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礼仪与习俗
第一篇:俄罗斯礼仪与习俗
俄罗斯习俗礼仪(选修)
二 俄罗斯习俗礼仪
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另外一个说法是白色代表着自由,蓝色代表着守卫俄罗斯的圣母,红色代表权力和力量。1991年8月21日正式启用。
在俄罗斯居住的居民主要是俄罗斯人,大多数人信仰东正教。俄罗斯人性格豪爽、热情开朗,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他们和人交往一般行握手礼或拥抱礼。俄罗斯人也有施吻礼的习俗,但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对朋友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之间,一般吻面颊,如果长辈对晚辈非常慈爱,则吻额头;男子对已婚女子,一般多施吻手礼,以示尊敬和谦恭之意;吻唇礼通常只在夫妻或情人之间流行。
俄罗斯人对数字“7”非常偏爱,认为“7”预兆好运,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大多数人喜爱红色,视红色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
俄罗斯人对盐十分崇拜,视盐为珍宝,经常用作祭祀的供品。他们认为盐具有驱魔避邪的神秘力量。如果有人不慎打翻盐罐,或者将盐撒在地上,便认为是家庭即将出现不幸的预兆。为了摆脱灾难,他们总要将打翻在地的盐拾起来撒在自己的头上。在俄罗斯做客,如果主人给客人吃面包和盐,说明客人非常受欢迎。 他们的晚餐比较简单,对早餐和午餐十分重视。俄罗斯人的用餐时间拖得很长,喜欢品尝不同风味的菜肴,并且希望菜肴熟透和酥烂。另外,俄罗斯人对中餐非常喜欢。
接待客人时,俄罗斯人经常使用“您”字,表示尊敬和客气;而在亲友之间往往以“你”字相称,这样显得更加随便。外出时,他们非常注重仪容仪表,衣扣要扣得完整,给人一副衣冠楚楚的模样。男子外出活动时,一定要把胡子刮净;赴约要准时;在社交场合中,遵循女性优先的习惯,如帮女子脱大衣、拉门、找座位,在宴席上为她们分菜等。俄罗斯妇女不能在男子面前撩裙而坐,如露出大腿则有引诱男人之
嫌。
俄罗斯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喜欢艺术品和艺术欣赏,因此比较喜欢这方面的话题。与俄罗斯人交谈,要坦诚相见,不能在背后议论其他人,更不能说他们小气;与女性交谈时,切记打听年龄和服饰价格等。 在俄罗斯街上行走,决不能丢弃任何东西,连一张过期的电影票也不行。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有损城市的整洁,而且是违规的。
俄罗斯人认为兔子是一种怯弱的动物,如果从自己眼前跑过,那便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他们认为黑色是丧葬的代表色,因此对黑猫非常厌恶,如果黑猫从自己面前跑过,则预示灾难即将来临。
俄罗斯人不吃海参、墨鱼、海蜇和木耳。
如果去俄罗斯人家里做客,应该带上鲜花或烈性酒,送艺术品或图书做礼品也非常受欢迎。女主人对来访客人带给她的单数鲜花比较满意;男主人则喜欢高茎、艳丽的大花。
第二篇:民族习俗与礼仪教案
《民族习俗与礼仪》教学设计
林莺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二)情感目标:
学会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行为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二、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和平、兴旺的大事。周总理就是尊重民族风俗的楷模。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少数人民风俗习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 介绍周总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1) 一九六一年四月,周总理在云南西双版纳,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来的第二大早上,就到澜沧江畔观看赛龙船和放高升。他穿着对襟布扣的白衫和大腰身的咖啡色裤子,头上扎一根水红色包头巾,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装束。
(2) 四月十三日,泼水节那天早晨,周总理来到曼厅寨视察,看到一群傣族农民在荔枝树下跳象脚鼓舞,他便接过一只象脚鼓,和农民合着拍子一起跳起来。在开始泼水的时候,周总理和各族群众都用一根柏枝条蘸着银碗里的水互相洒。傣族有个风俗,泼水节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明彼此越亲热,越尊敬。各族群众觉得只用柏枝蘸水洒,还不能表达对周总理的感情,于是就改用大盆来泼水。总理的警卫人员担心首长的健康,就用雨伞去挡水。周总理立刻要他把雨伞收起来,并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总理放下银碗,拿起一只脸盆,把一盆盆清水向群众泼去。大片大片的水花在天空飞舞,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一道道彩虹,把周总理和各族人民紧紧地联在一起
(二) 介绍各民族的习俗与礼仪
1.傣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周总理爱自己的国家,也热爱本国的少数民族。
2.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与礼仪?(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3.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那么少数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1)蒙古族、藏族献哈达
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① 什么时候献哈达?
