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爱成了怨恨
第一篇:父母和孩子爱成了怨恨
父母和孩子爱成了怨恨[大全]
父母和孩子,爱为什么变成了怨
尹老师:
您好!刚刚拜读了您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触很多,所以禁不住给您写这封信,希望没有打扰您。
首先觉得您的这本书写的太好了,而且特别的实际。我的宝宝刚刚一周岁,我很重视早教,之前也看过一个教授一系列早教书,只是对教宝宝认字这块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至于其他的只是觉得挺模糊的,也知道一些道理,可是真要运用到实际中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可是看了您的书以后,就觉得有了方向,对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想和您说说我自己,因为我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我的父母对就是用的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您书上所提到的所有不好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都能找到。虽然我是独生女,可我父母从小对我就非常的严格,不允许我读课外书籍,不允许我参加同学的聚会,不允许我外出,有一点错误就是一顿打骂,平时几乎不会和我聊天或者谈心,他们只关心学习成绩,考的好会表扬,会买这个买那个,考的不好自然是一顿打,在他们认为我是他们的女儿,也就是他们的私人财产,我的一切都必须听从他们的安排,让往东就不能朝西,否则就是打骂。而打骂是他们最常用的教育手段,所以小时候的我成天提心吊胆,不要说考试没考好,连不小心弄坏了爸爸的花草都会招至一顿打。这些在我上初中以后更为明显,因为上小学我的成绩一直挺好,也不懂得反抗,所以和父母的关系还过得去。可是上初中以后,我的心理越来越觉得郁闷,反抗意识也越来越强,就做了更多让父母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就招至了越来越多的打骂,而这些打骂就更激起了我的逆反心理。可是大概是被打的太多了,打得怕了,也不敢像有些孩子那样离家出走什么的,也就只有忍着。所以那时候的我成天就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对学习更提不起任何兴趣,高中自然没有考好,这就更让爸爸觉得丢人。现在还记得中考那年暑假是怎么挨过来的,爸爸虽然没有打我,可是天天都出言不逊,不是冷言冷语就是说话恶狠狠,让我觉得已经尝尽了人间的辛酸。高一下学期我早恋了,他就是我现在的老公,这件事被父母知道以后最初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我差一点就下定决心要和他分手,可是就在我要下决心的时候他们又开始了老一套,他们用了最肮脏的字眼形容我,让我觉得自己连妓女都不如,愤怒和羞愧让我差一点就和他私奔了,后来由于我们都考入了同一所大学,我就欺骗了父母说已经分手了,从而顺利的上了大学。可是后来终究还是被他们知道我骗了他们,从那时候开始爸爸不再认我,至今已经有6年了,甚至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妈妈身上,说是妈妈没有管教好我,现在连妈妈偶尔来看我一次,回去都会遭遇到至少一个星期的冷暴力。所有的朋友和亲戚都劝过,可是都没有用,现在只要有人问起我爸爸都会说:“她死了。”现在连我爸爸那边的亲戚都说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我的不好造成的,是我不听 1
话,家庭条件最好却是最差最不听话的一个。“不听话”“勺”“不诚实”这几个字我的耳朵都已经听起老茧了,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不听话,爱说谎任性的坏孩子。虽然我早恋,虽然我有这些那些的问题,可是不管是父母的同事朋友还是我自己的同事老师都说我是个很懂事,很诚实的好孩子。我自己也觉得我并不是他们口中那样的孩子,在我老公和我的同事朋友面前我从不说谎。在我有自己的社交圈以前我也一直认为说谎是我的强项,因为以前和父母说了太多的谎,因为父母对我的管制太多,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不许和同学有正常的交往,有时候太想参加同学的聚会只有和父母撒谎,而那个年纪的谎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所以父母的印象中我是个满嘴假话的孩子,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自己走上社会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那么的不擅于说谎。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也一直考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的家庭变成这样,真的都是我的错吗。父母成天都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是我不听他们的话,我爸爸甚至说他的心都在滴血,他说等到我以后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明白他们了,他说到时候我的孩子要不听我的话我就会了解他们的感受了。
