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第一篇: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16万,其中城区人口18.71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U”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2、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200公里,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3、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102处精致的古院落。220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国家级文物2000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渝舞、巴渝雾川北灯戏、傩戏和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文化;还有其特有的丝绸文化、醋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4、特产丰富
阆中名小吃种类繁多,既具有四川小吃的一般特点—色、香、味俱全,又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的兼具营养丰富、滋补益寿之功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食品小吃之乡”。其中还有保宁醋、张飞牛肉、银河地毯等12个国家和省部名优产品。
三、案例调查
1、经营开发和模式
阆中城分为古城区和新城区,两城区居民基本情况受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
阆中古城采取两权分离,政府控股的模式。由名城投资公司负责打造古城、投资融资。其中一部分营运资金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公司对接市场,整合阆中境内各处景点,对各景点统一票务管理、统一导游服务、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旅游路线。
在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中,古城不协调建筑的拆迁工作难度最大。一部分居民拒绝搬迁,认为搬迁安置费过低。公司能力有限,只能由阆中市政府出面,将古城区进行划分,由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居民的搬迁。工作进展才比较顺利,这充分体现了两权分离,政府控股模式的优越性。
名城投资公司同时负责古城的营销和经营。景区的门票收入要全部上缴,由政府统一规划,作为景区进一步开发和建设的资金。剩余的部分再返还给名投公司,作为市场营销、景点维护和公司经营收入所得。以前,阆中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得不到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景区存在多种管理方式。现在门票价格管理上实行景区“通票制”和景点“单票制”相结合的办法,联票价格低于各单票之和。通过走市场化道路,政府弱化投资职能,强化规划、保护和引导职能,而经营管理的职能则交给市场。实践证明,无论是阆中还是其他地方,这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方略。
为营造浓郁的旅游氛围,使游客在阆中有看点,常年开展张飞巡城、古典婚嫁、秀才赶考、阆苑仙乐等民俗文化节目演出。并将古城内多条街道设立为旅游商品一条街和手工作坊一条街,当地群众纷纷在这些街道销售旅游商品,开设手工作坊制作工艺品。阆中保宁、张飞牛肉、桌尚丝绸、银河地毯等企业还把旅游产品的加工搬进古城,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工艺流程,引起游客争相观看和购买,形成了好看又畅销的工业旅游,备受青睐。在名特产品、旅游车辆、导游服务价格方面,名城投资公司分别与工商联、个体协会、企业业主和工商、税务、游客接待中心采取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办法,制定了各个旅游服务行业的知道接个,并将其价格在政务、物价、旅游网站上进行了公布。阆中市物价局也出台多项措施,制定了科学的旅游价格。
在营销方面,按“巩固成渝,发展两线,开拓南北,进军海外”的总思路,开拓四川、重庆等省市二级旅游市场。采取上门营销的方式,先后在宜宾、泸州、达州、绵阳、德阳等40多个二级城市的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播出和刊发了宣传阆中旅游形象广告和平面广告。名城投资公司与省内外12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不少旅游投资者看好阆中,共同营销古城旅游品牌。
总投资600万元、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风水博物馆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担任解说的是年过六旬、身着华服的银发老者,用他们朴实的语言为游客讲解风水和古城的历史脉络。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风水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买到相关的书籍和纪念品,而且还可以参加有趣的互动活动。同时打造蟠龙山、天宫院为主的风水文化景区,挖掘、整理下闳、三周父子等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集中诠释风水古城的内涵。
2、民意调查
有学者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法即意愿调查评估法或权变评估法。它以调查问卷为工具,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一种支付方式,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获得该商品,或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偿才愿意放弃对该商品的消费。
(1)居民生活影响情况
阆中分为古城区和新城区,两城区居民基本情况和所受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因此深入分析两城区居民的不同情况,得到下列结果。
反映出古城新城区的居住设施条件优于古城区。年龄偏轻者(经商者除外)多搬出古城,选择新城区居住。居民对阆中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不强。受居住地和教育程度影响较大。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居民从事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提高古城居民参与度。
(2)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结果
居民大部分对阆中旅游发展成肯定态度,认为旅游能促进阆中经济的发展。但是居民对于旅游使就业机会增多这一项感知不强烈。这说明居民参与度不高。又再一次证明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的重要性。72.9%古城居民和69.4%新城居民认为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数据也说明了居民自身受文化程度和参与情况的制约,认为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因此政府和名城投资公司应该增加对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他们更好的参加进来,推动旅游发展,并从中获得利益。
四、阆中的旅游发展发展措施
1、旅游发展结合文化活动
2013年,阆中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将阆中古城创建为川东北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首批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了2013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成功推出“风水古城”灯光展演、《阆苑飞歌》等大型实景文艺表演等文化旅游产品。以此为契机,实施了近200个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复建了古城文庙、北街牌坊、西城门楼等标志性古建筑,完善了白塔山、锦屏山等景区配套功能,建成并开放了淳风祠景区等。
2、基础建设,打造品牌文化 实施“城南天下”特色街区等综合休闲区开发,加快戴斯大酒店、盘龙山温泉度假酒店建设,打造花间堂客栈、南津关文化酒店和锦衣巷等特色文化院落,推进熊猫乐园二期、扶元堂二期项目建设。打造休闲文化产品,提升《阆苑飞歌》等节目质量,推出大中型室内演展节目,加快金沙湖水上娱乐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淳风祠.天宫院国际风水文化体验区,营造休闲文化旅游环境。 在国内外高端媒体持续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高新兴媒体,加大重点客源地旅游营销力度,扩大阆中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按照“巩固成渝西、拓展长珠环、开发港澳台”的营销思路,优化旅游营销策略,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年接纳文化旅游消费国内外旅客600万人次以上,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益50亿元以上、门票收入3500万元以上。
3、加强活动交流
积极参加全省“三大活动”、西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加强国际交流,邀请25个国家(地区)350余名代表参加了国际文化旅游节,与美国查尔斯顿、德国波恩等古城共同发布《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与美国托马斯威尔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比利时瓦隆州做客央视《城市1对1》栏目;组织王皮影艺术团再次赴法国交流演出;代表中国古城和四川宜居城市参展首届中欧城市博览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南津关、滨江新天地、张飞牛肉义园等片区服务业充满生机,大蓉和、新世纪百货等知名品牌入驻阆中,国际商贸城、火车站现代物流园等文化产业成功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5%。
4、建立文化相应设施
目前,我市配齐了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2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41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施设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茶园、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并免费开放。城市景区常年有文化旅游节目巡学演,社区及乡镇居委会等常年群众性健身舞、民众文化活动开展,城市居民和乡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农民艺术节、万人广场舞大赛及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等品牌文化活动惠及城乡,文化惠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欢迎和好评,促进了阆中文化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和建议