(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 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 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
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② 献哈达的方式(准备一条围巾,学生现场模仿献哈达)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对平辈,只要用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接受哈达时,身体要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达。 (2)维吾尔族见面礼(出示维吾尔族的图片)
①能不能直接挥手说嗨?
(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
如果遇到长辈,则双手放在胸前,身体向前倾) (3)回族八宝茶
①八宝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八样料,哪8样呢?
(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桂圆肉、枸杞、葡萄干、核桃等) ②盖碗茶(出示图片)
八宝茶是盖碗茶其中一种。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4) 苗族牛角酒(出示牛角酒)
①为什么叫牛角酒?
(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讲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
当客人来到寨门的时候,身着华丽族服,头佩闪亮银饰的苗家姑娘,就会举起牛角敬宾客。
当他们敬酒的时候,你能不能说,诶,我不喝?不能,不然他们就不让你进入他们苗寨了。那么应该怎么做?(须双手接捧住牛角,一饮而尽)
(5) 蒙古族奶茶、盘腿坐
① 我们知道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什么?(蒙古包)(出示蒙古包图片) ② 进入蒙古包后,我们要怎么坐?(蒙古包里面一般是没有椅子,但是又地毡,要盘腿坐着)
P83,如果你是图,中的小客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① 怎么做?(当他们递给你的时候,你要用双手接碗,或者用右手接碗,不能用左手。) ② 如果不想喝?(如果你少要差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了)
(三) 感悟
①我们了解一些民族的习惯,如果你们以后去有这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你就知道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了。
(四) 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创设好我们的家园。所以,作为我们汉族的小朋友,要与各族小伙伴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一个美好的乐园。
第三篇: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
一、说媒俄罗斯的传统婚俗像中国的婚俗一样也是由说媒开始的。传统的说媒可以请专职的媒人来做,当然,也可以是男方的亲属去担任,甚至是自己父亲或教父教母。按照传统,说媒要选“吉日”,一般选在单日,13号除外,因为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一般,媒人受到男方委托通常在晚上到女方家去求亲,为的是避开外人。媒人到女方家时,在敲门前,要用手或臂膀轻轻地碰下门框,然后再进屋,进屋后要先对着圣像画十字再开口。若女方双亲同意媒人提得这桩亲事就要同媒人一同绕着桌子三圈,再对圣像画十字,然后就能谈相亲的日期,一般被安排在七天之内举行。
二、相亲传统相亲大多都是男方相女方。媒人要在相亲这天,把小伙子及其父母领到姑娘家,与姑娘及其双亲见面。男方见到女方后,小伙子及其父母要穿过大堂,在门廊里进行商议。女方母亲会端来杯蜜糖水给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接过后一饮而尽,说明相中姑娘;倘若他仅用嘴唇碰一下杯子就把杯子退回去,则没中意。若是相亲成功,双方要寒暄一番,并绕着桌子走3圈,然后双方会坐下来喝茶及商定彩礼适宜。彩礼主要包括家具、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俄式炉子是富贵的象征,在相亲过程中,还有“看炉子”的习俗。
