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词语
第一篇: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导入
由一段对话引出词语的语境义。并强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做过的相关题型,总结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根据文意,写出第几段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2、第几段中的某个词指的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文中某某词的含义?
师:针对这样的题型,我们该怎样来解答呢,请我们先看以下几道与之相关的题目。
语段
一、指代式
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8、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答案: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总结:这种题型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我们关注。这种题型的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就在前面紧靠着所提问的词语。
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就等与找到了答案。
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可用代入法去认真检验,看是否能完全替代这个词。
语段二:比喻式
3)不过话说回来,与当下的国学热一样,这一波文言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与白话文相对的语体文,文言文有自己特殊的体式要求,有一整套关于起承转合、过接缴结的义法要求,它讲究意旨绾凑,笔法周匝,其虚字实字的调用与间架局势的布排无不极见巧难,而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气调脉络的贯穿更有重重的讲究。但今人对此知之太少,甚至不加理会,以为翻一部《古文观止》读几篇唐宋八大家就可以纵笔横肆,结果写出的东西与近现代人明显存在差距,比之古人,更岂止有真鼎与伪觚之判。
3.(2分 )第三段中画线的“有真鼎与伪觚之判”的意思是
。
答案:言文特殊体式要求知之甚少的今人用文言写出的东西与古人之作存在巨大差距
总结:比喻式题型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比喻式题型关键点有:①找准本体喻体、②以喻体的特征推导出本体应具备的特征。
语段三:特殊含义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
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3.认真阅读
总结:这种形式的题目不同于比喻式,它在文中找不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给某个词语附加了特定的含义,脱离了这个语言环境这种特定的含义也就不复存在。“依据相关词语及行文思路的逻辑关系来理解词语含义”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先理解词语的原意,然后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去理解。
师:好的,刚才我们针对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三类词的含义解读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接下来,我们来操练一下。
咱们分一下组,一组研究一个语段,
二、课堂操练
语段四:2008年高考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语段五:2009年高考题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1、第(1)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分)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语段六:2011年高考题
家园城市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答案:(2分)发展的历史
师:通过这节课的训练,我相信大家对怎样理解词语的含义应该有所了解。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毕竟,章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只有对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相反,只有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境,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出对应地阐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扩展训练(课后练习)
语段一:
中国电影百年的旷世重逢
(3)超级影史家最想还原的中国百年电影史片断当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宁路和乍浦路交汇处的虹口大戏院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胡蝶如神似仙,飘飘飞来,那种观影的感受肯定
比现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注]音效的《指环王》要震撼得多。彼时,好莱坞的电影潮流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电影狂人张石川已经发现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集集轰动上海滩。50年后,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的带领下,终于走向大片时代。但是十八集《火烧红莲寺》成为电影史上无人超越的观影巅峰。
(4)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资料的收集功夫几乎不可能,不管花费多少银子,怎么样保管,那些低燃点的电影胶片总在慢慢人间蒸发,慢慢不复存在。譬如《火烧红莲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当时盛况,至于张石川、郑正秋、董克毅们到底把电影技术玩到多么高妙,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了。
(5)早期的电影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任尔评说、无法还原的文字史。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录影设备,可以完整录制世界大战,但是对于一场发生在南宋的宋辽大战,却只能任凭说书人绘形绘色,唾沫横飞。如果你坚信信史的原则,希望看到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言,则20世纪初的电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恼人的空白。
2、第四段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从上下文看,这里的“灰飞烟灭”意指。
答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大量影像资料已经散失、繁荣景象不复存在。
语段二:
当报纸面对博客圈
“除了不用电池、能拍苍蝇、能用来包鱼外,今天报纸还有什么用?”连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评论》月刊上写道。而作家菲利普〃迈耶通过他2004年著作的标题就表明了立场一一《消失的报纸》.迈耶预言:2040年4月,最后一位读者将把最后一份报纸扔进垃圾筒。假设果真如此,活字印刷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将会在距离该技术600岁不到8年的时候寿终正寝。
众所周知,报业正经历着风暴。《编辑与出版人》杂志分析,1990年以来,美国报纸发行量正持续缓慢衰减,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多数年轻人已不再读报。据美国研究项目《新闻媒体状况》,全美报业2000年以来已裁员3500人,占总数的约7%。在费城,都市新闻记者仅剩220人,是1980年的一半。报业竞争日益加剧。《纽约时报》和加拿大《多伦多邮报》签约,以求打进加拿大市场。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积极进攻美l司市场,希望瓜分《华尔街日报》的地盘,《华尔街日报》的回应行动是在伦敦发行报纸。此外,广告业、特别是分类广告的前景也越来越黯淡,它们的网络对手已经是完美的贸易和广告机器。
1.第一自然段中的“寿终正寝”是指____________。(2分)
答案:报纸彻底消失。
语段三:2007年
(5)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发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他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巧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着是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
