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集锦)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集锦)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桐畈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总结

桐畈镇位于赣、浙、闽三省交界,距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城20公里,东连嵩峰,南靠岭底和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西邻沙田,北接泉波,二上线贯穿全境,是广丰东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桐畈镇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根据其区位优势及产业特点予以定位,并逐级推动发展,使之成为区域中心集镇。

按照“一河两岸”的总体布局,对镇区进行总体规划。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布局,拆迁旧房,把老街部分居民移迁到滨河公路周边,改变了“屋多空间少”、“人多街道窄”的现象。另一方面,依托二上线,紧扣交通“大动脉”,以“建好一桥、一路、一校,完善镇区功能,提高城镇品位”为出发点,开辟城建新区,规划新街主干道,引导城镇建设向县城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两年来,桐畈镇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共引进和瞬息万变筹资金1000余万无,投入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大洲大桥,方便2000余名居民的出入通行;新建中学教学楼,实现中学的整体搬迁;兴建桐畈自来水厂,让广大居民用上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筹建停车场和边贸市场,通过“划行归市”,改变人车混杂,交通堵塞现象。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创建文明卫生城镇打好了基础,而且通过“闹市外移”迅速做大了镇区规模。镇区建设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计划到2012年,镇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

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目前桐畈镇镇已完成总体规划,19.44公顷的中心片区控制性规划也于近期通过县政府常务会批准,城镇功能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各种类型用地都进行详细布置,并对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高度等作了相应规定,为今后镇区建设发展提供纲领性依据。

二、坚持项目带动。

根据城镇化建设要求,我镇第十六届人代会明确了近期将实施的项目:抓好镇中心休闲广场亮化、美化;建成一个占地30亩的农贸市场,改变以前以街代市的局面;完成镇区道路框架,其中上二线连接线建成后,大大缩短了周边村庄与集镇通行距离,增强了集镇的辐射功能;抓好自来水厂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

三、积极开展创建整治活动,提升城镇品位。

近期将组建一支以镇区秩序管理、环卫、公共设施维护为一体的常设机构,加大环卫方面资金投入,目前已启动垃圾中转站工程建设,沿街设置垃圾桶,并与县环卫所达成镇区垃圾集中转运的意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村民改变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实行集镇住户清洁卫生“门前三包”制度。积极开展“三非”清理工作,遏制沿街乱搭乱建现象。

四、强化机制、开展督查。

镇区用地必须实行公开招拍挂,所有项目都必须在规划指导下建设,对公共设施管护及街面卫生工作做到由专人负责,镇分管领导将进行定期督查,将考评结果和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挂钩。制定市民公约,对一些蓄意破坏公共设施、乱搭建、乱涂抹街面墙体、乱倒垃圾的住户开展批评教育,必要时进行经济处罚。

第二篇:张健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专题报告及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张健为市委党校学员作专题报告

2010年4日上午,市委书记张健到市委党校,为2010年春季学期处级班、科级班、乡(镇)长班的学员作《城镇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动力》专题报告。张健强调,要规划为先、产业为重,集聚为要、运作为本,努力闯出一条我市城镇化发展新路子。报告会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市委党校校长陈万里主持,市委常委、秘书长饶作勋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龙岩三级城市体系建设。为加深全市各级干部对城镇化的认识,市委书记张健精心准备讲课内容,从城镇化的空间、城镇化的框架和城镇化的路径三个方面,充分论述了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动力。

张健指出,从全国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从龙岩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在龙岩就是加快推进三级城市体系建设。当前,龙岩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加快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交通的改善为加快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些都为龙岩城镇化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城镇化的重要性,让城镇化在推动龙岩转变发展方式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张健指出,龙岩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若干年努力,形成与海西城市群相呼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布局合理、规模协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龙岩城市群框架。方向是:推进中心城市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县域城关向县域城市转变,中心镇向卫星城转变。围绕龙岩城镇化的目标方向,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按照板块式、集约式发展的思路,持续推进商务、物流、人居三大板块的建设;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注重“拓路、活水、显山、连片”,持续打造适宜创业、创新、居住的海西西部中心城市。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域城市,放大山水优势,放大人文历史优势,从一条路、一条街、一个板块、一个社区做起,集聚县域城市功能。要建设众星拱月的卫星城,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一个与中心城市、县域城市相呼应的卫星城市,从3个试点镇、2个实验区、10个中心镇开始,按照城市的理念,按照联动发展要求,做好规划建设,为其他小城镇做示范。

张健强调,加快推进我市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要规划为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有强

