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通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通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第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一、 考试的总体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考试的学科范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第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

一、 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考试的学科范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 考试的内容

1.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物质、意识、实践、矛盾、规律、真理、价值、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商品、所有制、剩余价值、经济全球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创新型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等。

3.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重大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理解意识的能动性以及在实践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等方面谈一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理解为什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解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指导地位等。

三、 考试的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二篇:思想政治建设与理论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199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日前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的这一政治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二部分: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首先是六条基本经验:

2.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同推进党政领导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是领导核心;

3.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弄清“思想”、“政治”、“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在哲学中,思想又称观念,是指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东)

一般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产生于经济基础,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的含义,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政治立场以及人们在言论和行动中所坚持的政治方向。

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一致的。

政治工作是党为贯彻执行自己的政治路线,完成一定的政治任务,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所进行的动员群众和组织的群众的工作。

思想工作是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思想教育工作。

V“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表示和侧重点有点不一样。V例如,毛泽东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中使用“政治思想工作”这个概念,同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

VV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宣传等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它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并融为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和任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使人健康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通过了解人们的思想,有的放矢地去做工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思想中,又特别侧重于人们的政治思想,目的是通过转变人们的政治思想而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

V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组织,用马克思主义去教育人、改造人,使人们在正确的思想支配下,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

V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等组成的理论体系。

V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V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应用学科。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V政治性 思想性 实践性 综合性

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或某个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

VV思想政治教育公开申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当前,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从根本上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

思想性:研究人民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它坚持按照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去办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采取说服教育和自我批评的民主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此解决人民群众中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和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同时受到实践的检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综合性: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是一个处于运动变化状态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和多种运动形式的综合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综合的。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而建立起来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原则和规律的研究

理论依据是建立学科和发展学科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科学中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对于指导教育主体遵循教育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有重要作用。掌握规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少走弯路,用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地位、作用和职能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起到启蒙思想、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它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全体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党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奋斗。

三、……实施过程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等问题。

四、……组织结构和系统管理的研究

系统组织结构的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第三,研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章制度。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界定

政治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 社会学、心理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对象的不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学说、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研究人们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联系:政治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高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以政治学作为知识来源,从中吸取政治理论知识营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区别:社会学主要以社会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两种研究的范围不同。联系:吸收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社会学研究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的社会化己任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V 伦理学是专门研究道德的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综合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的科学。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在一般意义上讲,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规律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人格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特殊地研究人的政治思想等问题。

解决思想问题必须依靠心理咨询和治疗。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有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一般的学校教育。但是,两者在教育和培养人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发展( 中外皆有)

萌芽阶段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思想政治教育古已有之。一般来讲,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在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朝就有了萌芽。

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就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

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古代希腊政治思想教育随城邦制度的产生而开始形成萌芽,思想政治教育从神学的范围中解脱出来。

形成和发展: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标志的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科学的概念,而且规定了共产党人从事宣传工作的任务、内容、形式和组织保证。他们认为,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就是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又称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又一个重要文献,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体系的基本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思想路线得到拨乱反正,重申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论断。

1982年11月,“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工作,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 ”。历史告诫人们:什么时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中国的经济建设就发展顺利;什么时候我们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遇到重重阻力。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职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意识提高、政治体系完善、政治行为进步、政治发展先进的阶段和状态。 主要包括: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 第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启蒙思想、提高觉悟、理论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质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并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

精神文明是人们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成果,是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的政治方向保证 :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它包括宏观的社会职能和微观的基本职能

宏观性的社会职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实践服务。它的对象是整个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社会运动及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基本职能是在微观的角度来考察,其对象是个人或社会群体,主要通过个人的人格塑造和群体的塑造来实现,为宏观性的社会职能服务。

注:我们以基本职能为讨论对象

一、教育引导职能

教育决不等于灌输,绝不能用灌输来代替教育,灌输只能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形式。

1. 正面教育 2. 反面教育 3. 暗示教育

引导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指引、带领教育对象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育与引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互补的。

只有教育,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使教育显得乏力;只有引导,没有教育,引导就没有基础,人们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育是向教育对象传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过程,引导是在教育者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二、疏导转化职能

疏导分析问题的各种成因,帮助其排除障碍,克服阻力,顺利地发展。

转化促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或行动上按照教育者的意图发生变化。

三、调节激励职能

调节包括三个部分:调节环境气氛,为人们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理想环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平等、融洽;调节人们自身的心理状态。

