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大全)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大全)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

(以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第三单元(中国戏曲)为例)

北京市东城教师研修中心

夏宇

【编者按】

2007年7月16日—7月29日,北京市教委对新高一有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各学科的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一线优秀教师为参加培训的老师作了辅导报告,他们从理论上、实践上对新课程标准作了准确精辟、实事求是的解说,对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帮助很大。本期《教学通讯》选登了东城教师研修中心的夏宇老师所作的《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报告的一部分,供老师们学习参考。本刊还将陆续刊登这些辅导报告的有关内容。

一、了解本模块及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1、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的学习内容和编写意图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广泛地阅读各类优秀作品,积极地表达、交流,建构言语经验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认识,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按照文体组建单元,每个单元内部,“教学建议”“精读课文”“泛读导引”“单元作业”四个板块的单元结构,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搭建平台。

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重视学生对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的感知、体悟,安排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戏曲这三个单元,力求提高学生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基本水平,为学生相关模块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有选择地安排了多元化写作(阅读写作、探究写作和命题作文),以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水平。

模块二的基本编写意图如下:

①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高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中国戏曲)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窦娥冤》《牡丹亭》《杨门女将》《红灯记》(四篇课文均为节选)。戏曲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表演属性突出。学习本单元,意在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空间,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戏曲的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戏曲文学作品。围绕戏曲的基本体裁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反复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从揣摩戏文入手,或从欣赏表演入手,或从表演实践入手,为生动、活泼、主动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落实对鉴赏能力的培养。

3、阅读戏曲作品,品味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建构言语经验,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对戏曲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感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使其能够流畅地朗读剧本,恰当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和鉴赏戏曲作品,体会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以下建议针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描述。

1、丰富背景知识,调动参与热情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以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阅读。缩小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建议参考教材中的“单元教学建议”中的“过程建议

1、2”和“准备建议”,也可播放戏曲元素丰富的电影、曲艺等文艺作品片断,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戏曲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打通学生对中国戏曲的隔膜。引导学生接触戏曲时,不能只识记一些枯燥的概念,要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熟悉戏曲文学特定的言语模式,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戏曲中的美,进而感悟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2、强调诵读,揣摩语言,获得体验

据调查分析,目前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教育阶段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并没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质的提升,相反,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诵读能力以及兴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现状,与高中生应有的素养水平相差悬殊。巢宗祺先生曾指出,《课标》的实施关键在于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读书兴趣、习惯、品位、方法、能力、阅读与诵读,广泛阅读与精读。其中,诵读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诵读,(1)可以记住语言材料(2)可以记住词、句、篇的框架模型(3)可以形成、强化语言的反应机制(4)可以加强文化与审美的情感熏陶。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目标中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是文学鉴赏的基础。”“多诵读,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的学习也应当从感性着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二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阅读;三是要尊重学生新鲜或不成熟的阅读感受,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四是教师对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出现的某些认识偏差,要随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戏曲的诵读,则特别要注意京白、本白、吟诵、唱词等剧本要素的不同特点,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语境,体会戏曲语言的鲜明、生动、准确,使戏曲文本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复再现,有助于理解、记忆,进而有效地建构学生的相关言语经验。

3、突出戏曲特色,增加参与空间

学习戏曲文学,当然离不开对剧本的精读。但仅有文本的阅读并不能构成阅读戏文的完整过程。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应该更多关注阅读行为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文本是表演所用,读剧本、赏戏剧、参与实践都应该注意这一特点。对于戏曲单元的学习者来说,欣赏、参与表演被看作学习戏曲文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实际表演,强化学生对戏曲文本的学习效果,使其尽量做到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具体做法,可参考教材“单元教学建议”中的“方法建议”。

4、读写结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学习戏曲单元,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采取读写结合的形式,以写促读,通过表达和交流,发表见解独特、个性鲜明的观点。例如:改写剧本,给作者写信„„

