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无计划的解决措施
无论是在新的时间周期还是新的任务周期,工作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该如何写好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工作无计划的解决措施》,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工作无计划的解决措施
农村电网工作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根椐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农村电网更加受到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村村通电,乡乡通电已经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农村电网存在着如下特点:大多是380/220 v、10 kv、35 kv供电,供电点多、面广、分散,供电区域属山区、野外居多;线路供电半径长,分支线多;负荷率低,负荷变化大,功率因数低
;故障率较高;配电变压器数量多,励磁涌流大。上述原因使农村电网给供电企业在降损、无功补偿、提高电压质量、继电保护整定和运行维护、防雷、抄表、收费、改造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困难。电力部门需要不断地努力,处理好这些难点。
1 继电保护方面存在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农村电网多大是10~35 kv供电,线路保护基本上都采用二段或三段式电流保护,按阶梯性原则整定。这类保护动作的正确性和选择性受电网的运行方式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输电线路长、分支多、电网运行方式变化大、负荷率低的输电线路上发生故障时,常会导致继电保护无法满足快速性、选择性、可靠性和灵敏性要求。
过负荷问题:由于提供负荷不准确或对负荷预测不准确,导致过负荷保护常常误动,特别是在特殊运行方式下误动更严重。
运行方式和保护不配合:在安排运行方式时没有考虑到和继电保护的配合,也常导致继电保护误动。
线路保护后加速问题:由于农村电网一条输电线路接入配电变压器较多,配电变压器群励磁涌流较大,所以在手动重合或保护重合时,过电流保护的电流元件动作(无电压闭锁)造成后加速跳闸。
农网继电保护误动、拒动或不能速动的解决方案:建议农村电网变电站普及微机保护,因为微机保护可以将保护时间级差由0.5 s减小到0.3 s,使农村电网整体保护动作时间进一步缩短,且微机保护对故障电流的采集精度较高,从而提高继电保护动作的快速性、选择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在投后加速段加速过电流段时应先测量励磁涌流,再决定是否投过电流后加速段。在一般情况下,限时速断、过电流保护均应投后加速段,以提高切除系统故障的快速性。对农村电网继电保护的整定应先考虑在满足灵敏性的前提下,重点考虑选择性,再考虑可靠性。在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好运行方式和继电保护的配合。定期修改继电保护的整定值。坚持继电保护整定的审核制,确保继电保护整定的准确性。如果过电流保护灵敏度不够,最好采用复合电压闭锁或低电压闭锁过电流保护。
2 农村电网无功补偿方面存在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农村电网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变电所数量相对较少,长距离供电是一种普遍现象。无功缺额严重,功率因数严重偏低。
农村电网无功不足的解决方案:农村电网要合理规划,科学布置无功补偿设备。根据农村电网的特点,无功补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补偿、就地平衡;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以分散补偿为主;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以低压补偿为主。
农村电网常用的无功补偿方式:农村电网无功补偿电源主要是静态电容器。通常的无功补偿方式有35 kv变电所集中补偿:35 kv变电所所需无功应就地平衡,在35 kv变电所10 kv母线上进行集中无功补偿,以补偿35 kv主变消耗的无功功率和对10 kv线路进行无功功率就近补偿,从而减少35 kv输电线路输送无功功率引起有功损耗。10 kv配电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 这种补偿方式是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主干线上,装设无功补偿装置,主要补偿配电变压器消耗的无功功率,从而减少10 kv配电线路输送无功功率引起的有功损耗。10 kv线路上集中补偿:这种补偿方式通常是在配电线路的主干线某处,集中装设10 kv电容器。当配电变压器容量较小,低压侧无法进行无功补偿时,可采用线路上集中补偿方式,补偿若干台配变所需的无功功率。电动机随机补偿:大、中型电动机端安装无功补偿装置,随电动机一起投切,以补偿电动机的空载无功。
综上所述,农村电网无功补偿应以配电变压器和用户的无功损耗为重点。
3 引起农村电网线损偏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农户多处边远山区,农村电网延伸长,高压和低压供电半径都较长,导线截面相对较小,功率因数低,无功缺额严重。无功补偿所需布点多,难度大,负荷率低,季节性负荷强,夏、秋两季农忙和农灌排涝期间,变压器处于满负荷运行,而到了用电淡季,用电量极低,一些台变只有晚上负荷基本正常,白天处于轻载。许多台变常年处于大马拉小车状态,输电线路也常常处于低载状态,这都是导致农网线损偏高的原因。
农网的降损措施。合理选择变压器:农网中配电变压器损耗所占比例较高,应作为降损的一个重点来考虑,应优先选用低损耗变压器,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防止大马拉小车现象。合理进行无功补偿
第二篇: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几年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旺盛,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在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就业不稳定的现象。同一批就业的学生,有的已经由刚工作时底薪600元的普通岗位转到了底薪1600元的管理岗位,有的则由于不断地转换工种和岗位,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一样,更有甚者,走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怪圈。这种现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定压力,也给技工教育的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调查发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及待遇与现实差距较大;二是懒散的行为习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四是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必要的求职观念,不能融入企业的人文环境。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以前我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就业指导,由就业办在学生毕业时集中进行,主要介绍就业形势、所学专业适应的职业范围及特点以及求职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简单的应急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想如果在技校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没有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再多的应聘技巧又有何用呢?
二、原因分析
1、技校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由于技校生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大多认为来技校上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他们不知道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上职校也能为自己开辟光明的未来。