激励激励力量的大小:激励=期望值*效价

假如一个人把目标实现的价值看得越大,期望值越高,则激发的动机越强烈。

四、培养塑造职能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职能,它的完成需要灵活运用各项职能。

培养使一个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的综合过程。

塑造两种含义:一是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完成人格定型的过程;二是指对团体进行群体形象的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项职能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整体的。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依据

内容依据主要有三种:教育目标、培养规格、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教育目标的要求

只有在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才能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过程的实施来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明确的目的性、结构的整体性、系统的开放性、层次的连续性、相对的稳定性

二、培养规格的要求

通过培养规格的制定,将教育总目标具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依据更为具体、详细和直观。

培养规格:根据教育客体的实际思想水平,结合客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依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期望的思想层次、道德水平、行为和心理素质的规定性,客观、科学地制定培养规格。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培养规格的划分主要从思想和道德品质上进行,可基本分为低、中、高三种。

1. 规格的划分以及各种规格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将逐步发生变化。

2. 确定某种规格的同时,应放眼于更高层次的规格要求,既要保证教育对象能符合所期望的规格要求,又为教育对象向更高的层次规格过渡架起桥梁

3. 规格的划分还应考虑其它学科的要求及其统一性。

三、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构筑、维护思想的上层建筑的主要手段。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当代中国的社会造就反映时代特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阶级观 政治观 人权观国家观民族观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对比教育

第三节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纪观教育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做人标准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理想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人的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生观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它还要包括幸福观、荣辱观、生死观、苦乐观等方面。因此,人生观的教育就要切实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二、道德观、法纪观的教育

1.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2. 道德观教育道德观是人们对待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根本看法。

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法纪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就是进行遵守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和制度的教育。

第四节 健康心理和理想人格的教育

一、健康心理教育

二、理想人格的教育

人格就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格结构和特征是从外部看不到的,必须通过输入和输出信息来分析和判断。---“黑箱”理论

理想人格:以“四有”为特征,协调性、进取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具有若干优秀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格模式。

第三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我校对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并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试行)》,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自查,将自查过程作为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明确建设思路的过程,通过自查,寻找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原因,认真进行整改。目前已完成自查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自查情况

我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发布实施后,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

(一)组织领导

1.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到校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中,校党政联席会和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会定期召开,研究部署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够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2.2006年底,学校成立了‚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和‚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小组‛。为进一步落实2011年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和文件苏教办社政[2011]1号精神,学校党委于2011年4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共任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管宣传工作的纪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教务、宣传、科研、人事、财务与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领导上的保证。

3.中央教育部‚05方案‛颁布后,我校于2006年5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实施意见》强调要抓好课程建设,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创新教育方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

4.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推门听课(含公开课)每学期人均5次以上,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开展调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有关课程建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5.2011年4月,在人文科学系法学思政教研室和财经系法政教研室的基础上,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为二级教学科研管理单位,与系部行政同级,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与法律‛和‚形势与政策‛三个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研与科研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及业务培训工作、形势政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工作。 我校思政部负责人崔昌玺同志,中共党员,副教授,具有法学硕士学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27年,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成立以前,人文科学系法学思政教研室和财经系法政教研室,每学期都有完整的工作计划、实施报告和工作总结。由于制度健全,过程管理规范,在多次的学校教学检查中,思政课教师的好评率较高,未发生重大教学事故。思政部成立后,根据学校规定,并结合实际,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竞赛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考勤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开始认真执行,有效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7. 2006年起,思政部负责人崔昌玺被学校聘请为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成员,系学校中、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和专家组(文科)成员。

(二)教学工作

8.我校从2006级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切实加强了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时开课和开足课时,确保落实‚05方案‛。具体课时设置如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4学时,在第二学期开设。

9.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所有课程均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并为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一套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10.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按平均每学期16 周,每周1 学时计算,以1 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突出‚校内外结合、专兼任结合、课堂与会堂结合‛,每年从外聘的教授中精选师资任课。如:‚全国道德模范‛张云泉、‚全国人大代表‛蒋建华、娄文英和‚法官妈妈‛陈燕萍等先后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经常来校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我校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学要点并结合重大时事热点进行教学,内容分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并兼顾国内与国际。教学中选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制作的《时事》DVD开展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11.2006年以来,我校实行‚学分制‛,开设了《大学生礼仪规范》、《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大国关系》、《法律影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近10 门公共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修。