从阆中景区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阆中实行两权分离后,短短几年时间里,景区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激活了古城的生命力,促进了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居民对旅游发展持肯定态度,阆中古城开发算得上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阆中的情况,基于旅游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发展上来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1、两权分离
阆中古城采取两权分离,政府控股的模式。以企业模式进行旅游开发和管理,极大的促进了阆中旅游业的发展。在对其开发和经营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居民对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和感知态度及其他景区分离的先进经验。企业政府通过走市场化道路,弱化投资职能,强化规划、保护和引导职能,而经营管理的职能则交给市场,这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战略。体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
2、提高居民参与度
根据居民的居住地、职业、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差异,政府要在宣传和引导方面因人而异,鼓励当地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处理好拆迁安置事项。政府机关人员要做好示范性工作。多开发游客和居民都可参加的特色旅游活动,使客人能感受到和地方居民一同传承着的千百年的文明,给人以真实之感,而不会认为这些活动只是吸引游客眼球的活动表演。鼓励资金充足者投资景区开发或经营旅游业务,退休或时间充裕的居民参加相应的宣传活动,既能自我休闲又能增加旅游特色。这样更能减少耗损,摩擦性成本,更快的将商业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的文化融合。
3、加强教育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旅游知识的传播和培训。要像阆中古城关于当地居民的对旅游发展的环境感知研究一样,对当地居民的旅游和景区的认识要到位,并且要提供相应的旅游培训和基础环境保护知识。还要对景区居民进行引导,保护城区是居民的共同责任,便于景区可持续发展,减少由于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破坏环境,破坏旅游资源,争取在旅游的发展和融合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稳定适度发展。
4、政府主导 根据阆中古城的例子分析,旅游文化局及政府的作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当地举办民俗活动,对阆中的宣传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还有具体措施中也体现了其重大意义。在文化的保护上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对牺牲利益比较大的居民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等等。
六、结语
本文以阆中古城景区的开发情况和发展,结合当地旅游和文化的具体情况,搜集了相应的资料和一些重大措施,总结了一些关于旅游开发在当地融合发展的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方法。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呈现,能够帮助相关的景区提供一定的事项和建议,供大家指点和参考、交流。
第二篇:国内外典型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国内外旅游文化典型案例分析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请了专利,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特许经营开发。
1955年7月17日,位于洛杉矶的首座迪斯尼乐园正式建成。它标志着迪斯尼公司的经营范围从纯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扩张到相关的“亚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业,这一事实被文化史学家称为影响20世纪人类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第一次把观众在电影里和卡通片里看到的虚拟世界变成了可游、可玩、可感的现实世界,公园里的“美国大街”、“探险奇遇”、“西部边境”、“梦幻世界”和“未来世界”,激起了无数少年儿童和他们父母的好奇心。迪斯尼发明的“米老鼠”这一独特创意,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一个风靡世界的全新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当别的商家模仿时,他又不断加强自身开发能力,加快价值转化的战略,把优势延伸到音箱和期刊出版业、零售业、旅游业、宾馆业等,通过规模化的拓展,排斥了别家企业的兼并企图,而成一个全球化的跨国娱乐企业集团。
20年以后,沃尔特·迪斯尼先生把米老鼠、唐老鸭这类品牌动画人物搬进主题公园,以新的娱乐形式给游客创造欢乐。此时他的理念提升为:由游客和员工共同营造“迪斯尼乐园”的欢乐氛围。这种理念的正向推论为:园区的欢乐氛围是游客和员工的共同产品和体验;也许双方对欢乐的体验角度有所不同,但经协调是可以统一的。逆向推论为:如果形成园区欢乐祥和的氛围是可控的,那么,游客从中能得到的欢乐也是预先可以度量的。在把握游客需求方面,迪斯尼致力研究“游客学”,审视公司的每一项决策是否站在游客的角度,为了准确把握游客需求的动态,公司内设调查统计部、信访部、营销部、工程部、财务部和信息中心等部门,分工合作完成。
今天,每当国际游客乘坐加拿大航空公司的班机时,就会注意到:加航的工作人员会热情地介绍一种义卖的小纪念品,并特别说明,这是加航工作人员与迪斯尼公司合作设立的一个慈善项目。它的目的是给全世界的贫苦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捐款,让他们分批的有机会去迪斯尼乐园享受一天的快乐,暂时忘记黑黝黝的茅草屋,愁容满面的父母、针筒和拐杖,去和米老鼠、唐老鸭约会。许多穷孩子接到这份礼物,激动地哭了。加航工作人员的善良之心令人感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迪斯尼公司延伸开发米老鼠等系列文化的产品巨大魅力。
(二)欧洲——“文化之都”与城市旅游
一提到欧洲的文化旅游,会使人们联想到雅典、罗马、巴黎、伦敦、柏林、马德里、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里斯本等一长串的名字。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也十分强烈。至2008年7月,欧洲共有367个遗产项目(其中12项跨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约占世界总量的2/5,其中文化遗产327项,占总量的一半左右。由于欧洲很多地区都富集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因此较之于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在欧洲的发展时间较早,受到普遍认可并且其文化旅游的内容也偏向于遗产旅游部分。同时欧洲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产业十分发达。
据欧盟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而英国和德国则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冯翔(2009)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欧洲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认为2000年以来欧洲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增速超过了全球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从地理分布来看,欧洲最大的文化游客市场是占了欧洲出境游40%市场份额的英、德两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西北欧的一些小国出游率最高,丹麦、德国、芬兰和意大利的旅游者较其他国家的文化旅游动机更强;同时在文化吸引物方面,欧洲加大了对于文化活动的关注力度,近年来以文化主题年或城市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旅游者的兴趣点已经从单纯的遗产遗迹转向多元的文化需求。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影响范围最广、最有借鉴意义的当属欧洲的“文化之都”活动。 欧洲的“文化之都”是源于1985年当时欧共体文化部长Melina Mercouri的提议而决定举办的欧洲范围内的文化城市评选活动。该活动希望通过“文化”这根纽带将整个欧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1985年评选活动开始后,一般每年都会有一到两座城市获得该项殊荣(2000年同时有九座城市获得),至今共有48座城市获得该项荣誉。这些文化之都在获得称号的当年一般会将大大小小的各式文化活动排满全年,一方面用于展示自己的文化遗产以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吸引其他城市或国家的文化艺术团体到本地演出或举办活动以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从以往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举办城市通过文化之都活动提高了城市影响力,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收益的提高。
(三)日本
1、东京迪士尼乐园
耗资1500亿日元的东京迪士尼乐园位于日本东京都以东的千叶县浦安市舞滨,占地面积826000平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游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自1983年建成以来共接待游客已经突破3亿人次,创造了数倍于投资的利润。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成功不仅使其成为美国迪士尼乐园在海外投资的成功典范,更使其成为全世界主体公园类旅游开发项目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选址方面东京迪士尼乐园考虑到了主题公园开发对客源市场的要求。所在地千叶县地处日本首都圈东侧,是日本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邻近成田国际机场,便于国外游客的到访。千叶县还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及会展中心等各种与旅游产业有关的资源,通过迪士尼乐园的开发能够起到对地区内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带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在主题公园的分区方面,东京迪士尼乐园是遵循美国迪士尼乐园的设计而建成的,整个主题公园的分区也参照了美国迪士尼乐园的分区方法,主要分为探险乐园、梦幻乐园、西部乐园、卡通乐园、世界市集、未来乐园等几大分区,每个分区都有自身不同的主题。通过各个不同主体部分的演绎向游客综合展示了作为美国文化代表的迪士尼文化。同时东京迪士尼乐园在文化本土化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在设施方面增加了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设施,在表演项目的设计上也考虑到了日本本土文化的特征。
