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全文)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全文)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第一篇: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第一篇: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 ,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的旅游景点自然便更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对旅游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时间的产物,所以在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时必然离不开对历史的挖掘。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是非常有帮助的。历史的年代感会使人感到纯厚的文化积淀。有故事,有历史的旅游资源必然得到较好的发展 。

在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背景,借助相应的历史典故和有名的历史人物。例如,风波亭,秦桧跪姿石像等风景点都是借助大将军岳飞这个历史人物,和他精忠报国的历史典故作为这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 当人们站在风波亭中,想起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怀壮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锦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加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便能犹如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和氛围一般,这也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价值所在。

除了利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我们当然也可以利用中国古代传说和一些神话故事。神话和传说以其独有的美好性往往能够使人记忆深刻,并且充满向往,以此作为旅游例如,山东蓬莱借助八仙过海的故事作为文化内涵。山东省济源县燕崖乡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牛郎织女相约的鹊桥和由此延伸出来的情人谷。

二、结合开发当地特产特色

文化具有差异性,它是各民族和地区进行生活实践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氛围各不相同。旅游这项迁移类娱乐方式便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人们从一个地方短暂性的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往往是为了去体验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旅游文化也并不只是旅游文化的简单相加。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虽然是历史,但它并不只是历史。现代化的大城市自然也蕴含着现代化的文化。当地的民族宗教、饮食习惯,园林建筑,民俗节日,经济状况等都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往往会去吃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看一下这个地方的特色建筑,回来的时候还会带回来一大堆当地的特产。所以每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色和特产,必然是他当地的旅游资源中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把这些特色,和特产挖掘出来,进行开发宣传。比如说,有些人去天津旅游,就是冲着他的天津煎饼果子和狗不理包子还有天津大麻花去的,或者有的人就是为了专门的去听一听独特的正宗天津方言,还有的人为了去看小学课本中提到的天津桥上的石狮子和天津之眼。有些人去杭州旅游,就是专门冲着他的丝绸去的。

为旅游资源找到相应的历史人物支撑和历史背景或者找到相应的特色特产之后之后应该注意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形象的导向,进行文化形象导向就是要确定旅游地的文化格调和开发方向。需要确定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并进行文化主题定位。每一个旅游资源都要有其确定的主题。比如西柏坡打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旗号,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旅游地想要突出特色,就一定要文化性鲜明,主题突出。对于历史古迹而言,自然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为主题。其他方面的,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可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就特殊地貌地形区而言,可以以其特殊地貌为主题,进行旅游开发。确定好主题之后,我们需要对旅游文化体系进行文化营销。对其进行整体的包装打造,进行形象策划,营销宣传,理念宣传和服务宣传,让游客们从各个方面都能认识和体会到旅游区的文化内涵。

三、不断进行丰富沉淀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越来越多,文化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也是在不断进行积累沉淀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而是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中的。一个景点的历史越古老,也就是说它的文化内涵积累的越多,那么这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也一定非常乐观。所以说我们对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必定不是一个短暂的,一劳永逸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为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每一个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一定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所以他们的文化内涵一定是非常多的,只是有很多还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而已。这就要求我们擦亮眼睛,细心观察和研究历史,抓住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

例如,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北京大观园开始不断发掘红楼文化,不断从红楼梦小说中寻找文化内涵,按照红楼梦小说中,介绍的菜谱,开发出了红楼宴,正定古城借助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开发了荣国府旅游,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商家纷纷利用宝玉出生之时脖子带玉,宝玉出家,黛玉葬花等细节开发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

在旅游活动的发掘中,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文化表现,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直接感受旅游产品魅力的主要方式。旅游资源地应该考虑将当地的文化属性融入旅游活动当中。在景点内售卖一些当地特色小吃和特色纪念品。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人造景观来表达想要表现给游客的文化内涵,借助一些人造景观来展示地方文化特征。比如就像哈尔滨街头摆出的了各种形状的冰雕,这些人造景观既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又显现出哈尔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一举两得。