三、订婚对于订婚,俄罗斯人是非常看重得。因地区不同订婚仪式还稍有差别。城市里,在法律上确定双方关系并决定结婚日期之前,男女双方要到结婚登记处办理订婚手续。登记后女方家里会举行晚会。餐桌上要摆置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用以象征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冒着热气的俄式茶炊也要摆在桌上,来预示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希望。酒宴的菜肴,由未婚妻烹制,来表现自己有操持家务的能力。在农村,庆贺仪式会在女方家门口进行。“面包和盐”会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的父母奉上。女方父母要吻一下双手接过的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宣布自己已经订婚并向大家鞠躬行礼。按照传统习俗,订婚后的姑娘一般不再参加劳动。她开始缝制嫁妆以等待婚礼之日的来临。
四、嫁妆俄罗斯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送嫁妆的习俗。嫁妆一般由媒人或女方的姨母送,由五辆敞篷马车组成嫁妆队伍。第一辆车放圣像和茶炊,一个男孩端着由彩带装饰托盘,托盘里有糖果和茶叶。第二辆车,坐着女方教母,端着镀金的银盐碟;第三辆马车则装着男方的彩礼。第四辆车上装的一般是家具和毛毯;第五辆车搭乘着媒人及女方亲人等。男方的母亲或者已婚的姐姐来迎接车队。由媒人和女方的姨妈负责铺结婚新床,她们要在毛毯下放一个用来预祝新婚夫妇早日生儿育女的煮熟的彩蛋或木制的彩蛋。
五、告别出嫁前夕,姑娘要举行告别少女时代的仪式,即新娘在家里举行告别晚会。新娘要请来自己的女友,跟她们唱有关结婚的民歌,一起沐浴并与家神告别。新娘为了告别少女时代,会将头上的彩带分别送给少女。
六、婚礼俄罗斯的婚嫁习俗中,最有特色、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婚礼。按照举行仪式,婚礼可分为传统和新式两种。传统婚礼:大多数传统婚礼都在教堂举行,古典又隆重,有数不清的礼仪贯穿始终。结婚当天,新娘要与女友们一起沐浴。女友们一边给新娘梳洗打扮—带花环、编辫子,一边唱告别的歌曲,等候新郎来迎接新娘和亲戚好友,新郎本人则要在伴郎、好友、媒人和婚礼主持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新郎夏天会乘三匹马的大车来迎亲,冬天则乘三匹马的雪橇。要用彩带、鲜花、花环装饰车身,从车身到车辕还要系上车铃铛。新郎的男友们一路上弹着吉他,拉着手风琴,在欢乐愉悦的乐曲声下,迎亲车队载歌载舞,向新娘家出发。在迎亲路上,新娘家会在预定路线上设置一些小障碍等。每遇到一处障碍,车上的伴郎就要用葡萄酒或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来为这些小障碍“买单”,以买通行路。到达新娘家门外时,赎买道路的热闹场面会再次出现。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新郎进入后,还有赎买新郎座位的活动。在双方的父母向新人献上祝福之后,就要去教堂举行正式婚礼仪式。在迎亲车队去教堂举行婚礼前,新娘及其家人、亲戚朋友要按照传统习惯嚎啕大哭,象征着姑娘从此离开娘家,表现亲人对其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是婚礼的转折点,因为传统习俗规定,姑娘只能在离开娘家去教堂举行婚礼时才能哭泣,此后不能再有悲痛哭泣的声音,而只能有欢声笑语。家庭富裕的新郎新娘如果在春秋举行婚礼还要踏着鲜花步入教堂。新郎挽着新娘来到教堂经台前时,神甫开始诵读祷告文,唱教堂赞美歌,并喝三杯淡葡萄酒向新婚夫妇表示祝福,然后把婚冠带到他们的头上。最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后,婚典宣告结束。从教堂出来后,新郎和新娘同乘一辆车回新郎家。此时,新郎的父母在家门前迎接等侯从教堂回来的新婚夫妇,手里捧着“面包和盐”并为他们献上祝福。照例,新人们要吻双亲三次以示敬意,然后举行婚宴。传统的婚宴,要摆成“Ⅱ”字形进行,正中间坐着新婚夫妇,若新娘有长兄,首先就由他为新郎新娘祝酒。此时新娘头上披着一块方巾,大多不参加大家的娱乐活动,而宾客们则会在宴席间一次又一次的高喊“苦啊!”“苦啊!”这是来宾要求新郎新娘亲吻的专用语,新郎新娘在宾客们的喊叫声中频频接吻。对于过去来说,姑娘结婚是痛苦生活的开始,而现在喊“苦啊”是反语相祝,希望新人婚后生活得幸福甜蜜。端上各种甜食或饼干时,来宾们就会起身跳舞,舞会通常在子夜结束,甚至是通宵达旦。现代婚礼:俄罗斯人现代的婚礼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废除了不少繁琐的陈规陋俗,增加了不少新的礼仪内容。在结婚那一天新婚夫妇都要买上一大束鲜花,穿上新婚礼服,乘坐小轿车。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每逢节假日都能看见结婚彩车。在很多农村,彩车旁边往往还有摩托车队护送。举行婚礼时,女伴娘们身穿拖地长裙颜色十分艳丽,紧紧跟在身穿白色礼服、手持鲜花的新娘后面。莫斯科的现代婚礼多在“结婚宫”,已经很少去教堂举行。婚礼仪式开始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新郎新娘手挽手走在前面。随后的是双方父母、证婚人、伴郎伴娘和来宾等。他们沿着铺有红地毯的阶梯缓缓进入结婚宫大厅,举行隆重的登记仪式。仪式的内容包括:回答主持人问题,表白自愿结婚的心愿,在结婚证书上签字,主持人正式宣布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等。然后新郎新娘要相互交换戒指,接过结婚证书和贺信,绕场一圈,接受大家的祝贺,并与来宾相互拥抱亲吻。随后新婚夫妇在傧相的陪同下,双双来到胜利广场或麻雀山(原列宁山),饱览莫斯科秀丽的风景。有的还去烈士墓,献上他们新婚后的第一束鲜花。
