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生态建设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村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调研报告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1、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2、污水问题:截止到XXXX年底,全市还没有一个乡镇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几乎还是空白(XXXX个行政村仅有XX个试点),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溪流河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3、卫生厕所问题:卫生厕所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化粪池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废水渗排或不能进行合理处置,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4、生活垃圾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处理网络还存在覆盖面、配套设施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问题,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倾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5、工业污染问题:乡镇企业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具体问题,由此滋生了少数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三)乡镇环保队伍亟待组建和完善。随着XX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环保监管和生态建设任务日益加重,而XX市到目前为止仅慈溪市设立了乡镇监察中队,绝大多数县(市)、区还没有成立乡镇环保队伍,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致使很多工作到县级一下就难以推动,生态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同时,在乡镇环保队伍中,无论是专职的或兼职的工作人员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因此,加强乡镇环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环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
(四)乡镇生态建设经费不足。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是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而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与共享性,初期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等特征。近年来,XX市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在绝对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
(五)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乡镇建设前期缺乏规划引导,部分基础设施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如污水管网铺设、绿化带及卫生厕所建设等,此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还旧帐性质,势必影响到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宣传部门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宣传力度,调动居民参与、支持乡镇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问题。此外,宁波市是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在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方面与XX市民存在差异,势必要通过加强宣传,灌输人改变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们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干部教育,提高生态意识。领导干部重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前置条件。要抓好生态建设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干部生态教育和政绩考评结合起来,将如何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专题教育培训内容,并将建设业绩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思想上到位,认识上深刻,决策上有力,行动上迅速,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进乡镇生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建设力度,提升乡镇品位。要严格按照乡镇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改善、品位提升、经济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具体项目建设上体现美观、实用、紧凑,不搞形象工程,建筑要富有特色,注重整体协调,体现文化品位。
(三)组建环保机构,加强素质培训。机构和队伍是管理和建设的主体,没有机构和人员就谈不上管理和建设,要尽快组建和完善乡镇环保管理网络,保障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资金来源,使乡镇环保工作人员能够全心身投入到基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去。针对乡镇环保工作队伍还存在专业素质偏低,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情况,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由各级环保部门举办的环保培训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四)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XXX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五)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第二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 绪论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第一章 绪论
一、调查原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
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第 2 页 共 2 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 绪论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1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由于生态文明理论还处于不断成熟、完善的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关于生态文明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中的“生态文明”是指生态文明中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研究意义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文明体系。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与之相比,生态文明更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人类就不可能有好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环境安全,人类就会陷入生存危机。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农村,大多数的自然资源开发也在农村,因此,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农村的环境质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农村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去污染都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等渠道影响城市居民。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一下3点:
(1)、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物质文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体现的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物质文明的基础首先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村作为全国人民的粮食来源地,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有这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如果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识与理念,自觉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即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政治文明的功能实质就是通过制度的安排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用来维系社会秩序,通过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来保障个人的权益。2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然会对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主和人权等政治文明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想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需要切实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而建设生态文明即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新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12 参见周生贤著:《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求是》,2008年第4期
