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大全)

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大全)

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提前去做好计划,以免在新的征程中困惑与迷茫,是时候为自己拟写一份新的计划了,你知道如何写好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第一篇:农村乡村。

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提前去做好计划,以免在新的征程中困惑与迷茫,是时候为自己拟写一份新的计划了,你知道如何写好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农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区司法局

2018年9月26日

近年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找准司法行政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乡村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

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法治保障水显著改善,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一)法治宣传特色明显。充分把握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乡村普法工作实效,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一是活跃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改变过去老办法和“灌输”、“填鸭”方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以案说法、图文析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农民法律意识。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既充分利用农民赶集等时机摆摊设点宣传,也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二是从农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把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印制成普法挂历、挂图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内容上,除了宪法、民法等基础法律外,还根据需要增加了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以及“三农”政策等。三是坚持便民利民工作原则。

(二)民主法治创建扎实推进。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标准落实创建要求,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一是扎实开展乡村法治建设。联合相关部门指导村居对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进行专项梳理,确保达到规范标准。发挥法治学校功能,指导村居两委会成员定期集中学法。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为留守老人、未成年人上1次法治课,并解答农民法律问题。依托“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每日推送法律解析、以案释法等。二是大力营遵法守法氛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等,与相关街镇协调,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或进行提档升级。先后在马鞍黄岗村、程桥长青社区、冶山四合墩社区建成3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点。三是法治创建成效显现。充分融合法治要素与民俗文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坚持每月印发一期法治农民画挂图发放到全区所有村居,做到法治宣传栏每月有更新。目前,在全区104个村(社区)中,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57个,创建率达54.81%。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9个。

(三)人民调解网络基本建立。树立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一是加强源头预防。指导村居调解组织每周开展排查,发现纠纷苗头及时主动介入调解,遇有重大纠纷或纠纷苗头,做到及时稳控并上报。今年以来,全区村居调委会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52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二是做到关口前移。在村居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纠纷调解窗口,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置,防止纠纷激化。对不适合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咨询律师或通过法律援等助等法治渠道妥善处置。三是强化力量保障。抓住调解员选聘、培训等环节,提升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引导村居干部、法律顾问等参与人民调解,增强工作合力。

(四)村级法律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整合系统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乡村。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功能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于一体,能够及时满足乡村群众法律需求。二是服务资源有效下沉。指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村居签订了法律顾问聘任合同,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两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800余人次,开展法治讲座81场,为村居起草、审查合同162份。三是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工作台账、首问负责、服务评价、定期考核等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流程、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

二、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农民法律意识还不强,有些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使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农村法律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专业法律服务力量还比较缺乏。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乡村干部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做好司法行政事业的不竭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围绕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开展调研,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推动我区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建立基层依法治理推进机制。把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从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细化和量化创建指标。一是坚持和谐稳定主线。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真正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线。二是狠抓乡村干部学法。着力提升村居“两委”干部法治素养,以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推进民主制度落实。推进“四民主两公开”和基层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促进村级重大事项做到充分民主、依法决策。

(二)建立农村普法宣传机制。针对乡村普法工作特点,一是开展以案释法。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基层行”活动,运用真实具体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司法、执法、法律服务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二是推进法治实践。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站的衔接指导作用,以持续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为载体,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三是打造法治队伍。围绕乡村普法特点,抓好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的遴选、培育和管理工作,完善考评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乡村普法队伍。

(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围绕区、街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树立超前预防、主动调解、联动调解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一是拓展调解组织覆盖面。按照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作用发挥的总体要求,加强乡村调委会建设,深入开展基层调委会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乡村调解组织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乡村调解员教育培训,促进业务水平提升。二是增强纠纷化解主动性。全面落实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利用村居现有网络实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区域纠纷排查网络全覆盖,推行矛盾纠纷排查“格长制”,明确集排查、核实、报送为一体的工作责任,组织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下沉到网格,对各种矛盾纠纷隐患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三是提高纠纷预防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做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工作。加强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的重点排查和超前排查,切实做到不漏排、不漏报、不漏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推动调解工作的信息化。充分发挥远程视频调解优势,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律师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专业力量支持,弥补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

(四)建立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围绕“服务质量”这一核心,进一步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一是强化服务队伍。加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乡村,多渠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手段。发挥好“六合普法”、“法润民生”微信群作用,实行法律顾问、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力量集中供给,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三是加强服务监管。以考核的刚性要求倒逼乡村法律服务质量提升。

(五)建立村居干部法治能力提升机制。着力增强乡村干部法治素养,促进乡村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升。一是强化法律学习。以多种形式,组织乡村“两委”干部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学习法律,逐步增强法治素养。二是提升学习实效。围绕乡村法律法规及政策中的常见问题和误区,开展以案释法,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推送乡村“两委”干部,增强乡村“两委”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三是提供专业保障。充分调动乡村法律顾问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中,当好参谋助手、把好法律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能力。

第二篇: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步伐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主动探索集体经济模式,精心培育新型农业综合体,着力打造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产业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谷‛。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果

(一)实行合作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谷‛项目主要以街道引导支持、社区主体组织、合作社运营管理、群众共同参与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在街道给予一定数目扶持资金的基础上,2017年4月成立‚‘**谷’美丽乡村开发合作社”,全村先后共有**户***人以土地、山地、道路、林木、道路等资源加入合作社,并以户为单位交纳相应的启用资金。合作社通过选举产生理事会,成立‚**谷‛园区管理处,主要负责集体经济项目的开发运行规划、经营许可、运营管理等工作。

(二)用好自然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利用**湖****亩片区山峦叠嶂、碧水幽竹、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以及毗邻城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山水、人文、产业有机融合,把一个原本普通的村落打造成了**市的一张旅游新名片和‚植物园‛,有效把自然资源转化成了产业资源和经济资源。

(三)拓展经营项目,发展集体经济。以‚凝炼主题文化、

1 打造旅游景点、拓展休闲娱乐、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以打造‚蓝色湖泊、白色沙滩、绿色草地、青色果园、红色山野‛五大主题为重点,结合乡村特色旅游,推出儿童乐园、户外运动、野外垂钓、野营烧烤、生态旅游等一系列活动,拓展包括农家乐、儿童娱乐以及烧烤场、野炊场、游览车出租等为主的经营项目22类,共带动70名村民就业。

园区内所设的固定经营点等项目均以出租的形式主要租赁给合作社成员,所有经营项目经营权均由合作社成员通过公开报名、自主选择的方式取得。项目范围内产生的所有租赁资金和所收取的其它费用等收益均按照社区占**%、合作社占**%的比例进行分配。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用好资金收益,发展集体经济。科学指导集体经济收入管理和使用,严格规范社区委员会财务管理制度,把社区财务纳入街道管理,并做到公开透明化。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奖励优秀单位和个人、资助困难家庭等。对在园区内从事服务行业的单位和个人,每年按标准进行评定后,均作为奖励对象。

二、当前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集体经济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变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我街道目前情况来看,在发展集体经济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观念旧。村干部整体能力素质较高、思路也较清晰,而且大都具有较强的发展意识,但部分村民思想上还是顾虑重重,不敢投入、左顾右盼、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底子薄。当前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集体资产、资源获取一定的租金、承包金等,缺少农村集体经营性的经济组织,收入渠道还比较单一。再加上项目开发征地,个别村集体土地被征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减小。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只能靠上级划拨经费来维持运转,同时也助长了‚等、靠、要‛等思想。

(三)困难多。一方面是缺乏资金、技术、经营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抓村集体事务上,有时不仅受到群众的误解,时间长了因耽误自家生产也造成家人抱怨,为协调各方关系,精力随之减少、干劲也会有所不足。

(四)管理弱。由于农村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人才匮乏,造成管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村集体组织在集体资产运营方面,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如一些村资产、资源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集体土地、林地等资产长期无人管理,白白闲置浪费。有些村把集体土地发包出去,但由于不懂经营,出现土地‚承包期过长、租金过低‛等不合理现象,导致集体资产流失。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3 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步伐,更好地把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与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结合起来,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打下扎实基础,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一)要加快转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要理清思路,转变思维方式。一要做好政策宣传。通过村务公开栏、宣传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方式,结合扶贫帮困走访工作,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措施,拓宽发展门路,开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局面。二要用好人才引导。要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真正把熟政策、懂宣传、能经营、会管理和有发展集体经济强烈愿望、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培养成为村‚两委‛负责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路人,为发展集体经济做出榜样、提供示范。三要抓好学习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广大群众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科技信息、实用技术等集中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致富能力,尤其要提高村(社区)干部的理论水平及党性修养。同时,要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了解掌握发展农村集体

4 经济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和思路。

(二)要走好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资源、区位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及方式。一要整合资源。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生产经营服务。农户则以劳力、管理、技术及闲置的非农建设用地、林地、水利设施等资源入股,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自然条件转化为经济条件,拓展集体经济增收之路。二要发挥优势。处于城市近郊、乡镇所在地、交通要道的村,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集贸市场、餐饮业、旅馆业、物流企业等第三产业和城郊经济、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招商引资等项目。有自然条件的村庄要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等,采取‚村(居)委会+农户‛模式,由村出集体土地,以合作社形式管理,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产业。对大多数普通乡村,要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主体带动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三要打造特色。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应从固有的思维圈中跳出来,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走特色之路。政府要积极引导各村立足本村实际,创办专业合作社,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力量,开发本村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特色资源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要注重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壮大村级集

5 体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重点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以帮扶。一要突出政策扶持。良好的优惠政策能够激活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能人创办项目,放开手脚,为加快强村富民增添翅膀。二要主动解难帮困。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大都资金不足,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重点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给予帮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搞好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向金融部门贷款发展集体经济的,要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服务。三是用好激励手段。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纳入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的考核范围,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要进行大力宣传并给予奖励,通过有效激励,切实增强广大干群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营造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篇:农业农村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X要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应该提升服务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真正的建立起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根据X实际,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建立以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农业两区建设,切实保护和提升好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绿色、环保、优质的农副产品供给。

二、X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继续抓大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设施蔬菜基地的发展,X年新增露地蔬菜面积X亩,设施蔬菜面积X亩,培育X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市级蔬菜产业项目X-X个,项目资金X-X万元。开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加快发展葡萄、蓝莓、杨梅、茶叶等特色农业。

(二)继续狠抓粮棉油生产。

抓好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和大规模连片种植工作,粮食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突破X万吨,棉花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吨,油菜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万吨;加大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重点开展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和集成技术、优化模式应用。做好科技抗灾、减灾工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粮经饲统筹发展等模式。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增规范化农业经营主体