关于本单元练习,注意《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中提到的“多元评价原则”(p33)。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窦娥冤》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了解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戏曲比较陌生,也没有过相关的阅读鉴赏经历,对戏曲文学的兴趣也不浓。根据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戏剧文学知识比较贫乏,认读能力也较差。学生基本上都知道《窦娥冤》这部作品,然而这种了解却很肤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学生对作者关汉卿的了解很少,仅限于听说过这个人物,对作者的其它作品一无所知。就具体文本而言,调查《滚绣球》的阅读情况时,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本课的文本部分并不存在太多的语言障碍。因此,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作者关汉卿,了解、积累元杂剧的相关文学常识。阅读杂剧剧本,认识古代戏曲这种文学形式。

2、阅读文本,把握本剧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窦娥的反抗精神。

3、诵读曲词,欣赏杂剧曲词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的喜爱之情 《窦娥冤》设计示例一

这一设计更多采用传统教法: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的教学目标。

1、课文预习。分组收集相关材料,由同学介绍戏曲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介绍本课的作家作品情况,老师总结。从普及知识的角度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戏曲单元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基本字词。

3、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再读课文,精读三桩誓愿显灵的情节,了解《窦娥冤》的人物命运和思想价值。用心体会课文中悲愤情绪的精彩表达。

5、品读第三部分,赏析本剧的浪漫主义色彩。布置诵读比赛,品味本剧的本色语言。探讨词句的切分,有所发现。可以采取重点诵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或分段轮读等形式。(如有条件表演,可以借此确定表演人选)

6、从文学作品如何能够“感天动地”,打动人心的角度,探讨本课“三桩誓愿”的审美价值。

7、品味本剧的“本色”的语言、“当行”的性格刻画。如:唱词“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8、争取当堂背诵《滚绣球》一曲。

9、切身体验:观看演出或视频文件,写评论性文章,丰富学生感受,发展想象力。体现本单元的学习特点。 《窦娥冤》设计示例二 前3个环节,可与“示例一”基本一致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介绍诵读曲词与宾白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参考课后“思考练习一”),分配三到四人,分角色流畅地朗诵课文。

5、品读第三部分,这一环节,可与“示例1”基本一致。

6、曲词的推敲与鉴赏。(可参考教材中“单元作业”的“语言推敲”部分)

7、戏曲实践:任务驱动,写表演辅导词,补充表演情境。请几个同学分角色上台吟诵曲词,表演本折情节。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文本中的唱词的印象,体会唱词的表现力。

8、交流学习体会、表演体会,比较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窦娥冤》片段,比较并评价不同剧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窦娥冤》设计示例三

建议以教材第66页“探究提示”第2至第5题的问题为中心,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

《牡丹亭》

通过事前的学生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就本课来说,大致知道《牡丹亭》的剧情的学生寥寥无几,对于本课“构成学习困难的因素”,第一是词句意思难懂,第二是不能把握戏曲特有的表达方式(白、科介)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本课重在落实“积累整合”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积累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的喜爱之情。

2、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珍惜青春、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 《牡丹亭》设计示例一

传统方法: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落实课文预习的相关任务。

2、简要介绍“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牡丹亭》全本的情节及社会影响,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结合课文注释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分小组,准备对六段曲子的鉴赏。

4、通过揣摩极富诗情画意的曲词,把握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对曲词的表达特点和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小组交流。指导交流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有分歧,重在自圆其说。

5、配乐配画,组织诵读。对曲词部分反复诵读,要求达到流畅朗诵的程度。鼓励学生尽量背诵其中的著名唱词。

6、利用多媒体技术,观赏昆曲《游园》(段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曲词中的密集意象所传达出的动人画面和浓厚的抒情气氛。

7、以戏曲或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本课曲词,要求所选曲调能与主人公思想感情一致。选出最适合演唱的同学,全组合作,制作一段音频。

鼓励部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剧场,接触戏曲,感受有声有色的戏剧表演。充分理解曲词含蓄优美的风格,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牡丹亭》设计示例二