四、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 文化不是永久不变的,很多文化遗产的消灭便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在不断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保护。不能让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受到人们的攻击和抛弃。旅游往往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会遭到破坏。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了之后就开始抛弃那些珍贵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对文化内涵和本地文化特色的保护。现在大多数的跟团旅游,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往往只是鼓励游客购物,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却很少关注。

旅游与文化和文化是互相作用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而旅游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自然也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旅客在旅游目的地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并且把自己的本地文化带到哪里去。在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旅游资源地开始逐渐重视起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据科学研究表明,游客的大规模游览,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带去的更多是消极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当地文化开始不正常的商品化。这些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旅游主题和基本导向的旅游资源来说是致命的。它会是这些旅游资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影响其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其竞争力。

以丽江为例,人们都说现在的丽江早已不如十年前的丽江。十年前的丽江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显得那么清新脱俗,与众不同,而现在的丽江,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被商品化改变的面目全非。曾经淳朴的民风民情也渐渐消失了。这是很多人对于丽江的评价,可想而知,它的旅游业一定大不如从前了。与此相反的,正定古城和平遥古城却能守住他们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独树一帜,不跟风,不动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貌和特色。 总结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悠久的文化积淀。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都很好。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至少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方向。旅游作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其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发展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把文化内涵作为旅游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内涵往往对旅游资源的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开发利用历史的民族的区域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不断延伸,以此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最终实现中国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晨阳.文化旅游让旅游更有温度[J].中国名牌,2017,(02) . [2]黄云华.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和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6,(10) .

第二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第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 第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第

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 第

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 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第三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一、实施素质教育前的思考(指导思想)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党和政府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李岚清同志曾阐述的那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应当说是一个素质体系。”而这些基本素质却又往往蕴含在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群体情结之中,更包含在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传统的思想里,表现在传统的学说内。因此我校认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要培养有素质的接班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学校情况简介)

伊宁市24小学座落于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四川路。学校创建于1972年,2010年由先前的全日制汉语小学合并成为一所民汉合校。校园文化丰富,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现有55个教学班总计学生2751名。

我校教师队伍稳定,有教职工165人,教师平均年龄33岁,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市级骨干教师8人,校级骨干教师32人,他们师德高尚,年富力强,老、中、青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兼职教师分配比例较合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我校秉承“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校训精神;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思路; “质量高 环境美 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倡导“勤学 好问 乐学 善思”的学风,“爱生 乐教 求实 创新”的教风。追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办学特色。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具体措施)

1、确定一个主题: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我校确定将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优化一个环境 :

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体现校园文化和教育性,生均绿化面积接近1m2,校园建筑的卫生、消防及排水、供电等设施基本完备。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弟子规》的教育内容,分别将学校两栋教学楼命名为“仁爱楼”“知恩楼”,立孔子塑像,在醒目处刻《弟子规》全文,丰富校园石头文化,选取我国经典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文化墙的内容,彰显和传承至圣先师的教育思想,让霍去病、王二小等我国古今少年英雄的事迹激励全体师生;广播站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每周一至周五早晨九点小播音员动听的声音总与学生准时相会。我们利用广播站进行《弟子规》的解读和诵读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孝亲歌曲,播放德育小故事;在教室和校园内外的墙壁上,利用班级园地、展板等形式充分宣传《弟子规》,让每一间功能室、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3、坚守两个阵地: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是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抓实抓细教育教学质量。(1)贯彻课程计划。我校严格贯彻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管理体制,按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特点和新模式;切实把握各个学科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学生关系平等融洽,要求全体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同时,我校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还开设了国学《弟子规》诵读、阅读、形体、书法写字等这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学校特色课程。为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阵地。(2)强化常规检查。为了确实把握好我校的教学运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学科组、备课组每周对教师备课活动、作业批改进行互查,每月教务处协同教研室定期检查各学科教师常规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扎实创新开展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质量层层推进,步步到位。(3)转变教学观念。学校采取理论学习、课例研究、校本培训等一系列举措。让教师在听评课、讨论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要求全体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求教师要因课程、因学生、因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灵活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灵活驾驭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课外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为了达成“育人”的目标。一直以来,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健康个性,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举办百人 “中国红”现场剪纸、书画大赛、感恩歌曲卡拉OK大赛、“纯真年代钢琴选拔赛”、《弟子规》诵读比赛、跳绳比赛、召开文艺汇演、运动会等。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意见》,开展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兴趣活动,开设了包含拉拉操、乒乓球、剪纸、舞蹈、跳绳、跆拳道、书法、绘画、国学等内容的近60个兴趣小组,辅导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训练,以确保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及技能的稳步提高。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策略,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结构上的保证。可以说教与辅互动、个别指导和集体提高互补,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4、建设三支队伍:

