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防护指导原则
第一篇:医院感染防护指导原则
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医院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工作经验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基本要求
1、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各种传染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要学习、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
2、医院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室内与室外自然风通风对流,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如排气扇),禁用中央空调。使用单机空调的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3、坚持首诊负责制。传染性强的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转到指定医院进行治疗。
4、医院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设施落实到位。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5、医院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力量,增强医务人员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6、医院普通诊室和其它病区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二、隔离工作原则
(一)发热门(急)诊
1、独立设区,与其它门诊、急诊相隔离,有明显标识。诊室消毒期间,应当有备用诊室。
2、近距离内有隔离卫生间。
3、有条件的,可以指定专门的检验室和放射检查室。
(二)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2、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无交叉。
3、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留观室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
4、留观病人一人一室,病人戴口罩,不得离开留观室,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
5、积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等。对暂时诊断不明,不能排除传染性疾病时,均需隔离留观。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病区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它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无交叉。
3、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
4、疑似病人一人一室,戴口罩,不得离开病房,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室内应当具备洗漱、排泄条件。
5、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有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本指导原则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6、病区出入口应当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本指导原则要求。
(四)传染性疾病病人病区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它病区(包括疑似病人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无交叉。
3、病人戴口罩,不得离开病区。
4、重症病人应当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收治传染性疾病病人的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不得收治其他常规病人。
5、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有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本指导原则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7、病区出入口应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本指导原则要求。
三、消毒工作原则
消毒范围:发热门(急)诊(包括指定的专门检验室和放射检查室)、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未指定专门的检验室和放射检查室的,应当加强对检验室和放射检查室的消毒。
(一)空气消毒
1、有人情况下:做好人员防护。3%过氧化氢喷雾20~40ml/m3,作用6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消毒1次。
2、无人情况下:①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②0.5%过氧乙酸喷雾,20~30ml/m3,作用30分钟;③3%过氧化氢喷雾,20~40ml/m3,作用60分钟;④活化后的二氧化氯,浓度为0.05%喷雾,20ml/m3,作用30分钟;⑤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20~30ml/m3,作用30分钟;⑥强氧化高电位酸化水原液喷雾, 20~30ml/m3,作用30分钟。
以上化学消毒剂用作空气消毒均需在无人且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消毒时关闭门窗),严
2 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使用量及消毒作用时间操作,每天消毒2次。消毒完毕后方可打开门窗通风。
(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1、地面要湿式拖扫,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1000 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拖地)。
2、房间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喷洒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桌、椅、柜、门(门把手)、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物体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其它物品消毒及处理
1、病人排泄物、分泌物
(1)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时消毒处理。
(2)每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用作排泄物、分泌物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消毒后的排泄物、分泌物可倒入病房卫生间。每天消毒痰具1次。
2、病人使用物品消毒
(1)病人使用的被褥、衣服、口罩等要定时消毒,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便器、浴盆用1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2)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当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当在使用后立即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然后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3)每个诊室、病房备单独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即消毒,体温计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2‰过氧乙酸擦拭。
(4)病人离开救护车后,应当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3、污水污物处理
(1)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消毒处理,避免污染。
(2)使用后的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弃物及时分类、消毒、处理,存放容器必须加盖,避免污染。
3 (3)现阶段污水处理可以适当增加药物投放量,使总余氯量≥6.5mg/L。
(四)尸体处理
死亡病人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棉球或纱布堵塞人体孔道后,再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五)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房间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四、医务人员防护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第二篇: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指导原则
一、防护用品的标准及使用
在SARS病区工作或进入SARS病区的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医用级的标准。
1.防护服 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由帽子、上衣、裤子组成,可为连体式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和腰部可采用弹性收口或拉绳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2.防护口罩 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密合型,应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
3.护目镜或面罩 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4.手套 为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5.鞋套 为防水、防污染鞋套。
二、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1)戴口罩 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
(2)戴帽子 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3)穿防护服
(4)戴上防护眼睛,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5)套上鞋套
(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1)摘下防护镜
(2)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3)摘掉手套,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5)脱下鞋套,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6)摘掉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三、分级防护方法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按常规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外,在SARS流行期间、流行地区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医院或其它现场进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工作时尚应遵循以下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原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时的工作人员;对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其它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的工作人员。
(2)防护要求
①穿普通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流调人员可不穿),戴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口罩。
②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离开病区时,脱防护服前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一次,脱防护服后再次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2.二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进入隔离留观室或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②在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污染区或其它发病地点,对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③在疫点或疫区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