前2个环节,可与“示例一”基本一致

3、本课曲词的推敲与鉴赏(揣摩戏文)。(参考“单元作业”的“语言推敲”部分)

4、学习曲词的鉴赏方法。印发关于本课的专家赏析文章,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曲词的方法。

5、曲词鉴赏拓展。提供(或学生自行搜索)一篇课外曲词(如《单刀会》《西厢记》《桃花扇》中的曲词),写一篇鉴赏文章。

6、学生互相批注、修改。

《杨门女将》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体会京剧人物的唱、白在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感受中华民族不畏强寇、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实施过程

1、对照课本看视频,熟悉文本,了解全剧剧情,积累词语。

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了解这场戏怎样通过人物唱、白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唱白表现了剧中佘太君、寇准、王辉三个人物怎样的身份、立场和性格特征(扣住具体唱白答)。

3、探讨寇准的欲进先退、佘太君的激将法等吸引人的情节,或京剧的语言特色等。

4、欣赏《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李陵碑》等京剧片段,更全面地了解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京剧。鼓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断并作表演。

五、相关资料

北京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资源库(光盘)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窦娥冤》片段 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等剧种的《游园》片段 京剧《杨门女将》 现代京剧《红灯记》

第二篇:《高中美术“设计”模块鉴赏教学》这门课,回答:为什么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设置设计模块?

《高中美术“设计”模块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将美术鉴赏课程作为九个模块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要求各地学校进行开设。但在学时分配不多的现实情况下,和美术长期在众多师生中不受重视的心理作用下,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要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激发式教学,从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利用多媒体、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艺术分析,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重视。

一、美术鉴赏课教学要重视美术基础理论知识

如果美术鉴赏课教学只停留于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式的欣赏,忽视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等要素的分析,会致使学生欣赏作品的思路混乱,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教学的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基础上分析欣赏作品,以获得更多的艺术营养,达到美术鉴赏的目的。如:《什么是美术》一课,学生对什么叫具象美术、什么叫意象美术、抽象美术都不了解,就难以分辨不同艺术类型的作品。所以把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与抽象美术的特点在课堂前几分钟作一介绍,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基本分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去感受不同类型的作品给予观赏者的不同审美体验,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初步理性认识。

二、美术鉴赏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品

美术教学离不开观察,美术鉴赏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视觉感知。观察方法这时也就比较重要了,我在讲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欣赏。并且结合讲述大师绘制此画时的有趣故事、丽莎女士的个人经历等,让学生细心体会画中女士“神秘的微笑”、“奇幻的背景 ”。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正是通过画家在作品中成功运用当时出现不久的明暗五调子处理手法,使女士的微笑隐藏于阴影中,营造了“神秘的微笑”,表达了丽莎女士新孕的喜悦。而利用装饰性背景衬托了肖像画人物——丽莎女士。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加深对名作的再认识

三、美术鉴赏课教学要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

美术鉴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然,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新课程的推行,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弄明白、更要追求讲艺术。有人总认为“鉴赏”就是拿美术作品给学生看,或者认为美术就是教学生画画。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了解画者思想情感,与艺术家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

四、美术鉴赏课教学要挖掘当地美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析当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意识。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篮球模块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篮球模块

一、设计思想

1、《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模块设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课标》精神为理论指导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篮球教学为主线;通过对篮球运动的讲解、分析、演示和师生互动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自主评价、拓展延伸的轻松快乐和协的氛围中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动脑又动手、合作又互动中达成学习目标和愉悦身心的效果,让学生充分享受篮球运动的魅力。

3、实行篮球模块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强调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体育与健康原理的理解和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并明确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一到二种球类运动技术和技能。本篮球模块的教学强调在初中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篮球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篮球模块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即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于体育锻炼实践和生活实践中。

