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磨课
第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磨课
我的磨课历程
教师的成长,跟一节节的公开课是分不开的。从毕业至今已有三年了,我上了好几次的公开课。《小蝌蚪找妈妈》《花钟》《妈妈的账单》《女娲补天》《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次次的公开课,让我从一个英语教师慢慢地蜕变成语文老师。这一次次的磨课经历让我渐渐懂得了语文,也让我明白:磨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
在接到通知说要我下周进行校公开课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恐惧又袭来。这是一种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我害怕面对自己的失败。可是,这些安排不会因为我的胆怯而取消。我只能按照安排而完成任务。我抱着认命的态度,提醒自己要努力,努力做到不至于太难看的地步。抱着这种退缩的心态而奋力向前。我开始寻找途径,一种可以让自己可以少走歪路的途径。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磨课经历。
我提前一周备好了课,请金老师等人帮我看了教案,然后在第二周进行试教。如同预料之中的糟糕,我紧张,忘记了教案,我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教学步骤,没有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完成,也并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多问题都由老师自己帮学生解答了,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变成了教师是整堂课的主体。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糟糕的第一次“磨课”。
下课后,我请之前帮我一起听课的老师给我提了意见。天哪,好多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没有备好课。备课,不只只是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而且要备学生的回答与表现。得到了提示之后,我大量地阅读别人的教案,借鉴他们的教学设计,解读教学参考,修改教案,预设学生的回答,还自己对着镜子进行了试讲。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换了个班级进行第二次试教。这一次试教以我自己的话来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进步”!看到自己的进步,我稍许有点激动。但是,整堂课下来,我将本是略读的课文教成了精读的课文。这又让我再一次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这一次,我请教了刚参加略读课文培训的老师。弄清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之后,我再将尤其会容易出现问题的品读感悟部分再深深的研究了一番。这时候,我将一些细节也备进去了。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过渡。还将教师品读的引导词也备进去了。
终于,要公开课了。紧张啊!经验尚浅,依旧有很多的不足。在引导学生感悟的时候,我没有深究下去,这样导致蜻蜓点水,要学生理解的这种感情没有深深地扎根进去。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复杂了,要简洁明了,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教学讨论的时候,大家给了我很多的建议。
不知在哪里看到那么一句话:语文是什么?也许,她是一种执着,也许,她是一种精神,也许她不仅仅是山顶上的高远,她还是攀登的辛苦和快乐,是沿途并不逊色的风景。我的磨课历程虽让我感觉很辛苦,但却让我懂得了许多。不管未来我还要经历多少次磨课的经历,我都不后悔自己的磨课。耕耘,并收获着;辛苦,并快乐着!
第二篇:研修故事 触动心灵的磨课
触动心灵的磨课
——李凤荣老师初印象
在课的前面加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和历练可见一斑。我也只是有所耳闻,从未见识过。
李凤荣老师,大连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中心主任,评课语言犀利,直冲要害,是一个让人既敬又怕的人。第一次接触,就被她率真的性格镇住了。
时间回溯到四个半月前......
镜头一:西岗区长春路小学五年二班教室
李主任正在听王晓阳老师(也是我的“师傅”)的课《学会看病》,没上几分钟,李主任脸上就显出不悦的神色,进而和宋校长在下面议论起来,而且全然不顾还有不少的听课老师在场,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就提前走出了教室„„
我,愕然„„???!!!环顾我们一起研修的几位老师,也都是怯怯的眼神。
镜头二:校长办公室(评课,我们也列席聆听)
“晓阳,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
七、八遍吧。”
“不读十遍你没资格教。” “这篇课文按行文结构分几部分?”
“两部分。” “哪两部分”
“孩子独自看病前和看病回来后” “按情感变化分几部分?” “„„?!”
