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爱情观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爱情观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5、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第二篇:爱情哲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哲学分析
摘要:
“爱情观”是每个人对待感情问题的看法与态度,主要包括:爱情是什么,爱情的本质以及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失恋了怎么办等等。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刚刚踏入并接触这个领域,对于爱情的理解比较狭隘且不成熟。在这里,我想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来和大家谈谈大学生的爱情观。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部分来论述我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理解。首先,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男女生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然后总结一下大学生中比较主流的一些爱情观;其次,既然介绍了大学生的爱情观,接下来就像分析一下大学生爱情观独有的特点;最后,想就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字:大学生 爱情观 特点 建议引导 正文:
1、大学生的恋爱观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下面我将根据对自己身边朋友了解还有网上调查的一些数据来论述一下男女爱情观的区别。
1.1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
1.2 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概率大约各占一半,这说明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1.3 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大多数女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多数男生觉得失恋了在找一个就行。这说明女生比男生重情,而男生比女生乐观。
1.4 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1.5 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
上述内容,主要是基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论述,接下来我将比较宏观的来谈谈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恋爱观。
第一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观就是: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以感情为基础,他们一般心理较成熟,有一定的责任心,彼此比较了解,恋爱是在朋友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日久生情而建立的。因而这种恋爱比较稳固、持续,对恋爱双方的学业影响也不大,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还能产生促进作用。这种恋爱即使破裂了,对彼此的伤害也不是很大,做不成恋人还可做朋友嘛。
另外一种恋爱观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不健康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是很常见的,它主要表现为:对待恋爱态度不认真,不真心。这类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就是为了玩一玩,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他们基本上没什么责任心,恋爱双方彼此不甚了解,也没什么感情基础,因而这种恋爱是短暂的,当然恋爱导致的结果是不愉快的,甚至是可怕的。一旦双方感情破裂,恋爱关系结束,男女双方便反目成仇,很少有还继续做朋友的。这种恋爱关系的破裂对双方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一般来说,对女性的伤害更大。女性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受到伤害,便觉得受不了,产生消极反应,有的从此看破红尘,觉得干什么都没有
1
意义;有的精神失常,导致精神病;还有的干脆以身殉情,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凡此种种,在各高校屡屡发生。
2、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歌德曾说过:“哪个青年学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至纯至洁的感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爱情经历各不相同,对爱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它既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也能给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烦恼。谈完大学生的爱情观,接下来想和大家继续探讨一下大学生的爱情观有哪些特点。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七个特点:
2.1爱情至上
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认识的第一位,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极点,认为“没有爱情,活着就没有啥意思”。整天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漠然处之。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有的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成绩下降,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有的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一旦失恋以后就悲观厌世,精神萎靡,认为从此生活没有了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
2.2相互攀比,相互炫耀
有些同学谈恋爱不是未来寻觅知音,而纯粹是从众的结果。看到别人成双成对,自己心里难以平衡,于是随大流也追求异性,并且在择偶的时候非常注重对方的外表。相貌好,有一幅美丽的外表,才能在朋友中炫耀,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彩。从此而产生某种心里的满足感以极大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3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说得好听点就是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但这种行为实质上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2.4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大多追求的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能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社会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很少有越轨行为的发生,使爱情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对性行为抱不严肃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自由”可以不受干涉,随心所欲。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变得逐渐开放起来了。
2.5爱情承受能力较弱
最后一个特点是爱情承受能力较弱。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因失恋,失志,失德者,虽属少数,但影响很大。
三、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和爱情两大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一直是令大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不仅如此,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这是恋爱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接下来,我想提出一些我的建议。
首先,要正确对待恋爱。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
2
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在确保学业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恋爱,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其次,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端正恋爱动机。恋爱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物质条件的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和事业的有机结合。
我认为,大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发展时期,相信爱情而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普遍能获得一份比较理想的爱情,而不相信爱情或自信不足的人还在寻觅之中。无论如何,大学生的恋爱观已经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了。 参考文献:
[1] 问卷星调查问卷(样本容量:117,其中男生54人,女生63人)
[2] 韦家美(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562400)《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附录: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问卷
Q1:你的年级 Q2:你的性别
Q3:你是否是独生子女 Q4:你来自于 Q5:你的恋爱次数 Q6:你的恋爱现状
Q7:你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 Q8:你的恋爱动机
Q9:你爱上一个异性,会不会主动追求
Q10:大学期间谈恋爱你最注重的是结果还是过程
3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19 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前提相同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像近代早期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搜集材料科学阶段,而是已发展到“整理材料科学”阶段。自然科学是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胚胎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最重要的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创立现代西方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正因为如此,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3.哲学思想来源相同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它们的哲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现代的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欧洲大陆的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费希特把客观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等,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就是从此发源,从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支重要的哲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相同
批判、继承和超越。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立场、原则、方法出发来猛烈的批判近代哲学以及西方哲学传统。第一,他们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把世界二元化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第二,批判近代哲学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去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企图使哲学成为一切科学和知识的基础,成为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他们要追求绝对普遍的永恒真理、终极存在。恩格斯宣告了这种近代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则宣布大写的哲学死了。第三,他们批判了近代的先验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原则和极端理性主义。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是抽象的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东西,用理性代替了中世纪的上帝,理性成为万能的君主和神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近代哲学家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理性的,都是符合理性的原则,理想的社会应是理性的社会。近代的资产阶级由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企图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他们梦想中的理性千年王国,这种极端的理性主义和先验的理性概念以及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在的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一同被现代哲学所抛弃。