自从自己有了孩子,了解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之后,我想我大致了解了我家庭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还是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听到班里一个女同学说班上谁喜欢她,甚至谁给她写的情书她都会给告诉她妈妈,我当时是何等的羡慕啊,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能理解我一点啊,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那时候经常觉得很孤独,我觉得我缺少父爱,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也经常吵架而且时时冷战,这也直接影响了我的爱情观,我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是个成熟的有满脸络腮胡的男人,他能给我温暖,包容我的一切,现在想想我其实是在找父爱。我老公对女儿非常好,天天想着法的陪她玩,我又是何等的羡慕,感叹女儿有个好爸爸,我常常想我的爸爸如果有老公这样的百分之一,我的童年又会增色许多啊。而且我觉得受到家庭的影响我现在的处事有时候也比较偏激,情绪容易起伏,可能心理有时候甚至有些不健康。在没有看您的书之前我也很担心以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女儿,虽然我知道那样不对,可是怕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心里对教育女儿总觉得没有底,虽然这一年来我对女儿没有发过一次脾气,哪怕是她闹人大半夜都不睡,我也没有发过火。可是随着她越来越大,越来越懂事,我怕自己会变得没有耐心,会和我的父母一样,可是看了您的书以后心里的乌云烟消云散了,您说的对“任性的父母怎么能不教出任性的孩子”,自己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又怎么要求孩子有好情绪呢。您的观点是应该尊重孩子,什么事情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在我老公面前我是个很自私很任性的人,我要求他什么事情都要依着我,什么事情都要想着,如果他有什么事没有想到我,我就觉得很失落很伤心,觉得他是不爱我了,而且对他我也一点不体谅,他是做工程监理的,上班很辛苦,在工地上到处跑着检查,还要和建筑单位协调关系,有时候难免还要受气,回到家一时也不停地就买菜做饭带宝宝玩,因为我一个人带孩子,老公很心疼我,知道我辛苦,可是有时候我还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和他发脾气,虽然我知道是我不对是我很过分,事后也很后悔,可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了,看了您的书也让我深深的反省了一下,对待孩子尚且都要尊重要理解,何况
是对待自己心爱的丈夫呢。有了孩子以后让我成熟许多,让我改变很多,但看了您的书之后让我有重生的感觉,不但对自己家庭的关系找到了原因,也明了了以后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老公。所以这封信我是一定要写的。
老公知道我要写信给您,说肯定会有很多人给您写信,而您又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看我的信呢。我也知道您很忙,不求您回信,只是把心里的话都写出来就觉得如释重负了。以上说的都是发自肺腑,再次感谢您不但为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指明和方向,更为我的心灵点亮了一盏灯,让我学会了理解与尊重。
我向同学和亲戚朋友都推荐了您的这本书,她们看过之后都感谢我推荐了一本好书。感谢您写了这么好的一本书!!!
最后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前几天听了一个讲座,是清华大学一个教授讲的《0-3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她说到延迟满足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有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大家都到了,菜也上了,但有一个同学会迟一点到,而这时候孩子饿了,其中一种情绪是妈妈告诉孩子,“你现在忍耐一下,星期六妈妈带你到公园去玩”,结果孩子就乖乖的自己玩去了。那位教授说这种情绪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延迟满足,用一种延迟的满足来替代眼前的满足,让孩子学会忍耐学会等待。这里我有一点想疑问,就是这种情况下会不会让孩子养成遇到需要让他暂时忍耐的事情他就会和大人提交换条件的习惯,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也不好吗。虽然我知道孩子的本性是很善良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不是也会出现呢?如果您有时间,不打扰您的话,想请您解答一下!
