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集锦)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集锦)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就是历史学,还历史学科一个本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前人认为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更多地是从现实应用出发。我们学习历史并非只

是为了记住一些零碎的史实,而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在培养学习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学科被掩盖了学科本来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应试的工具,而学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时候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

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一般来说创新热情来源于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而创新又恰恰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可以说好奇心是提问的前奏,提问时创新的开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讲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始皇的兵马俑等人类历史的遗迹时,应尽量收集好网上制作好的CIA软件,将其建造情境呈现给学生,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探索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内容。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功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提问学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设思考的空间,拓宽思考的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新见迭出,创意扑面。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去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隐线,启发学生去挖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四、精设习题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法国大革命”时,针对“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如何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突破创新。可以选择以提升语文的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要创新,就得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着眼,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素质”着眼,可以采取拓展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摄入课外知识;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产生直观立体效果;课内外优化组合,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等等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能创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能不断创新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新时期的教育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培养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必须用创新去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创新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

怎样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呢?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变,创新教育只会是一句空话。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生源素质差,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沿袭传统,因循守旧,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制约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观念,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容器”。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的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创造力才有了源泉。所以,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追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引导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强迫他们接受教师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格局;克服语文教学中求精求细的倾向,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实现求宽求博的发展方向,树立学科融合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等学科知识,贯通音乐、影视网络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再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思考人生。

二、教学内容上要创新

中职教学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中职学生在“说”上,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读”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在“写”上,教学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上,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突破创新。可以选择以提升语文的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他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世界拥有一颗淡泊从容的平常心,于是选一些经典诵读,例如:《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华德育故事》等。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老师适当讲解,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模式上要创新

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大都是“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词语――分析课文――概括中心和写作特点”传统模式。教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讲得声嘶力竭,可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一篇篇生动优美的课文就被这个模式给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早就失去了兴趣,没了兴趣,还会主动地思考吗?思想会活跃吗?这就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要创新,就得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着眼,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素质”着眼,可以采取拓展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摄入课外知识;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产生直观立体效果;课内外优化组合,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等等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好文化课,上好语文课对自己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上《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我通过创设情境,让汽修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一份《汽车租赁合同》,每组四位同学,两人作为出租方代表与另两位所谓的承租方代表进行协商拟订,共同完成作业。学生在拟订的过程中对于合同的性质、格式、写法、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我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各组的作业以及规范的《汽车租赁合同》进行展示,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析,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都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上要创新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革新。例如:创业培训教学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基本的原理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开动大脑,让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对于不可思议的观点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往往不可思议的观点也许就蕴藏着最佳答案。在学习苏轼诗词《赤壁赋》一课中,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作者创作思路,有的学生认为苏轼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时刻准备再次大展宏图,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虽然没有在仕途得志却找到人生的真谛。这样学生对苏轼的心路历程有了新的解读。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激趣法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自主法教学,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讨论型学习,即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或深层次的问题交学生讨论,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即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角色扮演,即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生源素质差,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沿袭传统,因循守旧,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制约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观念,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讨论型学习,即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或深层次的问题交学生讨论,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需要创新为它注入活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导向,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垦出一片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园地。

第三篇:“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 要:在家发布的教育改革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有利于教学模式时代化、高效化的发展,“翻转课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对传统知识传授流程的重新规划,相较于局限于课堂教学,“翻转课堂”使教学延伸到了课前,甚至课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使教学目的达到最优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上对“翻转课堂”的应用与实践的探究[1],结合教学实例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在课前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在教学平台发布,配合相关历史小故事对课堂知识进行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合作式学习;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课堂知识的再吸收,完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对“翻转课堂”还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应用与实践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重新分配,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安排,但由于学科性质,使得教师在文科领域对“翻转课堂”应用比较少,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深入了解和尝试,或者尝试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事实却与之相反,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在文科领域的教学,能使得学习更高效,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一、实施模块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是视频准备,科学的实验证明影像教学的方式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深刻,所以视频的选择,教师可以自行录制或根据教学需要剪辑现成视频,8~10分钟为最佳,内容可多元化,但要与本课知识相符,可以搭配一些相关历史小故事或设置巧妙的小问题;声音应是跌宕起伏,富有朝气活力的,而不是平铺直叙,使学生不会有疲惫感的同时,对教学知识进行引导。