2、学生不了解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水平,认为上技校就是学"一技之长",轻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有些学生没有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懂遵守职业道德对社会、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不能自觉养成符合即将从事的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些学生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不考虑对社会、对家长、对自己的责任,混到哪儿算哪儿。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实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职业指导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对上技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解所学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这才是前提。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职业指导完成的。
三、应对措施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技工教育应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中。第
一、通过"入门教育"使在中考战场上失败的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新生从普通中学进入技工学校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由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许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没有信心。我校应在新生军训的同时开展了职业指导,利用媒体上宣传的优秀技工的事迹及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使学生对技校生的价值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着该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标准在于人职匹配,是建立在对学生恰当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准确定位基础之上。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择业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就业,才能使学生人尽其才。
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教育、随着人们法制意识、规则意识、信用意识的不断加强,规范素质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遵章守纪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重信用、守规则及法制意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开展遵章守纪的日常行为规范创造一种自我需求的内驱力,也可以为学生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
第三篇: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市“项目扶贫、整村推进”战略实施几年来,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帮扶转化。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武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几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人均收入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003年以后,西部山区农民实际年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400元至620元之间。通过帮扶,西部山区贫困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800元至1200元。贫困人口由2003年以前的9.6万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6.7万人;被重点扶持的 160个贫困村已有45个村实现整体脱贫。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近几年来,投资5000多万元,对86个饮水困难村的水利条件进行了改善。共兴建水池52座,水柜4800多个,新打机井12眼,机井配套30多眼,修建引水渠3.2万多米,新建扬水站1处,增加扩浇地1600多亩,使人均占有粮食有原来的120多公斤,增加到360多公斤;西部山区贫困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其中有120多个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投资600多万元对所有贫困村电网进行了改造,户表以上线路全部进行了更新;2006年对管陶乡水磨头村变电站进行了迁建;为管陶乡宋江岩自然村建立了变电站,消灭了贫困村照明空白点。投资8500多万元对36个村58公里村级道路进行了硬化,对11个村24公里水毁道路进行了大修;对磁山至阳邑段出境路进行了改造扩建;对阳邑至管陶乡柏草坪路进行了重新整修;对25个村35公里街道进行了硬化;为解决群众生产资料进山、农副产品出山和脱贫致富以及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文教、卫生、电视、通讯、科技、信息等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围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科技扶贫”战略,投资23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教学楼6座,对120多所小学进行维修和改造,并充实了160多名专职教师;对贺进、徘徊、阳邑等12所中学进行扩建,为学生就近上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投资500多万元,使贫困村都建有卫生所或医疗室,对西部山区7个贫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和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同时,强化信息网络建设,使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了“三通”,即电灯、电话、电视。另外,贫困山区文化生活也搞得丰富多彩,节庆日各村都开展了“闹花灯、唱大戏”等种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初具规模。通过几年的扶持,已搭建了三个平台(晶品果业有限公司、金诺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山岱王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新建了一个农牧业开发基地(玉皇山);二个种植园区(沙名、铺上);二个养殖小区(以吕天井村为中心的养牛小区、以石井河村为中心的养鸡小区);6个大牲畜养殖专业村(武庄、王庄、没口峪、大水、东交、石河湾);5个养猪专业村(寺峪沟、苑府、西洼、坟交、苍洞沟);1个养羊专业村(马庄);10个养鸡专业村(道沟、前渠、禁坡、牛心山、绿树沟、达衣岩、大屯、大水交、马名、新安庄);10个种植专业村(豹子峪、七水岭、赵南庄、前里甲、杨庄、渠沟、庙庄、南坡、大娥峪)。
——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部门协调,人才市场推荐,厂矿企业录用、工商户招聘和外出打工,累计输出劳务2.3万多人次,是2003年以前的五倍。仅柏林村在普阳钢厂上班的人数达800多人,人均月工资达800元以上,实现了“外出一个工,脱贫一个户”的扶贫效果。有的劳务工还购买了手机、摩托车等高档商品,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旅游开发初建成效,欲开发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加。2003年的西部山区,旅游景点只有10处(号称:十景八线),而且规模小,项目少。通过大力扶持和开发,2006年底旅游景点已发展到15处(包括遗址传说和人造景观),为武安创造旅游城市不断增光添彩。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种优育进一步更新。结合西部山区实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和引进与市场相适应的农副优良品种。大力开发耐旱、抗倒伏、高产量的无公害谷子、蔬菜和优种核桃、花椒、黑枣、柿子及药材等。新增核桃树苗800万棵,花椒600万株,无核黑枣30万株,柿子20万株,其它苗木1000多万株,形成连片开发的经济格局。另外,使荒山和撂荒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
