对镇街“一把手”、分管领导、城建办、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广大干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增强从业人员依法行政能力,促使其依法履职。
8.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充实队伍力量,完善执法体系,加强规划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章建筑。探索完善规划批后跟踪管理机制,切实遏制违法建设行为,探索推进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司法应诉工作。
9. 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努力构建“和谐规划”。建立完善集体审查制度、规划方案公示制度等,依法按程序审批,规划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强化机关内部管理,树立热情服务意识;继续利用规划网站、宣传专栏、《荣昌城乡规划动态》等宣传平台;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全面做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回复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10.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全面开展对镇街规划管理的效能监察,力求镇街规划管理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
11.加强统计工作管理,建立完善统计制度,按时汇总统计数据,及时
上报统计资料。
12.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建立规划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第四篇: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8—2015年) 新昌县人民政府
目
录 前
言. 1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11
三、主要防治任务. 14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21
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28
六、保障措施. 34
附表:
1.新昌县主要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点基本情况一览表„„.附-1
2.新昌县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一览表„„.附-3
3.新昌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附-4
4.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附-8
5.新昌县2008-2015年重点地质灾害点监测实施安排表„..附-10
6.新昌县2008-2015年地质灾害点勘查治理实施安排表„..附-11
7.新昌县2008-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附-12
附图:
1.新昌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1∶172000)
2.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72000)
前
言 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新昌县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全县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也不断加大,并不断向山区拓展,加之气候异常,新发生地质灾害点有增多趋势。虽然上一轮规划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使部分群众免于地质灾害危害,但现今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仍然繁重。在新形式下,地质灾害的防治在于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提升和应急能力的加强,合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变被动应急防治为主动预防,前瞻性地预防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效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适应构建和谐新昌的要求,为新昌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地质安全保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08]57号)、《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和绍兴市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文件,并结合新昌县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相关规划,编制《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在全面、系统收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及相关规划和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和发展目标编制而成。是我县2008年至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适用于全县范围。
规划基准年2007年,规划期自2008至2015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中东部,绍兴市东南,行政区隶属绍兴市。辖3个街道,8个镇,5个乡,415个行政村,县域面积1212.8平方公里,人口43.55万(2007年底),平均人口密度358人/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截至2007年底,全县公路里程达1200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约522公里,乡村级公路约677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医药、汽车零部件、制冷核心部件、轴承制造、纺织机械和旅游业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连续多年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2007年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生产总值1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达到35011元。区内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城建方面,实现由新昌江流域向三江流域跨越,创建“三江”发展时代的战略目标,通过外联内拓,优化县域空间发展结构,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同时培育特色镇,并加大对欠发达山区发展的帮扶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交通方面,以强化重点公路建设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为重点,完善“三纵九横”交通网,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儒磐线等主要干线的公路网。水利方面,在重点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安排农村供水扩建工程及污水处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在旅游方面,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科普考察等新型旅游,加大大佛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等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整合力度,构建旅游休闲基地。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 新昌县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6.6℃。年均降水量1313mm,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 9月,且东南部山区雨量相对丰富,常形成暴雨等气象灾害,诱发山洪及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境内发育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流域面积1209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支流多,落差大,水力资源较丰富。
新昌县属浙东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下降,可分为山地、丘陵台地和河谷盆地三个层次。山地丘陵、台地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0%以上。山地丘陵区溪流发育,河流切割较强,全县最高峰位于小将镇的菩提峰,海拔996m。
新昌县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南褶皱系第一级构造隆起带的南端,境内山地丘陵区出露大面积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在盆地边缘及台地区则以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岩和上新统玄武岩夹沉积层为主;东部和南部的沙溪镇、儒岙镇和小将镇分布大面积的以花岗岩类为主的侵入岩,“三江”沟谷地带则沉积了大面积的松散堆积层。县域山区地质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发育,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空间展布起着控制作用。由于地质构造破坏及岩石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在玄武岩台地斜坡区和局部山体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地质灾害现状
新昌县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广、相对集中、稳定性较差、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其发育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多与修路、切坡建房、附加荷载等人类工程活动相关,强降雨则是最直接的引发原因。