“你是抓住那条线来展开教学的?” “结构线。”
“你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吗” “没有。”
“文章思有路,沿路求其真。你把脉络理清了,学生还会一会儿第4段,一会儿第8段地东一头,西一头的吗?” “嗯„(笑而不语)
“你回去把心沉下来,从新备课,好了我再来看。”
凭心而论,这节课王老师已经准备的够充分的啦,用我们的凡目俗耳来看,甚至可用精彩来形容,但却难入真佛的“法眼”。再说,有这么说话不客气的主吗?怎么着也得留点面子嘛。审问似的点评,谁受得了?!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感觉脸上热辣辣的,更何况是当事者。
第二天,与王晓阳老师谈起昨天的事,不料王老师却笑着说:“她就那样,我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习惯了什么?我将信将疑„„该不是自我解嘲吧。
镜头三:长春路小学四年一教室
孙万英老师正在上《搭石》一课。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孙老师指名让学生领读词语,刚读了一个词„„忽然听见李主任一声“不要领读!” 我被惊呆了。 “你让学生领读也是教。”
说完,李主任干脆走到前面客串起授课教师来,她让学生自读,然后同桌互查,汇报都会了没有。有个同学说他的同桌把“脱鞋挽裤”的“挽”读成“换”了 ,于是李主任教学生利用同音字“晚”来记住读音,用字形提手旁来记住字义。
然后告诉孙老师“教不会的,不教会的。”并示意孙老师继续上课„„
前前后后,两周的时间里,王晓阳的课被“磨”了几次,已记不清了,反正是改了上,上了改,并且每次都要面对李主任那张犀利如刀的嘴。孙万英老师可能更“惨”,被“磨”了n+1次。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最后王晓阳和孙万英老师的课在教研会上上得非常精彩,并且赢得了与会教师啧啧称赞。
镜头四:教研会后 校长办公室
我们几个研修老师怀着崇敬而忐忑的心情要求与李主任合影留念。没想到李主任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笑着说:“我成明星了,我有粉丝喽。”“哎,宋校长,借我件外套,给我照漂亮点……”然后和我们照了一张合影影,又分别与我们每位研修老师合了影。全然没有了听评课时的那份令人敬畏的严肃,有的却是犹如兄姊般的随和与平易。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了王晓阳老师的那句“我已经习惯了”含义,这是一种认可,一种尊重,一种高山仰止的叹服;是摒弃了浮华之后的人格的升华。
说实话,这样的经历我是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然而,他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教师要上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顽石通透金属般质地的过程。对磨课中产生的问题穷追不舍,这是一种深度思考,是一种追问,这同时还是一种执著。这个时候磨出来的,就是一种对职业的热爱。
磨了课,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了,俗话说的好:“十年磨一剑”“百炼才能成钢”。只有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折磨和磨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研修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山高水远,几多岁月曾虚度;来日方长 ,应将信念自砥磨。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磨出来的。
为师当如是,李凤荣老师,我永远的老师。
瓦房店市五一小学
王
丹
2012.3.28
第三篇:道德与法治的名言警句
1. “少年梦”托起“中国梦”。
2.中国是我家,梦想在心中。 3. 为着梦想勇敢前进 4. 伟大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人,美妙的梦想给你一个美妙的人生。
5.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励志为美好现实,努力拼搏,开拓美好的未来!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3、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4、请一定要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5、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3、为学莫重于尊师。
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尊师重教,圣人之道。
教书育人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1、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2、亲情,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她都将永久陪同着你。
3、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
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1、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2、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3、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4、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5.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6.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计划
编订教学计划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有关的科学家、教育实际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干部共同研究编订教学计划,将会提高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见课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第十五周: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周:复习
第五篇:初中历史“国培”研课磨课阶段日志
(二)
伦河中学 王晓兰
第三阶段研课磨课结束了,这次的课其实没有做过多的推敲,与以往不同的是我轻装上阵,没有之前那么胆怯了,教态也放松了许多,变成了一节常态课,但还是带着些许紧张,自己提前写好的稿时不时的看一眼,怕冷场。其实人的潜力都是被逼出来的,虽然我不是很优秀但因肩上有任务所以更着急、要求更严一些,更何况这种锻炼的机会很难得,现在的我和第一阶段的我必然有所不同。
王校长指出有些知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再拓展些,比如岳飞及岳家军,而且强调要说明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之后学习的戚继光才是民族英雄;书上有的图一定要让学生看书,不要依赖于网上的图片,而这点我早已习以为常,我必须及时改正。王校长还从一名教师、一名历史教师、历史课、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指导我,真的受益匪浅,如若真的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这也是我应该深思熟虑的细节。邵老师也谈到课上的注意细节,原来这些都在我的教学原则范围之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学半年坚持了半年,在课堂上也流泪过,不知道是我要求太严格还是方法不对,总和预期效果差一些根本没到“一个都不能少”的地步,学生进步了优秀了,自己暗暗自喜可却还是当面批评他们;这学期学生多了,时间少了,渐渐的我发现我变了,看不到有些渴望的小眼神,就算看到了也感觉无能为力了,我像势利眼一样只顾优等生了,想想确实可悲。王校长提到一位语文老师,在别人眼里的差等生竟然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在树林里背古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没进入教师队伍之前听过却没有深思过,如今我应该深思并付诸实践,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培养一些习惯。如果没有这次学习,也许一两年之后我才能微微意识到现在的问题。
总之,感谢在前方引路、路旁指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