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篇: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发展现状
我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产业现状。
近几年,我县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把中药材产业做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立体种植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品质稳步提高。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其中枸杞2.2万亩,黄芪、黄芩、丹参、柴胡、知母等中药材2.3万亩。中药材年产量1.5万吨,产值过亿。全县中药材种植形成四大产业带。我县所产药材品质优越,特别是黄芪被称为“燕山黄芪”,黄芩被誉为“金丝黄芩”,党参被称为“都山党参”,青龙枸杞被称为“塞外红宝”。青龙枸杞飘洋过海,远销韩日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其它中药材也以其优良品质,深为业内人士看重。
二、存在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我县是药材种植大县,但至今没有一家制药企业,除能对枸杞进行烘干外,甚至没有一家进行分拣、分类、清洗的简单加工企业。我县的黄芪大多经安国出口韩国,安国客商在我县收购鲜黄芪,经过清洗,按粗细、长度进行分类、捆扎,其价值就提高7—10倍。其它如黄芩、知母、桔梗、防风等也存在上述情况。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不能体现中药材的真正价值,将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挫伤他们种植药材的积极 1
性。
2、没有品牌。青龙有多种中药材品质优良,地道药材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有一个正式商标,被冠以别人的名号,处于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
3、市场信息不灵。一方面是农民盲目种植,造成积压、滞销,如前几年种黄芪,种子炒到100元1斤,到秋天每斤黄芪0.2元,都不够出土的人工费,严重挫伤老百姓的积极性,以致于这几年行情看好也没人敢种。另一方面在价格上受制于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不知外面的市场价格,农民只能贵买、贱卖,即使市场看好,价格也被小商、小贩压到最低、甚至不合理的地步。
4、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低。我县中药材种植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受传统、规模等条件制约,种植技术水平一直较低。只有枸杞、黄芪、黄芩、柴胡等品种种植技术比较成熟,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还处于摸索阶段, 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没有一整套的种植管理技术,典型引导、技术示范工作亟待加强。
5、规模小,效益低。受上述因素制约,我县中药材种植地块分散,种植品种、面积、产量、品质极不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不能发挥效益。
三、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优势条件
(一)自然条件。
我县属温带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提高药材有效成分。据安国业内人士透露,青龙所产黄芪、黄芩其品质远远高于安国及山东所产,特别是黄芩,我县两年生黄芩的有效成效高于外地三年生的黄芩。因此,我县所产的如枸杞、黄芩、知母等药材近年来一直是安国市场上的抢手货。由于工业欠发达,我县的大气、水、土均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县属山区,地势起伏,地形多样,有河谷地,有山坡地,有阳坡地,有背坡地,小气候环境丰富,习性不同的药材能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这是平原地区不能比的。又如柴胡喜欢阴湿环境,我县的背阴山坡适宜其生长,平原地区的就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中药材中有许多品种原本生长在山上,在平地种植其产量、品质很差,病虫害多,在山地种植,由于接近其野生长环境,其品质、产量均较平地大大提高。不同的气候及多样的地形条件,是我们开展中药材种植的独特优势条件。
(二)社会经济条件。
安国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工业欠发达的平原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极大,对土地的期望值也很高。但我县除了耕地外,还有430万亩山场面积,总面积更是安国市面积的7倍。条件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在我县种植中药材,每亩比大田作物高出200到300元,农民就很容易接受。在我县种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平稳的药材,效益可观,风险不大,农民易于接受。近几年山东、安国等地的
黄芪种植很少,有轮茬倒作的原因,也有上述因素影响的结果。我县大力推广的“果药间作”种植模式,引导农民跳出“一分田”的小圈子,在“八山”上做大文章,把药材种植从平地引向山地,提高了效益,还原了药材野生环境,从而提高了药材品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药材的可再生性,一次种植可多次采收利用,实现了循环发展。利用黄芩、柴胡、远志、知母等药材的多年生习性,市场行情好时出土上市,行情不好时继续生长,“待价而沽”,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四、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
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发展特色优势品种,适度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果药间作”,培育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产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优势品种。中药材生产强调其地道性,地道的药材才能被市场认可。要结合青龙实际,推广品质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中药材品种。经过几年的发展,结合市场实际,今后几年我县中药材的主栽品种是黄芪、黄芩、知母、丹参。这几种药材在我县种植已获成功,品质优良,为市场大宗用货,价格平稳上升。这次在安国考察时发现,我县的枸杞在安国市场很少见,新引进的韩国枸杞根本见不到,据当地商户说都直接出口韩国了。因此,无论是本地枸杞还是韩国枸杞都有市场前景,今后几年应大力发展。同时,积极引进高产出、高效益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适度扩大种植面积。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
就没有效益。我县的枸杞如果没近2万亩的面积,就不会有今天火热的市场,农民也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效益。我县的黄芪、黄芩、丹参、知母等药材虽有种植,但面积不大,产量有限,收购季节都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存在卖难的现象。推广“果药间作”。实践证明,“果药间作”适合我县“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有效解决了发展特色种植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是一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据统计,全县共有60万亩栽有果树的山坡地,推广“果药间作”如达到四分之一,按每亩增收400元计算,一共可增收6000万,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品牌。对我县的几个优势中药材品种,要联系专业权威机构进行化验、认定,明确其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其优质等级,取得鉴定证书。在此基础上,协调企业或协会组织结合GAP认证,注册商标,树立青龙中药材的绿色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可以是种籽秧苗供应企业,也可以是药业商贸流通企业,更可以是饮片加工、制药企业,只要能促进全县中药材种植,我们都可以引进来,给予扶持,促其发展壮大。
2009年10月
第二篇: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一、 调查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二、 调查地点: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
