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集锦)

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集锦)

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第一篇: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

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第一篇: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扰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足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能发展

1、 引言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导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2、 核能的性质

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3、 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本低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本低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4、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所面I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丁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育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5、 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 世纪70 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 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 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 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 年12 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 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 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 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

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7、 结语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因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2、 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3、 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4、 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研究》——宋爱军

5、 网页:http:///web/meyw/2011-03/14/content_726873.htm

6、 网站:新华网

第二篇:论核能的安全与利用

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危机”,持续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此刻,除了关注核辐射物质的不断扩散,如何看待核能的利用,也成为广泛议论的话题,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也在弥漫。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1951年美国首次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进行了核反应堆发电的尝试,发出了100千瓦的核能电力,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迈出了第一步。

当今,全世界几乎16%的电能是由441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其中有9个国家的40%多的能源生产来自核能。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能源洪应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传统的能源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温室效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不仅缺乏常规能源的国家如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发展核电站,而且常规能源煤、石油、水电等非常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也在大力发展核电站。

自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此次的日本福岛事故。每一次核事故,都给当地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在人类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恐惧。但与此同时,全球核电站的数量却在逐年增加,核电已超过全球发电总量的17%。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核电巨大的优势。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从环保的角度看,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正因如此,在能源紧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展核电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一些原本放弃核电的国家也在重启核计划。

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民众对核电的恐慌正在全球蔓延。至于核辐射,民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闹”得人们谈核色变,特别是网上各种谣言不断涌出,有的明显有违常识,有的让人徒增恐慌。很多人都会认为,核武器散发出的信息总是与死亡有关,但核能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的论证都已表明,核能的利用却正好与之相反。但是依然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它至少表明,核电站在应急系统配套上需要“补课”的地方还有很多。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福岛核危机表明,人类已到了重新审度核能应用的时候,仅有清洁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安全的。既然“弃核”不太现实,那么如何在开发核能的同时,提高人类对核能的可控性,降低风险,安全应用,当是福岛核危机给全世界的警钟。

第三篇:基于核安全的中国核能与可持续发展

08地理科学 冯嘉琪 20082601052 前言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福岛发生了9级大地震,随之引发了海啸。祸不单行,地震和海啸还导致了福岛出现核泄漏事故。日本人们再一次承受着核能这种先进科技带来创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痛失亲人。日本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核能最初以武器的形式出现,使得日本率先成为了核武器的试验品。“福星与恶魔,只是一念之差”,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积极利用核能发展电力,为世界能源危机带来了光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提醒了人们关注核安全,可在阴影还没散去的今天,日本有了同样的遭遇。

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各国纷纷搁浅手中的核电站发展项目,各国人民对于核电发展众说纷纭。中国作为为世界上的能源消耗大国,人口众多,在世界能源日渐紧张的情况,联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核电站必要性值得深思。

一、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后影响(Chernobyl disaster & 2011 Japanese nuclear accidents)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地区,这是曾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核泄漏事故,也是唯一一场被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评定为7级的核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发生后,消防队员已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当时没有一个消防队员知道这是一场核泄漏事故导致的火灾,仅仅认为是发电厂发生事故;核电厂的员工对于核能发电也没有太多的认识,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对事故进行处理;政府次日开始疏散30km范围内的人群,被疏散的人群被仅告知发电厂发生事故,需要疏散大约三天,不久后人们又回到了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继续生活。这一切,都在他们的身体受到了核辐射伤害后,人们才知道这一切的真相。

事隔66年后的今天,核泄漏事故再次发生在日本人的身上,9级地震破坏了福岛人们的家园,海啸无情地袭击着无辜的一切。福岛核电站逃不过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出现了严重的事故。日本人冷静地处理着,世界各地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世界核能大国——法国,向日本伸出援手,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核泄漏事故后的处理。