参见徐震著,《理顺关系定好位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报》,2008年7月。
第3页 共8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中国在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服设污染等严重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86人中,有49人居住地位于城市,37人位于乡村,分别占比56.98%和43.02%。本章主要通过对于问卷回收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一、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需加强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86人中,目前只有11人的家庭使用的都是节能电器,占12.79%,而有4人不使用节能电器,由此可见,节能电器的推广还需加强。在垃圾分类方面,22.09%的人会在丢垃圾是进行垃圾分类,51.16%的人有时候会进行垃圾分类,而有26.74%的人不会进行垃圾分类,说明,人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未完全形成,还没有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随着使用清洁能源的广泛宣传,家庭日常使用能源结构正在逐渐转变。最常用家庭日常使用能源是太阳能和天然气,占到了调查人数的66.28%,使用液化气瓶或煤气的占56.98%,而通过焚烧秸秆来获得能量的占20.93%,其中农村人口占66.67%,是城市人口的两倍。还有2人家庭的日常使用能源是电能。由此可见,新型能源在家庭中的推广率并不高,大部分的家庭还停留在原始的通过焚烧秸秆和使用液化气瓶或煤气来获得能量进行日常生活,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已经接受并使用新型环保能源,而在之中,城市居民所占比例远高于农村居民。
造成以上情况的基本原因是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低。68.6%的居民认为他们了解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且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只有22.09%的居民表示他们对于这些很了解,而剩下的9.3%的居民并不是很了解这些。
二、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1、自然环境污染严重
调查显示,有58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秸秆焚烧、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占调查人数的67.44%。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在全国选取29个大中城市进行了水质检测,其中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宁波、青岛等经济
第4页 共8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发达的大中城市。本次检测水样均取自各城市居民区,为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终端水。经调查发现,29个城市中15个城市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在抽取的89个有效水样中超过八成水样余氯含量不达标,余氯含量低就代表着自来水管里的细菌增长可能性高,一旦突发水污染事件,可能导致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另外,有4个城市水样浊度超标一倍,浊度高,杀菌效果低,也代表着水处理技术不过关。3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污染严重,水质达标率低。
而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也在不断上升。秸秆焚烧导致空气中悬浮物颗粒明显增加,且浓烟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城市乡村的大气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烟雾还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妨碍交通、航空运输和高压输电线、通信线路的运行。近年来,雾霾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秸秆焚烧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连续20年以平均9.9%的速率持续增长,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禽畜粪便以及对于农田的破坏。原因是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率很低,建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很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利用率都很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养殖场周边地区水环境的硝酸盐、氨氮严重超标。
与此同时,乡镇一些小企业工厂的污染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占63.95%。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部分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有毒废水、废气、废渣导致人畜中毒、鱼类死亡或损害农作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有68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占调查人数的79.0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白色污染”严重;二是垃圾数量猛增;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市为了减少成本,往往直接将垃圾运到农村,也不作任何处理,任由垃圾风吹日晒,垃圾产生的污水渗透进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3、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调查显示,有60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占调查人数的69.77%。
化肥、农药过量和使用不当以及化肥、农药本身结构造成的污染,正在成为农业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农业生产环境的退化,农产品品质下降。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受污染的水资源培养出来了受污染的粮食、蔬菜、鱼虾等,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土壤、水的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和鱼虾等水产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村环境未然已经成为农民发生疾病的重要 3 http://)
8、《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
9、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8年。
10、《全国饮用水质抽检报告》,《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1月。
第三篇: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
Jack作品
以赣州宁都县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但这些调研中,普遍视野较局限,同时缺少专业知识来分析情况及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该方向带有学术性的论文发表。本文借助在赣州宁都实践调研获得数据及走访采集资料,从新农村建
设与生态环保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保 和谐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农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正在发展中的农村普遍存在各式生态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畜养殖污染等。这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红色土地”之称。在中国宏观经济大势下,作为承担着推动“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性,通过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的发展战略,足以体现。同时又出于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战略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赣州市宁都县正是在这战略规划下,一方面要招商引资承接邻省广东的产业转移,另一发面又需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曾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宁都,在护住这个荣誉光环的时刻,又需实现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城镇。
可见,调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生态调查中,具有代表性。而正如上面所述,有“红都”之称的宁都县是集合江西省经济建设和环境关系的特点的模式县。
对宁都县的生态调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
我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承担了对我院暑期实践队活动地点——赣州宁都的生态调研任务。2004年7月14日至7月20日,全体成员共19人在院团委书记谭菊华老师的带领下,对宁都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调研,随机走访了对坊乡、刘汉乡、垦田乡、田头乡等地及县城周边地区村庄的农户,完成《农户调查》问卷51份,《村庄调查》问卷3份。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实地考察了部分新农村建设基地,听取了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介绍
和县内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真分析了这些乡镇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大体了解了当地在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
