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呢?
1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在当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普遍存在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扮演“主角”, 或在理论课上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 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 学生依样画葫芦。由于中职学生普遍素质不是很高, 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学生, 学习能力较差, 而且自主学习能力更欠, 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直接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此外, 教学往往只偏重于考试重点教学, 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 这往往让学生陷入了虽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 但学完后还是不会“应用”的尴尬境地。同时, 教师疏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机会, 只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备课草案的内容来讲授知识, 几乎不了解学生实际感兴趣的事情;教学内容常常离学生生活十万八千里, 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沉闷无兴趣、提不起上课的劲头, 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而且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厌学的心理, 形成恶性循环, 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和一些基础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就面临就业, 继续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向社会各岗位输送合格的人才, 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措施
2.1 科学化分析设计课程比例
在计算机教学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要注意教材的选取, 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照本宣科, 应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上课时不仅要给学生加进去最新的相关知识, 还要剔除内容陈旧、实用性差, 重复部分。另外, 对教材上写到的一些基本功能,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们国内中专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都是Windows办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如报表常用软件Excel、文字处理软件Word、Power 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数据库等, 这些软件都需要很强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性, 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的合理搭配。不能光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不能光学不练, 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根本达不到我们的学习目的。另外, 要合理安排上机的时间, 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 要合理分配, 这样才能使效率最大化。要扎实的学习理论课程, 以理论带动实践的学习, 这样才会把课程分配好。
2.2 要合理、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 除了要考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内容, 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结果的大胆预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 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最终结果。例如, 进行Excel数据筛选课程讲授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做个学前测试, 要求学生将成绩表中的各科优秀和较差的名单筛选出来。可能大多数学生会用到以前掌握的Word知识去做, 遵循老的方法和模式, 但是最终结果是要靠人工的方法去鉴别各科成绩, 耗时又耗力, 而通过Excel做, 只需要简单的几步就可以做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科学安排教学设计, 加强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时间里进行灌输,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 学生的感受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被压抑, 而要摆脱这种情况, 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3.1 因材施教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讲课之前, 不仅仅要单纯的备课, 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喜欢的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 因为几乎每个软件都有很多功能和结构各不相同的菜单, 不易记忆, 很容易引起混乱。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软件不同的功能特点编制教案, 在上机操作时按照步骤进行演示, 化繁为简。
2.3.2 理论教学要精讲多练
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入学之前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同时, 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也比较通俗易懂,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法,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上。以Excel的学习为例, 教师在理论课上只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加以讲解, 如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运用等。除了进行理论讲解之外, 在上机课时还要进行详细的演示, 帮助学生学习。而对于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可以留给学生自学, 等以后上机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3.3 引导为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的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我们还要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自学是今天社会的又一种生存方式, 不会自学的人就意味着在未来社会中他将失去生存的权利。大而全的教学内容仅在授课时间很难完成, 教师的作用是点拨要点, 介绍基础知识,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2.3.4 详略恰当, 有的放矢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沿袭以往教学中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的方法, 恐怕很难达到效果。所谓“有的放矢”, 就是先给学生看到学习这门课程后能完成的工作及结果, 而不急于先详细讲解这门课程比较枯燥的概念和基本知识部分。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后, 回过头来再学习前面的基本概念, 这样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举例子和已经做过的实际工作帮助学生理解, 真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增加了学习的效率。比如, 在学习word时, 图文的作用不易理解, 可以留给学生一份图文并茂的文本作业, 包括一些框图、结构图等等,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2.3.5 抓好实验, 学以致用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只靠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学好它, 必须多实践。所以,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习课和上机考试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上课的授课内容, 更要把实习课安排得很精彩。要做到授课内容和实习内容挂钩, 不分离, 每节实习课都要做一些与课上知识相联系的实际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将每节课的新知识充分消化、吸收。
2.3.6 开设综合课程设计
多年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 软、硬件课程界限明确, 各门课程实验也都以软件为主。从近几年对学生调查看出, 学生普遍惧怕硬件, 学生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造成这种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有课程设置的原因, 也因为课程和课程之间、课程和实验之间彼此衔接上存在着的不协调。开设综合课程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建立起各门课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电脑技术日新月异, 计算机应用如此广泛, 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水平,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接受新东西, 才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要。
2.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黑板加实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落后的方式教先进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图文并茂的窗口软件无法形象描述, 繁琐的操作步骤又令学生听而生厌, 众多枯燥的俗语很难讲述清楚,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 可以使用Power Point展示教师的电子讲稿, 也可以通过演示一个具体实例讲授对软件的操作, 还可以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在屏幕上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完成授课内容, 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又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授,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可以增强学习的效果。实现由“理论型”向“技能型”转变, 上机操作是连结“理论型”和“技能型”的纽带, 是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主要形式,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做到以下几点。
2.4.1 改进上机操作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上机操作是连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学生上机操作前的准备步骤一直到上机完成的结束步骤, 都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在每节课结束的前十分钟, 对学生上机操作进行随机抽样, 与学生交流上机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样本及时了解学生的上机情况。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 以便于及时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4.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
计算机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硬件资源的优势, 制作相应的课件,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对抽象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演示和讲解, 简化学生的认识难度, 深化学生认识程度, 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成果。
2.5 建立多样评价方式
采取多样评价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在对学生行为进行相互评价时, 逐步改变以往的仅由教师评价的方式, 而是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自评、互评。以班级logo的设计评价为例, 在作品交流中由同学评价找出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并不给予好坏的定论。有几个同学对logo理解有误, 做出的作品根本就不是logo, 教师要做善意的鼓励。比如有一个学生做的作品是一张很漂亮的海报, 学生在评价时都异口同声:不能做班级标志。该学生难为情的低着头,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这个作品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生议论后得出结论:可以用来做班级文艺汇演的宣传海报。又让学生找这个海报的优点, 在评论结束时该学生已经抬头自信的微笑了。
2.6 及时反思总结
在教学中, 教师在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同时也要允许自己犯错误。错误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直面所犯错误, 并且在纠错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印象,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电脑操作失误或者解题错误大可不必觉得难堪, 应该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偶尔故意犯错让学生查找问题的原因, 在纠正错误时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
总之,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进展离不开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模式, 应建立师生的良性互动, 逐步形成完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 让师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充分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 最终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摘要: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的开设及普及,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有效性教学的讨论变得活跃起来, 基于此, 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 并重点对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饶君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个性化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S2) .
[2] 读者调查表[J].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1 (4) .
[3] 赵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