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为现时中国人了解较多的核泄漏事故案例。媒体对于核能使用的报道都偏向于核泄漏对社会和人体造成的重大伤害,人们群众在此基础上再去看待核能发展难免存在消极影响。中国人对于核泄漏的恐慌程度可以表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出现的“抢盐”潮,由于人们得到的消息片面和对核辐射了解严重不足,出现了这个甚至在日本地区都没有发生的现象。我国正在规划当中的核电站,大部分处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人们的消极情绪无疑会影响核电站和各个核能使用项目的进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能源危机的影响下,人们正确认识核能使用有很大的必要性。

二、中国使用核电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北煤南运,西电东送,一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电力供需矛盾紧张,尤其是华东、华南、华北及其沿海一带,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可是这些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最为紧张。长期以来,国内许多人认为中国能量资源丰富,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不大,但纵观我国其他可利用的能源,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煤炭资源有限,不可能作为长期主要能源

我国目前能源生产中,煤炭占74%。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能源。据估计,到2050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将达到目前水平的5倍左右,如果维持我国煤炭的消耗占总消耗量的70%水平估计,则2050年煤炭的年消耗量将达50亿吨。这样,到21世纪60年代,我国可经济开采的煤炭将被开采完毕。因此,我国要长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运输紧张状况不可能解决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缺乏常规能源。因此煤炭运输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其运输占据铁路货运量的40%,即使加紧修建铁路,运输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三)燃煤污染严重,我国的环境无法承受

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比石油和天然气严重得多。其燃烧大量产生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给许多大城市造成严重污染。产生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更是给我国带来了占GDP 5%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环境将无法承受这样的“黑盒子”现象。

(四)煤炭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化工原料 随着煤炭大量燃烧,资源将越来越少,价格也将日益昂贵。如果仅将煤炭付之一炬,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在经济上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五)我国水能资源也不可能成为主要能源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水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输电设施的投资也相当巨大,而且地质条件复杂,能经济开发的水能资源不到总资源的一半。即使在2050年可经济开发的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完毕,也只相当于两亿多吨标准煤,与50亿吨需求量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水能不可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六)石油资源、风能、太阳能无法满足需求量

据统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煤炭的开发利用又受到环境、运输等条件限制;水电装机容量进一步持续发展的余地不大;非水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存在能量密度低和供能间断性等问题。

加之石油价格猛然飙升,世界石油蕴藏量逐渐减少,使得能源危机越发紧张。与此同时,核电是一种经济能源。核电站是一种高能量、少耗料的电站,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比任何一种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都大几百万倍。开发利用新型的和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中国核电站的使用现状及安全性

(一)我国使用中的核电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一座实验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先后建成投产。

1、秦山核电站安全性保障

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成功,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是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反应堆安全壳是一座高40-50米,内径36米的圆筒形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安全壳内还修了一道2米厚的核反应堆屏蔽墙,这道屏蔽墙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防止核辐射外泄,并且在屏蔽墙外设置钢板衬里的安全壳。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秦山核电站将安全问题提到了最高位置,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建造了多重屏蔽物,建立了独立多重保护系统采取了防止核反应堆熔化以及抗震和安全电网等措施。在施工中实行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办法,每个项目和每道工序都必须验收合格。

秦山核电公司负责秦山核电站的运行和管理,积极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同类电站的先进水平迈进,采用国际通用的核电站综合性能指标要求和考核核电站的运行水平,引进推行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改善提高安全运行水平,

2、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性保障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广东深圳市麻角岭,是我国内地第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核电站。它采用的是法国产压水反应堆,外面有三道安全屏障。有长1400米、高14-16mii的防浪大堤,深入地下约16米的防渗帷幕阻止海水向内渗透。其仪器采用了世界公认的、技术上最成熟的设计和设备以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安全技术方面是无可怀疑的。

麻角岭的选址谨慎,经过地震、地质、水文、环境等条件较长时期的勘察评价,即使发生级数较高的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也不大。大亚湾核电站距离人口聚居地超过20公里,并且有天然屏障。

(二)我国发展核电的条件

中国核电在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为加快发展积累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核电设计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已组织有关核电设计院,开展了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设计工作。

2、核电技术研发

我国核工业建立了专业齐全的核科研体系,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核动力技术实验基地。在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中,解决了核电站工程设计的许多技术难点,初步形成了一套先进反应堆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手段。