12. 学校领导先后组织思政课任课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平时以教研室为单位,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集中学习交流,对教学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探究,着力提高教学效果。

13. 思政部成立后,强化档案建设和规范管理,对原来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业务档案进行整理,完善了思政课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收录了教学计划表、进度表、教师备课笔记、纸质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本学期继续开展‚精彩系列‛的评比活动。

14. 2006年,我校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将《大学生礼仪修养》列为学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15. 长期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老师们每学期都要以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和反馈。思政部成立后,迅速建立了部门网站,专门设置了‚师生园地‛,开设‚在线调查‛的互动窗口,形成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综合渠道。 16. 我校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宣传周、心理健康月、百姓法律大讲堂、阳光社区、大学生自管会等实践平台,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形式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17.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本体,以‚参与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一体四翼‛教学模式。‚一体‛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四翼‛即课外教学:以教师设计论题,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班级活动、团日活动等进行参与性教学,巩固课程内容;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宣传周、阳光社区、大学生自管会等形式进行体验性教学,拓展课程内容;以公共选修课、人文素质报告、专题讲座讨论、影视讲坛等形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实践性教学,应用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师能结合教学,主动深入学生,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有1/3的老师本身就承担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有的还曾担任系部学生科、团总支负责人,其中魏小星老师现任校团委书记。有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和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如崔昌玺老师担任学生社团‚赤子之心‛的指导老师,陈志峰和蔡暄老师担任学生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指导老师等。许多老师经常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组织课外理论学习活动,做到教书育人,多人次荣获省、市、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新成立的学生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挂靠思政部,成为我校学生课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18.根据学校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的统一部署,原有两个相关教研室每学期都于期中和期末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文档、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教学检查。思政部成立以来,进一步突出了我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检查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19.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尝试新的考试方式,各门课程的考试和考核统一试题、统一成绩评定标准,采用闭卷、开卷、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的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使考核考评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发挥考核考评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杠杆作用。

20.我校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每学期以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和‚我最喜爱的思政老师‛评选活动,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学校教学督导室成员深入课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反馈,并结合其他结果评定教师考核的最终成绩。这一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由于我们长期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使得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刑法学》等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思政课教师自编教材《大学生礼仪规范教程》获校2008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高校优秀教材‛、2009校级‚精品教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学校2010教学成果一等奖。《伦理学概论》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2008-2010年,卜慧芬、黄彬、张龙秀等思政课程教师在校青年教师赛课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三)教研与科研工作 21.我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能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需求的素质养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职业‛为内容,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与职业相结合‛为途径,构建了‚一体四翼‛教学模式,瞄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比较完善、富有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效果良好的示范性课程。让学生‚学好几门课,受益一辈子‛。

22.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23.我校教学管理部门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每学年4次以上。并通过举行公开课和听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案例,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畅谈心得体会,逐步统一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内容与体系的理解,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备课和授课质量的提高。思政部成立后,进一步规范了听课评课制度,思政部主任每学期听课10次以上,教师每月听课1次以上,并且都要求有听课评课记录。本学期,思政部已经着手组织‚精彩一课‛、‚精彩课件‛和‚精彩论文‛的系列评比活动。

24.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持完成省以上课题2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8项(3门精品课程、2门精品教材、3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25.我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科学研究。2008年以来,思政课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研究成果(课件遴选二等奖)奖1 项,校级教科研成果奖8项。专兼任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57篇,其中20多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3部。主持校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28 项。在近3年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共有30多人次获奖。

26.2008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的各类科研课题、项目、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达到或超过学校平均水平。

(四)队伍建设

27.学校重视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出台《2009-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障贯彻执行。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灵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置机制,吸引、鼓励校内相关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28.学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二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三是重视师德建设,利用双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时间,以教研室为单位,积极开展形势政策的学习研讨和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举措,保证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29. 学校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或攻读硕士以上学位。并相继出台《关于在职教师报考研究生的规定》、《关于选拔和培养校学术带头人工作的意见》、《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设方案》等配套文件。近年来,我校共安排22名思政课教师参加在职进修或攻读硕士学位。