——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扶贫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随着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转移,结合武安实际,2003年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试行15个“整村推进”试点,2005年3月26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字(2005)27号《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了“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扶贫开发新思路,并在全市引起强烈的反响。全市申报“整村推进”项目达160多个,其中有45个项目得到了重点扶持。2004年11月14日和2006年11月7日先后在管陶乡和磁山镇召开了“整村推进”现场观摩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成就,标志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出台政策得民心、顺民意,贫困村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增收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干快上的干劲明显提高,使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步伐又朝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经常过问和亲自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6名市级领导,分别建立扶贫联系点。市直部门和对口帮扶单位及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受到了好的效果。
二是落实规划。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武安市2001年—2010年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各乡村也因村因地制宜,制定了“长抓林、短抓牧”和开发剩余劳力、搞好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规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乡乡有规划,村村有工程,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任务”开发格局。
三是用足政策。为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先行农村经济政策和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西部山区开发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年度计划。明确提出了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市直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贫困乡村给予人、财、物、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该优惠的优惠,该配套的配套,该服务的服务,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文件明确规定了贫困乡村新开发的扶贫项目三年内不纳税,以后如有困难还可以继续减免。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大投入。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2004年财政投入120万元的基础上,2005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2006年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已达到460多万元。
五是制定措施。为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整体效应,我市提出和坚持了“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大干大扶、先干先扶和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近几年来,市财政筹措700多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对西部山区种养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扶持。为帮助群众解决种、养、加和产、供、销后顾之忧,市扶贫办还搭建了三个平台,使种养殖户购销有了保障,收入有了保证。
六是开展对口帮扶。继续实施了“东西对话,贫富结亲”,实施“共富工程”。开展村与村帮扶,富户于穷户结亲。同时还继续开展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321”帮扶责任制,即市级、乡局级和一般干部分别包三户、二户、一户;扶持资金分别为300元、200元和100元;对口单位根据财力分别资金3万、2万和1万元。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和“邻里互助活动,实现了有钱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有信息的出信息,在全市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团结互助氛围。
七是实施“整村推进”。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战略,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鼓励,西部山区年新开发项目达160多个,我们采取了竞争机制,对参与种养殖户达到全村的60%以上的贫困村实行重点扶持,真正实现了整村推进战略和整体脱贫效果。
八是强化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每年根据自身的业务,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培训班达200多起,受教育人达3000多人次。并建立了8个示范园区,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培养出各种技术人才达200多名。我们还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使贫困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在种养业开发上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同时,有关部门还协调厂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接受和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力,年收入分别在3000—10000元。
三、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看到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有:
一是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还有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制约着本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对口帮扶力度减弱。对口单位把对口帮扶当作负担,加上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有些单位有其名无其实,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落实,严重地影响了对口帮扶进度。