东京迪士尼乐园在游乐设施、通道设计及其他一些细节设计上没有照搬美国迪士尼乐园的设计,而是在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日本国民的一些习惯后改造的。日本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潮湿多雨,与美国本土的大陆性气候有着本质区别。而日本的这种气候因素又对户外娱乐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东京迪士尼乐园在娱乐设施及建筑间的通道设计上采用了长廊的设计方式,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气候对经营的不利影响。而在园区内的开放空间的设计上,从栽种植物的选择到野餐区域的设计等等都体现了经营者对本土文化的重视。 表演类节目一直是各类主题公园所提供的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表演类节目的特色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主题公园开发的成败。东京迪士尼乐园中各类表演节目的设置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在表演类节目的编排上东京迪士
尼乐园一直坚持“动态性”原则,在不同主题的区域内设置了能够体现分区特征且类型相异的各类表演项目。
东京迪士尼乐园还在2001年投资建设了东京迪士尼海洋乐园,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为了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使东京迪士尼乐园进一步向停留型旅游目的地转化,于2000年启用了迪士尼大使酒店,为游客提供了具有迪士尼文化特色的住宿体验。
从文化角度审视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成功时能够看出,东京迪士尼乐园的建设是在美国与日本长期经济、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建成的。在日本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美国文化在日本的成功。日本国民通过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了解、认同了美国文化,甚至对美国文化产生了一种崇拜情结,这种深厚的文化基础也许才是东京迪士尼乐园成功的真正原因。
2、居民参与下的文化传承——日本祭神节
祭神节在日语中是节庆的意思,实际上祭神节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式的节庆。祭神节是日本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文化要素在现代社会的集中体现。古代的日本是以农业及渔业为主的国家,由此也诞生了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崇拜。后期由于受佛教、神道、阴阳道等宗教的影响诞生了对各种神灵的崇拜信仰。这种对自然、祖先及各种宗教的敬畏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各种民间宗教活动,而祭神节就是起源于这种宗教意义活动,是传统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今天日本各地举办的祭神节已经不再具有很强的宗教意义,但在活动中依然保留着日本传统文化及民俗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今天一年四季在日本各地举行的不同类型的祭神节是日本传统节庆活动的核心,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
目前日本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与京都的祗园祭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节。东京的神田祭是日本东京地区市民参与最多、影响最大的传统祭祀活动。神田祭开始于1316年,早期的神田祭于每年的5月14日、15日两天举行,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神田祭的时间也变为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
五、周
六、周日举行。神田祭起源是为了纪念德川家康家族在神田地区所取得的胜利而举办的庆祝活动,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其他的元素。目前神田祭神节的节目设置由传统舞蹈表演、神舆巡游等部分构成,在神田祭神节的第一天主要安排了传统舞蹈表演等表演类项目;第二天则是浅草四十四町所制作的各种神舆共同巡游浅草地区;最后一天是神灵乘坐的神舆在浅草地区的巡游,在这一天的巡游过程中还有日本传统的农乐及舞蹈表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日本的祭神节已经由具有宗教意义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节庆活动。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本的祭神节同样也具有了商业功能,促进了日本各地区旅游产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祭神节的这种商业功能仅仅是其文化功能及社会功能延伸后的产物。这种组织形态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地区传统文化过度商品化的问题,在保持了地区文化原有特征的同时为到访游客提供了一种真实性的体验,这也是祭神节能够传承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韩国
1、“韩流”——影视文化与旅游开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以文化竞争力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文化要素作为旅游吸引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体验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在亚洲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韩流”现象,随后韩国旅游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迅速开发了各种以“韩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并在韩国旅游文化部、京畿道政府的共同促进下正式确定了包含影视作品制作、影视文化主题公园、住宿、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韩流世界(Hallyu Wood)”大型文化中心的开发计划。
在亚洲及韩国国际旅游市场方面,在21世纪初期,随着韩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首尔为中心的韩国首都地区出现了住宿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在国际旅游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韩国京畿道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产业开始扶持。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全世界的文化产业在2000年以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韩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形成并且其影响力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为韩国文化产业向外扩张打下了基础。在考虑到亚洲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韩流”现象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京畿道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等客观情况的基础上,韩国文化旅游部与京畿道政府共同确定了以“韩流”为主题,集影视剧制作、影视文化主题公园、住宿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开发计划,即“韩流世界”开发计划。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审视“韩流世界”时可以看出,“韩流世界”是一个以韩国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通过对以迪士尼乐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开发成功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主题公园的开发需要大规模的初期开发资金及后期的运营维护资金,为了维持主题公园的运营乃至获得利润,就必须有庞大的市场作为支持。因此,主题公园多选择临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且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土地使用计划时,“韩流世界”开发计划充分考虑到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从京畿道未来整体发展趋势出发,将“韩流世界”作为京畿道新的中心地区,从功能及与其他地区的空间联系角度出发,对其用地做出相应的规划。在土地用途划分时,为了达到增效效果的极大化不仅考虑到了主题公园、旅游住宿、旅游业务及商业设施等设施间的互相补充性,同时对建成后的“韩流世界”与周边设施的联系性也做了充分的考虑。
“韩流世界”主题公园的核心是“韩流”文化,在主题选择上就与现有的主题公园形成了差别。为了更好地通过主题公园的形式演绎“韩流”文化这一主题,获得不同细分市场的青睐就成为“韩流世界”设计的核心。为了结合主题,达到开发设计中既定的目标,“韩流世界”主题公园将整个园区分为Anime World、Festival Garden、Hallyuwood Studio三大主题来共同演绎“韩流文化”这一主题。这一主题部分将邀请韩国的艺术家、电影导演、演员的相关人员通过音乐会、特别演出及互动博物馆等活动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感受韩国影视文化的机会。
2、春川国际哑剧节
节庆旅游一直是文化旅游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别之一。由于节庆旅游具有形式多样、弘扬地方文化、投资相对较小、能够平衡淡旺季旅游需求等其他旅游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最近几年在国内备受关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开发模式。特别是对于一些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贫乏地区,节庆旅游就成为此类地区开发旅游的一种新的选择。
春川国际哑剧节的前身是于1989年在汉城举办的第一届韩国哑剧节,随后春川MBC(韩国电视台)申办了韩国哑剧节的邀请演出,至此哑剧节正式落户春川。从1990年第二届开始哑剧节正式开始在春川举办,并定于每年五月中下旬举办,并与1995年更名为春川国际哑剧节,至今共举办了21届。由于春川国际哑剧节是以“哑剧”这一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类节庆,因此,该节庆就具备了“艺术性”和“节庆性”两大特征。
表演类节目一直是体现哑剧节艺术性及表演性的重要节目,同时也是春川国际哑剧节常设的一类节目;具有参与性的节庆类节目是烘托并体现春川国际哑剧节节庆特色的项目,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参与节庆活动的重点项目,在整个节庆活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类节目中包括了深受游客欢迎的“鬼怪集市”、由首尔出发直达春川的“鬼怪列车”以及“恰逢星期五”等常设节目,也包括了根据每届不同主题而设置的体验类节目、教育类节目等。由于哑剧艺术起源于西方,在韩国社会中的认知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自从哑剧节开办以来如何培育哑剧艺术的市场就成为哑剧节需要长期努力的一项任务。同时在节庆的宣传活动上,春川哑剧节也采取了街头表演、宣传及调查并行的方法。