根据上轮规划及2003-2007年新发生、发现地质灾害的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全县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类,共计111处,已发生地质灾害点64处,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其中2003-2007年期间,新发生地质灾害11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中滑坡86处,占灾害点总数的77.5%,崩塌14处,占12.6%,泥石流隐患10条,占9.0%,地面塌陷1处。按规模分,大型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2%,中型26处,占23.4%,小型77处,占69.4%。
滑坡:是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灾种,共86处,其中大型8处,中型25处,小型53处,以浅层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和岩、土质混合型滑坡次之,人为削坡、加载和强降雨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玄武岩台地区分布最多,达60处,占全县滑坡总数的69.8%,为大、中型滑坡主要分布区域,具有威胁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以表层土质和岩质、土质混合滑坡为主,主要特点为蠕滑变形,与表层岩土体及下部基岩中软弱层-褐煤层、粘土层相关。玄武岩台地型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治理难度大;其他滑坡地质灾害主要为道路、房屋建设引发,分布零星,规模小,易于治理。
崩塌:我县发育较少,共14处,中型1处,小型13处,多分布于低等级公路沿线和房前屋后地带,以岩质崩塌为主,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难于防范,但规模一般较小,易于治理。
泥石流:我县泥石流分布少,上一轮规划中确定4条泥石流沟。经全县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后,共发现10条泥石流隐患沟谷,均为低易发,主要分布于沙溪镇、城南乡等低山丘陵区。
地面塌陷:仅1处,系由开凿引水隧道引发,现已稳定。
上述111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经过上一轮规划期间监测、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的实施,其中已有一半以上的灾害点已搬迁移民,或得到治理,或已趋于稳定。根据是否具有潜在危害对象、规模大小、危害程度及易发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其中有60处不再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余下的51处灾害点因列为全县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本轮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的重点对象。这51处灾害点对2324人的生命和3820万元财产构成威胁。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县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我县成立了政府负责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监管职能,并延伸到了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和国土所,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安全。针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制定出台了《新昌县地质灾害移民避险安置实施意见》、《新昌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新昌县防汛防台应急预案》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形成了以汛期防灾应急为主的应急预案、预警预报、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处置制度以及治理、应急排险、搬迁避让等治理工程实施制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2003-2007年期间全县共完成各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20余项,基本从源头上遏制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深入进行。继2002年完成了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后,又陆续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县16个乡(镇、街道)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编图以及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工作,此外还开展了新昌县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七星新区、大市聚镇集镇及新昌轴承特色工业园区、儒岙镇规划建设镇区等新昌县重要工程规划建设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评价工作以及10余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通过以上调查工作的开展,基本查明了全县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对稳定性与危害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群测群防监测体系逐步完善。在县域内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防御体系,对103处灾害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并给予经费补贴。针对受威胁对象发放了1000余张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并利用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干部及村民、师生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对灾害点主要责任人及监测人员组织专业培训。通过宣讲,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群众报灾的主动性和积极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防灾自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专业培训,监测队伍素质得到了提高,主要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基本掌握了简易监测、记录方法和巡查内容、灾害前兆识别以及各项防灾制度等,促进了全县以基层为重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的完善,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我县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及应急小分队。2003至2007年的每年汛期,安排人员对全县重点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和抽查,及时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紧急避险和应急排险,先后派出100余个小组2500余人(次)开展紧急检查和排险,对34处灾害点的3150人(次)实施紧急转移,对10余处地质灾害点实施应急调查和排险,使190余人脱险,免遭地质灾害危害。特别是在2007年10月“罗莎”台风期间,我县发生10余起地质灾害,县政府迅速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群众,并对多处规模较大、危害较严重的灾害点开展了应急排险调查,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每年汛期虽然险情不断,但成功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3—2007年全县财政共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采取以搬迁避让为主、治理和监测为辅的防治措施,实施了搬迁避让25项、勘查治理8项,消除了一大批地质灾害隐患,使2446人的生命免受地质灾害威胁,其中搬迁避让707户2156人,治理脱险290人,社会效益显著。基本完成了上一轮规划预定的近期目标。
按照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百矿示范,千矿整治”的有关要求,我县共实施治理废弃矿山6处,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生态环境,还盘活了部分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显著。其中小寺岙及般若谷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大佛寺景区景观建设相结合,建设成为风景旅游区。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较困难。全县目前需搬迁人口仍较多,但面临自筹置房资金困难、搬迁移民再就业压力大、搬迁安置点土地资源稀缺等困难。因经济问题困扰,群众积极性低,加大了搬迁防治工程的实施难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全县已查明的灾害点中尚有51处需要重点防治,威胁着2324人的生命和3820万元财产安全。随着工程建设活动继续,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以往地质灾害点及近年来形成的人工边坡,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率较大,成灾的可能性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的建设有待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尚未得到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备案制度尚未形成;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和防治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组织有待加强。管理机构薄弱、管理技术人员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的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长效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六)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康庄公路”建设以及他工程建设有向周边山区拓展的趋势,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工程建设强度和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加大,造成的危害也会进一步增大。