三是上级资金不对口。由于政策原因,我市省第
二、第三批扶贫工作重点村得不到省和邯郸市专项资金扶持,使原制定的规划难以实现,致使有些基础建设项目中途流产。
四是“整村推进”方面:个别村镇选择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正确引导,而是凭领导意志上项目,导致项目效益不好,许多地方的干部不注重调动群众自力更生从事项目积极性,存在着等要思想,资金整合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五是劳动力转移方面:一是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培训进间短。
六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但由于我市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多,致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用于项目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四、扶贫开发工作应对措施 目前,全市有6.7万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683元)和低收入线(944元)以下,共涉及115个村。其中,8个贫困乡镇107个村6.1万人,非贫困乡镇7个贫困村6200多口人。
一是进一步搞好规划,选好项目。按照“整村推进”要求,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搞好规划,通过好中选良,良中选优等的办法,筛选出30——50个适合当地资源、符合村情民意,并效益好、参与和收益人多的名、优、特、奇、新的种养加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可实行“大联盟、小协会”和“公司+农户”、“集体+农户”及村与村、乡与乡连片开发。并由“整村推进”向“区域”推进,刀至全乡推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确保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出精品、推向市场,增加收入。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林牧业发展。2007年,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要求,重点发展以牛、羊、猪、鸡、为主的畜牧业和以核桃、板栗、黑枣、柿子、大枣、花椒为主的干鲜果树及蔬菜、药材等多品种项目。年底形成:6个种植园区,8个养殖基地,30个种养业专业村和1个手工业加工厂。有条件的村可采取股份制或留转土地形式,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联合社的作用。积极采取“自繁自养”、“自育自种”等模式,滚动发展,使林牧业成为分贫困乡镇和贫因村群众解决温饱、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
三是继续开展对口帮扶。继续动员党政机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对口帮扶,认真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即“321”帮扶责任制(即:市、乡局级和一般干部分别包3户、2户和1户;帮扶资金为300元、200元和100元;对口单位分别帮扶贫困村3万元、2万元和1万元),一包三年,不脱贫不脱钩,对贫困残疾家庭、独生子女户和优抚对象实行优先扶持。各贫困乡镇、贫困村要加强同市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更多、更有效的扶持。同时,动员富乡、富村、富户与贫困乡、村、户结对帮扶和邻里 互助。积极鼓励工矿老板和个体工商户为贫困村做贡献,实行 互惠互利,使全市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和“送温暖,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抓好劳务输出。市政府要及时掌握和协调涉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厂矿企业的用人计划和就业信息,为贫困乡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门路。并搞好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次,受训人员要达到1000人以上,年劳务输出达到8000人次以上,户年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要按照“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体帮助为辅、国家予必要的扶持”的扶持政策,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围绕“整村推进”战略,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对项目好、效益高、参与人多、前景广阔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坚持“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实行重点扶持。对“整村推进”的重点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15万元;对投资比较大、资金比较少的“一村一品”项目,可以先给予部分启动资金,帮助其快速发展,确保其项目正常运行。
六是加强监管力度。对申报“整村推进”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实事求是写出书面报告,认真填写预算和验收表,申请和预算报告,扶贫办要坚持“报项目必看,完工后必验,合格后必付”的原则,确保项目真实可靠、真正见到实效。对下拨的扶贫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把资金使用关。首先要规范财务报帐手续,严格财经纪律,要实事求是的把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并增加透明度,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上级和群众的监督。要经常督导检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和截留挪用及贪占、私分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
七是认真落实扶贫政策。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和我市《2001年—2010年扶贫开发十年纲要(规划)》和上级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继续落实《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扶贫济困捐助月”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和优惠政策,使贫困村和贫困户真正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八是加强领导。市、乡、村各级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领导,要把扶贫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调度会,总结经验,研究方案,制定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第四篇:当前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各级质监行政执法队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质监部门承担的监管任务不断加重,在当前的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本文将试着从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素质难以适应质监行政执法
