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也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也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斗争从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3. 列宁的观点:“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

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人脑是意识的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运动和静止是密不可分的,

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相对关系、相互渗透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局部、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出发点、起点,是运动量度的依据或参照系。

6.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8.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10.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认识的不同,体现了

其主观能动性。

11. 真理和谬误的差别在于对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

12.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标志是其理论基础的差别。

13.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4. “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15.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动力;否定之否定

规律揭示的则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6. 列宁1916年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马克思《资本论》在帝

国主义时期的新发展。

17.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18.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9.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0.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2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

不发展的。

22.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

裂开来。否认运动的物质属性,是唯心主义;否认物质运动性,是形而上学。

23. 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文章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与阶级实质,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学说,在有些人看来它是纯粹的矫揉造作,迂腐晦涩之物。恩格斯则用其名言辩证地对其理论进行了逐层分析。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此言并非统治者的敲门砖,为国家机器寻求开脱。他强调了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因此有了“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论断,进而表明了自己对国家存在的态度: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没有永恒的现实,但有永恒的不现实,因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所谓的必然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存在进化论,为什么社会性质在不断改变的原因,所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故而得到了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经过恩格斯的剖析,在此处我们得到了反面命题。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是能动的,它的运动从纯概念开始,然后“外化”为自然界,最后又回到绝对观念自身。黑格尔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并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一切认识在它那里都结束了。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封闭的。而按照他的辩证法,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一来,同它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由于唯心主义的体系,黑格尔不可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所以恩格斯认为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二、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成,以及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开篇,恩格斯对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思维是相互独立的,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但主导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灵魂还存在,而灵魂通过被人们人格化就形成了神的雏形,既而有了宗教里神的观念。

但是当神这一概念派生出以后,就有了神是否属于自然界的问题,既而又引出了自然界和神之间,何为鸡何为蛋的争论。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者们形成了唯心主义派别,而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归为了唯物主义派别。

在哲学家为之争论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以为己方的成就完全取决于纯粹的思想进步,以纯理论的构想推动这一哲学重大问题的发展,然而事实上推动发展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借此,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方法和内容上来说只是唯心主义的倒置。由此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的他承认了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何止是的大厦基础,但就此而止,对于大厦本身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机械唯物主义应运而生。在篇幅最后恩格斯则为费尔巴哈对于唯物主义的混淆进行了简单的澄清。

三、对费尔巴哈论中的宗教哲学、伦理和唯心史观的批判,说明费尔巴哈哲学错误的根源

基于哲学本身应当融入宗教的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归根到底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 在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他将人类最本源、最纯真的感情强加于宗教,并运用神的万能性将所有上面提及的东西进行熔融,最终变成了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宗教概念。

在哲学和伦理方面,费尔巴哈同黑格尔相比是肤浅的。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是法哲学,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在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但是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也消失了。、 关于道德,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一方面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另一方面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就此看来其道德观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道德在我们今天开来,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的作用对社会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到约束作用。而在其看来道德似乎就是个人在平等权力下,对欲望的矫正。

四、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阐释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不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就是走进了形而上的陷阱。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中,真正地具有划时代意思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在研究前人的成果时,马克思自觉的运用了辩证法,充分吸收各方优点。首先,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强调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并不是独创,而是根据现实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可以自然推出来的。“德国工人约瑟夫·狄慈根不依靠我们,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它”,黑格尔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他的辩证法只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他没有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恩格斯用翔实的资料和严密的逻辑,充分论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并且还提出了一些派生而来的观点。譬如,通过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立得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内因的观点;通过物理学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对细胞和生物进化论的发现,提出了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观点。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辩证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而得出的。毫无疑问,轰轰烈烈的欧洲工人运动终结了的古典哲学,马克思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还工人运动继续实践着,继续散发着璀璨的理性光辉。

归纳总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不断创新的动态体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中,都立足于用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联系来说明世界,正像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哲学从自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旧的历史哲学,攻破了唯心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书目: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七章 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共)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

第七章 列宁的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著作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列宁哲学思想。