小李
小李:
你好。谢谢你写了这么多,把你的成长烦恼讲给我听。你的信写得很好,文笔流畅,我基本上不用改动。最重要的,我透过你的文字,感觉到了一种坚强和思维方式的健康。一棵稚嫩的小苗,要怎样的不屈和天赋,才能在那样漫长的暴风雨中让自己成长起来!所以你尽管有创伤,却没有被损害,这一方面要感谢你的父母,他们做得有再多的不是,一定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至少没有从根本上损害你;同时要感谢你自己,你有异乎寻常的坚强。这可能跟你自己思想的成熟有关,我想,你平时是爱读书的吧,可能正是书籍很大程度地抚慰了你,支持了你。
对于你的父母,我的感觉是他们爱得很自私也很自我,他们的过失,并非缘于他们对你的爱比别的家长少,而是缘于他们自己从童年带来的心理创伤。我猜测,你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当年也会狂打自己的孩子,并且在家中很霸道吧。或者,他们的童年有某种巨大的压力和缺失。你父母的行为,不过是对他父母行为的复制,或是对童年扭曲的表达。他们不能像你这样在经历过创伤后自醒,有意识地不再延续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主要地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他们的文化程度所致。
所以,我的建议是首先放下你心中的怨气,不再抱怨父母,他们一切错误都是出于无知和无力.你内心没有怨气,他们的怨气就不能构成对你的伤害了。当然,最理想的是寻求和解,这虽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个可实现的目标。
我第二个建议是送一本我的书给你父母,只要他们读了,他们会知道自己曾经犯过怎样的错误。我信箱中读者来信,或当当卓越等网上读者评论中,发出最多的声音是"原来我错了",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错了,才有可能改错。如果你的父母发现真的是自己错了,他们内心的坚冰会倾刻间融化。你已长大成人,你要的当然并不是他们的忏悔,而是他们对你的尊重和与你相处时的平静。你父母本质上也一定是善良的人,他们内心其实一直在呼唤着你。所以,如果父母有所妥协,你要尽快迎上去,让他们知道你内心的健康,你的向上,你现在生活得不错,你没丢他们的脸。不要再理论谁是谁非,重新开始相处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你父母拒绝读书,一意孤行,你也只能平静地等待时间来解决一切了。你已有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实质上就是对他们对你自己最大的回报和最好的对待。
你最后提到的一个例子,我跟你的感觉是一样的,觉得他们处理的方式并不太妥当。所谓“延迟满足”,其本意是想锻炼孩子内心的意志力。可这样一种引导,没有在孩子内心培植出理性和力量,所以意志力也无从谈起,它不过是一种贿赂,教会孩子讨价还价。如果让我处理,我首先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因为什么原因需要再等一会儿才可以吃。一般情况下,孩子如果平时跟家长交流得好,他会听的;如果孩子确实饿了,不想等,可以先另找只碗来,给他单独拔出一些饭和菜来吃。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重要宴会,这样变通一下让孩子先吃,并没有什么不妥。孩子至少可以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会“变通”。
对于“延迟满足”这个说法,其实我并不太认可,我觉得它里面藏的心机太重,且不好操作,会给很多家长误导,也会被很多人操作得走样。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我觉得教育必须是自然的、友善的、单纯的。
因为你的信写得不错,且比较典型,我想放到我的博客中去,好吧.谢谢你!
祝好!
尹建莉
第二篇:《父母必读》伴我和孩子一同成长
自从有了孩子,我的生活中心就向孩子转移,孩子的教育、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但孩子随时出现的问题还
是弄得我措手不及,焦头烂额。直到有一天,我在图书馆,发现
了《父母必读》这本杂志,不禁如获似宝,从此期期不落,成了
她的忠实读者。
《父母必读》解决了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棘手和
困惑的问题。比如,我一致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通过玩具来
开发智力,因此,我十分注重给孩子选择玩具,一般都选择比较
益智的玩具。但我发现孩子有些时候对我专门买来的玩具根本不
感兴趣,反而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玩艺饶有兴趣,这多多少少让我
很失望,也困惑不解。直到有一天,我看了《父母必读》上的一
篇文章:“玩,心智成长的营养素”,我才恍然大悟:孩子的玩具
不在于贵的还是便宜的,主要看孩子的兴趣,只要能让她满怀兴
趣的观察的东西都可以,我想,这大概才是玩具的真正用意吧!
还有,孩子在饮食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孩子教育方面出
现的问题等等,在这里都能一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让
年轻的家长们解除后顾之忧。所以,现在,我非常信赖《父母必
读》,更感谢图书馆,让我们读到这么多的好书!