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他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4.第(5)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答案:(2分)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
语段四:2010年高考题
笔 墨 的 超 越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 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
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2分)
答案:情感和美感
语段五:2013年八校联考题
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QQ、微信、“脸谱”等网络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保持“再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3、第3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
答案:没有了网络提供的交流途径或指网络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附:
板书:
理解词语的含义
指代:阐释句;分析、归纳、综合;代入
比喻:本体;特征
特定含义:了解基本义;上下文
教学反思:
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于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成了我们读懂文章的一种基本能力。同时,2013年《上海卷考试手册》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且综观这六年的上海高考题,每年都有这一类的题型。而对这类题型,同学们有的无从下手,有的容易望文生义,从而出现一些错误。基于此,我就针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含义做了一些归纳和指导。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就考点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标志为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此时”“它”等或第几段中的某个词指的是什么?二是词语的特定含义或比喻义等。常常这样来考查:根据文意,写出第几段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以前所做的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题,通过归纳总结,找出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三类词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有了这样的方法指导后,再通过课堂操练,让同学们对此有更深的印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毕竟,章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只有对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相反,只有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境,并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出对应地阐释,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因为是复习课,同学们在此之前对此也多有接触,因此推进得还算顺利。觉得落实得也较到位,指导也较得法,效果应该还好。不过,对学生的回答,在多肯定的基础上应做出更好的指导;且说话的语调尽量避免平平,而应有轻有重,让学生加深对重点的印象。
第二篇:领会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014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之
领会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预习作业】
(一)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2、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3、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考点精析】
《中考说明》的考查要求是:领会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考查内容主要有: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典题回放】
(一)记叙文语段
例①(09年沈阳市)阅读选文《迷雾灯塔之光》,回答问题。
科林低着头,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他抬头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请你分析选文中加点词语“低着头”,“慢腾腾”的表达效果。(3分)
例②(09年天津市)阅读选文《炉火》,回答问题。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职”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职”。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例③(09年常德市)阅读选文《最后一个鸡蛋》,回答问题。
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鸡王决定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于是召集幕僚想办法。
“依我看,人类吃咱们并不是因为恨咱们,而是说明他们离不开咱们。”一位年纪大点的幕僚说,“不如,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的母鸡停止下蛋,保证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
指出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这样:
例④(09年资阳市)阅读选文《父爱的高度》,回答问题。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在了他那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就累弯了腰,老了。
阅读下面一句话,请任选一处加点词语,对句子作批注(3分)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就累弯了腰,老了。
方法指导:
对于记叙文中这类题目的解答,可以套用这样的句式来答:运用…… (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体现(描写)了…… (内容),抒发(表达)了……(感情)。
(二)说明文语段
例⑤
上海世博会将于1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的世博会。世博会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宝”,意即“四海之宝”。她正用热情的双臂、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届时将邀请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测参观人数达7000万人次。(摘自《新华网》2010.3.15) 此段中“首次”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例⑥(09年眉山市)阅读选文《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回答问题。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2分)
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
例⑦(09年遵义市)阅读选文《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回答问题。
“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
2 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左右。”句中“大约”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例⑧(09年黔东南)阅读选文《绿色技术》,回答问题。
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色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
你认为这“绿色网站”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指什么?