春川国际哑剧节通过早期的以哑剧艺术家为中心的表演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节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表演人才的培养及市场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哑剧节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同时哑剧节通过听取专家的建议,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改善自身的不足,获得了韩国国家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为节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
二、国内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一生不得不到的地方——大理:金庸寻韵、小资觅踪 云南大理古城是明王朝按大理府设置需要而修建的城池,历经明清两朝数百年,弥足珍贵,至今依然保留着雄伟壮阔的南北城楼以及纵横交错,长短不一的棋盘式街巷建筑格局。目前大理古城占地2.11平方公里,4座城门雄峙东西南北;东有洱海门、西有苍山门、南有承恩门、北有安远门。九街十八巷的青瓦粉墙、“三坊一照壁”的古老民居连同以白族为主题的文化特征把古城装点的魅力十足。这里是千百年来与东南亚诸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门户,也是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因此,古城内外,展示在游人眼前的是文化资源富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瑰丽画卷。自1994年大理市政府提出“以旅活市”以来,古城旅游在山多、地少、水域面积有限的大理地区便显得极为突出。
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县域旅游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大理从300个候选旅游县市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大理之所以能入选,并不是大家都到过这个地方,而是因为一个著名的小说家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写到此处,他就是金庸。在众多金庸迷那里,金庸笔下的大理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多情的段誉父子、茶花、一阳指、六脉神剑、天龙寺、佛光普照的大理古城、苍山洱海构成了读者对大理的想象图景。其实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名。远在新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西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这个时候大理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在元代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代,云南行省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始由大理转至昆明。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为大理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玉洱银苍之间,自然风光绚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如今的大理古风犹存,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虽然几度兴废,但依然显得古朴幽静。
大理有“八大名片”——苍山、洱海、古城、水城、三塔、蝴蝶泉、民居、名花。很多人不仅到这里观光游览,还在这里投资、做学问、搞创作等。大理古城的保护价值可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大理古城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使大理古城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古城的文化旅游开发,也都遵循了“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合理利用”的原则。因此,大理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文化旅游开发的先例。
(二)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民族生态博物馆是把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已联合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创建了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挪两国还拟定将增建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县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黎平县肇兴乡安堂寨侗族生态博物馆,以形成不同文化类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实现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双重目标的新兴旅游模式,生态博物馆强调如下理念:(1)文化遗产应原状的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态博物馆的面积等于社区的面积;(2)生态博物馆非常强调“尊重”,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信、自豪、自重的社区文化价值,这是一种社区文化赖以长期保存的思想基础;(3)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为将来而保护某种文化整体的手段,因此强调一切有关的文化记忆要原始的保留着,作为这一种文化延续和继承的见证,以排除因实物的征集而破坏了社区记忆的完整性;(4)生态博物馆强调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参与,社区的居民是文化的拥有者和主人,不能将他们从生态博物馆的社区里分离出去。
(三)弘扬潮州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潮州话被称为“古代汉语活化石”;潮州音乐被称为是“华夏正音”;潮州戏被称为“一曲宋元遗韵在”,比京剧、越剧、黄梅戏的历史还要长,为这座城市赢来“中国瓷都”称号。还有那一连串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著名侨乡、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在粤东,潮州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是最有优势的。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潮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文化旅游经济潜力巨大。要进一步整合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资源的对外交流与协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是潮州特色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潮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潮州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在广东省首屈一指,在国内也特色鲜明,名声在外、优势明显。早在1986年,潮州就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传统体系和项目,拥有文物古迹700多处。不仅拥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潮剧、潮绣、陶瓷、木雕、泥塑、布马舞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形成了博大精深,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体系。潮州的古城区方圆只有2万平方公里,但却拥有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是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载体,也是展示潮州独特文化的理想场所,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广济桥是潮州文化的招牌,是潮州历史文化的最大亮点,是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从宋代兴建直至明代才完善定型,中间不断地改进不断地重修完善,它是潮州人艰苦创造,聪明勤劳的见证。广济桥是发展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依托载体,它从笔架山宋窑、韩文公祠再到广济桥、牌坊街,连接了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重修完成,进一步扩大了古城文化旅游区。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他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中谈到:中国文化史上,内地移民和海外拓殖史,潮人在这两方面的活动的记录一向占极重要的篇幅。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当是分不开的。潮州文化若干特殊现象,已不仅是地方性特色那么简单,事实上已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与项目。
(四)山西打造晋商等文化旅游产品
几年前提到山西,很多人都会像当年的余秋雨先生一样,将其看成是一个特别贫困的内地省份,除了五台山、云冈石窟、山西老陈醋、杏花村汾酒等模糊概念,似乎没有更多的认知和更深的了解。这几年,随着资讯的发达和旅游的升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西,才逐渐揭开其尘封的面纱,显示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成为中国最热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其实,无论是对于山西人来说,还是对于外地人来说,这一切都归功于导演张艺谋和学者余秋雨。张艺谋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沦为财富象征符号的晋商深宅大院,在沉寂一百多年之后重新走向世界。十多年前,余秋雨的一篇《抱槐山西》,让辉煌一时的晋商文化,在掩埋了一百多年之后走进人们的视线。当然,提到晋商豪宅大院,首先要提的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又称“乔在中堂宅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196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乔家大院拍摄的影视剧目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狄仁杰》、《解放》、《龙虎斗》和《乔家大院》等。
