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教学(通用)

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教学(通用)

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教学第一篇: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教学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完成那些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就要不断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教师要“教。

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教学

第一篇:初中化学中的探究教学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完成那些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就要不断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教师要“教”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学生也要“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二者必须和谐统一。基于这种理念,对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就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引起的。可以说,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学生, 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转变行为角色

有效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他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者,重在“解惑”,解决学生自己学习的疑难。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把学习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是组织者,就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科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来”,再“走出去”,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积极分析和提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发展。教师是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学习交流的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能够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聆听学生的看法。在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遇到的疑难,教师都要做好帮助者,引导、点拨,让学生走出困惑。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将不能做的化学实验通过网络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无法看到或难以想象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动画模拟出示给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师生的交流活动为主,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以教师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设置或提出问题,学生答,答不出时教师解释,然后教师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或做笔记。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合作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思考和讨论也就没有深度,是浅层次的,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智力的提高。在缺乏彼此支持、交流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合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在互相交往中,更不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无疑是有害的,也很难创造出成果。显然,这与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悖。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倡导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积极创设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彼此尊重,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转变教学思维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效果,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提高,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多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做文章,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和深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而化学本身做为自然学科,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来自然学科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而绝不能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化学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有效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的机遇。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责任,让教育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刘宏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化学作为理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直观、生动的化学课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填鸭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老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以供同仁参考。

一 、教师做引导者,实施有效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获得发展,可以说学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点。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意识等等,不断地创新自我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理念,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教育机制。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化学中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学进行提炼,选择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验,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最后让学生自主总结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废液气的处理等。例如,用浓HCl和MnO₂加热制取Cl2,由于浓HCl具有挥发性,而恰恰水的沸点又不高,所以制成的Cl2混有水蒸气等,因此需要用饱和的NaCl洗涤,不能用水。笔者让学生亲自手动手实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氯气与水、氯化钠与氯化氢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熟练掌握操作中的加热、强酸的使用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化学反应产品被污染等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对立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硬性地讲述,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新课改提倡师生关系的和谐,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相互合作、相互建构的。因此,作为初中化学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多元化的、有效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形成。我们知道,学生是检验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可以说,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教与学之间的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合作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只有平等的、公平的对待学生,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有可能推动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没开课之前就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化学实验来实施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酸碱指示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实验“杀妖见血“;在学

习“燃烧的条件”相关内容时,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等“神奇”的实验现象,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深化有效教学

化学课程资源直接关系着课堂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初中化学知识点广 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且资源分布也较为广泛,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有效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区域、学校、学生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有效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某些实验器材、教学工具的欠缺,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即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代替实验设备、药品等,对废品进行二次利用。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常举办实验技能操作的比赛,如“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擂台”、“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竞赛”、“家庭化学实验创新发明比赛”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黄圩中学

第三篇:探究“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意义与用途分析

微课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是指小课,其实它与整体性课堂教学之间的主要差异,不仅是在时间的长短上,也是在课的容量上。微课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一段材料,也可以是一段对某一内容的讲解,还可以是一个在课堂中不宜演示的实验。比如化学上的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实验或是有危险性的实验,就可以通过拍摄实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视频进行学习等等。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是对某一个教学片段或是某一个教学主题进行的突破性的讲解或是演示。

二、应用微课改变学习模式

1.微课应用于指导预习

微课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过去的预习就是布置学生进行看书,如果是细心的教师,还会出一两个预习题让学生完成,以检测预习的质量。

引入微课,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将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讲解拍摄成小视频提供给学生。而这些视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工具,既可以在电脑中放映,也可以在手机中进行演示或放映,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使学生对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进行预习的动力,让预习不再是一句空话。