第四篇:韩国 日本 俄罗斯 餐桌礼仪和见面礼
韩国的餐桌礼仪:
吃饭时,一般用筷子。为环保,韩国人的会为你提供铁餐具。与长辈吃饭时不许先动筷子,不可以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吃饭时,不宜高谈阔论。吃东西时,嘴里响声太大,也是非常丢人的。在韩国人的家里宴请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都是不允许的。
韩国的见面礼仪:
男子见面微微一鞠躬,互握双手或合手。分手时也鞠躬。男子不能主动与妇女握手。交谈时要避开韩国国内政治、日本贸易摩擦及男主人妻子等话题。韩国人自尊心很强,与之交谈应避免公开批评或表示异议。
韩国重男,出门时妇女让男子先走,宴会时致辞以“先生们、女士们”开头。在宴会等场合,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两人在过道上交谈,应让第三者从两人中间通过。 在韩国长者得到特别尊重,在长者面前不能抽烟,与长者谈话要摘掉墨镜。
日本的餐桌礼仪:
“我要开始用餐了”和“承蒙款待了”
在日本,开始用餐之前会很虔诚的说itadakimasu(我要开始用餐了),在吃完后要说gochisosama (deshita) (承蒙款待了)。
共同进餐在日本家庭和餐馆(如小酒馆)里,点几种菜,大家一起吃的时候,您应该用公用的筷子从大盘子里夹一些食物放到您自己专用的盘子里吃。 筷子:
正确的使用筷子是日本餐桌礼仪重要环节,具体筷子的使用方法请查询使用筷子。 餐桌须知:
在公共场合擤鼻涕的动作应该尽量避免,特别是在餐桌上。
盘子里的食物尽量吃干净。
用餐过程中,以及用餐前后,避免谈论洗手间或令人倒胃口的话题。
尽量避免打嗝等行为。
喝含有酒精的饮料时,日本人习惯为对方斟酒,而不是自斟自饮。所以在日本喝酒时您也可以入乡随俗的常去看看朋友的杯子,一旦他们的杯子快空了,就给他们斟上一些酒。同样,如果朋友要为您斟酒,那就迅速喝空酒杯,并且拿起酒杯接受朋友的好意吧。
在一些高级餐馆里,比如提供怀石料理的日式餐厅(日本大餐),喝醉酒被视为是一种很失态的行为。在异国他乡,即使在普通的小酒馆也该尽量避免喝醉酒而引起的不愉快。 用餐开始,大家通常说这“干杯(kanpai)”,然后举杯共饮。这个时候应该避免讲中国话“请,请(ching,ching)”因为“请(qing)”的发音,很容易被日本人听为“qin”,而日文发音“qin qin”,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
日本的见面礼仪: 日本人在与外国人接触时,虽然已经逐渐习惯用握手代替鞠躬了,但仍可能会施90度弯腰之礼。遇到这种情况时,郑重地点一下头或弯一下腰并同时将手伸向对方就可以了,对方不会在意;初次见面时通常要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不愿与对方交往。
称呼和敬语。在日本,“先生”的称呼,不仅仅局限在男性,对有较高社会名望和身份的女性也可称先生,而且可以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但是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日本人注重敬语、简语的使用,下级对上级说话应当使用敬语,反之则用简语。在公共场合中,也可以称对方的姓名加上职务。
服饰。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在正式场合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要随便脱外衣,如果有需要,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赠送礼品。日本人有送礼物的癖好,并且很在意礼品的包装,同时也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在准备礼品时,不仅应当注意礼品的包装,而且要注意阶层或等级的区别。不要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被受礼人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俄罗斯餐桌礼仪: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先动筷子后晚辈才能动筷.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使用筷子时把匙放在桌子上.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饭碗和汤碗吃饭. 用汤匙先喝汤或泡菜汤之后.再吃别的食物.饭和泡菜汤.酱汤及汤类用汤匙吃.其它菜用筷子夹. 用餐时不要出声音.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 不要用匙和筷翻腾饭菜.不要挑出自己不吃的食物和佐料. 用餐时.不要让食物粘在匙和筷上.吃完以后.饭碗用锅巴水弄干净.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不能咽的骨头或鱼刺.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扔掉.不要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咳嗽或打喷嚏时.把脸移开后用手或手绢捂着嘴.以免失礼.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 使用牙签时用一只手遮着使用.使用完之后.在别人看到之前扔掉. 补充:长辈未取的食物不可取.长辈未离开餐桌不得离开