2、篮球模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篮球运动涵盖了跑、跳、投等多种身体运动形式,且运动强度较大,因此,它能全面、有效、综合地促进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和保持人的生命活力,为人的一切活动打下坚实的身体(物质)基础,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2)篮球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篮球活动的形式多样,具有更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应变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等,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篮球活动的形式可因人而异,运动量可随意调节,因此参与者都能在活动场上找到展示自我的方式,满足自己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高考的无形压力限制了人们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但篮球运动给人们提供了机遇。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篮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加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4)、通过篮球的练习和比赛,能使参与者的个性、自信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自我控制与约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以及培养团结拼搏、努力协作、文明自律、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3.篮球模块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篮球运动是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初中阶段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初中生的素质和能力以及触较的时间等,学生仅仅只停留在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和对篮球体育中考的烦练之中。而高中阶段篮球模块的教学要求强调在初中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篮球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并且篮球模块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即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于体育锻炼实践和生活实践中。

三、学情分析

1、篮球运动是高一学生最热门的选项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初中的篮球教学,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2、高一女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等能力,她们爱美、追求美。在体育学习中,能自觉地进行自学、自评,从中得到丰富自我、挑战自我的满足与快乐。尤其对健康有益的运动和练习方法、手段有浓厚的兴趣。篮球模块教学的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求,还可以使学生享受练习时的喜悦与创造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及组织和自控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参与竞争的良好品质。

3、分析学生学习本模块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的问题1:参加篮球运动对我来说,确实受益不浅。由于原来我的体质较差,通过篮球模块学习就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不过篮球运动对抗性比较强,会不会影响形体。 问题2:我很喜欢篮球,可放学后我们经常没场地玩球。

四、模块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模块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到篮球运动的活动与练习中;体验篮球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乐趣。从而认识篮球运动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的活动。

2、运动技能:让95%以上的学生掌握和提高篮球模块教学中学生的运、传、接、投、抢等基本技术以其组合练习的学练方法。让80%的学生掌握能灵活运用篮球运动基本技战术与学习和比赛之中。

3、身体健康:篮球模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灵敏性、协调性、速度和反应时等身体素质。

4、心理健康:通过篮球模块教学,让学生的自信心、坚强意志品质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5、社会适应: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的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篮球模块教学中学会并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以及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适应和并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本模块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掌握篮球运动中的运、传、接、投、抢等基本技术以其组合练习的学练方法。

2、学生能在比赛中熟练运用基本技术和简单的战术。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模块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1、教法: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多元评价等教学模式;并遵循篮球教学规律、运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球性练习、控球游戏入手,然后进行基本技术动作的练习;再开始分层教学,让水平好的学生自主练习,并在教学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术动作,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练习和比赛。

2、学练法:自主学习法、分层练习法、教学比赛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这是模块教学主要的学练方法,它要靠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练习,并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2)分层教学法:采取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别对待,让水平好的同学能在比赛中合理发挥所学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技术的掌握,体验到比赛带来的快乐;而基本技术掌握不够理想的同学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互助和自己的刻苦学习下,也能体验到掌握篮球运动的乐趣。

(3)教学比赛法:在教学中用各类有条件的比赛形式对学生所学情况和协作精神进行检验;而篮球比赛又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对篮球的热爱和体验合作和竞争。 (4)讨论法:在模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七.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篮球裁判规则法——记录员职责和记录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裁判手势和裁判宣判的流程;

2、让学生认识记录表并学会如何登记记录表;

3、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记录员工作对篮球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会看裁判手势以及记录时的特定符号标志 教学难点:正确地填写比赛记录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部分

篮球比赛中通常场上有几名裁判?记录台还有哪些裁判?拿出记录表让学生认识并引出课主题——记录员职责。

二、展开部分

1、简单介绍常见的违例和犯规,并了解掌握裁判手势;学会区分违例和犯规停表的手势

(1)犯规:非法用手、阻挡、过分挥肘、拉人、推人、带球撞人、控制球队犯规、双方犯规、技术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犯规等。

