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全文)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全文)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第一篇: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把礼仪带进校园 把微笑带给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48班的-----。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礼仪带进校。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

第一篇: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

把礼仪带进校园 把微笑带给同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48班的-----。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礼仪带进校园 把微笑带给同学 ”。

我们要尊重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每次上课前相互问候,这是我们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老师对我们的尊重。这简单的问候,会使我们师生间更加亲密,也能让我们师生间更好地配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一声简短的问候,是我们相互之间的尊重,也将我们的礼仪和素养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问候的途径,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微笑,可以是一句朗声的问好,可以是一个善意的目光。问候很简单,就是遇见师长、同伴时说句:“您好!”轻轻的一声问候像春风的抚摸,像冬日的温暖。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微笑很简单,就是眉角下弯,嘴角上翘。当你经常面带微笑,主动问候别人,你收到的问候也会特别多。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也是微笑着对待你的。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丝淡淡的微笑,就是一朵文明礼仪的花朵,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充满爱与温暖,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此,我们倡议: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表现个人优秀文明礼仪;见到校外来宾,主动问好,展示义小学生良好精神风貌,见到长辈亲人,主动问好,彰显中华传统美德。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让问候化为一丝温暖,让我们用问候这把钥匙打开礼仪待人,和谐安邦之门!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共迎文明之花的绽放。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最后愿文明礼貌之风,永驻校园之内!

第二篇:请把“微笑”带进课堂

阳新县富池镇袁广小学

邢小瑛 摘要:微笑,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它体现着人们的友善和真诚,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天天与富有个性的活蹦乱跳的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微笑则显得尤其重要,不仅是对学生,也是对自己。教育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这就是微笑的魅力。

关键词:微笑

课堂

教师

学习

效率

微笑,是一个人愉快时的情感在脸部的自然反应,微笑是一面镜子,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修养;微笑是一种润滑剂,它能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信任感;微笑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促进和改善工作策略和工作作风。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真诚和热情的微笑,往往含有热切的期盼、良好的祝愿、积极的鼓励等多种成分,能解除学生思想精神方面的压力,使学生的心情变得舒畅,有利于接受知识。据专家测定:学生在积极状态下学习的效率,能比在消极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提高30%到45%。教师亲切自然的微笑能够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平易近人,以至于由对你这个人有好感进而喜欢你所讲授的内容,出现“爱屋及乌”的良性循环。这时,学生会感到老师的声音悦耳动听,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接受的迫切心情,以及专心致志的听课状态,为掌握和牢固记忆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很好的运用微笑这一面势语,把微笑带进课堂,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

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微笑,常常使课堂气氛沉闷,或者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严肃得让人望而生畏。

微笑,能放松自己,给自己增添人格魅力;微笑,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是有形的快乐;微笑,能播下友谊的良种,是无声的问候,无意中改善了师生关系。在这里,我高声呼吁:请把“微笑”带进课堂!

一、增进师生友谊,使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是相互矛盾而又互相依存的。教师要想发挥好工作效用,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教师而言,不能只意识到自己是师长、是领导,起着指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更为可贵的互相尊重、互相交流、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和学生接触时,不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要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真挚自然的情感与他们交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的微笑正是这种态度和情感的具体表现,它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一种密切融洽、相得益彰的良好关系。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证实,只要教师对学生有所期望,并且用微笑等形式加以强化定位,那么学生能积极回应教师这种期望。教师适时的微笑能强化师生双方通力合作的融洽之情。真诚的微笑能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从而亲近你尊重你,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会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在习惯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自己放在“尊者”的位置,摆出一幅严肃的面孔,要求学生尊重自己,服从自己,总认为现在的学生不能赏脸,否则,就会给鼻子上脸。所以上课前先要调整表情,一本正经,走进课堂,学生看到这种形象,心里就发怵,正如有的学生在给老师提建议时说:老师,你老是板着个脸,累吗?你想,如果学生才看见你的脸,就已经累啦,还会亲近你、尊重你吗?还会对你所教科目感兴趣吗?学生只会对你近而远之,对你所教科目的兴趣也会因你而减。现在的大部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单调索然无味。他们在校在家,听到的多是训诫,因此渴望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教师用微笑去温暖他们的心。无论教师在课前遇到什么不快,从跨入教室的第一步起就应该完全进入角色——面带微笑。这样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自然。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会很快消除紧张感和疲劳感,学得轻松愉快。