在长辈面前不可吸烟.跟长辈喝酒时.不可望着长辈.要侧身喝 。
俄罗斯的见面礼仪:
亲吻。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
握手。俄罗斯人对于握手的礼仪非常讲究,在遇到上级或长辈时,不能先伸手。握手时要脱手套,站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不能用力摇对方的手,一般与不熟悉的人握手,只能轻轻地握。用力握手表示亲近的关系。遇到妇女时,也要等对方先伸手。-般不与初次见面的妇女握手,而是鞠躬。很多人互相握手时,忌形成十字交叉形。
第五篇: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
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
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
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
丧
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衣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
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
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荣成俗称“挂挑信”。丧幡,过去用“毛太”纸,一裁两截,每截为一张,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第
一、二节分两列,一列宽二寸许,一列宽寸,长等于纸宽,皆凿制钱印痕;第三节,成长方形,下方中间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用长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对道
又称报丧。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否则是不能入殓的。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口传。报丧人每到一家,必须吃点饭或点心,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讣文的格式如下:
显考某府君(女则写显妣某大君)享年某某岁,于本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写内寝),泣于某月某日成服,即于是日治丧候唁,过时掩柩,忝在至戚,谨此讣闻
款落到缌服以内:,
灵
奠
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大户人家于这一阶段开灵,停灵三日、五闩、七日甚至百日,平常百姓只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入殓
死者遗体入棺称之为入殓。入殓的时间各地不一,荣成都在死后当天进行。灵堂即设于灵床处。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这—切铺好后,将死者的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将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周围塞以谷草,大户人家用灯草。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架在灵床处,撤下门板。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设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供桌两旁分列手捧盆、巾、栉和酒、茶具等的纸扎童男童女。点燃的信香,横卧香炉之卜,等外甥吊唁时将其竖插于香炉之中,谓之“扶香”。如逢重丧口,需扎一小棺材置于死者棺下,以免灾祸。
成服