(2)重点介绍几种场上裁判手势,如:得分、号码、犯规性质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并附以图解进行教学、学生看学案、思考、互动提问,强调违例是不需要登记在记录表上的。

2、临场裁判向记录台报告所要登记犯规的程序(3个步骤)

第一步——宣告犯规队员号码;第二步——宣告犯规类型;第三步——宣告罚则:判给的罚球次数或比赛方向

教学方法: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3、记录员职责

(1)记录两队的累积分数;记录投篮和罚球得分;(2)登记比赛开始上场的队员和所有替补队员的姓名和号码。(3)记录队员的侵人犯规和技术犯规次数; (4)记录每一位教练员的技术犯规; (5)记录每队请求暂停的次数和全队累计犯规的次数。

4、记录员执行职责时的程序:

(1)在比赛开始前至少20分钟准备记录表。

(2)应该填写好以下有关记录表中的内容:①在记录表顶部空格内填写两队队名,秩序册中前者为A队,后者为B队。②要填写比赛名称、比赛编号、比赛的日期、时间和地点;主裁判员和副裁判员的姓名。③填写两队球员的姓名。“A”队登记在上半部;“B”队登记在下半部。第一栏记录员要填写队员证件的号码,第二栏记录员要填写队员的姓名;④在每队表格的底部,记录员要填入该队教练员和助理教练员的姓名。⑤在比赛开始前至少10分钟,要让教练员确认他们的名单,指明比赛开始时上场的5名队员;⑥在上场队员栏队员的号码旁边画上一个小“X”并套上圆圈。

(3)暂停的登记:在登记该队暂停的空格内登记一个大“X”。在每半时或每个决胜期结束时,将没有用过的暂停空格用两条平行线段划掉。

(4)记录犯规的符号:“P”表示队员侵人犯规;“U”表示队员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D”表示取消比赛资格犯规;“T”表示技术犯规。

(5)如何登记全队犯规次数:记录表中“全队犯规”的方格有两排,全队犯规的方格有4排,每排各有4个写有1~4数字的方格,每排分别在每节中使用。当某队的队员发生犯规时,记录员要按颀序在方格内用一个大“X”划掉从1至4的方格。

(6)比赛结束时,记录员应做的具体工作:填写下半时的比分和决胜期的得分、最后的比分、胜队的队名、然后记录员、计时员、30秒钟计时员、副裁判员、主裁判员签名;按规则的规定分发记录表。

5、现场操作实践

(1)学生跟教师一起做模拟记录

(2)请个别听课教师担当裁判,做一些常见的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现场实习记录员工作;最后教师进行校对学生实习的成绩并予以评价。

三、结束部分

(1)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师生共同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讲述做记录员的小技巧:经常跟翻分牌校对场上比分;在双方队名和记分的A队、B队边上注上服装颜色便于自己做记录;如一时弄不清楚哪方犯规的话先在任一队的相应的队员号码旁做个小标记;必须等裁判员先到记录台前宣告完毕再鸣哨举牌示意暂停或换人。

(3)布置课外作业:课余时间可以通过上网和查阅有关篮球裁判规则法的书籍、积极实习和承担学校举行的篮球联赛的记录员工作。

预计课的效果: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但由于听课老师较多学生刚开始时可能会比较拘谨,但很快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实物等多样教具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本课的内容;通过现场的模拟实习,学生的心被激活了,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师生互动不仅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更可喜的是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在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

但在成功的背后也存在了不足之处:时间上掌握得还不是很好,在课的结束部分匆忙收场;课堂上学生做模拟练习时教师的巡回指导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第四篇: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本学年度的美术模块教学已圆满结束。回首一年来的工作,有喜悦有辛酸,有成绩也有不足,现将一年来的美术模块教学工作的得失做一个总结,为2016-2017学年度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设置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均衡性”和“多样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参与、体验、探究、思考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和技法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师资情况和设备条件,本学年开设“美术鉴赏·绘画”(高一上下学期)和“设计·书法”(高二上下学期)模块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走班制”学习。