领导班子建设:抓好领导班子的培养和建设,力求建设一支能力强,作风硬,和谐民主的领导班子,只有这样的班子才能带出具有战斗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面对我校中层干部的新老交替和补充,学校通过给每一个成员压担子,搭台子,通过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经过培养,我校现已具备一套高度团结、办事高效的领导班子,各个部门之间分工负责而又协调统一,每位中层干部都能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塑造自身形象,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和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达到“品德强”:能以大局为重,带好头,讲团结,讲奉献; “业务强”:精于业务,既懂科教,又懂教研;“能力强” :不但自觉地搞好本职工作,而且能带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中央8号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等文件,严格执行市教育局下发的“九条标准”,“八条禁令”,开展相关系列活动,深化师德意识,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发挥身边榜样作用,优化师德建设。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校分别做了题为“消除职业倦怠,享受教育幸福”的讲座,“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的专题讲座,观看了《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和《让世界充满爱》等专题讲座,以及题为“做一名快乐的老师,教一群快乐的学生”的专题讲座。每学期期末、学期初组织全体老师进行为期一周的传统文化学习,学校为全体教师统一下发了郭文斌老师的《弟子规到底说什么》和《寻找安详》李镇西的《新教育风暴》等书籍阅读。 2013年4月,我校承接并顺利举办了由教育局主办的自治区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交流分享培训会。此类讲座和活动使广大教师更加了解育人理念,提升了广大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进一步加强了弘扬传统文化,推行素质教育的认识。每学期期末、学期初组织全体老师进行为期一周的传统文化学习及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以此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断提升。

同时,我校采用“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策略,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从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通过“领燕工程”、“读书沙龙”、“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民汉帮扶结对子”“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师三笔字比赛”等研训一体活动使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让教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吸取先进经验。2010年至今派往疆内培训学习的教师达99人次,赴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培训学习的教师达58人次。共计157人次。教师们归来后总结心得后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学科组内加强交流,实践中不断引领指导。从学校宏观教学改革、课堂微观教学改革等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回来后每位教师不但介绍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情景还汇报学习体会。

学校通过研、培、赛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学校近两年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奖励的教师有54人次,获得自治区级的有186人次,获得州级的有25人次,获得市级的有102人次。

学生干部培养:队干部是学校集体中享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代表,是学生思想教育、文化知识、课余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少先队集体的核心。我校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队干部的培养,以少先队为主要载体,做好队干部的培训工作。每学期以班级推荐、公开竞聘的方式评选大队干部,入选后的队干部分别在校学习部、卫生部、纪律部、宣传部、国旗班等八个部门担任工作,每周定期参加班队干部例会并接受培训。针对在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下,学生干部的定义、职责,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魄力以及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导,使他们真正成为少先队组织的优秀干部和得力助手。通过大队部的科学管理和培训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把学生从被动地被人管理变为主动的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在增强学生自律、自强、自觉意识的同时,为学生今后主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做好四项工作: 德育工作

我校的德育工作以“感恩教育”为主线,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不断探索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坚持“童蒙养正,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以《孝经》为辅助材料,结合校情与学生实际,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学习,力争做到古为今用,活学活用。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求知”,自然形成“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通过结合常规教学、家庭教育、读书活动以及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系列少先队活动。藉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孩子,利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儿童,日积月累,为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奠定基础。