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尽管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许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即将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黄布缝制。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成服,得请礼宾司仪,孝子穿戴孝服孝帽,随礼客赞礼,行俯匐叩礼(俯,折腰跪;匐,以首及地),加梁冠(用纸糊带梁的帽子,梁上画白杠,孝子五道;侄、孙辈一道),束首(以青麻或稻草搓绳,绳卜拴罗底一块,长约四寸宽约寸许,遮盖眼睛,使其“目不斜视”,两边各缀棉球两个,以塞耳朵,使其“耳不旁听”),披麻衣(通常用长约三尺、宽约尺半的麻袋布将前半中间剪开,分别搭在左右前胸,后半披于后背,裹额(将扎头孝带由中间从前额围于脑后系结,剩余双股拖于背后),束腰(即用麻绳或草绳扎腰),执杖(俗称孝棒或哭丧棒,用高梁秸糊剪穗的白纸为之),撒履(将鞋后跟踏倒趿着),至此礼成。
破孝
是对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当地俗称“撕孝帽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必须按齐缞用布分给所有服齐缞的人,但农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其他服丧者全由自己操办筹借,好在齐缞以下均穿沿边衣服,借身白褂子即可,所以,农村破孝比较简单。
奔丧
俗称“哭道”。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因此,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报庙
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领众子众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去时默不作声,同时—路举哀。实际上,去时是同死者的灵魂一起去的;回时,土地爷将死者的灵魂给留下了,因此举哀。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因此,报庙之后,紧接着要给死者的鬼魂送汤水,以免鬼魂饿着。送汤水与报庙不同,报庙女眷不参加;送汤水男女眷属均需参加。首先要请一位同辈的长者为前导,一手提盛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飨野鬼游魂,所有眷属男前女后,一行尾随。行到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于路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到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拜神致祭,谓之送汤水,也叫送纸,每天早中晚三次,连续三天。祭完后,男眷返回时,女眷站起与其同归。至家门,儿与儿媳按男左女右跪于门两侧,让其他孝眷进灵堂后,再起立进屋。“送纸”结束后,要烧倒头马或轿。过去,分三次进行,后来人们把报庙、送浆水、烧倒头马并在一起进行,即送完浆水接着就要烧倒头马。烧倒头马要头向城隍庙。过去,荣成属文登县地,城隍庙位于西北方向。西北属乾、属阳,但因城隍所在,也只得向西北.烧前,要在地卜画„圆圈,西北处断开留门。孝子哭喊:“爸爸呀,上马吧,一条西北是人道哇!”女性死者则坐轿.倒头马是用秫秆和纸扎的。
此前,要写好路引和马引。路引揣在死者怀内,马引贴于马胸。路引格式为: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搭钱褡一个,内装金银钱物,路过关津隘,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仰阴曹官按律治罪,重责不贷。实藏怀内。
某年某月某日
也有另一种写法:
荣成县正堂某某(知县的姓)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某某之父(或母),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女用内寝,不是六十者寿终改疾丧),身骑白马一匹,财宝一楮,过关渡津,放行无阻。
右谕周知,实揣怀内。
灵宝大法司
某年某月某日
马引: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马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有钱褡一个,内装金银财宝,马夫一名,不准远离,过关渡口,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严惩不贷,
特示勿违。实贴马胸。
某年某月某日
若死者为女性则坐轿,路引与男性大致相同,惟将“身秉白马一匹”改为“身乘彩轿一秉”,“马夫一名”改为“轿夫四名”,外加“厂环两名”。
迎旌
旌,亦称铭旌,用宽尺半至二尺,长丈许的红绸或红布做成。上书死者的官衔或功名、姓名字号、年龄等,皆竖行书写,先写死者所处的时代,其格式如下:
皇清(或中华)邑生(或官衔)某公讳某,字某、号某、享寿某十有某,行几之铭旌。
预先将旌陈于村外旌架上,设供桌,置香炉、蜡台和千枚制钱。迎旌前要请宾客,以备拜旌。迎旌时,进香燃烛,孝子行一拜叩礼,于前引导,安于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堂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行三拜九叩礼,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一般行一拜二叩。而宾客在其二叩时辞谢,不受全礼,以示谦逊。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多数宾客约请拜旌时,可不应不酬,或只酬不迎。