全县尚有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城镇建设区、玄武岩台地斜坡区,在一定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暴雨事件频发,以往未发生地质灾害的人工边坡,特别是位于高、中易发区内的人工边坡、自然斜坡、沟谷,在强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加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新昌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新昌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地质灾害防治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受灾害威胁群众脱险、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防治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社会防治,变消极被动的应急处置为积极主动预防,从源头防止地质灾害,同时积极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构成的威胁。
突出重点,保障安全。重点抓好易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优先安排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灾害点、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以防治。讲究实效,带动和推进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全县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全面规划,按轻重缓急进行有序、有计划的防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功能区建设、环境保护、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结合,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帮助山区群众脱险、致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加强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职责。明确界定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落实相关主体的防治责任。
完善制度,依靠科技。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加强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应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及实效。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制度及各项政策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情况和危害程度全面掌握;建立地质灾害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体系,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通过监测预报、应急避险、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脱险;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得到进一步遏制,形成积极、主动、有预见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具体目标:
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至2010年底,对现有和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复核,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点动态管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山区公路沿线、玄武岩台地区重要城建区和经济区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评价;适时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预防。健全和完善全县地质灾害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防灾水平、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到100%,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备案制度,加大防治措施实施的监督力度。
地质灾害应急。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急处置、救援系统和避险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立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装备精良的应急小分队,以能满足县域内突发地质灾害时,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指导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治理。通过应急排险、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到2010年全县已查明受主要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40%以上。至本规划期末,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害的威胁,新增地质灾害基本消除隐患。
三、主要防治任务
(一)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进一步开展本县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的现状,为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开展现有和新增地质灾害点复核工作。2009-2010年对全县现有和新增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防治现状等,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核和评价,特别是对规模在中型以上的灾害点,应重点核实,力求符合实际,为探索建立并实施地质灾害点动态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提供基础数据。
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县交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加强山区公路以及其他新建和改建高等级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评估工作,2009-2012年完成约450公里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其他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县水利主管部门及风景旅游管理部门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适时选择重点水库、风景旅游区、矿山集中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县建设、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规划的中心城镇建设区、村镇规划区、重点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建设区、新农村建设、山区学校建设、搬迁避让安置点建设等实际情况,开展详细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建议,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保障。
(二)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动态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复核制度,对现有和新增的地质灾害点的变化趋势、危害程度变化以及防治措施落实和实施情况进行复核,根据复核结果调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数据库,修订防灾方案以及监测预警体系,变更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动态管理。
探索并建立统一管理与分级分类、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管体制。按灾害点的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和防治难易程度将地质灾害划分为重点防治点(A类)、较重要防治点(B类)、一般防治点(C类)和历史灾害点(D类)四个级别。县负责A类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和B类灾害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管工作,乡(镇、街道)配合防治工作实施;B、C类灾害点作为乡(镇、街道)主要防治和监管对象,各村配合防治工作实施;D类灾害点不再作为日常监管的对象,可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组织人员进行巡查。根据对各类地质灾害点动态变化情况复核结果调整其防治级别,更新信息管理数据库。
对规模小、危害程度轻、责任主体明确、易于治理、且治理经费1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点,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由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治理,采取简易治理措施消除其隐患。对规模大、危害程度较大、地质条件较复杂、经费投入大的灾害点,严格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范和规定,进行勘查和治理,或采取搬迁避让。