(一)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学生活动环节”,利用分组形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创设“评价环节”。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强调“学为主”,削弱“教”的力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材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缓解了教师课堂负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改“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也了解世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二)绘画》模块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两种学习活动,一种是绘画作品的欣赏和观摩研究活动;一种是绘画表现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前一种学习,可以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构成因素,它所使用的物质媒介、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审美特征和社会文化价值。这是一种学习前人或他人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欣赏观摩和研究探讨,可以加深对绘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中学习和积累系统而广泛的绘画基础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和拓宽思路,可以提高艺术欣赏的格调、品位和情趣以及鉴别、评价能力。绘画模块课程中的美术作品欣赏,应该与《美术鉴赏》必修课程中的作品欣赏重点有所区别。在模块中有两种类型的作品欣赏,一种是知识性的专题欣赏,如第一课、第二课和第四课。这里所介绍的知识,既不是专业化的美术史论知识,也不是透视、解剖、色彩和构图等所谓的技法理论知识。这几课专题欣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中西绘画艺术特征与造型方法的认识,以初步形成一种清晰的知识结构,为后面的绘画表现实践初步奠定下理性认识和造型观念的必要基础。另一种欣赏,则是各种技法实践课中的随堂美术作品欣赏,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美术表现的情趣,提供艺术表现和形式技法的范本以及相关知识内容的形象直观展示,更多具有技术专题欣赏的性质。

《绘画》模块课程中的作品欣赏和表现实践这两种学习活动是相辅相成和互有助益的,在欣赏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观念、情感与态度、知识与修养,可以为绘画表现活动提供更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起点;另一方面,学生在绘画表现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反过来可以提高作品欣赏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所以,本学年度绘画模块的课堂设计和美术鉴赏有所区别,课堂的活动除了学生能鉴赏学习作品外,还能够完成课堂习作。课堂习作的完成同样是采取小组形式,分工完成,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熟悉过程和材料运用。在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口头完成对自己、其他同学(或小组)作品做出评价建议。

(三)设计是一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此模块的开设,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初步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料的查询,在课前了解设计的工具材料并准备好。在教学实践中,细化各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分工,完成作品。教师在设计模块中,主要是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一是指导学生欣赏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传授设计的方法、过程及设计观念的表现;二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制作设计作品(部分可在课前完成),并对作品进行评价(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点评,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

(四)书法模块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内容繁多,时间紧迫,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在教学中领略到我国书法的无穷魅力,主要设置为两个部分:一是各部分历代名家、学习作品的鉴赏;而是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对毛笔字基本笔画的学习,简单结字和布局运用,掌握书法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在学习中,可以分组进行,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和学习。同时还利用“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邀请本土书法家进入校园,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加直观的进行观摩和学习。

二、“注重引导”,注意激励性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1.注重创设情境

比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2.注重学生“评价”性意见

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明白“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解决问题”。通过评价还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操作技能,社会情感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利用网络媒体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国际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和学习心得。

三、不足之处

由于师资和设备的不完善,导致模块教学仅停留在“美术鉴赏·绘画”和“设计·书法”这四个模块,教学内容略显单一,未能真正让学生选择到自己喜欢模块学习。

在教学中,部分老教师还是在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整堂课“填鸭”“满灌”,让学生未能有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课时不足。由于音乐、美术课合并教学,让课时远远不够,学生一个模块还未能学习完,又要进入到下一个模块,从而导致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学生“浅尝辄止”,达不到《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部分课堂学习仅限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去,甚至时间很短,仅是代表某节课有这个程序而已。

总来说,教学效果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学年度的美术模块教学,将把重心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提高自身修养,圆满完成教学!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美术模块教学

对媒体艺术课的认识和教学感悟

上学学校首次在高二年级实施美术模块教学时,我有幸担任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电脑美术课程教学,通过新课程培训和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感触颇深,新课程高中美术模块课给高中美术老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舞台,提供了充分的教学空间。特别是“现代媒体艺术”,在展现学生的艺术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与前沿艺术前沿的窗口。