题主
就是写神主碑。神主包括套、龛、碑三部分。套也称椟,罩在龛外,前面左右上方各刻一圆圈,左圈刻三(乾)代表男;右圈内刻三三(坤)代表女,称乾坤门。龛以细质木料制作,以能容下神主碑为度。龛内用木条隔成格儿,以亡者合葬人数而定,每格一碑。碑用栗子木制作,取其立子之意。高约七寸,厚不足一寸,分粉面、陷中、底座三部。
粉面与陷中原为一整体,顶端呈半圆,在半圆向下寸许锯斜茬,然后竖着剖开,后扇与顶端相联,称为陷中,厚度约占三分之二。锯下的那扇顶部恰能镶陷中上部的斜槽,称之为粉面。底座高十许,宽二寸,长三寸,上部推成坡状,上凿深约二分恰与粉面、陷中之合的隼,将粉面、陷中插进。题主时,孝子将神主套、碑用木盘托着送到礼宾棚,行一拜四叩迎宾礼,将神主举过头顶,膝行至少三步,知客接过,递在礼宾案上。礼宾将陷中、粉面分开,先题粉面。
此时,孝子退跪于阶下,谓之跪题。粉面正中写“显考府君某公讳某行某之神王”,女性则写“显妣太君讳某氏之神王”,左侧下端落奉祀人的名字。如果长子先去世,其他儿子不能具名,要由承重孙奉祀,而写祖考(妣)。如孝子数人,只具长子名,名后可加等字,但承重孙名后不得加等字。陷中中央一行写死者姓名、年龄、行次等,并冠以时代,如“皇清”、“中华”等,右侧写死者生辰,左侧写死亡时间,左右两行均比中间低二至三字。字数要双不要单,要求同写灵牌一样。至于为什么要写神王,是因为死者为大,一般没有功名的人不敢加上面一点。这“点”一点就贬王为主了,怕死者的鬼魂不饶,所以,只能写成神王。请礼宾先生是要具帖的,帖的称呼同婚帖相仿,惟内容和落款有差。如“孤子(丧父)泣叩或泣血叩”;母丧则写“哀子”,父母俱丧要写“孤哀子”了。如请题主的礼宾,其帖为:
谨占某月某日,洁治豆觞,奉迓文旌
籍重
鸿题
荣光宗佑,曷胜铭感。
右启
上
大德望某某公某先生大人阁下
孤哀子某某泣血稽颡
豆是古代的高脚盘,觞是酒具,意思是准备好干净的酒菜,专等先生到来。写完后,孝子膝行捧主退归灵次,并一拜四叩酬宾,宾客一般只受半礼。凡请宾仪、点主、执事、僧道等均具帖,帖式与请宾题主之帖大同小异。
吊祭
亦称吊唁,俗称吊孝,是悼念死者的重要形式。荣成平常人家的丧期,从入殓到出殡,在家停棺的时间为三天。在这段时间里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一天三时,焚香烧纸,酹酒哭祭,即所谓“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这三天,也就成为吊祭日,亲朋故旧,亲族邻里,携带香纸前来吊祭。荣成讲究死者为大,平辈吊祭也要磕头,大都一拜一叩,晚辈则一拜三叩。一般的吊祭者只送香纸,至亲或大户人家办丧,吊祭者不仅备香纸,而且要送挽联、挽幛的。挽幛多用黑、白、蓝色布制作,宽等于幅宽,长七至八尺,上贴与底色相反的纸条,上写:
某某翁某老先生大人千古。
帖心可视男女、职业、威望等自由选择。如“望重乡党”、“神归紫府”、“天阁修文”等。
落款写某某敬挽。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吊祭完毕,死者亲属趋前屈右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至于大户人家无论发纸或吊祭,均由礼宾赞礼。其礼大体为:“孝子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跪”等反复,孝子根据赞礼者的指挥,或跪,或叩,或起。民初以前,起字用兴字代替,说兴就是起立。
合棺
亦称大殓。过去,考虑到病者可能假死复苏,入殓后均不合棺,将棺材天的隼和棺材帮的槽错开;虚掩着,棺材天与帮之间能有二寸的孔隙。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合棺前,移开棺盖,先由孝子焚香烧纸、酹酒叩拜之后,死者亲属依辈分、长幼为序,绕棺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如果不是本宗的年长者来瞻仰遗容,即使辈分很低,也要让在最前面,并由孝子搀扶瞻仰遗容,并揖送至门外。然后,将棺盖合隼,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铆时,亲属高叫“某某,躲钉”,再将棺缝铆严,合棺礼毕。
送盘川
合棺以后,死者的鬼魂即将由土地庙起程,西行上路了。这时死者的亲属就得给死者送盘川,以供在路上花费。送盘川一般在第二天中午或傍晚进行因为要烧很多扎材,通常在旷地上或村头进行。过去送盘川,一般的人家至少也得给死者扎三间房和几个仆人、丫环。房屋门前金宝银锞、黄表纸钱,都必须用包袱包好,写好封批,以免其它鬼魂冒领。至于大户人家,送盘川的气魄很大,楼台亭阁,应有尽有,即使房间也要扎三进、五进的。门前堆满金山银窖、聚宝盆、摇钱树,摆满牛猪、车轿、仆从、丫环,背后注有各自的名字。送盘先要祀庙,意思是给土地爷行贿,即在土地庙前给土地爷烧香上供,酹酒跪拜,祈求土地爷不要为难羁留鬼魂,好让他及早顺利地起程。做好土地爷的工作后,再烧盘川,祭送鬼魂起程西行。孝子及死者亲眷要三步一叩,向西送出二十几步后才能返回,意思是把鬼魂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