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主体承担治理责任和费用。地质灾害的责任认定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和检查。
健全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本县51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及相应的管理和工作责任制。对纳入群测群防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点落实责任主体和监测责任人,并根据地质灾害点特征、监测责任人的素质,合理选择监测手段和方法,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巡查和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和险情要按规定及时上报,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应急、预防、危险性评估和备案、“三同时”监管以及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值班、灾情速报、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现有的制度。根据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建设及要求,制定并适时出台地质灾害动态管理与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地质灾害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要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监管要求、地质灾害工程防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以上工作,使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能够前瞻性地预防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和信息、资源共享,根据省、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发布的信息,结合我县雨情变化情况,探索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适时发布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预警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
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及其管理和运行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交通、水利、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参照上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订、完善、修订和更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在充分利用水利部门山洪灾害避难场所的基础上,补建地质灾害避难场所。加强由国土、建设、交通、水利、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和地勘单位技术人员组建的应急小分队和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的建设,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切实做好台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中易发区的险情巡查,监测预警,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和省、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信息,适时启动应急预案,转移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并根据险情或灾情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
按照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与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土地整理等相结合,根据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危害程度、防治技术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分别实施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
搬迁避让。对规模大、危害范围广、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且自然环境条件差,不适宜人居的灾害点,在调查论证基础上实施搬迁避让,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脱险。2009—2010年安排完成10~15处地质灾害点的搬迁避让。2011—2015年,根据对已查明灾害点长期监测的实际情况,对稳定性差的灾害点继续安排搬迁避让工作。
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小,危害程度较轻,易于治理、费用低的已查明灾害点以及新近发生的、条件简单的灾害隐患点,在调查的基础上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2009—2010年期间预计安排10-15处灾害点应急排险,2011—2015年预计安排20-30处灾害点应急排险。
勘查治理。对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消除隐患。2009~2010年期间安排3-5处灾害隐患点实施勘查治理。
通过上述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搬迁避让等治理工程,到2010年使现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40%以上,至2015年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除危害,新增地质灾害点及时予以防治,基本消除隐患。
(五)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
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严格落实易发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城镇总体规划、集镇、村庄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加强对评估成果审查的监督和备案,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100%。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本行政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成果中提出的防治措施、“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六)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新昌县实际情况,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农村建设的选址、旧村改造、移民迁建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调查、论证和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加大农村地质灾害基本防治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以地质灾害点及相关防治成果等信息资源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利用与开发,至2015年基本建成安全稳定、功能完善、服务管理、服务社会、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网络。
(八)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点建设 根据《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中要求及我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实际情况,在地质灾害分布较为集中的玄武岩台地区建立1~3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群专结合监测示范点建设。
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搬迁避让、综合防治等示范点(区)建设,使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是相对,而又随时间变化的概念。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主要因素,综合运用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10000乡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编图、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以及本次灾害点核查等成果,将全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附表3)。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全县共划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6个片区,面积38.1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梅渚镇、澄潭镇、回山镇等玄武岩台地区。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人口集中,分布大面积的玄武岩夹粘性土、褐煤、砂砾石以及白垩系软硬相间的砂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等,斜坡区地势较陡,表层碎石土厚度大,并夹有相对软弱的粘土,切坡和加载极易引发大面积的表层土体和岩质滑坡。区内发育主要地质灾害点22处,占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总数的43.1%,均为滑坡,其中中型以上滑坡18处,区内受主要地质灾害威胁人数1627人,占全县威胁人数的70.0%,威胁资产2530万元,占全县威胁总资产的66.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全县共划定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个片区,面积153.03平方公里,占县面积的12.6%。