(2)防护要求
①防护要求为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帽和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离开污染区后更换),以及戴乳胶手套和鞋套,近距离接触病人时戴防护眼镜。
②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见图)和消毒。同前。
③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3.三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对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护人员。
②适用于采集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的工作人员。
(2)防护要求
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将口罩、防护眼镜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标准的滤料)。
四、对手的清洗消毒的要求
1.对洗手的要求
(1)接触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物品前;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5)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6)在同一病人身上,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
(7)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2.对手消毒的要求
(1)接触每例确诊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之后;
(2)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
(3)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等部门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4)检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
(5)接触SARS病毒污染的物品之后;
(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五、其他要求
1.工作场所要注意通风。
2.医务人员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的卫生和保护。
3.离开污染区到半污染区时将全套防护设备交医院灭菌和消毒处理。疾控机构人员离开疫点、疫区时将全套防护设备放入密闭污物袋封闭后带回疾控机构灭菌和消毒处理。
第三篇: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一、 严格功能区域划分
急诊科房屋设施建设应科学合理,包括通风、人流通道等都要规范,并贴上明显标识牌,增添必要的消毒措施;清洁区应禁止病员及家属进入;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应相对分离。
二、 健全科室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树立职业安全理念,注重标准预防。科室领导应坚持每月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相关规章和最新进展。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健全科内的各种预防医源性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制度,熟练掌握和执行安全操作标准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规范,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三、 改善工作条件
医院管理者提倡人性化关怀,关心体贴急诊科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内外环境,创建一个井然有序、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和谐的工作气氛、要求人员配置充足,工作流程合理,做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保证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保障医疗用品、抢救药品的配备充足,抢救用的医疗仪器功能完好,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心理紧张状态。
四、 预防职业暴露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注意以防为主的理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在各种操作过程中,严重遵守操作规范,认真执行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操作前后重视洗手环节,强调洗手的重要性。预防锐器伤,建立锐器伤害报告制度,伤后要规范处理,及时报告院感科,进行评估、建档立案及医学随访。对被HB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针刺伤后应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对被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物损伤者应在24h内采取预防性用药,即使超过24h也要实施预防性用药,并定期追踪随访。
五、 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对日常环境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行常规化制度化管理,做好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坚持对治疗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或三氧机消毒2次/天、2h/次,每月一次细菌监测,并做好登记;室内门把手、操作台面、床旁椅、桌、转运车、医疗器械用200~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1次/天,救护车、病室地面按规范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及时彻底清除地面、墙壁、床单元诊疗用品及其物体表面的血渍、分泌物等的污染;且对特殊感染的物品做特殊的消毒处理;并做好登记,院感科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科室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分类、固定存放,用后及时毁形、分类收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感染性废物用符号要求的、有警告标示的黄色塑料袋收集,放入标识清楚防渗漏的临时有效容器内,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医疗废物在丢弃时发生分类错误的,切忌从新分类,更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如感染性废物误丢入生活垃圾桶内,只能按感染想废物处理。所有医疗废物都有专职人员用密闭运输车统一收集、运输、储存、处置;严禁医疗废物流失、泄露和扩散。加强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院感科协同科内感染管理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培训,反复宣传医疗废物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对违反规定的按制度进行处罚。
第四篇: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的实施细则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医院实际,制订以下实施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一)成立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防护专业组
为全面贯彻执行《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切实加强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领导,成立院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专业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机构职责
领导小组:在上级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布署、协调指挥全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做好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工作;协调物资、药品准备(防护物品、消毒液和抗艾滋病药品);督促检查科室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防护小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
1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科室分析发生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向上级部门及时报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拟定相关资料;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医务、护理、院感、防保及各相关科室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指导原则》及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术水平。
三、制订职业暴露防护相关规定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以及《XX医院择期手术、待产病人术前、产前传染病筛查制度》,要求各科室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严格遵照执行,严禁违规操作。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同时重视血源性疾病的术(产)前筛查。
四、做好防护物品及药品准备
院感科按照相关规定拟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物品、药品购置计划以及设立职业暴露应急药箱。物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和护理部审核并由院领导批准后,交后勤部门购买并在相关高危科
2 室定点存放并专人管理;药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审核及院领导批准后,由药剂科购进,定点放置于本院急诊科及院感科的职业暴露应急药箱内。
五、做好职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标准认定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中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科室主任,科主任报告院感科,再由专业组负责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指导临床科室对可能或已被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及处置。
六、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用药方案》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服用预防药。其中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逆转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专业组人员应当按照《XX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时间表》规定的时间给予随访和咨询。
七、登记、报告
3 院感科要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相关病毒携带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并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篇: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分级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面罩、护目镜及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等污染时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
6.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三、三级防护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 、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 、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 分泌物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 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3.03.01修订 2013.03.03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