X个。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深入引导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我县一区五园建设;争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农业产业园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X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X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X.X:X。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示范园。新增农业三品一标产品X个,确保农业三品一标产品合格率达到X%。

(五)强力推进科技服务。

科技培训组织X名技术指导员,培训科技示范户X户,建设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X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X名。逐步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

植保工作抓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监测、试验示范等工作,确保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X%以内。土肥工作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X%。

(六)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大小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打造特大型生物天然气与有机肥循环综合利用工程亮点,优化小沼工程建设的升级版,加强后续服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有机肥;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

(七)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市场执法力度,双管齐下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开展专业培训X人次以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X份,重点整顿种子市场生产乱象、农药经营主体不规范行为,从严打击处罚假劣种子、化肥和假劣违禁农药销售行为,完善农资纠纷处理流程,摸索农产品质量案件查处,做到市场检查覆盖率X%,双随机抽查率X%,案件结案率X%,农民投诉回复处理率X%。

三、工作举措

(一)引导“地”的流转,优化乡村振兴环境

X、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地”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X县土地平整、肥沃,但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民增收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路渠修不通、机械难掉头,技术、人才、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都无法进入田间、融入生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放心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X、加强耕地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进一步整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棉、油)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在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丘陵地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

三是改善耕地质量。加快实施沃土工程,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规模,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促进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夯实农业基础。

X、培育地域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需要有载体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就是这样的载体。立足

X的农业禀赋和发展优势,总结过去“一区五园”等好作法,为更好地出经验、拼实力、树牌子,今后农业发展要“布局三区、建设九园”。

一是精细农业发展区,要对接沿江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旱地作物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绿色蔬菜产业园、小池农民工创新创业园、城郊农业等旱地作物试验园等为重点支撑,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

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对接产城融合示范区,以综合种养提质增效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杨柳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康宏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乳业生态产业园为重点支撑,建设两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三是农旅一体观光区,对接禅文化旅游区,以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蕴含禅文化的农副旅游产品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柳林玫瑰谷、杉木林苑科技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园,油茶、蓝莓产业园,鄂东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支撑,建设全域旅游的多样性、差别性旅游目的地。

X、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根据县境内区位、产业和资源禀赋,按照差异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区五园”)。

(二)提升“人”的素质,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就是“人”,包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服务三农工作的人(服务者)。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

X、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农业干部是一个钮带,上联系党委政府,下联系着群众百姓,对上是领导者的“三农”工作参谋,对下是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

要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不怕苦,不怕累,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业队伍。

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三)发挥“钱”的引领,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钱”。就是要广辟来源、多措并举,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头上,而要贯穿于乡村规划制订的过程中,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要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

X、适应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给予支持,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一个是“桥”的作用,即怎样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二是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信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协议等形式,把公司和农户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是“脑”的作用,即怎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挥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坚定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第一产业的调整,应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抓好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发展优质品种,以适应加工增值,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二产业的调整应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重点,并通过关、停、转,并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等途径,改变生产过于分散的现状,形成更高的集约化生产。应以产前、产中、产后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社会服务为主,广泛发动并组建各种民营组织,把现在农村中的各种专业协会、专业人员普遍发动和组织起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X、绿色生态为导向,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资源生态保护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稳步推进国内渔业价格补贴改革。强化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农业补贴补偿政策,实现农业“休养生息”,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探索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扶持政策,重点解决耕地重金属污染、地膜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

X、搞好项目规划,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应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良性的生态循环为主旨,搞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予以切实认真的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就不予立项。通过总体规划和立项审查的两道关口,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充分起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者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合理调剂国内余缺,弥补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X、突出扶持重点,健全高效的市场调控机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一是发挥金融保险政策的杠杆作用。当前重点是加快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尽快实现实质性运营,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二是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棉花补贴政策转型调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优化龙头企业生产环境,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增强供给效率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力度支持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和统运统销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转变传统农业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四篇:《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案》

大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案(附

七篇解读)+2018一号文件

2016——2018年“三农”政策解读+案例+经验汇编

前 言

日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布局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 有继承,有发展。文件既系统总结了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党的“三农”工作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又根据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形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了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体路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步走”是关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三农”发展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迎来了黄金时期。成就喜人,仍存隐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系统解决“三农”发展问题,需循序渐进。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依照每个战略阶段的特点,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的规划和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不仅为我们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想彼岸提供了“桥”和“船”,更为我们驾船渡桥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桨”和“车”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意见,指导我们做好“三农”工作。近年来,我市在集体经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方面也涌现出一批示范典型。为便于大家了解相关“三农”政策和学习示范典型成功做法,我们组织力量对重点政策解读和示范典型案例进行了整理汇编。在编印过程中,市各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涉及的政策内容较多,加之政策有时效性,难免出现遗漏或差错,请以相关文件或职能部门具体解释为准。

大政方针

一、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概述及其解读

内容概述:

一、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二、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

解读:五大关键词读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真经”

新华社27日受权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对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矛盾、新挑战,文件有哪些破题之策?新华社记者从中梳理了五大关键词,采访权威专家,对文件进行深度解读。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

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文件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文件还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或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短板”一说,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对此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对此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

对此,文件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2016中央农村会议精神解读: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乃至今后五年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过去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稳增长、保供给、调结构,哪一样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要严格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要求,始终坚持思想不松劲、政策不减力、改革不停步,不能让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发生逆转。

明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争取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续写“三农”发展新辉煌,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三: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解读

1、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今年8月浙江省德清县的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贵州省湄潭县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第一槌”,标志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浙江、贵州、四川等试点县已经完成6宗共58.59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总价2493.07万元。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开展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系统要求。

针对征地范围过大、程序不够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方案》提出,要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以及交易规则亟待健全等问题,《方案》提出,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针对农户宅基地取得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方案》提出,要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探索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防止犯历史性和颠覆性的错误。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不得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集体所有权改虚了、把集体资产改没了

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着眼于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保护,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清晰、利益分配共享、要素配置优化、治理结构完善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集体资产推进分类改革。对于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对于经营性资产,重点是以明确债权债务、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收益分配等为主要内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健全对集体资产运营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对于公益性资产,重点是探索集体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

《方案》指出,现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必须坚守改革的原则和底线。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是一分了之、吃集体经济的“散伙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稳定。要坚持农村土地和资产由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受益、集体内部共同分享,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途径,不得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集体所有权改虚了、把集体资产改没了。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针对农村千差万别的实际,推进改革不能用一个尺码裁衣,改革的节奏、方式都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给基层留出具体“施工”空间。

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土地流转,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截至今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9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焕发新的活力,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增添新的动力,成为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要规范有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要顺势而为,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在“多种形式”上下功夫,既要鼓励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更要支持不流转土地经营权,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要在“适度”上做文章,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一定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不能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能人为地“垒大户”。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有着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追求一种模式,不偏好一类主体,重点是强化政策扶持,促进规范发展。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要培养职业农民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快速增长,农业补贴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宽,已初步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整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但是,近年我国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保证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证农业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以及农业补贴日益逼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也需要调整和完善。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

《方案》指出,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和责任。整合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切实提高投入绩效,也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还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等形成合力。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方案》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同时,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让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

农产品价格改革将“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补贴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不让种粮农民和主产区吃亏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要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方案》提出,要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要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农业补贴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方案》要求,要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对于补贴资金投向,《方案》强调,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等的支持力度。同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的农民和主产区不吃亏。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未来方向,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强化生态保护的机制创新,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好生态治理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

此外,《方案》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也提出了要求。要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3、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缺口大,补足短板的关键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两翼,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型城镇化决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轻乡的问题。《方案》提出要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构建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引领作用。

鼓励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城市居民面更窄、水平更低。为此,《方案》提出要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地方开展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进一步健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方案》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两大方面着手,提出了明确要求。细化完善和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把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多管齐下,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让他们有尊严地变成新市民。

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和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组织结构、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明显变化。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

搞好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核心作用不能削弱。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方案》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严肃党内基层政治生活、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旨在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

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根据农村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和农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方案》提出了村民自治向上扩展和向下延伸的新思路,就是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体资产所有权关系和乡村传统社会治理资源,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在已经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地方,开展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根据农村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方案》要求研究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六大政策解读

新华社7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决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许多实举措、硬政策,其中六大政策尤为引人关注。

一:贫困县“摘帽不摘政策”

决定:抓紧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重点县退出,由县提出申请,市(地)初审,省级审定,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重点县退出后,在攻坚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抓紧制定攻坚期后国家帮扶政策。

解读: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县”的帽子可以带来政策上的诸多“好处”,导致很多贫困县不愿“摘帽”,甚至存在“戴帽炫富”“争戴贫困帽”现象。重点县退出后,在攻坚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可以说是“扶上马,送一程”,充分考虑到了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贫困地区稳步脱贫、避免返贫。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上高中、中职免学杂费

决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解读: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培养出一个孩子,就可能给全家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高中、中职免除学杂费,有助于缓解他们的上学负担,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带动整个家庭脱贫致富。

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解读:疾病是人类的天敌,在部分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甚至超过40%。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可以有效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互联网+”扶贫

决定: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14.53, -0.03, -0.21%)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

解读:在互联网+时代,尽管一些贫困地区可能暂时通不了高速公路,但是可以通上“信息高速公路”,把当地特有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就地脱贫致富。

五: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

决定: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对扶贫的支持力度。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村。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解读: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主体和主导作用。从2011年到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72亿元增长到467.4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但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明显增加。

六:国开行、农发行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

决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中国农业银行(2.940, 0.00, 0.00%)、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允许采用过桥贷款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入。

解读:扶贫开发仅靠政府投入难免不足,必须靠金融手段撬动更多资金。两大政策性银行专门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等一系列政策安排,有望为扶贫开发事业带去更多“源头活水”。

五、《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解读

1月8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包括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启动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继续发挥专项建设基金带动作用,研究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

利益联结机制是融合发展的核心

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指导意见》。一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点,是打破产业的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也就是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来引导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市场导向,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吴晓表示,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发展多类型的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以及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

要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合理用地需求

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邱天朝表示,在文件起草调研过程中,地方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土地问题,所以在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方面提出几个要求。首先在各省市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设施建设。其次,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要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社会资本建设投资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用地的前提下,用一定比例的土地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经营等活动。