方法指导:说明文中这类题目的解答,可套用这样的句式来解答:说明了……如果删去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议论文语段
例⑨(09年乌鲁木齐市)阅读选文《举国哀悼闪耀人性光辉》,回答问题。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一部分,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哀伤。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惊恸全国,惊悚世界。其重创生命之剧,危害程度之烈,堪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大震中的遇难者,是我们的骨肉同胞。确定哀悼日,降半旗志哀,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
此段中的“惊恸”是“使„„极度震惊悲哀”的意思,和“惊悚”能互换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将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带进具体的句子来理解,最后再加上“体现语言的严密性”。
【热词点击】 网络热词
例⑩说说下面两句中网络热词的含义。 ①现在国际社会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其实这离寻常百姓并不遥远。比如我们多栽花种草,少坐汽车,住节能的房子等。
②日前,温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群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蜗居的滋味。那时,我家五口人住二十来平方米的平房。”
附板书:
领会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原则: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方法:表现手法
修辞
上下文 描写方法
(形式)+(内容) 固定术语
窍门:看括号里的分数
3 巩固练习:
一、说出下列网络热词的含义。
1、在北京的城郊小月河畔聚居着许多80后的大学生,这支庞大的“蚁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2、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了不少,但是出现了另外的一种热潮:“山寨”热。从山寨的手机开始,到现在连春晚都有所谓的山寨版,可谓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
二、阅读下列说明文,回答下面问题。(09江苏徐州) 动物也在全球化 张凯峰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 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09年第1期,略有改动) 3.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4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考说明》:61页
(二)《北京时间不到点》
7、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预习作业:
1、狡猾:这里是贬义褒用,有调皮、机灵的意思。
2、标致:运用反语,写出了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嘲讽。
3、极少:说明苏州园林使用彩绘的面积之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排:这一动作描写出孔乙己爱炫耀的心理。 典型题例:
例一:动作描写,(1分)形象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担心父亲。(2分)
例二:通过描写庭院里芳菲 “失色” ,叶子“辞职”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消退的无奈惋惜之情。(2分) 例三:这样:宰割并食用
例四:“基石”运用比喻的手法, (1分)体现了父亲为儿子的成长日夜操劳,任劳任怨,付出了无私的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2分) 例五:不能,(1分)“首次” 说明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以前没有过,去掉就与世博会举办历史不符了,所以不能删去,(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限制性短语:如“据史料记载”“据科学推算”“有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一般情况下”等。 例六:用“很”修饰“可能”,表明甲型H1N1流感疫情降低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则程度不如原来深,(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 副词:如“主要” “最” “可能” “往往” “非常”
例七:“大约”有“上下”“左右”之意,表明温差是约数,如果去掉“大约”就表明温差是确数1摄氏度。(1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表概数性词:如“大约”“左右” “上下”
例八:指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没有暴力、凶杀、色情等危害内容。 ( 2 分)
5 例九:不能互换,(1分)因为词义的侧重点和涉及的对象有差异。惊恸,是形容中国人的极度震惊悲哀的情感;惊悚,使……极度惊惧,表现别国人的反应。(1分)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分)
例十:低碳生活:指生活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蜗居:比喻狭小的住所。 巩固练习答案:
一、
1、2(略)
二、3.(2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
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4.(2分,每点l分)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人侵。②对生物多样性 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5.(4分,结论和分析各2分)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 ,的视野中消失了。(2分,意思对即可)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2分,内容、方法各l分)
6.(3分.句子l分,分析2分.其中扣住句义分析和特点各l分)示例:①“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中的“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的过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中的“严重’一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见《中考说明》答案。
第三篇:C语言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C语言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卫星君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01期
摘要:C语言具有较强的数据和图形处理功能,能将所得数据依据函数对应关系绘制出工程所需函数曲线实现图形屏幕显示,并保存图形用于输出。将C语言的字符模式转换为所需分辨率和颜色值的图形模式,正确使用C语言表达函数对应法则,准确计算出工程数值,通过调用C语言库函数画出对应函数值在坐标上的点,从而实现图形的精确绘制。用以上方法对地震勘探原理中的多次叠加振幅特性曲线进行了成功绘制。
关键词:C程序;函数曲线;图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080-05
手工绘制工程问题中的一些复杂函数曲线比较困难且不精确,同时函数计算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在绘制地震勘探多次波叠加特性曲线时,要决定叠加参观与测量系统中的具体参数,还要给出单位叠加参量的值,期间还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通常绘制曲线的方法是先给出多个单位叠加参量,然后依据方程计算出每个点的坐标。显然使用这种方法若取的点少,曲线误差很大;若取的点多,计算及绘图过程非常繁琐。我们可使用C语言提供的较强图形库函数,直接调用这些函数实现绘制复杂函数曲线。
1 绘图过程中注意问题
1.1 图形模式初始化
C语言在TURBOC编译环境下有两种显示模式,一种是字符模式,另一种是图形模式。在字符模式下只能显示字符,即80列, 25行字符。程序缺省的是字符模式。在字符模式下不能显示图形和进行绘图操作。要进行图形显示和绘图操作,应切换到图形模式。设置图形模式, 可用原型在graphics. h中的函数initgraph(int far *gdriver, int far *gmode, char
*path),其中参数gdriver和gmode分别表示图形驱动器和图形模式,path是指图形驱动程序所在的目录路径。图形驱动程序由TURBOC出版商提供,文件扩展名为.BGI。不同的图形适配器有不同的图形驱动程序。有关图形驱动器、图形模式的符号常数及对应的分辨率见表1。
第四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词语理解方法初探
字、词、句之间巧妙的组合就构成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学文章就应该让学生在审美中认读理解。让学生走进审美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意。词语是阅读文章的基础,词语的理解方法可以影响学生阅读文章的质量。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是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我认为可以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 表演领悟。