三、 概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辖三县一区。全市具有丘陵、中山、低山等地貌,最低海拔208m,最高海拔2507m,地形多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1117.9mm,年平均日照462.1小时,无霜期长达272天。土地植被保护较好,有利于中药材的生产和种植。巴中市共有植物类药材1500余种,动物类药材50余种,矿石及其他类药材20余种,中药材品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国家规定的364种重点中药材中,巴州区内有280种,中国药典收集的580个主要品种之中,巴中有316种,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药名录中巴中就有36种,通常收购经营的400余种中药材巴中就有280种,中药材年蕴藏量近6万吨。其中,大宗常用中药材80余种,名贵中药材10余种,稀少中药材80余种。巴中素有“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的美称,主要盛产金银花、川明参、银耳、杜仲、天麻、虎杖、栀子、猪苓等上千种中药材,其中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闻名全国。 近年来,巴中市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四、中药材种植与开发前景:
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防病、治病、保健的物质,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基础。随着中药饮片、中成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也必将大幅度上升,很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原料药材生产基地,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较多,所需原料药材绝大多数靠从市场购进,因此,发展既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是发展我市经济,帮助农民增收的重大项目。
五、中药材种植的现状:
我市中药材大多数品种是以野生为主,自古就有百姓上山采药的传统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山采药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品种都能形成批量上市销售。据调查,全市一年采收野生中药材大约上千吨,如天麻、夏枯草、霪羊合、乌贝子等。由于采挖过度,使野生的中药材资源逐渐匮乏。
虽然我市采收野生中药材占据了中药材市场的一定份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内外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还必须种植大量成片的中药材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这样就促使在我市形成了无数中药材成片种植基地。据调查,2011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单品种中药材基地主要有:川明参、金银花、栀子、虎杖、猪苓、银耳、杜仲等。其中巴州区渔溪镇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丰富经验,常年种植5000亩,产量约2000吨以上,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近1万亩,年产川明参3000多吨,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南江县大河镇、兴马乡、赤溪乡等历年盛产金银花,种植20万亩,投产8万亩,年产金银花3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亿多元。巴州区平梁乡青包山村建有栀子种植基地400亩,年产栀子约5万斤,产值近10万元,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值30多万元。巴州区南阳乡成片种植虎杖约60亩,年产虎杖2万斤,产值约10万元。南江县沙坝乡草坝村建有猪苓种植基地700亩,现还未投产。南江县的“三木”药材每年产量也有上百吨。前几年,巴中市的中药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全市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三家,以普瑞药业和正华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被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龙头”企业和“20户”亿元企业。正华药业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五户“五亿元”企业之一。普瑞药业和科伦药业于2011年分别通过国家GMP、GSP认证,普瑞药业形成了年处理原生药材500吨、生产固体制剂5.1亿片(袋、粒)的规模。科伦、百顺、百顺三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加工中药饮片700多个品种近100万公斤。
据调查,2011巴中市中药材产值突破4亿元。今年,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地道中药材,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巴中出台了《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重要的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和秦巴中药物流集散中心。预计到2015年,全市新增中药材重点品种面积2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
六、巴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优势品种不明显,存在“三低四缺”,即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缺乏生产优势等。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生产管理粗放。我市中药材品种多,但自然存量少,在中药材品种引种、选育上和发展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在药材栽培上缺乏技术支撑,种植方式零星分散,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地道药材产量不大。虽然野生中药材品种不少,但大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山高路远,生长分散,不便于采收,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除少数品种外几乎无人采摘。一些珍贵的资源品种不能得到充分保护,优质中药材缺乏种植推广。现有的集中种植规模也较小,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品种杂乱,产量较小。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品质不高。在我市,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推进缓慢,药材质量难以保证。如南江金银花虽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品种基源复杂,未进入《中国药典》,属地方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地道药材品种或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地产药材品种。少数种植基地虽初具规模,但管理跟不上,离GAP规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产业效益不高。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加之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中药材生产加工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龙头带动弱。中药材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大企业、大资本、高技术的有效介入,尚未引入全国知名的大企业来巴开发,缺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拉动。全市唯一1家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和3家中药饮片加工厂,由于企业规模小、改制不彻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能力不强,对中药原材吞吐量小,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力量弱。