30.我校定期组织‚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我最喜爱的思政教师‛的评选活动,并将思政课优秀中青年教师列入学校学术骨干培养计划。近年来,思政课教师中有5人被确定为校学术骨干,有3人被学校推荐参加省‚青蓝工程‛申报,有4人成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 31.目前我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任教师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在校全日制专科学生6107人,师生比为1:242,符合教育部关于师生比不低于1:400的要求。

32.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专兼任教师35名中,40周岁以下25人,占教师总数71.43%,40-50周岁8人,占教师总数22.86%,50周岁以上2人,占教师总数5.71%。

33. 教师队伍学位学历结构合理。目前我校思政部专兼任教师35人中,硕士以上学位22人,占总人数62.9%。

34.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兼任教师35名中,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85%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且全部坚持在教学一线,超过学校平均水平。

(五)保障条件

35.学校在日常教学业务费基础上,按全日制在校生生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下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2011年,增加到生均18元,用于课程建设、图书资料、教师社会实践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多的培训进修、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的提升机会。

36.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这样做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动力。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37.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设有文科(含马列主义理论)评议组,同等条件下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所占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级职称教师13人,占专兼任教师总数的

32 %,高于全校所有学科专业专任教师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38.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机构拥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在资料室建设中,每年订阅思政类报刊杂志超过 40种,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保证了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39.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目前,我校思政部有3间办公室、1间会议室、1间资料室,办公用房(不含图书资料室)超人均3平方米,学校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保证一人一台联网的液晶宽屏电脑。

40.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训,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校风和‚笃学善思、创新致用‛的学风。我校党委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提出‚打造‘三高’师资团队,培育‘三有’阳光学子‛的建设思路。从思政课师资培养、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改革到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省高校和谐校园、省文明学校、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我校的思想政治课建设,从‚三贴近‛到‚五结合‛,强化了‚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为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自查结果

(一)取得的成绩

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学与科研工作稳定有序;三是师资队伍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过硬;四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特色突出,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教师的学历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中还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科研方面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相对偏低,科研氛围不够浓郁,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科研的层次不够高、科研成果数量不多。此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整改措施

(一)外引内培,加强师资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师资。学校将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下力气,花代价,以优厚待遇引进高学历教师,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所提升,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做到科教相长。对每位教师对应其职称规定相应的科研任务,并将教师的科研情况与考核、评优评先年终奖励和职称评聘挂钩。通过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争取立项经费,同时,学校将加大对思政类科研课题的扶持力度,从每年的行政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思政课科研活动。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坚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核心,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相关联,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

总之,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校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全体思政课专兼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制度,严格管理,积极探索,不断革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学生的期待尚有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迎检为契机和动力,查漏补缺,整改落实,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二○一一年四月

第四篇: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报告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报告

尊敬的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教社科1号文件及湖南省湘教工委通4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本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和整改工作,根据院党委、院行政和教务处有关领导的指示和本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际情况,基础课部及政治教研组及时组织教师召开相关会议,并认真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特做如下报告。

一、具体落实情况

近年来,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增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1.组织管理 1.1领导体制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近期根据我院人事调整,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柴世钦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卓佰泉任副组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1.2工作机制

1.2.1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有关重大问题纳入到院党委(常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题中,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够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1.2.2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3-5次,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实际,解决实际题,不断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建议和办法并认真督促落实。

1.2.3学院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列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学院重点课程加以建设。

1.2.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院统筹安排,有效协调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以及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研立项、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1.3机构建设

1.3.1我院独立设置直属学院领导的、与其他系部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1.3.2学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配齐了主要负责人。具体教学由基础课部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曾勇屏老师与政治教研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彭辉艳老师负责。

1.3.3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院加大软硬件投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教学设备和基本图书资料、声像资料、教学课件等设备,并为教研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保证了教学及办公需要。

1.4专项经费

学院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都能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所需正常办公经费的同时,能够从教师培经费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考察与学术交流。

2.教学管理 2.1管理制度

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我院相继建立了较为健全完善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和检查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巡视等各种管理制度。

2.2课程设置

2.2.1根据我院实际,2010年5月学院党委召开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的具体工作,重新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对该课课程体系及课程考核进行了调整,严格执行规定的学分和学时。

2.2.2暂无

本院没有本科及研究生点。 2.3教材使用 2.3.1学院所有课程均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