随着放映晋商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纷纷出笼,晋商文化的神秘面纱正渐渐揭开。新晋商的崛起和山西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又极大地催生了波及国内外的晋商文化旅游热的滚滚热浪。伴随着观念的转变。定位的升级、要素市场的配套整改及具体操作思路上的创新,山西旅游业短短几年就走出了曾有的尴尬。已被全面激活的山西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调整发展的时期。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山西全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除影视作品外,山西还在通过各种节庆活动频频亮出文化品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同云冈国际旅游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暨佛教文化艺术节、晋中晋商文化艺术节、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等。“奥运期间,山西将邀请所有冠军免费五日游。”这是全国第一个对奥运冠军发出的免费邀请,也是奥运旅游热潮中,第一个在操作层面引人瞩目的超大举动。
从习惯于默默无闻,到事事发出响亮声音,这一显著的变化表明了山西旅游在促销、宣传机制上的更加开放。山西,这个曾经久怀“煤炭富晋”之梦的能源省份,如今又因“旅游富晋”的崭新思路、因文化旅游业的跨步前行,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五)上海:创意园区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
从八号桥、莫干山路50号到1933老场房,近年来愈来愈红火的上海新兴创意产业园区已经不再是办公室板块单调的集合,而是集聚了越来越多旅游要素、逐渐变成的一个“好吃、好玩、好看”的崭新旅游景区。它不仅丰富了上海都市旅游的内涵,也成为反映沪上文化旅游特色的一大亮点。
1、八号桥:从闲置厂房到工业旅游示范点
曾经是闲置的汽车制动器厂房的八号桥,历经改建,如今是汇集了中外创意产业的翘楚,一跃成为文化与时尚的聚集地,甚至还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首个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示范点。据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秘书长鲍炳新介绍,改造后的八号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艺术设计类及时尚类的创意公司入驻,占整个创意园区的80%,包括国际知名建筑及室内设计、影视制作、艺术画廊、广告、公关、媒体、顶级餐饮等。其余的20%则被改建成为休闲设施。为配合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游客吃、购、娱的需求,八号桥目前利用剩余空间已经开始了第二期工程建设。
2、莫干山路50号:“上海的塞纳河左岸”
被称为“上海的塞纳河左岸”的莫干山路50号,隐匿在苏州河岸旧的工厂仓库里,红砖青墙中聚集着多个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中心以及画廊,老仓库变成时尚的艺术作品创作工坊,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这些工作室是常年对外开放的,徜徉其间既可以感受新锐艺术的气息,又可以看艺术家如何现场挥毫泼墨,将脑海中的灵感化为纸上神奇,观赏性大大提升;正在招收学徒的手绘玻璃小作坊增加了整个园区的互动参与性,而同样被赋予艺术气息的咖啡馆则填补了莫干山路50号餐饮休闲空白。
3、1933老场坊:脱胎换骨后“倚老卖老”
于2007年10月以全新面貌亮相的1933老场坊,作为曾经的远东最大的屠宰场,经过重新设计改造后,吸纳了外滩18号的高档时尚、新天地的人气活力、田子坊的艺术氛围。脱胎换骨后的1933老场坊里汇集了多个创意设计工作室,在那里的创意设计街上,人们可以享受创意设计师们为他们量身而制的独家设计。让人感慨的是老场坊并没有因新元素的融入而摒弃古老的韵味,而是“倚老卖老”,用现代的审美观来“卖老”,以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六)山东——青岛啤酒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作为青岛市的重要节庆活动不仅是国内最早创办的节庆之一,目前也已经跻身我国成功举办的大型节庆行列。青岛啤酒节创办于1991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4届,经过14年的培育和发展,青岛国际啤酒节无论是在经营思路上,还是在体制设计上已经与举办之初有了很大的不同:1991年至1995年,青岛国际啤酒节主要依靠政府投入。1996年至1998年,从第六届国际啤酒节开始,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节思路,政府不再给啤酒节资金上的支持,而是提供一些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主要依靠企业出资。随后的第
六、
七、八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处于市场化过渡阶段。从1999年的第九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到2000年第十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政府已经开始实现了零投入。从2001年的第十一届啤酒节开始,在青岛国际啤酒节节庆气氛良好,具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经济影响来看,国际啤酒节在短期内已经达到了“收支平衡”,实现了“以节养节”的目标。在对不同行业的关联带动方面,啤酒节对旅游行业,特别是酒店行业和旅行社业带动巨大,在啤酒节期间,青岛市的酒店出租率明显提高,几乎达到了100%。此外,影响较大的依次是市内交通(如出租和公交)、航空、铁路以及商业零售、餐饮业等。在对整个目的地的推动上,啤酒节提升了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青岛作为海滨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形象,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城市整个大环境的改造和建设。
从社会文化影响来看,“吃海鲜、喝啤酒”早就是很多青岛人的习惯,啤酒节不仅保留和弘扬了这一传统,同时还提出了“青岛与世界干杯”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实现了这一传统与世界啤酒文化对接,也增强了青岛人保留传统的自豪感,让这一啤酒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使得啤酒节也成为老百姓邀请朋友共度的一个欢乐的节日。
(七)香港——文化万花筒
香港地处中国东南端,面积1104平方公里,由香港岛、大屿山、九龙半岛以及新界(包括262个离岛)组成,人口约700万,是世界知名的深水海港及国际商业、贸易及金融枢纽。旅游业同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工商业支持及专业服务是制造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支撑香港经济发展的四大动力支柱。其中旅游业创造了香港3%左右的总生产值,其就业人数在5%左右,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香港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设施众多,其健全的现代化城市接待设施以及自由港的优势条件使香港成为著名的旅游及购物天堂。香港有浅水湾、太平山、迪士尼、海洋公园等大小热门景点49处,香港推出的会展游、游轮游、文化游、购物游、亲子游、休闲度假游等不同种类且个性十足的旅游产品,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访。 香港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素有“文化万花筒”的美誉。香港拥有600间庙宇及众多法定古迹,旅客在香港既可以看到像黄大仙及九龙城这样的古代传统建筑,又可以欣赏到圣约翰教堂、立法会大楼等西式建筑,更可以穿梭于中银大厦、交易广场汇丰总行大厦等现代建筑之间。从这些建筑中人们可以体会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香港的文化活动盛世不断,这里一个月平均举行超过300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在这里既可以找到摇滚乐、爵士乐、芭蕾舞、现代舞、话剧、大型音乐剧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又可以发现本地的粤剧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优质诚信香港游”是香港旅发局“优质旅游服务计划”与国家旅游局倡导的“诚信旅游”相结合的产物,于2006年底双方共同倡导并发起,旨在指导消费者正确选择真正有品质的香港产品,以促进香港旅游产业和谐、安全、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旅游跨文化沟通技巧分析
[摘 要]导游员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消费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游客来源与背景等文化差异,这一转化过程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制约,而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养成与跨文化交流技巧的运用是使这一转化顺利实现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导游实践中,合理运用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巧,将有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最优化,促进和谐的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关键词]导游实践;跨文化交流;旅游
导游或者领队人员在带队的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去接待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游客,工作范围无论大小,他们都肩负着将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河流介绍给来自旅游客源地的游客,同时提供“相关旅游服务”的使命。在导游实践中除了要与旅游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外,还承担着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人员沟通的任务,而导游员、游客和旅游接待者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等不同,所以他们自身都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这种独特性便构成了一地的文化,正如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游客和其他旅游接待者之间的交流便形成了旅游实践中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流。目前我国大部分导游员很少接受这方面的培训考核,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碰到文化碰撞,并由于毫无意识防备而常常遭遇“文化冲击”,无法应对或错误处理导游实践中的跨文化现象,小则影响了游客的情绪,给旅游目的地或旅行社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则造成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影响了国民的国际形象,损害了国家的经济收入。