六是市场信息缺。企业和药农对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中药材资源状况、天然药物工程技术最新成果、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型知名生产企业的需求等,缺乏整体资讯资料,获取的信息往往不全面、不准确、不详实,增加了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一些经营药材的个体户获取的信息更窄,收购资金有限,受眼前利益驱动,能赚钱的就收购,数量多了就压价,起不了市场的导向作用,更谈不上带动作用,甚至出现“烂市”、“缺市”现象。
七是发展速度慢。尽管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早,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年来,周边市和外省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我们的资源优势将会丧失贻尽,这块药材富集地将会因为没有市场准入证而被淘汰,将直接影响到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七、中药材种植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规划制定,合理产业布局。根据国家、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巴中现有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找准巴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搞好种植规划和加工企业规划,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药材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
二是抓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要把中药材生产作为产业来抓,以中药优质种源繁育、野生资源开发、人工种植技术为重点,充分利用新农村示范片、农业产业园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区等优势区域,集中发展适宜品种,搞好规范化、规模化种植。
三是抓加工流通,提升产业效益。大力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投入,逐步提升企业加工水平。同时,要狠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公司(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支持药农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药农经纪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立以销定产的产销体系,逐步形成中药材生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是抓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着眼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搞好中药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要重点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和新药材、新药品的开发。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发挥财政资金的集成效能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规模效应,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集群。
五是抓部门统筹,形成发展合力。要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工作分工,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部门要搞好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林业部门要加强野生中药材、木本中药材的管理,经信委要加强对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规范发展,招商部门要大力引进实力强的大企业落户巴中,药监、卫生等部门要强化质量监管,完善质量体系标准,提升我市中药材的品质。
六是抓人才培养,强化产业支撑。把人才作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予以高度重视,像寻求资本、技术一样,积极引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大力培养一批中药材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专业人才,充分调动专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对药农技术培训,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药农的收入。
七是要科学论证,合理筛选,确定大宗地产中药材品种。要根据中药材资源状况和《药典》药物含量指标,研究预测市场需求前景,认真筛选,确定立县强市的中药材大宗地产品种。从全区情况看,应定位在金银花、川明参、丹参、桔梗、红花、虎杖、木瓜、桅子、芍药、白芷、天麻、杜仲、黄柏、银杏、厚朴、玄参、淫羊藿、猪苓、川芎、玄胡等品种;聘请有关中医药专家、环保专家、土壤气候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和相关权威资料,作为争取项目、建立基地、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据;要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地域专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根据确定的重点品种的生长条件要求、农民种植习惯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集中连片基地,形成规模种植带。引导农民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提高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八是要加大投入,严格监控,实施地道药材品种保护。中药材的生产讲求品种优良、产品地道和无污染。这实际上是对整个药材生产的宏观要求,单个的药农和药材企业都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这个任务。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和人力对我区的中药材品种认真排查、保存和选育,防止药材品种灭绝和污染;严格监控药材种植地的周边环境,防止药材在生产过程中遭受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以及药材生产对周边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积极推广药材种植技术,防止由于药农的种植和采摘方法不当造成品质退化和经济损失。 九是农企合作,退耕还药,走好公司加农户的经营路子。“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市发展中药材的绝好机会。应将退耕还林规划与中药材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坡比25度以上的还林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多年生大宗地产木本药材,如杜仲、黄柏、枣皮、木瓜、厚朴、桅子等。积极开展和认真监督“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既可以避免药农的盲目生产,又可以防止公司欺诈和无辜刁难药农。鼓励扶持医药企业与农户签定种、管、购经营合同,发展基地,把农户利益和药企利益联结在一起,确保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到位。
十是专兼结合,注重培养,抓好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走以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中医药理论和基因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要把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加快中药材经营、销售和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咨询关系,掌握中医药最新发展的动态,避免生产种植和企业扩张的盲目性;把原医药公司、医院和民间的老药工组织起来,建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机构,对全区中药材种植、技术、经营、管理等献计拿策、指导服务;招聘中医药专业大中专生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和后继人才队伍;注重培养和选拔专业型领导干部,搞好中药材基地乡(镇)村干部的业务和管理知识培训,把中药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鼓励组建名老中医门诊部,对场地租用、费税缴纳等出台优惠政策,当成一种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既解决群众看病难,又弘扬了传统中医事业,有利于促进中药的发展和中药材种植。