烈的规划意识,舍得花钱做规划,全力以赴把城市规划做好;着眼长远做规划,引领中心城市进入一个新时代;凸显特色做规划,发挥好、运用好龙岩神形兼备的优势。要产业为重。继续做大产业,加快发展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做大我市经济总量。推动产业转型,龙岩中心城市要沿着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加快推进物流、商贸、金融板块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催生一批能够产生集聚效应、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的第三产业大项目,以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要集聚为要。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强化板块式、集约式发展城市的意识。中心城市要依托现有条件和城市布局,策划新的板块;县域城市、小城镇要强化板块理念,循序渐进,建设功能板块。城市综合体是城市集聚发展的重要手段,龙岩中心城市要认真谋划,做大块头、做成精品。要运作为本。要更多研究运作程序、运作方式和运作举措,用好用足海西政策、苏区政策和老区政策,确保政策运作有效,机制运作灵活。要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房屋产权置换、农民身份转换、投融资、城市管理等方面,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努力闯出一条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深刻反思传统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0.63,而世界平均值为1.4。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中国是其中之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的滞后,不仅影响了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城乡发展不协调。我们过去走的城镇化道路是农村支援城市的道路,政府不仅将财政收入主要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对农村建设投入较少,而且通过产品价格剪刀差、税收、储蓄等手段,将农村的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这些做法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从而也影响了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有的地方缺乏城市规划,自生自发式地推进城市建设;有的即使有城市规划,但大都比较短视,做得也不详尽,缺乏科学规划;有的即使有科学的城市规划,但在制度上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的干预较大,换一届领导就很可能在实际上换一套规划。

城市建设在不少方面存在误区。有的地方片面地理解和操作城镇化,片面追求所谓的“形象工程”;有的城市在建筑风格等方面过分追求现代化,缺少文化特色;有的城市功能不完善,如在就医、上学、交通、用电用水等方面功能有待加强;有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楼房建设方面缺少长远打算,往往只注重地上建筑,而不注重地下设施,只注重短期成本,而不关注长期成本,结果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反复维修等,反而增加了总成本。

城市管理和经营滞后于实际需要。城市管理不到位表现在交通秩序、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城市经营不到位表现在一些地方把城市经营简单地理解为卖土地,对其他城市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够,各种城市资源的配置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城市空间结构与行政区划不合理。其一,城市之间缺乏群落效应、互补效应和分工效应,各个临近城市在很多方面不是互补而是同构,大都市群的集聚效应还不是特别明显;其二,在行政区划上,在计划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区划关系并没有随着市场体制的演进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既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也使区划经济效应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城市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随着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经济成分与文化的多样化、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对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城市社区却仍然沿用传统政府组织方式,而没有培养社区其他“自组织”机构的成长,因而缺乏“自组织”能力。深刻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不仅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面临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人口制约。可以说,人口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据预测,到2050年,如果要使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70%的水平,需要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个百分点、增加1000万到1200万的城市人口,这是任何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都没有碰到过的难题。资源制约。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类似,我国的城镇化方式也是粗放式的。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意浪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环境制约。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如上所述,传统城镇化建设不仅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面临日益严峻的客观因素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办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的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含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等基本要素,是人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等多因子的复合交融体。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演化过程;不仅仅是建几栋房子、修几条道路、搞点亮化的问题,而是应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新型城镇化应具备以下内涵和特征:一是具有适应性,能够适应人口制约、资源制约和环境制约;二是关系协调,主要表现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城乡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三是结构合理,包括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行政区划等;四是管理组织先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先进、城市管理高效、社区组织有序;五是功能完善,如交通顺畅、居民生活方便、企业生产经营有保障等;六是文化特色突出;七是建筑环保、耐用、节约;八是城市资源经营高效。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其一,追求城镇化工作的专业化,使管理城市工作的干部成为城市工作的内行。其二,通过完善政府服务和法制环境,促进城市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三,学习发达国家管理城市的经验,改革落后的城市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其四,高起点做好、完善或修改城市规划,发挥城市规划的核心导向作用。其五,大力完善城市功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方便市民的生产和生活。其六,努力保留、挖掘和形成城市文化特色,以城市文化特色吸引人才、吸引游人。其七,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城市,推进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使之具有环保、耐用、节约等特点。其八,采用市场手段,经营好城市的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做到高效管理和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其九,建设文明型、学习型城市,大力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性事业。其十,推动行政区划的适度调整,以行政成本和市场为核心推动市、县区划关系的

必要调整,大力发展城市组群,发挥城市之间的互补效应。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政策等,尽量将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延伸。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应有制度保障。要使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措施得到真正的落实,还需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核心是干部任用和晋升的考核制度。过去,一些地方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有关考核指标设计或不科学或过于注重表面现象,使有的人将主要精力放在各种“形象工程”上,而对那些比较重要但又不能一眼看出的方面如城市功能等却关心不够。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改革干部考核制度,用科学的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踏踏实实做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

第三篇: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建设

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建设

摘要:本文结合新疆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对小城镇建设作了阐述。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重心,主要是扩大大中城市的规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资金投入,都是优先满足大中城市发展的需要。这反映我国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自上而下,政府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结构失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明显地抑制了农村的发展,也削弱了大中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与大中城市不同是,小城镇发展的特点是建立在周边农村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周围乡村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城带乡”,当然包括大中城市带动农村,但是更为重要的、更为直接的是县城、中心镇带动农村,只有把我国的城镇化建立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机制,我国的城镇化才有可能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1.1 促进乡镇企业上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客观必然要求