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其核心作用。

一个人有了人格魅力,不需要做什么,他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周围许多人。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要强化和培育自己在人格上的魅力,这样才能把学生们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引导学生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教师的真诚而友善的微笑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增加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印象,显示教师坦荡无私的胸怀和慈爱无比的心灵,使学生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更加敬慕教师、亲近教师。当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有了困难,茫然而不知所措时;当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困难孤单无助、无法应对时;当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失去信心时,教师的一个轻松而坚定的微笑就会使学生领悟到期盼自信成功的暗示,从而排除困难,扫除忧虑,增加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更加敬慕,更加亲近。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用含笑的眼睛注视他,会使他消除紧张心理而变的思维敏锐。当学生因回答不好教师的提问而感到窘迫时,教师微笑点头,示意坐下,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学生回答(当然不全指回答问题)成功,教师点头微笑,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认同和褒奖。无论课上课下,对学生正确的行为,可以作出肯定赞扬的微笑;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可以做出批评的摇头微笑。师生之间发生了纠纷,教师不急躁,不上火,心平气和,笑脸相对,让微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隔膜。如果微笑教学时在能配上礼貌语言和激励性语言,如“请你坐下”、“请你回答”、!“真棒!”、“好样的!”、“真为你高兴!”“大家为他鼓掌!”之类的礼貌语言和激励性语言,学生会如坐春风。

三、微笑与赞赏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有学习的要求,也有追求上进、获得好成绩、好荣誉的需求。而满足这些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微笑这种情感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我国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由此可见,教师的微笑正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既满足了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投入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好。“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老师的微笑,微笑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

记得去年教过一个学生,是老师眼中出了名的捣蛋鬼。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看见他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在这个同学桌上翻一下,在那个同学桌上打一下,惹得同学们怨声载道。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微笑着说:“已经上课了怎么没有人帮老师把课本发下去呢?”只见他马上把课本搬来,挨个的发到同学们的桌上,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表扬。我就顺势说::“你们看,其实,他在我们班是一个很勤快的同学,平时热爱劳动,积极地帮助大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才对。”说到这,同学们自发的鼓起了掌。这时,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从那一次之后,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帮老师把课本发好等着老师来上课。虽然,现在没有再带他的课,但是我发现,这个男孩慢慢的会约束自己了,在班上也获得了很多同学的夸奖。如果没有那一次微笑的表扬,如果那一次我狠狠的批评了他,我想他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希望他以后越来越好,走好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步。微笑:是鼓舞学生的勇气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瞬间拉近师生的距离。固然,板着面孔,整天在学生面前拉长着脸,确能给学生以“严肃”之感,甚至是“威严”,自己仿佛也很有威信,但这会让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形成隔膜。微笑的鼓励比严厉的说教更有效果。

记得班里有一个小男孩,非常聪明,就是胆子很小,每次上课回答问题,站起来时,都非常紧张。虽然问题都能回答出来,但是说话磕磕巴巴的。我就想,这样一个聪明男孩子,如果一直胆子这么小,将会限制他以后的发展。美术课,是一个自由发挥,加强锻炼的很好的平台。自那之后,每次上课我都会有意识的喊他起来回答问题,每当他紧张时,我总是面带微笑的看着他:在他说话时,微笑着给予鼓励,增加他的胆量。有一次公开课上,当我提出问题后,我看到他积极地举起了手,这时我就在想,如果他站起来后说话还是磕磕巴巴的,不是影响了整个的教学效果么?但是,我又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啊,既然他举手了,何不让他尝试一下呢?如果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回答的很流畅,这将成为他增强勇气的一个很好的阶梯。于是,我立刻喊他起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很流畅,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我每次微笑的鼓励下,这个小男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有更长足的发展,我真心的祝福他。