最后,还要搞好服务,强化监管,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环境。成立中药材产业行业协会,为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农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和发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品种繁育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工作。要与在全省、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经营药材的大户加强联系,收集各地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变化来引导药农调整药材种植结构,发展药材生产。加强对药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药农的科学种药水平,提高产量,增加药农收入。要建立中药供应链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中药材品质检验系统及中医药咨讯资料库,充分发挥市县药检所的职能作用,实现我市中药材资源社会化。合理布局中药店。要严格条件,控制总量,体现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要纠正“各自为阵”和“恶性竞争”等问题,解决我市中药网点布局不合理、生产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市场秩序较乱等问题。严格GMP、GSP认证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日常监管。要对已认证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生产经营不良行为记录、通报制度,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实现对企业的动态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广泛宣传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优势企业和支持医药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通过评选“诚信中药店”和“优秀中医”等措施,树立良好的中医药商业信誉,促进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建立监督惩戒机制。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和信箱,加大打假治劣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净化中药材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XX 县 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秦巴无闲草”。中药材产业作为 XX 县四大主导产业和产业扶贫的重点之一,自 XX 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和纯收入。通过深入 XX等 9 个镇 X 家专业合作社、X 家公司和 XX 县 县中药材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地,实地调研走访和认真分析研判,作如下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出台政策激励,注重系统谋划,强化技术支撑,形成了产业发展合力,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截止 XX 年底,
全县中药材地存面积达 X 万亩,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了 X 家,X 余户贫困户参与了中药材产业相关环节,并获得了一定的收益。XX 年,全县中药材产量达 X 万吨,产值达 X 亿元。XX 大黄、XX 天麻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 大黄入选“秦药”大品种名单。
(一)高度重视,科学优化区域布局。XX 年以来,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和《XX 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每年拿出 3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聘请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编制了《XX 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及扶贫规划(XX-2021 年)》。调研的镇也都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推进和统筹协调。兴隆镇结合辖区地理环境特点,规划三个中药材种植片区,实现分类发展、协同推进。长岭镇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园区(工厂)的中药材发展思路。大池镇根据辖区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确定了大黄、白芨、重楼等群众参与度高、投资见效快的品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 5000 亩。小洋镇重视院校合作,与省科技厅和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在鲁家坝村新建了秦巴山区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实验示范站,育大黄苗 200 亩,种植中药材 800 亩。
(二)政策激励,积极培育(引进)经营主体。中药材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离不开产业资金的扶持与带动,更取决于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带动。长岭镇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国耀公司、瑞祥专业合作社在碗厂沟、九阵坝两村林下连片种植中药材 3000 亩以上。为龙头企业提供五年免租优惠厂房,成功引进涉药企业“陕西美芝参菌业有限公司”,填补了我县天麻菌种培育加工空白,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菌种生产车间 1500 平方米,设计产能 100 万瓶,已正式投产。青水镇引进重点中药材企业 2 家,培育了 6 个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XX 年完成了大黄等中药材种植 X 亩,育苗 X 亩。大池镇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和互助资金贴息项目支持作用,为 2 家公司贷款 X 万元发展中药材产业,贴息 X万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夯实基地及园区建设基础。中药材产业是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业的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环保型优势特色产业。要想长远高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运行,那就离不开基地建设和企业(合作社)带动。由县城投公司负责,邀请省建筑设计院对园区进行可研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占地X 亩的 XX 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已启动。长岭镇整合资金X 万元建成了碗厂沟村至九阵坝村龙王沟 10 公里产业观光
道路,有力地促进了该镇中药材产业发展。永乐镇建成 4 处中药材种植基地,并配套建设产业路 3 条,总里程 6.5 公里。大池镇先后投资近 800 万元,建成了产业道路 5 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 5 处。