主要分布在新昌县城区-大市聚镇、新林乡北部、回山等玄武岩区以及镜岭镇沿江两岸、南明街道、城南乡局部地带。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分布大面积玄武岩夹相对软弱的沉积层和河湖相软硬相间的沉积层,斜坡区地势相对较陡,表层堆积厚度较大的松散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切坡和加载易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18处,占全县现有地质灾害点总数的35.3%,以滑坡最多,达15处,崩塌1处,泥石流隐患2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528人,威胁资产1017万元。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全县共划定地质灾害低易发区6个片区,面积共902.8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4.4%。主要分布在新昌县东部、中部及南部低山丘陵区。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10处,占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9.6%,其中滑坡5处、崩塌3处、泥石流2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160人,资产253万元。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三江河谷地带及玄武岩台地顶部,面积118.7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9.8%。在区内的玄武岩台地顶部的局部地带发育小型崩塌地质灾害点1处,威胁人口9人,资产20万。
(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结合新昌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城镇及重要工程建设布局、旅游开发、人类工程活动等特点,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易损性大小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性大小,将全县划分地质灾害重点和一般防治区(附表4)。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
全县共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3片,总面积245.3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0.2%。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35处,占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的68.6%,受主要地质灾害点威胁的人数2068人,威胁资产3506万元。
(1)新昌县城区-大市聚玄武岩台地斜坡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1)
基本概况:该区位于新昌县北部,包括新昌县城区、大市聚镇、梅渚镇玄武岩台地斜坡区,面积约99.42平方公里。该区位于新昌县城市建设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工程建设区以及梅澄经济组团、大市聚经济组团区,本区人口密度大,改造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范围广、强度大。区内总体属玄武岩台地地貌,地形变化较大,分布玄武岩夹粘性土、砂砾石和软硬相间的砂砾岩、粉砂岩、泥岩等,斜坡地带分布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碎石土。
地质灾害概况:该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和中易发区B-
1、B-3区的全部以及部分低易发区,是我县最易引发地质灾害区之一,区内分布7处滑坡和1处泥石流。其中中型3处、小型5处,稳定性差或较差,或低易发泥石流。危害程度方面,重大级1处、较大级6处、一般级1处,威胁人数363人,资产871万元。城镇、道路、水电建设、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开挖山体、切坡、加载等,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潜在经济损失大。
防治工作重点:玄武岩台地区的规划重点建设区块、沿新昌县城区山体工程建设区,规划阶段需综合考虑所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并开展详细地质灾害调查;开展新昌县城建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以及新昌县城区-大市聚镇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区内地质灾害点采取搬迁避让为主,工程治理和监测为辅的措施,至2010年末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40%以上,到本规划期末,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本区防护重点是新昌县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昌县七星新区以及新昌县城区玄武岩台地前缘斜坡区的工程建设区,人口聚集区以及公路沿线。
(2)澄潭、回山玄武岩台地斜坡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
2、I-3)
基本概况:两区位于新昌县西南部的澄潭、回山玄武岩台地前缘斜坡地带,面积145.96平方公里,包括澄潭镇、回山镇、东茗乡、双彩乡等乡镇玄武岩台地区和镜岭镇沿江两岸。两区属于新昌县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区内玄武岩台地区人口相对密集,边缘分布有澄潭镇工业和经济建设区、镜岭镇工业区等。属于玄武岩台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分布玄武岩夹河湖相沉积砂砾石、褐煤层、粘性土、风化壳等以及软质和硬质沉积岩组,斜坡区松散堆积物厚度大,并夹有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软弱的粘土层,总体工程地质性质差。区内修路、工业区、居民区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
地质灾害概况:区内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2、A-
3、A-
4、A-5区以及中易发区B-5全部、低易发区C-1部分,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27处,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中大型7处,中型12处,小型8处,均属稳定性差或较差。危害程度方面,重大级3处,较大级21处,一般级3处,威胁人数1605人,资产2635万元。区内可开发土地资源较少,与斜坡交接的山间谷地区、斜坡区及玄武岩台地区将成为未来工业、居民区重点建设区,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潜在经济损失大。
防治工作重点:严控玄武岩台地斜坡区工程活动,工程规划阶段需进行地质灾害专项论证;开展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示范区及群测群防示范区以及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群专结合监测示范点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区内地质灾害点采取监测和搬迁避让为主,勘查治理为辅的防治措施,至2010年末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40%以上,到本规划期末,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本区防护重点是玄武岩台地斜坡工程建设区、人口聚集区的村庄、风景旅游区、拟建儒磐线沿线。
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II)
除重点防治区外,全县共划定3片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共计面积约967.42平方公里,占县面积的79.8%。区内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16处,占全县主要地质灾害点的31.4%。其中滑坡8处、崩塌5处、泥石流3处。规模方面:中型2处、小型14处。危害程度方面:较大级8处、一般级8处,威胁的人数256人,财产314万元。 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是:预防为主,建立和健全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应急救援系统,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和监测预警工作;认真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严禁在玄武岩台地斜坡区随意堆放工程弃土弃渣及排放生活生产用水,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必须勘查治理的灾害点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到本规划期末使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害危害。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大市聚镇集镇及新昌轴承特色工业园区、改建36省道沿线以及玄武岩台地斜坡区中的人口聚居区、工程建设区、城南乡上任村周边沟谷及高等级公路沿线及风景区等。
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一)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为保障我县主要经济建设区地质环境安全,对工程活动强度和地质灾害分布集中的新昌县城市建设区、梅澄经济组团、大市聚经济组团等玄武岩台地区开展1:10000比例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专项调查,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查明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特别是查明玄武岩台地区古滑坡分布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其稳定性、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科学划定工程准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建议,为建设部门规划工程建设区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由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交通主管部门及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2010年底前完成,预算经费:60万元。