从近几年的农村发展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共生共荣的现象;种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滞后制约农村工业化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深刻启示我们: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可分割的,因而要在农村发展中同时并举,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2 开辟农村城镇化的新路

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从吸纳农村人口成本来看,小城镇明显低于大中城市容纳农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口的成本;同时消费和生活的习惯相同使小城镇比较适合中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1.3 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客观必然要求

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 面。小城镇建设具有综合性的功能,可以有力地促进农村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大量的农民进人小城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不仅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产 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促进农 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离土进镇,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进人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中。

2新疆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发展具有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同时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领域的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疆小城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其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化人口积聚度低,是新疆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13年新疆城镇化率为4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从目前新疆小城镇建设状况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析,各地州(市)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性。数量上,北疆多于南疆、南疆多于东疆,北疆小城镇占总数的60.3%,北疆铁路沿线成为新疆小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水平上,北疆也高于南疆、东疆。

2.2 小城镇建设的质量比较差

新疆多数小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配套服务能力弱。许多小城镇远看像城镇,近看是农村。加之部分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

2.3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新疆小城镇的发展

从总量上看投资有一定的增长,但一些产业的投资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利用外资的情况不容乐观等。根据新疆统计局测算,小城镇每增加1万人,就需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平方公里的城镇面积,并投资2亿元,而新疆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行政事业经费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近2/3,大部分小城镇现有的财力只能维持行政事业费用的正常运转,财政上的拮据和发展滞后的二三产业,难以为农村小城镇后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 这些资金主要由进镇农民自己筹集。目前新疆小城镇没有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没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盘活城镇的土地和其它资源存量,而是“等、靠、要”,资金短缺使小城镇发展非常困难。

2.4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缺乏现代城市化的运作理念

农村小城镇管理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小城镇还依然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住房制度等, 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改变。

3实现新疆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3.1 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城镇化速度

基础设施是城镇发展的瓶颈。新疆各城镇的基础设施虽有一定规模,但还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政府应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公路、电力、通讯、城镇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较发达区域的“硬件”差距,为

二、三 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便吸引投资商在当地创办企业,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3.2依据区域优势, 建设和发展特色小城镇

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应充分开发区域的特色资源, 加强特色产业建设, 以特色产业来支持、推动小城镇发展,走“特色产业小城镇”发展道路。如具有煤、石油等自然资源特色的城镇, 应把工矿业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和建设为工矿主导型小城镇;有历史文明遗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特色的小城镇,应把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农业、畜牧业生产开发为主的小城镇, 应把农副产品的加工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型小城镇;边境口岸及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产业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为边境口岸型和交通枢纽型小城镇;具有显著特色的小城镇,应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依据交通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利、生产、经营、生活有保证的原则, 建设和发展为综合性的一般型小城镇, 避免出现小城镇空白区、避免影响城镇一体化建设。

3.3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

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要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甚至用行政手段人为建成。一要抓紧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则,尤其是县(市)域城镇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二要建立完善的镇域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从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上制定标准,确保规划本身的科学合理性;三要强化经批准规划的法律权威性, 严格规划执法、 依法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3.4要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 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用信贷、税收、用地、服务等政策手段, 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依据当地优势和特色, 发展集贸市场和专业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 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到非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随着农民进镇,将促进交通、文化、体育、餐饮、商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开发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的富裕两个问题, 都与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小城镇建设已成为牵动全局, 而且具有持久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3.5改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现阶段,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镇级政府。允许小城镇政府在机构编制限额内,根据城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强其协调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6重小城镇职能的多样性

注意发展综合型、市场型、交通型、旅游型、生态型等特色明显的小城镇,对特色明显但一时不能进入小城市行列的城镇,在建设上应与中心小城市同等重视。

4结语

新疆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大, 在诸多制约因素中, 城镇化滞后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60年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胡鞍钢.中国:走向2015[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海.新阶段新疆小城镇发展问题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促进“人的城镇化”建设

近十年来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我省城镇化率甚至已经超过了60%,但是我们在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人口的城镇化”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建设速度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城镇化”建设滞后。所谓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历史过程。因此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 “人的城镇化”。如果我们片面注重“物的城镇化”,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为什么没有注重促进“人的城镇化”建设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二是在现行财税制度下,地方“土地财政”扩张动机强烈,而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三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

为了促进“人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首先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人口积聚能力强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我们浙江为例,我们要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促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城市群培育,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努力形成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其次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大城市要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要从实际出发放宽落户条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无论是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决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

最后要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明确城镇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相关公共支出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是我们应看到差距即是潜力。以此我们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都将以比较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为了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们必须将物的城镇化建设转移到“人的城镇化”建设上来,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能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一定能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第五篇: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

【关键词】

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正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

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当前,特别

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小城镇、尤其是资源缺乏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可以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市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

六、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应加快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

【结论】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坚持由点到线到面,一个镇一个镇地整体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包办代替, 不搞盲目攀比。

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

【参考书目】:

[1]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3]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