(四)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服务功能保障。依托县科技进步促进中心技术支撑,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与多家经营主体及科研院所积极沟通协调,极力优化提升技术服务功能环境,在技术人员培训、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发挥企业自主研发主体作用。中药材企业在大黄规范化栽培和加工方面取得了“药用大黄仿野生栽培方法”和“药用大黄加工方法”2 项发明专利;在栝楼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双边栝楼种子繁育方法”的发明专利。“珍稀濒危中药材仿野生引种驯化”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制定了 XX 大黄、天麻、重楼、黄精 4 个重点发展品种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XX 县十森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攻克“花粉直播、露天驯化”白芨育苗技术难关,成功驯化白芨苗 2000万株,为全县首例。长岭镇制定奖励激励措施,鼓励能人大户技术培训和创新。碗厂沟村王清武,自学花粉繁育技术,坚持种植天麻,每年仅此一项收入在 2 万元以上,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认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是企业赚钱、农户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其关系不大。大多数合作社过于依赖政府,产业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低,发展不均衡,呈现小、散、杂、乱的特点,还没有形成赚钱效应,自我投入能力不足,种植规模小,对市场销售预判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中药材产业链不完整,自然生产条件差,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和设施缺乏,田间生产、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严重滞后;药材产地加工条件落后,技术粗放,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滞后,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资源综合利用不够,产品都是加工型初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对药材市场信息反应滞后,缺乏价格预测和风险预警手段,种植户对中药材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少,极易形成“一窝蜂”式的盲目种植或抛荒。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服务有些滞后,截止目前,完成前期征地 30 亩,河堤、防洪沟、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完工,入园企业少且还未正式投产运营。
(二)配套政策指导还需加强。自 XX 年以来,中药材企业仅依靠县级每年整合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中药材是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项目,不仅种苗、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投资大,而且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难,保鲜库、烘干室等基础设施无资金兴建,致使种植户、合作
社和初加工企业都有为难情绪。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未成立或加入相关中药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大多数企业为单打独斗,技术交流及沟通较少,硬件设施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强。比如:项目申报指南中前置条件是企业(合作社)带一户农户必须栽植 9 亩的要求,存在为完成任务而不注重质量的现象;产业扶持资金没有涉及到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助;天麻和大黄药材产业,企业都在重复投入加工设备,但企业自身产出药材远远不能满足设备的加工产能,致使设备长时间荒废,造成资源浪费、经济受损。
(三)技术服务力量支撑不够。虽然现在以专业合作社种植为主,通过统一调配资源,在种植技术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总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仍是制约中药材发展的最大短板,尤其县上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仍显杯水车薪,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大专院校的技术扶持力度又不够,而且没有现代科研的支撑,实现中药材产业的稳定发展就难上加难。各企业(合作社)缺乏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和流通的有效管理,源头生产上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良种覆盖率低下,且自身专业不熟,盲目引种,加之前期专业技术力量指导不够,造成损失较大。比如:引进甘肃大黄品种,由于水土不服,成长两年自然枯死。还有轮种的品种选择存在盲目跟风,没有专业的指导,风险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定工作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抓好县政府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决定,坚持多点发力,持续弥补短板。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产量与质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根据市场规律,积极正面正确引导,带动全县广大中药材种植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积极探索购买保险的方式,并加大产业后期规划及建设,依托企业共同降低种植户发展风险;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信息数据库,建立中药材交易信息网络和信息交流渠道,推进供求对接、产业调控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收集分析当前市场行情,灵通信息,降低种植户盲目种植和盲目交易带来的市场风险。
(二)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要切实发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推动作用,创新工作思路,用好用活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完善出台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中药材产业配套政策。指导成立中药材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我管理和服务,统一研究提供中药材政策导向、技术指导、行业交流、营销信息等服务体系,指导企业和合作社选择本地适生、药用品质高的品种推广种植,防止盲目种植
和炒作种苗、种子的现象,推动中药材产业长远发展。搭建各类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平台,准确发布全国各地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拓展全县中药材的销售渠道,整合生产、加工、销售各类资源共享,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形成整体合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扶持力度,鼓励规模化种植,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面对当前中药材发展厂房建设等成本大的实际,县政府应大胆尝试,将基地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一并纳入奖扶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社)的积极性,扩大种植规模,为引进加工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措并举,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力量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成败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服务密不可分。一是多渠道充实专业技术指导服务力量,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突出以本乡本土人才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培训重点,为各镇培养 2-3 名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才,保障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以理论培训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鼓励组织药农或合作社技术人员到外地或周边县考察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整合全县农科领域的专家技术资源,发挥本土有影响的能人的作用,每年选聘人员组成技术服务组,到各镇负责技术指导交流,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种植户种植和管理水平。四是搭建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强化校
