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分析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微教育”(全文)

分析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微教育”(全文)

分析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微教育”微公益和微阅读等层出不穷, 潜移默化间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微时代悄然来临, 大众传播活动被诸多“微”概念和要素所围绕。微时代到来, 民众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相继被改变。

分析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微教育”

微公益和微阅读等层出不穷, 潜移默化间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微时代悄然来临, 大众传播活动被诸多“微”概念和要素所围绕。微时代到来, 民众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相继被改变, 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模式以及信息获取形式等日渐多样化。高校思政教育对象均为大学生, 微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应该了解到, 此种影响是一种机遇, 与此同时, 也是一种挑战, 最大限度上借助微时代背景, 实施微教育模式开展, 这对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提升而言, 意义重大, 还可强化思政教育内容和学生本体素养, 好处颇多。

一、微时代对高效思政教育的冲击要点分析

需知, 微时代, 从实际角度而言, 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 内含多重语义, 涵盖了信息交流要素和人际交往要素以及文化表达要素等。从传播角度加以阐释, 微时代主要是将数字通信技术视为基础, 以文字和图片以及音视频等为核心形式, 凭借便携式终端渠道, 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沟通和高效传播以及互动交流等, 微时代即为新传播时代。

微时代中“微”最为见长, 而后衍生出诸多蝴蝶效应,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多样化需求和实效诉求等, 而后也拓展了信息传播深度和广度, 渗透力和吸引力双向提升, 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不仅如此, 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而言, 挑战巨大, 也给思政教育发展操作和创新操作提供了诸多良性发展机会。范围方面, 传统思政教育局限性较大, 只是在校园内进行教育, 此时以课堂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组织为主。尽管现下很多高校都紧随时代发展步调, 日渐开拓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但其局限性明显, 实质性工作进展不顺利。方法方面, 老旧式思政教育重视课堂教育, 以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育, 没有从学生本体需求和心智特点考虑问题。内容方面,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是重点, 而后对高校大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 上述几项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很多内容的时代性要素严重缺失, 所以教学中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可言, 学生学习起来毫无兴趣。

归结来讲,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主导课堂和没有针对性教学上, 期间, 少有互动交流和沟通, 思政教育渗透性和实效性双向缺失, 最终思政教育成效不高。

微时代信息传播, 一改之前传统思政教育固化模式。微时代的到来, 给信息传递提供了便捷式空间和平台, 大幅度的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 所以为多样化、参差补齐的观念和思维提供了滋生、成长的空间。最为关键的是, 微时代对信息生产者的主动权和信息消费者选择权给予肯定和供给, 与此同时, 达成了信息实时互动交流, 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融洽提供了良性路径。高校思政工作中, 微时代打破了原有僵局, 颠覆了思政教育定式, 多元价值观和多样思想观念融入其中, 并且拥有自由的交流空间和互动空间,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 对他们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微时代到来, 高校思政教育备受冲击, 教育难度骤然提升, 但此时也给思政教育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思路。基于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 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紧随时代步伐, 进行基于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 微教育模式操作是未来全国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和实践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思政“微教育”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学生微教育, 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电脑设备等, 借助微博和微信等为平台载体, 所实施具备针对性的三观教育和素养提升模式, 以碎片化和渗透式为核心教育特点。进行微教育, 这是思政教育划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和原则的透彻彰显, 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特点。当前时代, 电脑和手机等先进设备被迅速普及, 网络技术尤为发达, 新型媒体接踵而至, 足有不可逆之势。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感兴趣, 具备高涨热情, 由于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成长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存在, 意味着思政教育务必要做出改变。

微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固有思政教育模式和手段。在传统课堂上, 教师主导教学, 应用自上而下的固化模式进行灌输, 微教育思政模式, 主张以人为本, 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 注重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 以开放式教学局面出现。如此, 学生思政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 更方便教师一方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动态, 有效提供针对性教育和对学生们的引导。

微教育, 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得以不断的强化。微教育模式突破了原有教育瓶颈, 不再受枯燥形式、有限资源的局限, 以不同类型的新话题和新内容充裕其中, 筛选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 之后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和正能量内容, 提升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感染力, 挖掘学生潜在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的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

应该了解到, 微教育模式, 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成本有所降低, 因为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般来说都是需要高成本投入的, 但是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微教育模式的出现, 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便捷性特点, 深度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各项投入, 且优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 及时性特点和广泛性特点尤为突出, 号召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互动交流强度加大, 师生融洽沟通与优质互助, 这便达成了低成本、高收益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微教育”方案分析

我们不能将微教育错误的理解为完全代替传统教育, 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否定, 而是要将其理解为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延展和创新。因此, 微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阶段, 需要时刻注重和传统教育之间的融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与重点, 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及渗透新旧融合思想, 查缺补漏、取长补短。