“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在学生中间开展“六个一”感恩系列活动。培养孩子懂得知恩报恩,教育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生养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通过开展“我的兄弟姐妹”主题教育活动,全方位渗透团结教育。“我为城市添光彩”爱国卫生活动,争做“四好少年”的实践活动,开展“感恩他人”回报活动。在全体师生中间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树木领养活动,开展“寻找秋天”秋游活动;开展“走进蔬菜大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举行建队日活动;举行歌咏比赛;承办州级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举办大型文艺汇演;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育子观念,教会家长正确的教子方法,从而推进家庭的和睦,促进学校文明建设,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以“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为契机,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六个一”活动。自2010年至今,家长学校累计开课20余次,内容涉及传统文化讲座,家庭教育,安全教育等。家长课上,家长们掌握了正确的家教方法,家长们迫于对孩子的影响,便自觉地孝敬父母,坦诚待人,主动落实,将传统经典中的孝亲诚信之道,转化成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家风。实践证明:孩子和家长互相影响,共同学习《弟子规》,是弘扬传统文化,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科研工作

为确保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我校始终以“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为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教师教学的创新,以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开展课题研究为手段,形成“共同研讨、 共同成长”的科研氛围。 (1)近年来学校扎实教学教研,创特色、赋内涵,我校积极研究国家级小学语文课题“发展与创新教育”、国家级书法写字课题,与此同时学校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现已有20个校本小课题已在研究过程中,语数英学科部分小课题已逐见成效,通过各项审阅肯定了我校音乐快板、美术剪纸校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两项课题顺利结题并开始新一轮深层次的研究。国家级写字课题的研究在我校扎实有序开展,学校将写字教学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之中,开展书法竞赛、展评和书法能力测评等活动。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写好一手字的同时明白“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

(2)以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手段,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弟子规》诵读、阅读、形体、剪纸、特色成立了业余党校课程。2010年9月,首先把学习《弟子规》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主阵地,制订了《弟子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了《弟子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3)结合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在开齐国家课程规定的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对音乐节奏和色彩线条的强烈感知力和兴趣这些特点,立足艺术特色的创建和发展,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音乐、美术、体育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积极开发剪纸、快板、花样跳绳这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每周每班一节课,配备了专兼职教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趋于规范。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内涵发展。 体艺卫工作

学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确实执行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每一天”的要求。举行冬季长跑阳光体育活动,组建教师篮球队,学生花样跳绳队,举行篮球赛,师生花样跳绳比赛。重视美育教育,认真上好美、音课程,加强以美育为主要任务的艺术教育,注意挖掘各科各类课程中的美育素材, 学校设施力求按美育规律来安排,使学生处处在美的教育中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积极开展中国红剪纸大赛,学生器乐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舞蹈,声乐比赛。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我校毕业之时都会跳出2—3种跳绳花样,会剪中国红剪纸,会打快板。

学校还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邀请心理学教授专家对全校老师进行“了解儿童心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选派专人赴乌市参加了 “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对全校教师分别进行“塑造阳光心态”、“生命列车”、“本子与水的哲学”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周一—周五中午对全校师生开放,由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寻求帮助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辅导。学校班主任重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努力建立师生间温馨对话场景,教给孩子自警、自强、自省、自信、自立等自我教育的方法。努力使孩子保持身心和谐的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依据本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探索综合实践教育新思路。一直以来,我们依照“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工作思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面向社会,以集体体验和自我体验为基本途径,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增强道德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交往。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长期以来开展的少先队活动载体已成为我校学生实践体验的另一天地。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宣传、活动展示、成果共享的主载体。活动剪影、优秀作品的及时张贴、展示,无不在触动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想实践、爱实践活动热情。并始终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中,每年都召开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制邪教”的主题班队会,建立了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少先队每月都要安排相关年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校长等到学校作专题讲座,每学期还为学生进行一至两次的卫生防疫、法律法规、交通安全、反邪教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讲座。每年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还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崇尚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举办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培训讲座,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座谈会、兄弟学校结对子、手拉手、送教下乡、联谊会等,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安全教育课、团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 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进步(成果汇报)