第三篇:父母应该和青春期孩子一起成长
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挑战,需要家长的关爱和指导。这个时期孩子生理上的成熟带来了心理上的成人感,他们要求获得人格的独立和尊重。但由于个体的心理发展的滞后,加之父母没有做好调整的准备,使得青少年许多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亲子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增多。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概率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 大量研究表明:
1、 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提高孩子的成就动机*,让孩子积极的向往成功, 充满自信, 较少忧虑, 乐于接受困难的任务,有利于孩子发展外向、情绪稳定、关心他人、易于适应外部环境等性格特征。
2、 父母对孩子行为、情绪的及时接纳与反馈,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社会支持*,减少孩子负面情绪和敌对行为。
3、 有效的亲子交流与信任对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
4、 父母给予的积极支持是和高自尊、学业成功以及道德发展水平高联系在一起的,而缺乏父母的支持则完全导致负面的影响:低自尊、成绩差及反社会行为。
5、 父母如果对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拒绝的态度,或表示不安,或出现矛盾反应,将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破坏学生对家长和他人的信任感,长此以往,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孩子是否能安全度过青春期危机,父母的社会支持是关键,父母如果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孩子就能够积极的面对青春期的各种挑战、形成健康、稳定、统一的人格,达到身心和谐,为青年期的求学、择业、婚姻打下良好基础。 注:*成就动机( the ach ievement motivation) 是指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 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与其有重要社会关系的他人那里所获得的心理方面的益处,如受到尊重和肯定、在解决问题方面获得帮助、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重要他人的陪伴等。 参考文献
1、张庆辞、栾国霞、李建伟:《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 年第14 卷第6 期)
2、 左占伟、石岩:《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石家庄学院学报》第7 卷第6 期)
3、 严万森、童辉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10 年第1 期)
4、 黄树香:《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科学》期2010年第5期)
5、 许芳:《青少年亲子沟通现状与干预研究》2007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林振龙、陈敏、邱洁英:《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7、 陈丽娜、张明:《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1期)
8、 黄悦勤、云敢梅、石立红、张桂芝、许又新《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l4卷第2期》)
第四篇:父母怎样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沟通
技巧1:引导式谈话
每天孩子回家后,妈妈都该抽点时间出来问问宝宝,今天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啊,有没有和小朋友吵架啊之类的问题,这是你了解孩子在园内生活的最直接的方法。有些宝宝对自己做的“好事”会忍不住第一时间向你禀明,但是做的那些“坏事”如尿湿了裤子,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之类的,就会避而不谈。
这时,你就该让宝宝知道,做了好事妈妈会及时表扬,做了坏事一定要有承认的勇气,做个诚实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让宝宝放下心理防线,慢慢地将他做的那些不怎么光彩的“坏事”一一说出来。面对孩子的坦白,妈妈首先要表扬宝宝的诚实,然后再根据情况找出解决方法。
技巧2:不要强迫孩子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最要不得的做法就是,不管宝宝内心的想法,摆出家长的架子,硬逼着孩子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无论宝宝讲什么,家长都要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很喜欢听他说话,以此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在宝宝漫无边际的讲述中,父母慢慢地就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发现事情的真正原因,便于说服教育。
技巧3:问题别太宽泛
家长们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后,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孩子就再也不肯乖乖地去幼儿园了。
如果,这时你向宝宝抛出“你为什么不愿去学校?”这样一个问题,肯定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因为,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对3岁左右的宝宝来说,答案实在太开放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妈妈应该针对平时宝宝的表现,做一个小小的推测,把问题的范围缩小一点:“你是不是怕小朋友欺负你啊?”或者“是不是担心自己吃饭弄脏地板老师会批评?”“是不是舍不得和妈妈分开啊?”这么一来,宝宝就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而得到了答案后的家长,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情况,把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问题彻底解决。
技巧4:少提空洞的要求
每天在送宝宝入园之前的路上,有些妈妈会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要好好表现,争取老师的表扬。可是,“好好表现”这四个字对孩子来说,实在太莫名其妙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妈妈不如把简单地向宝宝提出建议,如“饭要好好吃”、“做游戏的时候别在和小朋友抢东西了”、“午睡的时候别再吵闹了”,这些具体的要求对宝宝来说,反而更容易记住和实行。
第五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多家庭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家庭永远的痛。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很多父母亲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万事大吉。这些父母亲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学生”。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套用公式定理,更不可能复制粘贴。所以有很多家长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头头是道,也有很多家长万般无奈。
