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第一篇:如何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政治课
教师如何引导政治课教学
广西象州县中学
苏文君
邮编545800
手机13367526102 主要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二是引导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三是给予学生人格力量的感染。
关键词: 教师
如何
引导
政治课
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出现两种情况:或者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或者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性。前者将教学过程只看成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是附加上去的,是起辅助作用的;后者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性,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唱独角戏,甚至越俎代庖,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想谈谈政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政治课。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目的的设定。其主体性的表现是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学生的学习意向是由学习动机驱使的。 在没有进入学习活动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处于潜伏状态的。教师在进行教授内容前,首先是将学生的欲望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的、静止的状态,引到积极的、运动的状态。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学生去追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旦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热情,教师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是教师搞好教学的第一个关键点。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在教学中就利用读图,再现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国家制度》这一章时,学生很难理解国体、政体的含义,也不明白人民民主专政的真正内涵为什么是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只是一味的硬背。但由于不理解背了过后就忘,学生感觉很苦恼。为此,我就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了抗日战争及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升起鲜艳红旗的画面,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1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画面,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和雄伟蓝图,伴随着雄壮的《国歌》旋律,使学生融入到一个由形、光、声、色等凝成的音乐氛围中,学生的整个心灵受到震撼,深深的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例子。这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引导学生的启发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填鸭式的教学,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现代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那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学生在理解与运用知识中的矛盾,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极性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
1、高一阶段,扭转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思维定势,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思维培养目标:能搜集和整理材料并对现实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培养自学能力,能从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养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
具体做法是:(1)搜集和整理资料,点燃思维火花。学生在搜集和整理资料中,产生了许多课堂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引起思考。(2)指导自学方法,强化思维动机。自学方法指导分三个层次加以训练:第一步,由教师分析精读教材的步骤与方法,指导查阅资料;第二步,列出问题式自学提纲,指导学生根据提纲自学归纳;第三步,由学生经过精读教材和查阅必要的图册文献,独立思考,列出自学纲要或画出知识框架图。让学生自觉学习,必须首先调动其积极性,强化思维动机。(3)加强辨析训练,感受思维严密。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我们充分利用 2 高一经济学知识的思维严密性,通过辨析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使学生真正重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自觉性。
2、高二阶段,优化学生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高二的哲学课,本身是一门科学思维方法课,充分利用此学科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根据高二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思维培养目标: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强化辩证思维能力,能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在上述目标下,以高二思想政治课知识为载体,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从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哲学中的概念、原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对物质概念的教学,设计四个教学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列举看得见的物质现象,包括肉眼和借助工具能观察到的物质现象即自然现象,还包括看不见的社会现象;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共同属性:可知性、运动性、客观性;第三步,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意识现象。前面概括出的共同属性并不是物质所特有的属性,意识同样具有可知性和运动性;第四步,从整个物质世界的角度,让学生概括出最高的共同属性,即客观性。由此得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通过这一分析、综合的过程,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感受能力、思考能力、评价能力、抽象能力都可以展示出来。
事实上,学生在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巧妙释疑,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发展。哲学概念和原理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参与抽象概括的过程并突破其中的障碍以及教师的抽象概括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组织是否合理、引导是否恰当。面对哲学观点,把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与学生认知的特点合理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思维过程的设计,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
(2)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①运用联系观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我们在学习和复习一些基础知识时,充分运用因果联系,弄清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形成知识链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搞清局部。政治课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整体中的一个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 3 整体意识和系统化的能力。每当一个章节知识学完,我们都要求学生把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罗列出来,形成知识网络。如学完高一《经济常识》第一课后,就要求学生围绕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规律四块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深深地懂得,政治课的知识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充满联系的知识体系,只有掌握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灵活把握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当同学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他们通过某一个知识点,发散到整体知识体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途径。②运用矛盾的观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我们综合了经济常识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价格与价值、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速度与效益、积累与消费、生产与消费等概念和哲学常识中的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等概念,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③运用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对通货紧缩问题的认识,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从眼前利益来看,通货紧缩对人民的购买力来说是有利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从长远利益来看,通货紧缩对人民利益是不利的,因为通货紧缩时物价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最终仍然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集中了教材中的类似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既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又具备了创新思维。