3、核电工程建设管理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行了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标选择施工承包商和设备采购,有效降低了成本,确保了施工质量。

4、核电设备制造

我国除了数字化仪控制系统等少部分设备以外,国内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制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电机组大部分设备的能力。

5、核燃料保障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以及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管理等环节的较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

6、建立了完善的核电安全管理、核事故应急和技术后援体系 我国政府特别关注核能的安全问题,已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核安全法规,行程里一直独立的核安全监管技术队伍。

7、核电站厂址资源

我国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的厂址绝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可以满足至2020年的需要。

8、我国核电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我国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在不破坏环保的情况底下,使得能源危机减缓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核能与可持续发展

由以上论述可知,我国发展核能是具有必要性和保障性的。根据我国面临的能源供需不平衡、能源危机和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核能利于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供需不平衡

1、地域间供需不平衡

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地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工业带沿线地区,主要以工业消耗为主。而我国的火力发电主要在北方地区,水力发电在大西南地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又满足不了现时需要,长期处于能源供应地与消耗地不一致的状况。核能发电具有可行性的选址比较丰富,而且大多数位于沿海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电力资源,减缓了由于地域间供需不平衡而带来的矛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消费量与供给量矛盾

从消耗来看,工业的能源消耗最大,占总消耗能源的70%,其次,城市的能源消耗量也较大。据统计,我国要到2018年前后才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接下来的几年,各地为了经济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会达到一个峰值。在能源供给量有限的情况底下,低消耗、高产能的核能资源成了较为经济和清洁的能源。

核能的适当发展,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保持我国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储备量,使这些化石燃料达到更高的效率。

(二)有利于能源长期有效利用

1、核能使用降低全国火力发电的比例 按目前不完全的统计口径,200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分别占75.6% 和67.7% , 石油占13.5%和22.7% , 天然气占3.0%和2.6% ,水电占7.9%和7.0%。而核能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还微乎其微。核能是比较清洁可控的现代能源,也是近期比较经济合理的替代能源, 随着技术进步, 安全保障也很完善。从国际上看,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核能开发利用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法国也是传统能源资源短缺国家,通过从战略高度发展核能.法国的能源自给率从27%提高到50%,有效地减少了石油进口依赖。

随着核能技术成熟与安全系数的提高,我国可利用核能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量提供的保证。

2、储备煤炭资源用于高效利用形式 2007年,我国成了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焦炭工业在效益上臂普通的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效益更高。

煤炭的高温分解和气化技术已经得到发展和提高。最近,基于煤炭的化工技术,如:煤炭液化、煤炭气化、煤炭合成产品都逐渐在中国的市场推出。

煤炭通过焦炭生产和气化之后得出了乙醚、酯等化工品,再经过分解后变为电力资源和甲醇等更为实用的动力和产品。新的煤炭化学工程有利于国内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经济发展。这种高利用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使得我们认识到煤炭资源不仅仅只有发电原料。

核能可以逐渐降低煤炭发电的比例,储备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用于效益更高的化工生产,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首先,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尽管进行了保护能源的努力,但预测表明对能源的需求仍然在继续增长。尤其在电能的利用上有急速上升的趋势。世界上能源利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地方和区域的规模。我国的酸雨问题就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物所引起的,而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燃煤大国,每年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 其次,IAEA与其他10个国际间组织早在赫尔辛基电和环境专家研讨会中指出:在常规运转状态下,核动力及可更新能源系统处于健康风险谱的较低端,煤和石油的能源系统处于健康风险谱的较高端;来自于核能、石油、天然气的严重事故的人类健康风险在大小上处于同一个量级,比水电事故的风险要小2个等级。甚至,我们无法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天气变化将会对我们的社会与经济带来何等的影响。

综上所述,电能是非常清洁的二次能源,使用效率也非常高。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形式虽然暂时能够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但是其污染环境和资源的有限程度促使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基于核能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兼顾其他不可再生能源及水电能源的安全系数,这种清洁能源是值得我国使用的。