机缘巧合,我在政务处、教务处都工作过,多次见过科室领导接待过问题学生家长,从这些家长的谈话中我发现:这些问题学生有的是隔代养,有的是空巢半空巢儿童,有的是家庭离异或父母不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很少有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诉求,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因此自由放纵甚至逆反叛逆成为问题学生。
隔代养指的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这其中的弊端很明显:大多老人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溺爱。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能真打真骂真管,他们害怕女婿、儿媳妇生气。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由放纵,唯我独尊,不懂得理解和宽容。
空巢儿童指的是父母打工或者做买卖,孩子平时自己或者是跟哥哥姐姐在一起;半空巢儿童指的是孩子父母忙与生意或者工作,一大早出门半夜才回家,虽然也住在家里,但却很少和孩子碰面,更别说谈心了。这样的父母只管给钱,孩子没人管教,面对孤寂的家庭和花花世界的诱惑还有大把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往往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甚至结交不良社会青年走上邪路。
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天天吵架,没工夫管孩子。有的甚至离婚,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庭爱的缺失往往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厌恶、逆反心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的甚至在家庭外寻找关爱,走上早恋道路。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因为孩子出了问题被请到学校,一进办公室大嗓门就说开了:告诉你别给老师惹事、别给老师惹事,你就是不听!我是管不了你了,我看来,你也不是学习的料,还半年就毕业了,给我老实儿的待着,高中我早给你找好了,等你毕业就去上„„暂不说高中能不能要这样的学生,就凭家长这几句话,完全可以看出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就在父亲身上。是这位父亲简单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孩子:我学不学都一样,反正老子有人!这位父亲也不想想,这样的孩子上了高中就能好好学习了?走上社会就能好好工作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老师一个周的教育抵不过家长一句话。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你给他谈谈话,他就好几天,但是一到周一又“涛声依旧”了。后来去家访,才明白缘故,孩子家长和亲戚合开了个板厂,主要负责跑外,经常一周回家一次。他告诉我,一回来就给孩子钱领孩子出去玩、上饭店什么的,孩子一说得学习他就告诉孩子:学那个没用,我小学没毕业不也挣大钱吗!你就学会写字、算数,好好长个,回来接我班就行!孩子本来自制力就差,哪听得了这个,自然玩的不亦乐乎!就是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有一个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双亲就没有心平气和的说过一句话,吃过一顿饭,只要一见面,要么装作不认识,要么非打即骂。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年级那次爸爸打我妈妈„„站在门口瑟瑟发抖的我早就吓得泣不成声了,父亲那一巴掌,仿佛打在我脸上„„我想,我已经无法拥有一份完整的爱了,我的家庭就像个摇摇欲坠的花骨朵,已经无法开放了。”在温暖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宽容和感恩;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冷酷和叛逆。试想,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怎么去爱自己的父亲,怎么能安新学习,又怎么能学会爱和宽容?
诗人、教育学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在《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就主张: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其实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对孩子的帮助在以下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性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一个效果。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走,但必定有规律可循,张文质先生《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给了孩子充足的金钱,却买不来关爱,那还不如深入内心的一次交流;你给了孩子充足的物质,却换不来理解,那还不如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教育学家都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简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也就是说父母有什么样的品质,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就学会什么样的品质;孩子所做出的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都是从父母身上照搬来的,所以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不应该首先责骂孩子,而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番,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的问题,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沟通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母只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才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
和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是吃一顿饭,你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和他一起游戏,一起聊一个话题,以了解他的喜好;也可以周末带上孩子,到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做客,以让他感受亲情学会孝敬长辈;还可以节假日带孩子一起旅游,以开阔孩子眼界,增强亲子关系„„
不要等孩子成了“差生”、“问题学生”再去找老师要求特殊照顾,你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教育他成人成才,即便你什么教育方法都不懂,你至少要做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