不是简单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吴晓告诉记者,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不是要把涉农的工业和服务业简单地搬到农村,也不是在农村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小作坊和小工业,更不是要让城市里的一些落后的、高耗能污染环境的产能和产业流入到农村,实际上要通过加强统筹规划、有序的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促使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的结合。

第二方面,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吴晓表示,倡导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要把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因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走过去的老路,而是立足于农业农村,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第三方面,通过推进绿色发展,使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要通过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业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拓展农业的各种功能,把农村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美和高效生态农业的田园风光美集成有机结合,把村庄环境整治和发展农村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等结合起来,从而使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

互联网+,更要把农村的产品带到城市

邱天朝表示,意见稿特别提到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村电商,这些都属于农业农村产业融合中间新型业态的内容。“我们在推进的‘宽带中国’工程,要实现行政村宽带全部覆盖,推进网络提速降费。”邱天朝说。

吴晓也表示,电商发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他表示,电商发展在农村特别是大电商都在农村进行布局,是必须要支持和鼓励的,因为通过大电商发展带动整个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看到电商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在农村是双向的,一个是把城市工业产品带到农村。”吴晓说,第二个是把农产品、农村有特色的产品带到城市。所以,除了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外,还强调并支持形成双向流通格局,不仅仅是要把工业产品带到农村,更主要的还是要把农村的产品带到城市。

六、2016XX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1月9日,(XX)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作出部署,动员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重视“三农”、加强“三农”,把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会议阐述了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明确了“三农”工作重大任务,分析了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指出,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战略方针和战略要求。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工作重点,把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总抓手,更加主动、更有担当地做好“三农”工作。

关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会议指出,XX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肩负重要责任。要严守底线,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筑牢耕地、产能和储备三道保障线,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和销区责任。要严守红线,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把越来越多的农田变成旱涝保收田、稳产高产田、优质高效田。要严守防线,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控农业投入品抓源头治理,严格执法抓市场监管,确保不出大的问题。

关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核心还是人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让农业经营有较高效益,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必须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彻底充分转移、就地就近转移,扩大农户生产经营的规模,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种粮务农的收入。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做文章。加快构建一般农户的集约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加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业科技创新要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高效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友好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要坚持强农富民落脚点,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和集聚,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农技推广服务的竞争机制。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会议指出,解决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城乡配套改革,健全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衔接,合理安排城乡农业、建设、居住和生态空间布局,特别是在村庄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保留乡村风貌,有序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要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定“支撑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育“增长点”,加快提高农民投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和信息消费;主攻“难点”,突出重点片区和重点县的扶贫开发。要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制定差别化的落户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转为城镇居民。要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乡村卫生设施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深入扎实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高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水平,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我省规模较大的安置小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越来越多,基层原来的管理服务架构和农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改进乡村治理方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村级组织体系要不断健全,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组织架构。乡村治理方式要加快创新,推动新型社区建设,实行社区化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矛盾要及时化解,畅通农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要重心下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农村基层。

会议指出,今年要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让XX的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在工作措施上,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会议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把“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进为农服务作风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扎实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

七、盐城市一号文件内容概述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一号文件内容概述:

一、坚持创新强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坚持协调惠农,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加快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三、坚持绿色兴农,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必须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保护与治理并重,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四、坚持开放活农,全力提升农业外向化水平。充分发挥盐城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加强农业对外交往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

五、坚持共享富农,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新形势下着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要在战略层面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六、强化组织保障,努力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

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回顾总结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全市上下要始终把农业作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和最现实的比较优势,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破解难题、增强活力、厚植优势,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让农业农村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可为天地,推动全市“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打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坚实基础。

加快结构调整,是盐城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我市近年农业结构调整虽取得积极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盐城高效农业比例偏低、规模效益不高、外向度不够、产业链不长、价值链不粗、优质品牌不多,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加快结构调整尤为紧迫。当前,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市情实际,抓住难得机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200多万亩耕地是盐城农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希望所在,要做足农田文章,真正让盐城农业发展的“大潜力”变为现实转型的“强优势”。要大力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促进碎片农业向大田农业转变,实现土地收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要深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把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第六产业”。

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深入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培育力度,积极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高度重视区域特色品牌创建,打造知名品牌、区域公共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

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富民为中心,把握“绿色、外向、创新”导向,加快培育盐城特色优势,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绿色是盐城的特色和优势,必须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盐土农业。农业外向度是检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把发展创汇农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战略方向和战略举措,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开放型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载体建设、企业建设、渠道建设,实现我市农业出口突破。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引进,鼓励发展工厂化农业、立体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着力建设全覆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花结果,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三农”工作尽管面临促增收、减负担、化债务、抓脱贫等诸多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深化改革。要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思路,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造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试点先行,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任务,充分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是盐城大事。“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牵系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事关全面小康建设大局。全市上下要切实强化“带头领向”意识,发扬担当有为精神,始终铭记“三农”之重,深怀“三农”之情,力解“三农”之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基础,营造重农氛围,健全推进机制,创新思路办法,狠抓工作落实,奋力推动我市“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厚德的美丽盐城作出更大贡献!

八、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按照绿色生态的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农业,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四位一体”绿色农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总体要求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型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型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着力围绕“资源利用高效、产品安全优质、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以“一控二减三基本”为抓手,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加快形成“项目内部小循环、产业链接中循环、片区经济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积极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节约、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二、把握四项原则

一是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发展相统一。

三是坚持点面结合与统筹推进相促进。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推广适合本地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

一是有机种植模式。按照控减化学品投入和清洁化生产的要求,推广XX县德明绿色稻米推广中心、康森(盐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机稻米、有机果蔬生产模式,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和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机具等节水、节肥、节工、节地、节能技术和设施,着力发展有机肥投入、绿色植保、净水灌溉式的生态有机种植业。二是健康养殖模式。按照绿色、环保、高效的现代养殖业发展要求,推广XX生态猪养殖模式,推进XX温氏生态猪、XX富利生态蛋鸡、XX池塘水产工业化等养殖项目,积极应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便处理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新技术,促进畜禽健康、快速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互利模式,扩大亭湖乾宝牧业湖羊养殖、银宝农牧循环猪田匹配有机稻米、盐城中粮加佳康沼气发电、XX闽中食用菌循环等生产模式的示范效应,将农作物秸秆、牧草、玉米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构建“青饲料--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粮(菜、果)”、“畜禽粪便--有机肥--粮(菜、果)”、“秸秆(沼渣、沼液)--食用菌--基料还田”等产业链,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水稻+绿肥+鹅(羊)”等农牧渔结合模式,总结推广XX宝龙稻虾轮作、盐都九曲蟹苗专业合作社稻田育蟹种、XX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稻鸭共作等模式。四是产业融合模式。积极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以农林牧渔生产为基础,借鉴中粮肉食(XX)有限公司热电肥循环利用、东台富安茧丝绸产加销、XX辉山乳业全产业链等循环模式经验,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产+加+销”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资源-产品-副产物-资源”闭合式循环链。积极发展以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广XX丰收大地、盐土大地休闲观光农业,盐都杨侍、三官农业生态旅游,XX高作镇陈甲村农村电商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现代农业新业态价值。五是能源利用模式。充分利用我市滩涂和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积极实施XX20兆瓦光伏“观光+食用菌生产+农业大棚”、XXXX苏港和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畜禽粪污收集集中处理、东台国兴生态养殖场沼气治理等能源利用模式,通过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能源利用方式,发展温室种养业,形成能源利用与农业种养业结合的链接体系。

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

把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镇村、农业园区和种养项目,以镇村和园区为重点区域和责任主体,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投资主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新模式。借力“互联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在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率。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推进畜禽清洁养殖。推广节油、节电等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严禁秸秆焚烧和抛河,加大秸秆深翻还田,引导秸秆能源化利用。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四是推进耕地质量护养长效化。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采用间套轮作、保护性耕作、粮草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式,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调查,建立预警机制,推进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示范。

五、加大组织推进力度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向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重点项目倾斜。

2.科学规划布局。以“三区一圈”(里下河生态农业区、渠北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农业区、城郊都市圈)建设为重点,科学布局,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3.突破重点项目。各地要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农业建设等,以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为抓手,落实责任主体,实行领导挂钩、部门服务、政策聚焦、全力突破。

4.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低碳、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环保知识教育、诚信教育,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惠农政策

一、促进农业生产政策

(一)种粮直补

2016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补贴资金140.5亿元,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省补助标准:水稻为20元/亩。

(二)良种补贴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203.5亿元,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到户,确保农民受益。我省补助标准:水稻15元/亩,棉花15元/亩,玉米10元/亩,小麦10元/亩,油菜10元/亩。

(三)农资综合补贴

根据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31号)文件精神,2015年起,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我省补助标准:82.8元/亩。补助方式:按照上年核实的实际种植面积,将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民。

表一:农作物补贴政策明细表

117.8元

82.8元

(具体补助标准咨询当地农业农村部门)

(四)农机购置补贴

2016年XX省财政提前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1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春耕农业生产。根据《2015-2017年XX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办法》要求,2015至2017年,我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紧紧围绕提高主要农作物和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突出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继续对列入补贴品目机具实施“普惠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采取“品目管理、自主购机、乡镇受理、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操作方式,补贴范围、补贴标准、操作方式等一定3年不变,进一步稳定预期,保持政策连续性,取得了“购销两旺、农民满意、商家得利、干部安全”的良好成效,为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动我省农业生产全面和全程机械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

(五)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

2016年国家继续在XX等地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报废机具种类主要是已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登记,并达到报废标准或超过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8万元不等。

(六)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政策

2016年,国家将新增234亿元补贴,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七)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

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指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2015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规定,在最低收购价执行时间范围内,当小麦和稻谷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将启动《预案》,由委托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农民交售的小麦。

2016年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

(八)产粮(油)大县奖励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351亿元,产粮(油)大县奖励标准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2015年产粮(油)大县奖励办法的通知》(财建〔2015〕91号)文件。

(九)生猪大县奖励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6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十)政策性农业保险

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于2007年开始试点,2011年省政府宣布结束试点,转入常态化发展轨道。至2015年底,全市实现保费总收入5.32亿元,总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共开办险种24个,其中主要种植业5个(水稻、玉米、棉花、三麦、油菜),主要养殖业3个(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高效农业16个(大棚蔬菜、养鸡、养蚕、肉用仔鹅、荷藕、露地葡萄、露地旱生蔬菜、露地西瓜、梨、露地水生蔬菜、杂交稻制种、内塘螃蟹、山羊等)。