企合作,激发企事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内生动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做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性企业主。不断从外地引进市场前景好、价位高、生产成本低的药材试验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抢抓机遇,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设进度。中药材产业是具有竞争力的生态环保型优势特色产业,县政府要积极引导,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科学进行中药材全产业链布局。一是坚持扶优扶强理念,继续围绕县上确定的大黄、天麻、重楼、黄精 4 个重点发展品种加快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加速其壮大发展,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抵御市场风险。二是抢抓脱贫攻坚、苏陕扶贫协作等政策机遇,综合考虑企业实力、辐射半径、带动能力等因素,布局并加快产地初加工企业建设。同时,坚持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战略,科学规划,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商招有实力的企业,做好企业入驻各项服务工作,加快 XX 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切实解决产业发展销售问题。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增强竞争力。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加快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及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强化自主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
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优势转移、产业扩张和效益升级。
第四篇:岷县当归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中药材产业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玫宝,其发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为保护中华人民的健康,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对中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认识到化学药物危害地加深,人们对纯天然医用药的疗效更加关注。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外对纯天然的中药材更加青睐,对中药的认识也不断科学化,理性化。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当归的药用价值不断在提高,其疗效也越来越被全世界的人认可,中药材产业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了岷县当归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 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的要素,目的在于促进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实现岷县当归科技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对岷县当归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地研究,针对岷县当归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建议,使得当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二是为政府出台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协调好政府、企业、农民三者的利益。三是希望对本文的研究,最终使农民利益最大化,能实现当归的资源优化配置。
3、国内外究综述
国内很多专家围绕岷县当归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开展了大量考察与研究。赵杨景等[1]分析比较了当归道地产区、非道地产区和近道地产区共7 个地区的土壤,研究结果表明,以甘肃岷县当归栽培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因子最佳。朱国庆[2]提出了甘肃省当归的最适宜种植区域为岷县、漳县及渭源南部半山区。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先后选育出了岷归1 号、岷归2号和岷归3 号等优良新品种[3]。龙全江等[4]建立了当归饮片的质量标准。在当归产地加工及深加工方面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当归精油的产业化项目即将投产,岷海制药公司的浓缩当归丸、天容公司的当归系列保健食品及岷当生物公司的鲜当归美容产品已行销市场。
4、国外研究综述
据德国科学家对我国《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有抗老、消斑、美容、健肤作用的“ 妇人面药” 进行的科学验证表明, 当归水溶液有极强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 从而可延迟衰老体征出现, 给人以青春常驻之感[5]。
二、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现状
1、 当归概况
岷县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等名贵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其中当归为最主要的生产作物,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生长坏境条件要求复杂,羽状复叶,花白色,伞状花序,身干粗直,根头肥大,外皮呈棕黄色,双悬果椭圆形,侧棱有翅;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整个植物有特殊香气,根
入药、有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美白、润肠通便等作用;同时当归还具有抗维生
素E缺乏症, 降低心肌兴奋性, 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 6]。早在1700多年前就
是极为珍贵的贡品,供太医们调理皇后嫔妃的体魄和容颜,养育龙子龙孙。中医
传统医学专家已确认:当归能上能下,可攻可补,有活经补血,调经止痛,去淤
生新,润肠通便等功效,其药用和食用价值非常高,根据研究,当归成分复杂,
有发挥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因其质量佳,含量丰富,使用价值高而驰名中外,
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学界尊称当归为“女科之
圣药”,欧洲人把当归誉为中国妇科人参”。世界范围内主要产地是在以岷县为中
心的周边地区,尤以岷县产品为上等佳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因此,岷
县也因盛产当归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
2、自然条件
岷县县境位于秦岭山脉北支西段,同甘南高原相连,向南和陇南山地接壤,地
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以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高寒阴湿
为主要特征,太阳辐射相对较强,年降雨量为596.5毫米,年均气温5.7摄氏度,
地形垂直分布明显,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属中性或微酸性的砂黑土壤,
为当归等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条件。
3、历史文化概况
当归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迄今当归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1700多年的人工
栽培历史。古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
‘草头归’、‘乾归’、‘夷灵芝’、‘仙二女’,又名‘秦归’、‘云归’、‘西当归’、
‘岷当归’。主产我国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等地[7]。早在汉代和三
国时期当归家种就见著文字记载。南朝宋人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所载: “当归
生陇西川谷( 岷县在秦汉时称临洮,属陇西郡) ,今陇西四阳黑水当归,多肉、