后记

也许核泄漏事件会在人们的心目中蒙上一层阴影,但是我们还需辩证看待核能在中国的发展问题,结合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考核能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程度。

中国的核能开发技术已经逐步完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安全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同时兼备开发核能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情况底下,我认为核能成为煤炭资源的替代能源有其必要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会体现出其优越性。

人们对于核能的认识也应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避免由于媒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而带来对核能发电的片面认识。

第四篇: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整理)

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XXX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环保局的关心和指导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仍离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不小的差距。为更好的了解和掌握XXX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有关企业和部门,对XXX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力图为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美好XXX县提供参考。

[关键字] 生态环境 污染防治 基础设施 环境质量 环保意识

1 XXX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1 污染源现状

1.1.1 重点工业污染源

2010年,我县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南广河流域共有86家工业污染源,其中重点污染源18家,涵盖了造纸、化工、酿造、能源、建材、轻纺、铸造、采矿、医疗、食品等行业。86家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为6464404.6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23.39吨/年,氨氮排放量60.09吨/年。

- 12?2011?57号)。该工程完成后公司全年共

计减少燃煤消耗量21275吨,可减少二氧化

硫排放409.5吨,氮氧化物削减量12.03 吨。

XXX县顺康养殖

场 完成了沼气化粪池的建设,场内建设雨污分10万元 流沟,实现了的雨污分流,完成畜禽养殖限

期治理任务

通过调整投料比、温度、反应时间等工艺参

2012年 宜宾欧圣化工 50万元 数减少废气在生产过程中的产生量,并改进

了引风系统、密闭系统和吸收系统,提高了

废气收集和吸收率,减少了废气排放量。

对原有的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并新建配投药

2012年 两河口煤矿 120万元 系统、集水池、污水干化池等,治理后该矿

废水能实现达标排放。

2012年 XXX县大容和酒

XXX县力富生猪 养殖有限公司

宜宾久凌化学

有限公司

蜀酒酒业

有限公司 180万元 新建100m3/d废水处理设施一套 完成新建200立方米沼气净化池一口,养殖25.8万元 场内采用雨污分流、粪便干湿分离等处理工艺,建立防雨、防渗干粪堆放发酵间一间。 140万元 建成三甲胺废气处理设施一套,处理能力为11000m3/h。 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

修建约265立方米沼气净化池一口,防雨防

2013年 XXX县科达养殖

场 32.6万元 渗干粪堆放发酵屋一间,修建雨污分流管道

约800米,排污管600米。同时建消毒室2 间,配备相关防疫卫生器具

2014年 四川中电福溪电

力开发有限公司

国富养殖场 3000万元 对脱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脱硝效率达98%。 新建沼气池4口共210立方米,管网260 米,雨污分离沟160米,干粪堆放场1个共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3年 78万元 2014年 40万元

- 45 - 篇二: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社会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社会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

关键字:保护生态

合理开发

旅游价值

可持续

引语: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

1 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1、为了让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众所周知,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产生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也往往会造成对旅游设施、荷塘水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破坏。同时,游人过多伴之而来的,是抛撤的垃圾狼籍满地,噪声超过标准等。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出售量,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设法维持旅游区道路的通畅,以便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总之,为了让的海内外游客都能饱览我国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和奇妙绝伦、丰姿绰约的旅游资源,必须保护好我国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璀璨文化不受破坏,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

2 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的国际旅游者,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左玉辉,《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 董建辉,《旅游资源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篇三: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展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剧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越来越恶劣。如何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生态 环境保护 思考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城市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大。城市的增长以及工业的进步对于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恶劣的环境不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每年世界上都会有城市的居民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换上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城市生态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当务之急。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以及世界人类居住聚集地,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全靠城市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困扰着人类的矛盾。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来源,但是在人类进行工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的建造以及交通道路的铺设对于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干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对城市的生态产生严重的影响。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的物质资源消耗量增大,逐渐造成资源匮乏的现象。而人口的增加又造成了交通的拥堵,越来越多的汽车的投入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增大,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不仅城市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制约,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应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也就谈不上发展,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城市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样的高度,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发展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营造一个优美、清洁、宜居的城市环境,使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生产与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我国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在以加速状态持续增长着,而人口的增长也在三十年时间里增长了几亿人。城市的发展正在随着工业的发展而稳步向前,而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消耗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城市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城市的环境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