质监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很强的技术性,因此作为一名质监行政执法人员就必须一专多能,既要熟知质监法律法规,又要熟悉法学基础理论、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综合性法律知识,既要熟悉实体法,又要熟悉程序法,既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掌握新形势、新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监管新的领域。但目前我们的质监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离上述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不高,不能完全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导致执法不够规范、严谨,适用法律随意性大。有的执法人员在主观上是想把承办的案件办好,办成“铁案”,但往往由于自身的法律素质达不到要求而事与愿违,导致一些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有的行政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执法过程中言语不文明、行为不端庄、态度蛮横粗暴,不能以娴熟的执法技能,丰富的法律知识,依法入情入理的去说服相对人。一旦遇到硬的、横的或有权有势的管理对象又缩头缩脑,该罚的不罚或少罚。
(二)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
衡量案件质量的标准,除了定性准确、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处罚适当外,还包括程序合法,但在基层质监行政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执法人员长期凭经验办事,不能正确认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忽视了程序上的完备,认为程序问题只是工作上的步骤和方法的问题,即使程序错了,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罚。更有甚者,一旦自认为法律规定的程序“妨碍”了执法,就想方设法随意简化程序和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认为按照法定程序操作太慢,遵守程序法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追究违法行为,只要实体上不出错,只要能及时、有效地处罚违法行为,即使没有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也就无所谓。心存侥幸,岂不知只有程序上的公正才能保障实体上的公正,很多败诉案件都是因为程序违法造成的。
(三)执法实践中重罚轻纠
一些基层质监行政办案人员在查处违法案件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只注重对违法相对人罚款,“只罚不纠,罚款放行”,片面追求罚款数量,忽视办案质量,不讲求行政执法的社会效果,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财产罚,行政法规定的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照等申戒罚、权能罚基本不予适用,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
(四)滥用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普遍存在于行政执法实践中,它有效增强了执法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受自身思想素质的影响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公报私仇、以权谋私,或办“关系案”,“人情案”。也有由于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因素,导致把握不准确,在行政处罚中畸轻畸重,在违法行为的动机、事实、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而处罚结果不一致,致使“重过轻罚”“轻过重罚”“过罚不相当”,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五)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1、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把好生产市场准入关,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是质监部门的神圣职责,在此前提下兼顾地方利益,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有时难免会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质监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但许多事情必须依靠地方,在日常执法中往往冲不破人情网、跳不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怪圈。 有些地方领导错误地将行政执法与促进经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对纳税大户和骨干企业实行特别保护,致使某些违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某些存在重大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隐患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少数地方领导缺乏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习惯行政手段,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甚至为违法者撑起保护伞。一些行政相对人受利益驱使,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令执法工作苦、累、难,有的甚至暴力抗法。
2、职能交叉不利于执法。按现行体制,质监部门与工商、食品药监、农业、卫生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实践中常常出现管辖上的争与推,导致有利抢上前、无利退后边的推诿扯皮现象。部门之间不相互沟通,只图自身利益,不注重违法行为的追根溯源,该移交的案件不移交。
二、解决的措施
(一)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质量技术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提高质监行政执法水平的关键。
提高质监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首先要通过培训、考试、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熟练掌握质监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法学基本理论以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做到能正确认定案件违法事实、充分运用证据规则有的放矢地调查取证、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办案技巧和调查取证能力。质监执法与其他行政执法的区别就是以技术为支撑,质监执法人员除了应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外,还应认真学习掌握有关质量、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专业知识。其次是要严把进人关,吸纳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有铁的纪律、特别能吃苦、有无私奉献精神、真正具备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执法队伍去,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法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以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检查制度、案件回访制度等行政执法制度,严肃纪律,加强内部监督,虚心接受外部监督,提高办案实效,认真做好质监行政复议、诉讼等事宜,打造一支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质监行政执法队伍。
(二)严格执法程序
要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行政执法理念,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目前质监行政执法在程序上的主要依据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等,规范了质监行政执法在管辖、受理、调查取证、审理、执行、结案以及告知、听证、行政复议等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程序的规定,该告知的告知,该回避的回避,决不能图省事而故意规避或无视程序的规定。
