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是诸多的, 有办学条件, 教师素质, 生源状况, 政府行为的到位等等。尤其在贫困地区, 随着“普九”的到来, 探索解决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培养人才, 教师为本;学校教育, 学生为本。教师是强校之举, 兴教之本,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越显突出, 解决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迫切。我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 对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对策略述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办学条件差
部分农村小学校舍旧损, 教育教学设施简陋、落后, 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没有教具, 不做实验, 就着书本照本宣科, 音乐课就教师唱一句, 学生跟着唱一句, 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 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 几十个学生抢打4 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具缺乏而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谈不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 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 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工作中, 墨守成规, 安于现状, 工作无创新。在对1500名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 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1400人, 仅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810人, 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仅330人。
1.2 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 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 近两年来, 分配到教学一线的“三支一扶”人员等等, 均缺乏教育理论或没有经过教学实践, 大部分是凭借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 大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其次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 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 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人员数量不足和学校经费紧张, 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在我们对100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 有500名教师认为复式班教学, 课头多, 教学负担重, 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占问卷人数的一半。
1.3 师资分布不合理
从教师的流向上看, 偏避村学教师流向公路沿线学校, 乡村学校教师流向县镇学校, 这就使原本教师紧缺的村学教师愈加紧缺。这些学校生活条件艰苦, 工作负担又相对重, 而报酬待遇却和乡镇教师相同。从数量上看, 越是基层, 实际数量越少;从年龄上看, 越是基层, 教师越显老龄化;从学历看, 越是基层, 教师学历越趋于偏低。
1.4 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
一部分乡镇一贯制学校, 教师拔高使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教师专业不对口, 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 体育教师教外语, 语文教师教物理, 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
1.5 农村基层教师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镇学校来说条件差, 新分配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即使分配到那些学校, 工作时间不长也由于种种原因调离。
1.6 学校布局仍不尽合理
我县托河乡李家坡村学校在2002年代课教师解聘后, 学区派去一位50多岁的教师任教, 这位教师患有心脏病。学校在一个高5华里的山上, 离学校最近的农户有300米远。这位教师无人照顾不敢住学校, 每天往返5公里山路到学校, 早餐、午餐用馒头充饥, 这是苦了教师。在望关乡中心小学读书的, 有20多名走读学生, 每天到学校读书往返20公里山路。到了冬天, 这些学生早出晚习, 都是披星戴月, 路途上费时5个小时, 确实苦了孩子。面对这些食不饱、居无所的教师和学生, 让人思索。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贫穷落后之下的教育事业确是艰难的。另一方面, 教育的投入不公平, 资源浪费。我调查了两所学校的教育年报:一个村学有三个年级19个学生, 只有一个代课教师, 年薪960元;另一个村学两个年级9个学生, 也只有一位教师, 但这个教师是公派小学高级教师, 年薪25000元。同样是义务教育, 前者生均国家年投入50元, 后者生均2700元, 悬殊之大, 竟是50多倍。
2 思考与对策
2.1 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
贫困地区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夯实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责任, 加大投入,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税费改革后, 确保了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增长, 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 对以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采取了分头包干的办法, 中央财政包国家级贫困县, 省级财政包省级贫困县, 并给予了倾斜, 着力解决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的到位, 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2.2 改革是关键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责、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服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的特点, 保证农村地区教学岗位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全方位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2.3 建立稳定的师资供给渠道
我县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 采取了四点措施。一是聘用了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二是鼓励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 选派教师下到边远乡镇轮流文教;四是面向全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在中小学教学岗位。另外, 专门成立了教育人才交流中心, 统一管理, 随时向各中小学提供推介服务, 使教师队伍建设有大“源头”。
2.4 制度调节促使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 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我们应该在流动上下点功夫, 而不应死扣管理。
2.5 继续加大调整学校布局的力度
在灾后重建前, 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是优化教育环境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调整学校布局, 撤并一些生源少、条件差的学校, 把分散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 办高规格、高效益的学校, 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企业用人上讲“正规教育”, 他们当然是指的在大中专院校接受教育。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这些学校管理严、教育面广、规模大、规格高,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宽, 基础扎实, 使用新产生工具适应性强。我们不可能把边远穷困的人口迁入城镇, 但可以把这些地方的孩子寄宿在人口较多、教育资源优越的村镇或城镇学校读书, 接受文明程度更高的教育。当然, 贫困地区的学校撤并力度还要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相配套, 修起寄宿制学校, 真正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 学校撤并就会水到渠成, 学校布局就会趋于合理。
2.6 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
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群体。
摘要: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是诸多的, 有办学条件, 教师素质, 生源状况, 政府行为的到位等等。尤其在贫困地区, 随着“普九”的到来, 探索解决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