回首几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用汗水收获了喜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征程上,我校师生携手并进,教师的专业与学生的素质都得到了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师、学生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学校办学思路进一步清晰。几年来,我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古代教育遗产中有许多好的东西应当去发掘和整理,那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宝藏。我们今天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和成功的经验,对于当前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分负担、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2、师生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家庭更加和睦,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家长更能理解和支持学校工作了。

3、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9年,我校建设了师生餐厅;安排了学生午休室,添置学生床铺;添置了音乐、美术、卫生室器材;设立了校园广播站,学校图书室;整修了警卫室,配备四名保安,安置了16个监控镜头。改善了办学条件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地震、消防、踩踏等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安全保障。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校在奋进中成绩显著、屡获殊荣。2010年底,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德艺双星”教育基地; 2011获得市级 “先进教科研学校” 市级“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在2010年第三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录像舞蹈《快乐大课间》获得金奖,在第六届艺教之星全国师生书画大赛中,我校分别获得了团体金奖和银奖;在2011年第四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舞蹈《欢聚草原》获得金奖;在第十届星星河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活动中我校获得了团体一等奖;2011年伊宁市“体彩杯”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第六名,在伊宁市第三届中小学学生硬笔书法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在自治区第四届中小学教师书法大赛获得先进集体,2011年伊宁市红歌大赛团体二等奖,2011,“伊源杯”“平安杯”中小学生绘画作品展评活动中分别获优秀组织奖的佳绩;2012年音乐教师在市级红歌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美术教师在州级教师素养大赛中,获得五个单项奖,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2012年6月在组织和辅导第12届"星星河"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荣获国家集体一等奖;2012年10月荣获2012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11月荣获伊犁州2012年中小学美术教师书画评选活动集体一等奖,2012年8月荣获2011综合评估示范单位。2012年11月荣获《伊犁晚报》社优秀校园记者站称号。

五、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存在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期长,收效慢是教育的重要特点和规律,当我们回顾成绩,满怀信心地争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合格校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时代、社会、家长对我们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学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

1、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科研成果在质量和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课改体系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使其更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2、努力的方向

我们将紧扣“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中心工作,针对存在困难和不足,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2、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努力探索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认真制定并不断完善课改体系与评价体系,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3、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建设步伐。一是争取早日完成学校运动场的建设;二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三是加快学校办公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4、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办学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伊宁市第24小学 2013年4月26日

第四篇: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动向,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重视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城市规划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特性。本文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对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作了探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规划旅游品位

二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生活质量。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过去的以消遣、放松为主变为以求知为主。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旅游资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它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

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的一些地区也相对的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我国的一些旅游地区及旅游城市的主要表现来看,有以下几点:

1. 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2. 我国大部分旅游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旅游地区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 我国许多旅游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 我国旅游地区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地区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我国旅游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发觉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很盲目化,不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刻的定位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2. 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深度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

3. 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对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我国旅游文化产品差异中,我们不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场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刻含义,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 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技、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

理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政策、法律、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 走“文化品牌”之路,适合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地区。要使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优质资源。

结束语:总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应用,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大学教材

[5]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

第五篇:挖掘竹文化内涵 壮大竹产业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之一, 借助 **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劲发展,**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文化创意产业之都”的巨大辐射,依靠丰富的竹文化内涵和强劲的竹产业发展态势,完全具备建设“全国竹 文化创意产业先锋 ” 战略 的综合条件 。

一、**发展竹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有着深厚竹文化的底蕴。 在**,竹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 。 竹子涉及到**食、衣、住、行、用各个方面。正如宋代文学家苏**所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在**,竹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 竹子虚心自待,坚韧不拔,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形态品格,长期影响并成为**人民人格和美学精神的一种象征。历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在**或本人是**籍的,咏竹赞竹的诗文,写竹画竹的作品层出不穷。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生笋的典故就发生在**,喜栽孝子竹,孝敬长者,在****然成风。竹乐、竹龙、竹鼓、竹舞等文艺展演形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在**,竹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