(3)加强演绎训练,增强分析综合能力。如材料分析题:某贫困地区领导人认为,脱贫不仅靠政策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学习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益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此题难度较大,我们教给学生理清思路的方法,首先对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搞清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有什么要求;其次对材料进行分析,找到材料与基础知识的结合点;然后根据分析的思路和答题的要求组织答案,先写出理论,再写该地区在这方面的表现。这是一种建立在分析综合基础上的演绎回答法。我们通过对这种题型的大量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演绎的答题能力迅速提高。
3、高三阶段,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高三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集中训练阶段。我们确定了如下目标:能对各种知识和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比明辨是非;能对政治课所有知识进行重新分解组合,综合成一个新整体去评价说明社会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做法是:(1)利用概念、原理的对照、比较,培养学生分类比较能力。比较有宏观上的对比、微观上的对比、纵向横向的对比、同类比、异类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宏观上的对比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等;微观上的对比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国家与民族等;纵向横向比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对比;同类比有税收的作用与财政的作用对比、股票与债券对比;异类比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国家经济职能的对比、经济学上的“价值”与人生观上的“价值”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学生认清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也学会了比较的方法,提高了知识的分类比较能力。
(2)利用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系统化的能力。系统化是通过概括、掌握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形成一个有序整体,即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以辩证法的知识系统为例,培养学生的系统化能力,第一层,联系观、发展观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人和规律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寻求联系,追求发展的基本方面;第二层,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和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关系、人和规律的关系,都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三层,对立统一思想在若干对范畴上展开和深化,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思想的展开和深化。第四层,最后得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分析,更重要的是找到知识的交接点。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一个整体。这不仅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化能力。
5 (3)开展时政性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2007年把和谐社会、义务教育中的“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柱状图、曲线图、漫画、地图等展现出来,配合巧妙的发问,让学生思考,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挖掘提炼材料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这些现象,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最新的,又是社会上的“热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呈现出情绪饱满、精神愉快、充满自信、联想丰富的最佳状态,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体现出来。同时,教师结合教学的需要,只给学生专题的名称,而专题资料的搜集、整理,知识的运用分析都必须由学生自身来完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处于独立思维的状态,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方法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人格力量的感染。
常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开启学生理想的人生航向。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对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他们的人生境界就在教师的日复一日的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日渐高远。
因此,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文化修养上,政治课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吸收营养,同时还应该积极关注天下大事、要事,及时更新知识。这样才能在给学生上课讲解分析时,信手拈来,达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句话,东西南北中样样都了解,让学生在听你讲课的时候感觉到老师真不简单,老师博学多才。平时让学生感到老师多才多艺,这样学生对你就建立了信任感。这还不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必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工作中努力培养和提升并表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让学生知道你既是知识广博的老师,还是言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人生导师和可敬可亲的朋友。这样,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成为现实,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引导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并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就一定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把政治课学好。
【参考文献】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技巧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分析
6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课教案范文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讲述的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法规、公约和守则──如交通标志、足球比赛规则、法律制裁等,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规则,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则,理解越是文明的社会,规则和制度就越多,这些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师生共同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初步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制度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规则或制度的作用。
难点: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罗大佑的《游戏规则》。让学生感受规则
师: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
(学生跟着一起唱)
〖歌曲完毕〗
师:你对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每个人都有一套游戏规则
脸上你看不到手中你抓不紧心里头心照不宣游戏规则
好象是为大家好象是为自己目的可能都一样游戏规则
有时候你会输有时我不会赢输赢是一半一半游戏规则
歌德说: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那么对于规则,如果我们也游戏规则,会怎样呢?
出示图片,图片中显示在交通非常拥挤的马路上,有一个人快速横冲马路的情景,我并用声音和圆圈的标志指出这个人的做法。提出问题:这个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为什么?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根据教材内容,分三步走:生活中的行、体育运动、法律都离不开规则。对于生活中的行,让学生猜一猜各种交通标志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来猜。并结合农村实际,让学生“想一想”?对于生活中的体育运动,通过学生认真观看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堂抢答:同学们看到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需要规则吗?引出足球需要规则吗?有哪些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等问题?对于生活中国家制定的规则----法律,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与公正。并举出成克杰的犯罪依据与事实。引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信息交流,互评互判
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互相讨论商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吗?