XX省统一采用了政府与承办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模式,双方保费收入及理赔责任各占50%。根据国家《农业保险条例》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方式强迫、限制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凡从事主要种养业、高效设施农业、农机的农户及各类经济组织,包括农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养殖场、农业园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均可自愿投保。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或带动农民集中投保。我市一般以村为单位集中投保。

目前,我市5个主要种植业保险保额标准为每亩550元(盐都区为每亩700元),保险费率为4%。在保费构成上,中央、省财政补贴60%,市、县补贴不低于10%,农民个人缴纳比例不高于30%。

(具体标准及费率见下表)

盐城市农业保险保额费率一览表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完善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奖补政策的通知》精神,自2015年1月1日起,全省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办法,在市县财政为主开展保费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根据预算安排资金情况,按因素法分配奖补资金。分配公式为:A= (B/C)×D。其中:A为某市县可获得的奖补资金;B为该市县对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给予的保费补贴(单个险种保费补贴比例超过60%的,按60%计算);C为全省各市县对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总额;D为省财政高效设施农业保费奖励资金总额。省财政厅实行动态调整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奖补目录,集中财力、集中资源,重点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农户受益程度高的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险种加快发展。省财政根据全省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发展实际情况和财力状况,定期发布省级财政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奖补目录。各市县可根据财力安排和当地情况,确定本地区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补贴目录,明确补贴比例,并及时公开发布。

(十一)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积极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十二)农业防灾减灾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资金,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十三)推进粮棉油糖高产政策

补贴20亿元,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可持续,进一步提升我国粮棉油糖综合生产能力。

(十四)菜果茶标准化创建支持政策

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的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标准化示范区。

(十五)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继续投入资金7亿元,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十六)化肥、农药零增长支持政策

安排996万元,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助试点,补助农民因采用低毒生物农药而增加的用药支出,鼓励和带动低毒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十七)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政策

安排8亿元资金,鼓励和支持还田秸秆,加强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十八)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支持政策

8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制度创设、模式总结探索、人员培训等。

(十九)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并探索开展优质荷斯坦种用胚胎引进补贴试点,每枚补贴标准5000元。

(二十)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10亿元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

(一)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须依据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向所在地的县(市、区)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工商部门应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信息。县(市、区)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应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提供便捷服务。办理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

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贷款规模,改进金融服务。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满足成员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可以在本社内部组织成员开展资金互助,但不得对外吸储和放贷。

财政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应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涉农项目支持政策,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应当优先委托和安排列入名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地方政府安排的各项用于农业的资金应当优先支持列入名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

人才支持政策,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重点培训合作社带头人、财会人员和基层合作社辅导员;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合作社。

(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家庭农场定义: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全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3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0个,每年省、市都会对省、市级家庭农场进行专项奖补。对评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的,县(市、区)也根据实际给予适当奖补。

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每年评审认定一次,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建立年审制,每年由县(市、区)委农办组织初审,市委农办核查备案。对出现诸如申报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或存在舞弊行为的、连续两年年审达不到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条件的、生产经营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发生重大生产安全或质量安全事故的、不按规定提供年审材料或不配合年审工作的,以及其他不符合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有关规定的,将取消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评定。

(三)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定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规模龙头企业。

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分别是XX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XX大宏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银都集团有限公司、XX宝龙集团有限公司、XX悦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国家级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按照国发〔2012〕1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执行。主要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加快技术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

全市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对省级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按照苏政发〔2012〕135号文件《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执行。对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以下9个方面。

一是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三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四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按税法规定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五是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六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等给予税收优惠;七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八是免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蔬菜及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九是对符合条件的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

全市现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3家。

全市现有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7家,分别是东台市、XX县、盐都区、XX县、XX市、XX县、亭湖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按照苏农规〔2011〕1号文件《XX省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申报应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科学的发展规划、完善的配套设施、灵活的运行机制、较强的产品竞争力(集中区内企业主要加工产品要有注册商标,并有1个(含)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良好的发展基础(集中区已建成规模不低于规划面积的40%,入驻企业不少于10家。集中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总收入超过20亿元,带动省内农户数不少于1万户)等六个方面的条件。

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每两年认定一次。对年度考评不合格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如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取消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资格,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及区内企业申报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年度考评不合格或整改期内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暂停省级财政扶持项目申报资格。年度考评合格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四)支持职业农民培训

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隐含3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按照《全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办法(试行)》执行。对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实行普惠制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奖补对象为当年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本省农村劳动者。为体现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特殊扶持政策,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实行全免费政策,对已获得转移培训省级补助资金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可以纳入获证奖补范围,在按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享受省级获证奖励补助资金。奖补标准为,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300元/人;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600元/人;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000元/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200元/人。

三、农民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一)《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工作意见》(盐政发〔2011〕277号)摘要

鼓励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农民进入,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联合创业。

各类园区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免费或低价租赁的方式为农民创业提供创业场地。农民初次进入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创业项目平稳运行6个月以上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把返乡创业农民纳入招商引资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与外地客商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农民,按规定享受扶持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进入工业园区的创业农民享受园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对创业农民申请个体工商户、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设出资额限制。农村困难家庭和零转移家庭人员创业,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扶持政策。

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本市户籍农民特别是返乡创业农民,从事高效农业、规模农业或从事

二、三产业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依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对其发放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创办企业且吸纳本市城乡劳动力达到50人以上的,可依照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对企业吸纳农村困难家庭和零转移家庭劳动力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应给予相应年限的社会保险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补贴标准为实际招收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的单位应缴纳部分。

认真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依托乡镇、村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对创业就业农民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建立管理台账,抓好跟踪服务和优惠政策落实。继续做好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工作。

强化农民创业就业服务。进一步规范农民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程序。为创业农民提供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开办、风险评估、企业孵化、信贷支持、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帮助农民顺利创业。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中共盐城市委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盐发〔2013〕15号)解读

我市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努力打造全省创业门槛最低的城市。拓宽市场准入领域,支持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先行先试。

试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工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均实行零收费制。允许用林权、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非货币财产可以作为出资设立公司。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注册资金零首付。

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农民持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文件可以家庭闲置用房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从事“农家乐”等经营活动。允许未取得房屋产权证的企业以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作为企业住所权属证明。产权性质不明的房屋经房管部门同意,可直接作为企业住所登记。

鼓励农民创业。把创业培训与创业项目、工商注册、融资贷款、后续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项目选择、培训指导、贷款扶持、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增强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市本级从2013年起筹集资金1000万元,设立扶持创业专项资金,以后根据需要逐年递增。主要用于各类创业主体创业专项资助、初次创业补贴,创业项目征集扶持、创业载体建设、创业场所租金水电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载体创业奖励、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对农业生产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部分鲜活肉蛋产品免征增值税。

(三)支持农民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相关政策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中发[2016]1号)

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返乡创业登记方式,简化创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经营范围,鼓励返乡农民工等人员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和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对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农民工等人员创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对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目录,探索建立乡镇政府职能转移目录,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参与建设或承担公共服务项目,支持返乡人员创设的企业参加政府采购。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税费减免和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对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条件的,可按规定同等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国办发[2015]47号)

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工业、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固定资产投入10万元以上且形成纳税的,按固定资产投入的10%给予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初创型工业企业当年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设备投入在50-200万元的项目,按设备投入的4%给予补助。 (盐政发[2014]52号)

四、村级“一事一议”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相关政策

(一)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根据2001年《XX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村级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的意见》苏政办发〔2001〕29号,向农民筹资实行上限控制,以村为单位全年筹资总额人均不超过20元;向农民筹劳每个劳力全年不得超过5个工日,少数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的地方,经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适当增加,但最多不得超过8个工日。向农民筹劳应以出劳为主,严禁强制农民以资代劳。村范围内筹资、筹劳应用于本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级道路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发展项目。

我省自2008年起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2013年,出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这两个“办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对象为按规定通过民主决策,由农民筹资筹劳投入建设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主要包括:村内道路、桥梁(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以及户外村内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村容村貌改造等。对农村生产经营性项目,平调农民筹资筹劳兴办的公益事业项目,以及未经民主议事程序、超标准超范围筹资筹劳、违规举债兴办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不予奖补。

省财政补助资金分为基本奖补和专项奖补两部分:基本奖补按照县(市、区)农业人口数、一事一议人均筹资上限、奖补系数等因素确定;专项奖补根据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规划,以农民议定项目为基础,从省支农专项资金中安排,支持各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2014年,我省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进行了调整,我市分成五类地区。一类为XX县、XX县,奖补比例为1:1.6;二类为XX县,奖补比例为1:1.5;三类为XX县、亭湖区,奖补比例为1:1.4;四类为XX县、盐都区、东台市,奖补比例为1:1.3,;五类为XX市、开发区、城南新区,奖补比例为1:1.2。

(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

2013年,XX省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目前我市县(市、区)已实现全覆盖。

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解决缺少资金稳定来源渠道,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目的,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村内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的运行和维护问题,建立政府主导、集体和农民参与、社会赞助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其运行维护经费。纳入示范试点保障范围的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包括农村道路、桥梁和田间小型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二是农村环境卫生维护,包括农村垃圾收集清运、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农村居住环境;三是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维护,包括卫生室、幼儿园、生活生产资料超市、党员活动室、信访治安等服务场所;四是农村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包括农家书屋、文体设施、广电设施等。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常年管护人员报酬和设施维修费用。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财政分级投入机制。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由村级组织负责实施,投入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进行统筹,各级财政都应给予支持。通过此项试点,试点村基本运转经费由原来12万元提高到20万元,其中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标准8万元,由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省财政根据农业人口、行政村数、财力状况等因素对试点县(市、区)给予专项奖补(苏北示范试点村每个6万元)。

通过试点,实现“三个建立”目标:建立村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管理机制;建立功能健全、便民惠民、管理规范的维护体系;建立保基本、广覆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民主议事、购买服务、管护责任、考核奖惩、资金保障等五个制度。实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制度管事”的基本目标。