2.3.2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学要点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结合重大时事问题,采取报告、讲座以及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时事报告》和《时事》DVD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2.4课堂教学

2.4.1学院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院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基本控制在60人以内)。

2.4.2学院能够尽量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出发,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2.5实践教学

学院每学期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落实学时与学分,划拨专项经费,组织实践教学,利用参观历史文化圣地、观看影片等第二课堂在大多数学生中开展相关德育实践。

2.6教学方法改革

2.6.1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方法,结合社会热点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推广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2.6.2积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2010年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该考试为考查,通过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听讲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2.7教学成果

我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列入校级教学成果类奖系列评选之中,积极组织推荐校级教学成果奖和“精彩”系列等评选活动。

3.队伍管理 3.1政治方向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3.2教师选配 3.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是专任教师,共计5人;师生比为1:300,符合教育部关于师生比不低于1:400的要求。

3.2.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为专职教师。

3.2.3 2010年以来新任专任教师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上的毕业生,且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3.3 培养培训

3.3.1我院新任教师均参加过省级岗前培训,持证上岗;都参加过教师的省级或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示范培训、课程培训和研修工作。

3.3.2每学期均将四分之一专任教师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纳入教学计划,但限于条件,局部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3.3.3鼓励教师进行进行进修并给予政策倾斜。

3.3.4积极鼓励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 3.4职务评聘

3.4.1学院设置了低职高聘和双师型教师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待遇。

3.4.2学院制定了激励教师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合理的评定依据和标准,将教师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主持的教科研项目、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调研报告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重要依据。

3.5经济待遇

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等纳入学院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其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3.6表彰评优

学院在评选先进、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工作中,都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表彰评优纳入学院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统一进行表彰。

4.学科建设 4.1学科点建设

现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不办本科专业。 4.2科研工作 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教研和科研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

5.特色项目

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院正大力推行“三结合”(教学与学生行为相结合、教学与社团相结合以及教学与形势政策相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努力,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有待加强,除《形势与政策》外在课程教学上还有待与时俱进。

2、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培训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课程资源有待丰富,网络、自编教材等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整改计划

1、继续大力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并积极予以落实。

2、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本课程有关的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活动、学习考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整体实力。

3、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脉搏的变化,继续拓宽课程资源,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广泛利用网络、自编教材优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帮助、最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课程。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阅。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2011年3月17日

第五篇:法院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心得

文化是一个现实社会中谁也不可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看似处于“上层建筑”的高阁而其实近在身边的基础课题。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一种“潜规则”,文化是一种“暗物质”,文化是一种“原动力”。人民法院做为国家机器的重点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文化形态和发展做一些追问和探索,而对法院文化的探索,也可以看作是对法院意识形态和法官职业形象的探索。由于中国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有必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法院文化的发展规律做一些探索。

一、法院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一般指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按现代作家余秋雨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沉淀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也可看作是凝聚了的灵魂。文化确实很难捉摸,文化是无形的,成分是无穷的,但又无处不在。对“文化”下定义很难,因为其内涵太丰富了。我这里只想用中国文化的“透视机”来分析中国法院文化的“性格和脾气”,再根据“性格和脾气”来“对症下药”,促使其健康发展。法院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法官是一个特别的职业,法院文化同样是一个大题目,有必要探索法院“文化界”和“文化人”的规律,再将法院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凝聚成集体的灵魂。

中国的法院文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要了解法院文化,就要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找到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些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搞清一系列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共同的特性?法院文化的弊端和隐患是什么?法院文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等等。

法院对没有打过官司的人来说是神秘的,他们了解法院往往是从了解法院的文化开始。打一个比喻,法院就像一辆维持国家安全的坦克,人们都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也看到了他惊人的力量,却不知道它的结构和特点,更不知它操作者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都好奇,有时还很慌恐,加上中国又有“厌讼”的传统,“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进而对法院、医院避而远之,对法院不一定有正确的感官认识。有人在媒体上、尤其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对法院的评论,他们也就会随声附合,其实他前并不解法院的真实情况,更不了解法院的文化。法院文化有义务、有责任从文化视角来引导法官和民众。发展中国法院文化,法官和工作人员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如果法官对自己文化认识就是错乱的,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对法院文化的阻隔,更不要说置身其外的民众了,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对法院文化的正确见解呢?这也就难怪别人误读了。