四、微笑与赞赏能增强学生自信,扩展学生思维。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之后,还需要用微笑来调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参与是学习主体——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学生个体参与意识的强弱,往往标志着其成熟与否。教师热情而友善的微笑能够激发学生们渴求参与的热情和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师生共同协商,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的良好氛围。这时候教师的微笑是信任,更是一种激励。学生们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之后,在他们积极自觉地探索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候是学生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生在这时候会习惯地求助于教师,教师及时又热忱的微笑会给他们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此时一个信任的微笑比“我相信你、”“努力吧、”“你肯定能行”这类话语更具有激励价值,更增强自信。教师此时的一个赞许的目光,比奖给他实物或金钱更具有情感价值,使他们的心情更加舒畅,教师此时的一个慈爱和友善的微笑会比他们父母嘘寒问暖更具有疼爱价值,使他们无比感动。学生在教师这些微笑的启迪下,由惧怕困难走向勇敢地战胜困难,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只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就会面带微笑说“很好!”然后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所有的学生,轻声问到:“还有吗?”结果学生非常踊跃,一下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有的问题就像故意捣乱一样,提得很尖锐,老师没有生气,而是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都没有想到。”通过老师的微笑与赞赏,学生更加自信,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看课本内容,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解决那些问题,如同上一步一样,学生讨论热烈,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下来,三分之二的问题已经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试验,试验前,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正确步骤,并特意板书鼓励语:“胆大、细心、认真、科学”。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操作认真、自信,有的组甚至把步骤擅自改变一下,结果效果更好,老师发现了,要他们陈述理由,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设计这个试验,你将如何改进?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几点非常值得教师借鉴的改进措施,对我们启发很大;、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解决实验前留下来的问题;教师作课堂小结。课在宽松、民主、活跃、自信中结束,我的感觉是,整堂课充满微笑与赞赏。由此,我认为微笑与赞赏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更能扩展学生思维,发展智力。

五、微笑,教师自信绽放秘诀

微笑可以为教师创造出良好的授课心境,发挥出最佳教学水平。雨果说:“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各种表情都是不同心态的表现,不同的精神状态就会导致出现不同的面部表情。如果我们在讲课时始终保持一种真诚的微笑,那么,学生的心境就会一直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从而使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活跃。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储备的知识和准备好的内容出色地讲授出来,不定期还有可能“诱发”许多在备课时从未想到的新奇的灵感迸发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临场发挥得好”。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讲好课的重要基础之一,利用“微笑机制”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授课心境,对于教师是十分重要的。要上好一节课,单凭备课充分是不够的,还要求执教者具有十分的自信,这对初涉教坛者犹其重要。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参加工作以来,我所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情形,因为一下子要面对陌生的学生和老师,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为了不露“马脚”,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没想到学生们马上报予我灿烂的笑脸。我知道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与主动,也认可了我,身上涌动着一股激情,之前的紧张顿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自信。随后,我自然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课。此后的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接手一批新生,还是转化一个后进生,我都让微笑先行,用微笑与学生沟通。

微笑是活跃课堂的润滑剂。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微笑,意味着自己充满信心,胸有成竹。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对你和对这课堂充满信心。当出现问题时,学生会认为你故意舍下迷局让他们去识破,此时你便同唱戏的“救场子”一样及时的补救过来,或者在你微笑的影响下,学生会大胆的向你质疑,敢于纠正你所出现的错误。这样充满民主、快乐、温馨的课堂气氛,不正是教师微笑的魅力所致吗?所以把微笑带进课堂,对学生、对我们的事业、对自己的身体都有益,我们当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我崇尚“把微笑带进课堂”,它带给我快乐,让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了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微笑”进行到底!

第三篇:把生活带进课堂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内容提要: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更应融入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数学素材,为数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的强烈欲望,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 主 题 词: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案例1:

有这样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有80%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1128除以36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在此基础上,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只是数学教学中的小小一例,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从而来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案例2: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京香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百事利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案例4:

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我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9人,在过“六。一儿童节”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的一箱九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八八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的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案例5:

例如,在学习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使用139全球通手机,月租费50元,每分钟通话费0.4元;而用136神州行手机,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6元,有个人用136手机,每月计费150元以上,若他要换用全球通手机合算吗?”这些题目,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又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的计算,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又很好地创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三、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6:

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 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案例7: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案例8:

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自来水公司规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问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1.8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多交纳了:46.8-36=10.8(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8×(1+50%)=2.7(元),10.8÷2.7=4(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联系生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知识,联系实际应由近到远,由小到大,先从学生的生活开始,逐步扩大到学校,社会等领域,要考虑到地域性,城乡差别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计算。其实,加工零件问题也是现实中的问题,但离学生太远,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有关种菜,种庄稼这类问题,农村的学生非常熟悉,但把它放到城市学生的课堂中就不合适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联系生活要恰到好处,要适当。

(二)联系生活要恰当,不要生搬硬套,不要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

数学生活化是当今数学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一些教材也刻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些现象固然可喜,但有些联系实际的例子并不恰当,会误导学生。有些例子甚至是编者、教师想当然编造出来的,名为联系实际,实则违背了生活实际。

案例9:

例如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中有这样一道题:摊熟1个煎饼需两分钟,一个饼铛可以同时摊2个煎饼,问摊3个煎饼最快需几分钟。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是4分钟,显然两个煎饼一块摊,另外一个单独摊。但书上的答案却不是这样,而是用3分钟,即先摊两个煎饼,一分钟后,一面熟了,拿走一个煎饼,再摊第三个煎饼,再过一分钟,第一个熟了,再放上第二个煎饼,再过一分钟,后两个煎饼就熟了。这个答案乍看来很巧妙,很节约时间,但仔细想想,哪有这样摊煎饼的呢?仅仅为了节约一分钟,弄得手忙脚乱,这样值得吗?哪有煎饼摊一半拿出去,再摊另一个的摊法?这样无疑违背了生活实际。学生们都亲眼目睹过摊煎饼,知道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书上这种摊法。因而,这道题根本没有说服力,根本不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是编者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牵强附会编造的,这样效果比不联系实际还差,误导了小学生。所以,有这样的例子,还不如不联系实际。联系不上就不要硬联系。

(三)联系生活不要局限于当前所学知识点,应培养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中的知识是一点一点学得的,而有时生活中很多实例用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未必是最恰当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要多鼓励学生用最佳方案去解决问题。

案例10: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某天去买梨,价钱是5元4斤,买了6斤梨。我正默默算帐,小贩张口就说:“7块5。”我大吃一惊,不明白小贩怎么算得这样快,难道堂堂一个大学生不如一个小贩会算账?问过之后才知道,小贩并不像我那样先算一斤多少钱,而是这样算的:5元4斤,2斤2.5元,再加上4斤的价钱5元,所以6斤梨一共2.5+5=7.5(元)。我不得不惊叹这种算法的巧妙,同时我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巧妙的解决方法,所以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方法,遇到问题一定要多动脑,用最好的办法去解决它。

案例11:

还有一个例子:母亲带着上四年级的儿子和上学前班的女儿去吃比萨。要了两个比萨,99元一个,母亲让两个孩子算算共花多少钱。儿子嘟囔着“二九一十八,二九一十八”,认真地算,一会儿问母亲能不能给他一支笔和一张纸,而这时,女儿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198元”。为什么女儿算得这样快呢?她是神童吗?不是的。她之所以算得这样快,是因为她并没有像哥哥那样按常规直接去算99+99等于多少,而是这样想的:1个比萨付100元,多付了1元,2个比萨付200元,就多付了2个1元,所以2个比萨的价钱就是200-2=198(元)。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把它们搬到课堂上,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巧妙的解决方案,使他们增加生活经验,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把数学当作一种兴趣,一种需要来研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能够活学活用的人,而不是做题的机器。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袤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篇:把魔术带进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把魔术带进课堂》教学设计

万安芙蓉小学 宋文英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2、通过游戏,让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注意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4、让学生养成使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进行描写。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且要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作可能性的分析。

3、通过游戏,触发学生感受,体验快乐,联系生活和作文,使之成为儿童成长的丰饶沃土。 教学准备:

一副普通的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想写好作文,要怎么做呢?

2师: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这节课,老师就来看看谁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谁是勤于动笔的孩子。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

二、上课

(一)、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也会魔术表演,你们信不信? (七嘴八舌,有说信的,也有说不信的。)

2师:相信老师会变的请举手?有这么多人信任我,我很高兴,但老师想知道,你们为什么相信?

3师:刚才也有些同学不相信,我很想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

(师生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随机评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并用流畅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4师:大家想法还真是不一样,如果把刚才自己真实的想法写进作文中,那就是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赶紧动笔把自己的想法记下吧(只写关键词)。

(第一次片段练笔,旨在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初听老师说会变魔术时的感受、心情。)

(二)、开始游戏,直击“体验”

1、教师宣布魔术表演规则:

(1)师:老师到底会不会变魔术?见证的时刻到了。(出示一叠扑克牌) (2)师:这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我没作任何标记,不相信的话可以请同学派代表来检查,并把老师手里的牌洗乱。(生查看牌上有无做标记,洗牌。) 师:待会儿我会回避,请一名同学上台从牌中随意抽出一张,让大家都看清牌上的数字后再放进整叠牌里,我不接触这叠牌,只要念几句咒语就能猜出所抽出的牌的数字。怎么样,够神奇了吧!