1、《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捍卫和发展。 (1)列宁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P245。

A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B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C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

“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个结论是关于认识的唯物主义前提,肯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是对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思想在认识论中的贯彻和发挥;第二个结论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个结论是关于认识的辩证法。这三个重要结论,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2)列宁的物质定义。P249。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定义概括起来有三层意义:

一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定。

二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概括,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是对特定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认识。

三是既概括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概括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物质观上完成了自然和历史的统一,为系统地、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2、《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 (1)唯物辩证法实质。P255~256。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他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的这个认识,实现了关于辩证法的认识由结构到实质的跨越,提升了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的其他范畴的钥匙。

(2)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P256~257。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作了充分阐述。在列宁看来,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的一般概念,是一个过程,一个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过程。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一般、概念以及关于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都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概念一定会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

列宁从概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的角度对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说明,已经涉及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问题与认识论问题的联结,表明作为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又是认识论的,是具有一般世界意义的关于认识的对象与认识的结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P264~265。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阐发和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经济是基础,但决定事物的性质及其表现的还有该事物的政治方面。

三是社会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四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一定对象的认识放到该对象存在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因为客观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历史的现象与结果。

五是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一种客观事实。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实质是阶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根本方面,是阶级社会中一切现象的本质的、内容的方面,因为又是决定的方面。

4、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P272。

列宁认为,领袖、政党、阶级、群众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性、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是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便不配拥有这个称号。

5、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P276。

列宁在揭露和批评了布哈林的观点的折中主义性质后,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这就是:第一,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他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第二,从事物发展、“自己运动”、变化中来考察事物。第三,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第四,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6、《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的“两个联盟”的思想。P28

2、284。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是列宁晚年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是列宁为俄共(布)理论刊物《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第三期撰写的一篇指导性文章。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着重谈了党在哲学战线的工作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强调共产党员要同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和迷信思想作斗争,并在斗争中同非共产党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战斗唯物主义者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

列宁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关于战斗唯物主义的“两个联盟”的思想,特别是“自觉地对待宗教问题,自觉地批判宗教”和从唯物主义出发对黑格尔辩证法作系统研究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

7、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各国革命发展道路特殊性。P286~287。

列宁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各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世界历史发展有其一般规律,各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总的说来是服从这一规律的;另一方面,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具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正是在这种各具特点的各国的具体发展中得到表现。 列宁认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第四篇:《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歼灭性的打击,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一)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后来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她说“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亦即从劳动人民所受的社会压迫,统治阶级从各方面对他们所施与的无情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对于资本的盲目力量完全孤立无援中去寻找这一根源。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的。他用自然界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用实在的现实世界来代替黑格尔的世界理性。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黑格尔的“纯粹的存在”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脱离了个别存在的事物而又成为事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他给思辨哲学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一个颠倒的过程。费而巴哈从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理性神秘论又进一步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也是从理性推论出来的,它既然不具有自然的人性和感性的性质,只能是理性所接受的实体,因此,上帝不是别的东西,只能是理性的本质自身。毫无疑问,神学和思辨哲学都是从感性的物质的事物抽象出来的,只有一 点不同,这就是神学中的抽象对象是从抽象而来的,但它仍然被设想成为一种感性实体,所以仍是一种感性的抽象,至于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精神的思想的抽象。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干脆把它抛弃了。但是宣布这个哲学是错误的,还不等于是制服了这一哲学。像这样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视觉不能靠简单的置之不理的办法就可以派出的。应该从黑格尔哲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用批判的方法消灭它的形式,而救出它所获得的新的内容”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另一个缺点在于,他仅仅局限于说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不懂得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当然,他懂得,在哲学中从古代开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就进行着斗争,但是他不懂得,在哲学的这个斗争后面隐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哲学中派别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结果。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扬弃了黑格尔哲学,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完成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而巴哈认为康德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主张人的知识有一种必然存在的限制。他说:“限制是任意的限制,不是必须存在的界限,而是可以消除的界限” 。他人为人的认识的界限是经常不断扩大着的,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东西,我们的后代一定可以认识;个别的人不知道和不能办的事,人们集合起来就会知道、做到的。由于人可以如实地认识事物,所以先世界的规律与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费尔巴哈批判康德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但是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同一性是同一于认识的主体,即统一于一个实在的人。而认识的过程则只能是通过人的思维反映客观的对象,而且认识中客体并不能一次就完全正确地反映在思维之中,因为思维是普遍的,而客观事物则是个别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费而巴哈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认识从感性直观通过修正错误而达到真理,反对直线的一次完成地认识。但是,他没有看到修正认识中的错误的是实践,而不只是借助于直观。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解决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当然,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还有诸如自然观、人性论等等部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则完成了费尔巴哈未能完成的任务:在恢复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实践观解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社会关系,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成为了一切就哲学的终结者。 添加评论 | 投诉