枝少、气香,名马尾当归”。2001年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当
归之乡” 2002年12月, 获国家检验检疫局原产地标记认证; 2004年得了国家工
商总局“县当归”证明商标。2005年,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归GAP
基地”认证, 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当归种植基地。
4、产业格局
2012年,全县年平均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中药材25万亩左右,产量4.5
万多吨,尤其以“岷归”品质最优,产量最大,销往世界海外。经过近几年的迅
速发展,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逐年扩大,在中药材深度开发的基础上,初步
形成了生产药品,营养补品,健康保健品的多元化趋势,并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
龙头企业,如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岷
县康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容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岷当生物工程产业有
限公司,建成集交易、仓储、物流、服务等综合性功能的中国当归城和梅川两个
中药材专业市场。
三、影响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的要素
(一)优势
‘岷归’的内在优势在于‘岷归’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5 种, 其中挥发油
含有41种成分, 有以多糖为主的18 种水溶性物质, 有19种氨基酸( 其中8 种人
体不能合成) 和15种微量元素。另据测定,‘岷归’中挥发油所含蒿本内脂较全
国其它产地当归、欧洲当归含量高出10.70% 和20.70% , 较日本当归含量高21
倍; 其所含羟基脯胺酸、鸟胺酸、天冬氨酸是全国其他地产当归所没有的, 胱氨
酸、组氨酸、γ- 氨基丁酸是日本当归所没有的。[8]“岷归”所具有的这种内
在优势, 为我县打造‘岷归’品牌, 发展中药材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世界
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市场力
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医药的保健功能、药效功能、纯天然绿色功能越来越受
到世界各地的喜好与青睐,中药材在国外的需求量也在节节攀升。在激发国外对
中药材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内老百姓对中药的认识地加强,不管是在药效
方面还是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在国内的需求不断增强,份额逐步提升,这对我县
发展中药材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劣势
1.岷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农村人口锐减,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不断下降,农产品种植劳动力严重不足。尤其在中药材方面,
由于受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导致一年与一年的中药材需求量差别很大,这使得
中药材价格也忽高忽低。2.由于人口增加,耕地被火车、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占
用以及退耕还林(草)等措施的实施,岷县人均占有耕地量还在继续减少。
3、
长期的粗放,零散种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药材生产
户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导致一些商贩恶性地、不合理地竞争。
4、部分药农和
药商为了谋取暴利,囤积当归,同时又为了降低成本,用硫磺反复熏制当归,致
使当归的含硫量超标,影响当归药性的发挥。
5、科技投入量匮乏,机械化水平
低下,化肥滥用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工序,土地肥沃力和有机物成分一年不如一
年,严重影响当归的质量和产量。
6、单一的贸易方式,大多数企业处于粗加工
阶段,产业加工链短,经济附加值小,效益减少。在国内大多数中药材以原药形
式被销往海外,海外经过深加工后,又以高价出售,使得资金大量外流。
(三)机会
第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归的药用价值不断的被研发,其食用价值和美容
价值也不断被研发,人们对当归的认识也有所加深。当归除药用价值外,还有滋
补作用。当归可在作汤、作粥或久服饮用,具有补血养血、美容养颜的滋补功效。
第二,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卫生部要求全国到2010年各地政府必须实现不
少于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这就意味着,原料成分
中的中药材消费力度加大。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明确规定个人承担看病
费用的比例不超过30%,这些有利于农民利益的医革政策的实施,将极大促进中
药材的需求量,为岷县当归产业发展提供机会。第三,欧美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
认可,欧美国家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这势必为岷县当归产
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第四,全国当归统货价格呈迅速上升趋
势。具体如图3-1 所示
(四)挑战
第一,世界各国对中药材进口制定了较高的标准。韩国规定,72 种草药中
二氧化硫的最高限量修订为每公斤30 毫克;德国药品法规定,草药成品药物必
须符合与其他成品药物相同的质量、安全和疗效标准,进口原料药材需要检测重
金属、农药残留和微生物等指标;在美国,中成药被纳入膳食补充剂管理,出口
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有害元素砷、汞、铅、镉等的含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
洲国家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传统国家,这些国家对于进口药材中的很多品种,要进
行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绿色
中药办公室统计,我国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的中药产品中60%以上是倒在绿色壁垒
之下。第二,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岷县当归种植面积严重下降,产量呈下
降趋势,当归资源面临萎缩的威胁。如何鼓励农民继续种植中药材,在保产量的
情况下提高当归质量,处理好农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成为关键。
四、促进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当归生产的基础力量,促进产业发展。
突出重点, 加快中药材规模化步伐。一是要充分发挥洮河沿岸的市场优势、
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在岷阳、西寨、十里、梅川、清水五个乡镇大力实施当
归GAP种植, 在梅川、西江、中寨等乡镇加快以黄( 红) 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
规范化种植, 把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加强当归
生产的基础力量作为重中之重。二是在麻子川、秦许、寺沟三个乡镇加快以当归
为主的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 提供稳定的当归种子, 并建立岷县当归1号、2号种
质资源圃, 保护当归种子的质量资源。三是进一步开拓药材市场, 以药材供求态
势指导产业开发, 以市场营销为指导,促进药材产业成长。对全国中药材市场进
行调研, 了解掌握中药材的销售走向和趋势, 了解我县中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有
的份额, 为掌握中药材的需求状况提供信息。
(二)保持当归产量
要实施保护耕地政策,对非法占用农耕地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措施,
对占用耕地进行开发的企业提高门槛,使得当归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三)逐步完善和扩大当归GAP生产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中药材GAP是国际上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是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国际标准。
[]中药材标准化是中药材规范化的基础与条件,是中药材走向国际化的前提,只