(三)标本兼治,杜绝重罚轻纠
坚持标本兼治,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羁束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执行,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应当给予的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申戒罚、权能罚的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裁量,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法律的警示教育作用。
(四)统一自由裁量权的裁量规则
质监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简便易行而又合法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操作程序和裁量规则,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做到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一定的时间内的统一,只有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才能促进行政处罚的公平和效率,维护质监部门的执法威信和权威。
(五)积极沟通,优化执法环境
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质监部门顺利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前提,同时,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质监部门在开展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活动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态度,多向政府汇报,多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获得支持和配合。还要注意加强舆论宣传,寻求社会理解,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为执法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质监执法环境。
要搞好质监行政执法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浅析质监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发重要,相应的质监部门的作用也就变得越发凸显,它的执法成效如何将成为衡量其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尺。
一、当前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实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质监行政执法队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质监部门承担的监管任务不断加重,在当前的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主要有:
(一)执法环境有待优化
在基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引进工业企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有时会被曲解为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阻碍。当发生了行政案件,执法机关要对这些企业进行处理和处罚时,往往得不到当地部门的理解,他们会认为对自己招商引资企业的管理过于严格。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使质监部门的工作处于“两难境地”,导致的结果:一是质监部门承担了相当的压力;二是影响了与其他部门今后工作的开展;三是无形中增加了今后对企业管理的难度。这些作法,导致监管部门无法进行正常监管行使正当权力,对行政案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工作得不到地方有关方面支持,工作也难以展开,即使工作展开了也难有成效。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更影响了行使法律的权威性。此外,按现行体制,质监部门与工商、食品药监、农业、卫生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不利于执法。
(二)技术设备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质监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很强的技术性,因此作为行政执法基本要素的执法人员就必须一专多能,但目前我们的质监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的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如不加强学习,今后的工作会更加难以开展。很多基层局未设技术机构,在工作对涉嫌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只能送到省属技术机构和市属技术机构进行检验,增加了行政成本,有时也让某些行政相对人钻“时间差”的空子,贻误了处理时机。导致出现监督机构政执法效率不高的现象。在队伍建设方面突出表现为:一是部分执法人员长期凭经验办事,忽视了程序上的完备,很多败诉案件都是因为程序违法造成的;二是一些基层质监行政办案人员在查处违法案件时,“只罚不纠,罚款放行”,片面追求罚款数量,忽视办案质量,在执法中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三是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受自身思想素质的影响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或办“关系案”、“人情案”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杜绝,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三)质监部门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质监部门为完成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部分群众和企业的心目中,质监部门目前仍然缺乏良好的口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质监部门自身宣传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宣传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监形象的树立。质监部门在综合治理和行政执法中面临的矛盾比较多,容易遭遇非议和误解,这就更加需要注重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在基层质监部门,常会遇到需办理建筑方面手续的企业和个人误将质监局当作了质监站的情况,虽然不能以点概面,但这也说明了质监部门在宣传自身工作职能,提高自身影响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一些地方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也相当淡薄,许多人甚至很多政府部门对质监部门的职能都缺少了解,认为质监部门的职责就只是对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管,而对标准、计量、食品、特种设备等方面的职能不甚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质监部门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强执法工作力度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让企业清楚质监部门监管些什么,是怎样进行监管,从而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在前端就受到约束,这也是提高行政执法效力的重要途径。
二、对策思考
“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要破解当前存在的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执法环境