研究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生态环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有所提高,力度有待加强
村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村有做专门的规划,100%的人认为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这说明政府部门已改变以往将农村作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观念,开始为农村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庭饮用水类型”题中,选“自来水”的与选“手压井水”的人数持平,“厕所情况”中选“室外旱厕”的与选“室内水冲”的人数相等,表明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在逐步改善;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78%的人承认参加过有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但有100%的人承认村无专职保洁员,3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环保资金投入(农村调查问卷第17题),41%认为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于当地政府(农村调查问卷第18题),而且在17题中选择“法制法规建设”的只有6%。这些数据表明,当地政府已开始为农村生态环保做工作,但工作层面不够深入。目前,村民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已不仅只在政策宣传、法制法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以实际行动来唱响环保之歌,这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
进来。
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将农民问题提到国家议案层面上,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提高,多数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房。但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3%的人认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生活垃圾,而只有11%的家庭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在“家庭污水来源”一题中,92%的人选择了“生活污水”;同时,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32%者认为空气污染来源于垃圾,35%者认为水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24%者认为噪音污染来源于机动车发出的引擎声(仅次于“没有噪音”一项)。而在谈及环境质量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关系时,31#者认为影响不大。这都反映了农村中因工业较少,所以污染主要来源于村民生活。要恢复农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要坚持不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的立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采取适当措施,以往“托付”给自然的方式已无力解决目前村民生活污染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就发现,不能回收的废弃塑料袋在乡村随处可见。这些废弃物让土壤来腐蚀“消化”的话,要两百年之长!这是人类发展所不能等待的时间。所以,我调研组认为,对于城市居民提倡的环保观念,如今也完全可适用于农村环保宣传——讲明生活污染对土壤、对村民
生活的危害,提倡村民们使用环保生活用具,比如使用可回收的塑料袋、合理处置废气电池等。
三、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制约了环保工作的落实
村庄调查中,对于“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题,所有的被调查村都选择了“农业”和“副业”;农户调查中,69%的人承认家庭收入来源于务农。这表明,大多数村民的生计仍依靠“一亩三分地”。生计的需要,使得大多数村民不关心任何与“农田”无关的事情。甚至在我们走访村中河水浑浊的农户们时,多数人认为村中无污染,这也看出了国家的环保政策至今未落到农民心坎上的原因。假如不能让农民明白生态环保对他们家庭收入的助益作用,环保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暂时上级任务的层面上。只有将环保工作和村民的生计挂上勾,才能使农民们自觉地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构建和谐农村而尽各自
一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兴办的各种企业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来源
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1%的人认为家乡的环境污染对当地工业发展有制约;35%的人认为家乡由于企业的兴建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本题选择率最高项),而这些新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上;在“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的性质属于”题中,选“食品加工企业”、“造纸、制革、印染、电镀企业”的各达5%,“养殖、屠宰企业”达10%,另“冶炼、炼焦、建材企业”也有人选。这相比往年江西省农村污染源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村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生活污染,而如今各种企业污染也出现在调查结果中,说明了由于企业刚起步阶段,注重经济收益,不承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责任,而使乡村污染源逐渐变得复杂化,为日后
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对于以上问题,我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在加强环保法制法规建设的同时,落实职责到部门,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解决目前的农村污染问题。我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号召下,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制法规已建立得相当完善。特别是县环保局便民的举措使各地的问题能及时地上报,并能迅速地做出解决办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及历史观念原因,当地环保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局限于县城境内和周边地区,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多是处在“文件”层面,这使得再好的治理之道也只是村民心中的“美好期待”。目前农村的污染并不严
重,污染源较单一,及时治理的话,容易控制。这也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途。
其次,将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擦边球”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农民心中。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基本上较多关心农业生产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一特征,环保工作人员应采取变通方式,将环保的成效和农民们的收入相结合,可以传授创收科普知识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好环境,不仅利于社会、他人,也利于自己的“小家”。这样能使农民从内部、外部因素影响上
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的环保事情里去。
经过调研组的努力,大家终于对宁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较透彻的分析。调研走
访的这几天,成员们也各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们也很关心村庄环境的变化,但自主意识较弱,期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在与农民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对过去“好山好水”的怀念,一说到村庄旧貌,基本都表达一个意思——虽然地方穷,但是山青水秀的,环境很宜人。可当说到目前的污染状况时,要么归咎于附近的企业,要么就从没想过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还有一种观念——祖辈们都是这样处理废弃物的。所以当他们感觉身边环境真变差了,只是一味希望政府“买单”,可对自身的行为却依然没约束。素不知,即使政府帮忙买单,到最后还得靠村民们自
己维护。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影响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调研中,我们时常碰到老乡不明白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污染”,以至于刚收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基本上交白卷。由此发现,就算我们当地环保工作作做得多么有声势,但村民们不理解,这也是枉然。所以,我调研组认为,乡村环保也要从教育抓
起,从小抓起,这样才能治“本”。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标。根据我调研组考察的几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规划房做的很漂亮,也考虑了地势差异,但环境并非最佳。多数的规划村区都坐落在老村区的村口处,而这些地方以前多为杂草,即使有树也因建房而被锯掉。这使得漂亮的规划房屋暴晒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冬天也可能无物挡风而成为“冰房”。同时,规划房内虽设计完善,但规划房外的排水渠道等都没经过任何处理措施,或直接排入村中唯一河流,或直接排到空地。这将使未来的村庄可
能遗传到发展中城市的“房屋虽美,水质难闻”的特征。
调研后记
本次调研活动得力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明确了调研方向和方法,达到了我大学生想了解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目的,实现了我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调研报告形
成之际,特此感谢!