2.1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我国城市目前空气污染严重,最近几年出现的雾霾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出行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灰尘、二氧化硫等由煤炭燃烧造成的烟尘污染以及降尘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北方城市在冬季进行供暖时会燃烧大量的煤,产生的煤烟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投入城市交通中的汽车在逐年增长,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南方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在汽车尾气污染上的问题尤为严重,甚至产生了类似光化学烟雾的现象。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在这样恶劣的空气环境之下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空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烃类等有害化学物质会使吸入的人罹患癌症的概率增加,据统计,广州人口肺癌死亡率在二十年内增长了近四倍,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另外,空气污染引起的酸雨现象也对土壤以及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

2.2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城市工业污水的排放对于城市水源的污染极其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的380亿吨工业废水中,城市工业排放量占其中的4/5,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周边的江河湖海中,导致城市周边水源几乎全部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严重超标还会对水系中的生态造成破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中鱼虾等生物无法生存,全部死亡。地表水的污染恶化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根据调查,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率高达百分之八十,水源的严重污染会使城市在饮水以及生产用水上发生危机,如果不能加强治理,还会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是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又一大问题。

2.3城市废弃垃圾污染

我国很多城市中都有着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露天堆放的现象,垃圾处理的不及时会导致二次污染。乱堆乱放的垃圾还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我国目前在垃圾处理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不能将垃圾高效地回收利用,有害垃圾堆放不但会影响美 观,还会产生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病菌污染等。露天垃圾堆放所占用的土地对于城市的土地利用率也造成了影响。城市垃圾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3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对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特点进行综合的考虑,并保证城市的美观与交通的便捷。因此,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城市分为几个功能区,将居住区、工业区以及经济区等进行分区建设,保证各个功能区之间互不干扰而又相辅相成,将城市构建成一个有条理功能分明的有机体。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减轻城市环境的压力,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现状来确定城市的布局,对工业区的规划与建设要重点加强,控制工业的发展速度以及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城市的压力。

3.2加强对城市污染的治理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政府应该对城市中的污染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对环境的破坏及污染进行提前预防,从而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中的工业集中于人口集中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城市的工厂进行重点治理,控制工厂的污染物排放量,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经济上的处罚与对负责人的责任进行追究,加大整治力度,从而提高污染治理效果。

3.3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

城市工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之下,目前我国的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利用率较低,工业废弃物产生的量较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工业技术,力图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对工业废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还要对新能源技术进行重点开发,减少城市煤炭的使用量。要大力发展节能设备,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4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 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大可以对城市的污染进行治理。加大城市绿化工作的力度,可以优化城市的空气,减少空气污染。绿地面积的增加还可以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可以提高城市的亲和力以及环境友好度,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总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以自然持续发展作为基础,将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基础,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要加强城市的绿化,并对污染环境的工厂进行治理,从多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营造 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使城市与自然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 杨士弘.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城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62-68. [2] 赵其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土壤(Soils), 2003(6):441-449. [3] 张娅.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8):92-92.

《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第五篇:宇宙与人观后感——关于核能利用的见解 (马克思课)

《宇宙与人》观后感

——关于核能利用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幽默风趣的老师放给我们看了一部科普片,名字叫《宇宙与人》。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其中一段关于核能利用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辩证性的说到如果人类利用好了这种高效产生能量的方式。将造福亿万居民,可是如若利用方式不合理,也可给地球造成巨大的灾难。关于和能源的利用近年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只有利用好核能,人类才会有长远发展。下面本作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核能的发展历史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下面是人类各方面利用核能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的研究。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 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中国大陆的核电起步较晚,80年代才动工兴建核电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电)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底投入运行。大亚湾核电站正加紧施工。