五、村(社区)减负与村务公开政策

(一)《关于提升服务群众效能切实减轻村(社区)负担的六项规定》盐委农〔2014〕38号摘要

一是实行村(社区)机构事务准入制。市、县部门不得擅自要求村(社区)设置工作机构,或硬性摊派行政性事务。凡增设机构和委派事务,需由各县(市、区)委按规定进行审批。二是健全村(社区)职能工作责任制。要加强村(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保障村(社区)人员经费,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村(社区)职能工作和协助事项绩效的考评按年度目标管理和服务协议执行。三是完善村(社区)协助事项有偿制。需村(社区)协助政府完成的事务,基层政府应与村(社区)签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事项协议书”,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将有关工作和经费落实到村(社区)。四是强化村(社区)具体事务简约制。除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开展的创建达标活动外,部门一律不得对村(社区)设立创建达标考评项目。市、县部门对村(社区)应履行的工作事项的台账资料要实现简化,逐步实行台账资料电子化管理。五是推进村(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化。整合村(社区)终端,镇(街道)网站,县(市、区)网络管理中心三级信息服务平台。进入村(社区)的各条网络一律纳入到农村(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六是建立村(社区)减负工作长效制。各县(市、区)要加强减轻村(社区)负担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将减轻村(社区)负担情况列入村(社区)务公开内容,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深入推进村务公开的意见》盐办发〔2014〕58号摘要

村务公开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公开、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等方面。当前,要将农村土地确权、集体财务收支及分配、集体资产出租及处置、集体资源发包及出让、对外投资、村级债权债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项目、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财政惠农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理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补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救灾扶贫、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重点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

村务公开程序:

1、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公开方案和拟公开的内容。

2、村务监督机构对方案和内容进行审查、补充、完善,提交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席会议讨论确定。

3、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实施方案予以公开。

4、接受村民的查询、监督,解答村民提出的质疑。

5、村务公开资料归档备查。开展财务公开前,公开资料要由民主理财小组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签字后公开,并报镇(街道)农经部门备案。

村务公开形式:行政村应在显著位置、方便群众阅览的地方设置能遮风挡雨的村务公开栏,做到有意见箱、有监督举报电话、有专人管理。村务公开栏面积一般不少于5平方米,公布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重大村务事项,要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决议。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召开村情发布会,采取面对面形式公开。根据村务事项特点,还要通过登门通知、书面告知、广播宣传、发送短信等途径向群众公开。加快推进市、县(市、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督促各村将村务事项在网络平台、网上村委会及时向群众公示。

村务公开时间:常规性的村务事项要定期公开,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每年1月20日、4月20日、7月20日、10月20日为村务公开日(遇法定节假日顺延)。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实行按月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在次月20日前公布。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如集体资源发包及资产出租的招投标,宅基地分配,救灾、救济和扶贫款物的发放等应当随时公开。对于多数村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下同)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内容,应当及时单独进行公开。

(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严格控减村级债务的意见》盐办发〔2013〕49号摘要

“五个严禁”

一是严禁下达村级组织协税护税引税、招商引资任务或强令村级组织完成计划生育社会抚育费征收、融通资金、种养计划和技术推广任务。

二是严禁向村级组织统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用于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及其他公益事业项目,不得平调、挪用。

三是严禁滞留、挪用、侵占村级集体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必须足额到村,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征用集体土地补偿费及其他应到村资金,必须及时足额拨付到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延、截留、侵占或挪作他用。四是严禁向村级组织乱摊派。严禁向村集体摊派治安联防、河塘整治、垃圾处理、公路沿线绿化、推销商品、道路维护、计划生育、征兵、报刊等费用。五是严禁向村级组织乱收费。严禁巧立名目向村集体收取镇办工程、资源增值、发包管理等费用。

(四)《中共盐城市委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盐发[2013]3号摘要

土地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征收村级集体用地,按征收面积的5-10%给村安排发展留用地,或将新征收的经营性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的5-10%转为集体经营性资产。对村级组织利用政策在农村宅基地整理、村庄整治和改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土地整理中新增的耕地,原则上由村集体所有和管理,所形成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

财政扶持政策:县(市、区)财政按村平5-10万元安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用于对集体经济薄弱村重点项目的奖补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集聚区建设;市在新增农业农村项目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重点用于引导县、镇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2013-2015三年集中扶持300个村。

税收优惠政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出租的房产税、营业税以及村级公共事业工程所征的有关地方税收,原则上实行先征后奖。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经营项目的有关税收,凡符合减免税条件的,备案减免。凡村范围新发展

二、三产业项目或村招商引资落户县(市、区)、镇工业集中区和三产聚集区的项目,以及村帮助大户能人以及外乡创业人员兴办的项目,其新增税收地方留成财力,拿出一定比例(集体经济薄弱村100%)直接补助到村,具体补助比例和办法由县(市、区)制定。

金融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要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担保物范围。各相关部门要帮助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贷款,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

减轻村级集体负担:严禁乡镇政府向村下达协税护税、招商引资任务,严禁向村摊派治安联防、计划生育、征兵、报刊等费用,严禁向村统筹一事一议资金。减免村级集体标准厂房及其他物业、产业等项目市级及以下所有规费,服务性收费一律按城乡一体化标准收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集中居住点、创业园区等,适当减免给排水、电力、燃气、通讯、消防、环保等配套服务费。

典型案例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充分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着力开发资源、经营资产、盘活资金、发展物业、扩大服务,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围绕“潜力挖掘”,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潜力挖掘发挥得好,都能成为某种优势,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资源性收入或开发性收入。基本途径:(1)引导农民规模流转土地,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平整田间沟渠路道,新增耕地面积增加纯农业村集体经济收入。(2)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整合小鱼池小洼地,实施滚动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规范发包程序,清理低价合同,实行公开招投标,增加集体收入。(4)利用自身独特自然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增加集体收入。(5)利用国家资源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增加集体耕地面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盘活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实施“二次开发”,“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提高租金,增加集体收入。

【盘活水土资源】结合农村环境治理、村庄整治和河道疏浚,开发盘活集体水土资源。XX县XX镇许何村通过疏通河塘,淤泥用来填充复垦废弃沟塘的方式盘活水土资源,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万多元。XX县XX镇前冲、前案两村将通过河道清淤疏浚、闲散的荒地、堆田进行重新整理发包,种植苗木花卉,村年可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利用圩堤资源】XX县恒济镇苗庄村在全村10公里的圩堤上栽植了各种经济树木,不但美化了村庄环境,而且给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林业收入,增加集体收入6.8万元。XX县钟庄镇丁港村利用当年集体留下的近1000亩成片圩堤资源,不间断地发展林业经济,每年使村集体增加收入50多万元。

【利用荒滩开发】XX县黄沙港镇东方村利用荒滩开发成片鱼塘发包,每年为村集体增加80多万元收入。

【发挥区位优势】东台市安丰镇安东村利用濒临通榆运河和老204国道的区位优势,用集体积累投资建设了两个专业建材市场,年增收100多万元。

【实施土地整理】XX市万盈镇对全镇12个村进行土地整理,溢出土地面积8700亩,通过竞价发包,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20万元。

【实施万顷良田工程】XX县三灶镇七灶村集体土地渗溢1360亩,该村将这部分土地的承包金70%分到农户,30%作为集体积累,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7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拥有旅游优势或潜力的村,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发展餐饮、住宿、停车场、文化体育、休闲观光等服务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有特色文化、民俗文化集聚的村,要注意保护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亭湖区黄尖镇新洋港居委会依托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新建1478平方米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5万元。

【公开招投标】凡集体资源(资产)承包、租赁经营的,均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标、发包等市场运作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包。XX县颜单镇马路村2014年12月公开竞价发包村集体所有的7263亩荡滩,一次性收取5年承包金2115万元,比前5年的上一轮承包净增加1287万元。

(二)围绕“保值增值”,发展“资产经营性”集体经济

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学校等不动产,开展租赁经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现有经营性资产,积极发展

二、三产业。支持村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以及村庄整治、集中居住点建设、宅基地复垦节余的土地,建设物业项目,发展物业经济。

鼓励支持异地发展、抱团发展,优化整合各村资产、资源、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出租、统一管理、产权独立、按股分红”的原则,在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功能区,统筹建设集体经营性物业项目,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使村级集体经济融入到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之中。

【盘活存量资产】XX县陈涛镇新滩村,利用闲置的原村小学和村部29间房屋,引进客商创办申达电子厂。村集体不仅每年可获得4.8万元租金,还转移87名劳力进厂打工。东台市新街镇丰桥、双洋等村将4所小学闲置校舍租赁给客商办厂,年租金50多万元。

【发展物业经济】

【购建标准厂房】亭湖区便仓镇新桥村利用市领导挂钩扶持资金建设两幢共1800平方米标准厂房,集体每年增加租金收入10万元。

【购建门面房】XX县四明镇新南村利用市领导挂钩扶持资金在万顷良田安置农民集中居住区购置500平方米三产服务用房,预计年增加集体租金收入8万多元。

【建设农贸市场】XX市白驹镇洋心居委会利用市领导挂钩扶持资金新建20间640平方米门面房、1470平方米停车场,不但改善了当地农产品销售环境,增加了农民就业,集体年增加租金收入10.5万元。

【建设农产品保鲜仓库】XX县合德镇3个经济薄弱村在市委帮扶工作队帮扶下,新建600吨的农产品保鲜仓储库出租,每村年租金达9万元以上。

(三)围绕“互利共赢”,发展“合作共享型”集体经济

立足本地生产特点,村集体牵头领办、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劳务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合作组织,村集体与农民实现“双赢”。鼓励镇村联合或村村联合,以资金、资产或资源等入股的形式,成立多种股份制形式的法人经济实体,以合法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城镇综合体建设、农村综合体建设以及城镇物业服务设施经营等项目,实现抱团发展、异地发展、多元发展。

【土地股份合作】XX市西团镇龙窑村针对农民土地私下流转不规范、获益少、后遗症多的问题,成立了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2011年以来,流转土地近4000亩,促进了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和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每年还增加资源发包收入30多万元。

【社区股份合作】盐都区潘黄福才社区(原为福才村)2007年4月成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时股本总额为755.48万元,59%量化给农民。福才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产业“退二进三”,实现升级换代。目前集体总资产达到1.1亿元,净资产增加到6000万元,6年增长了近8 倍;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89万元,2014年人均分红300多元。

【镇村联合—村级集体经济集聚区】东台市东台镇在中小企业创业园专门辟出一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区”,17个村(居)集体投资90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48幢,已全部出租,年收益10%以上,实现“财政得税金、集体得租金、农民得薪金”多赢局面。盐都区大冈镇利用市领导挂钩经济薄弱村机遇,将原来镇老工业园区内区国投资公司的闲置厂房10800平方米盘下来,使4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

【村企联手---村企产业对接共赢】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与蛟龙打捞集团实行村企联合,集团每年上交村集体90万元,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公共设施、农民医疗、养老保险等。

【抱团联动—强村带弱村共同发展】盐都区按照“一村带三村”的思路,坚持“强弱牵手、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放大仰徐、杨侍等多个名村效应,与多个纯农村和经济薄弱村联动,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带动集体增收的“双带”项目。