第四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华秦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汇总
陕西华秦 2018/6/26
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中央政策、生活污染处理方案等
收录文章标题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 两会观察丨携手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3. 全球首份国别美丽生态指数评价结果出炉
4. 重磅!中央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未来农村将发生这10件大事
5.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6. 特色小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盈利模式 7. 案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实例借鉴两则
8. 四部门发文整治垃圾围村:2020年基本遏制垃圾向农村转移 9. “垃圾包围农村” 农村垃圾处理前景广阔 10. 11. 12. 13. 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密集出炉 黑臭水体、劣V类水,是什么水质级别?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运作模式探讨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存在问题、政策支持、技术路线、项目运作问题与模式探讨
第五篇: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调动群众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张xx 机械工程2014硕 2014xxxxxxxx (xxxx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xxxxxx)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的难点,并列举分析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探索的实例,得出建设路线:建设重点在于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意识,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度,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共享。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路线;群众的主动性
一、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在取得物质与与精神的成功时,应遵循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实现人、社会、自然间的持续繁荣、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实现形式,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而农村生态文明是指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村主体生态文明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不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良性循环,以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要将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作为目标,不断深入群众,了解农民真实需求,实现并满足农民真切愿望,使农民生存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积极引导动员组织农民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四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1.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性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格局。而我国是农业大国[2],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所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具体措施,再次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3]。
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急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2.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地方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农业循环生产,尽量地减少对土地、淡水、空气等生态要素的消耗、污染与破坏。但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在无法否认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4]。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生态保护制度落实不力、生态科学知识教育、传播机制失灵、农村环境维权机制乏力。
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实例
根据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用创新机制、统筹城乡、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下面列举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1.湖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省在农村推广沼气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沼气池工程,就是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清洁了家园、田园、水源,从而使农家院落变得整洁,厨房变得洁净、厕所变得卫生,形成了一幅幅“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田园风光。目前,在湖北大别山试验区、武陵山试验区、竹房城镇带、鄂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诸多村庄集中居住点、小城镇居民已实现集中供气。
施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湖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大大小小的湖泊,造就了湖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湖北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万里长江的天然蓄水池,为其安然度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多年以来,人类对湖泊的改造使得长江原本自由摆荡的河道不断“瘦身”;与长江自然相通的湖泊被闸、坝所切断;延续数百年的围湖造田使湖泊不断萎缩,调蓄洪水的能力日益削弱,长期以来的围湖建垸、围湖造田使湖北大量湖泊消失,一颗颗明珠相继消逝,生态环境一步步恶化。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逐渐形成共识,大力推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湖,湿地面积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环境变得更加优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但由于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使得湖北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农村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客观条件落后较为严重制约其发展等[5]。
2.江西省南昌市郊扬子洲镇生态文明建设
扬子洲镇地处赣江中下游、赣江南昌段中心地带, 位于南昌市新老城区之间, 四面皆被赣江环绕, 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 是南昌市名副其实的水上绿洲、生态水乡。数年以来, 扬子洲镇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的亮点之一。如农村
清洁工程由点带面、已在整个乡镇所有村庄全面铺开;农业实现生态转型,以蔬菜种植、花卉培育、渔业养殖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渐成规模,甚至出现垂钓、观光等休闲农业;绿化工作卓有成效,全镇的村庄庭院、道路沟渠、园田厂区、门塘小区等地基本上种植了各种乔木及灌木等, 完成了绿色覆盖[6]。