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使学生明确论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突破重点和难点,深化主题。
提示:可以从正面找一些“党和国家下决心依法治国、惩治腐败、维护法律尊严”的事例,说明“国家法律在制裁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安全、公正和效率,得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离不开规则的结论;也可以从反面列举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危害──说明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或制度,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安全、公正和效率,得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同样离不开规则的结论。
(四)整合知识,延伸拓展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再度重温生活离不开规则。在课外探究方面,引用视频: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警察与小偷》中的片断来让学生找一找“规则”(包括交通、法律等),培养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给学生以思考。
七、课后反思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引入;通过漫画引入尊重,诚信等话题
二.知识点
(一)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1)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尊重从我做起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二)以礼待人 1.待人礼为先
(1)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3)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
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4)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2.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举止端庄、文明。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三)诚实守信 1.诚信无价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标识。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2.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三.练习
• 1.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下面关于尊重说法错误的是()
• A.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B.尊重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尊重能够减少摩擦,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和谐关系 • D.尊重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表现在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 2.炎炎夏日,小辉光着膀子走进图书馆,大家纷纷躲避。这说明() • A.大家不尊重小辉 • B.人们太没礼貌
• C.小辉不懂得尊重他人 • D.小辉是个自信的人
• 3.尊重从我做起,尊重他人要做到() • a.积极关注,重视他人b.平等对待他人 • c.学会换位思考
d.学会欣赏他人 • A.abc
B. Abd C. bcd
D.abcd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较轻 物权法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二 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三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4 教学反思
该课知识点: 1.违法无小事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是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 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尊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刑法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处罚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2.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法律
1.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2.诉讼
(1)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2)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紧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做到见义智为,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一)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1.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2)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责任你我他
(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 (2)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 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人人都尽责,社会才美好。
(二)做负责任的人 1.不言代价与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付出: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承担责任的回报: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3)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无论怎样,我们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付的责任。 2.我承担 我无悔
(1)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同样不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出色。
(2)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3.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诗篇。 课后反思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一)关爱他人
1.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1)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我们每个人都被他人关爱着,也都在关爱着他人。 (2)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3)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2.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要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
(2)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只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
(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关爱他人时,要保护好自我,也不伤害到他人。
(三)服务社会 1.奉献助我成长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升,境界不断提高。 2.奉献社会我践行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一)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1.认识国家利益
(1)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
(2)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3)国家利益涉及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
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1)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国家独立自主不、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2)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辅相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维护国家利益最终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
(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用合法的方式有序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2.捍卫国家利益
(1)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要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1.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1)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2)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维护国家安全
1.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 (1)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1)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2)每个公民都要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一)关心国家发展 1.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
(1)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2)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感到自豪。 2.对未来充满信心
(1)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人均收入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人均收入差距大。
(2)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劳动成就今天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国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
(2)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2.实干创造未来
(1)把中国梦变为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辛勤和汗水。
(2)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 重任,让青春放出绚丽的光芒。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课听课有感
“情动、心动、行动”的道法课堂
---名师工作室2017年11月1日展示课有感