5.哲学理论特征相同
在批判和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后,强调主客、心物、思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并且要求将它们看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在抛弃了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和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后,提出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和统一,提出了与人相联系的世界相对于人而言才是真实的有价值和意义的;把哲学的目光从形而上学的天国拉回到人间的现实世界之中,哲学向人们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真实处境及人的异化、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解放;哲学重视人的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主张实践高于知识和理论,要求人们积极行动,人应该是行动的人;强调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强调用人的实际行动或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实世界;注重人的非理性方面的研究,强调理性的人的精神状况的另一面:情感、意志、本能、潜意识等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对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近代西方哲学相比更注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个性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审美情趣化。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的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变为现代的语言转向,语言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的中心,他们重视语言操作、分析、逻辑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共同开创了现代哲学,并且具有其时代的哲学共同特征和理论特质,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因为其共性而混淆他们之间的原则性界限。
1.社会阶级基础不同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就其理论的社会阶级基础来说,是以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新哲学来取代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旧哲学,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无产阶级推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由此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放。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真正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上述伟大意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由近代到现当代的转型所无法比拟的。后者尽管也属于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转型,但它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发生的,西方哲学家们推动这次转型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反对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改进”(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的自我调整,将其从已经陷入的危机和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他们批判和要求取代各种形态的近代哲学的原因 只是由于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本身也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和困境,难以起到维护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同样需要作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型。
2.社会影响程度不同
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时,作为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批判的武器,而且更强调武器的批判,把哲学引向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是哲学走出了象牙塔。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从它诞生之后,就传播到全世界,成为被压迫民族和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哲学不再只是哲学,而是投身于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哲学所望尘莫及的。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也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他们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能触及到社会的根基,也不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社会来建立新的更理想的社会制度。所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无论多么激烈尖锐,但却是在资本主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现代西方哲学作为哲学仍是哲学,即他们只是哲学理论而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没有超出理论的范围变为真正的物质力量。他们也强调实践,但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而是生物的行为主义实践,正因为这一点,现代西方哲学无法变为彻底的哲学理论,也没有可能成为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对社会现实产生那么深远影响的哲学理论,所以他们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并不彻底,这是二者根本区别的关键之一。
3.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前哲学的“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观、思辨形而上学、传统本体论,但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哲学传统,而是吸收并改造其精华和合理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人类优秀成果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思辨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又继承了理性主义传统;在吸收人本主义精神实质的前提下,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本主义人性论,把人本主义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的社会关系去看人、去解放人,从而使人本主义脱胎换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成分。
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上,为了创造现代哲学理论形态,而把自己的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对立起来,并对其全盘否定,从而使他们的理论导向了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理性主义。由于反对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因此他们的哲学具有偏激的唯心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特征,从而不能真正彻底的完成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费尔巴哈哲学体系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独特的形态。费尔巴哈,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学家,不仅抨击了唯心主义,还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研究费尔巴哈哲学时,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也不会成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完全接收者,他们摆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后,也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正如他们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以一样,他们也分析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的内核”。
一、对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分析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恩格斯认为,“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德国古典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并认为“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摘自《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认为,“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就揭露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形而上学性。
“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以及十四和十五世纪的巨大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被人看到。”“这样一来,”恩格斯认为,“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分析出德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第三个缺点——不彻底性。
恩格斯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并表示出这是同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观的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发展过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且也客观地表达出这也是同时期不可避免的非历史的观点。联合文化领域扩大发展和技术的巨大进步,恩格斯指出德国的古典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费尔巴哈与宗教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吸收的“基本的内核”,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批判上。在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比较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不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在《宗教的本质》中,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 列宁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中摘录了下列一段费尔巴哈说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话:“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 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
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三、费尔巴哈与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上开始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他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未能把唯物主义科学地实践到社会历史中去,建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 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 。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