因此,研究导游实践中的跨文交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文化差异距离相对大的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 ,特别是在导游实践中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同处于一种旅游场景中 ,交流更显复杂。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 ,以一种更豁达更大度的方式接受不同文化并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和谐相处。虽然导游员、游客、旅游接待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文化,但作为人类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和是非观是全世界到处都相通的,在不同中寻求共同点 ,有利于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和在同一问题上达到共识 ,产生共鸣 ,创造和谐美好的旅游氛围。一位导游员在给一个西方团队讲解中国的老年人问题时说 ,中国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所以我们身边的老人都很珍惜自己的老年生活。一位外国团员马上说 ,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其他游客和导游都纷纷赞同 ,大家皆大欢喜 , 充分体会到了旅游的另一种乐趣 ,实现了导游员与游客的“感情共振”。每个人虽然都带着不同的观点、期望和性格 ,有时都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但有些特别敏感和容易造成冲突的问题还是留给相关人员来解决 ,导游员要避免将旅游活动变成政治对话或贸易谈判。另外 ,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也不用过分细究 ,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只要在交流过程中 ,大家能相互理解 ,共同合作就完全可以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 ,由于语言表达差异造成的困难和误解不可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同一词义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因此 ,有时在导游实践中 ,有的误解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西方游客会错走进我们某个机场的‘restroom’(休息室) 上厕所 ,因为他们毫无疑问地认为上厕所就该去‘rest room’,而不知这是语言直译不考虑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 ,虽然在语言表达上要尽量地道,但完全地异化并不一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而在语言准确基础上带点地方色彩也会成为吸引旅游者兴趣的一大特点。当然 ,文化对语言的制约还体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年龄观、自我观、时间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这些都需要导游在实践中注意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有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掌握了如何在导游实践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原则 ,了解到工作中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跨文化碰撞 ,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并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了。这就是常说的“知道做到”,导游员只要处处留心 ,日积月累 ,就会逐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对导游实践中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将有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人员 ,有利于加强不同文化间的积极交流 , 同时形成文化互补交融的良好氛。 [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陈刚. 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东西方旅游者行为比较研究 . 旅游学刊 ,2006年
4、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2月10日
第四篇:湖南省凤凰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案例分析
湖南省凤凰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案例分析 凤凰县位于湘西山地,处云贵高原东北缘,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由苗、汉、土家等25个民族组成。自唐置渭阳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凤凰山川秀丽、名人史迹荟萃、民风淳朴、民族风俗风情浓郁,先后被列为全国旅游开放县、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001年12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3月,“凤凰古城”被中国旅游报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近年来,凤凰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按照打炼凤凰精神、打牢凤凰基础、打造凤凰品牌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以创县域历史文化品牌,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18万人次发展到2002年的90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3400万元达到2002年的117亿元,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一、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凤凰县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有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既有数量的优势,又有品位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正副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办公室,并成立了凤凰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处,负责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整治和管理。
2.是按照“保护好古城,建设好新城,恢复好长城”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运行方式,有重点、分层次地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品位。
3.是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保护第
一、开发第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原则,突出名人文化、名城文化原则,整体优化与有利开发的原则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编制《凤凰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则》。
4.是不断发掘和充实文化旅游的内容,主要是依托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黄丝桥古城的名人效应优势,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观光旅游,重点保护开发三大文化景区,打造特色品牌。沿G209道和S308道交通主线,开发吉信—县城—阿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吉信、阿拉为两翼的文化旅游长廊。着重体现名人文化系列,古城镇建筑文化系列,古城堡军事文化系列,楚巫宗教文化系列,民族文化系列,自然风光山、水、洞系列。同时开发凤凰古城—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三拱桥乡民族风情旅游线,主要是展示苗寨风情、天下第一大石桥、天星山古战场、屯良山风光和历史古村落等。
5.是大力拓宽文化旅游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凤凰被国家列为扶贫重点工作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机遇,抓好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内外商资金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各部门和县内外优势企业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几年来,先后有湖南惠邦公司、黄龙洞股份投资公司、广州“金凤凰”公司等多家公司投资经营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黄龙洞公司投资833亿买断我县8个景点50年经营权,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6.是确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目标,即到2005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争取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占全县GDP的30%以上。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争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亿元,占全县GDP的50%以上。
二、充实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县域文化发展基石凤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湖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示范县,加强古城的保护和整治是县域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在古城的保护和整治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1.是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政策法规。在原有古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寨保护的规定》等。并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修编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是建立健全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其他管理机构。