低年级阅读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自身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有了它便可充分利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去领悟词语的意思。表演是孩子的天性,采用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与肢体的协调作用,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如:在《骆驼和羊》一课中,遇到“大模大样”一词,让学生上台表演羊大模大样进园子的情景,在生动有趣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领悟了这一词的含义,并且印象非常深刻。
二、 情境理解。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可以使教师充分采用具体、形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在讲授《两只小狮子》一文时,第二自然段讲了“小狮子懒洋洋的,什么也不干。”在这里“懒洋洋”一词单纯讲字面意思不好表达,于是我利用学生对卡通画有浓厚兴趣这一心理,将懒洋洋的小狮子制作成了课件,并配以音乐,学生在观察小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同时又享受到音乐,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对“懒洋洋”一词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 朗读体会。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非常浓厚,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文章。如: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表演朗读、对接朗读等形式。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理解词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蓝树叶》一课中有“吞吞吐吐”一词,我指导学生朗读林圆圆的话,并使学生发挥想象当她听到李丽向她借铅笔时,她会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达其意思,学生就会对词语的意思记忆犹新。
四、 文中品味。
词语的意思是靠语境来决定的,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对这种多含义的词语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方法得当,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有“旅行”一词,平时我们所说的旅行是指出外办事或游览。课文中的“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中的“旅行”该如何解释?在这里就出现了刚才的情况,这里的“旅行”其实是指种子传播。在特殊的语境中我便采取了使用实物的方法,用蒲公英、苍耳的种子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还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种子来演示。这样一来,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五、 呼应理解。
词语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篇与篇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许多词语的意思只在单独的一个自然段中是解释不了的,这就需要利用呼应理解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不仅便于学生对单个词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语感水平提高的目的。如:在《称象》一课的最后一段中有“果然”一词,在这里就可以利用上述提到的方法。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可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去回顾前面所讲的内容,“曹冲的方法可以吗?”“结果和曹冲说的一样吗?”这样就与前文呼应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即趣味性、知识性而定,但这些方法制订的最终目的要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词语理解方法初探
胜利油田胜北社区油建小学
朱小军
第五篇:专题十二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专题十二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考查内容;
2、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学案、训练案。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练习。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本节讲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俗话说,词不离句,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
在这段文字中,“议论”是什么意思呢?
文中所“议论”的内容不是事实。接下来引用一个成语并加以分析,再则“不敢去接近他”与上文“总之”领起的句子相对应。据此可知:这里的“议论”,就是“造谣毁谤”。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中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通常来说有四种考查方式: (1)考查词语的在文中的指代义; (2)考查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 (3)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4)考查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下面结合高考试题作具体分析:
1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一)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指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一般在上句或上文,我们解题时,一般要从上文中找,而且是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
找出所指内容后,还要用“代入法”检验,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例一: 耕作的诗人 张炜(09广东卷)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1、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
【答案】⑴“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提示】代词的指代,散文中有些词语是对文章中很多信息的概括和提炼,它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在文章中,所以理解词语的指代义又包括对其他一些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信息的认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词语指代义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修辞方法组成具有深刻内涵的词语。理解这类词语就需要做几个工作:
首先辨析其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比喻、双关、拟人、反语、象征、反复等);
2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然后根据不同的修辞方法进行相应的阐释:①运用比喻就要找出本体喻体;②运用象征,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③运用反语,就要将褒贬互换;④运用双关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2、文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双关
【答案】“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农人生活的作品。
提示:比喻——关键是找出相关信息、确定本体;并扣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结合文意将比喻义转换成平实的语言,指出比喻的作用或表达的情感。
例2(04上海春考): 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
3、“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
【答案】指书中种种涂饰和废话。
例3:(2004年北京卷)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放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4、“生命气息的载体”的含义: 【解析】“生命气息的载体”属于抽象的词语,解释时要在文中找到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从文意上看,“生命气息的载体”是指“它们”,而“它们”又是指“这些画”和“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然后再整合概括,可得答案: 【答案】“生命气息的载体”指的就是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用品。
提示: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阐明事理或抒发感情。答题的关键在于将拟体还原为本体,理清“我”与描写对象的关系。