(二)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
围绕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构建良好安全的地质环境条件,全面开展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详细查明山区低等级公路沿线,特别是“康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发育特征,对其稳定性、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价,总结分析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引发地质灾害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至2012年,完成全县范围450公里的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调查比例尺1:10000~1:5000。
该项目由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和落实,县交通部门协助,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指导,2010年前完成试点乡(镇、街道)的调查, 2012年底前完成全县调查,预算经费90万元。
(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分队建设
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健全和完善应急机构,加强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由国土、建设、交通、水利、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和地勘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组建的应急小分队和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的建设,到2010年建成一支具有高素质、装备精良、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极强的应急小分队和救援队伍,适时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我县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同时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级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应急机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迅速地协助组织人员疏散和灾后自救。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应结合山洪灾害避灾场所建设,落实或建设避灾场所,建立明显的应急标志。
该工程由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牵头,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每1-2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预算经费400万元。
(四)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
根据新昌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危害程度、防治技术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分别实施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
(1)搬迁避让。经专项调查论证后,对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不合理,自然条件差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分批搬迁避让。至2010年安排10~15处地质灾害点620余人搬迁避让工作。根据对地质灾害点的长期监测结果,结合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村民搬迁意愿,到2015年对有威胁人员的且稳定性差、治理难度大、经济不合理的灾害点进行实施搬迁,预计安排15~20处,涉及760余人。
(2)应急调查、排险。对规模小、危害较轻、治理技术难度小和新增的地质灾害点实施应急调查、排险,消除隐患。2010年末完成 10~15处已查明和新增地质灾害点应急排险工作,减少受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威胁人口130余人。2011-2015年期间根据新增地质灾害点及对已查明灾害点监测实际情况,实施应急调查、排险,预计安排20~30处,涉及威胁610余人,并根据应急调查结果,开展搬迁避让、工程勘查治理等工作。
(3)勘查治理。对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严重且治理费用又远小于预期损失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勘查治理。至2010年安排3~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勘查治理工作,减少威胁人数200余人。
该项目由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县农办、民政部门、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共同实施完成,预算经费:1653万元。
(五)地质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在以往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成功能完善、方便实用的地质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以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1万乡(镇、街道)地质灾害易发区图、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应急排险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成集地质灾害点、易发区、防治分区、小流域泥石流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管理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采集、查询、统计、发布等自动化。通过地质灾害点的复核,不断更新地质灾害点发展趋势变化情况和防治管理级别,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动态管理,相关部门能及时查询、了解县域内地质灾害及防治动态变化,提高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决策和快速处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开发易发区管理、用地审批、项目申报、地质灾害防治监管相结合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工程建设、城市和集镇、村庄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程监控。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防治信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及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人民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水平。
该项目由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设、交通、水利、气象和通信等部门协助,在2015年前完成,预算经费200万元。
(六)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为推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探索一条适应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及技术方法,选择防治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灾害类型、重大地质灾害点、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各类示范工程的建设。
开展专业监测示范点建设。根据新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特点,结合省、市专业监测点建设,选择位于玄武岩台地区的回山镇下山滑坡作为专业监测示范点建设。将回山镇下山滑坡建设成为省级地质灾害示范点,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区,成为研究玄武岩台地型滑坡成因机理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试验场,推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发展。
开展新昌县城建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我县城建区可开发土地资源稀缺,周边山区位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发育,不规范的人类工程活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同时城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工程建设强度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勘查治理、搬迁避让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汛期监测预警预报等工作的开展,探索一条高效、适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县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开展澄潭镇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示范区建设。认真调查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分析搬迁避让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搬迁方案进行科学的论证,落实好搬迁避让安置点的规划、评估、建设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与宅基地的土地整理等工作,探索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新模式、新方法,使下山脱贫与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有机结合,提高群众积极性。