法院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惩恶扬善”、“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优良特性都应当有所体现。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是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法院文化移植于国外法院文化,融合于中国文化,除具有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共有的东西外,还应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价值,以充分发挥法院文化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推进工作的作用。法院文化的内容很多,我认为可以把法院文化概括为政治魂、为民情、法律脑、善良心和发展观。政治魂就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为民情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做到以人为本,一心为民;法律脑就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善良心就是要惩恶扬善,提倡法善人和,维护公序良俗,抵制低俗丑恶。发展观就是着眼法院文化的长远发展,积极充实法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法院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法院文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法院文化不可能建设在真空之中,必然要受中国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余秋雨先生将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在社会模式上是“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是“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是“中庸之道”。先说“礼仪之道”的影响。“礼仪”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但法院文化过于注重办案的程序,却很少研究司法礼仪及其效果,更不注重司法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细节,因而限制了法院文化的启蒙和个性表达,更阻碍了对文化内涵的体验和终极思考。再说“君子之道”的影响。古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法官做为坚守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战士,应当做到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绝对不能让公众看成是君子的对立面——小人,但又不能是谦谦君子。法官不但要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一个能人,更要是一个有维护正义力量的人。法院文化就应找到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切合点,把法官的政治之梦、礼仪之梦凝缩成了君子之梦、人格之梦,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最后说“中庸之道”的影响。由于受农耕文化四季轮回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反对极端,过于寻求弹性和宽容。可能是受近年来注重调解的影响,法院的调和色彩不断上升,居中裁判、

强制执行的“阳刚之气”在下降,也难怪别人说法院是“法儿”院(办法的法),审判是“勾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导致在人际关系上的“好人主义”,在做事态度上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意识不强烈。 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法院工作每件事都能碰到文化,审判工作从起点、经过程到终点始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法院的问题看起来是形象和作风问题,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的映射。现在不少人将法院文化建设看作“软任务”,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支重视,必然在实践中产生一些偏差:一是只注意文化建设部门的职能,而不重视法院文化的全员性质。有的法院将文化建设看成政工部门、纪检监察等综合部门的事,与从事审判、执行业务的部门无关,文化舞台总是那几个人,参与面不宽。二是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一说法院文化就说信息宣传工作上了多少稿件,搞了多少文化活动,成立了多少“协会”,搞了多少文化长廊等物化的东西等,而对这些形式掩盖下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研究,这些活动能产生多大效果也很少追问。三是太注意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文化的引导作用。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的行为准则,不是做了多少活动、多少节目、多少文章、获多少奖项能反映效果的,关键是这些积累对法官和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应重点考量。四是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文化的人格构成。有些领导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其政绩的“放大器”,将自己任上的成就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传达给领导、传达给公众,却不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培育

法官的“集体人格”,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和短期效应。或者说是没有将法院文化形式化的东西系统起来,形成推动法院积极文化发展的合力。五是只注意文化的片断享用,而不重视文化的集体沉淀。有的法院文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更形不成系统,只是根据上级法院或地方党委的要求来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只是作为推动阶段工作“配角”,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也缺乏广泛性和深入性,法院文化建设在内部是少数“文化人”的事,从社会上看是法院的“独角戏”。六是法院文化建设呈现被动性,缺乏主动性。许多人认为法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办案,其他都是务虚,忽略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法院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对上级布置的文化活动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搞好文化建设的思维。可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可以说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及时雨”。

三、制约法院文化发展的隐忧

正因为法院文化建设存在诸多机制性的问题,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必然会留下一些隐患,影响法院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现在不少法院都在讲“科技强院”,很少讲“文化兴院”,更没有听说谁会因文化建设搞不好而丢官。法院文化谈的多是政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上存在六根“软肋”:

一是缺乏应有的激励和制约。首先是缺乏培育文化建设人才的机制。就拿写文章来说吧,现在说让一个人去当副院长,没有一个人说干不了的;但要说让他写点东西,就会说这事我干不了。如果这样推导下来,就会得出一个写材料比当副院长更难的荒唐结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文字工作就要看出法院文化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如果反向思维,如果他不会写东西就不让当副院长,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理,至今没有听说哪个法院因为文化建设搞得好而受到综合性奖励的,评奖更多的是看审判业绩等“硬件”,很少考虑文化建设的“软件”,这就难免法院文化建设失落了。

