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中物理教学
第一篇:如何做好高中物理教学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蒸发与沸腾”时,学生对液体在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似有迷惑。老师可举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 “会”。“那用这张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 “当然会” 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迫切等待问题的解答。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稍加提醒:纸盒里的水烧开后继续吸热温度会上升吗?此时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烧不着的纸盒”是里面的水在起作用,由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且此时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盒就不会浇着。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可布置课外小实验:“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象烛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真奇怪,棉布并没有烧焦。
当然,激发好奇心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从好奇心出发,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好奇,
要逐步引导,善于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经常在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惊讶、疑惑、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物理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关键。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要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静摩擦力的产生及其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分析汽车起动时轮胎和地面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玩具遥控汽车模拟实际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会开遥控车,但是你有没有见过车轮打转,但车子却在原地不动的情况?那么,当车轮转动向前行驶时,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答:见过,汽车陷在烂泥里,车轮光打转,车子不能向前行驶,这是因为摩擦力太小的原因。所以汽车行驶的动力应该是车轮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起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这辆汽车提供动力的驱动轮是哪两个?那么当后轮转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轮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教学难点,学生互相讨论,意见不能统一)
教师演示:将遥控车放在桌面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白纸,按下启动按钮,看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汽车没有向前运动。 学生顿悟:白纸相当于地面,车辆起动时,白纸向后送出,说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子向前运动,说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这符合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知识。
一辆遥控玩具车,一张白纸,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中考也是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初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 :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 时,我们启发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积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因素。设计出方案的个人和小组在课堂内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以便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及时改进,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介和小结。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课后做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象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要从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总之,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独立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改论文: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1)
高中语文课改论文: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
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此才能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实效地进行。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
http:// 2010-12-2 16:01:33 -
论文关键词:放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一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今天,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总而言之,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多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智力,这是“放手“的第一个理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在两年前放手让高
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至于他们需要哪些,能够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决定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本次课,我将学生设计为五组,全体组员都去准备,最后各组由三名同学讲课。先讲的第一组是这样做的:
1、系统介绍王羲之书法特点;
2、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
3、王氏书法的价值与珍藏价值;
4、王氏书法的流传;5如何欣赏王氏作品。
第二组的做法:
1、介绍王羲之生平、兴趣、爱好;
2、解说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3、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内涵。
第三篇: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高级中学 潘芝忠 范启智 邮政编码434100
摘 要: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体现了实施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目标分层;学生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试分层
一、 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数学作为“数学为大众”的口号已经传播到全球性运动。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对每个公民的数学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产生了需要,教师必须教给所有学生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的教学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对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方法。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对分层教学的理论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做初步分析。
二、分层次教学课题教学探索
1、教学目标分出层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紧扣教学大纲,把握好教学难度,也要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每堂课制定出3个层次的目标,a层学生达到大纲目标,教会学生掌握一个一个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法则等知识要素;b层学生达到提高目标,更重要的是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把形式的、表象的、离散的知识组合成有机的、严密的结构体系。c层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高层目标,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高考要求进行教学。
2、学生分组层次化
我们根据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兴趣、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根据自愿的原则,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为最基础的小组,b层为中等成绩组,c层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应考虑其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综合因素,此外还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要肯定他的进步,鼓励其更上一层楼,也要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3、课堂教学层次化
首先,教师要针对分层目标对本节内容的要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课件,按学情设计问题,每组问题围绕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3个档次,并让学生作答时按层次对号入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精讲精导,点拨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向目标前进。同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小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集体教学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a层次的学生,同一内容同一速度以基础题为主,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以讲为主,精选例题,具有一般数学思维。对于b层次的学生,通过课堂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了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c层次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强调以形助教,数形结合的方法,逐步提高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广阔性,逐步训练抽象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4、练习作业层次化
为了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结合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落实需要,还应提供分层次的练习题目: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分别配给a、b、c、3层的学生做,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从解题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单元考试分层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考试成绩总是有好有坏,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考试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或者每个题型分为几个选做题,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层的同学可以选择b层的试卷,同样,b层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层的试卷。每次考试后各个层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层次,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层次。
6、个别辅导分层 对与c层次学生,教师要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可以指导其对课程知识加以深入探究,从探究中领悟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b层次的学生,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加提高内容,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对与a层次的学生,可采取学生多加强基础练习,保证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能听得懂、跟得上。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针对性更强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7、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高中数学对学生分层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又能促我们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出版社2003.
[2]《《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巴班斯.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解和实践的对话。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回顾。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反思的内容
1、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首先要抛弃陈旧的应试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检查自己教学中是否遵循了新的教学理念:有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有没有既照顾学生普遍需求又关照到学生个性需要;有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没有在照顾到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又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目标的反思 对教学目标反思时,应该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查找自己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1)检查自己有没有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学习动力。(2)检查自己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时是否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素养整合发展基础上。(3)检查自己有没有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4)检查自己有没有引导学生获得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和英语学习策略。
3、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进行教学内容反思时,有必要明确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目标。可以对教材内容取舍的同时,添加自己选编的材料。反思时,回顾教学效果,对有益的尝试不凡加以总结经验,为以后备课提供参考,改进自己的教学质量。
4、教学策略的反思 教学策略的反思应该围绕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取得的经验和不足进行,看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反思的方法
1、内省式反思 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写教学日记和教后备课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索。这种反思是常见的,也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做法。有时不形成文字,教师通过心中思索得失,在下节课纠正不足。
2、交流式反思 通过教师间或者与教师与学生间就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探讨和分析,得出经验和不足,为以后教学做准备。学会协作,在与同事的交流中获取更多有益的经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在新课程改革中有重大意义。
3、学习式反思 通过对新的教学理论或者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一日千里,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掌握教学理论的最新成果,更新自己专业知识储备,做一名研究性、专家性教师。
4、研究式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得失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呈现,使自己研究成果系统化。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身份转化,从仅仅传授知识到能进行教学反思的研究性教师。教师在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课后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第五篇:如何做好高中政治选择题
当前,在文综高考试卷中政治有12道选择题,且每题4分,分值之大,不容忽视。那么,我们如何做好高中政治选择题?这确实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下面,我将从解答政治选择题的思维、方法以及其题型等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了解解答政治选择题的一般思维
政治选择题一般由材料、设问和选项三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先审材料和设问,再看选项,再排除,最后择优选取。但是,要知道,政治选择题的选项在设置时就有干扰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即使我们不先审材料和设问,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排除干扰项,若能排除三个干扰项,就能直接选取正确选项。由此可见,排除干扰项,一方面可以缩小可选项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解答时间。因此,我们做政治选择题要遵循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和步骤:一看,二排,三审,四选。
二、注重运用排除的解答方法
三、分清政治选择题的类型
以上所述,都是解答政治选择题通性做法,还需要同学们多做,多练、多总结,真正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高考政治之“分不低”策略
学科特点:
一、内容特点:抽象但富有逻辑条理性,是理科中的物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琐碎,课外延伸多,好学但不易得分 哲学常识:不好学但易得分
政治常识:只需是什么,而经济常识不仅是什么,而且为什么 文化常识:考点少,简单易学,文化强国战略,高考趋向
二、试题特点: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具体策略:
一、熟悉课本基础知识
二、了解时事政治
三、掌握解题方法
四、涂卡及卷面注意事项 如何学好政治
高考政治之高分策略 相信第一印象
学政治不是简单的背背课本的事情,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