(一) 创建“微”氛围, 使用微平台

创建微环境十分关键, 将高校思政教育氛围真正的融入到微时代之内。课堂教学阶段, 适时融入微元素, 在校内进行微渠道和路径搭建, 将诸多微话题和内容等充裕其中, 合理渗透在校园文化和实践教育活动中来, 在此基础上把好教育关, 和当前社会以及世界热点话题融入其中, 期间, 务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质诉求, 身为思政教师, 应该对学生实施科学引导, 日渐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基础性鉴别能力, 提升教育实效性。高效利用微平台, 将思政教育渠道日渐拓宽和深入到微领域之上, 使用微博和微信以及QQ等网络微平台, 进行新型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创建, 形成新阵地, 注重其中的建设工作和维护工作。另外, 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 积极沟通交流, 旨在完美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程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和服务, 自我意识和思想得以升华。

(二) 建设“微”团队, 提升权威性

“微”团队创设势在必行, 要及时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力度。较为正确的做法是, 需要创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明确学生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原则不动摇, 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团队的教学服务思想与意识。一定要和现下微时代特征融合起来, 顺势而为的凝聚团队力量, 强化师资队伍的同时, 培养思政教育队伍新媒介使用思维和应用能力。权威性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点在于提升教师素养。微教育模式的出现, 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充裕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对大学生心智特点进行透彻分析, 要拥有细致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微平台为教学渠道, 展开微教育思政模式, 了解当前相关新技术, 掌握学生动态和发展现状, 与诸多新事物和新情况结合起来, 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进行思政教育, 全方位、多角度的保障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达标。

(三) 学生媒介素养培育

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素养, 主要是指网络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渠道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 在网络中坚守良性品质与涵养。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网络自控能力, 形成正确的三观。媒体素养教育阶段, 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家政治格局和社会现状, 而后树立较为正规的法律意识与思想, 能够扛起自己是未来祖国接班人的责任, 适时强化学生群体内在思想道德约束力度, 教师以辅助形式出现, 引导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三观, 且具备优良品德, 未来奉献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形成爱国主义思想。

(四) 多样化活动组织

现在的高校学生使用微博软件和微信软件的目标便是实现自我关注, 所以高校要抓住此项特点, 在校内组织相关集体活动, 为师生沟通、生生交流创造便利发展机会与条件。需要注意的是, 活动设置阶段, 要大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素养培育, 要契合于学生本体需求, 为学生进行优质交流平台创设,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学生思政知识学习兴趣, 让其全身心投入活动实践之中。高校教师可按照课程特点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组织深入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 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成为学生宣泄情感和愉悦心情的阵地, 让微平台成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以及记录点滴事物的平台。

(五) 正能量传播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 我国发展转型期到来, 文化多样性发展趋势明显, 人们的价值观有所转变, 学生非主流意识滋生, 网络负能量信息传播屡见不鲜, 对学生的信念和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基于上述所言, 需要向高校大学生弘扬正面文化和传递正能量信息, 要高效借助微平台, 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让学生们得以继承和发扬, 拥有正能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 我们处在微时代之下, 微教育自然不可或缺, 思政教育要最大限度上借助微平台进行微教育, 为大学生群体的实思政教育创设与时俱进的阵地, 努力开展思政实践, 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效果和水平, 提升学生素养和综合能力, 为其未来不断发展夯实基础。

【相关链接】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 即在高等学校 (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 注册入学并接受教育直至毕业前的群体统称, 分为普通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学生 (统招生) , 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

大学入学方式通常有多种, 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主, 还有高中学校保送、大学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等多种入学方式。

通过分析提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微时代已然到来, 大众群体信息传播方式被不断改变, 包括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在内, 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对这种形势, 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需要透彻分析微时代之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对的问题, 然后透彻探索创新操作要点, 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思想进行适当扬弃, 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微教育模式创新构建, 未来更好更优的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微时代,微教育,思政,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曾敏, 梁浴文, 金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发展和创新--评《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行与思》[J].新闻记者, 2017 (10) :99.

[2] 游然.“微时代”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3] 杨勐, 徐娟.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01-108.

[4] 庄经纬.微时代微教育微技室--"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思政教育微信平台建设工作探析[J].中外交流, 2016 (12) .

[5] 孟庆鹏, 方中书.“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究--基于“微思政”的分析视角[J].文教资料, 2017 (31) .

[6] 邹小萍.“微时代”网络传播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评谭秋浩《“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行与思》[J].新闻爱好者, 2016 (8) .

[7] 朱冰.网络舆情下高职院校实施"微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基于"微思政"教育特点的理论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1) .

[8] 惠翌昕.大学生校园贷的风险分析与思政教育防范措施--以艺术类大学生网络贷款个案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8 (4) :76-7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