二是缺乏创新精神。这些年国学兴起是好事,但国人自大心理也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对话、交融的可能。但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在于怀古。这些年谈到法院文化建设,形式上还是开会培训、红色旅游、书画展、摄影展、有奖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活动,办事结构也只有读书会、文化协会等“半官方组织”,文化活动仅限于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更让人警惕的是,有些人过多研究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当成“东方智慧”和“制胜良策”,将精力用于法院内部官位与名利的角逐,对法院文化漠不关心,不但阻断了法院文化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还产生了误导作用,恶化了法院文化的生态环境。

三是缺乏向公共空间的辐射。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只限于法院内部,还要将法院文化建设融入全社会的法制建设,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只顾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放眼法院“窗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我们应将法院文化建设放在全国法制建设的大局去审视、去关注,注意对社会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引导,应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搞好法制宣传,让社会了解法院,弥补法制文化的缺漏,用法制的力量重建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

四是缺乏实证意识。中国文化长期陷于“只讲是非、不讲真假”的泥潭,不具备通过实证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法院文化建设同样缺乏实证意识,缺乏对真相的求证,也就会缺乏了科学意识,导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当今社会的“通病”就是造谣、信谣、传谣的多,驳谣、破谣、辟谣少,往往是网上一个恶意炒作,就能引发一场难以控制的人文灾难。这与法院文化缺乏民意沟通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有关,也有缺乏“数字化管理”和求真务实精神惹的祸,有必要在法院文化中倡导创根问底的精神。

五是缺乏法制观念。中国古代的“江湖”总是远离法律,文化观念上多是颂扬侠客好汉,推崇“法外英雄”,或多将希望寄托于清官,习惯靠法律以外的力量解决问题,人治思维远盛于法治思维。中国文化对法律观念的疏淡,使法院文化过多地离开法制程序表演所谓的“亲民”举动,过多地“跟风”宣传亲民的种种形式性东西,很少去探究这样“亲民”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往往是以调解替代审判,以上访代替诉讼,用金钱慰抚非法,结果是非混淆,法律蒙尘,恶者得利,善者受损。更严重的是对活跃在传媒和网络上的“民间法庭”基本束手无策,缺乏应有的应对机制,难以抵制“民间法庭”等消极因素都对法制文化的破坏。 六是缺乏对民意的正确理解。现代社会应该

重视民众的呼声,但这种重视需要通过正确的民主的原则和正当的程序来实现。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相反还会误导民主。法院文化是需要弘扬主旋律的,也是要尊重民意的。假借民意的民粹主义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低层次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法院文化建设固然需要全员的参与,需要集体的愉悦,但也不能做无原则的让步,将人们是否愿意参与、参与后是否愉快做为衡量标准。现在有人一提出文化的主旋律就反感,喜欢用一些低层次、无积极意义的活动博取欢心,这是对法院文化误读和欺骗。毕竟法院不是松散的俱乐部。

四、法院文化建设的机制损耗

由于法院文化存在现实的问题和隐患,尽管我们已尽了很大努力,但法院文化建设损耗机制仍然强于其建设机制。反映上现实中,就会发现一些尖锐的问题:法院文化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却为何难以得到法院内部社会上的承认?为什么对法院的官方评价与民间评价相去甚远?这就涉及到法院文化的损耗机制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损耗。传统损耗是一种历史性的观念损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没有法制传统又没有法制文化的社会。清朝末年从外国引进了法院文化,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个“外来物种”要适应中国的发展环境,必然要走“中国化”的道路,逐渐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融合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必要时还要向强大的中国文化群体做出让步,使西方的优秀法院文化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二是“惰性损耗”是一种体制性的心理损耗,懒惰损耗了法院文化的活力,浪费了文化的资源,还会使“恶性损耗”乘虚而入。今天中国文化的“惰性损耗”,主要损耗在官场化、行政化的体制之中,文化建设因此遇了重重障碍、挑战,在挣扎和困惑中艰难生存。法院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本来法院内部对文化建设存在惰性,人们对此关注度很低,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上院文化建设的精英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把大量资源倾注到了审判、执行一线。政策引导失误更加重了文化建设上的惰性,导致法院文化建设的战场上呈现出风沙扑面、障碍重重、缺少支援的尴尬局面。