(教师用夸张的语言把魔术说得这么神奇意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看期待,也为学生产生不同情绪体验即认为老师猜不出来作好铺垫)

2、教师表演魔术:

(1)师:魔术表演开始啦,大家可要瞪大眼睛看仔细了! (表演魔术)

(2)师:(念完咒语),哈哈,我已经知道这张牌的数字了,它就是——,哎,这样直接就说出了答案,我觉得这魔术还不够神奇,不够有趣,你们把这个数字复杂化一下,我再来猜,好不好,听老师口令:把你们刚才看到的数字先乘以2,再加上8,再乘以5,最后减去30,然后告诉我得数是多少,我立马就说出牌上的数字。

(3)师:老师在公布答案之前,谁先来说说这个魔术的表演过程?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把魔术的表演过程生动形象地叙述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师:同学们,你觉得她说的话中有哪些优美词语,精妙的语句,你作文时可以借鉴的,现在赶紧记下来吧!当然自己想到的好词也可以记下来!

(第二次片段练笔:把魔术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此时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写。)

(5)师:那个数字就是——我在公布答案之前,我还想知道,你们觉得老师能不能准确无误猜出那个数字?如果老师猜错了,你会怎样想?如果猜对了呢? (6)师:赶紧动笔记下此时你的真实想法吧。

(此次片段练笔旨在让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捕捉自己思想情绪的变化。)

(7)师:不管你们怎样想,结果会怎样,请大家拭目以待,洗耳恭听,我真要公布答案了,那数字是——前面是一个“1”,后面是一个“0”,合起来是“10”。 (8)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问问一开始时不相信老师的同学,此时有怎样的感受?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享另外一种体验,捕捉情感落差的瞬间感受。并学会用语言文字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化。)

(9)师:有谁发现了这个魔术的秘密呢?

(10)师:你对魔术有什么看法?

(设计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魔术秘密的欲望。让学生对魔术有一个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三、指导习作

1师:大家觉得这堂课有趣吗?是那些地方有趣呢?如果把这堂课当作一个话题要你写一篇作文,你觉得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要怎样给这篇作文取个好题目呢?

(此环节与开题呼应,梳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按需选材和建构。)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是啊,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游戏是每个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事物,游戏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孩子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游戏中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世界。没有游戏便没有欢乐。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也在游戏中饶有兴趣地体验、观察、想象、表达,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认识,让学生在习作中自觉和快乐地探究发现。

本堂课以魔术既有趣又神秘感吸引着许多人想一探究竟,魔术的神秘感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正是这么点好奇心促使孩子们充分调动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去观察眼前的事物,去感受互动的快乐,去体验成功的愉悦。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给孩子创设了情景,让孩子有鲜活的印象及真切的情绪体验,这样再来写作文,孩子们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课后学生写的习作也印证了这堂课的效果确实不错。

这堂课乍一看让我兴奋不已,似乎悟到了一点作文教学的门道,但兴奋过后我又不得不反思: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情动而词发”地把游戏过程中令人兴奋的情景和切身体会有条理地写下来,让孩子的玩和写达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也认识到:单是做一个游戏,提供一次作文课的写作素材,强化训练作文技巧,还是不够的,因为总不能一上作文就先上活动课呀!所以培养孩子留心生活,学会积累生活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孩子学会积累生活了,在作文课堂上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上。另外还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读物世界,这才是发展思维、提高写作技能的真正的“源头活水”。

第五篇:把美丽带进校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是——把美丽带进校园

清晨,当我们踏进校园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与美丽,操场侧面的一株株小树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我们生活在其中,是多么的赏心悦目,可就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不时会跳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操场上不时出现一团团废纸、一个个塑料袋;楼梯上、走廊上有我们同学丢的纸屑;洁白的墙壁上那一串串的脚印;教室内卫生清洁工具随意摆放,垃圾没有及时入筒……同学们,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我们的身上是否有过呢?

校园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这需要我们每个同学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为我们的家园带来美丽:当黑板未擦时,我们主动走上讲台;当看到楼道上出现果皮、纸屑时,我们自觉地弯下腰捡起;当我们看见有同学在校园内乱扔垃圾时,我们主动上前劝阻……

同学们,美丽而又洁净的校园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因此,我们希望同学要认真做好每天的卫生值日工作,看到垃圾、纸屑等应主动拣起,放入废物箱。不把早餐、零食等食品带进教学楼,做到随手带走垃圾并投入垃圾箱,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优美。不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和乱涂乱画。我们还要爱护校内绿化、草坪,不攀折花木及其果实、种籽,不随便进入草坪嬉闹、休息,更不能践踏绿草、嬉戏打闹。

同学们,现在我们拥有一个灿烂的年龄,就应该要有一个灿烂的灵魂,让我们用切实的行动来呵护我们的校园,用我们堂堂正正的人格伴随着我们的家园一起走向辉煌。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