2.微课应用于思维提高与能力突破

微课在习题讲解中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习题讲评时,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如果在课堂中将每一种解法都进行讲解,那会很费时,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整体性出现问题,不能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简单地进行提示,而将各种方法的讲解拍摄成微电影或者说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选择的观看。比如有一道样的题:在100ml的febr2的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氯气2.24l,在所得的溶液中剩余的br-为原溶液的13,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本题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或是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可以直接应用配平方程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进行计算,还可以应用溶液中的正负电荷相等进行计算等等。如果在课堂上将这些方法都一一讲解,则有可能会占用很多的教学时间,而有些学生已会了其中一些方法,这样就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可将这些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将每一种方法的讲解都拍摄成一段小视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选择地进行观看,各取所需。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学生学会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微课改变教学模式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将在课堂上不易做到的,或是不适宜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拍摄成微视频,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1.微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对教师来说也就省去了组织教学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乐学更易。一节课的好坏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引入新课。比如,笔者在教学《铁的获取与应用》的知识时,课前剪辑了一段微视频,集成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放映了钢厂炼钢过程,出钢水时的壮观场景让学生观看后感觉到无比的震撼;另一个是高原火车铁轨出现了裂缝,应用铝热反应来焊接铁轨时的场景。这两个视频的集成让学生看了以后无比兴奋,也更急于了解关于钢铁的冶炼等知识,这样也就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专注地听课、认真的思考,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微视频演示实验,突破学习重难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中描述了许多的化学实验,对绝大部分的化学实验的安排,教材编写时考虑到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和结论可靠的三大宗旨。但有少部分的实验可能由于装置的复杂性、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都存在着未知因素,因而并不都适合于在教室进行实验演示。同样为了重、难点的突破,也会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但这些实验同样可能因为安全性的不确定,不宜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将这些实验拍成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从而突破这些重、难点知识。比如,在学习氯气的制备时,实验室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氯气的性质,而氯气是有毒气体,还需要加一个尾气吸收的装置,这样的一套实验装置的搭建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虽然加了尾气吸收装置,也不可能所有气体都被吸收,在最终拆卸装置时会有少量氯气泄漏,在相对封闭的教室中,氯气较难排出教室,从而影响师生的健康。将该实验在实验室中完成,拍成微视频,在教室播放,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全过程,从而理解和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氯气性质的检验,同时又照顾到师生的健康不受影响。再如,浓硫酸在水中稀释的过程中应当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并不断搅拌,如果操作过程相反可能会引发实验事故,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体验,不能完全信服,在头脑中也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笔者在实验室采取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将水滴入到浓硫酸中,观察出现的现象并拍成微视频,学生观看后对这样错误操作的后果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就在头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微课起源于美国,引入到我国中小学教学也仅两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微课现在不仅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同样各学校也在慢慢地重视起来。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看,高中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对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比较高。我们可以通过微课来解决知识点多特别是难点多的问题,它不仅可以有效地通过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加深记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教学背景下,微课在未来的教学事业中必定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第四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铁岭市实验学校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 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1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 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 第四, 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 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 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 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3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培训资料 [3]《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0

第五篇: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究

杨海东

(湛江市第二十六中学广东湛江524001)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掘学

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好实施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关键字: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作业的批改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化学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化学学科的教学,成为化学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认真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并从化学教师角度和立场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化学学科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初三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可以不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再增加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

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们可以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

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由于我们学校的实验室较少,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

(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讲授。要“实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必须十分重视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而多样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学习和实践中实现。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呢?根据学习的主体性原则,我认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能动地参与发现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展示和交流探究结果等各环节,即具有主动学习的思想,自主安排并落实学习计划的能力,能切实做好预习、听课、消化和作业整理等;一定的自我学习监控和矫正能力;进而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例如在学习给化学方程式配平,课本上只教了最小公倍数法,通过讲解配平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各种设想,然后老师再进行奇数偶数配平方法和定“1”法,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参与性和自我意识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化学作业批改

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精批细改。

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自我批改。

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批改。

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4)当堂当面批改。

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虽说我们的理论是客观实际的、要求准

确,可是我们可以让那些必须接受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更应该把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校是一个获得知识的地方,把以前“灌”知识的地方变为让学生来“抽”知识的地方。这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要把讲台变为一个舞台,展现我们的知识与教学艺术。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