三是恶性损耗。“恶性损耗”是一种政策性的人力损耗。中国文化界存在文人相轻、文人投机、文人倾轧的传统,文化发展环境不太安全,文化建设也不受重视,文化只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些损耗危及了中国文化的命脉。这些消极影响到到法院内部,文化建设部门远不如业务部门受重视,文化建设成就远比审判成就看得轻,最多是给个荣誉、发个奖金而已,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很少考虑文化建设方面的才干。根据利益取向原则,人们的精力会更多地向利益丰厚的领域倾斜,加上写东西出了问题还要文责自负,组织活动出了问题还要问责,使文化建设者天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让更让人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导致人力的资源的恶性损耗。就也是当前法院文化成果寥落的原因之一。

四是环境损耗。“恶性损耗”是一种思维性的物质损耗。政治经济学上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在法院审判“大楼”的无形阴暗下,法院文化处于“附庸”地位,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发育环境先天不佳。法院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明显不足,在物质资源分配上肯定先是向审判、执行一线倾斜,再就是向看得到的硬件建设上倾斜,很少考虑文化建设的投入问题。再就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偏差,文化建设首先想到的是搞好宣传工作,中心是为出政绩、树形象,再就是封堵对法院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让我们把法院文化建设当成形象工程,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削弱了在文化建设上物质投入的积极性。

因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效不能“立竿见影”,因而也就缺少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氛围。很少有人为法院缺少文化人才而着急,更没有人准备放宽政策,以重奖重赏来多方引进人才。很少有人关心法院的文化建设,只是消极地被动参与,更谈不上积极性。很少有人关心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文化建设得到的必然是“残羹冷炙”。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胆阻断一切不当损耗,解决法院文化建设的人才和物质的投入问题,法院的“文化人”才能成批地站起来,才会有人带头守护、开拓法院文化建设的阵地。

五、做法院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通过以上透视,不难发展法院文化建设存在太多的问题、损耗和隐患,这也为法院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该是为法院文化建设争取“身份”和尊严的时候了,因为文化建设一点儿也不比审判、执行简单。法院文化建设博大精深,即使终身耕耘不辍,能做好的事情也不会太多。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发展文化需要长远的眼光,法院文化建设就要为培育法官的健康人格服务,当代法官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等人格因素,就代表了中国法院建设文化的未来,也左右着法院的未来。严峻的形势也必然对当代法院文化建设者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一是要做诚实的创业者。法院文化工作者必须是诚恳的、无私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任何时候也不能找理由掩饰自己能力的欠缺,也不能借口体制或假借“民意”来遮盖自己主动性上的乏力。法院文化建设者应是胆于担当的勇士,既不能屈服职称压力、舆论压力、官位压力,也不能屈服于辛苦、寂寞、误解、嫉妒和围攻;既要要有化解冷落、弊病、隐忧的勇气,还要有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的能力。

二是要宽广的胸怀。法院文化的建设者,既要有“咬定”主旋律不放松,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敢于大胆弘扬正气,勇于向世俗、低俗和歪理邪说挑战。任何时候都要昂扬向上,决不能做挫伤法官队伍士气的事情,还要努力将法院文化建设的视野拓展到法院以外的全社会,担负起为建设法治社会摇旗呐喊的重任。

三是搞好法院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法院领导都应当重新审视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法院文化建设的辉煌不要企望在最后一道工序来“总成”,要依靠平时一道道工序的优秀创意和严格管理来积累。要大胆培养和引进法院文化建设的人才,健全法院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做到“求精,不唯大;求优,不唯全;求新,不唯新”,让法院文化建设成为全员踊跃参与并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四是唤起全员参与意识。每名法官和工作人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都不能袖手旁观,应争做“意见领袖”,而不做看客;做“喇叭”,而不做哑巴;做正规军,而不做“水军”;做“选手”,而不做推手;做战斗的“潜水艇”,而不做旁观的“潜水”客。对于法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不清洁“空气”,不但要做到“低碳环保”,还要“碳汇”降碳,共同维护法院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总之,法院文化生存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通过必要的透视“体检”,及时发现“病灶”并加以医治,这更有利于法院文化的长远发展,这要比“恶补式”的歌功颂德更有用。毕竟法院文化早已渗透在每个法院人的心中,每个法官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还应是法院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投入文化就是投入进步,让我们主动投入法院文化的怀抱吧,共同迎来法院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春天吧!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