1、 媒体艺术模块选择的多样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将美术课程分为五个模块九个门类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五个模块分别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九个门类是:书法、国画、版画、雕塑、电脑美术、油画、篆刻等,根据新课程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指出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摄影/摄像、电脑绘画与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某单元内容单独或有侧重地学习与应用,甚至多次选修,以便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在各教学内容之间轮流选修,以便得到综合学习与应用。”

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设备和师资情况开设课程,学生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人美版提供的美术设计教材提供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特长和优势编写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美术课程的单一性,只是在高一开设欣赏课。

2、 不受技法和绘画水平的限制,各尽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展示的平台。

提起美术课,很多人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美术就是指画画,新中国成立以前还被称为图画课,所以往往评价一个学生的美术课好不好都是看他的绘画水平怎样,其实美术是多种能力的表现包括:造型能力、色彩感觉能力、动手能力等等,不一定专指架上绘画,每个人先天和后天条件的不同造成了能力的差异,而高中美术新课程五个模块每个门类都倾向于某种美术能力,例如油画侧重色彩感觉能力,雕塑体现学生的造型能力,版画和篆刻需要动手能力。对于教学评价而言也更加客观。通过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运用现代媒体设备、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创造、展示的能力。

“现代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光学原理、电子技术等表达自己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艺术日益普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现代媒体艺术”是普通高中阶段新开设的一个学习模块。通过这一学习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运用现代媒体设备、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创造、展示的能力。

通过对美术新课标的学习,根据现代媒体艺术模块教学特点,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以创作为主,简化技法学习。

例如针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难题,“精讲精练,技法速成”。每节课主要以完成一个特技效果为主,技法操作中尽量找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容易出效果的方法。如果单讲技法练习,学生会觉得学习难度大,例如《水晶贝壳》一课中Photoshop软件操作复杂,设计步骤达60多步之多,其中还有操作复杂的“蒙板”。“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达到水晶化贝壳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通过科组教材的研讨,以及实践操作,找出一套更简便的操作方法,最后完成的特技效果也相同。那一课,学生们的作品中不仅出现了蓝色的水晶贝壳,还有令人惊喜的金属贝壳效果,宝石效果,翡翠效果等等........。

2、 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平面设计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技法和创作能力还要让学生运用设计知识知识,视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设计作品,如《CD包装设计》一课中让学生在设计制作前认识到创作的目的,考虑产品功能,作用。作品设计效果图完成后要求写设计说明,注明颜色,尺寸平面示意图,功能简介等。因此要求学生在创作构思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在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运用美术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①。

18课时的平面设计课如果完全用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组织教学,那就类似于信息技术课,没有达到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设计艺术创作的乐趣。“创造性地使用一切手段,也许比美术技法训练更重要”②。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简化电脑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引导观察,欣赏美术设计作品,注重学生的设计创作思维的培养,每堂课最后10分钟时间是设计作品交流时间,由各小组推荐最好的原创作品与大家分享,谈谈自己的设计过程、感想。每个月评选1~2名“优秀设计师”(优秀设计师有权提出作品修改意见,参与评选作品批改)。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

3、 创作题材前沿、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从来都是展现生活,表现生活,现代媒体艺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紧密,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我更注重能激发学生设计理念,能发掘他们情感热点的题材,如影视特效,电视广告,校园文化设计,日用品的包装设计等。在霓虹灯效果制作一课当中,我选择的是《黑客帝国片头影视特效制作》,尽管是制作简单的一组数字霓虹灯效果,操作也很简单,但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讨论发言,能很快进入构思创作状态。

《Photoshop制作国画江南水乡》也是学生喜欢的一课,“国画无师自通”许多手绘中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都能成为现实。

注释:

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⑵《视觉文化时代与高中美术课程》王大根,美术教育2005年第4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