【异地拓展-实行跨区投资经营】东台市时堰镇沙杨村与江阴市华西村、宜兴市谢桥村结为友好村,每年定点供应两村优质大米2000多吨,使村里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净增收40多万元。

(四)围绕“双层经营” 发展“为农服务型”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有偿服务,可以注册农产品商标,大力开拓市场;可以牵头兴办各类为农服务实体,开拓服务市场,为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一般农户提供生产服务、社区服务、后勤保障、土地托管及其它有偿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

【生产性服务】村集体可全方位地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种苗提供、农田机耕、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政府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等,以有偿、微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XX县扶持30个村成立农机合作社,每村35万元,其中30万元购买农机设备、5万元建设机库,村集体年收益达5万元。XX港镇木楼村由村集体组建的四青蔬菜合作社,拓展优质、特色蔬菜种植面积2300多亩,并与龙头企业协议建立了初加工基地,在培植产业致富农民的基础上,每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生活性服务】为金融、保险、广电、电信、移动通信等部门代理服务,获得收入;成立“老年俱乐部”,为生活上无着落、感情上无寄托的农村老人提供吃、住、娱等服务,获得一定的服务收入;创办综合服务社、便民药店等,提供有偿服务。

【劳务性服务】成立村级劳务服务队或村级劳务服务公司,组织农民实施村内项目和外出务工,在中介服务中创收。如XX县三灶镇七灶村创办的劳务输出公司,与县城、苏南等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用工方按劳均200元的标准支付中介服务费,既能解决企业用工困难,又帮助群众就业致富,也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万元。苏州市城厢镇东林村,2007年底搭台成立劳务合作社,统一承接劳务、统一安排用工、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协调劳资关系、统一人身保险、统一结算劳动报酬,不仅提高“4050”人员就业增收,还能增加集体收入。2004年劳务合作社经营收入1102万元,400个社员人均报酬2.58万元,增加村级集体收入70万元。常熟市沙家浜镇2013年5月由13个村参股、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春来劳务合作联社”,业务领域为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有关的劳务合作、公益性服务和环卫保洁、绿化种养、道路养护、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2013年底,吸纳无业、待业、失业人员200名,其中就业困难人员35人,半年实现劳务纯收入350万元,支付给农民的劳务报酬200多万元,人均劳务收入超8000元,集体增加积累150万元,村平10万元。

(五)围绕“资本运作”,发展“入股分红型”集体经济

在确保风险可控、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村集体积累资金、探索对外投资、有偿借贷等资本运作,实现“以钱生钱、滚动发展”,如入股国有投资企业及小贷公司,实行保底分红。

【土地使用权入股】XX市大中镇阜丰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客商合作开发“瑞丰商业中心”,持有30%的股权,拥有商业店铺12000平方米,项目投入运营,店铺租金收入88万元,实现了村集体资产、收入倍增。在确保风险可控、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入股国有投资企业及小贷公司,实行保底分红。

【集体资金入股】

投资入股为农服务组织。投资入股农机合作社、为农服务综合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保底分红,实现为农服务提升、集体经济增收“双赢”。盐都区秦南镇秦兴村筹资34万元购买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入股农机合作社,年获保底分红7万元。

入股政府投融资平台。XX县2015年在财政牵头办的立信担保公司为28个经济薄弱村配股4000万元,每年按股本金10%保底分红。

二、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案例

(一)有机种植模式

XX县姜德明绿色生态蚊帐大米

XX县姜德明绿色生态蚊帐大米的创始人是XXXX

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食品安全法》倡导者、全国劳模、全国宣传学习的重大典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两次被温家宝称为“全国农技战线一面旗帜”姜德明(曾两次患癌、高位截肢),蚊帐大米秉承“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理念亲手培育,种植期间所有稻米采用防虫网防虫,不喷洒防虫农药;蚊帐大米所施肥料均为长苕子绿肥等有机农家肥;稻米选种XX最好吃的大米—南粳9108,严格稻米清洁生产,是生态循环农业中生态种植模式的典范。

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康森集团

康森农业综合体项目是台湾康森集团在步凤镇三龙村投资建设的农业园区,集农产品研发、种植、销售为一体,总投资2400万美元,一期占地830亩,其中水稻330亩,樱花树、果树等木本植物200亩,观光采摘区300亩。2015年,水稻田收获稻米近100吨,虽然亩产稻谷只有约800斤,但因稻米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口感良好,且绿色无公害,所以收获之前便预售一空,亩平收益5000元,是当地种植普通水稻的3倍。提倡“与自然共存、与土地共存”的生态循环理念,稻米在种植之前用微生物菌技术对土壤进行了改良,不用化肥和农药,采用自然方式种植。此外,康森与台湾中兴大学合作,研发了农业废弃物快速发酵设备,将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快速转化为肥料,降低化肥使用,推动秸秆还田,每年可转化秸秆近3000亩。

(二)健康养殖模式

XX县生态猪产业

XX县是全国肉类百强县、生猪养殖大县、生态猪养殖大县,近年来又获得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县”、XX省“发酵床生态猪养殖基地县”等称号,生猪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的转型升级。一是生态养殖,产业转型。在全省我县是最早引进发酵床生态猪养殖的,发酵床生态养殖以“零排放、无污染”的巨大优势,引领着全县生猪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二是“四自”模式,优质优价。XX生态猪目前主推“四自”生产模式,通过“自繁、自养、自宰、自销”来压减环节,降低成本,并将XX生态猪肉打入高端猪肉市场,优质优价,增加效益。三是品牌创建,市场开拓。“XX生态猪肉”已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正在申报XX生态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XX、盐城、苏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地设立直销门市(窗口)超百个,每年组织推销活动,扩大市场。四是科技创新,“猪联网”保安全。依托“XX省农科院XX生态猪研发中心”的人才科技优势,不断完善发酵床养殖技术。对生态猪采用电子标识,实现一猪一标一码,成功推行“猪联网”工程,建立了生态猪质量可追溯平台,实现源头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猪产业,奋力打造发酵床生态猪养殖全国第一县。

XX县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项目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是省海洋与渔业局重点推广的养殖技术,被列为省重大推广项目。该技术利用循环水养殖原理,在池塘中建设养殖水槽,采用充气方法推进水体流动,保证养殖区溶氧充足,在水槽中进行高密度水产养殖,集中对污物进行处理,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的目标。该技术是池塘80:20养殖模式的技术转型与升级,它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改进为循环流水“圈养”,是养殖理念的一次革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效提高产量,每立方米水体产量超过100公斤,是传统池塘养殖单产的3-4倍;二是便于质量安全管理,养殖过程可实现全程监控,用药量减少80%以上;三是取捕方便,在无需干塘的情况,可以根据生产需要,生产不同品种和规格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即时取捕上市;四是净化区可以套养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池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五是保护环境,能收集70%的鱼类代谢物和残剩饲料,变废为宝,有效保障池塘的良性循环,实现节能减排;六是提升产品品质,循环水养殖的鱼线条好、品质佳,俗称“跑步机”上的鱼。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项目由盐城正荣渔业生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省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盐城工学院等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项目地点位于XX现代渔业产业园东片区,占地面积500亩,目前,已建成工业化养殖水槽52个、7800平方米,以及配套的污物和残饵收集系统,开展了草鱼、加州鲈鱼、鮰鱼等品种养殖,外塘移栽水草、种植高秆水稻等水生植物,并套养河蟹、花白鲢、虾类等养殖品种,养殖过程达到养殖用水零排放。在充分利用水体的同时,又净化了水质,提高了养殖效益,是全国最大的池塘循环水养殖基地。

(三)种养结合模式

亭湖区XX乾宝牧业湖羊养殖项目

XX乾宝牧业有限公司于2014年注册成立,位于亭湖区盐东镇生建村,占地1060亩。首期投资4亿元,建设标准化羊舍150幢,年产精饲料3万吨,年出栏肉羊30万头,年产有机肥20万吨,初步建成“秸秆饲料—湖羊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综合园区。力争三年内达到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XX乾宝牧业有限公司以羊业为龙头来延续产业、扩大产销、营造品牌,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科技农业为发展方向,实现“养殖规模化、生产自动化、产业生态化、食品安全化”的标准,建成国内一流的标准化湖羊养殖基地。以“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种养结合”,先将农作物秸秆青贮制作成饲料,再把经过处理的羊粪、羊尿制成有机肥料还田,形成“秸秆养羊、羊粪肥田”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项目建成可以帮助周边农民消化5万余亩玉米及其它农作物废弃秸秆20余万吨;羊粪、尿可生产有机肥20余万吨,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作出贡献;项目运营需招用企业周边农村劳动力300人左右;还可与周边县、区1000户以上具有基本养殖条件的农户进行合作,为他们提供技术、种羊、饲料等服务。

XX县XX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XX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位于XX县益林镇,以“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还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典型。以XX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栽培为载体,利用秸秆,生产蘑菇,基料有机肥还田。XX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线主要以麦秸秆、沼渣沼液作为原料通过隧道发酵、发酵池回流池、巴氏灭菌、机械上料、智能化控制等过程自动化生产食用菌。该生产线建成不仅节省劳动力,提高产量,而且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使“秸秆——食用菌——基料还田”循环利用实现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该生产线全年可生产食用菌基料60000余吨,消耗麦秸秆50000吨,沼渣沼液10000余吨,年产蘑菇50000吨,产值5亿元。所产生的基料有机肥由周边镇区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和XX县益林恩新家庭农场所利用,年利用量在70000吨以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

XX县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

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三虹有机稻米基地,采用稻鸭共作生物防治手段恶化有机稻田病虫草害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不仅有机稻田生产全程不使用任何农药,每亩节省成本100元以上,而且每亩稻田养鸭增加纯收入100元以上。两项合计节本增收200元左右。稻鸭共作的主要技术要的是适宜的密度,合理的放养时间。要选择市场需求好、抗病性强的品种,如:高邮麻鸭,绿头野鸭等。一般每亩田养鸭10只,放养时间在大田机插秧栽后7天,稻鸭共生期一般在80-100天,直播稻田一般不适宜放养鸭子。