核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用现状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却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 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截至2006年,全世界运转中的核反应堆435座,有29座以上在建设中。美国运转最多,为103座。法国次之,为59座。日本为55座(1座以上在建设中),俄罗斯为31座(7座以上在建设中)。核能发电占世界电力生产的份额已从1960年小于1%增加到1986年16%,1986年起的21年内这一比例基本保持不变。核能发电随全球电力生产而稳步增长。我国的核电起步较晚,80年代才动工兴建核电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电)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底投入运行。2003年我国全年发电量的2.2%来自于核电,预计到2020年核能发电可以占总发电量的4%。

现在核能发电站的扩建集中在亚洲:至2006年底建设中的29座就有15座在亚洲。这里应该特别提一下印度:印度早在1954年就开始进行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9年有11个核电机组投入运行,3个机组在建。但印度拒绝加人国际原子能协议,在运行中也存在许多困难。

目前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化石能源,但是随着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替代能源,而能满足能效高,技术上可行,环保,并且可再生这四个条件的能源并不多。不过有一种能源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核能。 截至2006年,全世界运转中的核反应堆435座,有29座以上在建设中。美国运转最多,为103座。法国次之,为59座。日本为55座(1座以上在建设中),俄罗斯为31座(7座以上在建设中)。

拥有核能发电的30个国家中,由核能供电的份额变化较大。从法国高达占78%,到比利时占54%、韩国占39%、瑞士占37%、日本占30%、美国占19%、南非占4%和中国占2%。

现在核能发电站的扩建集中在亚洲:至2006年底建设中的29座就有15座在亚洲。最近建设的36座核反应堆已与电网联网的有26座在亚洲。印度核能发电所占比例现小于3%,但至2006年底,拥有建设中核电站的1/4,在建设中29座核电站中拥有7座。印度的计划更令人印象深到:到2022年将增长8倍,达到电力供应的10%;到2052年将增长75倍,达到电力供应的26%。75倍的增长意味着年均增长9.4%,与全球1970~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相同。

世界核能会议的最新报告同时指出,由于原油价格不断高涨和采取温室效应对策,全球正在大力推进核电站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可能会为获取铀的权益展开激烈的竞争。

据日本放送协会等媒体援引会议报告称,由于美国、俄罗斯等国正在大力建设核电站,到2015年,天然铀很可能出现6000吨短缺,铀的供给将持续紧张状态。

印度核能发电所占比例现小于3%,但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增长8倍,达到电力供应的10%;到2052年将增长75倍,达到电力供应的26%。

俄罗斯有31座核反应堆在运转,5座在建设中,并有大的扩能计划。

日本55座核反应堆在运转,1座在建设中,并计划使核能发电占电力份额从2006年30%提高到后10年内的超过40%。

韩国于2006年投运第20座核反应堆,核能发电已供应其电力的39%。

欧洲总计有166座核反应堆在运转中,有6座在建设中。但有几个禁用核能的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丹麦和爱尔兰。并且有几个国家如德国和比利时也开始禁用核能。

芬兰、法国、保加利亚和乌克兰也有核能扩能计划。

英国拥有19座运转的核反应堆,其中许多已相当陈旧,可能将投资新的核电站。

美国有103座核反应堆,提供电力份额19%。美国核反应堆3/4已进行了技术更新。

4核能发展前景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核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且前景广阔。中国核学会秘书长付满昌说,核能就是一种新能源,核能在满足新能源需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中国目前也面临着核能的输出,世界商业面临着核能的输出。发挥

去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核能发展的全球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电力、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4000万千瓦。目前,中国核电只占整个的装机容量的2.2%,世界平均值是16%,所以中国有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

付满昌介绍,到2020年我国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必须具备30座百万级千瓦的核电站,只占我们整个装机容量的4%,因此大部分能源供给还是依靠化石原料,煤占了75%,新能源,包括核能在内比例很小。

付满昌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赶上发达国家或者赶上世界平均水平16%,可以想像我们还要建多少座核电站核能很安全

发展核能,最受人们关切的是安全问题。公众关注核能有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核能是不是安全。第二,废物如何处置,处置是否安全。第三,会不会造成核扩散。付满昌说,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据介绍,核电所谓污染,最主要是讲核电放射性废物处理问题,放射性废物处理问题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对中等和低等的放射性水平的废物,已经采取非常成熟的技术来处理,未来高放射性废物技术,也正在研究,而且世界上对这个事情的处理技术上也是成熟的。付满昌说,将来我们用玻璃固化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不是什么问题。

付满昌还表示,核能量大,占地也很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核能对环境是友好的。为何发展缓慢?