开展澄潭镇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监测示范区建设。开展人民群众基本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以及相关制度法规宣传、简易监测方法传授,落实重要灾害点主要责任人和监测人员,适时开展监测人员监测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动员全体群众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之中,不断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自觉加入地质灾害巡查监测、预警和防治之中,使澄潭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真正得以落实,探索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新方法、新形式,推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该项目由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县农办、民政部门、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2009-2012年期间完成,预算经费:500万元。
六、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是县政府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实行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设、交通、水利、气象、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监管检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应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汛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组织、落实群众转移和安置,以及统计、上报灾情和隐患等。各村(居)民委员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协助、配合和实施工作,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工作等。
县人民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本县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计划,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政绩评价。
完善地质灾害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领导责任制。特别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价和监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
(二)健全基本制度,强化管理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有的地质灾害项目管理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值班、速报制度,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以适应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动态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突出重点防治对象,按计划实施一般防治点的防治。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执法力度。县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执法监督力度,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通过政策、法规和规划,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职责。
(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规划》实施经费主要由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等组成。2008-2015年预计各级财政投入经费3151万元(见附表7)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和保障机制,专款专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在积极争取部、省、市支持的同时,县人民政府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地质灾害防治,同水利建设、公路建设、下山脱贫、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化程度,同时尽最大努力解决搬迁群众安置和再就业的培训工作,提高群众搬迁积极性。经认定属于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和费用。
(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及相关大专院校的科技优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将地质灾害调查、预报、监测以及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综合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的科技含量,扎实推进群测群防和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预报成功率。
(五)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通过各种媒体,利用节假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活动,特别是要有计划的开展面向基层乡(镇、街道)、农村、学校、厂矿企业及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灾害隐患点附近的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第五篇:隆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
第十六期
隆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编2009年4月21日
多方联动 抓好结合 整体推进
隆昌县乡镇环境综合治理注重实效
隆昌县各乡镇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多方联动、抓好结合、
整体推进。
黄家镇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实行“六级联动”。一是党政班
子整体联动,抓落实、做示范。二是机关、驻镇单位、学校、企业联动,按照责任区抓落实。三是村、社区两委干部联动,严格奖惩。四是居民小组长和社长联动,实行绩效考核。五是小区负责人和楼长联动,抓好辖区治理。六是居民和群众代表联动,发挥监督作用。目前已组织整治行动9次,清扫街面14300平方米,清除卫生死角30处,清除垃圾194吨,清除“牛皮癣”179条,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胡家镇建规章、保投入、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建立
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胡家镇付家桥场镇管理相关规定》等制度。同时发放了《场镇管理综合整治告市民书》,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在资金保障方面,已投入5.5万元。其中投入 1
1.5万元布置城乡综合治理固定大型宣传标语3块,投入2万元增设固定垃圾池4个。投入2万元集中处理邓隆路和付家桥社区场镇垃圾。
迎祥镇以“五点四线”为重点全面展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迎祥、高星、广田、新庙、凉山高庙五个居民点着重清理街道、集贸市场、工地、停车场、网吧、垃圾场、污水沟、广告、标语等。扎实抓好四条公路沿线的整治。在成渝公路、迎高公路、迎广公路。三新公路沿线重点清理乱涂乱画、乱牵乱挂、乱丢乱扔,并在沿线书写悬挂规范宣传标语20条、栽种绿化树240株。通过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云顶镇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到了宣传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督促到位。抓好“六个一”,即配好一个领导班子,分工抓落实;组建好一支队伍,配备专业保洁人员;增设一批环卫设施,解决好垃圾处理不规范问题;建好一套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规范环境卫生行为;掀起一场宣传高潮,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开好一次总动员大会,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人民战争”。目前已发放宣传单11200份,办专栏简报11期,组织整治行动14次,整治效果较明显。
山川镇坚持治理与治愚治陋相结合;坚持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环境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重点对“两线”“两区”,即邓隆公路、隆泸公路沿线两侧,山川场镇区域和曙光
新村核心区。通过领导带头、全民参与、精心组织、加大力度,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成效。
各乡镇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宣传氛围浓、班子组建强、落实责任制、治理力度大、特色工作多、收到效果好。累计发放宣传单83050份,悬挂宣传标语390条,办专栏简报25期,组织治理行动163次,清扫面积99万平方米,清除垃圾1052吨,清除卫生死角728处,“牛皮癣”1470条。违章占道经营、乱吐乱扔、乱停乱放、违章搭建等受到了查处。
主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王猛书记、张勇县长、国
成主席、发杏副主任、红军副书记、黄英部长、志伟书记、尹忠副县长、刘均部长、李萍副县长、铭鑫副县长、俊明副县长、厚林副县长、钟诚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