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质监部门顺利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前提,同时,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质监部门在开展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活动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态度,多向政府汇报,多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获得支持和配合。还要注意加强舆论宣传,寻求社会理解,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为执法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质监执法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使企业认识到质监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意识,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质监部门“该干什么”、“正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让广大群众看到质监干部服务的热情、执法的辛劳、维权的真诚、检验的公正,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信赖和支持质监工作。积极走进企业,向企业宣讲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尽量避免企业因不懂法而违反受到处理的情况。充分利用“3.15”、“质量安全月”、“计量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职能职责,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这些形式,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质监法律法规和质监部门的职能,改善执法环境、破解监管难题、消除阻力、实现职能到位。
(三)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质量技术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提高质监行政执法水平的关键。提高质监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首先要通过培训、考试、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熟练掌握质监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法学基本理论以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做到能正确认定案件违法事实,充分运用证据规则有的放矢地调查取证,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办案技巧和调查取证能力。质监执法与其他行政执法的区别就是以技术为支撑,质监执法人员除了应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外,还应认真学习掌握有关质量、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专业知识。其次是要吸纳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纪律性强、特别能吃苦、有无私奉献精神、真正具备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执法队伍中,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检查制度、案件回访制度等行政执法制度,严肃纪律,加强内部监督,虚心接受外部监督,提高办案实效,认真做好质监行政复议、诉讼等事宜,打造一支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质监行政执法队伍。
(四)严格遵守执法程序
要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行政执法理念,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目前质监行政执法在程序上的主要依据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等,规范了质监行政执法在管辖、受理、调查取证、审理、执行、结案以及告知、听证、行政复议等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程序的规定。
(五)标本兼治,杜绝重罚轻纠
坚持标本兼治,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羁束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执行,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应当给予的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裁量,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法律的警示教育作用。
(六)合理运用统一自由裁量权
质监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简便易行而又合法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操作程序和裁量规则,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做到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一定时间内的统一,只有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才能促进行政处罚的公平和效率,维护质监部门的执法威信和权威。
要搞好质监行政执法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为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解决大班额工作措施
兰溪镇学校解决大班额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努力解决学校“大班额”现象工作目标,特制定 “大班额”解决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照“划片招生、和谐发展、积极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解决“大班额”现象。
二、解决“大班额”的措施
解决“大班额”是“两基”成果巩固和提高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必须要站在服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控制“大班额”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彻底解决“大班额”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班额控制工作,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通过大力宣传“大班额”的不良影响,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化解大班额的良好氛围。
2、加强学校建设,解决校舍紧张问题。积极争取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努力扩大学校规模,计划为16--2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以缓解学校的压力。
3、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加大校内名师的培养力度,以缓解因学生择校、择师所带来的“大班额”压力。
4、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规定,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控制新生年级人数,加强义务教育学籍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等方面入手,化解已有“大班额”并防止新“大班额”的出现。
5、建立健全治理“大班额”的长效监督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将有效地控制“大班额”,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