扬子洲镇在环境维护方面将女性纳入扬子洲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由农村妇女参与农村清洁工程的管理;其次,向广大农村妇女宣传农村清洁工程;最后,由农村妇女主要承担垃圾分类工作。扬子洲用性别策略,极大地发挥了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了人们对“五位一体”建设中的积极性。在当前社会为缓解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实现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与社会、男性与女性的协调发展及和谐共存,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推进性别策略,将社会性别意识融入其中,尤其注重激发女性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让女性从中受益。 3.四川崇州生态文明建设
崇州市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小区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整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开展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农村环境水平。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入手,深化“七乱”治理,消除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盲点死角,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水平;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运、河道清淤、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开展农村散户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严禁秸秆焚烧和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轻不合理施肥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推行畜禽生态养殖、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严格对禁养区内各类畜禽养殖场实行“关、停、迁”。
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大改水、改厕力度,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在全市农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整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开展生态乡镇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通过生态市建设,崇州市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展现出“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新型城乡形态,城镇特色品位更加鲜明。城乡环境质量在“十一五”基础上明显好转,主要河流水质、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等各项环境指标全面达标,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通过了晋升国家级的评审。通过生态市建设,崇州市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路线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其中,农民生态意识教育与培养、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与防污政策等是关键。
1.加强生态科学知识传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环保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农民了解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发展循环农业的经济性,掌握基本的防治和减少面源污染的办法,尽可能地发挥农民的能动性。
2.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法日益走向“石油化”、“工业化”。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石油农业”、“工业化农业”却难以为继、难以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在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能源的消耗,打断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循环,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投入新的物质。然而这些新的物质又难以在自然物质循环的自然时间内被分解、还原,从而形成农业污染源,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就必须改革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建立符合自然物质循环规律的生产方式,在农田、植物、动物之间构建物质循环系统,使人工系统切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要求,保障物质循环的有序、正常进行。其具体组织方式以有机物还田、多元化种植、养殖为核心、以维持农业生产物质循环为目标标。不使用化肥,就地取材,使用有机肥料(如:粪肥、绿肥等)。当前,我们必须汲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有益部分,因地制宜,建构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农业模式,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在我国北方,农业生产可以采取“四位一体”,即沼气池、猪舍、日光温室和蔬菜模式,南方则可以采取“三位一体”,即猪、沼、果模式、“稻鱼、鸭等”模式,西北地区则采取庭院五配套,即庭院、果树、沼气、猪、食用菌或蔬菜模式与集雨及节水农业模式。
3.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的力度
目前要治理污染,就得有资金投入,政府要把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工程来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稳或基本靠自筹的尴尬局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等其他涉农资金,把分散的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
对于污染治理,不能总抱有先破坏后处理的心理,要知道以环境换发展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摆在首位。对化肥、农药在农作物中的使用要出台明确的使用规范及标准,制定最高上限,防止过量使用。积极鼓励有机肥与化肥的综合施用,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鼓励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的研发,同时加强安全管,将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乡镇企业的污染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对其征收排污费,做到谁污染,谁负责。同时对于高能耗、重污染的乡镇企业一律不允许其开工上马。国家在对乡镇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信贷政策上的倾斜优惠政策,对排污不达标企业征收重税等各级。
四、结术语
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当成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当成完成了的自然主义[7]。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建设不仅要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采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政府不断改进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加强防污治污的管理力度。建设过程不能忽略群众的力量,不仅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要极大地提高群众的能动性与参与度,这样才能更有益于生态文明携手创建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陈慧文.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4,(7):11-12. [2] 裴雪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24-25. [3] 李红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党员生活,2014,(2):22-23. [4] 民建中央.创新机制统筹城乡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技产业,2014,(9):14. [5] 刘加吉.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19-234. [6] 李从娜.女性发展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123-126. [7] 刘浚,丁晓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 2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