3.是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切实开展古城保护综合整治行动。近两年,我县先后投入3000万元,对全县的文化景点进行了保护维修,相继修复了熊希龄故居、东门至北门古城墙、虹桥风雨楼、北门古跳岩等;保护维修了1.8公里南长城,整理古城石板路5000米;实现电话线、电灯线、闭路电视线“三线”入地,完成了古街区的“亮化工程”;对120多栋明清特色民居进行了挂牌保护;修复美化了被视为古城心脏地带的沙湾防波堤,恢复核心区武侯神祠、奇峰祠的游道。此外,县里还融资80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多亿元整治760栋房屋、改造了19700m2沙湾景区。全面启动了文化广场建设的古城整治工程、占地152亩的八角楼开发工程、奇峰寺开发工程、青山抱古城绿化工程、沱江河风光带工程、黄丝桥搬迁工程、南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金家园民俗风情园建设工程、古城东门至南门到西门城墙城楼修复工程、天王庙、朝阳宫等宗教寺庙文化开发工程等等。
三、整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县域文化“拳头”产品
1.是对名人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三大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重点打造了勾良民族文化村、“四月八”民族艺术节、“六月六”苗歌节、傩戏、阳戏、茶灯戏“一村二节三戏”文化精品,精心营造了虹桥艺术楼、朝阳宫书画院、边城诗社“一楼一院一社”。办好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凤凰摄影创作基地、全国业余书画等级考核点和少儿舞蹈等级考核点。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苗族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和凤凰文化景观标志性建筑——玉氏山房。
2.是培育扶植文艺演出市场、民间工艺和艺术品市场、文化体育娱乐市场等三大文化市场。对傩戏、服装、饰物、食品等“软性”地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与开发。办好群星业余艺校和一年一度的全县业余剧团戏剧调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演出。2001年、2002年我县阳戏剧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好剧团。对民间工艺和艺术品市场,重点是规范充实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和虹桥民间工艺市场,依托县职中、县棉纺厂和众多的民间艺人,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六位民间工艺大师,积极开挖蜡染、扎染、纸扎、玻璃吹画、织棉、根雕、石玩、银器等特色民间工艺文化产品,并有组织地实施深度开发生产,利用其文化意蕴作营销卖点,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3.是积极启动文化促销系列工程。用“文笔凤凰、画笔凤凰、镜屏凤凰、音乐凤凰”的系列宣传活动打造魅力凤凰,开发凤凰节庆文化。近两年,我县先后组织策划了中国凤凰“四月八”民族艺术节、著名画家黄永玉美术作品回乡展、南方长城杯龙舟赛、沈从文文化节、中国凤凰楹联文化节、四省边区集邮文化节、快乐大本营〃凤凰专辑等大型文化活动,并通过各大媒体的宣传,使凤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四、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以被列入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为契机,抓好普及性宣传和典型性宣传,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建设县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营造善于挖掘文化资源,大胆改革文化体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氛围。
2.是整体部署,科学规划。组成专门班子,对全县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在科学论证、确定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短、中、长期县域文化发展规划,按规划操作实施。
3.是加大投入,多元融资。采取政府投入、上级支持、招商引资、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对县域文化基地建设的投入。把社会投资融资作为发展县域文化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强化公众对县域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制定民间资本准入政策,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充分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措发展资金。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每年县财政单列县域文化基地建设经费,最大限度地为县域文化基地建设提供便利。
4.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通过抓龙头,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抓硬件,着力改善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抓灵魂,着力挖掘和开发文化资源。抓环境,着力加强综合整治和规范行业管理。抓品牌,着力创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抓改革,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抓投入,着力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抓市场,着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抓特色,着力加速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抓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县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效益显著、辐射力强、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格局,推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论文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潍坊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教育系10家政班
齐晓林指导老师:郭晓丽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尤为明显。下面从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对策来讲述潍坊市的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旅游板块、协调发展、旅游体系、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区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北纬35°41′至37°26′、东经118°10′至102°01′,南依峰峦起伏的泰沂山脉,北濒碧波万顷的渤海莱州湾,东与海港名城青岛、烟台相连,西与石化城东营和齐国故都淄博为邻,与省会济南直线距离为183公里。 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一、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潍坊市较早地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就诞生于潍坊,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潍坊。1979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
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
近年来,全市共开发和完善旅游景点多处,基本形成了以民俗旅游为主,娱乐旅游和观光旅游、海上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主要完善或新建了风筝博物馆、十笏园等景点,建成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等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同时,对青州云门山、驼山、仰天山,临朐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等景点进行了充实和开发。一批规模大、内容新的景区,如占地3200亩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乐园、富华游乐园二期工程、金宝民俗村和植物园等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截止2010年底,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54家,其中4A级14家,居全省第二位。星级饭店总数达69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9家,另有待评、在建四星级以上高星级饭店29家。全市旅行社达到120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到39个。在市区交通主干道及高速公路出入口规范设置62套旅游交通标识牌,在潍坊飞机场、火车站及主要广场设置6套旅游地图宣传牌,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①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①旅游开发的力度不够大,旅游项目“有群山无高峰”,缺乏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有震撼力的龙头旅游景区。
②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旅游资源一体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市场效益。
③受经费等因素制约,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大。我市宣传促销经费与省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全省17城市中居后列,与我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不相称。
④对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龙头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二、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
⒈打造十大旅游版块②
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遵循“整合与开发并重,优化与创新同步”的开发方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以民俗旅游为龙头,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地质旅游为亮点,乡村旅游为特色以及其他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十大旅游版块。
⑪民俗文化旅游版块
⑫山水文化旅游版块
⑬宗教文化旅游版块
⑭地质文化旅游版块
⑮湿地文化旅游版块
⑯滨海旅游版块
⑰乡村旅游版块
⑱红色旅游版块
⑲度假休闲旅游版块