例4: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上级领导来了,才开闸放松辔头,暂现片刻龙腾虎跃的真身,幕闭锣鼓停。如此观瀑布,跟看马戏团表演差不多。尤其当你听说,放两个钟头的水,将损失5000块钱,你便觉得那白花花流的都是银子,因而很是心疼。(姜桂华《不忘露珠寂静之味》)
5、请解释本段文字中加点的两个词语。
精简机构: 管教: 【答案】湖泊水位降低,面积缩减。瀑布被人类控制,失去了自然之态。
例5: 木车的激情(09江西)张炜
①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②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3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③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二)考查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
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此,要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另外,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1)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达;(2)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3)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例6: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7、“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分析】“吞咽”不能修饰“春天”。其实命题者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有着极强抒情意味的词语理解,重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时我们可以先从词语的本意入手进行分析,“吞咽”是“不经细嚼而把食物成块吃下去”的意思,多指对食物的贪念。一般不能修饰其它词语,而春天是一个抽象词语,更不能与之搭配。可作者恰恰选择使用了它,意在于它对情感的表达效果。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对去年的冬天又长又冷的极度厌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下文又重点写了对春天的感受和欣赏。因此我们可结合语境推得:
【答案】“吞咽”的含义为尽情地享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提示】特别要注意那些临时活用的词语,要通过结构分析判定其词性。另外,当尝试字面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对这个句子作结构分析,以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含义。
例
7、《阳光的香味》《2006全国卷Ⅰ》
(1)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2)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3)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8、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做这道题,我们就应对句子作结构分析,“声音”应该用“听”,这里为什么不用“听”?
4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因为“植物生长的声音”听不见,所以用“想”;用“想”,体现了一种主动性,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品味。由此可得答案:
【答案】(1)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所以用“想”比用“听”更合适。
(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三)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必须树立语境意识,因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出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作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就一篇文章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例8: 专家与通人(09上海卷)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9、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补充:借助主旨作推测
有些散文中的词语显得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关键还是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考或情绪的字句。而对于题干中“根据文意加以阐释”或“为什么用„„词语”的词语含义理解的要求,仅仅回答它“是什么”还不够,还要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
寂静钱钟书(09福建)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
5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D)
A. 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列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3.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14.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探究要点:
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四)考查词语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6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例9: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0、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我们知道文中反复使用某个词语,作用是强调。 但如果只答“强调”就不够具体,还需要从内容方面综合回答。我们知道,文中的副词“便”与动词“是”搭配,即“就是”之意,它们再与七个节气搭配我们就找到了强调的内容。这样分析,6个“便”连续使用的好处就较为明显了:强调了一个个季节度过之快。再看第一段的内容,写的正是作者为时光飞逝而心惊。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再看“领取”后的宾语搭配:从秋、冬到四季再到生活,内容不断扩大。结合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的感悟,“领取”的作用也就概括出来了:
【答案2】从秋、冬到四季再到生活,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不用说,《乐记》、《诗品》、《文心雕龙》、诗文话、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对象。同时,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质‛是‚历史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忘记,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断思想①。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断思想②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断思想③,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节选钱种书《读<拉奥孔>》)
1.“言论常常无实质”的“实质”是指什么?
【答案】精辟的见解。(注意:“倒是”前后的话是对照着说的,前者“无实质”,后者“说出了精辟的见解”)
2.文中与加点的“三言两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是什么?
7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答案】零星琐屑的东西。(不能答“鸡零狗碎”,因它是贬义) 3.文中有三个加点并标了序号的“片断思想”,它们所指是否相同?
【答案】①和②同;②和③不同;①和③不同(①和②是指脱离了系统的, ③是指萌发而未成系统的)
4.“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重视大量陈言加空话的名牌理论,轻视有见解的三言两语。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
8 澧县三中2012届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理解词语含义教案
班级
姓名
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A。【解析】: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 “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B【解析】B.信息源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D。【解析】D. “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是循环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