XX区生武秸杆加工厂简介

XX区生武秸杆加工厂是由草庙镇川东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陈生武于2015年初在川东社区居委会七组(原川东老村部)新建加工厂房2000多平方米,秸杆收储场地约7000平方米,通过场地改造以及增设必要的防火设施,总投资150多万元,于2015年6月初组织30多人、10多辆车开始收储作物秸杆。全年共收储各类作物秸杆约8000吨,其中年生产加工约2500吨食用菌原料,主要销售XX东越生物科有限公司作为生产金针菇等产品的基肥,年加工生产生物肥料原料约3600吨,销往盐城东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东台大明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有机物。

(四)产业融合模式

东台市中粮肉食(XX)有限公司热电肥循环项目

中粮肉食(XX)有限公司座落在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公司已建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的养殖场,2015年销售14.34亿元。建成装机容量达1.8MW的金东台沼气发电厂和年产沼气420万立方米的梁南沼气站。金东台沼气发电厂,总投资4982万元,占地8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1800m3匀浆池、20000 m3厌氧发酵罐、2150 m3干式贮气罐、沼气提纯装置和150000 m3沼液贮存池等。金东台沼气发电工程,该项目采用厌氧发酵工艺生产沼气,能有效处理金东台养殖区30万头生猪养殖场产生的粪污,并可发电并网,沼气发电厂日处理粪污1284吨,年产沼气595万m3,年发电量1200万度,年产沼渣、沼液35万立方米。梁南沼气站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130m3匀浆池、14832 m3厌氧发酵罐、5880 m3干式贮气罐、沼液贮存池130000 立方米,日处理粪便12000立方米,年产沼气420万立方米,年产沼液、沼渣32万吨。生猪产生粪污经过发酵生产沼气,沼气一部分自用,大部分用于发电,产生的电量一部分自用于职工生产生活、猪舍供暖排风,大部分并网输出。发电机组产生的余热,通过余热收集装置进入热水贮存罐,对厌氧发酵罐进行增温,热交换后的水再回到发电机系统。沼液通过提水泵、输送管道和灌溉水渠为周边30000亩农田以及东台林场提供有机肥使用。沼渣为200多亩的鱼塘提供饲料,以及生产有机肥还田。农田生产农作物为生猪提供饲料。该公司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实现了热电肥联产,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附循环利用模式图:

养 猪→厌氧发酵 → 沼气 → 粪便 → 保暖排风→ 增温→

余热→ 用能

→照明生产 →沼渣 →沼液 →热交换→ 水 →返回→ 粮食 →粪便→ 沼渣→ 热水炉 →生活区→ 塘泥→ 农作物→ 鱼 塘→发 电

XX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

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称号,是XX市委、市政府应XX沿海开发启动实施的农业重点工程,是XX省政府首批认定的XX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也是XX省科技厅唯一以盐土农业认定的第二批XX省现代农业科技园,是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旅游度假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一应俱全,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园区推进“四个一工程”,即建设1个中国食用菌健康体验中心;1个黄海特色水产品网络营销中心;1个中国设计农业发展研究中心;1个新型植保体系推广中心。目前,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有常丰园艺、三维园艺花卉超市、绿岛生态园、芳彩园艺、利新食用菌、农人力种苗、富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孙桥现代农业科技馆、金品苑葡萄园等26个项目。

(五)能源利用模式

XX3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

XX3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主要包含三个区域建设:一是生态观光区,主要建设现代农业展示棚、观光采摘、航空农业和游乐场。二是食用菌产业区,主要是工厂化食用菌(虫草、香菇、灵芝等)、光伏大棚食用菌(香菇等)生产,及菌棒加工厂、有机肥厂和冷库。三是光伏农业区,主要建设光伏阴棚、光伏阳棚,充分利用光伏产生的能量进行无土栽培有机蔬菜及其它各类蔬菜。

三、扶贫典型案例

(一)XX镇前岸村

XX镇前案村是省财政厅重点挂钩帮扶的经济薄弱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11户、人口2928人,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02户、低收入人口576人。拥有耕地4400亩,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2012年以来,在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进程中,该村抢抓机遇,挖掘优势,既注重治标,又突出治本:一是拓展增收路径。由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苗木花卉合作社,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012亩,投入帮扶资金65.6万元,依托基地为164户低收入农户配股种植和进入基地务工等渠道,提高了低收入农户苗木经营收入、务工增收的额度。二是增强集体实力。县财政、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为该村在利群小贷公司各配股60万元,年固定收益14.4万元;投入帮扶资金35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约定年租金5万元,扩大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与此同时,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投资500万元,在集中居住点屋面铺设光伏发电面积达4000平方米,年发电量58.68万度,村集体年可增收30万元。三是优化居住环境。整合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帮扶资金和县财政奖补资金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改造全村道路5.8公里,疏浚沟塘1.5万平方米,建成前案希望小学和幼儿园,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垃圾池56个,建成五保养老服务中心1座,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居住环境不断优化。

借助立体帮扶、多元驱动,截止2015年底,该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达到4000元脱贫标准,新“八有”综合积分为99.2分,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目前,正按照“体现农耕文化、打造生态村庄”的定位,谋求科学发展,聚集要素推进,努力将前案村建成全县扶贫开发的先行村、示范村。

(二)XX县利群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的科学谋划、鼎力创新之下,经省金融办批准,XX县利群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筹建,注册资金1.0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4240万元,民营资本6560万元。自2013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呈现出驱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扶贫开发渗透的可喜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股权设置合理,收益稳定。在国有资本中,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省财政各投入1890万元,为32个经济薄弱村配股(29个村各120万元、3个村各100万元)。与此同时,采取固定收益方式(第一年按股本金10%、之后每年按股本金12%),其收益作为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2013年30%匹配与低收入农户,2014年起升为50%)。三年股权收益的821.5万元拨入县“三项资金”账户并划至村专户。二是突出服务“三农”,定位准确。该公司秉承“全力服务三农、提高支农能力”的宗旨,贷款重点投向种养领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及小微企业。据统计,截止目前,“三农”客户占总客户的比重达98%,其贷款额度占比为96.5%。三是强化风险防控,运行平稳。在精心打造管理团队的基础上,透明放贷程序:对客户群的信用等级、产品类型、市场行情、资金用途等严密论证,经集体评议、担保抵押后,单笔发放大多为30-5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开业至今,累计发放521笔、额度为5.58亿元,回收382笔、额度为4.41亿元,2015年对配股经济薄弱村的年化收益率达13.2%。

(三)XX县民晟农机合作联社

2014年以来,XX县结合推广联耕联种经营,先后投入扶贫财政奖补资金1836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121台套,交给村集体公开发包使用,使得有限的扶贫资金,通过资产收益帮助村集体增加积累、低收入户分红增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了政府“撑腰”,村集体资产雪球越滚越大、低收入户口袋越来越鼓。

以XX民晟农机专业合作联社为例,该县在南河镇上王、王集、头甲、大沟、新荡、薛荡、新海等7个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购置大型农机具,由村分别发包到当地农机合作社。民晟农机专业合作联社就是在南河镇军正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联合全镇六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起来的农机专业联合合作组织,现有农机机械151台套,总资产820余万元,其中扶贫资产16台1204拖拉机、3台大型收割机,总价270万元。

合作联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同广大农户签订服务协议,主要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施耕、统一育苗、统一栽插、统一植保服务、统一秸秆还田“六个统一”的模式,为传统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服务,帮助作业田块实现了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秸秆还田利用、土地增加肥力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该联社年作业面积达2万多亩,其中低收入户土地3500多亩,每年可为收益区农户降低耕种成本120万元以上,亩均减少耕种成本60元,结合通过联耕联种可使农户实现每亩增产100斤以上、亩平增收100元以上效益,实际可为农户亩平增收160多元。

在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上,该县采用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到村到户的形式,投入的大型农机产权归村,租赁给农机合作联社使用,联社作业时为收益区低收入农户减免50%耕作费(30元/亩),使之实际亩均增收达190多元,三口之家人均一亩地,户均可实现增收600余元;19台套农机年租金20.5万元,当年计划脱贫的1130户低收入农户参加分红,户均分红达181元,两项相加,低收入户户均可实现增收780元。同时,合作联社对无经营能力的低收入户实行托管服务,精准施策实现增收脱贫。

在XX县,像民晟农机专业合作联社这样的还有很多,如六套的双盈农机专业合作社、七套的大型农机购置项目等等,通过合作社、农机手的运作,该县所办的农机“家底”已成为当地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

(四)XX县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案例

xx县XX镇林舍村五组村民王峰,在浙江杭州水泥机械厂务工,因无焊工等级技术证书,工资每月只有1800元左右,每年全家收入不够支出,家庭生活困难。去年报名参加了市委驻XX县XX镇帮扶工作队组织的电焊工技能培训班,拿到了电焊工等级证书。单位领导迅即给他加工资,且每月递增,每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家庭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家里添置了空调、冰箱、大彩电,全家生活美满达小康。

XX县三灶镇十灶村四组村民刘其猛,以前一直在家靠种田为生,收入微薄。2015年4月在镇参加市委驻XX县三灶镇帮扶工作队组织的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后经熟人介绍到苏州从事电焊工作,依靠过硬的技术本领在苏州某企业从事焊工工种,月收入4500元。在自己的工作稳定后,老婆也随其到苏州打工,现在家庭年收入约六万,一举走上脱贫致富路。

XX县郭墅镇低收入农户沈于将是一名电工,2014年参加电工初级工培训后不仅让他学到了技术,而且使他很快在苏南找到了工作。他说:“有了证书后,每月收入较之前增加了25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为贫困农户提供培训平台。”2015年他从苏州返乡参加了中级电工培训,期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五)XX县后方单位帮扶案例

蒲港村位于XX县合德镇耦耕办事处的东北角,三面紧临XX河,交通十分闭塞,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原有的三间旧村部建于1960年左右,年久失修成为危房,2012年被拆除,无办公场所,村干部一直在村书记家中办公。市委驻耦耕办事处帮扶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为切实解决蒲港村实际困难,帮助蒲港村建设一个相对像样的办公和服务阵地,通过决定新建600平方米的蒲港村党群服务中心,总投资40万元,其中帮扶资金投入10万元,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助30万元。该项目9月底将初步建成。项目建成后不仅解决村干部办公场所,而且可更好地服务村民群众。

友爱村是市委驻耦耕办事处帮扶工作队连续多年帮扶的村,高效农业发展迅猛,XX县高效农业产业园落户该村,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初具规模,并且被省委农工办、省住建厅、财政厅等部门确定为XX县唯一的“XX省美丽乡村”,为更好地服务和加快推进该区域的高效农业发展,方便周边农民购买农资用品,结合农产品保鲜仓储库的总体布局,新建150平方米的农资超市。项目总投入30万元,其中帮扶资金投入10万元,村自筹20万元。该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农资超市不仅可以服务高效农业园区发展,方便农民购买农资用品,而且每年将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至3万元。