据悉,我国能源消耗主要是煤,占了75%,其他的比例很小。为什么核能发展缓慢?付满昌认为,过去几十年当中,发展核电缺乏国家强有力的引导和比较科学的规划,并没有把核能作为能源的一个部分来进行看待。因此发展速度也就比较慢,同时,投入也比较少。近年来,国家已经认识到核能是大规模的替代化石燃料的惟一的可用的选择。 付满昌说,目前国家确定了大力和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这也是我国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他的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还有就是安全性强。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 重要的危害还有核武器,使用大当量核弹和大量使用核弹的可能性在减小。但是全面核战争无疑是一场大灾难、人民大伤亡、全球生态环境大破坏,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这也正是世界人民不断要求全面禁止并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原因。(2)核武器库和核设施将成为袭击目标,其受袭后产生的放射性灰尘和有毒烟雾危害的范围会更大。被打击国家的居民(包括偏远地区的居民)及非直接打击国家的居民都会大范围的受到各种因素的伤害。(3)战时核弹在几百公里的高空爆炸,对人员没有直接伤害,但核电磁脉冲能使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电子通信设备失灵或烧坏。(4)几十吨、几百吨当量的核工业弹、钻地核弹、中子弹、增强辐射弹使用的可能性会增加。不同地域居民的核防护工事将有不同的特点

当然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想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来源较其它发电方法为稳定。

最重要的就是污染小,对环境没有很高的污染负荷。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今年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

然核能的发展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普通人对核电站的认识基本偏向负面。人们担心的核电站容易发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当然,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过于强调核电的安全性,这样反而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我们害怕发生像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的灾难,有一些环境论者还指出从事核电生产的人曾有产下畸形儿的先例,或者核电站附件的农家出现了畸形牲畜等等。这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大型核电站泄露甚至爆炸,那这种效果不亚于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地球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

而且核能电厂产生的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都具有放射性,必须谨慎处理,都则还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政治分歧等。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发展核能的投资成本巨大,所以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大大提高。若建造一个核电站未能成功运行或失败,那损失是会很大的。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不想发展核能,但迫于经济等原因,计划就会被搁置,这就造成了世界能源分布不均。

核能电厂也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虽没有化石燃料场污染物多,但热污染较严重。用化石燃料场一样,还要考虑地理天气等因素。

对核能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地球虽然资源丰富,但能源的需求理所当然是巨大的。这样看来大力发展核能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是许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何况发展核能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事。 现在的世界,全球对能源急剧上升的需求,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环境问题以后的大问题,怎样能在其它大国的压制下,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能源之路,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世界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能畏首畏尾,应该制定好核能发展目标,促进核能健康运行。尽力维护现有的稳定政局和社会秩序,为核能在我国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我们还应从核能这个产业的不同方面入手。例如:制定适合和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核能管理制度,规范核电站的兴建、运行、管理等各个步骤,研发适应我国社会和国情的新型核电站,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然,我们还应谨慎对待开发核能的项目。吸取国外发展核能的事实经验,稳中前行,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综合我国实力与国情,发展核能。不要光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和群众效益,做到综合发展,统筹兼顾。

核能事故如果发生,这种破坏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有一套适合我国的预警机制和防护机制。比如,建立核电站监测系统,从不同的指标一定的程度上预防核能事故的发生。灵敏、及时、畅通的反应信息情况。

结束语

总体来说,发展核能对世界时有利的,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控制污染。在现在这个社会,核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合理的发展核事业,为世界能源找到一条洁净的新出路。同时还应抑制核武器的发展对 世界和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