有按照中药材GAP标准进行生产, 才有可能实现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这就要求
我们的中药生产必须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与高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形成优质、稳定、高效的生产格局,才
能保证中药材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全国和世界提供符合规定的“地道”
药材。
(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首先要建立由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结合
的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招商引资、院地联合聘请省内
外知名专家, 成立专门机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
究中间体提取新工艺;促进企业转
变经营机制, 逐步实现由中药材粗加工向精深加工
转化, 与国际市场接轨,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充分发
挥龙头企业拉动效应, 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 实现企
业带动产业发展, 产业带动种植业发展, 种植业带动
农村发展。逐步形
成岷县中药材特有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
和效益优势。
(五)建立中药材行业标准,规范技术操作。按照国家药材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进行当归生产、加工和管理。逐步按照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使当归这一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得以发展, 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传统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 进行当归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 使当归的发展走上无公害、标准化的轨道, 充分发挥高寒阴湿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不断提高岷县当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新世纪岷县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加强信息流通,拓宽营销渠道。
岷县由于地处大陆内陆,使得岷县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受到极大的限制,投入资金的不足成为制约当归产业发展的大问题。资金投入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信息沟通不畅,对外宣传不足,致使当归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努力改变当归产业现状,将是当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对外开放,面对资金的不足,交通的不便,积极地拉动外部的支持,把外面的大企业,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都请进来,通过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归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要实现当归产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大当归产业、当归产品的对外宣传的力度,寻求特色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完善中国当归城、当归产业协会、当归研发中心、中国当归网站、当归博物馆的功能,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设施。吸引外部目光和支持,从而加强当归的对外推广,实现当归的国际化。把营销信息作为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对全国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市场定期进行专题调研,了解掌握当归的销售走向、趋势和岷县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占有的市场份额,为搞好当归营销提供依据。同时,借助兰渝铁路建设,及早着手建设岷县中药材仓储中心,积极培育期货贸易等营销形式。加强与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联络,在广州、深圳、玉林、成都、安徽、湖南等中药材营销基地设立办事处和代销商,使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进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6]岷县当归经济效益分析
杨 妍, 窦学诚, 张正卓中图分类号: F 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315( 2006) 04- 0109- 04
[7]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无公害中药材当归生产技术(甘肃省地
方标准DB62/T-2002)[S]. 2002.
第五篇: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
作者:任小巧等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药(民族药)产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多地政府将中药产业作为本地区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扶持发展。贵州作为重要的药用资源基地的,充分发挥着民族特色优势。本文根据贵州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及实地调研情况,对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制约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构建贵州中药产业链和打造大品牌、大品种、大市场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贵州;中药产业;制约因素;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2-0001-04
中药(含民族药)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多地政府将中药产业作为地区重点支柱产业扶持发展。作为我国重要药用资源基地,贵州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使贵州中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贵州省政府支持下,2013年5-6月,笔者对贵州中药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以系统了解贵州上、中、下游中药产业。根据贵州省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及实地考察情况,笔者分析贵州中药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扶持和促进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1 发展现状
1.1 中药种植(上游产业)
贵州省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药库”,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贵州省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本地现在已知中药材4290种,其中植物药3924种,动物药289种,矿物药77种;民族药物1500余种。中药材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500万t,其中植物药约195万t,动物药约1520 t。中药材种植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现有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14.5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5%,全省各市(州)均开展了药材种植,主要品种有太子参、何首乌、杜仲、头花蓼、淫羊藿、石斛、半夏、金银花、黄柏、黄姜、艾纳香、桔梗、板蓝根、鱼腥草、砂仁、天麻。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有16个,包括天麻、杜仲、厚朴、银杏、半夏、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