(六)XX镇金星村韩XX 韩XX是XX县XX镇金星村一组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学校毕业后跟随亲戚去外地打工,成家后父母体弱多病需要治疗,三个小孩上学需要抚养,家庭经济一下变得特别困难,2012年韩XX家被列为低收入农户,该户经过帮扶单位相关人员的一系列的帮助和扶持,韩XX更加奋发向上,积极努力创业,韩XX有着满腔热情,但开始创业时的困难可想而知,经过摸索带领一帮家乡的兄弟2013年开始创业做立模,南京、连云港、徐州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带着工人在工地上干活,从2013年创业时带的几十人发展到200人的规模,其中低收入人口就有120多人,从年产值几十万元到现在的年产值千万元,每年产值高速增长。经过这几年的打拼富裕后的韩XX不忘支持家乡建设,心系群众积极投身当地的公益事业,经常出资帮助更需要帮助的群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1月2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

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科学布局近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三)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五)建设平安乡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把农村需要的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加大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指导意见。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倡导优生优育。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总结推广适用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衔接、劳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主要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要打破贫困均衡,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制定激励政策,为他们工作生活排忧解难,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研究提出持续减贫的意见。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系统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工作。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通过完善拍卖机制、定向销售、包干销售等,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十一、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地方自主统筹空间,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切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稳步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试点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防止脱实向虚倾向,严格管控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服务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推动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改进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强化地方政府金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

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下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有关规定,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根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范围和对象、主要任务、机构职责、队伍建设等,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拓宽县级“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五)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各地可以从本地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应用。

(六)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乡村振兴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振兴须实干。文件规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等,以及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等。

着眼全局,立足根本。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立政之本存乎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上,以分阶段实施、分目标完成的全局性视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局,在战略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特色实践,世界创举。乡村全面振兴的“三步走”战略,展现了中国智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通过分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使四亿农村人口与十多亿城市人口同步进入现代化。通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使中国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提升。针对如此庞大农村人口规模的战略部署在世界上没有先例,这样的魄力在世界舞台上绝无仅有,这样的实践在世界历史上更是罕见。

第五篇:2018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政专题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背景材料】

一、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三、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持续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具体内容见印发资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3)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重要理论】——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建设法治乡村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五)建设平安乡村

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系统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2 十

一、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十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二)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五)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六)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 给。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

①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完善农村承包经营权机制 ③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④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会议认为,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 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我国农民通过经营土地承包所获得的收益属于

①按劳分配 ②按土地要素分配 ③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所得分配 ④劳动收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3.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 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①坚持用相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②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多变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应该 ①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加强立法职能 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③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④正确行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5.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 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下列选项中有 利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是

①保持财政支农投入的逐渐递增、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一年 ②适度放开农村的土地调控,适当新增农村建设用地

③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④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 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3

制宜、循序渐进。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 持量的积累,并努力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质变 ④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会议指出,要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办事情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B.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8.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 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 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

①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 ②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奋斗目标 ④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文化环境 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人精神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和强制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

10. 会议强调,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 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

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从提高文化素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出来的 ②文化素养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收益终生

④文化素养的形成既需要自身努力学习,也需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会议强调,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 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这表明

A.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人类特有现象 D.文化是重要精神力量

12.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 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说明

A.意识能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13.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这表明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和假想性 14.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 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有人认为,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消极观望,也不能急躁冒进。这个观点包含的哲理是 ①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量变的总和构成事物的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量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会议指出,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③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 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材料启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

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18.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 A.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B.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D.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19.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 突出。这启示我们

A.我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消失 B.抓好关键部分,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C.坚持正确价值观,到农村去实现人生价值 D.改造生产规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0.会议认为,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 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增 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B.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C.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D.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1.(2016全国卷一)某市规定,对下派社区的工作事务,实行清单管理:属于各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需要社区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这一规定

①彰显了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

②创新了社区组织管理形式 ③有利于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

④旨在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6全国卷二)为缩短学生上学路程与保障学生安全,某村村民希望新修一条便道。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此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理事会就工程要不要建、由谁建、资金等问题广泛征求民意,经过民主协商,是终决定修建便道。村理事会的建立

①改变了村民自治的主体②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 ③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④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2015海南)某县在乡镇“群众考干部”工作中规定,对联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考评,由村民代表做考官,考评内容包括农村工作的亲历感悟、农村政策的解读、农村实情的掌握情况等,考评成绩直接影响干部的奖惩。“群众考干部”的做法

①是村民自治组织形式的创新

②推进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 ③是村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体现

④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4.(2015全国卷二)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了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

①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2014全国卷一)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 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 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 52万余条,近 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社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

①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

②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④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主观题

26.(文综测试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5年来,粮食产量每年都在1.2万亿斤以上,2017年粮食总产达到12358亿斤;农民收入累计增长超过50%,每年迈上一个千元台阶,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农产品质量和品牌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结合材料,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并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14分)

27.(淄博市教研会)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某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创办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特色养技业和兴办企业,鼓励农民入股经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助农民致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运用市场机制将城市产业发展要素引向农村,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M市是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14分)

28.(淄博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材料二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某县S村坚持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选出依法办事、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通过强化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工作。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 S村乡村振兴。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S村是怎样通过坚持村民自治促进乡村振兴的。(12分)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万亿斤,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要看到,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应部署,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分)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10分)

(3)请你写出两条关于乡村振兴的宣传标语。(4分。符合主题,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

7 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故报告(2017)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转型友展面临一系列挑战:2005年一2015年,中国三种粮食(小麦、玉米、大米)每亩总成本平均每年上涨9.7%,均远高于同期农林牧渔北增加值年均增长率(4.4%)和谷物生产者价格指数年均上涨率(4.8%);2015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仍然多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 %;当前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约多达3000万亩,2000年一2011年,在全国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全国每年38亿吨的畜禽粪污产生量,导致中国的农业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促进农村繁荣,任重而道远。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6分)

(2)运用经济知识针对(1)中问题,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新动能,促进农村繁荣,国家需要做好哪些工作。(8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材料一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普通低端农产品产能过剩,优质高端农产品紧缺;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较低,农药和添加剂滥用现象突出;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导致成本高,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中央不断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格和补贴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扶持补贴资金的重点方向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现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许多农户将承包土地有偿流转给他人经营,由“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变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顺应这一趋势,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作出具体规定。“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简要分析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是如何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让农民受益的。(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何重要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32. (潍坊联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

略,也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

为实现乡村振兴,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某惠民信贷公司在全县9个乡镇381个村子设立联络员,建立农民自己的大数据系统,实现农贷业务批量处理;建立与当地政府、村委会、服务站的沟通联系机制,定期举办贷款产品宣导、种养殖技术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到现场指导;同时将饲料化肥、农户种养殖、下游加工厂串联起来,结成多方的共同利益体,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该公司的普惠金融举措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33.(寒假作业高三期末政治练习题

二、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深度贫困是坚中之竖,打好攻坚战的关键是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严防他们干扰基层政权运行。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管好抓紧,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并说明打好脱贫攻坚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好“人”的作用?(12分)

34.(淄博市教研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某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近年来把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提供满足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度假住宿产品,发展了一大批新产品、新线路、新业态满足市场需求。一是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旅游+新型工业化”推进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以“旅游+农业现代化”转变农牧业的发展方式,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产品。加快打造少数民族村

落,当地农牧民群众端起旅游增收致富的“金饭碗”。二是将旅游业与社会建设相融合。以“旅游+城镇化”促进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成效显著。以“旅游+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三是守住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地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坚决不上不符合区域规划的项目。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该地区在推动“全域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全域旅游”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35.(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穷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本小题共12分) (2)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小题共10分)

(3)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本小题共4分)

36.(2017全国卷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2)政府完善补贴政策;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选择题【参考答案】

1. B 2.A 3.B 4.D 5.B 6.B 7.D 8.C 9.B 10.C 11.B 12.C 13.A 14.B 15.B 16.C 17.C 18.C 19.B 20.C 21.A 22.C 23.D 24.A 25.B

26.【参考答案】 总结: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分)农产品结构优化,质量升级;(2分)农业科技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分)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2分)实现共同富裕,(2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分)

27.【参考答案】 ①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3分)

②积极发展农村企业,优化农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分)

③深化农忖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主产要素的潜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2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2分)

(考生如有其他答案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8.参考答案】 (1)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分,三句中答出任意一句即可)

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1分,答出任意一句即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2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分,答出任意一句即可)是维护社会公平,(1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分)是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或城乡发展一体化),(2分,答出任意一句即可)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2分)

(2)①通过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振兴。(2分)

②实行民主选举,(2分)投出理性一票,选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1分,言之有理即可)

③实行民主决策,(2分)作出最佳选择,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1分,言之有理即可) ④实行民主管理,(1分)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和村干部行为,共创幸福生活。(1分,言之有理即可)

⑤实行民主监督,(1分)通过强化村务公开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守望共同家园。(1分,言之有理即可)

(3)每条2分,共4分。只要言之有理,不偏离主题即可。 每条15个字以内。 示例:乡村振兴,农民富裕

10 29.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原料,市场,或劳动力(1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1分)(2)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或城乡差距依然大);(1分)农业发展质量竞争力不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1分)(说明:农业地位,作用2分,农业存在的问题2分)

措施:(1)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分)

(2)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3分) (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2分) (4)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共同富裕。(2分)

30.(1)①主要粮食产品经济效益不好;②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③土地资源利用率低;④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⑤耕地保护形势严峻;⑥农业生产资料浪费严重;⑦农业生产方式粗放;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2)①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主要粮食产品补贴标准;

②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③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优势,促进农村资源合理配置; ④加强农村耕地保护,维护粮食安全;

⑤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⑥发展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1.(1)①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2分)

②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与质量,满足市场对优质高端农产品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2分)

③扶持补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和新业态,扩大农民收入来源;(2分)

④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2分)

(2)①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2分)②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2分)③有利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分)④有利于激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2分)⑤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分)32.33.(1)作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2)做法:①党要加强工作第一线的组织领导,在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养大学生村官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在的战斗堡垒作用;

②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选举,选举出入民群众满意的当家人,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积极配合党组织,斗志昂扬,打好脱贫攻坚战。

④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保障扶贫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34.①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

②用旅游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③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④在发展旅游业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质量、效益和速度相协调。 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