比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自主学习,其中家长配合监督工作,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完成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如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等,可在教学平台与同伴交流沟通。教师则可从教学平台对学生集中的几个疑问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就这几个问题再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交流成果,并对问题解疑,使课堂效率更高效,为课堂教学作铺垫。

2.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中,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环节。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头脑风暴模式,主要强调对问题的讨论是在共同合作中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的实时关注[2],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发言,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就比如对秦朝统治时间短暂的原因分析,可让学生联系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作对比分析,找出对比项,从而解答了问题,使学生不仅是对之前学习知识的复习,而且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理解掌握。

在合作学习之后,学生自主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或以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则由学生代表对小组成员探究成果的展示),教师和学生互相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相对客观。最后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对知识系统化、个性化归纳整理和对知识的升华。

3.课后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化、个性化定制对知识的系统、全面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教育平台发布一些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普通的简答题、选择题,也可以设计在特定场合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就比如说,在对《土地改革》知识学习之后[3],假设一个辩论会背景,让学生就土改对社会的影响,对正反两方一辩开篇立论演讲稿的编写;也可以用快速竞答的方式,在学生答题的同时有计时系统,通过网络对数据的统计整理,对用时较少的学生表扬记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学生学习到答题技巧,使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课前对视频学习实际能否实施并达到目的

学生课前的准备都是通过网络,如何防止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以学习为由,借上网学习为名,影响课前学习的效果。

由于历史学科学习的特殊性[4],学科压力相对不大,教师精减上课时间,把下节课的课前视频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播放,由教师监督学生,而且在课余时间可以对问题进行探讨,弥补了学生在家进行课前学习的弊端。

此外,课前的学习视频是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的“敲门砖”,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对视频质量把好关,对学生负责,也为自己往后的教学顺利进行做铺垫。

2.硬件设备是否可以跟得上使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学生都要直接或间接接触使用技术设备。所以,设备的提供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对于一些家庭条件缺乏的学生,学生学习不方便。这就需要学校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共享,给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场所,为学生服务,完善学生自身的不足,让学生能全面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教改的一条必经之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习方法上都基本符合这个阶段教学模式的要求,但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造出更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健智,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12-13.

[2]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下),2013(1):34-36.

[3]樊莉莉.基于微课的“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5):139-142.

[4]于泳超.初中历史翻转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谢尾合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9-4 阅读:652次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育 探索与实践

[摘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为上好本堂课打下基础。而创新教学能捕捉课堂锲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思维, 发展 能力。创新是 教育 发展的根本,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在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学习贵在创新,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个性。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面对新课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要创新,就必须课堂创新。笔者就新课程下的 历史 与社会创新教育谈一些浅见。

一、 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有步骤地开展创新,让学生开发思维,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如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首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运动服装;T0SHIBA(东芝)、SONY(索尼)、SAMSUNG(三星)电器;McDonald’s(麦当劳)、KFC(肯德基)快餐;MERCEDES-BENZ(奔驰)、TOYOTA丰田汽车;IBM、DELL(戴尔)电脑等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国外品牌为什么会来到我们身边呢?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追根溯源要归功于整体世界的形成。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 工业 文明》,教师课前悬挂 中国 政区图,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远到过哪个地方,乘汽车还是乘火车、乘飞机,需要几天行程。也可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国内距离最远的亲戚朋友住在哪里,从家乡坐火车或坐飞机多久可以到达那里。然后让学生量出图上直线距离,按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计算 一下,如以步行日行80里的速度,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创新之火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不要觉得高高在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教学观念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如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师可引用一个观点,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创设出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情景中去观察、去分析和去发现,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上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放映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相关影片,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提问:“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原是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 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教育 。

总之,时代在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 科学 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 历史 教学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致于历史与社会课在学生的眼中变的越来越枯燥、乏味。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

第五篇: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 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袁晓峰

20

12、

3、5

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单 位: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第四初级中学 姓 名:袁晓峰 联系方式:1383887417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