宁桂梅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而今天的两节课就是用教育创造感动,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一、使学生情动。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借趣激情,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两位授课教师都运用了现场小品展示,模仿父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态度,模仿同学间的只言片语体现的对他人的关爱。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的过程中动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创境育情,在教学时,两位教师语言感人,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创造独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中和他人的关爱中,师生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如临其境。形成了道法课的无痕效应。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以情传情,田老师的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邱老师的令人感动的藏族妈妈,使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留下来感动的热泪,教师情、学生情、父母情三情合一,达到了情感共鸣的佳境。
二、使学生心动。 感动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爱学生,让学生感动,才是有效的教育。田老师从班主任的角度,结合父母对孩子们的爱,转移到班主任对孩子们的管教是爱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教师的爱,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在互爱中懂得爱,学会爱。
两位授课教师中能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重视每一位还孩子的成长,并对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抚慰。都有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体验课堂的快乐。
三、使学生行动,延续感动。
两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后,学生情感饱满,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们能做到爱父母,爱他人。延续这种感动,长期的感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道法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四篇:怎样才能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各科教学都有所转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鲜活的和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教材灵活,内容丰富,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紧扣新课标,紧密结合学生相关情况展开并进行,一切从学情出发,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探索,我有几点见解与各位同行一起分享:
一、启发性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思考还未想通、准备解答还有些困难的“愤悱”之感。
二、创设民主学风,师生互换角色
“学习的天敌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就算老师讲的天花乱坠,这个讲台也是可悲的,因为学生没有成为主角,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了教师灌输的思想,自己并没有开动脑筋,获取自己的思想成果。就现实情况而言,就算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但因为和教师的观点和书本上的观点相左,学生也不敢说出来,因为这有可能会被老师以为故意唱反调,因此,只能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换的课堂教学表面的祥和与平静,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得麻木,思维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别无选择,只能死死记住教师所勾画的知识点,换的一个理想的分数。一句话,这样的教学,就实质而言是置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于不顾。为了突破这一陈旧的学风,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创设民主教学的环境,允许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下,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
三、转变思维,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再是死知识,是鲜活的,灵动的,和学生的成长紧密相连,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相信学生有一双慧眼,启发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学会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走弯路,也只有在走弯路的过程中,学生才会通过反思,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智慧。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越俎代庖,要耐心的陪伴。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陪伴成长的过程,走在学生门的后面,在需要启发的时候在给与启发,比事事都替学生思考,回答要好得多,后一种做法叫费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
四、紧跟时事,丰富教法,避免枯燥
为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政治,我组织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阅读大量的参考消息。阅读之后,我让学生摘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加以讲解,和大家共享。学生们非常活跃,积极的进行讨论,思考。学生已经深入到政治教学的探讨中,不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作秀,既避免了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要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入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
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有大幅的改进。
第五篇:谈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已成为课程改革实施中很多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有效教学 教学理念 师生关系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少一些学科知识,但必须要更多的注重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参与,避免一味的背诵教学知识内容。长时间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熏陶下的学生,必然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更是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与之背道而驰的。所以,新课程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切实从“学生主题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出发,关注学生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终身持续地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有个性特长地发展。“死记”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永远是新课程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定性,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有效交往的基本原则应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而良好的关系,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而且从老师的热情目光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这种浓浓爱意,势必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学生们会因喜爱老师而做到自觉遵守纪律,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我曾教过一名学生是全校出了名的淘气学生。他个子不高,长得瘦瘦的,专爱调皮捣蛋、打架骂人,但思维比较机灵敏捷。可他却成了班主任的“头疼病”,有的老师对他干脆放弃了。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学生还是有优点的。在平时的劳动中很积极,干活很会干,而且什么事都逃不开他的眼睛,他是个细心的孩子,善于观察。而且,他并不像大伙说的那样无药可救。所以我付诸了努力行动。我一次次地找他谈话,我发现他对老师始终有一种抵触、叛逆心理,他对自己也已经放弃了。为了改变他这种心理状态,我对他倾注了一片爱心。为了更好地帮助他改进,我还找过他的父亲进行谈话,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真实情况,然后采取有效?k法帮助他。经过一阶段努力,他终于有所转变了。他当着我和全班学生的面做出了保证:以后要好好学习,保证按时完成作业;不打架,不骂人,不欺负其他同学了。时间和事实证明他变好了,有进步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探索、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来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农村初中,有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他们的品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更不去懂得品德修养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提高的。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更好的有效教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用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需要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喜欢,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2.在争论中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发观点分歧,挑起理论交锋,激化思维碰撞,正确与否,真理与谬误的相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的。引导学生分歧的主要方式有逆向提问。学生在争论中、辩论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反映敏捷,越争越明,容易提出正确结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活跃了学生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地使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基础薄弱的学生,并且我们能够切实树立基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共同创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境界。正确看待有效性教学策略,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农村中学的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