浴球 | 2010-01-06 11:21:37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著作名。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作者:马克思

(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

===[导读]===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档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为什么实践是其灵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正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着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人名索引===

费尔巴哈,路德维西(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册》1972年版

主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作者: 马克思

资料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写作日期: 184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赏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档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 “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

参考:

1. 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各种新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前进而日益尖锐。在政治方面,贪污腐败可以说是最激烈的矛盾。尽管国家领导人及部分清正廉洁的官员苦心孤诣的为人民谋生存,为社会谋发展,但是贪污之风仍然甚嚣尘上。国家政策难以得到实施,人民的各种利益得不到保障,“民生”等问题成了空口白谈。在经济方面,年年增长的GDP让人满心欢喜,可我们付出的代价有多少呢?我们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如何呢?那些输入输出的产品利润又流向了何方呢?据调查显示,中国位居世界技术产品生产量榜首,而低技术产品占主要份额。我们做到了量的压倒性优势,却忽略了质的毁灭性弊端!我们积极盖楼卖楼,干的热火朝天,可那些“豆腐渣”工程却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社会中下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却在为那些危楼没日没夜地工作!在教育方面,“科教兴国”是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却偏偏教育是最让人忧心的。现今社会主张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主导着整个教育领域,一批批学子明知学非所用,却仍前赴后继地奔向考场,为了那张录取通知书,为了那张证明。学校一直都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可总是忽视教育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会有“我爸是李刚”的事情发生。同时学校给学生的保障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最近发生的接连不断的校车事故,过百学生食堂就餐中毒事件等等都触目惊心,不知道那些一心求金的校领导对这些事情持何种态度。在医疗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知道被重视了多少次,可事实却是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医药界的部分人缺乏医德,收红包请吃喝满面春风,没钱没礼一脸冷漠,有些人甚至完全背离了医德,治病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坑害生命,“佛山弃婴”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有的人投机倒把,贩卖假药,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总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各种矛盾十分突出,社会无论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人文角度,都呈现出一种病态,这种病态源于各种制度还未完善,存在很多漏洞,相关人员执法不严,得过且过,普通公民思想素质不高等等很多方面。但是随着相关政策和计划的实施以及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会逐渐显示出它的生机来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今年在北京提出了一个计划,就是在2020年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目前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缺少社会保障的国家,但是到了2020年左右我们会建成全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这中间仅仅有十几年的发展阶段。同时,很多旧的矛盾也将逐渐淡化,最终被解决,新的问题会出现,但是至少是在社会趋于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国家能更好的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尽管当今社会诸多方面都让人忧心忡忡,但是,待社会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固的水平的时候,矛盾的火焰会被浇灭很多。

2. 书名、作者、观点。

书名:献给非哲学家的小哲学

作者:阿尔贝·雅卡尔于盖特·普拉内斯

观点:测量一个整体,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的。

思考:我们测量的只是一些单位已经确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使我们能将各种各样的事物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因为测量的目的都是为了回答“到底哪一个胜过哪一个”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只有针对某一特定的特征才有意义。一块石头不会胜过另外一块石头,它可以更重更大更硬,但它整体上不会更胜一筹,我们固然可以将各种结果分别乘以权数,取他们的平均值来确定一个总体特征,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任意的,我们测量的东西只是一元的。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