⑳工业旅游版块
⒉打造三大旅游聚集区
规划打造潍坊北部、西部、南部3大旅游聚集区,形成潍坊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虽然景区较为分散,但适合规划打造旅游集聚区。寿光市要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为中心,整合寿光农业生态观光园、林海生态博览园、蔬菜交易市场、三元朱村及体育中心等周边旅游元素,规划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聚集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州市要以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整合云驼风景区、仰天山景区、泰和山景区、九龙峪景区、玲珑山景区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规划打造古州文化旅游聚集区;诸城要以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为中心,整合常山景区、刘墉板栗园、马耳山景区、潍河公园等资源,规划打造远古地质文化旅游聚集区。
⒊建设一批龙头旅游项目③
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开发、精品建设、打造亮点的原则,以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我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优先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吸引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
①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50亿元,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
②诸城恐龙文化旅游产业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臧家庄暴龙遗址馆、黄龙沟恐龙足迹馆三大旅游片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③坊茨小镇,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坊茨展示中心、1898啤酒联合国、横田驿馆、正金银行会馆、坊茨美术馆、国际青年旅舍、乐未坊啤酒广场、近代影视基地、胶济铁路博物院、坊茨农艺观光园等项目。
④青龙湖高端旅游园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山东半岛游客中转服务中心、生态康复养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中心等高端旅游项目。
⑤临朐老龙湾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完成西大门、东大门、水上漂流、水上人家以及弥河开发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⑥潍城白浪河上游湿地体育公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3962亩,规划建设高尔夫练习场、高档会所、童军营、旅游地产等项目。
⑦寒亭禹王生态湿地项目,占地1.8万亩,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旅游休闲设施、优质淡水鱼类养殖、高档娱乐旅游设施、生态餐饮等项目。
⑧寿光巨淀湖红色旅游景区,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体验岛、湿地欢乐岛、创意科普区、主题拓展区、生态栖居区、湿地涵养带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
⑨昌乐小黄山生态旅游开发,总投资5亿元。依托小黄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下温泉资源,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火山温泉、民俗文化、原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
⑩滨海风筝冲浪基地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赛事服务中心、运动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
三、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
⒈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①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营销战略,探索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模式。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网络营销,建立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
②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认真执行《潍坊市旅游营销策划》,指导全市旅游业科学营销。加强网络营销,完成多媒体营销体验网建设。实施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省旅游局捆绑营销活动,推行产品配套打包销售。整合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游线,引导旅行社推出环潍坊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产品线路。
③打造品牌节庆活动。精心策划节庆活动,扩大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鲁台会、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青州花卉博览会、昌乐中国宝石节、安丘雹泉桃花节、临朐红叶节和奇石节、寒亭萝卜节、诸城(国际)烧烤节、昌邑山阳梨花节等各类节会影响力。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办会模式,积极打造旅游盛会,开发节会旅游产品,形成5至6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旅游节会品牌。
⒉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①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结合潍坊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将旅游集散、信息、服务等功能纳入火车站扩建规划。在火车站南广场,规划建设潍坊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在奎文商业聚集区和汽车总站以及旅游重点县市设立旅游集散分中心,构建“一心多点”的旅游集散格局。
②构建城市旅游交通网络。依托白浪河、虞河等河流资源,配套完善旅游码头设施,构建“冒险鸭”水陆旅游观光交通体系。在风筝广场、人民广场、汽车总站、火车站及商业聚集区规划设置观光巴士站点,方便市民出游。旅游重点县市要规划设计从市区到景点、景点到景点的点对点公交车或专线车,重点考虑安排串连市内或附近景点的旅游公交车,实行一票通。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按照《关于设置旅游引导标识的通知》(潍政办发〔2011〕5号)要求,加快推进县市区旅游交通标识规范设置工作,增强全市道路的旅游交通导引功能。
③构建旅游住宿接待体系。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则,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汽车旅馆、度假酒店、星级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引入喜来登、宜必思、奥威斯等国内外著名酒店品牌,积极推进高档酒店品牌化建设。依托地域和民俗文化载体,在青州泰和山庄、奎文金宝乐园、诸城板栗园、安丘青云山和青云湖等旅游中心城镇、重点旅游区建设各类文化主题酒店。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安丘辉渠镇、临朐沂山镇、昌邑饮马镇、青州黄楼镇、潍城望留街道、寒亭杨家埠村重点规划打造集住宿、餐饮、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00家以上。
④做大做强旅行社企业。引进日本JBT旅行社、韩国OTTC旅行社、香港港中旅、台湾雄狮旅行社以及嘉华国旅、中青旅、中国康辉等一批知名品牌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打造一批网络完备、品牌响亮、财力雄厚、渠道多元的龙头旅行社。发展一批旅行终端服务商,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实现旅游服务网络化、便捷化。加快旅行社服务信息化改造,规划组建潍坊旅游电子商务网,提高旅游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⑤打造旅游购物景区。加快旅游商品的深度研发,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提高旅游商品企业设计与开发能力,构建风筝、嵌银、蓝宝石、奇石、仿古铜、布玩具以及年画、剪纸、泥塑、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商品体系;支持安丘辉渠镇、高密姜庄镇、V1购物广场、昌乐宝石城、临朐龙韵文化艺术城、青州黄楼花卉交易中心等打造旅游购物景区(点)。
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聘请国内知名旅游人力资源策划公司,编制潍坊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科学指导全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为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加强对全市旅游院校(系)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拓宽旅游人才输送渠道,为旅游产业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
3.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探讨建立导游管理、培训等新模式,实行导游资格考前从业信用合同制度。采取公开招考、招聘和委托培训等形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化精英导游团队。
⒋加强和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主导
2.落实扶持政策
3.形成发展合力
4.加大招商力度
5.创新体制机制
6.加强监管和诚信建设
7.加强组织领导
总之,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建立科学的管理、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围绕一批重要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推动艺术、新闻、出版、休闲和旅游联动策划、系统开发与发展,以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高度。
祝福家乡旅游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①《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国家统计局 中宣部(2010).
②刘国栋潍坊:文化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大众网(2010,09,29).
③徐艳秋潍坊市旅游产品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